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舞蹈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民族舞蹈学习:苗族民间舞蹈概况导读:本文民族舞蹈学习:苗族民间舞蹈概况,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苗族自称:“蒙”、“猛”、“阿蒙”、“阿卯”,内部又有若干个自称,如“蒙西”、“蒙能”、“蒙耍”、“阿卯照”、“卯咱”等等。
外部亦有若干根据服饰色彩、发式区别的他称。
云南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的西部方言。
其中又分为两个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
苗族宗教主要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祟尚万物有灵,但没有偶像。
祭山林、石头、水井、古树等。
鸦片战争以后,有部分苗族也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
云南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极少数居住在高寒山区,兼事畜牧业。
没有工业,连成行的手工业都没有,仅仅只有家庭手工业,但其产品完全是为了应付生活的需要,几乎不作为商品。
饲养、畜牧,也不当作商品,而是作为生活消费。
因此,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几乎不事商贾。
实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青年男女自由社交,相爱后经父母同意(父母不同意者极少)而婚配。
这类地区的情歌特发达,“古歌”也发达。
而另一种是父母约束极严、封建意识浓厚的地方,男女青年不能进行自由社交,不进洞房不见新人面。
这类地方,情歌特别少,但“骂歌”发达。
骂父母、骂哥嫂、骂媒人、骂舅舅,哭诉婚姻不自由。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
古歌是苗族最的民族艺术。
唱开天辟地、祭祀和娱神;战争和迁徒,以及婚丧嫁娶,男女社交和性爱。
由诗歌、音乐、舞蹈融汇而形成的芦望歌舞,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典范。
它既是艺术,也是史诗和历史。
是苗族民间舞蹈的瑰宝。
由于历没有文字,也就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
有关族源及民族迁徒等重大事件,在苗族内部只凭口传心授,用世代相传的芦笙歌舞来记叙。
芦笙舞一旦在某种场合里隆重举行,必然以芦笙曲辞为主要内容进行上承下传的宣传,起到教育后代的作用。
芦笙原是用于娱神的舞蹈,巫师用笙曲娱神,口叙之以辞,渐而成歌,故称芦笙歌舞艺术。
苗族木鼓舞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苗族木鼓舞吗?这可不是一般的舞蹈哦!苗族木鼓舞啊,那简直就是苗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就好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一样耀眼。
)
木鼓舞,是苗族人民在重大节日或者庆典上一定会跳的舞蹈。
想象
一下,在热闹的节日氛围中,一群身着鲜艳苗族服饰的人们,围着巨
大的木鼓,欢快地跳动着。
(这场景像不像一片五彩斑斓的花海在随
风舞动呢?)
那木鼓啊,可不是普通的鼓,它是有灵魂的!(就如同一个沉睡的
精灵等待被唤醒。
)制作木鼓的过程十分讲究,要选用最好的木材,
经过精心雕琢而成。
当人们敲响木鼓时,那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仿佛
能穿透人的心灵。
跳舞的人们呢,他们的动作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
(就好像每一个
动作都带着电流,能瞬间点燃周围的气氛。
)手的摆动,脚的跳跃,
身体的旋转,一切都是那么协调自然。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那种热情能感染每一个在场的人。
(这不就和太阳的光芒一样能温暖
所有人吗?)
“嘿,快来一起跳木鼓舞啊!”在苗族的村落里,经常能听到这样热
情的呼喊。
(这呼喊声不就像一阵春风,让人忍不住想要投身其中。
)大家不分男女老少,都尽情地在木鼓舞中释放自己的快乐。
我觉得苗族木鼓舞真的太独特、太有魅力了!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苗族人民精神的寄托,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它让我们看
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热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精彩世界。
(这就是苗族木鼓舞,一个让人无法忘怀的存在!)。
苗家娃娃舞蹈节目介绍词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款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舞蹈节目——苗家娃娃舞蹈。
苗家娃娃舞蹈是中国苗族民间舞蹈的代表之一,源自中国西南部的苗族地区,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节奏而闻名。
苗家娃娃舞蹈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编舞方式和鲜艳的服饰而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苗家娃娃舞蹈中,舞者们身着传统的苗族服装,头戴苗族特色的发饰,手持苗族传统乐器,如芦笙、竹筒鼓等,以融入自然元素和民族文化为特色。
苗家娃娃舞蹈的编舞风格多样,富有创意和灵动感。
舞者们以跳跃、旋转、摆动等动作表达情感,展现了苗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舞蹈中的动作舒展而优美,完美地展现了苗族娃娃们的可爱和活力,令人为之倾倒。
苗家娃娃舞蹈的音乐节奏欢快,富有民族特色。
舞蹈节目中常常伴随着芦笙和竹筒鼓的悠扬旋律,引领观众进入苗族的音乐世界。
舞者们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变化,展现出独特的舞姿和动作,使整个舞台充满了活力和欢乐。
苗家娃娃舞蹈节目既有个人独舞,也有群舞表演。
在个人独舞中,舞者们通过流畅的身体动作和灵巧的舞技,展现了苗家娃娃舞蹈的魅力。
而在群舞表演中,舞者们通过默契的配合和精准的动作,呈现出苗族人民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
苗家娃娃舞蹈节目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极高的欢迎和喜爱,也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誉。
它作为中国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总之,苗家娃娃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动感的节奏和丰富多彩的编舞风格,成为了一款备受欢迎的舞蹈节目。
它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也向观众展示了苗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让我们一起欣赏苗家娃娃舞蹈,感受其中的魅力吧!。
《苗妹妹》舞蹈简介
《苗妹妹》是一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展示了苗族少女婀娜多姿的舞蹈风采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以下是对《苗妹妹》舞蹈的简介:
舞蹈名称:《苗妹妹》
舞蹈类型:民族舞蹈
舞蹈创作:该舞蹈作品由编舞家根据苗族民间舞蹈的元素和特色进行创作,以展现苗族文化和少女的美丽形象。
舞蹈内容:《苗妹妹》舞蹈以苗族少女为主题,通过舞姿和舞蹈动作表达苗族文化中的纯真、活泼和欢乐。
舞者们穿着苗族传统服饰,舞动身姿,展现苗族女性的优美形态和舞蹈技巧。
音乐伴奏:舞蹈配以苗族传统音乐或现代演奏的苗族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出浓厚的苗族风情和节奏感。
舞蹈特色:《苗妹妹》舞蹈注重展现苗族特有的舞蹈元素,如手臂的柔美舞动、身体的灵活转动、脚步的轻盈跳跃等。
舞者们以舞蹈姿态和肢体语言,展现苗族少女的婀娜多姿和天真烂漫。
文化意义:《苗妹妹》舞蹈作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舞蹈形式传承和弘扬苗族的民族精神、传统习俗和艺术特色。
它不仅展示了苗族民间舞蹈的魅力,也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苗妹妹》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它不仅展示了苗族文化的魅力,也丰富了民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
1/ 1。
苗族舞蹈基本八个动作舞蹈是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其舞步独具特色,融合了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苗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优美的舞步和热情的节奏感动着世界。
本文将介绍苗族舞蹈的基本八个动作,并探讨其意义与传承。
第一动作:跳苗族舞蹈的第一个动作是跳。
跳动作在舞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祈愿。
在跳的过程中,舞者们以轻盈的姿态和灵动的动作,模拟着播种和收割等农事活动,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第二动作:转苗族舞蹈的第二个动作是转。
转动作在舞蹈中代表着苗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幸福的向往。
舞者们以优美的舞姿和灵巧的动作,转动身体,象征着万物生长的循环和顺畅,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与祝福。
第三动作:抻苗族舞蹈的第三个动作是抻。
抻动作在舞蹈中表达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界万物生机盎然的景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舞者们以舒展的姿态和柔软的动作,表现出苗族人民对自然界的热爱与敬畏,传递着对大地的感激之情。
第四动作:揉苗族舞蹈的第四个动作是揉。
揉动作在舞蹈中代表了苗族人民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富饶土地的珍视。
舞者们以细致的动作和缓慢的节奏,模拟着揉面、揉布等家务劳动,表达了对家庭和土地的珍视与关爱。
第五动作:拍苗族舞蹈的第五个动作是拍。
拍动作在舞蹈中象征着苗族人民对战斗力量和勇敢精神的崇拜。
舞者们以有力的动作和快速的节奏,模拟着战士们持梭进行击打的英勇场景,表达了对英雄和战斗的敬意与赞美。
第六动作:拉苗族舞蹈的第六个动作是拉。
拉动作在舞蹈中表达了苗族人民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友爱的情感。
舞者们以和谐的动作和优雅的姿态,模拟着拉开家人、朋友和社区人民之间的距离,传达了对友情和团结的重视与推崇。
第七动作:剪苗族舞蹈的第七个动作是剪。
剪动作在舞蹈中代表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翻篇和改变的渴望。
舞者们以利落的动作和短暂的姿态,模拟着剪去不愉快和困难的场景,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第八动作:拜苗族舞蹈的第八个动作是拜。
苗族传统舞蹈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传统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传统舞蹈一直以来都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祭祀神灵以及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舞蹈的特点以及对苗族文化的意义。
一、苗族传统舞蹈的特点苗族传统舞蹈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将从动作、服饰和音乐等方面来介绍。
1. 动作:苗族传统舞蹈的动作独具匠心,以舞者灵活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舞者们通过舞蹈动作的起伏变化,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意象。
一些舞蹈动作带有象征意义,比如“鹰展翅”、“翻山越岭”等,通过肢体的舞蹈动作来传达出特定的寓意。
2. 服饰:苗族传统舞蹈的服饰十分华丽,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服饰为主。
女舞者通常穿着精美的苗族节日服饰,如蓝色的长袍、彩色的腰带和编织的花环等。
男舞者则通常身着苗族传统的男装,如黑色的外袍和窄裤等。
这些服饰不仅美观,还展示了苗族人民的传统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3. 音乐:苗族传统舞蹈的音乐气氛热烈、欢快,以打击乐器为主。
舞蹈中常常伴随着锣鼓声、铜锣声、唢呐声等,这些音乐元素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音乐的节奏与舞蹈的节奏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欢腾热烈的气氛。
二、苗族传统舞蹈的意义苗族传统舞蹈在苗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将从文化传承、群体凝聚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来介绍。
1. 文化传承:苗族传统舞蹈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苗族人民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念传承给后代。
舞蹈动作中蕴含着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对土地的依赖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对苗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群体凝聚:苗族传统舞蹈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舞蹈的形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彼此,增进彼此的情感与信任。
在苗族的节日和盛会上,大家会共同参与到舞蹈中来,舞蹈成为了展示团结与合作精神的重要方式。
3. 文化交流:苗族传统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赏和学习。
苗族舞蹈风格及特色介绍苗族舞蹈,就是指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
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舞蹈起源于古代苗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和祭祀仪式。
在古代,苗族人民在耕种、狩猎、丰收等重要时刻,会聚集在一起,以舞蹈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喜悦和庆祝。
这些舞蹈动作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在贵州,苗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著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苗族古瓢舞。
古瓢舞又叫“苗族瓜瓢舞”,是苗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的舞蹈形式。
每逢丰收时节和苗家节日,人们会身着盛装,手持古瓢琴,奏出古朴独特的音色,跟在后面起舞。
这种舞蹈形式优美、动作流畅,充分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独特风情和文化内涵。
除了古瓢舞,贵州苗族舞蹈还有很多其他形式。
比如,苗族鼓舞就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
鼓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节奏明快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舞蹈中,表演者手持鼓棒,随着鼓点起舞,展示出苗族人民的勇敢和豪放。
除了舞蹈本身,苗族舞蹈的服饰和道具也极具特色。
在苗族舞蹈中,表演者的服饰通常非常精美,刺绣着各种图案和花纹,寓意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龙和鸟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代表着力量和自由。
此外,道具如扇子、手帕等也常被用于舞蹈中,既增加了舞蹈的观赏性,也寓意着吉祥和祝福。
总的来说,贵州苗族舞蹈是一种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通过欣赏苗族舞蹈,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音乐,更可以深入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文化信仰和精神世界。
苗族双面舞舞蹈赏析双面舞,是苗族传统舞蹈中的一种,它源自于苗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面舞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富有表现力的舞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赏和学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苗族双面舞进行深入赏析,探索其舞蹈形式、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苗族双面舞的舞蹈形式。
双面舞是一种由男女双人组成的舞蹈,男女双方面对面站立,手拉手,通过脚步的配合和身体的摆动,表现出一种生动的对话和互动。
在舞蹈过程中,男女双方会不断地转身、转向,展现出舞者们的灵活和协调。
同时,双面舞还有一种独特的特点,就是男女双方会在舞蹈中不断地变换面孔,有时是男方面对观众,女方背对观众,有时又会转换过来,这种变换的动作给人一种神秘和神奇的感觉。
整个舞蹈过程中,男女双方的动作配合和转换都显得十分流畅和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苗族双面舞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苗族双面舞源自于苗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它是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的一种表达。
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舞蹈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也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双面舞中男女双方的对话和互动,反映了苗族人民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视,也表达了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双面舞中男女双方不断变换面孔的动作,也寓意着生活中的变化和转换,表达了苗族人民对于生活的智慧和勇敢面对变化的态度。
总之,苗族双面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苗族双面舞的艺术特点。
双面舞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富有表现力的舞姿,展现出了苗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舞者们通过身体的摆动和脚步的配合,展现出了苗族舞蹈的灵动和优美。
舞者们在舞蹈中不断地转身、转向,展现出了他们的灵活和协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双面舞中男女双方的对话和互动,展现出了苗族人民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视,也表达了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双面舞中男女双方不断变换面孔的动作,也寓意着生活中的变化和转换,表达了苗族人民对于生活的智慧和勇敢面对变化的态度。
苗族锦色舞蹈背景摘要:1.苗族锦色舞蹈的背景概述2.苗族锦色舞蹈的起源与发展3.苗族锦色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式4.苗族锦色舞蹈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保护正文:一、苗族锦色舞蹈的背景概述苗族锦色舞蹈,源于我国西南部的苗族地区,是苗族民间舞蹈中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
锦色舞蹈以色彩斑斓的服饰、精美的银饰和独特的舞蹈动作而著称,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种舞蹈不仅是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的表现,还是他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要仪式。
二、苗族锦色舞蹈的起源与发展苗族锦色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与苗族先民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密切相关。
在那时,舞蹈主要用于祭祀和庆典活动。
随着历史的演变,尤其是明朝、清朝时期,苗族锦色舞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
在现代社会,苗族锦色舞蹈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三、苗族锦色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式苗族锦色舞蹈具有以下特点:1.服饰华美:舞蹈演员身穿色彩艳丽、绣有图案的锦缎衣物,头戴银饰,颈戴银项圈,手戴银手镯,脚穿绣花鞋,整个装扮充满了民族特色。
2.动作独特:舞蹈动作多变,既有柔美的婉约之姿,又有刚劲的阳刚之气。
舞者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表演出各种寓意深刻的动作,如锦鸡独立、蝴蝶飞舞等。
3.节奏鲜明:舞蹈节奏明快,多以苗族民间曲调为伴奏,旋律优美,富有动感。
4.情感饱满:舞蹈充满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表现了他们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四、苗族锦色舞蹈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保护在现代社会,苗族锦色舞蹈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问题。
一方面,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应加大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推广和普及苗族锦色舞蹈;另一方面,需要培养一批批年轻的传承人,让他们将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使之发扬光大。
总之,苗族锦色舞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苗族魂舞蹈分解动作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苗族魂舞是苗族人民在传统节日或庆典上表演的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通常由一群苗族妇女组成,身穿华丽的苗族服饰,手持竹笛和哨子,伴随着悠扬的苗族音乐起舞。
苗族魂舞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勤劳、纯朴和热情,更是一种表达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的文化表达。
苗族魂舞的动作分解可以说是一个艺术技巧的展示,每个动作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内涵,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勇敢、顽强、聪明和美丽。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苗族魂舞中的一些经典动作及其含义。
1. 手舞足蹈这是苗族魂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之一,表现了苗族人民的开朗、热情和活力。
舞者们手舞足蹈,翩翩起舞,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2. 手拨虱子这个动作源自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对身体的关怀和爱护,舞者们用手拨虱子的动作表现出了苗族人民纯朴、勤劳和聪明的品质。
3. 手掌拍击这个动作体现了苗族魂舞中的一种节奏感和力量感,舞者们用手掌拍击身体,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4. 跳跃跳跃是苗族魂舞中常见的动作,舞者们起伏跳跃,展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情。
跳跃的动作轻盈而富有力量感,让人感受到苗族人民的顽强和勇敢。
5. 圈转圈转是苗族魂舞中的一种经典动作,舞者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旋转起舞,展现了苗族人民相互支持、团结和友爱的精神。
总结:苗族魂舞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展现了苗族人民勤劳、纯朴、热情和勇敢的品质,也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对大自然、对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希望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苗族魂舞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种充满文化魅力的舞蹈。
第二篇示例:苗族魂舞是苗族传统舞蹈的一种,是苗族人民在重大节日或庆祝活动中表演的舞蹈。
苗族魂舞寄托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尊敬,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魂舞的舞蹈动作优美动人,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是苗族人民展示自己文化底蕴和风采的重要途径。
苗家娃娃舞蹈介绍词
大家好,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舞蹈——苗家娃娃舞。
苗家娃娃舞是中国苗族民间传统舞蹈,源自苗族的生活和习俗,是苗族人民的一种文化表达。
苗家娃娃舞通常由苗族妇女们在节日和婚礼等庆典场合进行演出。
在这种舞蹈中,苗族姑娘们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手持精致的娃娃木偶,以轻盈舒展的步伐和婉转优美的旋律,展现了苗族女性的优美和柔美。
苗家娃娃舞最具特色之处是手舞,也是整个舞蹈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演员们根据音乐节拍摆动手中的娃娃木偶,从而形成精致细腻的动作,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此外,苗家娃娃舞还加上了大量的转身、跨步、跳跃等舞蹈元素,整个舞蹈流畅自然,优美动人。
总的来说,苗家娃娃舞是一种非常优美、独特的舞蹈形式,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文化和精神。
它不仅烘托了节日和婚礼等喜庆场合的气氛,也向外界展示了苗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苗族民间舞蹈:踩鼓舞“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
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木鼓。
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
鼓点节奏多为4/4、3/4拍,显得欢快、轻松、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节日祭祀祖先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苗族舞蹈“跟我学”近日,贵州省舞蹈编导、创作、研讨培训会在福泉市举行。
培训会期间,舞蹈家们深入高坪镇王卡苗族村寨,与能歌善舞的苗族群众切磋舞艺,吸纳苗族群众原生态舞蹈元素,提高舞蹈编导创作水平。
云龙苗族舞蹈及其特点云龙苗族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苗族能歌善舞,史载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
苗族“飞歌”享有盛名,其他民歌有古歌、游方歌、龙船歌、酒歌、祭鼓歌、儿歌、跳歌、娣妹歌等,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直箫舞、猴儿鼓舞等。
民间传统乐器以吹奏乐为多,打击乐器次之,苗族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和传说故事。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
流传于云龙境内各地苗家寨的民间舞蹈,属于群众自娱性集体舞蹈,多与苗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内容有表现生产劳动的,如“洗布舞”、“洗麻舞”、“转磨舞”等;有表现生活习俗的,如“探亲舞”、“赶街调”等;还有表现男女青年追逐玩耍的“背合背”、“踢脚跟”、“串花园” 等。
舞蹈进行时,由一人领头吹奏芦笙或直箫,舞者围成圆圏,逆时针方向转动,后者可随时加入。
一般情况下,舞蹈是按不同名称的舞蹈及动作连接起来跳的,如从“甩手舞”开始,紧接“拍脚板”、“里拍外拍”、“踝三下拍一拍”、“拉叉舞”、“转磨舞”、“赶街调”、“背合背”、“踢脚跟”、“转身舞”、“转身跺脚舞”、“探亲舞”、“洗布舞”、“大仙人舞”、“小仙人舞”、“三麦斗”,最后是“串花园”结束等。
总之,当芦笙或直箫手吹出不同的引调时,舞者就根据音乐变换舞蹈的跳法和动作。
苗族舞蹈《灵幽灵》节目串词简短一点
(实用版)
目录
1.苗族舞蹈《灵幽灵》的简介
2.《灵幽灵》的节目串词概述
3.如何编写简短的节目串词
正文
1.苗族舞蹈《灵幽灵》的简介
苗族舞蹈《灵幽灵》是一种富有神秘色彩的舞蹈,源自于我国贵州省的苗族地区。
该舞蹈以强烈的节奏感和独特的舞蹈动作,展示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舞蹈中,舞者们身穿精美的民族服装,头戴华丽的头饰,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舞蹈动作,将苗族的神秘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2.《灵幽灵》的节目串词概述
节目串词是表演节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既要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又要能够简洁明了地介绍节目的内容。
《灵幽灵》的节目串词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舞蹈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介绍舞者的身份和角色;最后,介绍舞蹈的音乐和舞蹈动作的特点。
3.如何编写简短的节目串词
编写简短的节目串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节目的核心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描述;
(2)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其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
(4)尽量使用简短明了的词语,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和词汇。
例如,对于苗族舞蹈《灵幽灵》,我们可以这样编写节目串词:“尊敬的观众朋友们,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来自贵州苗族地区的舞蹈《灵幽灵》。
这个舞蹈充满了神秘色彩,它通过独特的舞蹈动作和强烈的节奏感,展示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
让我们随着舞者的脚步,一起领略苗族文化的魅力吧!。
苗族舞有多少种类苗族舞有多少种类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店铺整理了苗族舞有多少种类,欢迎欣赏与借鉴。
花鼓舞花鼓舞--通常活动于春节及“六月六”“八月八”“赶秋”“赶夏”等民族传统节日。
它的活动形式是由两人各持两根尺许长的鼓槌、分别站在鼓的两面同时击鼓,另有一人持单棒居中击鼓腰作伴奏。
两者节奏要求统一,动作讲究对称。
围绕着他们舞蹈的男女均可,多寡不限。
唯舞蹈开始之前,须按惯例首先唱一首颂扬制鼓工匠功德的古歌,以示对祖先的纪念。
“花鼓舞”的动作多来自生活,如插秧、割稻、打谷、以及梳妆等,也有取材于武术的,如“青龙缠腰”、“雪花盖顶”等。
其动作特点为男的健壮有力,女的洒脱、柔美。
从“花鼓舞”派生出来的鼓舞有“双人鼓舞”(男、女均可),特点是击鼓时两人可各打一边或同时敲击一边,也可一人击鼓,另一人以舞姿作陪衬。
动作可随机应变,但十分讲究对比、协调。
团圆鼓舞团圆鼓舞--是种有歌有舞的鼓舞形式,舞时由一鼓手在场子中央击鼓伴奏,参加舞蹈的人则围绕着他,踏着节奏明快、时轻时重的鼓点,晃手摆腰地绕圈而舞。
每跳完一段后就唱一段山歌、歌和舞交替进行轮回不断,直至兴尽方休。
歌词多反映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的内容。
舞蹈基本动作有“大摆”“小摆”“细摆”三种。
晃手摆腰是“团圆鼓舞”独有的韵律和风格。
跳年鼓舞--除在伴奏上多用一铜锣外,其活动形式及动作风格特点与“团圆鼓舞”大致相同。
单人鼓舞--是湘西苗族普遍喜爱的表演性舞蹈。
常在欢庆丰收及其它传统节日里表演。
有男子表演、女子表演的两种。
男子双手持鼓棒击鼓或双手握拳击鼓,舞蹈动作丰富,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动作和武术等多种,动作粗犷有力;女子则是在伴奏者敲击鼓边或铜锣的音响声中,双手各持鼓棒一根、边敲击着斜放在木架上的大鼓边舞蹈的。
舞蹈动作多是表现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有挖土、插秧、纺纱、织布和照镜、梳妆等,其风格特点除个别地方能见到激烈、豪放者外,大多较文雅、端庄。
苗族的舞蹈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
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
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
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
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
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
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
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大鼓。
由两人持双槌敲击鼓皮,一人持单鼓槌敲击鼓梆,参加集体作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限制。
作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
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
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
《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
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
舞蹈动作多为模拟猴子啃吃苞谷、荡秋千、看鼓、试鼓、惊鼓、相互嬉戏等。
扮演猴子的舞者可用拳击鼓,也可以槌击鼓。
整个“鼓舞”不但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
苗族民间自娱性的《踩鼓舞》,是年节、喜庆集会,尤其是农历三月“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
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歌边走入场内,然后继续歌唱并击鼓伴之。
歌词内容基本为召唤,如姊妹们不要错过时机,快来作舞等。
随后,众多盛装的苗族姐妹便聚拢在鼓架周围,面对皮鼓踏节而舞。
在舞蹈进入高潮时,外围的男女老幼观众也可进入舞场,组成若干层同心圆圈共同作舞。
舞蹈动作自由、欢快,时有两腿颤抖而带动全身的特点。
流行于黔东南的《反排木鼓舞》,现已成为苗族节日庆典以及出访他国的代表性舞蹈,被邻国友人誉之为“东方迪斯科”。
新中国成立后,在苗族诸多种自娱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由四人同时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
这种“鼓舞”流传在湘西的凤凰县和贵州省松桃县苗族聚居的地方。
该舞男女均可参加,四人分别站在鼓面前,双手持槌击鼓。
在统一的节奏下边击鼓边表演规定套路。
每一套路动作完成后,大家按顺时针方向换到下一鼓面位置,再进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娱乐性。
苗族演奏芦笙、以芦笙伴舞的历史,自宋代已有记载。
清代刻本《广舆胜览》中的舞蹈形象与“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分明是对现在所谓《铜铃舞》的记载。
曾生活于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鸟为图腾,因而今日苗族妇女的头饰银冠与彩条长裙,仍充满着锦鸡羽毛的斑斓色彩和飞鸟图案。
至今贵州省黔南
苗族,保存着一种源于古代祭祀的大型舞蹈《芦笙堂》。
表演时,由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铜鼓,身着盛装、头戴银冠的少女,微乍双臂作鸟态款款起舞。
这种情景与云南省开化出土的2000余年前铜鼓鼓面上的纹饰极为相似。
此外,从云南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的“击鼓歌唱图”中,可进一步窥探到苗族与古代百越部族及铜鼓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在苗族的自娱性舞蹈中,还有头戴银冠、身着彩条长裙模仿锦鸡动态的《锦鸡舞》;头戴羽冠、模仿雉鸡相斗、跳跃、嬉戏,含有杂技技巧的男子双人《芦笙舞》和源于妇女刺绣、搓麻等家务劳动的《板凳舞》等。
中国苗族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
除以上介绍者外,贵州省“花溪苗”的《芦笙舞》、“红粘苗”的《跳硐》、“花苗”的《花树舞》、流传在丹寨县的《古瓢舞》、云南省苗族的《芦笙舞》、广西壮族自治区苗族的《芒哥舞》,以及《斗牛》、《牵羊》、《花棍舞》等,种类之多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