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科-针灸特色疗法宣传

中医科-针灸特色疗法宣传

中医科-针灸特色疗法宣传
中医科-针灸特色疗法宣传

针灸疗法特色介绍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具有治疗范围适应症广、无痛、安全、疗效好、无任何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优点。针灸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国医学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中国于2010年11月16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针灸功效

1、疏通经络: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2、调和阴阳:使人的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改善,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时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是通过改善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3、扶正祛邪: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治疗适应症

1.骨关节、肌肉系统疾病

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增生性骨关节炎、膝关节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劳损、挫伤,网球肘,腱鞘炎。

2.神经系统疾病

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枕大神经痛、肋间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

面肌痉挛、周围性神经疾患(各种神经损伤、神经炎、神经痛等)、脑梗死、脑出血、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脑萎缩、美尼尔综合征、眩晕症、帕金森病、癫痫、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外伤性截瘫等,脑中风偏瘫,枕大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周围神经麻痹,桡、尺、正中、腓总神经麻痹),周围神经感觉异常(麻木、蚁行感)偏头痛,眩晕,神经衰弱,失眠,神经性耳鸣。

3.消化系统疾病

胃肠道功能紊乱(习惯性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症、肠麻痹等),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呃逆、神经性呕吐、胃酸过多、胃食管反流症、食道、贲门痉挛、噎嗝、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结肠炎、呃逆。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神经源性膀胱机能障碍,遗尿,性功能障碍,痛经,单纯性肥胖,慢性疲劳综合症等。

5.其他杂症

脑动脉硬化症、头晕、小儿麻痹、失眠、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落枕、湿疹、皮肤搔痒、牙痛、慢性鼻炎等多种急慢性疾病。

针灸治疗禁忌症

①患者在过度饥饿?疲劳?醉酒及精神过度紧张时,禁止针刺?

②孕妇的少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合谷及三阴交穴禁止针刺?

③妇女月经期禁止针刺?即使为了调经,也应慎用?

④有出血倾向以及患有严重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禁止针刺?皮肤有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禁止针刺?

⑤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

⑥乳中及神阙等穴禁止针刺?

针灸治疗注意事项

①针刺治疗前应做好思想工作,消除恐惧心理?

②所用针具应经过严格消毒,也可采用一次性针具?

③对身体虚弱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

④胁肋?胸背部?肾区等重要脏器所在部位,不宜直刺?深刺;有大血管走行的部位,针刺时应避开血管斜刺?

⑤对于容易晕针的患者,事先应采取相应的准备措施?

⑥刚参加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者,应让其休息片刻后再进行针刺?

⑦针刺眼区穴位和颈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背部的腧穴,一定要注意掌握好角度,动作幅度不宜过大?

⑧对于尿潴留的患者针刺腹部时,要注意针刺方向?角度及深度,以免刺伤膀胱?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睢县中医院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一、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下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2、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3、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4、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5、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6、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7、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8、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9、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0、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二、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头痛、腰痛、眩晕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 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 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 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 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 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各特色疗法

中医各特色疗法 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是以中医外治法为主,采用古老疗法的毫针体针疗法、艾灸、拔罐、火针、药物敷贴、推拿按摩、手法正骨,也包含了现代发展的头针、耳针、水针、穴位埋线、皮内针、小针刀疗法以及各种高、中、低頻理疗仪器、骨科牵引床等医疗技术和设备。对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症采用特色医疗为主、辅以其它方法,具有疗效迅速、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等优点。 中医正骨特色:中医正骨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周礼》中记载的“折疡”概括了击、堕、跌、仆所致的骨断筋伤等疾病的治疗。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目前正规的正骨术只在全国不到十家医院中传承着。不论从继承中华传统医术,还是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角度来看,重塑骨伤治疗原则——先用中医正骨,其次考虑手术治疗很有必要。 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才被不少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称得上我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国家政策也要扶持正骨疗法,保护传统医学技术。 中医正骨术能治疗绝大部分的骨折、脱臼、关节疾病。而且,不开刀、没有痛苦的治疗方法,能杜绝感染的可能性,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只有对于流血等开放性创伤骨折和关节囊内骨折这两类疾病,西医才具有优势,因为西医能迅速止血,解决骨关节大、夹板难固定等正骨术的不足之处。 除了开放性骨折(单纯皮肤刺破骨折)、多段骨折、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以及一些难以整复固定的关节内骨折、儿童肱骨外踝及肱骨内上踝翻转移位等骨伤手法不能整复的骨伤疾病外,其余的骨伤疾病都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中医正骨以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小夹板固定、病人自觉练功为主的骨折治疗方法,具有骨折愈合快、疗程短、功能好、痛苦少、并发症少的治疗效果,收费低廉,符合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因此,治疗骨科疾病时,医生应该把握住一条准则——保守的正骨治疗先行,其次再考虑手术治疗,杜绝违背医疗规则的行为。 中药外敷特色: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研为细末,用酒、米醋、清水、鸡蛋青、蜂蜜等介质调匀,外敷局部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局部渗透等治疗作用和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康复科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具体实施方案

康复科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具体实施方案为了发挥中医药优势,传承中医技术操作,发挥中医特色,改进工作模式,改善服务品质,优化服务流程,全面提升医疗护理质量,扎实推进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康复科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成立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工作小组: 组长:房洪波 副组长:焦金保、刘景荣、 成员:高瑞婷、王宏辉、王淑萍、王素香、毛仲歧、张东优、崔亭兰、范晓贝 职责:制定考核标准,定期考核、督导,评选。 二、实施中医特色疗法工作目标: 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发挥中医特色疗法实施优势,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服务。 三:实施计划 (一)、加强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实施。 开展组织科室讲座、进行晨间学习提问等方式,强化中医中医特色疗法实施的培训。并对学过的知识每月进行考核。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加自学考试和各种形式函授学习,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修养。 每月进行中医特色疗法实施操作学习和考核两项,并通过参加中医传统疗法技术观摩和技术比赛等形式,积极开展中药灌肠、拔火罐、针灸、艾灸、推拿、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贴敷等传统技术疗法。 针对科室收治范围,制定了中医辨证施治、施护病种。根据病种制定辨证诊疗及护理常规,并逐年进行评价、改进和完善。将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了病人的生活起居、饮食、情志、康复护理之中。将治未病的预防观贯穿于患者健康教育全过程,指导病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概念。重视情志对手术疾病的影响,食疗和药膳对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以及能使病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理解治疗护理的措施和方法,自觉地在精神护理、生活起居、饮食均衡、

中医特色治疗室

中医特色治疗室简介 中医特色治疗室是针灸科下设的治疗室,采用中医特色治疗,通过各种非药物疗法对项痹、腰痛、面瘫、尫痹病等进行治疗,中医特色治疗室开设以来,合计每年治疗针灸科各类疾病患者近10000余人次,治愈及稳定病情患者占总治疗人数90%以上。 现将我科已开展以下几类中医特色治疗室: 一、足浴治疗室:运用中医足浴的传统方法,通过水的温热作用、机械作用、化学作用及借助药物蒸汽和药液薰洗的治疗作用,起到疏通奉理,散风降温,透达筋骨,理气和血,从而达到增强心脑血管机能、改善睡眠、消除疲劳、消除亚健康状态、增强人体抵抗力等一系列保健功效。足浴保健疗法又分为普通热水足浴疗法和足药浴疗法。普通热水足浴疗法是指通过水的温热和机械作用,刺激足部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畅通经络、改善新陈代谢,进而起到防病及自我保健的效果。足药浴疗法是指选择适当的药物、水煎后兑入温水,然后进行足药浴,让药液离子在水的温热作用和机械作用下通过粘膜吸收和皮肤渗透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进而输布到人体的全身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该特色治疗室有足浴木桶10个,一次可接受治疗人数10人,足浴疗法的适应症:疲劳、健忘、腰酸腿痛、记忆力减退、手足冰凉、高血压、失眠、足跟痛、遗尿等。 治疗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收费:30元/次。 二、中药熏蒸室:中药熏蒸集中了中医药疗、热疗、汽疗、中药离子渗透治疗疗法等多种功能,融热度、湿度、药物浓度于一体,因病施治,药物对症,可有效治疗多种皮肤疾病。通过可调式中药熏蒸治疗方法,采用电脑控制的中医理疗,直接对中药进行蒸煮,免去了传统的那种需要先将中药煎煮成液体繁复过程,通过由源源不断的热药蒸汽以对流和传导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体,扩张局部和全身的血管,促进体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的吸收作用,促进汗腺的大量分泌,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同时由熏蒸药物中逸出的中药粒子(为分子或离子)作用于体表直接产生杀虫、杀菌、消炎、止痒、治痛等作用,或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样本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 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 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 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 发挥中医药优势, 突出中医专科特色, 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 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优化临床诊疗方案, 强化专科规范建设, 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 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 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 , 现有医护人员20名, 医生7名, 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 主治医师2名, 住院医师4人; 副主任护师1名, 护师3名, 护士9名。编制床位25张, 实际开放床位29张。年门诊人次, 出院人次。开展的主要项目有: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 注射药物或止血夹)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 经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 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 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 适应医疗市场竞争, 并经过和相关科室合作, 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 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陈思芸( 副主任中医师) 副组长: 蔡明建( 主治中医师) 张绍勇( 主治中医师) 、李传群( 副主任护师) 成员: 王勇( 住院医师) 、刘剑芳( 住院医师) 、张艳妮( 住院医师) 、李娟( 护师) 2、实施办法: 1、基础设施建设 1) 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 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 改进就医环境, 突出中医氛围, 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住院条件。 2) 经过与医院积极协商沟通, 逐步开设脾胃科专病门诊及肝病门诊, 并设置内镜室。 3) 经过积极申报论证, 改进及更新科室现有设备。积极与相关功能检查室及康复科、针灸科沟通合作, 运用其针灸设备、理

中医八大特色疗法

中医八大特色疗法中医针刺针灸 针灸作为我国古老的保健疗法,因其显著 的疗效,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人们所接受。它 是根据中医理论,采用毫针对人体的俞穴进行 直接的刺激,对增强身体机能、疏通经络、调 和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具有相当不错的 医疗保健作用。 中医火罐火罐 火罐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借助热力排除罐 内空气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治病方法。 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 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 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保健推拿推拿 推拿是一种中医自然疗法、物理 疗法。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 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 特定的俞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 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 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 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目的。

精油刮痧刮痧 精油刮痧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 体的防御机能,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 加快新陈代谢。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舒筋 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 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 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 芳香疗法芳香 芳香疗法利用纯天然植物精油的芳 香气味和中药本身所具有的治愈能力, 以特殊的按摩方法,经由嗅觉器官和皮 肤的吸收,到达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 运用植物的治疗进行养生、美容、疗理 身体和稳定情绪,使人的身、心、灵三 者达到平衡和统一。 中药熏蒸熏蒸 熏蒸疗法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选苗族 民间中草药,用煮沸后产生的气雾进行熏蒸, 借药力热力直接作用于熏蒸部位,达到扩张局 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温通血脉、祛毒杀菌、 清洁伤口、消肿止痛,最后达到治病、防病、 保健、美容的目的。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2002年,现有医护人员20名,医生7名,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9名。编制床位25张,实际开放床位29张。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

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注射药物或止血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并通过和相关科室合作,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 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思芸(副主任中医师) 副组长:蔡明建(主治中医师)张绍勇(主治中医师)、李传群(副主任护师) 成员:王勇(住院医师)、刘剑芳(住院医师)、张艳妮(住院医师)、李娟(护师) 2、实施办法: 1、基础设施建设 1)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舒适、安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一、妇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二、儿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三、皮肤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 四、眼科:至少应开展1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压、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雷火灸等。 五、耳鼻咽喉科:至少应开展1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压、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钩活术、平衡针、穴位埋线、浅针、火针、蜂疗、雷火灸等。 六、肿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注射,针灸,穴位埋线,康复养生等。 七、骨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针刀、铍针、带刃针、钩活术、松解疏通术、理疗等。 八、肛肠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挑治、穴位注射和钩活术、热敏灸、火针、穴位埋线等。 九、针灸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踝针、拔火罐法(包括留罐、闪罐、走罐等),及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平衡针、腹针、芒针、火针、浅针、皮内针、金针、铍针、针刀、微针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蜂疗、割治等。 十、推拿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推拿手法、膏摩、中药、穴位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中药熏洗、拔罐、针灸、刮痧、穴位注射、浮针、浅针、穴位埋线、铍针、滞针、锋钩针、针刀等。 十一、急诊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擦浴、刮痧、拔罐、头针、平衡针等。 十二、肺病科:至少应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针刺、灸疗、拔罐、熏蒸、

脾胃肾病科中医特色护理

南京市中医院 脾胃科肾病科中医传统疗法目录 .耳穴埋籽干预腰痛、水肿、泄泻、胃痛、呃逆等。 .艾条灸干预胃痛、尿路刺激征、头痛等。 .穴位贴敷干预胃脘痛、腹泻、高血压等。 .中药熏蒸扶正祛邪,排毒泄浊,消肿等。 .中药浴足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睡眠等。 .中药保留灌肠干预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高热排除毒素等。.中药外敷活血通络,收敛止痛等。 .中药涂擦(中药口腔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南京市中医院 肾病、脾胃病科中医传统疗法操作规程特色疗法耳穴埋籽干预腰痛、水肿、泄泻、胃痛、呃逆等。 辨证选穴1.腰痛:腰骶、坐骨神经、臀、神门、皮质下、耳尖 2.水肿:肺、脾、肾、膀胱、三焦 3.泄泻: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 4.胃痛:胃、十二指肠、脾、肝、神门、交感 5.呃逆:耳中、膈、胃、神门、相应病变脏腑(肺、脾、肝、肾) 禁忌症1.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2.妇女怀孕期间慎用,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则禁用。 操作方法①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并结合病情,确定主穴辅穴位。 ②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 ③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 并轻轻揉按~分钟。使耳廓有发热、得气感。双侧耳穴轮流使用。 注意事项.如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压。.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 并发症 处理 撤籽后局部出现红肿、破损,应及时消毒处理,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评价.患者和家属能够理解耳穴埋籽的目的并主动配合。.病人有“得气”感,症状缓解。 .病人和家属能演示留籽按压的方法。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罗马委员会2016年在DDW上发布的“罗马IV标准”。 FD罗马IV诊断标准:①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部烧灼感;②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餐后饱胀不适(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4.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口干或口苦,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气滞证

康复理疗科中医主要特色疗法

康复理疗科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多种慢性病有很好疗效。 适应症:颈椎病、骨质增生、肩周炎等各种颈肩腰腿痛及神经系统病变。 禁忌症:出血性疾病及心脏病。 常用穴位:头面为百会、风池、风府、印堂、迎香等;四肢取曲池、合谷、内关、外关、足三里、三阴交、风市、血海等;躯干部为关元、气海、肺俞、肝俞、肾俞、大肠俞、长强等。 2、拔罐:常配合针灸及梅花针使用。 适应症:风寒湿引起的各种病症。 禁忌症:孕妇等。 4、梅花针:又名七星针、皮肤针 适应症:瘀血证。 禁忌症:孕妇、皮损等。 5、火针: 适应症:寒湿证。 禁忌症:年老体弱、出血性疾病、内脏疾病、晕针者。 取穴:风池、合谷、大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 6、水针: 适应症:针灸适宜的各种病症。 禁忌症:年老体弱、药物过敏、内脏疾病、晕针者。 方法:常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红茴香注射液等穴位注射。 取穴:阿是穴、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血海、悬钟等。 7、放血: 适应症:淤血引起的各种病症。 禁忌症:妇女、出血性疾病、晕针。 部位:在委中、阿是穴、血络或大椎穴。 8、耳针: 用法:用王不留行子胶布固定,每3-7天换一次。 适应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 部位:双耳廓。常用穴位为颈椎、腰椎、肩、肾、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等。 白癜风表皮移植 该技术是通过负压吸疱将健康皮肤表皮里的黑色素细胞移植到已缺失黑色素细胞的白斑处,从而恢复白斑处皮肤色素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安全、高效、术后无疤痕、无需住院等优点,目前移植成活率达到95%以上。 脱敏治疗:又称减敏治疗或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现有的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最有效的

中医特色疗法

乐至县中医医院针灸科传统疗法 中药外敷法 一、概述: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二、适应症: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三、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2.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2.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3.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3.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 3.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脾胃科中医特色疗法

目录 一脾胃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2) 二脾胃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 1、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 (3) 2、穴位注射 (4) 3、耳针法 (6) 4、艾条灸 (9) 5、拔罐法 (12) 6、穴位按摩法 (15) 7、刮痧法 (17) 8、湿敷法 (20) 9、涂药法 (23) 10、熏洗法 (26)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 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 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 4、积极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 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 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 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利,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况给予奖励。 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

脾胃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 一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 1、备齐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 2、嘱病员排便或作大量不保留灌肠。 3、取侧卧位,根据病情定左、右。裤褪至膝部,臀部移近床沿,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约10厘米(小枕垫于臀下)。 4、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排气、润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分 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轻轻插肛管入肛门内15厘米左右。 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过30厘米,放松肛管,让溶液缓缓流入。 6、溶液将流尽时,倒温开水5-1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 置弯盘内,然后用手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柔。 7、待10-15分钟后,取出水枕、橡胶单与治疗巾,整理床铺、环境、清理用物。

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治疗室

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治疗室简介 针灸推拿科中医综合治疗室是针灸推拿科下设的治疗室,采用中医特色治疗,坚持以针刺、推拿传统技术优势为基础,结合现代间断医学的发展,通过各种非药物疗法对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失眠症、肩周炎膝关节炎等进行治疗,中医综合治疗室开设以来,收治病患无数,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好评,治愈及稳定病情患者占总治疗人数90%以上。 中医综合治疗室先开设如下治疗项目: 一、针刺:运用中医传统针灸理论,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治疗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 二、艾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治疗一般选用艾条温和灸。 三、头针: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等病。此外,也可治疗腰腿痛、夜尿频、三叉神经痛、肩周炎、各种神经痛等常见病、多发病 四、拔罐: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颈椎关节痛、肘关节痛、膝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针灸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针灸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XXX中医院 针灸科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目录 1、醒脑开窍法------------------------- 1 2、耳针法-------------------------- 6 3、靳三针技术------------------------- 8 4、头针技术------------------------ 22 5、平衡针技术------------------------ 25 6、天灸技术-------------------------- 27 7、穴位注射技术--------------------- 31 8、火针技术-------------------------- 34 9、督灸技术------------------------- 37 10、腕踝针技术----------------------- 41

醒脑开窍针法 一、适用症 适用于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疾病。 二、禁忌症 严重高血压、急性脑出血证、精神烦躁患者禁用此法。 三、操作流程 1、准备 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 %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 2、穴位操作方法 内关:针刺深度1.0 -1.5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捻转角度大于180度,频率50 一60转/分。手法持续操作1 - 3 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 —0.5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度,采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达到量学要求的效应指标. 三阴交:针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向斜后刺入,深度1 —1.5寸,行重提轻插之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0 一1.5寸,用提插泻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教学文稿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二、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2002年,现有医护人员20名,医生7名,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9名。编制床位25张,实际开放床位29张。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注射药物或止血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并通过和相关科室合作,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 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思芸(副主任中医师) 副组长:蔡明建(主治中医师)张绍勇(主治中医师)、李传群(副主任护师) 成员:王勇(住院医师)、刘剑芳(住院医师)、张艳妮(住院医师)、李娟(护师) 2、实施办法: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中医药特色疗法简介

附件3 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中医药特色疗法简介 一、督灸 督灸, 是指根据患者体质,于“督脉”上铺以针灸科自制的“温补脾肾”等药粉,覆盖姜末、蒜泥,再于其上铺艾绒,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艾灸法。督灸的治病作用是多方面的,涵括经络、腧穴、药物、艾灸、发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优势,直对病所进行全身调整。发挥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瘀散结、通痹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体质虚弱的慢性病,肢体疼痛麻木,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也可用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二、脐疗 脐疗,是指根据患者体质,于“神阙”穴上和面作碗,并于碗中加于针灸科自制的“温补脾肾”等药粉,再于其上铺艾绒,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艾灸法。有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抗衰老的功效。主要用于宫寒不孕,月经不调,脾胃虚弱,腹泻,便秘,溃疡性结肠炎,小便不利,失眠多梦,前列腺增生,痛经等生殖及消化系统疾病,也可用于身体调理养生保健。能改善气血,提高免疫力。

三、火针 火针,是用特制的钨锰合金针,经烧制温热后采用一定的手法根据患者体质刺激输穴或患处,以增加人体阳气,驱寒除湿,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使经络通、气血行,达到消肿散结,活血排毒的效果。可治疗反复发作的下肢静脉曲张,腱鞘囊肿等,尤其对带状疱疹初期疼痛有特效。 四、醒脑开窍针法 醒脑开窍针法,是采用“鬼手神针”石学敏院士提出的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以特定的针刺手法通过针刺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属的组织的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开发恢复其具有主宰传导、联络和支配作用,用醒神、调神的方法来恢复脏腑和肢体的功能。适用于中风病如脑梗塞、脑出血及其相关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疾病。 五、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是运用精密的带刃小针,以现代骨骼肌肉最新研究进展为理论指导,采用纵疏横剥等精细的手法,达到痛苦小、见效快、花钱少、变不治为可治、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治为速愈等效果,主要适应症为各种因软组织病变引起

最新版中医针灸科岗位职责

中医针灸科 中医针灸科工作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日常医疗工作,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在针灸基本诊疗技术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诊疗工作,注重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3.开展针灸、推拿、理疗、中药熏治、耳穴埋豆、头皮针、腕踝针、中药足浴、穴位注射、穴位贴服等中医特色护理。 4.积极开展优势中医病种的总结及评估,及时修订和落实。不断提高中医治疗率、非药物治疗率、草药饮片使用率。 5.规范核心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门诊工作制度,无菌操作技术,保持床位的清洁整齐;做好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保养,并保持性能良好,保证医疗安全。 6.门诊及专家门诊:负责中风、头痛、面瘫等疾病诊疗工作,并积极开展科室间协作,开展相关知识健康宣教。 7.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定时巡视,依据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严格执行医保政策,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8.加强继续教育,做好中医师承工作,积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知识及技术,开展科研及教学工作,提高中医理论水平、诊治水平。 9.开展颈腰椎患者的基本诊疗,如:开展中风、头痛、面瘫的疾病各种针灸治疗、理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治疗。 针灸、理疗室医师职责 1.在院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病员的检诊,确定针灸式理疗。 3.针灸工作 (1)医师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向病员详细了解病情,认真填写病案,明确诊断,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2)严格无菌操作,1人1穴1针,针具必须严格消毒,对针刺穴位应进行常规消毒。 (3)经常检查针具是否完好,为针具有弯曲变形、脱柄、针尖带钩、生锈者应及时 修理或更换。 (4)对留针病员,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术者不得离开岗位。 (5)严格遵守针灸操作规程,应取穴准确,操作敏捷轻柔,取针后要仔细查点针数,严防漏针。 (6)对发生带针、滞针、折针、出血、血肿等意外情况应立即处理。 (7)施灸和拔火罐时要防止烫伤。 (8)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器械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有无接地装置,治疗完毕应将开关关闪,输出钮旋转至零位。 (9)进修人员或学员施行针灸术时,必须在针灸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得独立操作。 (10)针灸室应当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空气新鲜。必要时男女患者的针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29) 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3)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9)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3) 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7)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二)证候诊断 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机壅滞证 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减。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菔子、砂仁、川楝

脾胃病科 梅核气(癔球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梅核气(癔球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梅核气是因情志波动,气机不畅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感为特征的疾病;本病以咽中似有梅核或炙脔,或其他异物梗塞感,并随情志波动而发作为主要症状,一般见于成人,多见于女性,对咽喉、食道及其他有关器官检查,均无器质性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2007)中癔球症的诊断标准: (1)喉部持续或间断的无痛性团块或异物感; (2)感觉出现在两餐之间; (3)没有吞咽困难或吞咽痛; (4)没有胃食管酸反流导致该症状的证据; (5)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痰气互结证:咽中异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时作嗳气、呃逆、恶心、泛泛欲吐,胸脘胀满。舌苔白腻,脉弦滑。 2.肝郁气滞证:咽中梗阻感,嗳气频频,或作呃逆,胁下胀闷,嗳气后稍舒。舌苔薄白,脉弦。 3.心脾两虚证:咽中异物感,不思饮食,口中无味,面白神疲,少气懒言,或时时悲伤欲哭,夜寐不实,易惊醒或惶恐不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 4.肺胃阴虚证:咽部干痒,咽干,口渴喜冷饮,咽中有堵塞感,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可有头晕,耳鸣,口苦,小便黄。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痰气互结证 治法:理气化痰,降气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厚朴、紫苏、半夏、茯苓、生姜、香附、佛手片、苍术、竹茹、瓜蒌、黄连等。 中成药:橘红化痰丸、舒肝丸、沉香疏郁丸等。 2.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利咽。 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当归、白芍、柴胡、薄荷、香附、茯苓、半夏、陈皮、郁金、绿萼梅、苏梗、生姜、乌药、牡丹皮、栀子等。 中成药:越鞠丸、舒肝丸等。 3.心脾两虚证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推荐方药: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党参、龙眼肉、黄芪、升麻、柴胡、木香、炙甘草、陈皮、生姜、大枣、白术、浮小麦等。 中成药:归脾丸、参苓白术散、越鞠保和丸等。 4.肺胃阴虚证 治法:滋阴降火,理气利咽。 推荐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桑叶、生甘草、女贞子、墨旱莲、百合、枸杞等。 中成药:养阴清肺膏、养胃舒颗粒等。 (二)针灸疗法 主穴:内关、神门、太冲、水沟。 配穴:痰气郁结者加丰隆,阴陵泉,天突;肝郁气滞者加膻中,期门;气郁化火者加行间,侠溪,外关;兼血瘀者,加内关,期门,膈俞;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肺胃阴虚者,加肺俞,尺泽,太溪,中脘,三阴交,廉泉,梅核气穴。 操作:内关,太冲用泻法;水沟可用雀啄泻法;神门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留针15至20分钟。 (三)特色疗法 1.推拿疗法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左手中指置于天突穴,右手中指按于巨阙穴;左手向下按揉天突,则右手随之抬起,使气下行,右手向上振按巨阙穴,左手向上抬起,使气上行,两手协调,反复操作,调顺胸中之气。 2.耳穴贴敷疗法 选穴:咽喉、食道、神门、枕、心、胃、脾、交感、肝、脑,每次取3~4穴,放置王不留行籽,3~5天换一次,每日稍加力按摩3次,每次10分钟,每

针灸科中医特色疗法

一、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刺入体表相应部位,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可促进和调整经络气血运行,协调和恢复机体阴阳平衡状态,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常用器具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6~30号(0.30~0.40mm)和长短为1~3寸(25~75mm)者最常用。 二、基本操作方法 1、进针:将毫针刺入皮肤的方法。 (1)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拇食指用力向下按压,将针刺入。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用押手的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进针。为最常用进针方法。 ②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将针刺入。多用于3寸以上芒针的进针。 ③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进针。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腹部腧穴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进针。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如面部腧穴的进针。 (3)管针进针法:利用金属管或进针器进针。 2、行针:又称针刺手法。毫针刺入后,为了获得、维持和加强针刺感应(又称得气)所施行的操作方法。 (1)提插法: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用右手中指指腹扶持针身,指端抵住腧穴表面,拇、食二指捏住针柄,将针由深至浅层,再由浅层插至深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提插的幅度、频率及时间,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即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食、中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捻转的角度、频率及时间,也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则小。 3、留针 行针得气后,将针体留置于腧穴内一段时间的方法。在行针后仍不得气时,可通过留针静候气至,出现针感,称为候气。在行针已得气后,留针可保持针感,并增强针刺治疗作用。在留针过程中,还可再次行针,以加强针感,并使针感沿经脉循行方向传导。留针时间的长短依具体情况而定。如阴证、寒证、里证,病程长而邪气深入,身体强壮者,宜久留针;阳证、热证、表证,病程短而邪气浅在,身体虚弱者或小儿,宜少留针,甚至不留针。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和昏迷、休克等宜久留针。一般情况,留针时间为15~30分钟。 4、出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