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唐刘知几评曰:"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并且,人物成为《左传》的主角,将历史从神的阴影下解放出来。遥想当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齐桓晋文争霸,楚庄王也要问鼎中原,礼崩乐坏,同时又在外交场合吟诗作乐,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风致。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左传》概述】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

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作者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左传》的目录】

◎隐公(元年~十一年)

◎桓公(元年~十八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闵公(元年~二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襄公(元年~二十年)

◎襄公(二十一年~三十一年)

◎昭公(元年~十年)

◎昭公(十一年~二十年)

◎昭公(二十一年~三十二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左传》题解】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明朝的郝敬认为是晋国人。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认为是刘歆所作。康有为亦认为是刘歆所作。钱穆在《刘向歆父子年表》中指出不可能是刘歆的作品。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郭沫若也主张《左传》成书于吴起。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卫聚贤认为《左传》作者是子夏。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崔述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国后人也"。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

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和《春秋》没有直接的联系,西汉的今文经博士即"谓《左氏》为不传《春秋》"。晋人王接说:"接常谓《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公羊》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于文为俭,通经为长。"陈商说:"孔圣修经,褒贬善恶,类例分明,法家也;左丘明为鲁史,载述时政……以日系月……本非扶助圣言,缘饰经旨,盖太史氏之流也……夫子所以为经,当与《诗》、《书》、《周易》等列;丘明所以为史,当与司马迁、班固等列。"

清人刘逢禄、皮锡瑞均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皮锡瑞在《经学通论·春秋》充分肯定了王接之说,并且引用庄公二十六年《传》:"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杜预《集解》云:"此年《经》、《传》各自言其事者,或《经》是直文,或策书虽存而简牍散落,不究其本末,故《传》不复申解,但言传事而已。"。《左传》有不少解经的内容,例如"君子曰"、"五十凡"等,但很明显是加工的痕迹,多数都没有与传文融为一体。宋人林栗说:"《左传》凡言君子曰是刘歆之辞。"《春秋》的一些经文没有相应的《左传》传文,例

如《春秋·隐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杜预注:"无传。"《左传》的传文没有相应的《春秋》经文,例如《左传·襄公十五年》:"(冬)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蟜送葬。"此条无相应的《春秋》经文。亦有"《经》、《传》不尽同""《经》后之《传》"者。【《左传》的体例】

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总计二百五十四年,记录了当时各诸候国的历史。全书约18万字。

1、鲁隐公 11年(前722年--前712年)

2、鲁桓公 18年(前711年--前694年)

3、鲁庄公 32年(前693年--前662年)

4、鲁闵公 2年(前661年--前660年)

5、鲁僖公 33年(前659年--前627年)

6、鲁文公 18年(前626年--前609年)

7、鲁宣公 18年(前608年--前591年)

8、鲁成公 18年(前590年--前573年)

9、鲁襄公 31年(前572年--前542年)

10、鲁昭公 32年(前541年--前510年)

11、鲁定公 15年(前509年--前495年)

12、鲁哀公 27年(前494年--前468年)

13、书末附鲁悼公4年智伯灭亡一事

【《左传》的文学地位】

晋人王接说:"《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贺循将其评价为"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好讲预测,一些预测的事情都很灵验,例如庄公二十二年记载,陈大夫懿氏占卜嫁女给齐大夫田敬仲很吉利,"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果然,齐国日益强大。《左传》又能断言郑国先亡。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韩愈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左传》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历来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记》并称,尊为历史散文之祖,"文之有左、马犹书之有羲、献",《荀子》一书对《左传》的引用颇多。《左传》尤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在西汉时期已有流传,王莽本人即好《左传》,并立于学官,著名的学者有陈元、郑众、贾逵、马融、延笃、彭仲博等人。【《左传》的文学色彩】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

《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特点可概括为:

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

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第四,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后世对《左传》的评价】

《太平御览》六百十引桓谭《新论》曰:"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有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之也。"

贺循:"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刘熙载:"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刘知几:"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

刘知几:"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朱熹认为《左传》、《史记》只是二、三等著作。又说"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

《左绣》:"左氏叙事、述言、论断,色色精绝,固不待言,乃其妙尤在无字句处。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喜怒曲直莫不逼肖,笔有化工。若只向字句临摹,便都不见得。"

梁启超:"《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佶屈聱牙之病,颇易诵习。故专以学文为目的,《左传》亦应在精读之列也。"

折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