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第19 课经济体制改革一.学习目标:1.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能说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1、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及历史意义三.学习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目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旧知: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起什么经济体制?导入新课。
提供四个视点: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视点二:史学家笔下的中国城镇,视点三:数字中的生产状况与效益,视点四:外国记者镜头中的长安街头,得出这样的结论:1978 年的中国是贫穷的、困窘的、低效的、封闭的,得出一个结论:中国需要一场改革。
(二)讲授新课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方针的提出: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 探究问题一:农村率先进行改革的原因?让学生阅读多媒体给出的两则材料和图片去归纳。
2. 让学生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3. 知识点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的变革,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一不变)变革的表现:(两变)经营方式:由集体生产→分户自主经营分配方式:平均分配→按劳分配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教师过渡:分田到户后,农村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发生变化,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从而提高了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劳动力大量节省出来,那么剩余的劳动力怎么办呢?对,就地解决,离土不离乡,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视频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引导学生欣赏。
随着一首《走进新时代》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共同学习探究第8 课《经济体制改革》领略一下邓小平是怎样领导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认定目标明确任务课件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师解读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提纲引领自主学习课件出示本节课自主学习提纲,教师指导学生依据自主学习提纲阅读教材收集有效信息,并作标记。
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精讲点拨合作探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 改革的背景史料1 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
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
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史料2 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史料1“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经济体制改革》精品教学设计1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栏目,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这节课主要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单元教材中,上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接对外开放,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包括三个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开始于农村,核心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劳动积极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有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思维能力发展较快,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 课经济体制改革【新课导入】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改革开放40 周年,回望来路,40 年有许多历史瞬间值得铭记,在1978 年的5 月11 日,43 岁的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忧虑的对自己的妻子说:“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
”他的妻子坚定地回答:“我要么陪你一起坐牢,要么天天送饭到你出牢。
”胡福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焦虑呢?就在这一天,《光明日报》发表了他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当时沉闷的中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
胡福明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没有坐牢,他更没想到,由这篇文章所引发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影响了中国改革的整个进程。
【PPT 呈现材料】1978 年,正是有一批像胡福明这样的人,率先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就在这一年年底,我国也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40 年后的今天,改革的话题仍在继续,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年代,重温那段激荡的时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 课《经济体制改革》【PPT 呈现本课标题】经济体制改革教师:首先,让我们追忆往昔,思考问题,探寻改革之源。
忆往昔思问题——探寻改革之源师:请同学们阅读屏幕上的两组数据,并分析在当时的中国经济领域中存在着哪些问题?【PPT 呈现材料】呈现:数据中的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中国人均GDP 在1978 年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 1/20,美国的 1/30,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 40 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20 年左右。
”——田克勤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楷体)高度集中的经济列车在运行了 20 多年后,终于在 70 年代末陷入了泥潭。
从 1958——1978年,20 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 4 元,农民则不到 2.6 元,全社会物资全面紧缺企业活力荡然无存。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教师:请同学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
教师: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巨大,国家发展落后;在中国的农村,农民生活比较困难,没有劳动积极性;在城市中,企业没有活力,城镇居民收入少。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案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目标和影响,能够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目标2. 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3. 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三、教学难点1. 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挑战性2. 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深远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目标和影响。
2. 探究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和挑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1 列举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1.2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的意义和作用。
2. 理论讲解(20分钟)2.1 定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目标。
2.2 介绍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分析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3. 案例分析(25分钟)3.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进行分析。
3.2 小组展示: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案例,并分析该案例的成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 总结和讨论(15分钟)4.1 分析各组案例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2 探讨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5. 课堂小结(5分钟)5.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5.2 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论文或新闻,了解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展。
2. 撰写一篇短文,讨论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增加了教学的活跃度。
同时,对于难点和重点的理解和分析,需要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支撑,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背景。
2. 使学生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和成果。
2. 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和未来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具体问题。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未来发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材、资料和案例。
2. 制作PPT,展示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和图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数据和图表,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及其背后的原因,引出本课主题——经济体制改革。
2. 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背景讲解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困境,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等,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第二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以及这些改革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三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绩与展望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如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国家地位提升等,探讨未来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 案例分析出示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案例,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启示。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和未来发展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动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通过本课学习,是学生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并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创设情境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提升学生对我国改革的巨大作用的理解,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提升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理解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二、学生情况分析:我校学生生活在农村,对本课中的一些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一定的了解,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在讲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对理论性较强的“经济特区”这个内容通过材料探究加以理解。
初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分析水平。
所以本课教学过程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教师设计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合。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长远意义的转折是什么会议?它做出了哪些重大决议?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这个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历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引入学习主题)(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材料展示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措施和意义,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热爱,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2. 教学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我们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经济发展面临哪些问题?2. 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
(二)讲授新课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低下。
(2)措施: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意义: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改革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措施: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主要内容: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意义: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历史八下《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市一等奖】优质教案部编教材历史八年级下册《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本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农村”“城市”改革两条线索。
以材料教学为指导依据设计本课教学,通过多媒体,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国企改革,培养通过视频、材料等多种途经获取历史信息以及合作探究能力,认识改革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阅读史料、图片、问题导向,能够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内容以及它的积极作用。
了解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史实。
2、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了解国企改革内容、目标。
掌握通过视频、材料等多种途经获取历史信息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家庭采访、社会调查,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下册第八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关键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
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以及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包括三个子目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研究,突出重点。
难点:国企改革。
这部分理论性较强,从几方面入手:当时中国的国企企业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问题,怎么纠正这些问题。
进而引出国家一步步制定的政策,最终落脚点在现代企业制度上。
从与国企的对比中得出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
学情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初中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的。
从课标入手抓住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展示图片、小组探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学生在学会基础知识同时,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ppt及设计意图步骤1: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材料和图片,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示意图,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改革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体会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教学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随堂练习1.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
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
这说明( B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2.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D.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它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
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D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十四大上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材料中的“新经济体制”指的是( B )A.计划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人民公社体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请同学们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自己家乡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快速进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了解农夫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转变,理解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应生产力进展需要的根本原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生疏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富强兴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奉献的人生抱负。
二、重点难点1、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难点了解生产关系肯定要适应生产力进展的根本原则。
三、教学根本过程课导入1978 年 11 月 24 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缺的茅屋里挤满了 18 位农夫。
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隐秘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
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假设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 18 岁。
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
”1978 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英勇的甚至是宏大的壮举。
从今揭开了一个宏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二〕课探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的背景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遇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
特地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
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惊异不惊异?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教师:消灭上述史料中状况的缘由是什么?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夫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安排挫伤了农夫的生产乐观性,导致农村、农业进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进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2)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步骤;(3)能够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合作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认识到改革是发展的动力;(2)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步骤;(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步骤;(3)如何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2)提问:为什么我国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有什么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2)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3. 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2)讲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步骤;(3)讲解如何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4. 案例分析:(1)选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2)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3)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内容和步骤;(2)强调改革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教材,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2.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最新成果;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常加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取得的成果;(3)能够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2)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和支持;(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和改革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取得的成果;(3)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理论创新;(2)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程主题;(2)简要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原因和动力;(2)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取得的成果;(3)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
3. 课堂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和意义展开讨论,分享心得体会;(2)思考题:布置相关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思考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启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经济体制改革》相关教材或教学辅导书;2. 视频资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关视频资料;3. 案例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供课堂讨论分析使用;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拓展学生视野。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一)出示教学目标: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二)本科分为三大板块:板块一:农村改革风起云涌板块二:城市改革激发活力板块三:市场体制创新发展(三)板块一:农村改革风起云涌1.展示小岗村视频,2.教师提问:小岗村变化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3.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是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单一等缺点,使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4.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史料展示: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材料二: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达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目标: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难点: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
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
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
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
”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
从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的背景
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
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
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
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史料1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
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
该“生死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始。
史料2当时中央的方针是:“群众既然搞起了包产到户,不要硬去扭转,与群众对立,搞的既没有社会主义积极性,又没有个体积极性,生产反而下降。
”中央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十分正确的,在客观上支持了包产到户的发展。
到1980年11月初,全国有15%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
到1981年,中央对包干到户也作出了明确地肯定。
史料3到1982年,中央的态度更明确了。
中央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在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看来今后它还要发展,它将从局部地区发展到几乎所有先进地区,不要再堵它了。
”截至19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教师: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把农村的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
教师:最先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哪里?采取了
哪些措施?取得怎样的效果?
学生1:安徽凤阳小岗村。
学生2: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学生3: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教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推广开来的?
学生: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广,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教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得了什么效果?
学生: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1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
全会讨论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史料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史料3城市改革还只是初步的,城市经济体制中严重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教师:城市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
学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教师:城市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1)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教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
学生:增强企业活力。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料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体制,也是中外经济学经典中从来没有的一个概念。
因此,
从理论上说,这是我们党的一次真正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光辉典范。
从实践上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次真正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伟大创举。
史料2在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以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基于当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什么时间?
学生:1992年,中共十四大。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什么作用?
学生: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改革的号角最先从中国的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中国广大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乡镇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城市的改革也全面展开,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