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输注与护理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52
医院安全输血护理管理制度一、输血前1.输血治疗前,经管医生必须与患者或授权委托人谈话,并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2.护士接到输血医嘱后,从电脑上打印标本采集单,正确准备试管,并将试管条码粘贴在经管医生填写好的《临床输血申请单》上。
3.护士根据医嘱,完善输血全套、血型、交叉配血等各项化验检查。
4.凡申请输注红细胞、全血者,护士必须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条码的试管,床边PDA扫描患者的腕带二维码,清醒患者请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无误后才能采血,准确采血量。
5.凡申请输注血小板、冰冻血浆或冷沉淀凝血因子者,一般情况下无需交叉配血。
6.同时有两名以上患者需进行血型检查或交叉配血时,必须一人一次分别采集血标本,严禁一次采集两名或以上患者的血标本。
7.护士采集标本并核对后,在电脑标本采集系统进行签名确认;由支助中心工作人员将血标本与《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核对并签名。
8.输血科血液备好后,支助中心工作人员凭(领血证)到输血科领取血液,采用冷链箱密闭式转运。
9.领血时,认真做好“三查十对”核对相关信息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运送。
10.输血前、输血时、输血后,均应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
二、输血时11.输血时应挂上具有醒目的血型标识牌,并告知患者血型。
12.输血时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血速度,注意听取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13.若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执行输血反应紧急预案与流程,并按照输血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上报输血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
三、输血后14.输血完毕,将交叉配血报告单存入病历。
将血袋放入专用的单独存放的黄色垃圾袋中,由护士或支助中心工作人员及时送输血科冷藏保存。
15.做好输血相关的护理记录,包括输血时间、种类、量、血型以及有无输血反应等。
16.病房定期进行输血安全的培训、学习、考核并记录。
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素血液输注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或损伤。
在进行血液输注时,需要注意多个要素,包括输注前的准备、血液成分的选择、输注速度和注意事项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要素。
1.输注前的准备:在进行血液输注之前,需要先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医生或护士需要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确保能够找到合适的静脉进行输注。
同时还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血单,确保用血的准确性。
2.血液成分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对于治疗的成功非常重要。
常见的血液成分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和新鲜冷冻血浆等。
选择特定的血液成分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和需要进行,例如,红细胞悬液适用于治疗贫血、血小板悬液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等。
3.输注速度:输注速度是一个需要谨慎控制的因素。
过快的输注速度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负荷过大,造成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通常情况下,输注速度应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毫升,特殊情况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注意事项:在进行血液输注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事项。
例如,输血设备应事先清洗和消毒,以确保输注过程中没有细菌感染的风险。
输血过程中,护士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和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输血过程中,患者应保持体位稳定,以防止血液反流和局部静脉压力过高。
5.不良反应处理:血液输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在发生不良反应时,护士应立即停止输注,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给予抗过敏药物、改变输注速度或调整输注成分等。
6.输后护理:血液输注后,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经常性的观察和护理。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如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状况等。
同时,护士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量和血常规等检查结果,以评估输血效果。
若患者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并通知医生。
总之,血液输注是一项常见的医疗过程,但需要注意多个要素。
门诊输液与输血护理操作与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门诊输液与输血护理操作,确保患者安全与生命健康,提高医疗质量,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门诊输液与输血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全部人员,包含医生、护士等相关人员。
第二章输液与输血前的准备工作第三条患者治疗前,必需进行严格的病史核对与评估,确保患者适合接受门诊输液与输血治疗。
第四条医生在对患者进行的病情评估后,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输液与输血的方式、药物剂量和时间。
第五条护士应在输液前核对患者身份,验证患者信息和医嘱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核对输液及输血设备的完整性。
第六条患者应事先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明确知晓牵涉到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第三章输液与输血操作流程第七条护士在进行输液操作前,必需正确洗手并佩戴清洁的无菌手套,确保操作环境卫生。
第八条护士应选用无菌注射器和无菌针头,并使用无菌棉球和适当的消毒剂对穿刺点进行消毒。
第九条护士应依照医嘱准确配制药物,认真检查药物的标识、有效期和药物是否浑浊或沉淀。
第十条护士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和穿刺方法,并保持穿刺点的稳定,避开输液引起淤血和渗漏。
第十一条护士在进行输液操作时,应注意输液速度,避开快速输注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浓度过高引发的风险。
第十二条输血操作需要严格依照血液安全管理规定进行,包含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满足输血适应证等。
第十三条输血血品必需进行冷链管理,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十四条护士在输液与输血过程中,应不定时检查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显现的并发症和不适。
第十五条输血与输液过程中发生的异常,应及时记录并上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第四章输液与输血安全管理第十六条输液与输血操作前,必需核对医嘱、药品、器械等相关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十七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液与输血安全监测系统,记录输液与输血的过程和结果,包含输液速度、容量、时间等。
第十八条医院应订立相应的事故应急管理程序,针对输液与输血过程中可能显现的意外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护理规范及输血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护理工作及输血操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院护理部门和输血科室的工作人员,具体包括护士、护理员等相关工作人员。
第三条护理工作应当遵循患者至上、服务至诚、质量第一、安全为重的原则,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第四条本规章制度的内容包括护理工作的基本准则、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以及输血操作的程序、操作规范等相关内容。
第五条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医院制度,做到勤勉尽责,爱岗敬业。
第六条护理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随时更新医疗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第七条医院应当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及时纠正不规范的工作行为,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第八条患者的信息应当严格保密,护理工作人员不得泄露患者的隐私信息,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护理工作的基本准则第九条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保护患者的隐私权,为患者提供专业、细致、高效的护理服务。
第十条护理工作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严格遵守医疗纪律,不得有违法操作或者失职行为。
第十一条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尽职尽责,对患者的护理过程、护理效果进行详细记录,确保患者的医疗档案真实完整。
第十二条护理工作人员应当积极与医疗团队合作,加强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第十三条护理工作人员应当遵守相关操作规范,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和有效,不得发生操作失误或者疏忽行为。
第三章护理工作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第十四条护理工作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应当认真查阅患者的医疗记录和护理计划,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护理需求。
第十五条护理工作人员在患者用药、换药、输液等护理操作时,应当按照医嘱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医嘱内容。
第十六条护理工作人员在为患者做床边护理时,应当注意个人卫生,佩戴口罩、手套等护理用具,避免交叉感染。
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1、医护人员采集及送检配血标本,取血及输血全过程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
识别制度和查对制度,保证患者信息及医嘱信息无误。
2、输血时应严格执行“三查十对”,三查即查血有效期、查血液质量、查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十对即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液成分、血量、血袋编号,有效期。
3、输注血液制品应从血库取出后30分钟内输注。
4、输血前将血袋内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动。
5、输入的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6、输血过程应掌握先慢后快原则,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观察15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
7、输血前、后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两袋血制品之间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8、输血全过程(包括输血后4小时内)须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如输注中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
遵医嘱处理。
保留剩余血液及输血装置以备检,必要时留取患者血
液标本备检。
9、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输血器连续使用4小时以上必须更换。
10、输血完毕,配发血报告单在病历中保存,做好输血全过程
的护理记录。
11、输毕的血袋在用血科室医用冰箱保存24小时,按感染性医疗垃圾处理,并填写《血袋处理登记表》。
附:血液制品输注速度。
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及规范一、护理人员根据医嘱确定输血后,持输血申请单和贴有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科别、床号、血型和诊断,核对无误后采集血样.采集血样时禁止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二、非急症患者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不得同时使用一个血液标本。
应先进行血型鉴定,需要申请输血时再另外采集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急症患者采集血样时医护人员要两人核对相关信息,避免抽错血标本造成重大的输血事故.三、血样采集后,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和输血申请单代送交血库,交接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全名。
四、配血标本必须是在输血前3天内采集的,超过3天必须重新采集。
五、取血时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与发血人员共同核对患者信息和血液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科别、床号、血型、供血者血袋编码、血型、血液量、采血日期、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和内容物等,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名。
不符合要求的血液制品拒绝领取。
六、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质量是否异常。
七、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再次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科别、床号、血型等,确认与交叉配血报告单相符,并再次核对血液后进行输注.八、血液制剂放在室温下不得超过30分钟,取回的血液制剂应按照要求在30分钟内输注。
血小板、冷沉淀取回后尽快输注.暂时不输注的血液应保存于血库输血专用冰箱中。
九、输血前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使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输注,至少每12小时更换一次输血器。
十、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继续输注。
十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节滴速,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血小板、冷沉淀、纤维蛋白酶原复合物)应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尽可能快的输注。
输血护理要点
一、不同血液成分输注的护理要点
1、红细胞:包括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及冰冻红细胞。
(1)常温下输注1U红细胞应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如室温高,可适当加快滴速,防止时间过长,血液发生变质。
(2)输注过程中发生堵塞时,要及时更换输血器,不可强行挤压过滤网和输血管道,以免凝块进入患者血管,造成血管栓塞。
2、浓缩血小板、单采血小板
(1)应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一般为80-100滴/分,1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输注时间不超过20min。
(2)由于输注速度快,护士要全程严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
(3)血小板不可冷藏,在传递及输注过程中要注意保温,尤其在冬季更应注意。
3、血浆
输注速度一般为200ml血浆在20min内输完。
4、冷沉淀
(1)融化后的1U冷沉淀应在10min内输完。
(2)需大量输注冷沉淀时,护士不能离开,及时更换待输注的冷沉淀。
(3)密切观察不良反应,防止急性肺水肿,尤其是对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二、用于输注全血、成分血或生物制剂的输血器宜4小时更换一次。
三、输血完毕拔针后,嘱患者24小时内不得洗涤针孔处。
参考《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指南》科学出版社.田兆嵩、何子毅、刘仁强主编.2011.219-222。
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点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悬浊液、血小板悬浊液、新鲜冷冻血浆、全血、血浆等。
这些血液成分的输注和护理要点如下:红细胞悬浊液主要用于治疗贫血。
输注前,应先核对输血医嘱,确认患者身份。
进行输血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仔细沟通,告知输血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进行输血前,还需进行预输血检查,包括血型鉴定、交互试验等。
输注时,应用输血过滤器对红细胞悬浊液进行过滤,并避免与其他液体一起输注,以防混合。
输注速度一般为1~2ml/min,开始输注后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输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定期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等症状。
血小板悬浊液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障碍等。
在输注前,应先核对输血医嘱,确认患者身份。
进行输血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详细沟通,告知输血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进行输血前,还需进行预输血检查,包括血型鉴定、交互试验等。
输注时,应用过滤器对血小板悬浊液进行过滤。
输注速度一般为20~30滴/分钟,开始输注后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输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同时,还要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等症状。
新鲜冷冻血浆主要用于治疗凝血因子缺乏、创伤出血等。
进行输血前,应先核对输血医嘱,确认患者身份。
进行输血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仔细沟通,告知输血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进行输血前,还需进行预输血检查,包括血型鉴定、交互试验等。
输注时,应该使用过滤器对新鲜冷冻血浆进行过滤,并避免与其他液体一起输注。
输注速度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开始输注后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输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等症状。
全血输注一般用于急需大量血液的患者,如严重失血、创伤等。
护理安全输血制度_护理安全输血制度护理安全输血制度_护理安全输血制度范文为保证输血的安全进行,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应制定规范的护理安全输血制度。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有关护理安全输血制度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护理安全输血制度篇11医生填写患者输血申请单及患者输血同意签字单后,护士核对原始血型、RH正反定性实验结果及患者姓名、病历号、家属同意书、采血样,并在配血单的指定处签名送血库备血。
2护士到血库取血时需与血库工作人员共同核对:2.1受血者姓名、床号、病历号、血型、交叉相溶实验结果。
2.2供血者姓名、编号、血型及交叉相溶实验结果。
2.3血液库存日期,库存血在4℃冰箱中可冷藏保存2-3W,超过3W不能使用。
2.4检查血液是否有溶血现象:血浆颜色变红或混有泡沫,红细胞呈紫玫瑰色,红细胞与血浆界限不清等。
2.5核对完毕在指定处签名。
3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震荡,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库存血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性,应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放置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污染。
4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再次核对供血者血型、血液种类、编号、血袋号及受血者姓名、病历号、原始血型、交叉相溶实验结果和医嘱。
5至患者床前输血时,严格执行查对及无菌操作制度。
6输血应为独立静脉通道,使用专用静脉输血器,不能同时混输其它药物。
输血前按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用0.9%盐水冲管后再行输血,如同时输两位不同供血者的血时,两袋血之间应用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再输另一供血者的.血,输血完成后要用0.9%盐水冲管。
7若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并封存保管。
8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年龄调整输血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8.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8.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9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好以下工作:9.1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化验记录,与输血科联系,采取相关检验措施。
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范文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篇11、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输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等法规。
2、护士应掌握有关输血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把关,保护患者、医院、供血单位和自身的合法权益,确保输血治疗安全。
3、严格无菌操作规程,签输血协议书,输血前准备、输血实施到输血副作用及对策各个环节,严格按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执行。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严禁同时采集两个人的血标本。
5、取回的血液尽快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6、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仔细核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和血袋标签等,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的血液有无溶血、浑浊及凝块等,核对无误方可进行输血。
7、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携病历共同到患者身旁核对,确认与配血报告单相符,方可输血。
8、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并报告医生。
9、根据输血反应程度报告相关部门,积极展开检查、治疗和抢救,按要求妥善保管剩余血量。
10、严格按照输血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操作,观察记录输血过程。
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篇2一、确定输血后,有资质的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 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配血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二、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三、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四、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一) 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 Rh 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二) 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 Rh 因子)、血液有效期;(三) 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