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讲解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85
热力环流知识点热力环流是地球上围绕赤道的大规模大气环流系统,它对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热力环流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控制,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形等。
本文将介绍与热力环流相关的几个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而神奇的现象。
1. 赤道低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是热力环流的核心区域之一。
由于太阳辐射最为强烈的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地表的空气受热后上升,形成低压带。
随着空气的上升,水汽凝结成云,形成常年的对流降水,使这一区域的降水量高、气温相对较高。
副热带高压带是赤道低压带的辐合区,位于赤道低压带和中纬度的计南风带之间。
在这个区域,下沉空气带走了高空的冷空气,形成了相对干燥的气候。
由于空气下沉,地表气压升高,形成了高压带。
2. 热带风和顺风在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由于气压差异,产生了热带风和顺风。
热带风吹向赤道低压带,称为东风;而顺风则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称为西风。
东风和西风的交汇区域被称为副热带风带。
顺风和逆风是热力环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存在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科氏力驱动。
在赤道附近,顺风和逆风交替,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环流模式,维持了正常的大气运动。
3. 行星风和地转风行星风是热力环流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地球的自转以及不同纬度地区受到太阳辐射的不均匀,产生了纬向的气流。
在中纬度地区,气压梯度力和科氏力的相互作用使得空气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排出,形成了行星风。
地转风是行星风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特定风系统。
在北半球,地转风呈顺时针方向,也就是从东向西,称为西风带;在南半球则是逆时针方向,也就是从西向东,称为东风带。
4. 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是热力环流中另一个重要的现象。
它主要由陆地和海洋的温差引起。
在冬季,由于陆地冷却快于海洋,使得海洋表面气体上升,形成低压区,吸引了来自相对温暖的海洋的湿空气,形成季风。
而在夏季,则是由于水域相对于陆地的变暖,陆地上的气温上升,形成了低压区。
热力环流笔记知识点总结一、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1. 自转效应:地球自转会使得大气中的空气和地面产生相对运动,进而产生了辐散性风。
2. 水平温度梯度和大气运动:地球表面温度的分布不均匀会导致大气中产生水平运动,并最终形成气候带和风。
3. 纬向温度梯度和大气运动:地球极地和赤道的温度差异会形成气压差,从而产生了纬向的环流。
二、热力环流的主要要素和特点1. 赤道低压带:赤道地区的阳光照射面积大,导致了地面温度高,大气热力上升,形成了赤道低压带。
2. 副热带高压带:位于赤道低压带以北和以南的地带,这里的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3. 副热带西风带:在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之间,产生了西风带,这种风向从西向东。
4. 极地前锋:位于地球极地和中纬度地区,这里的空气向极地流动,形成了极地前锋。
5. 热带气旋和锋面: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气旋和锋面是热力环流带来的天气现象。
6. 风向转变点:大气环流带来了风向的转变,比如地转风、西风带、东风带等。
三、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1. 对气候的影响:热力环流决定了不同地域的气候类型,如副热带高压带带来了干燥和稳定的气候。
2. 对天气的影响:热力环流决定了大气中的运动和温度的分布,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天气现象。
四、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 农业:热力环流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从而影响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种植和养殖。
2. 建筑和交通:热力环流决定了某些地区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对建筑和交通有一定的影响。
3. 等等。
总结:热力环流是地球大气环流的基础,对于天气和气候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热力环流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环流和天气现象,从而更好地预测天气和应对自然灾害。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建筑和交通等方面的活动。
因此,热力环流的研究对于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气热力环流》知识清单一、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大气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简单来说,就是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从而导致空气的流动。
想象一下,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水泥地面被太阳晒得滚烫,而旁边的池塘却依然清凉。
由于地面温度的差异,热的水泥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冷的池塘上方的空气则相对较冷而下沉。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热力环流。
二、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地面冷热不均这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比如,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在同样的太阳辐射下,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导致海陆之间存在温度差异。
2、空气垂直运动受热地区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冷却地区的空气收缩下沉。
上升的空气在高空聚集,形成高气压;下沉的空气在近地面聚集,形成高气压。
3、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由于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
高压区的空气会流向低压区。
4、空气水平运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了热力环流。
三、大气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1、海陆风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海洋升温慢,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
夜晚情况相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2、山谷风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空气增温快,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散热快,气温低,空气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3、城市风城市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城市空气上升,在高空形成高气压;郊区空气下沉,在高空形成低气压。
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四、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1、对天气的影响热力环流会导致天气的变化。
例如,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下沉气流则天气晴朗。
2、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在城市中,如果热力环流较弱,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容易导致空气污染加重。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山谷风可以影响山谷地区的温度和湿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热力环流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气的运动现象无处不在,而热力环流就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
热力环流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首先,咱们来了解一下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这主要就是因为地区之间存在着温度差异。
比如说,在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海洋升温慢,气温低。
这就导致陆地表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海洋表面的空气相对较冷,就会下沉。
这样一来,就在海陆之间形成了一个环流。
同样的道理,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城市里由于人口密集、建筑物多、交通繁忙等原因,产生了大量的热量,气温往往比乡村高。
所以城市的空气会上升,乡村的冷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热力环流。
接下来,咱们看看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
当某个地区受热时,空气会膨胀上升。
上升的空气在高空聚集,使得高空的气压升高。
同时,在这个受热地区的垂直上空,就形成了高气压区。
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会向四周扩散,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当空气冷却时,会收缩下沉。
下沉的空气在近地面聚集,使得近地面的气压升高,形成了近地面的高气压区。
而周围地区的空气因为相对气压较低,就会流向这里,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热力环流圈。
热力环流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比如说,在山谷地区,白天山坡受热快,空气上升,形成谷风;晚上山坡降温快,空气冷却下沉,形成山风。
这种山谷风对山谷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海陆风方面,白天的海风可以带来湿润凉爽的空气,有助于缓解沿海地区的炎热天气;晚上的陆风则可能会带来一些污染物,对沿海地区的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城市来说,热力环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的上升气流会把城市中的污染物带到高空,并向四周扩散。
如果城市周边有山脉等地形阻挡,污染物就不容易扩散出去,会导致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
热力环流在气象预报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气象工作者通过对热力环流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预测天气的变化,比如预测风的方向和强度、降雨的可能性等。
高考重点:热力环流!(画图归纳,简洁、直观,快拿去)热力环流作为“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常常在高考题中以区域图、统计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为背景来考查。
做完近几年关于大气运动的高考题,深有感悟!就作图加文字给大家归纳吧,希望能够给你带来或多或少的帮助。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原理:1、地表受热不均,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热低压;冷:空气收缩下沉,气压升高,形成冷高压。
2、近地面和高空气压值相反,近地面为低压,高空就为高压,反之。
3、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4、气压与垂直气流的关系:近地面为低压则气流上升,近地面为高压则气流下沉(热上升、冷下沉。
)如果你做完近几年关于大气运动的高考真题的话,你会发现用这几句话解题So Easy!这也是课上和学生一直强调的点,必须记下来!(桥黑板,重点!)1、热上升、冷下沉;2、热低压、冷高压;3、风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前进方向的右边偏,南半球向前进方向的左边偏(N右S左)。
进入正题!作图加文字来学习热力环流原理和主要形式吧!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说明】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但由于纬度位置(太阳辐射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和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如: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增温速度也不同),产生冷热不均。
在同一水平面上:A、B两点相比较,A点相对热,盛行上升气流(热上升),B相对冷,形成下沉气流(冷下沉)。
A点形成热低压,B形成冷高压,风从高气压值区(B)吹向低气压值区(A),近地面和高空相反,即形成“热力环流”。
二、海陆风:(注意:风向指风来的方向,如从西南方来的风就称为西南风)1、海风(从海洋吹到陆地的风)大家去过海边玩的就有这样一个感受,大风大浪都是朝向自己的,对吧,什么原因呢?正由于白天吹海风。
【说明】白天:陆地和海洋,陆地增温速度快,形成热低压,盛行上升气流;海洋温度相对陆地较冷,形成冷高压,形成下沉气流。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及其常见形式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2.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两种运动、三个不同“一个关键”(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关键)(1)同一性质下垫面,考虑纬度差异。
(2)不同性质下垫面,考虑热容量差异。
“两种运动”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引起→大气水平运动。
“三个不同”(1)空气升降不同: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2)同面气压不同: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3)空间气压不同: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3.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1)城市风由于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人为热,使城市气温升高,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把郊区污染物带入城市中心,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
因此,为了减轻城市污染,如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及如何布局郊区工业及卫星城市,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2)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
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
(3)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a)。
夜间山坡上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b)。
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
而海陆风环流和山谷风环流的流向则随昼夜的变化而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因为海与陆、山与谷的气压高低随昼夜改变而改变。
高一热力环流知识点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时,会接触到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热力环流是指地球上热量的传递和分布,对地球气候和天气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高一学生所需了解的热力环流知识点。
1. 太阳辐射和热带低气压带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产生热力环流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另一部分被地表吸收。
被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使得海洋和大陆地表温暖,从而产生热力环流。
其中,热带低气压带就是在太阳辐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重要热力环流带。
2. 热带低气压带与高压带由于太阳辐射造成的温度差异,热带地区的空气会上升形成低气压带,而寒冷的极地地区则形成高气压带。
由于气压差异的存在,空气会从高压带向低压带流动,形成热力环流。
热带低气压带和高压带之间的热力环流被称为气候环流。
3. 热带季风和西风带在热带低气压带附近,由于太阳辐射和海陆差异的影响,形成了热带季风。
热带季风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夏季时,热带低气压带向北移动,携带湿润的暖湿气流,形成了较强的季风。
冬季时,热带低气压带向南移动,气流较弱,形成了较弱的季风。
另外,除了热带季风,西风带是另一种重要的热力环流形式。
西风带位于中纬度地区,是一种从西向东吹送的气流。
它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和高原地形有关,对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天气和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
4. 水平热力环流和垂直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将其分为水平热力环流和垂直热力环流两种形式。
水平热力环流主要是指地球表面上的热力环流,如热带低气压带和高压带之间的气候环流。
垂直热力环流则是指在大气层中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上升和下沉运动。
垂直热力环流会影响大气中的湿度和云的形成,对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热带风暴和气候变化热力环流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热带地区的季风和飓风等天气现象是热力环流带来的结果。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与热力环流密切相关。
因为热力环流带来的温度和湿度分布影响了全球的气候格局,而全球气候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和运动方式。
1.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2)常见的热力环流①冷热不均导致的热力环流如果甲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形成高气压;乙丙两地受热少,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少,形成低气压;于是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甲地向气压低的乙丙两地扩散。
在近地面,甲地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低,形成低气压;乙丙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乙丙两地流回甲地,形成了热力环流,形式如图所示:②海陆风白天在阳光照射下,近地面同一纬度的陆地要比同一纬度的海洋增温快,气温要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因气温低产生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陆地与海洋形成了热力环流。
,使下层空气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间与白天的热力作用相反,近地面形成陆风。
热力环流形式③山谷风白天,山地是伸入到大气中的一个热源,使山坡上的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增温较少,因此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从山坡上空流向山谷上空,使谷底的空气沿着山坡向山顶补充,形成热力环流,下层由谷底吹向山坡的暖空气称为谷风。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沿坡面下滑,流入谷底,形成山风,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环流形式如图所示。
④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大量消耗矿物能源,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空气的运动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热力环流一、课标呈现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
(2)温度: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温度高处,气流上升;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3)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如下图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PC>PD>PA>PB。
(4)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5)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①海陆风ACBD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①山谷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①城市风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知识点2:大气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3.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以北半球为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风向的表示方法和风向的判读1.风向表示方法2.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读等压线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般用虚线表示)。
第二步,确定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根据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出偏转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
如果是近地面的风,偏转角度为30°~45°(因为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如果是高空的风,则偏转90°,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易错点2:风力大小的判读1.看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1)同一幅等压线图上,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