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5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联系的特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常见错误说法:①夸大联系的范围:如“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
②混淆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如“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认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或是“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社会性。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二者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出现之前便已存在,故不具有社会性,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③“联系是无条件的。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有条件的。
④“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如人为事物的联系。
(这里注意,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旦形成,便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具有客观性。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常见错误说法:“整体和部分相互决定”或“部分决定整体”。
更正:整体决定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常见错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一定要强调“在一定意义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因为系统除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即层次性)等特性,所以当事物之间或一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呈现有序、优化组合的情况下,便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整体与部分功能之和存在下面三种情况:①1+1>2 ②1+1<2 ③1+1=2所以说整体功能不一定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部分合理优化构成整体,才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知识点生活与哲学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与哲学理论的交相辉映和互相关联。
生活是哲学的生命根源,哲学则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对生活进行反思和理论化。
第三单元主要涵盖了生活与人性、生活与意义以及生活与自由等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1.生活与人性:人性是指人类普遍具有的本质和特点。
生活与人性关联密切,因为人类的生活是在人性的指导下进行的。
人性在生活中体现为人们对快乐和痛苦的追求,对道德与伦理的思考,对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构建等。
人性的探讨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人类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
2.生活与意义:人们常常会思考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人类思考与生俱来的问题。
生活与意义的关系在哲学中有着深入的探索。
有人认为意义是外在赋予的,有人认为意义是个体主观塑造的,还有人认为意义是社会构建的。
在探讨生活的意义时,我们需要思考人生的目标和价值以及与之相伴的快乐和痛苦,来寻求生活的意义所在。
3.生活与自由:自由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
生活与自由的关系在哲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自由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决定权和选择权上,还包括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自由。
生活中的自由问题涉及到政治与道德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自由、如何平衡个体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关系等。
探讨生活与自由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制约。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知识点,生活与哲学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的讨论,如生活与幸福、生活与痛苦、生活与时间等。
这些知识点的探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质和意义,在面对困惑和挑战时能够拥有一种哲学的思维和态度。
总而言之,生活与哲学并不是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学问,恰恰相反,它们是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的产物。
了解生活与哲学的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指导我们在人性、意义、自由等方面的思考,并且为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提供了一种哲学的思维和方法。
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框架图 必背知识点 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包括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1)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特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多样性(条件性):联系是多种多样性,具有条件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区别:(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拥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居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联系:(1)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否则就失去部分应有的意义 (2)相互影响:①整体的状态会影响部分功能的发挥; ②部分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会决定整体。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首先应当树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②其次,要求我们重视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1)系统的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4.系统与要素: (2)系统方法论:① 着眼于事物整体性;②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
1.含义(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关键词:不断创新、可持续发展) 3.发展的途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①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②做好充份思想准备,不断克服道路上的困难。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1、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具体科学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7、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根本观点)8、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9、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第二单元原理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
2.运动和物质辩证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3.静止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原理⑴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能被创造、改变、消灭⑵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解放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重视意识的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精神的力量,树立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思想意识,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克服错误的思想倾向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遇失败。
b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⑴是什么: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⑵为什么:哲学依据和现实依据⑶怎么做:①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专题复习第三单元二.第三单元基本结构:一.第三单元的核心问题:世界是怎么样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矛盾的。
总特征:联系、发展的观点(七、八课)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第九课)根本要求:创新(第十课)唯物辩证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形而上学对立孤立静止片面第七课联系观主要考点: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3、系统优化的方法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方法论要求方法论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树立全局观念系统与要素的关系重视局部的作用系统的特征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要求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知识结构⑴.联系的概念――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主要考点分析:1.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⑵.联系的普遍性(表现)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要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易错点:联系是普遍的,因而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
提示: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但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直接的联系。
⑶.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要求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什么?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4)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二、联系的观点1. 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基本属性?1)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2. 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1)原理:①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易错点: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现实的联系。
3.如何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1)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1)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要违背联系的真实性,主观臆造联系。
(2) 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属性,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方式,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 什么是自在的联系?什么是人为的联系?1)自在事物的联系:是自然界中在与人发生关系之前就存在的联系。
2)人为事物的联系:是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物原有的联系方式,建立起来的新的联系形式。
3)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旦建立起来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 如何正确理解联系的多样性?1)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横向和纵向;本质和非本质;必然和偶然;全局和局部;自在和人为)。
2)方法论:(1)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生活与哲学》前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___________、和相互作用。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______________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判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__________,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联系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中把握事物,切忌_____________。
判断: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______________、内部联系和______________、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_________________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一切以时间、地点和____________为转移。
判断: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________________,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网络构建核心整合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反对]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做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涉及联系、发展、矛盾、创新的概念)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联系观(总特征之一)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重点掌握】【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又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运用及判断】⑴先看材料中是否有两个以上事物(不同的主体)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要素;⑵再找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一般有关连词连接。
如:…有利于…;影响;事关…;…结合;相协调、相促进……等;个别材料内容可能没有明显的关连词,这要从其意思上把握。
2.联系的多样性【重点掌握】【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应用范围】材料中说到…事物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结果时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重点掌握】【原理】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哲学与生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14.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观和发展观。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实质与核心、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观点(对立统一规律)。
○3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包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立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6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7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辩证法的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辩证法的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15.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2)联系具有客观性。
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注意: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联系具有多样性(或称“条件性”)。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6.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1)关系○1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
○2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牵一发动全身),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
(2)方法论○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2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17.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整体和部分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2)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什么?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4)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二、联系的观点1. 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基本属性?1)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2. 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1)原理:①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易错点: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现实的联系。
3.如何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1)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1)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要违背联系的真实性,主观臆造联系。
(2)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属性,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方式,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 什么是自在的联系?什么是人为的联系?1)自在事物的联系:是自然界中在与人发生关系之前就存在的联系。
2)人为事物的联系:是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物原有的联系方式,建立起来的新的联系形式。
3)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旦建立起来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 如何正确理解联系的多样性?1)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横向和纵向;本质和非本质;必然和偶然;全局和局部;自在和人为)。
2)方法论:(1)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6. 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2)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7.如何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原理:(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会影响到整体功能的作用,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2)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③反对分裂和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思想。
8. 什么是系统?系统与整体的关系?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具有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势的整体。
9.系统有哪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势10. 系统优化的方法论是什么?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作为整体具有每个要素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认识。
三、发展的观点1. 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在规律的支配下,总体上都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的上升的过程中。
2. 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 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1)联系: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一种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2)区别:并不是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向前向上进步的运动和积极的变化才是发展。
4. 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逐渐腐朽没落,日趋灭亡的事物。
3)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1)根本标志: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2)错误标准:用出现的时间早晚,现有的力量强弱,口号名称形式的新旧等。
5.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道路?1)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2)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坚定的支持新事物,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考验。
6.为什么说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过时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2)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最终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7.为什么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成长是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新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2)旧事物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新事物相对弱小,旧事物会竭力反抗和扼杀新事物。
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会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8. 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既包括事物数量上(大小、速度、程度、规模)的变化,也包括事物在结构次序和空间位置上的的变化。
2)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9.如何全面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1)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一切事物的变化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不是说一定要促进量的积累)。
2)原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方法论: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不是说一定要促成质的飞跃)。
3)原理: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方法论: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突破度的限制——在需要实现事物的发展时。
4)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的实现不是量变的终结,而是新的量变的开始。
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永不停息的变化和向前发展。
四、矛盾的观点1. 什么是矛盾?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原理: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斗争性(对立性)和同一性(统一性)是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个基本属性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全面的看问题的两点论和两分法。
反对一点论和一分法。
2.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有两方面的含义:1)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 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4.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也不存在斗争性,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要反对否认矛盾,掩盖矛盾的形而上学的做法。
6. 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主要有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矛盾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3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特殊性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7. 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1)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2)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8. 什么是主次矛盾?1)主要矛盾,是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9 .什么是矛盾的主次方面?1)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
2)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
3)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4)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0..如何理解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的辩证关系?原理: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1.如何理解和坚持两点论?1)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2)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3)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不是均衡论12.如何理解和坚持重点论?1)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2)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3)辩证法的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13. .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