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近现代的宪法
中国近现代的宪法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孙中山)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2.《中华民国约法》(1914,袁世凯)内容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193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内容规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内容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公民权力和义务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宪法的产生及演变高汉成近代以前,中国法律没有明确的部门分类,也没有宪法的概念。
近代立宪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至90年代,以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认为,西方之所以强盛,不仅在于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势力,更在于其先进的政治制度,为此,他们建议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
这些思想被其后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所继承并有所发展。
但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所主张的"开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并未出现在变法诏令中。
直到20世纪初清政府再次进行大规模的变法并决定要"仿行宪政"后,中国才开始出现了立宪过程。
一、清末立宪1904年,当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变法正在进行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当时的改革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即日俄战争。
区区岛国日本打败了庞大帝国俄国,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这具有特殊的政治意蕴--这场战争被赋予了立宪政体与专制政体孰优孰劣的含义。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到1904年,在短短的三十余年里,先后打败了两个老牌的庞大帝国--中国和俄国。
这对急于摆脱民族生存危机的中国人来说,其警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一时之间,朝野上下,要求立宪的呼声甚嚣尘上。
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以推翻满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政治组织"兴中会",并着手实施武装反满。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决定进一步改革。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上奏朝廷,请于十二年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以便作出抉择,清廷决定派人出洋进行实地考察。
(一)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光绪三十一年六月(1905年7月),清廷下达了考察政治上谕,其要点有三:第一,了解东西各国富强的原委;第二,通过考察各国政治,为中国立宪提供借鉴;第三,弄清楚立宪是否有利于维持清王朝的统治。
1.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产生:英、美、法等国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从现象上看它们都直接产生于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和结果。
作为一种新的法现象的产生,宪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互动的结果。
1、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只有当商品经济已处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伴随商品经济的平等、自由观念才会成为时代精神,而平等、自由观念恰恰是近代宪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
2、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民主政治是与君主政治(封建专制)相对的政治形态;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需要用强有力的法律固定下来。
3、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
近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的成熟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历史发展:一、近代意义的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是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产物。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宪法是英国宪法、美国宪法和法国宪法。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最先发生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但在法律的形式上,英国宪法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宪法法典,而是由各个时期陆续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和形成的宪法惯例所构成的。
尽管当时的英国宪法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但它揭开了世界宪政运动的序幕,无愧是近代宪法的先驱。
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
它以《独立宣言》为先导,于1787年在费城制定。
它在世界上第一次宣布了共和国制度的诞生,并确立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许多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效仿。
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步成文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为其序言,在宪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它实行的议会制,既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又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区别。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18年的苏俄宪法。
它把人类历史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活动起了指导的作用。
浅析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一、宪法的概念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相关书籍记录有关宪法之类的词汇,但它们与近代宪法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区别。
如:《史记》中的:“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管子·七法》中的:“有一体之治,故能明号令,明宪法矣”,但这些宪法词语都是国家的人典章制度和普通法规。
1908年,满清王朝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宪法一词。
西方最早的宪法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其按照法律的性质与作用将其分为普通法律与宪法,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宪法在西方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1215年英国的《自由大宪章》的出现被现代学者广为认同为宪法的原型。
对于宪法的概念,西方学者一般从以下宪法的几个特征来进行描述:(1)、宪法是关于国家的统治结构和统治组织及其原则的规定;(2)、宪法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制约;(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基础。
二、中国近代宪法的发展历程(一)、晚清宪法发展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中国屈辱近代史的序幕。
这次战争以后,中国也开始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改变,不再以天朝上国而自居,而是转变积极寻找强国之路。
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国度,从专制转化为民主,从皇帝专权转化为民权,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从政治体面出发,学习西方。
制定宪法,施行宪政,提出了维新变法。
梁启超对立宪表现出极大热情,他说:“若立宪政体,真可谓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矣!即如今日英、美、德、日诸国吾敢保其自今以后,直至天荒地老,而国中必无内乱之忧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群众认识到:民主不是靠乞求得到的,只有通过革命的道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中国才能实现民主宪政。
从此中国国内的立宪呼声愈来愈重。
为了维护统治、缓和矛盾,1905年7月十六日,清政府派出了五大臣出国考察团,对立宪进行考察。
1906年7、8月,出使各国考察的大臣先后回国。
浅析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
摘要:宪法,一国之根本大法,其地位居于所有法律之上,被誉为各法律之母法。
在今天法制建设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宪法越来越受到公民的重视,因而对于宪法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的面临的重要问题。
以史为鉴,是任何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
因而,如何维护宪法,让目前的宪法作用真正得以发挥其效果,就需要我们去了解我国的宪法发展史,培养公民及政府的宪法意识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
关键词: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史;宪法意识
一、宪法的概念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相关书籍记录有关宪法之类的词汇,但它们与近代宪法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区别。
如:《史记》中的:“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管子·七法》中的:“有一体之治,故能明号令,明宪法矣”,但这些宪法词语都是国家的人典章制度和普通法规。
1908年,满清王朝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宪法一词。
西方最早的宪法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其按照法律的性质与作用将其分为普通法律与宪法,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宪法在西方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1215年英国的《自由大宪章》的出现被现代学者广为认同为宪法的原型。
对于宪法的概念,西方学者一般从以下宪法的几个特征来进行描述:(1)、宪法是关于国家的统治结构
和统治组织及其活动原则的规定;(2)、宪法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制约;(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基础。
二、中国近代宪法的发展历程
(一)、晚清宪法发展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中国屈辱近代史的序幕。
这次战争以后,中国也开始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改变,不再以天朝上国而自居,而是转变思想积极寻找强国之路。
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国度,从专制转化为民主,从皇帝专权转化为民权,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从政治体面出发,学习西方。
制定宪法,施行宪政,提出了维新变法。
梁启超对立宪表现出极大热情,他说:“若立宪政体,真可谓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矣!即如今日英、美、德、日诸国吾敢保其自今以后,直至天荒地老,而国中必无内乱之忧也!”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群众认识到:民主不是靠乞求得到的,只有通过革命的道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中国才能实现民主宪政。
从此中国国内的立宪呼声愈来愈重。
为了维护统治、缓和矛盾,1905年7月十六日,清政府派出了五大臣出国考察团,对立宪进行考察。
1906年7、8月,出使各国考察的大臣先后回国。
载泽,端方一连上了好几份奏折,大谈立宪之利,不利宪之
害,恳请清廷宣布立宪。
清政府被迫于1906年8月宣布所谓的“预备仿行立宪”,并于1908年9月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以9年为立宪预备期限。
《钦定宪法大纲》是在“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原则下制定的。
宪法大纲分为“君上大权”与“臣民权利和义务”两部分组成,前者十四条后者九条,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它是拟定宪法条文的原则或纲要,它本身不是宪法,没有法律效力且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二)、民国初期宪法时期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了追求民主与法治,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临时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草案经参议院通过,同年3月11日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公布。
临时约法共七章(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院、法院、附则)56条。
主要内容有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和领土问题四方面:
1、主权在民
主权是指国家有权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外一切事物的权力,对内具有高度的统治权,对外具有独立权,它事关一个国家的尊严。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
2、三权分立
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和国务
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参议院是立法机关,由议长和参议员组成。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是行政机关,国务员即国务总理及各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政权并代负其责任,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草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都要有国务员的副署。
法院是司法机关,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法官组成,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干涉,法官在职期间不得减俸或转职且非依法律不得解职。
3、责任内阁制
临时约法规定,民国临时政府设国务院,由国务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即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执行中央政务负实际的责任,而临时大总统则仅为国家元首。
它同时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
(三)、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宪法
1、辛亥革命失败后台,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先后出现了几部宪法性文件,其中包括191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通称“天坛宪草”;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又称“袁记约法”;1924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又称“曹锟宪法”。
2、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北洋军阀的制宪丑剧宣告收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又接着玩弄制宪的骗局。
1931年5月12日,国民党的国民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共8章89条。
(四)、中共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并先后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三、近代宪法发展的启示
诚如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所言:“法律是有血有肉的,法律的成长来源于斗争,斗争是法权得以持续的动力。
”回顾中国近代宪法的发展史,我们清晰的看到宪法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法律最大的根基在于信仰,树立法律对信仰的意识,是我们得以维护宪法,尊重宪法的前提所在。
当前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每个公民对于宪法的信仰是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
只有每个公民得以有这样的信仰,社会才会有不断地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
[2] 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3] 梁启超:《梁启超选集》中华书局,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