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03.03 KB
- 文档页数:2
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摘要: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并制定相应改进手段。
方法收集改进前机采血小板数据、改进后机采血小板数据。
汇总失败案例,探究原因。
结果(1)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因素有:血肿、穿刺失败、血常规计数异常、献血不良反应、乳糜血及其其他,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率是0.9%。
(2)实施改进措施后,较比改进前,血常规计数异常、血肿及其乳糜血显著改善,组间比较统计学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
而剩余的各项因素,较比改进前,组间比较统计学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导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因素往往与献血者和操作人员息息相关。
因此,强化对献血者和操作人员的管理,可有效规避采集失败的发生。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改进措施;原因本文中笔者特回顾了2016年3月-2018年4月间,实施献血者筛选管理前、管理后,采集量在1个治疗量以下的血小板数据,分析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并制定相应改进手段。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实施献血者筛选管理前,采集量在1个治疗量以下的患者139例,其中男84例、女55例,年龄18-52(35.09±0.39)岁;收集2017年4月-2018年4月间,实施献血者筛选管理后,采集量在1个治疗量以下的患者48例,其中男24例、女24例,年龄19-51(35.11±0.37)岁。
入选人员均符合机采血小板采集相关筛选标准。
予以SPSS21.0完成管理前、管理后患者资料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P>0.05,试验可操作。
1.2方法实施献血者筛选管理前,机采血小板流程如下:采集时留样检测血常规计数[1]。
实施献血者筛选管理后,机采血小板流程如下:正式采集前,抽样检测乳糜血和血常规计数,检测合格方可正式采集[2]。
回顾性整理、统计、分析2016年3月-2018年4月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案例原因。
1.3仪器设备及试剂实验研究所需仪器设备及试剂的名称、生产厂家等资料,见表1。
浅谈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摘要】献血小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血液成分,能够帮助治疗许多疾病。
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过程中,献血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出血、感染等。
造成这些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献血者个体的身体状况、献血过程中的操作不当等。
针对这些不良反应,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护理措施,如提前评估献血者的身体状况、保证设备的清洁消毒、加强献血者的宣教等。
献血后的护理也非常重要,包括饮食调理、避免剧烈运动等。
为了保障献血者的健康安全,我们需要加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护理的意识,确保每一个献血者都能够顺利进行献血,同时也能够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浅谈,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护理措施,注意事项,献血者,健康安全1. 引言1.1 献血小板的重要性献血小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疗物质,对于患有血液病、癌症、手术患者以及产后出血等情况的患者来说,献血小板可以拯救生命。
献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在人体受伤或出血时凝结血液,帮助止血。
由于献血小板的供应通常较为紧张,因此献血者的贡献尤为珍贵。
每一次献血小板都可以帮助多个患者,让他们能够获得急需的治疗和救助。
除了对患者的重要性,献血小板也是一种对献血者本身具有身体健康益处的行为。
通过定期献血小板,不仅可以帮助清除自身体内多余的铁元素,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对血液循环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也有益处。
献血小板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献血者自身的身体健康。
1.2 机采血小板献血简介机采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液成分,对于治疗白血病、血友病、全身性红斑狼疮等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机采血小板献血是指通过机器进行集中采集血液中的小板,以提高小板含量并用于治疗需要的献血活动。
这种献血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小板数量和提高利用率,同时减少对献血者的身体损伤。
机采血小板献血一般需要在专业的血液中心或医院完成,献血者需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筛选和检测程序确定符合献血资格。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临床血液标本采集是医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患者的预后评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导致医疗纠纷。
因此,分析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类型及原因(一)标本溶血标本溶血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常见类型之一。
导致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血操作不当采血时进针不准确,针尖在血管内反复穿刺,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采血过程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或过紧,导致局部淤血和血液浓缩,增加溶血的风险;采血后未及时取下针头,将血液直接注入试管,产生的压力过大导致溶血。
2、容器不合格使用质量不合格的采血容器,如试管内壁粗糙、有裂痕等,容易造成红细胞破裂而溶血。
3、运输和保存不当血液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剧烈震荡,或者保存温度不当,也可能导致溶血。
(二)标本凝血标本凝血也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常见问题之一。
其原因主要有:1、采血速度过慢采血过程中,由于穿刺不顺利、患者血管条件差等原因,导致采血速度过慢,血液在针管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发生凝血。
2、抗凝剂使用不当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不准确,抗凝剂用量不足或过多,都可能导致血液凝固。
3、标本采集后未充分混匀采集完血液后,没有及时、充分地摇匀抗凝管,使抗凝剂不能与血液充分混合,从而发生凝血。
(三)血量不足血量不足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另一个常见问题。
其原因主要包括:1、采血技术不熟练采血人员对采血部位和血管的选择不准确,或者穿刺深度不够,导致采血量不足。
2、患者自身因素部分患者由于血管细、肥胖、脱水等原因,导致采血困难,血量不足。
3、容器问题使用的采血容器容量不准确,或者容器有破损、漏液等情况,也会导致采血量不足。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操作。
准确、合格的血液标本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估以及患者的健康管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不仅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可能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因此,分析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常见原因(一)患者准备不充分患者在采血前的准备工作对于血液标本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部分患者在采血前未按照要求禁食、禁水,导致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影响检验结果。
例如,进食后采血可能会使血糖、血脂等指标升高。
此外,患者在采血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也可能导致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浓度发生变化,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采血人员操作不规范采血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责任心直接关系到血液标本的质量。
一些采血人员在采血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血液标本被污染。
例如,采血部位消毒不彻底、使用污染的采血器具等。
另外,采血人员在采血时选择的血管不当、进针角度不正确、采血速度过快或过慢等,都可能导致血液标本溶血、凝血等情况的发生。
(三)采血器具质量不合格采血器具的质量也是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重要因素。
如果采血器具存在质量问题,如针头不锋利、采血管密封性不好、抗凝剂比例不当等,都可能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
(四)标本运输和保存不当血液标本采集后,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运输和保存。
如果标本运输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震荡剧烈等,都可能导致血液标本中的细胞破裂、成分变化等。
此外,如果标本保存时间过长、保存条件不符合要求等,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影响(一)延误诊断和治疗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可能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或无法得出检验结果,从而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对于一些危急重症患者,如果血液标本不合格,无法及时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可能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操作。
准确、合格的血液标本能够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从而制定出精准的治疗方案。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会出现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因此,探讨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表现及原因(一)标本溶血标本溶血是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
导致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采血操作不当采血时进针不准确,针尖在血管内反复穿刺,造成血肿,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
2、采血器具不合格使用质量不过关的采血针、采血管,如针头不锋利、管径过小等,都可能增加溶血的风险。
3、血液注入采血管时速度过快或用力过猛使红细胞受到冲击而破裂溶血。
(二)标本凝血血液标本凝血也是常见的不合格情况之一。
其原因包括:1、采血时间过长患者血管条件不佳,采血过程不顺利,导致血液在体外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发生凝血。
2、抗凝剂使用不当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准确,抗凝剂剂量不足或过多都可能引起凝血。
3、采血后未及时摇匀使用抗凝管采集血液后,没有按照要求及时充分摇匀,导致抗凝剂不能与血液充分混合,发生凝血。
(三)标本量不足标本量不足会影响检验项目的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造成标本量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采血技术不熟练未能准确掌握采血部位和血管情况,导致采血量不够。
2、采血管选择错误使用了容量较小的采血管,无法满足检验所需的血量。
(四)标本污染标本污染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常见的污染原因有:1、采血部位消毒不彻底皮肤上残留的消毒剂或细菌等进入血液标本。
2、采血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操作者的手或其他物品接触到采血部位或采血管,导致标本受到污染。
(五)患者准备不充分患者自身的因素也可能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
例如:1、饮食不当在采血前未按照要求禁食或禁饮,或者摄入了影响检验结果的食物或药物。
中国乡村医药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分析林皕苏欣欣杨栋栩郑盈盈金菊菊郑旖旎王依上机采血小板指在无菌密闭条件下,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将单个供体内的血小板分离,又称机器单采血小板,由1名健康献血者采集血小板直接供给1名需要治疗剂量的血小板患者,可明显减少患者输血反应,提高疗效。
机采血小板用时较长,与全血捐献者相比动员困难,且需要的采集成本较高,如采集失败不但会给献血者造成痛苦、导致献血者流失,还会造成管路浪费等损失[1]。
笔者筛选采集量小于1个治疗量(PLT<2.5×1011/袋)的献血者,分析其采集失败的影响因素,现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随机筛选本站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共计献血者2620人,献血前均经健康征询、一般检查,且血液检测合格,采集前一周未服用任何抗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机采血小板采集量小于1个治疗量的献血者52人(2.0%),男35人,女17人;年龄25~46岁,平均(35.5±5.5)岁;体重50~90kg,平均(70.0±35.5)kg。
1.2 52人采集失败原因献血反应13人(25.0%),血小板冲红13人(25.0%),乳糜血10人(19.2%),静脉穿刺失败8人(15.4%),血肿4人(7.7%),机器故障3人(5.8%),溶血1人(1.9%)。
2 讨论本组资料显示,机采血小板失败率为2.0%。
对于PLT 低的献血者,应在献血前及时调整参数,降低采集效率;红细胞平均Hb异常的献血者,若考虑为频繁献血,应建议献血者延长献血时间;如红细胞平均Hb≥50%,应降低采血速度,提高抗凝剂比例。
血小板冲红是导致集采失败的主要因素,可能与献血者PLT较低、红细胞压积较高、血浆白膜层少,离心时不易分层,进而导致红细胞混入血小板中形成血小板冲红,致使血小板采集失败[2]。
乳糜血主要是因人体血液中乳糜微粒在血细胞计数的检测时,可能会被误认为血小板进行计数,使PLT增高,通常采用光学探测仪分析PLT,采集到的血小作者单位:325000 皕浙江温州市中心血站机采科(林、苏欣欣、郑盈盈、金菊菊、郑旖旎、王依上),总务科(杨栋栩)通信作者:林皕,Email:25976138@ 板会因乳糜影响质量,造成采集失败[3]。
采血失败常见的问题及对策1、穿刺不成功分析:因技术不成熟或进针角度有问题,都会造成穿刺失败而导致抽不出血的情况;也可因一些老年人,血管较细,不明显,弹性不好,穿刺后血管滑动致使穿刺不成功。
对策:取合适的体位,选择适宜的部位,尽量选择表浅且较直的血管进行穿刺,通常选择上肢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特别要避开有神经及动脉走行的部位。
对于体型稍胖者,用左手食指在肘前轻压再抬起,若按压部位从白变青或触碰到有弹性感,说明这是静脉所在部位。
采用合适的进针手法,进针前先将皮肤拉紧,针尖快速刺入,送针时则要稳。
2、穿刺成功但采血不畅分析:穿刺成功后连接真空采血管,但血液不能进入采血管内或采血不畅,如排除血容量不足及血管塌陷,大多是因为真空采血试管内负压消失的结果。
对策:如系真空管的质量问题,重新更换新的真空管即可。
注意:采血时如前一次采血失败,只要尾针刺入试管即不可再用,重新采血时必须更换试管。
切忌采血前就将采血器尾针刺入真空试管,以上两点都会使真空试管与大气相通,使负压消失,血液不能自动流向管内,导致采血失败。
3、穿刺针头脱出分析:穿刺成功后需要一手持采血器尾针一手持真空采血管进行采血,这时针柄易左右滑动导致针头滑出造成采血失败,尤其是在多管采血时。
对策:穿刺成功后立即用胶带将针柄固定,防止针柄滑动即可放心采血了。
多管采血时,在穿刺入静脉后,更换采血管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幅度要小,注重有效固定,以防针头脱出增加患者痛苦。
4、皮下瘀血分析:由于操作方法不熟练,穿刺过深或过浅,均可使前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血液流入皮下,导致采血量不够,又容易造成皮下瘀血。
对策:穿刺时应注意避免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抽血前摸清血管的位置、走行、深浅、粗细。
血管走行决定进针方向,血管的深浅和粗细决定进针角度,一般进针角度都是20° 左右,越深的角度越大,但不超过45°。
进针后如无回血的,可以将针退回皮下,重新摸血管再扎,避免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外。
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分析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
方法: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选择在本中心血站进行单采血小板的健康献血者2457例,记录采集后血小板参数与采集失败原因。
结果:健康献血者的血小板数量与血小板压积分别为(213.87±23.48)×109/L和(1.98±0.45)mL/L。
采集失败46例,其中男39例(1.59%),女7例(0.28%),失败率为1.87%,其中穿刺因素20例,献血反应10例,耗材管路问题10例,乳糜血6例。
结论: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比较常见,提高采集技术水平、加强对献血者的健康筛查是提高单采血小板成功率的关键。
标签:献血;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预防措施随着我国献血宣传的大力推广,献血者数量在增加,但是血液短缺情况还一直存在,为此需要优化采集血液的方法。
单采血小板存在简单、血液资源有效利用率高、输注安全等优点,已为大力提倡的主要采血形式。
不过单采血小板需要应用专门的机采设备以建立血液体外循环,然后采集所需的血小板。
柠檬酸盐当前广泛应用于血液抗凝和单采程序,但是长期使用柠檬酸盐抗凝劑会引起机体内电解质代谢发生变化,产生相应的过敏反应,导致采集失败。
本文作者分析了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并提出了相关预防措施。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本站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2457人次,男2179人次,女278人次,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1.93±5.1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4.22±2.29)kg/m2。
献血者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单采血小板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2次捐献血小板间隔时间1个月以上,无系统系疾病、无酗酒,1周内未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1.2方法采用MCS+血细胞分离机(美国HAEMONETICS公司)及配套的一次性密闭管路,trima血细胞分离机(美国Ca-ridianBCT)及配套管路,ACD-A血液保存液(苏州莱士输血器材有限公司生产),根据献血者的身高、体质量、血小板计数及血比积等情况,决定采集1个或2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改进措施
朱晓梅
【期刊名称】《家庭保健》
【年(卷),期】2018(12)5
【摘要】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8~2016-06本血站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献血者53例的献血资料,综合分析失败的影响因素。
结果: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献血者中,50.94%献血者因血小板冲红所致,18.87%献血者因采血部位血肿所致,15.09%献血者因献血反应所致,7.55%献血者因乳糜血所致,7.55%献血者因耗材质量、溶血等其他因素所致。
结论: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常因献血者自身因素及工作人员不合理操作所致,因此,通过加强采集前检测及献血者筛选,同时规范工作人员操作规程,有效规避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提高采集成功率。
【总页数】3页(P361-362)
【作者】朱晓梅
【作者单位】广州血液中心机采成分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
【相关文献】
1.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J], 俞秀玲;南党斌;雷蕾
2.2010~2011年十堰市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及对策 [J], 刘敏;杨培琴
3.误将生理盐水做抗凝剂导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1例 [J], 王芳;王菊梅
4.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分析 [J], 林皕; 苏欣欣; 杨栋栩; 郑盈盈; 金菊菊; 郑旖旎; 王依上
5.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J], 宋文珺;侯静;李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血液标本采集是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其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因此,分析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常见原因1、患者准备不充分患者在采集血液标本前未按要求进行准备,如未空腹、剧烈运动后立即采血、采血前服用了影响检验结果的药物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血液标本的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采血人员操作不规范采血人员在采血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是导致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采血部位选择不当、消毒不严格、进针角度不正确、采血速度过快或过慢、采血量不准确等,都可能导致血液标本出现溶血、凝血、血量不足等问题。
3、采血器具不合格采血器具的质量和性能也会影响血液标本的采集质量。
如果采血器具存在破损、漏气、抗凝剂不足或失效等问题,都可能导致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
4、标本运输和储存不当血液标本采集后,如果运输和储存不当,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标本未及时送检、运输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标本震荡剧烈等,都可能导致血液标本出现溶血、凝血、细胞破坏等问题。
5、标签填写错误标签填写错误也是导致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检验项目等信息填写错误或不完整,都会导致检验结果无法准确对应患者,从而影响诊断和治疗。
二、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影响1、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由于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可能会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2、影响临床医生的判断不准确的检验结果会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从而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医疗事故。
北京高校移动机采血小板初筛不合格原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高校大学生移动机采血小板初筛不合格原因。
方法对北京市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高校移动机采血小板的大学生的白细胞计数(WBC)、转氨酶(ALT)、血红蛋白含量(HGB)、血小板含量(PLT)、红细胞压积(HCT)、乳糜血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7项指标进行初筛分析。
结果1933名大学生移动机采血小板的7项血液初筛指标检出不合格180人次,总不合格率为9.31%;其中WBC不合格率最高为2.95%,其次ALT为2.79%;男生不合格的指标主要是ALT(4.03%)、WBC(2.27%)和乳糜血(1.26%);女生主要是Hb (HCT)(4.17%)、WBC(4.04%)和PLT(1.08%)。
结论 WBC和ALT不合格是北京高校移动机采血小板初筛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北京高校;移动机采血小板;初筛不合格Analysis on unqualified reasons of Platelet pre-screening by mobile blood collection machine in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Jia Junfeng.Beijing Red Cross Blood Center,Beijing 100088,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Jia Junfeng,Email:5194372@【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unqualified reasons of mobile platelet collection machine in college students. Method, wBC Count, ALT count, HGB count, Plt count, HCT count, HCT count, chylous blood and HBSAg count were analyzed in college students of mobile platelet collection from September 2018 to September 2019 in Beijing. Results among 1933 college students, 180 unqualified cases were detected by7 indexes of blood screening, the total unqualified rate was 9.31% , the highest unqualified rate was WBC 2.95% , the second was ALT 2.79% The main unqualified indexes were ALT 4.03% , WBC (2.27%) and chylous blood (1.26%) in male students, HB (HCT)(4.17%) , WBC (4.04%) and PLT (1.08%) in female students. Conclusion WBC and ALT disqualific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of disqualification in the primary screening of platelets from mobile blood collection machines in universities in Beijing.【key words 】 Beijing University; Mobile apheresis Platelet; screening unqualified移动机采血小板作为采血模式的一种创新,为补充北京临床用血作出了积极贡献。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及对策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准确、合格的血液标本能够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会出现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延误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因此,探讨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表现及原因(一)血液标本量不足血液标本量不足是常见的不合格情况之一。
这可能是由于采血人员在操作时未能准确估计采血量,或者在采血过程中出现血液泄漏、抗凝剂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
例如,使用抗凝管采血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不当,会影响血液的凝固和检验结果。
(二)血液标本溶血血液标本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
导致溶血的原因有很多,如采血时过度用力拍打采血部位、采血针过细、采血速度过快、血液注入容器时产生气泡、运输过程中剧烈震荡等。
此外,患者自身的因素,如红细胞脆性增加、患有溶血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血液标本溶血。
(三)血液标本凝血血液标本凝血通常是由于采血后未能及时摇匀抗凝管,或者抗凝剂用量不足导致。
另外,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采血时间过长等也可能引起凝血。
(四)采血部位不当采血部位选择不当可能会影响血液标本的质量。
例如,在有炎症、水肿、瘢痕或皮肤破损的部位采血,会导致血液成分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结果。
(五)标本污染血液标本在采集、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如果受到细菌、灰尘等污染,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采血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或者容器未清洁干净等。
(六)标签错误标签错误包括患者信息填写错误、标本类型标注错误、采血时间记录不准确等。
这会导致检验结果无法与患者准确对应,影响诊断和治疗。
二、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影响(一)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无法真实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南充市机采血小板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改进招募策略和献血前筛查方案。
方法:对本市2010-2014年机采血小板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统计。
结果:2010-2014年血小板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2.09%,其中首次献血者的不合格率为5.51%,重复献血者的不合格率为1.36%,不合格原因中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不合格率分别为0.87%、0.51%、0.13%、0.21%、0.44%。
结论:从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中招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加强献血者血液筛查可降低机采血小板检测不合格率。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027-02Analysis on reasons of unqualified blood test results on apheresis platelets donors ZouTao, YangSong, ChengZheng. NanChong Red Cross Blood center, NanChong, 637000【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unqualified blood test resultson apheresis platelets donors in Nanchong; to improve the recruitment strategy andpre-donor screening program. Methods Blood test results on apheresis platelets donors in Nanchong from 2010 to 2014 were analyzed and counted. Results Total unqualified rate of blood test on platelet from 2010 to 2014 was 2.09%, wherein unqualified rate of new donors was 5.51% and that of repeated donors was 1.36%. Unqualified rates of ALT, HBsAg, anti-HCV, anti-HIV, and anti-TP were 0.87%, 0.51%,0.13%, 0.21% and 0.44%. Conclusions Apheresis platelets donors are recruited from stationary voluntary unpaid donors. Strengthening blood screening of blood donorscan decrease unqualified rate of platelet detection.【Key Words】 Apheresis platelets; Blood test; Unqualified rate机采血小板也称单一供者血小板,其临床优点和疗效已得到普遍认同,目前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现代成分输血的重要内容。
临床机采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机采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原因,为临床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和对策。
方法47例(172例次)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按疾病分组:血液肿瘤病27例,外科手术13例,其他疾病7例。
按输注频率分组:输注1~3次为低频组36例,输注≥5次为高频组11例。
计算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来判断临床疗效。
结果外科手术及其他疾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无效率明显低于血液肿瘤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低频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46.6%高于高频组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小板输注疗效受很多因素影响。
若输注频率增加,有效率就会逐渐下降,很容易出现血小板抗体,继而PTR,临床应进行配合型血小板输注。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临床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显著增多,对于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有不一样的临床疗效,产生PTR,就是患者连续两次输注足量随机供者血小板后,没有达到合适的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值,临床表现亦未有改善[1]。
预防和治疗PTR已成为临床输血的棘手问题。
为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预防和治疗PTR提供参考依据和对策,现就本院血小板输注疗效情况及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输注机采血小板的住院患者47例(172例次)。
其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8~87岁。
按疾病分组:血液肿瘤病27例,外科手术13例,其他疾病7例。
按输注频率分组:输注1~3次为低频组36例,输注≥5次为高频组11例。
1. 2 血小板来源及输注指征机采血小板(效期5 d)由长春市中心血站提供,符合≥2.5×1011/袋标准。
内外科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0×109/L,<50×109/L,同型输注。
1. 3 输注疗效观察指标及判断采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输注前和输注后24h的外周血小板的数量;计算CCI。
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发表时间:2018-10-31T13:56:55.09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5期作者:南党斌张支凤郭建强
[导读] 导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因素往往与献血者和操作人员息息相关。
(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机采科)
摘要: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并制定相应改进手段。
方法收集改进前机采血小板数据、改进后机采血小板数据。
汇总失败案例,探究原因。
结果(1)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因素有:血肿、穿刺失败、血常规计数异常、献血不良反应、乳糜血及其其他,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率是0.9%。
(2)实施改进措施后,较比改进前,血常规计数异常、血肿及其乳糜血显著改善,组间比较统计学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
而剩余的各项因素,较比改进前,组间比较统计学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导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因素往往与献血者和操作人员息息相关。
因此,强化对献血者和操作人员的管理,可有效规避采集失败的发生。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改进措施;原因
本文中笔者特回顾了2016年3月-2018年4月间,实施献血者筛选管理前、管理后,采集量在1个治疗量以下的血小板数据,分析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并制定相应改进手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实施献血者筛选管理前,采集量在1个治疗量以下的患者139例,其中男84例、女55例,年龄18-52(35.09±0.39)岁;收集2017年4月-2018年4月间,实施献血者筛选管理后,采集量在1个治疗量以下的患者48例,其中男24例、女24例,年龄19-51(35.11±0.37)岁。
入选人员均符合机采血小板采集相关筛选标准。
予以SPSS21.0完成管理前、管理后患者资料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P>0.05,试验可操作。
1.2方法
实施献血者筛选管理前,机采血小板流程如下:采集时留样检测血常规计数[1]。
实施献血者筛选管理后,机采血小板流程如下:正式采集前,抽样检测乳糜血和血常规计数,检测合格方可正式采集[2]。
回顾性整理、统计、分析2016年3月-2018年4月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案例原因。
1.3仪器设备及试剂
实验研究所需仪器设备及试剂的名称、生产厂家等资料,见表1。
3讨论
受成分输血手段推广、科学用血深化的影响,机采血小板的使用量随之上升。
但机采血小板耗时长,成本高,鼓动捐献者费力,一旦采集失败将会给捐献者带来较大损失。
而机采血小板的采集流程也会对血小板质量产生关键性影响。
针对身体康健者,其体内血小板会存在6%-10%左右的波动。
同时,人的生理状态也是在持续性的发生改变的。
故而,对献血者行采集前,实施血小板、血细胞及其相关指标检测,可有效避免因血小板计数偏低或血细胞计数形态异常导致采集失败发生。
同时,科学、合理的采前血细胞参数MCV、Hct、PLT范围,直接关系到最终获取的产品是否合格[4]。
本文中,笔者得到的研究结果记载,(1)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因素有:血肿、穿刺失败、血常规计数异常、献血不良反应、乳糜血及其其他,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率是0.9%。
(2)实施改进措施后,较比改进前,血常规计数异常、血肿及其乳糜血显著改善,组间比较统计学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
而剩余的各项因素,较比改进前,组间比较统计学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
分析此结果,可发现,导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因素往往与献血者和操作人员息息相关。
因此,强化对献血者和操作人员的管理,可有效规避采集失败的
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艳梅,朱文钦.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5,33(6):1051-1052.
[2]郑丽萍,李铁军,杨文萍.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4,23(4):702-703.
[3]马闽苓,罗春娥,杜红梅,等.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0,23(1):111-112.
[4]俞秀玲,南党斌,雷蕾.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3):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