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影视作品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19
第六章文学与影视的表现手法文学和影视之所以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而独立存在,就是根据其语言的特性和构成特点而决定的。
文学和影视语言的不同特点,也就具有了自身的语法规律和表现手段,作家常常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大量修辞手法来提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而在影视语言中也能找到自身的修辞手法,通过影视语言的表现技巧来强化对观众审美感受的影响。
它们两者虽然在表现手法上不同,但在观念形态和血脉上是一致的。
第一节文学与影视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展示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
在整个文学/影视作品中,细节描写属于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虽然属于“细胞”或称“一枝一叶”,但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细节,可以充分地体现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可以鲜明地表现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的特点是对所描写对象作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
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具体描写,就没有艺术形象。
因此,细节的审美功能是通过具有细节参与的具体描写和刻画,真正体现“以小见大”、从局部窥视到全部的意义。
精彩的细节给人以惊喜,使人拍案而起,也能使人回味长久而永远留存。
例如我们所熟悉的阿Q画押、陈奂生住店等细节描写,既有利于情节的发展,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准确而细腻地表现出社会生活本质的某些方面,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在弥留之际,因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芯,嫌耗费了灯油而伸出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悟出他的用意,挑掉一根灯芯后才安心地死去。
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守财奴的本质特征,自然而然地揭示与深化主题思想,胜过了任何概念化的描述。
《风雪山神庙》中风雪的细节描写,烘托了林冲濒于死亡的处境,显示了林冲性格由软到硬的过程和被逼上梁山的可信度。
在文学与影视作品中,细节的表现方式一般有动作细节、道具细节、场面细节等。
在动作细节中,主要是通过对能够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的行为细节进行刻画,它又可以包含外部动作和心理动作两个方面。
品味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感性美文/淡泊欣赏别人的艺术是一种享受,在书海中徜徉,的确是一件惬意和幸福的事儿。
最早接触书,多是些儿童读物、小人书之类。
《一千零一夜》里面的故事早已遗忘殆尽,但悬挂在寂静夜空的阿拉丁神灯成了我永恒的记忆,还有阿凡提的故事,那都是正义、奇迹和神秘的象征。
晚些时候,在父亲订阅的《十月》、《收获》、《小说月报》中认识了路遥、贾平凹、铁凝、梁晓声……我喜欢文字美的作品。
文字美并不仅仅是代表语言如锦绣般华丽,而是心与心的水乳交融,潺潺流淌的意境。
也许是受鉴赏水平所限,就如四大名著,我历来都有自己的看法。
总觉得《水浒传》文字粗俗,虽然故事性强;《三国演义》写的侠义,很男人,但少了些儿女情长;《西游记》怎么看都象是一部古代科幻童话小说;《红楼梦》才更适合口味,文字圆润,包罗万象,意行结合,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时期看,感觉会大有不同,因此看的次数越多,越感觉那是一部奇书。
我推崇迟子建的《我的世界下雪了》和李国文的《桐花时节》类似的作品,它们偏重于感性,写景叙事寓意清新洒脱,浑然天成。
在《我的世界下雪了》中,作者写年前携妻远行,雪纷飞,杨柳影绰,温馨之极,不觉喟然。
季后,妻离他而去,陡然明白正是通过前面的那些温馨的文字烘托,才预示着美好即将离去,更觉黯然神伤。
个中滋味,有着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的追忆,有着夜下书生红袖添香的柔情,更有一份“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执着与坚定。
《桐花时节》则是后文革时期的作品,是对那个不堪回首的时代勾勒、描绘后的沉思。
“那花开得热烈,谢得壮观,花瓣满坑满谷地飘落下来,成堆成团,连山涧里的流水,也浮着白花花的一片,被湍急的细流驮着,往河里、江里急匆匆地奔去、花随水逝,一去不再复返,就这样结束了那短短的灿烂……”这种文字,美着呢。
真正的文散神聚,休言赘述,感性美已然在无声中跃然笔端。
张爱玲和林清玄,是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大家,文字的感性美尤甚。
特别是后者,对其作品我几乎开始顶礼膜拜起来。
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分析范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就是在看一些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会被其中的情节、人物或者画面所深深吸引,然后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作品——。
这部剧,乍一看好像就是一群人在一个小小的客栈里打打闹闹,没什么特别的。
但当你真正深入去看,去感受,就会发现它的魅力所在。
先来说说这剧里的人物吧。
佟湘玉,那个风情万种的老板娘,一口陕西话,爱财如命却又心地善良。
她总是穿着那身华丽却略显土气的衣服,头上插着各种发饰,脸上挂着招牌式的笑容。
她操持着整个客栈,对伙计们时而严厉,时而关怀备至。
记得有一集,莫小贝调皮捣蛋,佟湘玉气得不行,拿着擀面杖追着她满院子跑,一边跑一边喊:“额滴神呀,你这娃咋这么不听话咧!”那场面,真是让人笑得肚子疼。
可当小贝真的遇到危险,佟湘玉又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保护她,展现出母爱的一面。
白展堂,大名鼎鼎的“盗圣”,却胆小如鼠,一心只想过安稳日子。
他那标志性的“葵花点穴手”,不知道让多少观众跟着模仿。
他在客栈里总是充当着和事佬的角色,可自己又常常闹出笑话。
有一次,他为了在佟湘玉面前表现自己的勇敢,硬着头皮去抓贼,结果吓得躲在桌子底下瑟瑟发抖,被大家发现后还嘴硬说:“我这是战术,懂不懂!”郭芙蓉,一个梦想成为女侠的野蛮丫头,动不动就“排山倒海”。
她刚到客栈的时候,心高气傲,什么活儿都不愿意干,还总是闯祸。
但在大家的影响下,她逐渐变得懂事,学会了为他人着想。
印象特别深的是她为了给秀才做一件衣服,笨手笨脚地缝了好久,结果衣服歪歪扭扭,根本没法穿。
但那份心意,却让人感动不已。
吕秀才,一个穷酸迂腐的书生,整天之乎者也,却有着一颗聪明的脑袋。
他和郭芙蓉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让人啼笑皆非。
有一次,两人吵架,吕秀才为了哄郭芙蓉开心,居然在院子里念起了情诗,那酸溜溜的样子,把大家都逗得不行。
还有李大嘴,一个整天想着当大厨,却总是做不出好菜的胖子;莫小贝,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总是给大家带来麻烦但又让人忍不住喜欢她。
电影与"卡梅尔·西安齐"文学的区别
老挝小说"卡梅尔·西安吉",她几十年来一直是我国文学界的经典作品。
1990年,电影改编版发行,并引起人们注意两个版本的比较。
影片
与文学最显著的区别之一是人物的视觉表现和背景。
在小说中,作者
生动地描述了X子的外表和情感,以及1920年代北京恶劣的生活条件。
在影片中,导演使用影像和电影剧本来传达同样的信息,但读到
香芝的挣扎和在屏幕上看到他们的经历却根本不同。
另一个反差在于两种介质的速度和结构。
该书允许读者深入探究香芝
的思想和感情,以及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影片的时间范围有限以
凝聚情节。
电影改编中可能会省略某些子片或细节,导致故事讲述体
验不同。
语言和对话的使用是文学和电影版本之间的另一个出发点。
小说呈现
出丰富而真实的北京方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另影片需
要翻译和字幕来传达同样的真实感,有时在过程中会丢失。
对人物的个性和动机的解释也可能在小说和电影之间有所不同。
读者
可以自由地想象人物及其行为,而电影则呈现更具体和固定的描绘,
这可能与读者最初的认知不一致。
虽然小说和电影改编的"卡梅尔·西安吉"都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叙事,但
视觉表现,节奏,语言,人物解释等方面的差异凸显了每个介质的独
特属性。
无论人们更喜欢写字的深度和亲切性,还是电影的浸润性和
动态性,"卡梅尔香济"这两个版本都为观众提供了宝贵而独特的体验。
其实就是诗与画的区别,同样是艺术,但是带给人的感受不同。
原著是“诗”,而影视剧则是“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看《红楼梦》的原著,如果一百个人看过《红楼梦》,则这一百个人心中的林妹妹形象一定是不一样的。
一百个人看过,必会有一百个林妹妹的形象产生。
那么林妹妹到底是什么样?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仅从文字上来看,我们只知道林妹妹很美,可是具体是什么样的美法呢?每个人心中预设的那个对名著所描绘形象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
在阅读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之间,将自己心中的那个美的准绳加之到人物形象中去。
而当我们看电视剧《红楼梦》时,由于人物形象是通过演员来表现的,那么林妹妹的形象是唯一的,就是那个演员的形象。
这个形象一直定格在观者的视觉里。
想像的空间就要小很多。
而当这个形象一旦成功定格,则当换掉原演员时,有很多观众就开始不适应了,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说某某演员把某某角色演得不到位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个在视觉上定格了的形象,并不符合你心中那个既定了的、在对原著的理解的基础上,想像预设的人物形象。
以上是从观者的角度上来讲的,另外,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看,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
名著的作者侧重于语言的修炼,意境的展开;而影视剧作者更加注重视觉上的效果,如场景、特技之类的安排。
(一)题目1、题目的内容:类型、定位、作用2、写作要求:标题要准确标题要新颖题式可多样标题要简洁(二)署名1、署名的方式:集体署名个人署名2、署名的规则贡献大小:提出研究设想、承担研究工作、解决关键问题。
(三)内容提要关键词1、内容摘要:中心内容、结构及主要论点和评述;要求重点突出,内容精练,观点明确、一般不用第一人称,以200---300字为宜。
学术论文也不宜超过1000字,有关刊物要有中英文摘要。
2、关键词:必须是规范科学的名词术语,一般每篇文章有3~5个关键词(主题词)。
属于支柱性概念。
影视作品赏析——如何通过影视理解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是当代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故事情节、优美的画面和出色的表演。
然而,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娱乐,它们也可以成为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影视作品来理解文学作品,并分析这种方式的优势和限制。
一、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都是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
很多影视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比如著名的电影《哈利·波特》系列就是根据J.K.罗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这种改编使得原本只存在于文字中的故事得以通过影像的方式展现出来,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觉体验。
同时,影视作品也可以通过细腻的表演、精心的布景和音效等手段,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观众。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内涵,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二、通过影视作品理解文学作品的优势1. 视觉呈现:相比于纯文字的阅读,影视作品能够通过画面、色彩和动态的表现形式,更好地展现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观众可以通过视觉的感知,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背景。
2. 情感共鸣:影视作品往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音效的加持,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直接传递给观众。
观众可以通过与影视作品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
3. 多重感官体验:观看影视作品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还包括听觉和触觉等多重感官的体验。
影视作品中的配乐、音效和特效等元素,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感官刺激,进而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三、通过影视作品理解文学作品的限制1. 缩减和改编: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影视作品往往需要对原著进行缩减和改编。
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细节和情节的缺失,观众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原著中的含义和深层次的思考。
2. 视觉化的局限: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的,这种视觉化的方式可能会对原著中的抽象概念和思想进行过度解读或者简化。
文学与影视评论: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比较分析教案一、引言1.1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关系1.1.1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改编的重要来源1.1.2影视作品可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影响力1.1.3文学与影视作品相互影响,共同发展1.1.4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1.2教学目标和意义1.2.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影视欣赏能力1.2.2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1.2.3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跨媒介交流的能力1.2.4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3教学方法和策略1.3.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理论1.3.2结合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思考深度1.3.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1.3.4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二、知识点讲解2.1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定义和特点2.1.1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创作2.1.2影视作品是通过影像和声音表现故事和情感的媒介艺术2.1.3文学作品具有想象性和深度,影视作品具有直观性和冲击力2.1.4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在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上有差异和互补2.2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改编方式2.2.1直接改编:忠实于原著的情节和人物设定2.2.2间接改编:取材于原著,进行较大的改动和创新2.2.3混合改编:结合多个原著或原创元素,形成新的作品2.2.4改编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会影响观众的接受度2.3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比较分析维度2.3.1主题和情节的比较:分析两者在表达主题和叙述情节上的异同2.3.2人物塑造的比较:分析两者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上的差异2.3.3艺术手法的比较:分析两者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的特点2.3.4观众体验的比较:分析两者在观众感受和接受度上的影响三、教学内容3.1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案例分析3.1.1《红楼梦》与《红楼梦》电视剧的比较分析3.1.2《活着》与《活着》电影的比较分析3.1.3《哈利·波特》系列与《哈利·波特》电影系列的比较分析3.1.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3.2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改编技巧3.2.1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技巧和方法3.2.2影视作品改编为文学作品的技巧和方法3.2.3成功改编的案例分析和失败改编的案例分析3.2.4通过改编技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3.3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评价标准3.3.1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主题深度、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3.3.2影视作品的评价标准:剧情安排、演员表演、视觉效果等3.3.3综合评价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方法和原则3.3.4通过评价标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4.1.2学生能够掌握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改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1.3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进行深入解读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4.2.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4.2.3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自主学习,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4.2.4学生通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学生通过学习文学与影视作品,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4.3.2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对文学与影视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4.3.3学生通过评价和评论,培养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能力4.3.4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改编的方法和技巧5.1.2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评价的标准5.1.4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5.2教学重点5.2.1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5.2.2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联系和差异5.2.3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案例分析5.2.4学生对文学与影视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影视作品和展示教学资料6.1.2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案例分析6.1.3教学案例:精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案例6.1.4教学评价表: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情况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重点和笔记6.2.2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用于自主学习和研究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引入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定义和特点7.1.2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关系7.1.3提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7.1.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7.2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7.2.1讲解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7.2.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关系7.2.3讲解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改编方法和技巧7.2.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评价的标准7.3互动讨论与小组合作7.3.1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7.3.3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7.3.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7.4.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7.4.3提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建议7.4.4鼓励学生持续关注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发展动态八、板书设计8.1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梳理8.1.1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8.1.2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联系和差异8.1.3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改编方法和技巧8.1.4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评价的标准8.2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8.2.1引言: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关系8.2.2知识点讲解: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定义和特点8.2.3教学内容: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案例分析8.3.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8.3.2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讲解重点知识和方法8.3.3互动讨论与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九、作业设计9.1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比较分析9.1.1选择一部文学作品和其改编的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分析9.1.2分析两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异同9.1.4提交报告并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9.2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改编实践9.2.2分析改编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记录改编心得9.2.3提交改编作品并进行课堂展示和评价9.2.4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和提高9.3.1选择一部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进行评论9.3.2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优缺点9.3.4提交文章并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明了,学生是否能够理解10.1.2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10.1.3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是否达到预期效果10.1.4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0.2拓展延伸10.2.1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拓宽文学与影视作品的阅读和观影范围10.2.2组织学生参加文学与影视作品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增加与专业人士的交流机会10.2.3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与影视作品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提高对行业的敏感度和认知水平10.2.4鼓励学生参与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创作和评论,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重点环节补充和说明: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案的核心部分,需要详细规划每个章节的内容和小结,确保教学内容全面、系统、有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