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舞蹈音乐释解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苗族、彝族音乐特点和舞蹈苗族音乐特点和舞蹈如下:苗族由于大多生活在山区,所以以激扬高昂的飞歌著称,如《苗岭飞歌》,但是情歌却是相当缠绵,如同情人在娓娓道出内心无限的寂寞和思念,如《方召情歌》、《假如你是一枝花》,除情歌外,祭祀歌曲,离别曲,祝酒歌等都是比较高的,大多都在E到A之间,另外,苗族歌曲只有五个调。
谢谢!苗族人民能歌善舞。
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苗族飞歌,苗语称为"HXak Yangt",是苗族歌曲的一种,流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等一带。
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
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
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
飞歌的歌词,每首一般在三十句左右。
一首歌中,常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但多数是五字句。
曲调有大致固定的谱子,拍节的长短与快慢有大致固定的格式,但有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挥。
在一首歌曲中开头较慢,第一句先快后慢,拖音渐高而长,第二句先快后慢,但拖音渐低而长,从第三句或第四句起,开始用中速唱下去,逐渐加快,唱到主要部分时,用快速连唱。
高潮唱完之后,用渐慢渐拖音唱一小部分,即接近尾声了。
唱到最后一、二句时,拖音渐低而长,飞歌开头一二句,中间接近高潮前的几句,收尾的一二句,一般都有拖音。
歌唱者可以尽情拖唱,拖音的长短,凭歌唱人一口气的长短而定。
飞歌曲调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
苗岭谣歌曲赏析
苗岭谣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曲,源自中国苗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
下面是对苗岭谣歌曲的赏析。
苗岭谣的旋律悠扬动人,节奏明快,常常伴随着欢快的舞蹈。
歌曲的主旋律清晰明了,曲调富有变化,既有高亢激昂的部分,又有柔美细腻的段落,给人以丰富的听觉感受。
在歌曲的演唱方式上,苗岭谣通常采用集体合唱的形式,由主唱和合唱团队交替演唱。
主唱负责领唱,表达主题和情感,而合唱团队则起到呼应和增强音乐氛围的作用。
这种合唱方式使得歌曲更加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苗岭谣的歌词内容主要表达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特色。
歌词通常采用苗族语言编写,表达着对生活、自然和祖国的热爱。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颂扬英雄事迹的,也有哀思抒发的,同时也表达了苗族人民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和依赖。
苗岭谣歌曲赏析还可以从舞蹈上进行分析。
苗族民间舞蹈是苗岭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舞蹈动作独特,富有力量感和韵律感。
舞蹈中的手势、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都与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相呼应,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总而言之,苗岭谣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舞蹈形式,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欣赏苗岭谣,人们可以感受到苗族人民深厚的情感和热爱生活的精神,同时也能够领略到苗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传承。
苗族传统音乐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其中,苗族传统音乐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就苗族传统音乐的特点、乐器、演奏形式以及其对苗族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苗族传统音乐的特点苗族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声音特点在中国乐坛独树一帜。
苗族传统音乐以自然景观、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为题材,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出深厚的情感。
其音乐形式多样化,包括歌谣、舞曲、器乐等多种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场合的需要。
苗族传统音乐的旋律优美且多变。
它常常采用多声部的编曲方式,音色丰富多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尤其是苗族的嗓音独特,清澈高亢,富有激情,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二、苗族传统音乐的乐器苗族传统音乐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其中以木鼓、芦笙、葫芦丝和苗族筝等乐器最为著名。
木鼓是苗族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它是由一块大木头制成,中间凹陷,边缘打上细条。
演奏者用手敲击木鼓的边缘,发出浑厚悦耳的声音,常常用于伴奏歌唱和舞蹈表演。
芦笙是苗族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其形状如笛子,但比笛子长,共有13个音孔。
演奏者通过吹气和手指的协调配合,演奏出高亢激昂的旋律。
葫芦丝是苗族的特色乐器之一,外形如葫芦,由葫芦和竹管组成。
演奏者通过吹气和指法的操作,可以演奏出悠扬婉转的音乐,常用于独奏和合奏。
苗族筝是一种古老的苗族乐器,形状与古筝相似,但音域更广。
演奏者通过弹拨琴弦,发出悠扬动听的音响,常用于伴奏歌唱和器乐演奏。
三、苗族传统音乐的演奏形式苗族传统音乐的演奏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独奏、合奏和歌舞表演。
独奏是一位演奏者用乐器单独演奏的形式,可以展示乐器的特色和演奏者的技巧。
独奏常常以器乐演奏为主,如苗族的筝独奏,以其高亢激昂的音乐形式常常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合奏是多位演奏者用不同乐器进行演奏的形式,常常需要演奏者之间的默契和协调。
合奏常常以乐队形式呈现,如苗族的乐队通常包括木鼓、芦笙、葫芦丝等乐器,通过不同乐器的和声和节奏感,演奏出富有层次感的音乐。
苗族传统音乐欣赏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音乐作为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苗族传统音乐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吸引着世人的注意。
本文将为您介绍苗族传统音乐的特点以及欣赏方法。
一、苗族传统音乐的特点苗族传统音乐是苗族人民长期生活于一些偏远山区中所形成的。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苗族人民对于音乐的创作和表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苗族传统音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乐器和演奏方式:苗族传统音乐使用了许多独特的乐器,如芦笙、铜鼓、大锣等等。
这些乐器除了形态上的独特之外,还有着特殊的音质和演奏方式。
例如,芦笙是苗族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其声音高亢激昂,能够表达出苗族人民的豪迈和激情。
2. 质朴自然的曲调:苗族传统音乐以其质朴自然的曲调吸引着广大的听众。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山林生活中,喜欢以大自然中的声音为乐曲素材,如鸟鸣、风声等等。
这些音乐元素赋予了苗族传统音乐独特的韵味,使其具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意义。
3. 深厚的历史底蕴:苗族传统音乐承载着苗族人民的精神和情感,体现了其丰富的历史底蕴。
苗族人民很早就开始创作和传承音乐,这些音乐作品记录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反映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和对世界的理解。
二、苗族传统音乐的欣赏方法要欣赏苗族传统音乐,首先要了解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含义。
以下是一些欣赏苗族传统音乐的方法和技巧:1. 观看传统音乐演出:苗族传统音乐是通过演出方式进行呈现的,观看专业艺术家的演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可以通过线下演出、音乐会等方式来观赏并感受苗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 深入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苗族传统音乐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艺术魅力。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文献和参观苗族民俗文化展览等方式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3. 学习演奏乐器:如果有条件和兴趣,可以选择学习一种苗族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类型,它是苗族人民表达自己生活情感、传递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之一。
苗族鼓舞在音乐风格、舞步形态、节奏动律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下面将就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浅析。
一、节奏感强烈湘西苗族鼓舞以强烈的节奏感著名,整个鼓舞过程中,鼓点响亮而明显,旋律和舞蹈步伐与之相配。
在鼓点的刺激下,人们身体不自觉地跟随着鼓点,整个鼓舞过程显得既有力量感,又具有节奏的动感。
二、音乐节奏稳定湘西苗族鼓舞的音乐节奏非常稳定,大多数的鼓舞曲目都有相对固定的节奏点和时间,如《阿里郎》、《古榕树下》等。
这些节奏点和时间构成了整个鼓舞的基本节奏骨架,为鼓手和舞者提供了有效的表演参照。
三、变奏丰富虽然湘西苗族鼓舞的音乐节奏相对固定,但在具体表演过程中,音乐家和舞者会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节奏变奏。
这些变奏有时是为了增强舞蹈上的视觉效果,有时是为了营造出音乐的情感色彩。
无论是简单的速度变化,还是复杂的旋律变化,这些变奏都可以为鼓舞表演增加丰富的层次感。
四、舞蹈步伐独特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步伐是独特的,它们特别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强调手臂的舞动和脚步的轻盈,给人以更加灵动的印象。
在鼓点和音乐的配合下,舞者们的舞姿和步伐更加协调流畅,表现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韵律美。
五、鼓点简单鲜明鼓点是湘西苗族鼓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简洁明快是鼓舞演出成功的关键,通过鼓点把所有的乐器和舞者联系在一起。
简单的鼓点为舞者提供了清晰而明确的节奏参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整个鼓舞表演的势头。
综上所述,湘西苗族鼓舞在动律特征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形式。
精湛的音乐艺术和舞蹈表演技巧相结合,营造出了旋律和舞姿完美融合的独特韵律美,给广大观众带来了绝妙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苗族传统舞蹈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传统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传统舞蹈一直以来都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祭祀神灵以及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舞蹈的特点以及对苗族文化的意义。
一、苗族传统舞蹈的特点苗族传统舞蹈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将从动作、服饰和音乐等方面来介绍。
1. 动作:苗族传统舞蹈的动作独具匠心,以舞者灵活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舞者们通过舞蹈动作的起伏变化,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意象。
一些舞蹈动作带有象征意义,比如“鹰展翅”、“翻山越岭”等,通过肢体的舞蹈动作来传达出特定的寓意。
2. 服饰:苗族传统舞蹈的服饰十分华丽,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服饰为主。
女舞者通常穿着精美的苗族节日服饰,如蓝色的长袍、彩色的腰带和编织的花环等。
男舞者则通常身着苗族传统的男装,如黑色的外袍和窄裤等。
这些服饰不仅美观,还展示了苗族人民的传统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3. 音乐:苗族传统舞蹈的音乐气氛热烈、欢快,以打击乐器为主。
舞蹈中常常伴随着锣鼓声、铜锣声、唢呐声等,这些音乐元素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音乐的节奏与舞蹈的节奏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欢腾热烈的气氛。
二、苗族传统舞蹈的意义苗族传统舞蹈在苗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将从文化传承、群体凝聚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来介绍。
1. 文化传承:苗族传统舞蹈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苗族人民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念传承给后代。
舞蹈动作中蕴含着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对土地的依赖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对苗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群体凝聚:苗族传统舞蹈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舞蹈的形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彼此,增进彼此的情感与信任。
在苗族的节日和盛会上,大家会共同参与到舞蹈中来,舞蹈成为了展示团结与合作精神的重要方式。
3. 文化交流:苗族传统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赏和学习。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摘要】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动律特征。
本文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概述及动律特征分析,探讨了其节奏变化、音调变化以及舞蹈形式等方面的特点。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苗族文化,为未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丰富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未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动律特征、节奏变化、音调变化、舞蹈形式、文化传承、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族鼓舞这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其动律特征对于挖掘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探究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可以为广大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促进对苗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深入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节奏变化、音调变化和舞蹈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湘西苗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为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形式。
通过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可以为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案例研究,促进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湘西苗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湘西苗族鼓舞概述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传统舞蹈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特色。
苗族音乐的特点概念苗族音乐是中国各民族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它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充满原始、朴实和独特的韵味。
苗族音乐是苗族人民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宣传苗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和寄托希望的重要方式。
苗族音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声音悠扬、高亢:苗族音乐的旋律多以悠扬、高亢的方式呈现,音调普遍较高,富有激情和热情。
苗族人民生活在山区,山间回音长,特别有利于高亢婉转的声音传播。
苗族音乐常常用高亢的音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欢愉。
2. 节奏多样、活泼:苗族音乐的节奏多样化,节奏鲜明,以双拍为主。
苗族音乐常常用手鼓、口弦、箫等乐器,如苗族腰鼓舞中的鼓声,有较强的节奏感,使人充满活力。
苗族音乐的节奏强烈而明快,反映出苗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3. 协奏性强、多声部:苗族音乐具有较强的协奏性和多声部特点。
苗族音乐中经常出现重复、呼应、合唱等形式,乐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使得整个音乐更加丰富多彩,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苗族音乐注重集体合作与个体发挥的统一,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团结和感情交流。
4. 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法:苗族音乐中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如手鼓、口弦、箫、笛子、唢呐等。
这些乐器各具特色,有的清脆悦耳,有的激昂豪放,有的柔美典雅。
苗族音乐中常常利用乐器吹奏、拨弦、敲打等不同的演奏方法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同样的乐器,在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家族中,演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体现出苗族音乐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5. 音乐与舞蹈相结合:苗族音乐与苗族舞蹈是密不可分的。
苗族人民热爱舞蹈,舞蹈是他们表达情感和展示自己的重要方式。
苗族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动感,与苗族舞蹈的舞姿、动作相呼应,形成一种完美的和谐。
苗族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使得音乐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苗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苗族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向世界展示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魅力。
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本体分析黔东南苗族板凳舞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起源于中国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地区,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民间舞蹈艺术。
板凳舞是苗族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苗族文化和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本体进行分析,从舞蹈形式、舞蹈动作、舞蹈技巧、舞蹈配乐、意义和传承等方面加以介绍。
一、舞蹈形式黔东南苗族板凳舞是一种集体舞蹈形式,通常由苗族男女组成的一队队舞者在开阔的场地上进行表演。
舞者手持板凳,脚踏歌词,舞步轻盈、整齐划一,动作优美、协调,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在板凳舞的表演中,舞者们通常排成一字长队或者相对的双队,按照特定的编排和节奏,依次前进、后退、转身、起立、坐下等一系列动作,整体呈现出一种有序而又灵活的舞蹈形式。
舞者们在舞台上的精准配合和整齐划一的动作,展现出了苗族人民的团结和协作精神。
二、舞蹈动作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舞蹈动作主要包括手持板凳、脚踏歌词、转身起立、坐下起立、相互搀扶、手牵手等动作。
舞者们手持板凳,一边跳跃一边踏着节奏鲜明的歌词,动作轻灵而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板凳舞的表演中,舞者们通过板凳的动作变化和身体的协调配合,展现出了一种生动活泼的舞蹈氛围。
舞者们时而俏皮欢快,时而飘逸柔美,整个舞蹈过程充满了动感和美感,深受观众喜爱。
三、舞蹈技巧黔东南苗族板凳舞是一种要求舞者具备一定舞蹈基本功的舞蹈形式。
舞者们必须具备灵活的身体、稳健的步伐、协调的动作和准确的节奏感,才能完成板凳舞的表演。
在板凳舞的表演中,舞者们需要不断地进行跳跃、转身、起立、坐下等动作,要求舞者身体协调性和耐力性极强。
舞者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技巧,才能在表演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舞台形象和动作表现。
四、舞蹈配乐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表演通常伴随着苗族传统音乐的伴奏,音乐节奏明快、活泼,让舞者们更好地把握节奏感和舞蹈动作,增强了整个舞蹈表演的氛围和效果。
舞者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按照特定的编排和动作节奏,完成板凳舞的表演。
思念——苗族祭祀歌舞剧《太阳会》插曲
吴华强;吴海生
【期刊名称】《广播歌选》
【年(卷),期】2012(000)001
【总页数】1页(P80-80)
【作者】吴华强;吴海生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2
【相关文献】
1.从人类学视野看苗族村落文化中的祭祀音乐——以三穗县L村求雨祭祀活动为例 [J], 刘筱
2.流动影像与折射原理构架苗族神话仙境--大型民族管弦乐苗族歌舞剧《仰欧桑》舞台与视觉设计解析 [J], 赵晓宇
3.太阳的声音——大型舞剧健河的太阳》插曲 [J], 刘武华;
4.远古传说的活化存留风情浓郁的“太阳故事”——观中国·西畴大型壮蕨歌舞剧《太阳鸟母》 [J], 唐丽萍;
5.拍德直改——羌族古经中太阳神族群考释——兼论古蜀太阳神族与太阳神祭祀的蕴含 [J], 赵曦;赵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Yi Shu Ping Jian论苗族《芦笙舞》视觉下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功能黄舒琦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随着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艺术开始从粗浅向深刻、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升华,舞蹈也从简单结构向严谨结构过渡。
愈是高级的艺术舞蹈,其舞蹈原本的文化背景就愈是要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舞蹈教育功能的研究就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少数民族舞蹈的含义为切入点,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功能进行剖析,从而更深一步探讨其传承的价值。
在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下,了解少数民族舞蹈所涵盖的教育功能,同时让少数民族舞蹈被较好的传承与接受,是业界人士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苗族芦笙舞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084-03少数民族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不但是一种以民间生活和大众审美为基础的民间舞蹈艺术,也是人民在劳作时的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
物质文化的丰富多彩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促使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又导致人们忽略了许多传统文化中很具价值性,但又鲜为人知的文化沉淀。
经济利益和教育效益等因素都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笔者在对前人少数民族舞蹈理论研究的理解基础上,以苗族的《芦笙舞》为切入点,通过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功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从苗族《芦笙舞》看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教学现状舞蹈是最“原生态”的一种艺术,古代先民们用其表示最原始的情感,如《毛诗序》中提到过“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便是人类情感和社会现象的直接表现。
但在当前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以苗族《芦笙舞》为例,首先,芦笙舞作为少数民族的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普及率较低,舞蹈老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其自身的舞蹈水平的高低,因此对老师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以竞技表演方式的芦笙舞来说,如斗鸡步、老虎下山步等。
芦笙舞还要求舞者能在舞蹈过程中快速的做出蹲踢、旋转、矮墩等动作,其中旋转是难度最高的,必须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不然很难自己琢磨出芦笙舞的精髓。
浅谈苗族音乐摘要: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
歌声高亢嘹亮,热情奔放。
本文章述说了苗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行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具有了它所特有的特征,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圈里表现出了它自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苗族音乐传承性文化价值一、苗族音乐的主要特征苗族音乐,在其社会历史行程中,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从而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我认为苗族音乐有以下几个特征:1、历史传承性有人说:“在苗疆圣地,每一首歌都是一部历史。
”我认为在这里《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就是最好的见证,它的歌词是这样的“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
”歌中所述的“五支奶”与“六支祖”,指的是当时部落的氏系,居住在东方天水紧相连的地方正是今天苗族分布于西南地区的东方――长江中下游。
到先秦时期,苗族的先民就已到达武陵山域的五溪地区居住,有一支苗族约在秦汉时期早上已迁徒到达今黔东南的都柳江流域定居,除一支古苗族在五溪地区定居之处,另一支古苗族约在魏晋时期开始陆续分期、分批迁徙到川、黔、滇地区,至明代,相继移入东南亚,另一部分苗族也在此时期移往海南岛。
今天苗族分布居住于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等各省的边缘山区,以及东南亚各国。
我们可这样认为,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息繁衍的种子;是苗族历史的记载。
是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创新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一部史诗般的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它随着苗族人西迁而言传口诵,从东部创作到西部,从远古传唱到今天,世世代代苗家人以不老的古歌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他们生息繁衍的故事。
苗族古歌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哪里有苗族人,哪里就有歌声。
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也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
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的诗句出现。
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文化体系并在苗族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时,常常把芦笙与苗族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苗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
苗族打歌舞蹈赏析
“嘎蒙卡兜”,是苗族打歌的意思。
“嘎蒙卡兜”是大理州永平县龙街镇安吉村苗族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提炼出的苗族文化精华。
《嘎蒙卡兜》被称之为“蚩尤之舞”“葛天舞”,舞蹈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迫,变化起伏,错落有致。
舞步仍以两组交叉,转身为基本动作,其中“小鸟喝水”“麂子蹬脚”“苍蝇磋脚”“滚松球”“结疙瘩”“解疙瘩”“锦鸡摆尾”为舞蹈精髓动作,服饰中的“锦鸡尾巴”用于传情达意,“结疙瘩”“解疙瘩”“小鸟喝水”“心合心、背靠背”“甩手甩脚”这几种舞步非常具有参与性,而“苍蝇搓脚”“锦鸡摆尾”则表现得深厚有力,是安吉苗族特有的舞蹈技艺。
苗族打歌在安吉已有400多年历史,其舞蹈服饰取自天然生麻面料,按照苗绣盛装的标准,全程手工缝制而成,全套服饰重达14斤。
音乐取材于苗族原生态音乐元素,质朴清新、节奏明快、美丽动听。
舞蹈动作以安吉苗族原生态舞蹈基础动作为本,编排调度流畅、动作奔放,展现了安吉苗族打歌这一神秘古老的民族文化魅力,塑造了安吉苗族人民的细腻与粗犷,对生活充满自信与乐观的民族形象。
苗族舞蹈音乐释解一、舞蹈本体定位研究中的舞蹈音乐研究这是从舞蹈研究的视角和立场对舞蹈音乐进行的研究。
在《浅谈中国民间舞蹈音乐的记谱问题》[8]一文中,作者通过对以往民间舞蹈音乐记谱问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中国民间舞蹈音乐的记谱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主要立场是希望舞蹈音乐的记谱要紧密结合与更好地体现舞蹈的风格特征。
这篇文章表面上讲似乎是音乐研究的范畴,其中也不乏可取之处。
但这一立场并未使之放弃对舞蹈的恰当的关注和思考,更重要在于它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还原在一个真实的事实存在当中。
学位论文《反排说舞》②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木鼓舞研究,文中涉及到了木鼓舞鼓点记录和鼓点意义的阐释。
硕士论文《苗族婚恋观中的女性角色———贵州施洞苗族“姊妹节”中的“踩鼓”考察与探究》②也涉及到了踩鼓舞鼓点的分析与研究。
李莘在《论舞蹈编创过程中的音乐结构分析》[9]一文中,对舞蹈编创中的音乐结构进行了分析,“舞蹈音乐的发展手法同时会贯穿舞蹈作品的始末,两者或重叠或呼应,才能创造和碰撞出新的美感”。
然而,在编创舞蹈音乐的过程中作者提出舞蹈音乐应该有其独立于舞蹈之外的特性。
因此,若非有意寻求特殊的音效,舞蹈音乐的乐句材料不可打乱其固有顺序。
这类文章主要是从音乐作为舞蹈的一个重要元素为出发点,旨在通过舞蹈音乐的分析和研究为舞蹈的研究与发展作出一定的判断与分析。
此外,在这类研究中还包括一些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都是在对舞蹈研究中关注舞蹈音乐,如:裘柳钦编着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教程》[10],论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整体性的一些规律,还分析了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舞蹈音乐的特点、音乐来源与分类、鼓点的记谱法及其用法。
二、综合性研究综合研究是指研究中不管是音乐研究的立场还是舞蹈研究的立场都能将舞蹈与音乐作为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来看待,把音乐与舞蹈的内在本质联系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的研究。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音腔研究》[11]一文中,作者从民族民间音乐中音腔特点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音腔与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在关系:“这两者的‘共通点’,决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正是基于中国传统的”,一是由于“民族的审美习惯”,二是“共同的文化与思维方式,才会具有如此一脉相承的表现”。
“如果在东北秧歌舞蹈中,失去了这种与秧歌音乐紧密结合的‘既哏又俏,既浪又稳’的特色,正如其音乐没有了那与舞蹈揉为一体的音腔特点,那么,也就失去了《东北大秧歌》的本色,也就不能成为别具一格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了。
”《论舞蹈音乐结构与舞蹈表演的关系》[12]一文中,作者从段落结构、旋律结构、情感布局三个方面论述了舞蹈音乐结构与舞蹈表演的关系。
1、“音乐的结构成为音乐与舞蹈共同的划分音乐时间单位,其结构安排与舞蹈的结构相互照应,步调一致。
它的段落结构配合舞蹈表演,使舞蹈作品结构清晰,段落明了;2、旋律结构与舞蹈表演共同塑造舞蹈所表现的内容,人物形象的刻画;3、情感布局以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将舞蹈作品的感情发展层次表现出来,促使舞蹈作品情绪的发展跌宕起伏,扣人心悬。
因此,舞蹈音乐既反映自身的结构亦是整部舞蹈结构划分和表现作品内容的依据,决定了音乐与舞蹈也就是整部舞蹈作品的完整性。
”还有大量对音乐在舞蹈中作用①以及音乐与舞蹈关系的研究②。
如在《音乐节奏及其在舞蹈中的作用》[13]一文中,作者从舞蹈必须有准确的节奏感、音乐节奏与舞蹈节奏的配合、节奏与拍子三个方面得出“音乐尤其是其中的节奏因素,在舞蹈的艺术表现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的结论。
在《综合视野中的音乐与舞蹈观照》[14]一文中,作者从时间性与空间性、节奏性、抒情性、线性思维四个方面对音乐与舞蹈的共性进行研究。
但必须注意,作者对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的基本理解和定位是四点:“配合舞蹈,烘托气氛”、“强化舞蹈表现力”、“体现不同舞蹈的风格”和“钢琴伴奏———音乐舞蹈结合的体验。
”最值得提及的是,作者提到了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及音乐人类学会前主席安东尼?西格尔对音乐与舞蹈人类学的研究,“在大部分民族的一书中,音乐和舞蹈室紧密结合的。
但自从十九世纪以来,由于工业文明的影响,音乐和舞蹈在分离的状态下进行各自的研究。
在美国,音乐和舞蹈研究分开的情况非常严重,这是非常糟糕和悲哀的事情。
传统的音乐学研究基本上只研究欧洲音乐,但随后建立的民族音乐学会,则侧重研究非欧洲音乐,并且不强调音乐本体,而是把它放到综合的视野和背景中去观照。
”文章还提及了安雅?皮特森?若依丝出版的《舞蹈人类学》,作者“认为舞蹈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动作之上。
在国际上,把音乐和舞蹈作为综合艺术进行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也吸收了很多舞蹈研究者,出版了许多关于舞蹈的刊物。
音乐和舞蹈研究正走向综合。
”[14]通过以上的分析与研究,作者指出了音乐舞蹈的综合研究是未来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在一篇名为《音乐和舞蹈人类学:关于表演人类学的研究———安东尼?西格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报告》的文章中更为详细介绍了安东尼?西格从对苏雅人的音乐和舞蹈研究中提出音乐和舞蹈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苏雅人的音乐和舞蹈概念是用一个词来表达的,音乐和舞蹈是完全融为一体的一种形式。
跳而不唱,或者唱而不跳,都是不可能的。
在苏雅没有音乐和舞蹈分开的概念,苏雅人比美国的音乐人类学家和舞蹈人类学家更好地理解了音乐和舞蹈是一体的观念。
一些人把这种音乐和舞蹈融为一体的形式翻译成‘歌舞’(Song-Dance)。
”[15]《论苗族舞动律与鼓点的关系》,这是一篇专门针对苗族舞蹈中的核心因素———动律与舞蹈音乐中的核心因素———鼓点(节奏)之间关系的研究。
例如“快板动律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外向、奔放、在舞蹈中充分的放开来跳,音乐的鼓点也是非常快的,它所表现的是一种跑动的场面。
但随着鼓点的强弱处理,就有快而不乱,鼓点刚劲有力有强烈的大的跑动,并且在跑动中有规律有节奏的舞蹈。
舞蹈动律和音乐共同表现出苗族人民的一种古老、深沉、质朴、粗犷的性情和风格”。
[16]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舞蹈的情感表现与音乐的情感表达是一致的,相互呼应,相互影响。
还有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如《音乐符号、舞蹈符号律动形式与生命情态律动之同构》[17],该文作者对内在生命情态律动与音乐符号律动形式之同构关系和内在生命情态律动与舞蹈符号律动形式之同构关系提出了见解:“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舞蹈体态、音乐声态之所以能够成为表征人类生命情感的艺术符号,是因为它们的节奏律动形式与人的内在生命情感的节奏律动形式存在着某种异质同构性,正因为这种异质同构性,人们才能通过舞蹈体态符号和音乐声态符号表达内心的生命感受,才能通过舞蹈体态符号和音乐声态符号体验把握其中蕴含的生命情态和生命意义”。
在《音乐符号与舞蹈符号的互渗互阐》[18]一文中,作者再次强调,“音乐与舞蹈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非一方决定以防,或者一方依赖另一方的关系。
而是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
黄汉华的这两篇文章都是将舞蹈和音乐作为一般艺术符号形态来探讨其之间“异质同构”的关系,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可以从中认识到舞蹈与音乐内在的本质的关系。
在杨鹃国的《苗族舞蹈与巫文化》[19]一书中,主要对苗族芦笙、芦笙音乐和芦笙舞的形式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作者认为“苗族舞蹈与音乐不仅相互依存,乏互为促进,而且还呈现下列具象特征:①所有乐器同时是舞蹈者手中的道具,舞曲概由舞蹈者亲自演奏;乐器及舞曲居于引导地位。
②苗族舞蹈系典型的“音乐体系舞蹈”。
在这本书中,最可取的是作者大胆提出了“音乐体系舞蹈”的结论,这一结论意味着对苗族舞蹈的一个重要的定义。
它的这种主要针对苗族代表性舞蹈———芦笙舞所做的这样一种判断也是不无道理的。
《贵州少数民族祭祀仪式音乐研究》[20]一书中叙述了“贵州少数民族的自然宗教活动,多用歌舞乐(以下简称“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建构成了全套仪式。
乐是思维着的声音,是思维诉诸声音的乐化运动;舞是情感意志的外化形态。
它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哲学观和审美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所以,祭祀仪式乐舞远远越出了用歌乐舞手段去诠释宗教观念的范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对宗教仪式乐舞具有民间歌舞的“母本”特征的分析与研究:“细察仪式乐舞的内容、形态,并总览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宗教仪式乐舞具有民间歌舞的‘母本’特征:有的民族歌舞直接源于仪式乐舞,有的是仪式乐舞的变体,有的系派生于仪式乐舞。
如:贵阳地区着名的苗族芦笙曲《洛德仲》,是苗族传统的民族节日‘四月八’的开场祭祀曲。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仪式中的音乐和舞蹈是一个整体,共同建构了仪式乐舞特有的文化意义。
因此,从这层面上来讲,对民族民间舞蹈和音乐研究非常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探讨。
”三、贵州苗族舞蹈音乐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在贵州苗族舞蹈以及绝大部分苗族舞蹈中舞蹈与音乐不仅仅是相互联系的,对某些舞蹈和舞种甚至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形,那就是苗族舞蹈中音乐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源于苗族传统舞蹈、乐音与文化,特别是作为仪式的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这一点。
这方面《苗族舞蹈与巫文化》和《贵州少数民族祭祀仪式音乐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研究贵州苗族舞蹈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方法借鉴。
综合现有的一些研究和笔者的部分调查可以发现:(一)舞蹈音乐中乐器身份的规定性在一些祭祀性舞蹈中,舞蹈具有特有的意义,然而这种意义大多与乐器特殊的身份有关,如苗族丧祭仪式中的笙鼓舞就有着沟通阴阳两界的功能。
笔者拙文[21]中就说到,苗族丧祭仪式中的鼓杆具有上通天朝,下通地府的功能。
由此,人们认为木鼓敲击的声音自然成为阴阳两界沟通的声音符号。
由于木鼓乐的这样一种特性,随之便产生了一定的禁忌,如:在使用木鼓之前,先用酒敬鼓,人们将木鼓请到需要使用的人家时,还要杀鸡祭祀,并将鸡悬挂在木鼓上,以示对木鼓的敬畏。
在敲击鼓时还要唱祭鼓词。
木鼓的存放也颇为讲究,也不能随便敲击,甚至有老人说,如果木鼓自己发出声响,则预示着村寨中将有人要去世。
而芦笙,则也具有这样一种特殊的身份,这使得丧祭仪式中由木鼓伴奏的芦笙舞则成为能够娱神娱人的祭祀舞蹈。
此外,在平时笙鼓是不能同时奏响的,笙鼓的奏响意味着有人去世和家人对往人的祭奠。
从这个意义上说,笙鼓的声响便成为了丧祭的特殊信号。
因此,我们说,在这种丧祭仪式中的舞蹈,如果要追问仪式乐舞的通灵性,这还得源于乐器的特殊身份。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在这种舞蹈中,乐器身份的特殊性赋予了舞蹈音乐及舞蹈的神圣性,乐器的身份规定了这一舞蹈的性质是否具有通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