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学情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学情分析

本学期,按学校安排,继续担任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任务,现将具体学情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年级五个教学班,每班人数不等。上课按照每班人数具体安排,已达到较好的实际操作练习。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继续使用部编版课本,这套教材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套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实践活动教材。它注重对学生综合信息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德育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这套教材在板式设计和图文编排上,突出板块化、栏目化的特点,尽量减少软件界面插图,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素材插图;教材力图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使图、文、版有机集合,恰当呈现教学信息,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有美的感受。

三、分析学情

学生对道德与法制课兴趣很浓,主要原因在于对生活的好奇以及生活中的游戏、探索发现,这点很重要,只要能充分抓住并利用好这一特点,将游戏、探索适当蕴含于课堂,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

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任务驱动法。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教学工具有待添置。在教学中缺少应用的道具或工具,处了电脑使用,有些实际操作的、动手制作的欠缺,多少会影响教学秩序和质量。

2、学生习惯养成有待提高。学生习惯不好主要表现在一是进出教室虽强调了排队,但仍有插队与争抢的现象;二是学生上课时随手乱扔垃圾;三是部分学生不爱惜公共设施;四是部分学生下课时没有进行必要的整理,没有将凳子放回桌子下面。在以后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些情况,一个个检查,落实到位。

2019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评课稿

2019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 1 开开心心上学去 2 拉拉手,交朋友 3 我认识您了 4 上学路上 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 5 我们的校园 6 校园里的号令 7 课间十分钟 8 上课了 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 9 玩得真开心 10 吃饭有讲究 11 别伤着自己 12 早睡早起 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 13 美丽的冬天 14 健康过冬天 15 快乐过新年 16 新年的礼物

2019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评课稿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 1 、开开心心上学去评课稿 这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单元的第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比较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差异,感受到角色转换带来的快乐;学习了解新环境的方法;初步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2、知道爱护书本的重要性:了解学校的有关设施、设备;懂得学校与幼儿园生活、学习的不同。体验上学的快乐,体验作为一名小学生的愉悦和自豪。- - 年级学生刚入学,他们对小学生活既充满好奇、渴望,同时又存在很多担心和疑虑。学校生活到底怎么样?与幼儿园生活有什么不同?.上学有意思吗? 老师、同学会喜欢我吗?带着这些好奇、疑问、孩子们走进了学校的大门,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形式,帮助孩子消除疑虑,引导孩子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感受到上学的快乐,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开始新的生活。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做的: 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真实感受。“爱新书,爱书包”是学生入学后经历的- -件大事,让学生看图,回想领新书的情景,说出内心的感受,学生不约而同地表达出高兴、激动的情感。再让学生讨论:书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帮助?你是怎么和新书交.上朋友的?怎样保护好书?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爱护书本的重要性,知道爱护新书的方法,懂

小学道德与法治_《我是环保小卫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是环保小卫士》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绿色使者”事迹,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从生活细微处入手,积极参与环保行为。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1.《为什么》视频 2.彩笔 3.广告板 活动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现在春暖花开,特别适合外出游玩,你们出去了吗?你都看到了什么? 老师也愿意出去游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些风景照,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播放风景照 看完之后心情如何?(高兴) 让我们带着这好心情开始上课好吗?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星球上,每天我们都在享受着 它的赠予。你听,大自然在呼唤我们了。 师课件播放鸟鸣声

2.当鸟鸣声停止时,突然鸟儿不再为我们歌唱了,为什么?(请 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 3.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环境污染) 4.小结:是呀,我们的地球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水污染日 益严重,森林遭到砍伐,人类的朋友越来越少,疾病越来越多…… 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危机四伏,我们该怎么办呢? 保护环境 5.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了,现实中已经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保护环境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让我们大声地说出他们的名字——绿色使者 二、寻找“绿色使者” 1.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绿色使者”的资料,带来了吗? 2.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A: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相互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所以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我们再全班交流。 B:生交流师巡视 C:同学们交流的可真认真,相信你们一定选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请同学们认真听,从中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 【篇一】 让生活融入课堂 摘要: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关键词: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发展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班级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对原课程“品德”与“社会”的有机整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联系。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教学核心的课程。因而,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受文本范围的制约,教学时间不能受40分钟的限制,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与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走出课本,走进学生生活;走进社会,拓宽教学内容,把教学融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获得价值体验,实践道德标准。 一、课堂生活化,提高认知。 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在教

学中应以课本为纲领,大胆的拓宽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观点认知、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文本的缺憾,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学会拒绝“不跟烟酒交朋友”后,学生了解了烟酒的害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吸烟酗酒的危害,我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因为抽烟酗酒产生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 学生A:去年的一天晚上,我家附近有位老爷爷抽烟,烟火掉在棉被上,酿成一场火灾,大火烧了被子、家具,老人也在大火中烧成重伤,损失惨重。 学生B:前年的冬天,我村的一位年青人在外面酗酒后开车回家,车子一头撞在电线杆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案。 学生C:…… 一件件实事,一桩桩惨案;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同学铭记了抽烟酗酒的危害,坚定了远离烟酒,并主动劝告父母不抽烟不酗酒的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再现生活,增强认知。 再现生活就是通过视频、表演还原事实真相,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信息,了解事物、看清事实、获得切身体验,增强认知,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的第1

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评课稿 听了卢国超老师所上的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卢老师首先从平安出行知识点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整堂课以安全常识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是一节很成功的常规课。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学习: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教学素材,这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本节课卢老师选取常见的生活安全素材,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安全常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行为是有危险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学生躲避危险的能力。 二、情境材料选用精确。 课程标准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把日常生活场景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卢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确”。主要运用图片、事例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自觉躲避危险的意识。 三、教学理念体现明确。 这节课,立足于“安全第一”,卢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卢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方法采用正确。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本节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 学科德育课例 体例

激活生活体验情思和谐共振 ——课题《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开篇语)在多年的小学品德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探寻如何基于儿童的生活,建设一个真实自然的、和谐高效的小学品德课堂。家乡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地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课时,根据课标要求,我尝试着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提前几个周的时间,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家乡小主人的身份走进生活,去搜集自己家乡的美景资料,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或上网,或去图书馆,或访问亲戚朋友,或在家长带领下亲自到景点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资料,然后小组合作,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在自己的课堂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没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对家乡美景及家乡人亲密接触的过程,通过体验、认识、感悟和行动,对家乡美景及家乡人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到鲜活生动,从一知半解到全面深刻,多角度地感受了家乡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升华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明白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正含义。 一、课题版本 鲁教版五四学制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的第1课时。 二、确立目标 (一)课标分析 关于家乡,小学段《课标》中共有两次要求,即低年级“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和中高年级“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二年级《小学品德与生活》中《我生活的地方》是以家乡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背景,通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自然资源和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家乡意识和初步的社会责任感。三年级下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对小学低年级有关家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一是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多角度地感受家乡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二是引导学生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地域与居民、气候与饮食、历史与古迹等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三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的、历史的思维视角,能客观地了解家乡,形成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四是将问题意识与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主题,共两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 (二)课题分析(提示:下面需要按照我们近年来的“规范性要求”重新修改) 鲁教版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安排了“我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及“浓浓乡土情”三个主题,本节课是第二个主题《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的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以家乡的地理景观为背景,在低年级“知道家乡的一些风景名胜、自然资源和文化生活,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目标的基础上有所提升,通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家乡名人,从“知道”到“加深了解”,从“关心”到“激发热爱之情、唤起自豪感”,螺旋上升,一步步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主题活动:一是寻找家乡的美景,二是我是小导游。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我收集了大量关于家乡——牟平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资料,为学生展示了牟平“山、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知识讲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

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篇一】 题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例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实行三维教学的目标,即达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关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方式是显性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常常被教师忽略。而当前很多小学生存在重知识文化而轻情感品德的现状,因此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实施以后,课程开展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依据《试行》中现阶段我国基础性思想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侧重传授知识形式的方式,而构建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使其在学习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是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

重点内容。因此清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含义,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的落实意义重大。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我国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中的一个核心目标之一,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这里的情感既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又包括快乐、爱、审美情趣等心理体会;态度也不是局限于学习的态度,也包含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豁达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主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融合,生活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融合等。总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与递进性特征,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从低到高的发展整体。当前课程理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方法、习惯与科目对其产生的作用,这些方面的培养甚至强于知识的传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因为难以用精确的语言进行量化与限定,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所以难以有效把握与衡量。因此,新课改按照学生的成长特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分析。 (一)以美学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 一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 (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 1

“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 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三、教学总要求 《道德与法制》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 1、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学生了,要开开心心上学。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评课

听课记录 执教人:杜润好科目:政治 年级:八年级 课题:《国家权力机关》 场景:观看视频 前些日子,我观看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视频,杜润好老师整堂课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生活化情景,将学生引入到一个主动探究知识、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炼、准确,重点突出,紧密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既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双基训练又重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丰富、深刻、流畅。具体表现为: 1.教学理念体现新课改 整堂课教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积极创设合理、生动的生活化情境,设计驱动性的活动,营造和谐激情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既给学生搭建开放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

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彰显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教学目标意识较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老师目标意识强。这节课学生应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教师心中有数;对难点、重点、关键了如指掌。从课堂上看老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从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和认识规律出发,确定科学具体的“三维”目标,以提高自己对国家权力机关的认识 , 自觉热爱国家权力机关。增强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崇敬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以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国家权力机关的认识。明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能够辨别区分人大的职权为能力目标。以知道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 认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识记和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识记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为知识目标。老师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地位,人民怎样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分别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准确科学。整堂课的教学自始至终围绕目标设计安排,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都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复习导入,为实现目标铺设了桥梁;新课开始前,提出目标,有的放矢;新课教学中,步步引导达到这个目标,教学评价科学民主,“三维”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并达成。 3.教材处理精心合理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主张教师“用教材教”,反对“教教

2021年道德与法治这些是大家评课稿三篇

2021年道德与法治这些是大家评课稿三篇 《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学期有幸听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谈谈个人浅薄看法: 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已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话说。 商榷点: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②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 下全册教学设计 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让我试试看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 1 挑战第一次9 小水滴的诉说 2 学做“快乐鸟”10 空气清新是个宝 3 做个“开心果”11 我是一张纸 4 试种一粒籽12 我的环保小搭档 第二单元我们好好玩第四单元我会努力的 5 健康游戏我常玩13 我能行 6 传统游戏我会玩14 学习有方法 7 我们有新玩法15 坚持才会有收获 8 安全地玩16 奖励一下自己 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 9 、小水滴的诉说 一、教材分析 第9课《小水滴的诉说》,承接一年级下册《我和大自然》单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角,关注日常生活中时时离不开的水,全然不同于仅仅把水当作一种可利用的资源的做法,而是将水看作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生命休戚与共的存在,通过“小水滴”的歌唱与遭遇不幸后的诉说,激发学生爱惜水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有创意地珍惜水、节约水。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大都只知道平时用的水是一拧就有的自来水,不明白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地球上的水是很宝贵的。也很少留心水资源目前遭遇的污染状况,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养成日常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和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意识。让学生集思广益想想生活中个人节约用水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国家社会在实际生活中创造性节水的做法,渗透从小科学用水的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水的珍贵和来之不易;掌握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做法,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节水的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中。 难点:感知水资源的缺乏;了解创造性节水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方格纸、海绵、水杯、塑料板、自来水、被污染的水 学生:水费单、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知水资源的重要性。 2、初步了解水资源当前所遭遇的危机,理解水资源的宝贵。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李方方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

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 【篇一】 题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对隐性教育的基本认识,指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 形教育,即回归生活,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注重体验,在亲历中培养学生的品行;符合逻辑,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隐性教育;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注重体验 目前,学校的品德教育主要由道德与法治课程来承担,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 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这和我们忽视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一、对隐性教育的基本认识。 隐性教育的概念是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的“隐性课 程”(HiddenCurriculum)概念中演变而来的。杰克逊认为,学生在校不仅可以学 到各种知识,还能得到了态度、动机、价值及其他心理上的成长,这种“非正式”文化传递即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所以,隐性教育作为隐性课程的一个上位概念,它使我们的教育视野扩展到校外。隐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某种经验的传递,不一定是直接的经验,并在科学性方面也是不确定的。隐性教育逐渐从知识的教 学深入到德育领域,进而伸展到整个教育领域,隐性教育可看做是隐性课程内容的扩展和教育意义的提升,其过程有随意性、结果有非预测性、途径有开放性、方 式有隐含性、主体有自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隐性教育机制的特殊性[1]。 我们可以先看一个教育案例:一位父亲带着五岁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一个土坑,儿 子非要下坑去玩。当儿子玩得高兴时,父亲坐在不远处,不让儿子看见。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爸爸一声不吭,装作没听见。儿子在哭求爸爸的帮助无果后,开始自己想办法,当借助坑边的土阶梯,手脚并用地爬出坑后,惊喜、自豪地告诉爸爸:“是我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来!”这个例子里,爸爸为 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自立能力,隐藏了他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是简单的,教育方式也是非常直接的,孩子在这种预设的教育环境中,刚开始显然处于受教育者的无意识状态,在经历了无助的情况后,由最初被动地接受现状,到主动寻求方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导读:本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设是为了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儿童所了解和遵守。下面是带来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欢迎阅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2.依据xx区工作布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 二、任务与目标 1.端正思想,加强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的质量。 2.各位教师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现行的教材为依据,完成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来规范学生。

能联系周围,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4.配合学校教导处及其他教研工作,搞好本教研组的工作。 5.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培训。做好本学期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具体工作要求 (一)练队伍 1.抓好骨干力量 抓好骨干力量,创造研究氛围。在继续组织课题研究小组的基础上,让的教师在课题研讨中、在现场教学展示中,既能充分体现自我的存在价值,又能在认真研究的过程中,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而带动全校的思品教研氛围。 2.形成教研氛围 (1)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园网建设,主动提供思品、社会、品德与社会信息,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网上学习、交流等。 (3)重视听课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能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样把新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来上,教师要学习美术课上的色彩形象、数学课上的统计方法、常识课上的试验对照法、英语课上的任务驱动模式等等,使品德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情感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运用1

情感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使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教育体系也在逐渐发生改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动,使得我国教育水平也在持续提升。以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实行情感教育,能够持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协助学生逐渐树立准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实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情感教育实施措施。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使用 前言: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点的影响较大,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往往忽略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要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逐渐融入情感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协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准确的价值观,逐渐完善人格魅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应用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其心智尚未发育完全,这个时候正是树立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小学与法治课堂实施情感教育恰好与之相契合,能够促动小学生情感与知识双向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理应从学生对法律知识及道德观点掌握水准着手,从学生的思想方面持续渗透,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后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实践。小学生不具备明辨是非的水平,人生经验比较缺乏[1]。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能够协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逐渐形成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协助其进一步完善性格,树立准确的心态,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也与新课程改革相符合,当前虽然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理念比较传统,这样是不能满足当前教学要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持续突破发展瓶颈,尽可能满足素质教育相关要求,从而逐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强烈推荐】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 治课评课稿 李方方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

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道德与法治全册评课稿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道德与法治目录 1、我们爱整洁 2、我们有精神 3、我不拖拉 4、不做“小马虎” 5、风儿轻轻吹 6、花儿草儿真美丽 7、可爱的动物 8、大自然,谢谢您 9、我和我的家 10、家人的爱 11、让我自己来整理 12、干点家务活 13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14请帮我一下吧 15分享真快乐 16大家一起来

1、我们爱整洁评课稿 刚入学的学生只有六七岁,并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一些事情家长包办代替,造成自理能力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来源于生活,重视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教学变得对儿童有意义。 教师通过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性活质星。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参与活动等环节,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纠正自己的行为,直接参与学习。在设计的无拘无束的氛围当中,让孩子意识到当他不整洁的时候,就会想办法让自己整洁了,达到让学生从玩中学,从做中学。让学生尽情的去表演、去展现。 不足之处:1、课堂评价不到位。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在课堂上有时兼顾不到发动学生作点评。2、超出了预设的时间,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在重上这节课之前,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自身的知识储备要丰富,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上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只停留在教师的简单的口头评价这个层面,可以提前设计好学生自我评价表、小组评价表、教师评价表或评价的具体内容和细则;同时还要多和同科老师交流,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内容更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改进的。 2、我们有精神评课稿 一年级学生的自控力较弱。在生活中,学生觉得没必要时刻都精神,那样会感觉很累。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两点,第一,有精神的生活和学习是健康的表现。第二,当自己看到别人不精神时的感受是什么,换位思考,当别人看到自己不精神的时候,又会有何感想。这样一来,学生就比较好理解有精神的意义和价值,也有动力坚

小学道德与法治_抗拒诱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抗拒诱惑培养自控力》教学设计 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抗拒诱惑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控力。 目标解读: 1、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生活中的诱惑,他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关 键在于怎样去抗拒它。 2、通过熟悉场景让学生感同身受,感受诱惑会影响我们的学习。 3、通过“出谋划策”使学生知道自己本身具有抗诱惑的能力,也 曾成功地抗拒过不良诱惑。 4、通过活动体验感受抗拒诱惑坚持到底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体验和游戏活动,讨论加深对诱惑的认识。 2、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抗拒诱惑贵在坚持。 教学环节: 一、热身运动:“看看谁是木头人” 1、同学们,今天很高兴和能大家一起上这节心理健康活动课。让我们来先做个游戏,请看,出示课件。 2、做游戏:全体起立,先放松一下,给我一个你最喜欢的姿势,准备好了吗?老师喊口令,学生做,在游戏中加点老师的诱惑。

3、师揭示课题:游戏后谈感受,教师小结: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加了些捣乱、诱惑。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的诱惑,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来进入我们今天的课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谁是木头人”的游戏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要做好这个游戏就要抗拒诱惑,坚持到底,从而把《抗拒诱惑培养毅力》引入正题。通过这个环节主要达到舒缓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帮助学生初步对抗拒诱惑培养毅力的初步了解。】 4、出示图片,让生简单的说说图片中的同学怎么了?你有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提问2-3个同学) 二、“忍者无敌”的活动体验 1、同学们抗拒诱惑的方法还真多,但是好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坚持,来,我们通过一个游戏PK一下,你们有信心吗?看游戏规则。 2、游戏PK开始 3、小组讨论在刚才的游戏中,你为什么失败了,成功的孩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谈感受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再次有目的的体验抗拒诱惑,同桌之间必须面对面目不转睛地直视对方,无论发生什么都必须始终保持面无表情,看谁能成真正的忍者。这是有目的的体验,孩子在体验过程中有目的性,就会运用一种方法进行抗拒、抵制诱惑,体验结束之后分别请成为忍者后没能成为忍者的同学分享感受讲讲原因。】 三、“出谋划策”,引起共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