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国外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意义与局限徐 琴消费主义是当代社会特别是当代发达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
作为这种本质特征,消费主义所反映的经济现实不仅逐渐构成了整个社会生活围绕着旋转的核心,而且突出地改变着多种文化现象并塑造着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尽管与消费主义相表里的消费社会总是依循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定向而获得其相应的实现,但消费社会本身的逻辑已通过各种现象强有力地显现出来。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正是对这一逻辑的哲学考察,其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较为重要和完备的思想样本;通过批判地检审这个样本,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当代社会的本质,而且有可能更加切近地理解我们自身的现实处境和发展问题。
据此,本文旨在对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作出批判性的阐述,以便在明了鲍德里亚学说的得失成败之际,对其当代意义作出恰当的估计。
一1970年,鲍德里亚出版了《消费社会》一著,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有时是颇为深刻的批判,并使“消费社会”这一说法广为流布。
这一著作意味着“在诸如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瓦布兰的《休闲阶级理论》以及D.里斯曼的《孤独的人群》书系中,他理所当然地取得了他应有的位置。
”(梅耶,前言)鲍德里亚宣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从生产社会进入到消费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消费不仅构成整个经济生活的主导性逻辑,而且成为当代世界的根本特征,成为人们不可抗拒的命运。
消费社会是一个以“消费”而非“生产”为本位的社会,“生产主人公的传奇现在已到处让位于消费主人公”。
(鲍德里亚,2001年b,第28页)消费社会理论是鲍德里亚思想中重要而持久的内容之一,并不仅限于《消费社会》。
事实上,从鲍德里亚的第一本著作《物体系》,到后来的《命定策略》、《完美的罪行》等等,都贯穿并渗透着他对消费社会的激进批判。
关于消费社会的概念及其理论,虽然主要由鲍德里亚明确提出并作出较为深入和系统的阐述,但在鲍德里亚之前,已有不少思想家提出过类似的思想;至于他的同时代人,涉及这一内容的则更多。
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与"符号社会"的理论张涵(山东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波德里亚是法兰克福学派中与德波有密切学说联系的"社会批判"理论家。
波德里亚学说的特点是,由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进入到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的批判。
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及其关系作出特有论述,由此提出了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实现其对当代西方社会的解析。
这对我们认识当今世界的经济、文化及文化产业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符号操控;意义解构;完美的罪行[中图分类号]B089.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9]01-0118-07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有的中文文献中还译为鲍德里亚、博德里亚尔、波希亚等等),其见解与德波有着密切联系。
正是经过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波德里亚进入到对"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的批判。
一、从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到波德里亚"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理论在波德里亚的思想中,人们经常会看到德波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刻画出物质性退化为数量化商品和德波描绘的商品世界被吸收进意象的景观帝国的地方,波德里亚描绘了抽象的更高级阶段,在那里,物体全部被吸收进意象之中,并且在符号交换的封闭循环中去物质化了。
"德波曾在其著作里强调,"景观社会"中,物的使用价值已在消解,交换价值本身呈现为交换的直接理由,而且由于大众传媒的作用,交换价值本身又被传媒产生的"意象"所"吸收",因此,消费变成了意象消费的过程。
消费与投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浅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北京师范大学 魏爽摘要:鲍德里亚在1970年出版《消费社会》一书,从符号学的视角入手,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使得“消费社会”一词更引人注目。
鲍德里亚认为物的丰盛与堆积使人们处于物的时代,被物围困着。
但是此时的物不再因为其使用价值而存在,而是转变为符号,指涉着意义关系,因此“消费成为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与此同时,消费与大众传媒合谋不知不觉地控制着人们的生活,进而使消费取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主导地位。
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大众传媒让·鲍德里亚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因其独特的社会批判视角成为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
虽然“消费社会”是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为人们广泛所知,但是在它之前,鲍德里亚《物体系》一书的中心思想就是物品转变为符号,鲍德里亚指出“符号的三个音域”,即符号学意义下的符号、心理分析意义下的征兆(症状)、最后则是社会地位标位中的信息符码”[1]。
所以,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延续《物体系》中符号的概念,进一步分析论证自己的消费社会理论。
一、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并不是鲍德里亚最先提出的,列斐伏尔和德波都对意识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消费现象。
列斐伏尔着重考察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消费领域中充满异化,消费品转变为消费符号,他称这样的社会为“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
德波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离”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被进一步“虚化”,人们通过图像建立社会关系,该关系呈现出来的是“被展示的图景性”,人们沉浸在虚幻的表象之下,丧失了对现实社会的判断。
而景观却具有了思想指导的功能,德波把这样的社会描述为“以景观控制为显性社会结构的消费社会”。
而让·鲍德里亚虽然受到二者观点的影响,但是他却采用另一种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界定,即以“符号控制”为标志的消费社会。
毫不夸张地说,让·鲍德里亚提出的“符码”操控下的消费社会是对列斐伏尔和德波笔下的消费社会更深层次的一种思考。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伦理学家泰罗•贝尔•鲍德里亚提出了消费社会理论,这
是当今社会学家进行论述的一个重要理论。
贝尔•鲍德里亚的
理论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中的物质消费,而是指社会中存在的
一种特殊的文化:一种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的核心是鼓励人们以物质消费作为社会地位的表
现形式。
这种文化使人们感到通过消费来推动和追求社会地位,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物质消费物,从而获得社会赞誉与认可。
另
一方面,这种文化也使人们在消费心理、社会组织上有了新的
需求,从而构建出一套消费系统来满足这些需求。
以人们在就业市场上所体验到的不平等为例,鲍德里亚的
理论主张,这完全是因为消费文化的影响,它导致了一种个体
的经济增长以及一种以购买消费品为基础的特殊的社会组织方式。
业已贫穷的人们却又紧抓着消费,他们使自己负担得起更
多的超出其实际可以负担的财务的支出,从而维持他们的消费
需求和社会地位。
同样,消费文化导致了社会成员在消费中表达自身个性,
但同时这也会缩短社会间的差距,对所有人来说,都可以通过
消费来表达自我,不论内容具体是什么。
并且,贝尔•鲍德里亚在建构消费文化的分析上,认为这
种文化传达了负面的消极言论,它破坏人们对正常生活的期望,而鼓励人们对多有缺点和解释缺陷来追求异化。
贝尔•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加深了我们对消费文化影
响的认识,引起了社会上重视物质消费的重要性。
学者们应当
进一步深入揭示消费文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确保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公众生活方式,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从消费的象征性权力审视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分析
吴俊
【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卷),期】2013(029)001
【摘要】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是一种基础性秩序变迁,意味着社会运行结构性条件的重构.面对新的社会转型,注重生产的传统社会学理论已经无法对当代社会的巨大消费差异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为我们诠释消费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符号消费、异化消费、拟像消费作为鲍德里亚分析消费社会的概念工具,为我们揭示了基于象征性权力的当代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吴俊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6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与鲍德里亚:从商品出发的两种理论分析逻辑--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J], 张美君
2.当代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研究——基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J], 吴永辉
3.消费社会下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何以可能——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解读[J], 李恩来;张荣军
4.消费社会和符码统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批判性研究 [J], 李军学
5.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J], 仰海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再论被消费的休闲——波德里亚休闲批判的反思在波德里亚的休闲批判中,他提出了对于现代社会中被消费的休闲的反思。
波德里亚认为,传统的休闲活动已经被商业化和商品化所取代,使得人们的休闲不再是一种独立的个人活动,而是被囊括在消费的范畴之中。
这种被消费的休闲使得休闲本身丧失了原本的自由和放松的意义,而成为了一种为了消费而消费的行为。
首先,波德里亚指出,现代社会中的休闲活动已经被商业化和商品化所主导。
传统的休闲活动如选择性地进行户外运动、阅读、社交等,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商业休闲产品所取代。
大量的商业休闲设施如酒店、度假村、健身房等充斥在现代城市中,人们对于休闲已经形成了一种被动的需求,而不再是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
这使得休闲不再是人们自主选择和追求个人兴趣的行为,而是被商业化的市场所导向。
其次,被消费的休闲导致了人们对休闲的需求变得表面化和标准化。
在商业化的休闲产品中,人们的休闲需求被固化成了一种标准化的模式,使得休闲成为了一种符号和象征,而非真正的自我享受和放松。
人们为了满足社会对于休闲的期待,不得不以一种表面化的方式参与休闲活动,而忽略了真正的内心需求。
这种表面的休闲行为让人感觉虚假和空洞,无法满足真正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再次,被消费的休闲使得休闲活动变得功利化。
在现代社会中,休闲往往被用来追求功利性的目标,而非自我放松和激发个人创造力。
人们为了提升自己在社会竞争中的竞争力,将休闲变成了一种工具,用来充实自己的履历和增加自己的社交资源。
这种功利化的休闲观念使得人们不再将休闲当作自由和放松的时刻,而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行为。
在波德里亚的休闲批判中,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被消费的休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种消费化的休闲不仅使人们失去了休闲的自由和放松的本质,而且使人们的休闲变得功利化和表面化。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寻求重新定义和追求真正的休闲,使之成为我们真正享受生活和发展个人兴趣的时刻。
此外,波德里亚还指出,被消费的休闲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占据与控制。
鲍德里亚论消费社会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发表于1970年,在当时有点石破天惊,即许多西方学者纷纷用“后”来命名眼下的社会形态时(如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等等),他则由现代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入手,从特殊的需求理论出发来界定社会。
在这一需求理论中,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各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他们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
如用鲍德里亚自己的话来表述,就是人们添置洗衣机等生活用品不仅是“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且被“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并愿意为后者掏钱,《消费社会》一书的出发点就是讨论和研判这类社会现象。
从实物需求过渡到其背后的意义需求,仅仅是一步之遥,但是跨出这一步却是非同寻常,正是对常识范围内需求关系的改造,鲍德里亚才建立起自己的消费社会的理论大厦。
在这一理论中,消费者热爱商品的品牌和象征意义甚于商品的实用价值不能简单看成是个人爱慕虚荣的行为,而是一种以社会心理为基础的整体的系统行为,所以鲍德里亚以不容分辩的口吻说道,“必须明确指出,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不仅于物,而且于集体和世界),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
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1]在时隔三十多年的今天来看,他的消费社会的理论明显是受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影响,如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等和罗兰巴特自《神话学》以来的一系列著作,并且几乎在《消费社会》发表的同时,罗兰巴特的《符号帝国》一书面世,对日本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作了文本化和符号化的读解,但是即便这一学术思潮风行,即便他本人在两年前所写《物的符号体系》(1968)一书中已经确立了社会消费现象研究的新立场,《消费社会》的出版仍然令人耳目一新,它以缜密的分析向世人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而且又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的区分的新的社会等级。
”[2]那么究竟如何来看待这样一种系统行为和总体反应方式呢?它是怎样产生和建立起来的,这种以消费为中心的积极的关系方式背后所呈现的社会逻辑是什么?它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之间的分野究竟在哪里?鲍德里亚的论述是从货架上丰盛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开始的。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摘要]法国著名哲学家鲍德里亚从物-符号消费-符号价值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价值体系,并探索这一体系和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试想通过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来摒除消费异化。
他在揭露资本在消费领域运行的固有本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曲解。
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消费和生产之间互动互促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摆脱符号化消费和异化消费的困扰,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追求,在全社会建立合理消费、适度消度的新常态,才能促进社会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物;符号消费;科学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研究根植于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中。
他继承了西方悠久的人文批判精神,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提出的消费社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
重新审视这一理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把握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为时下消费文化实践中所存在的复杂的意识形态控制与反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理解西方和我国的社会领域中出现的诸多新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内涵(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物在受到马克思对商品分析的影响,鲍德里亚选择了物作为他的研究突破口。
但这个所谓的物既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批判,又受到了导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的直接影响。
鲍德.里亚的逻辑思维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常见的物开始,并将人类制造的繁多物品进行分类和分析,并由繁多的物所组成的这个系统,作论著《物体系》来研究。
并将差异的物,即所谓的个性化的物,通过命名和指称的方式加以区别。
在消费社会中,由于物的功能性不断扩大,物也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事物,并且指出:掌握它的人可以根据掌握者的意志任意的确定物的意义。
也就是说,每种物都有特定的意义指向,“A物—A意义”。
这时,物的自主性很低。
“超越现实批判”: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作者:潘璟玲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6期摘要:晚期资本主义为维护自身稳定而迫使消费者被迫成为了劳动者,消费由此成为新型生产力;由广告产生的影像景观带来了符号化消费;而鲍德里亚独到地将符号学加入到批判理论中的做法完成了从现实批判到虚拟批判的跨越。
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虚拟批判1970年,41岁的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书——《消费社会》。
在这本书中,他不同于其他学者以“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提法,而是从人与物的关系入手,从特殊的需求理论出发,将当时的社会形态定义为“消费社会”。
一、从消费到消费力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的生产已经不是由消费者需求决定,也不是由资本家们决定,而是由整个社会来决定了。
通过对当时的种种消费现象进行分析,鲍德里亚认为“富裕的人们并不像过去一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1]整个社会都在提倡消费,人们抛弃了新教伦理之下禁欲主义的节俭模式[2],转而开启了享乐主义的狂欢式消费模式。
此时消费者眼中的幸福就是从消费商品中获得内心的满足,但这时消费俨然是满足生存需求的一种手段而已。
正如鲍德里亚讨论“作为生产力的象征和控制的消费”时的那样:消费社会意味着一种新型生产力的出现,此时消费正在取代生产,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最终构成了一种“消费力”,而与消费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下的垄断性调解相适应的特定社会构成了消费社会模式。
“消费者被要求并被动员成为劳动者”,于是鲍德里亚鲜明地指出消费社会就是一种利用“消费”进行“社会驯化”的社会。
[3]二、批判理论的符号学转向——消费社会理论1930年代的美国业已成为所谓的以消费文化为主而非生产文化为主的社会,此时一位在美国的欧洲学者在看到美国高度垄断下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种种之后大为震惊,于是写下了《启蒙辩证法》中的第二章“文化工业:一种欺骗大众的启蒙”。
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一、形成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着力进行经济社会的复苏,在社会结构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在所有制形式上,合作制经济开始大量出现,股份制经济和跨国公司也不断涌现。
同时,在这一时期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中产阶级也逐步增多,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消费水平不断增强,服务行业日益兴盛。
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的得到提升,商品数量不断增多,种类齐全,出现了物的极大丰富甚至过剩。
思想渊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深受马克思的影响。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他指出:“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是隶属于生产的,是存在于整个生产系统的。
鲍德里亚认为,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是适用的而且是正确的,但是到了物质相对丰富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隶属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立人际关系的模式。
这种关系体现了人与物、人与集体和世界的关系,人们消费的也不再仅仅是物品,而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结构关系。
鲍德里亚还受到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和亨利·勒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影响。
巴尔特突破索绪尔的理论,给符号重新赋予了社会内涵,他认为,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正在对流行体系的社会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控制,进而销售这些商品。
勒斐伏尔是鲍德里亚的导师,他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揭露出,在日常生活的消费中,社会的消费不是以消费品的实际意义进行的,而是在社会关系的交往下逐渐形成的,物的消费演变成了符号的消费。
与此同时,他指出消费实则是异化了,消费社会中的主体和客体发生着改变,物的存在变成了人们的需要,人们也为了追逐社会地位和名誉,变成了物的俘虏。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一、本文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消费社会理论”进行全面的解析和评估。
作为后现代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鲍德里亚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消费社会理论”尤其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消费现象、商品文化以及人与物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我们将首先概述鲍德里亚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他对消费社会的定义、消费行为的象征性意义、以及消费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接着,我们将探讨这一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消费现象的复杂性。
我们将评估鲍德里亚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讨论它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它可能存在的理论缺陷和实践限制。
通过这一全面的概述和评估,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并激发对当代消费现象和社会变迁的深入思考。
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概述让·鲍德里亚,法国社会学家,被誉为后现代理论的重要人物,其“消费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心理过程。
鲍德里亚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已经超越了满足基本需求的层次,变成了人们展示自我、构建身份和追求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符号消费:鲍德里亚指出,在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携带了各种符号意义。
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是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如品牌、广告、时尚等。
这种符号消费使得人们的消费行为成为了一种社会交流的方式,也是构建和展示个人身份的重要途径。
消费的意识形态: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意识形态。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都被消费所塑造。
消费文化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向人们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一、形成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着力进行经济社会的复苏,在社会结构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在所有制形式上,合作制经济开始大量出现,股份制经济和跨国公司也不断涌现。
同时,在这一时期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中产阶级也逐步增多,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消费水平不断增强,服务行业日益兴盛。
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的得到提升,商品数量不断增多,种类齐全,出现了物的极大丰富甚至过剩。
思想渊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深受马克思的影响。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他指出:“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是隶属于生产的,是存在于整个生产系统的。
鲍德里亚认为,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是适用的而且是正确的,但是到了物质相对丰富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隶属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立人际关系的模式。
这种关系体现了人与物、人与集体和世界的关系,人们消费的也不再仅仅是物品,而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结构关系。
鲍德里亚还受到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和亨利·勒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影响。
巴尔特突破索绪尔的理论,给符号重新赋予了社会内涵,他认为,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正在对流行体系的社会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控制,进而销售这些商品。
勒斐伏尔是鲍德里亚的导师,他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揭露出,在日常生活的消费中,社会的消费不是以消费品的实际意义进行的,而是在社会关系的交往下逐渐形成的,物的消费演变成了符号的消费。
与此同时,他指出消费实则是异化了,消费社会中的主体和客体发生着改变,物的存在变成了人们的需要,人们也为了追逐社会地位和名誉,变成了物的俘虏。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评析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探究其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影响。
鲍德里亚作为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消费社会的现象进行了独到的剖析,提出了诸多引人深思的见解。
本文将从《消费社会》的成书背景、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对消费社会的批判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解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并对该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进行客观评析。
通过对鲍德里亚理论的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消费社会的本质与运行机制,也能为应对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二、鲍德里亚及其消费社会理论概述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被誉为“后现代主义之父”。
他的理论作品,尤其是《消费社会》(La Société de la consommation),对当代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对消费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许多颠覆性的观点,对传统的消费理论进行了批判。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行为,更是一个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
他强调,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已经超越了满足基本需求的功能,成为了一种符号和象征。
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商品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消费成为了一种社会区分和自我认同的手段。
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中,消费社会是一个由符号和象征构成的系统,其中商品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而生产,而是为了在市场中获得认可和接受。
他指出,消费社会的核心特征是“符号价值”的崛起,即商品的价值不再主要取决于其使用价值,而更多地取决于其所能代表的社会地位、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鲍德里亚进一步指出,消费社会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和消费被高度商业化,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都受到了市场的严格控制。
我们如何理解消费社会【内容提要】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已成为国内批判性理解消费社会的理论基础,但他不是从对社会体制的合法性及其规范论证的角度去讨论消费社会,而是从符号学的经验分析和人的本真性诉求去批判消费社会。
这样的思想样式注定了他对消费社会的否定是非法理性的;他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传统批判理论之审美主义批判的延续和变种。
鉴于审美主义批判已在国内的思想界演变成为一种阻碍社会理性批判的文化氛围,应谨慎对待波德里亚并进而廓清他在国内思想界的影响。
【摘要题】理论视野【关键词】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符号操控【正文】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国内批判、理解消费社会的思想基础。
这种情形显示了某种反省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必要性,因为如何理解消费社会在今天决不仅仅是一个某某理论如何继承、发扬的问题,实际上它几乎成了人文学确立自身言路的现实语境。
那据说是尚未到来的消费社会,其实早已经成了人文学界或明或暗的关切重心。
但是,波德里亚的思想过于庞大而且几经变迁。
本文所谓“省思”,其实仅关涉他早期消费社会理论的框架性论设及其语述立场。
即便是这一部分,实际展开的仍然是局部的反省。
由于是局部的和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我不敢期望在对波氏理论的反省中又“击中”了什么。
本文所要表达的与其说是对波德里亚的反省,不如说是对消费社会的态度。
一对消费社会,波德里亚取符号学分析的路数。
所以取符号学而不取其他,是因为其他路数抓不住这个社会的根本。
什么是消费?波德里亚说:“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丰盛’的现象学。
它既不是由我们所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开的小车来定义,也不是由视觉、味觉的物质形象和信息来定义,而是被定义在将所有这些作为指意物的组织之中。
消费是当前所有物品、信息构成一种或多或少连接一体的话语在实际上的总和。
”[1]() 就是说,消费是一种“语言的同等物”,一个组织化的话语系统。
“消费,它的有意义的用法是指一种符号操控的系统行为。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浅析
波德里亚从物- 符号消费- 符号价值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价值体系,并探索这一体系和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消费构成了社会的主导性逻辑。
他试图通过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来摒除消费异化。
对于消费社会,他一方面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出发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借用了符号学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
他在揭露资本在消费领域运行的固有本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曲解。
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 符号消费
对于消费社会,波德里亚选择以符号学作为研究线索而不选择其他方式,是因为其他思路很难抓住社会的根本。
消费的定义是什么?波德里亚说:“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丰盛’的现象学。
它既不是由我们所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开的小车来定义,也不会由视觉、味觉的物质形象和信息来定义,而是被定义在将所有这些作为指意物(signifying substance)的组织之中。
消费是当前所有物品、信息构成一种或多或少连接一体的话语在实际上的总和。
就是说,消费是一种“语言的同等物”,一个组织化的话语系统。
“消费,它的有意义的用法是指一种符号操控的系统行为。
”这种符号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话语符码不是我们用嘴说出的话,而是由物品来编制的符
码(object-sign)。
波德里亚说,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过去也有。
但是,传统的象征-物(object-symbol)比如实用工具、家具、住房等等,作为与生活有
真实联系的中介物,它以质态和形式清楚地显示了这种联系的痕迹:它的质感、重量及其涵义直接进入并实现在它与人类生活的内在联系之中。
因为这个缘故,它与生活的联系,它的含义,不是外在、武断和强制性的,而是内在于人的生活的。
在这种情况下,波德里亚说,“物品并不被消费”。
但是,在消费中,物品变成了符号:“要成为消费品,物品必须变成符号。
即它必须以某种方式外在于这种与生活的联系,以便它仅仅用于指意:一种强制性的指意和与具体生活联系的断裂;它的连续性和意义反而要从与所有其他物类符号的抽象而系统的联系中来取得。
正是以这种方式,它变成了‘个性化的’(personalized),并进入了一个系列等等:它被消费,但不是消费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性。
”所谓“个性化”是指在生产中瞄准似乎是个性化的要求而进行的系列设计和安排,而“差异性”则是指物品作为符号对社会地位的不同区分。
因此,“差异”和“个性化”是指物品符号的具体涵义和凝聚这种涵义所必需的生产要求。
波德里亚说,物品向系统化符号身份的转变需要一个物品与人类关系的相应的转变:物与人的关系“变成消费关系”。
“这就是说,人人关系(human relations)本身在物品中并通过这些物品倾向于自我消费”。
由于物品在这种关系的自我消费中“变成了必不可少的中介”,“立刻,物品就变成了这种关系的替代性符号”——一种关系消费之“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
由于这种关系是通过
符号来替代的, “它不再是一种活生生的关系:它从那些消费的物品符号中抽象出来又消散在其中。
”对消费活动的符号性取定和确认,是波德里亚整个消费社会理论的逻辑基础。
他的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设定基础上系统展开的。
显然,既然消费是一种符号性活动,那我们就只有用符号学的方式才能解读这个社会。
二、符号消费的异化
面对从自然需要而来的消费理论,鲍德里亚指出: 人们对符号的消费不仅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抽象化( 或物质化) 的符号正在不断满足人的消费欲望,符号所内涵的价值意义更成为人们的追求"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也就完全决定了消费体系"而符号拜物教隐蔽的存在方式——消费、消费动机的个性化、消费行为的自主性共同决定了由消费造成的对人的压抑和异化更为隐蔽,揭示其本质也就显得更加困难。
因此,鲍德里亚的符号拜物教相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而言,不仅将批判的视角从生产拓展到了消费,而且也深化了批判的力度。
但是,在这里我们强调: 在符号消费社会里,物的功能化使人类主体进入到一个功能化的物体关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会变得失去功能,变得不再理性,成为一个空洞的形式。
而反过来人的功能的空洞化,又为物的功能的膨胀提供了空间,渐渐的,我们在心理上认同了物的功能的先验性,物自然而然地成为程序的主导者,人自身则成了物体操纵的对象。
在消费社会中,表面看来是具体的消费物使我们幸福、快乐和安全。
但这就忽略了人们首先面对的符号,是一系列普遍的消费符号,更进一步说是消费符号的隐藏的价值和意义,让人们不断去追求。
也就是说,符号消费真正发挥了其魔力。
因此,我们说: 这种符号消费异化了消费。
随着物质时代的到来,物体的极大丰富,对消费这一概念的理解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的消费不再是一种符号消费。
三、符号消费的功能更在于符号价值
在消费社会中,物质性的单个物品不再是我们的消费对象,不再消费具体的物品,而是消费符号组织下的、有特定意义和符号价值的抽象物。
也就是说,物品在一个具有符号价值的关系结构中,并被这种符号组织变成具有特定意义的要素。
所消费的物品因此不是因为具有了使用价值而存在,而是因为符号消费的存在是一种以符号物的形式而存在,正由于物具有了独特的符号价值、具有了特定的符号意义,才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消费符号。
因此,物要成为消费对象,首先物必须成为符合对象,即物品必须成为符号......它(物品)被消费——但(被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性。
这样,消费就成为一种交流体系,一个明确意义的交流过程。
就像语言一样,消费成为我们相互对话和交流的方式。
如果说,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是在具体的生产资料生产中维持着具体关系,形成社会人的话,那么进入消费社会后,人们则是通过消费符号或进行消费符号重组来实现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不仅在消费符合的
使用价值,更在于消费符号的符号价值。
也正是在与他人发生关系时,才体现着这种符号的使用价值和重组后的符号价值,人才真正进入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