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疾病,主要由大肠杆菌引起,会给鸡只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严重的影响。
此病传染性强,一旦发生,很容易引起大面积的感染,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做好及时的诊断和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的病原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的病原主要是大肠杆菌,其特点是侵入性强,能在宿主中产生持续的感染。
大肠杆菌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容易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存活。
一旦感染,很容易在鸡群中传播,造成大范围的感染。
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1. 消化系统方面的症状:饲料摄食减少,水分呈黏稠状,腹泻、拉稀,粪便中带血丝或黏液。
2. 呼吸系统方面的症状:饲料摄食减少,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咳嗽,嘴唇、脚掌、鼻孔和嘴巴表面出现紫绀等。
3. 泌尿系统方面的症状:尿液增多、颜色变浅,甚至出现尿失禁等。
4. 体温升高:发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5. 生长迟缓:鸡群生长缓慢,体重增长迟缓,毛发干燥、粗硬。
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对临床症状的分析和实验室检测。
具体的诊断方法包括:1. 临床症状观察:通过观察鸡群的临床症状,如饲料摄食减少、腹泻、体温升高等,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感染。
2. 病原学检测:通过实验室的细菌培养和鉴定,可以确认感染的病原菌是否为大肠杆菌。
3. 免疫学检测: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水平,可以间接证实是否感染了大肠杆菌。
针对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我们需要做好以下的防治工作:1.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质量,保证饲料的安全卫生。
加强鸡舍卫生管理,保持鸡舍的清洁和干燥,减少大肠杆菌的滋生繁殖环境。
2. 加强免疫力:及时进行疫苗接种,提高鸡只的免疫力。
可根据大肠杆菌的感染情况,选用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3. 使用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可以选择一些对大肠杆菌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疾病,给鸡类生产和养殖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1.临床症状诊断:在鸡的发病初期,会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饮水量减少、喙壳状物等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帮助兽医师初步判断是否患有鸡大肠杆菌病。
2.病理学检查诊断:将死亡的鸡送到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检查鸡的肝、脾、肾、心脏等内脏是否出现病变,如出现肝脏肿胀、硬化、出血等症状,则可以判定患有鸡大肠杆菌病。
3.实验室检查:通过采集鸡的粪便、脏器、血液样本等,送到实验室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可以准确诊断是否患有鸡大肠杆菌病。
1.合理饲养管理:在饲养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鸡的生理需求,合理搭配饲料,避免营养不平衡导致免疫力下降。
另外还要加强饮水卫生管理,定期更换饮水器、消毒水源,防止水源污染。
2.疫苗接种:使用鸡大肠杆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在饲养过程中,要按疫苗生产厂家的说明正确使用疫苗,定期对鸡进行接种。
3.药物治疗:在鸡确诊患有鸡大肠杆菌病后,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要按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药品滥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
4.消毒隔离:在鸡出现鸡大肠杆菌病的症状后,要及时对鸡舍、饮水器、器具等进行消毒隔离,避免病原体在鸡圈内传播。
另外,要严格控制人员、车辆的进出,防止病原体的外部输入。
总之,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鸡类疾病,对鸡圈的生产和养殖带来很大的影响。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养殖者应该加强饲养管理、疫苗接种、药物治疗和消毒隔离等措施,提高鸡的免疫力和疾病抗性,防止疾病发生和传播。
鸡大肠杆菌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养鸡技术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以败血病、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全眼球炎、肉芽肿等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雏鸡及4月龄以下的鸡易感性高。
鸡大肠杆菌病是目前养鸡生产中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较高,会导致鸡的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降低、死淘率增加、产品品质下降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鸡大肠杆菌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大肠杆菌病是畜牧生产中广泛发生,并且也是较为防治的一种疾病,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鸡急性或者慢性细菌性传染病,目前在养鸡业中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较高,危害非常大。
近年来,随着养鸡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有着持续上升的趋势,会导致鸡的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降低,死淘率增加,种鸡以及蛋鸡的蛋的品质下降,孵化率降低,治疗费用增加,给养鸡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是养鸡生产中最主要的疾病之一。
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多发性疾病,各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的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蛋壳穿透、交配等。
鸡大肠杆菌病在临床上会表现出多种症状,根据症状以及病变可以分为大肠杆菌败血症、脐火、气囊炎、卵黄性腹膜炎、关节炎、肠炎等。
一般患此病的鸡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普遍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
要根据此病的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来做出诊断,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
因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在此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以及环境控制,从而减少该病的诱发因素。
1、流行特点该病无季节性发病,但是以冬季和夏季为多发季节,各阶段的鸡群均可感染此病,其中在幼雏和中雏中的发病率较高。
该病常与呼吸道疾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支原体、腹水症等混合感染,危害较大。
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以及综合防治措施和应激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饲料、饮水、鸡体表等处,因此在养鸡生产中会对全过程造成威胁,如果饲养管理不当,饲养环境恶劣、卫生不良等会使鸡群感染此病,该病发病急,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的传播途径主要经过鸡的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种蛋。
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症状与治疗方法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常和霉形体病合并感染,又常继发于其他传染病,给养鸡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必须认真加强防疫管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症状与治疗方法。
一、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症状病鸡精神萎靡不振、采食减少或不食、离群呆立或蹲伏不动、冠髯呈青紫色、眼虹膜呈灰白色、视力减退或失明、羽毛松乱、肛门周围羽毛粘有粪便、绿色或黄白色稀粪、蹲伏、不能站、不愿动或跛行、关节肿大、肝肿大、肠道粘膜出血和溃疡、心包发炎、腹腔积有腹水和卵黄。
二、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1、注射瑞普斯大肠杆康肌肉注射美国瑞普斯大肠杆康:未经免疫的雏禽可用大肠杆菌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15日龄以下每只注射1毫升,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毫升,隔日再重复1次;成禽0.5毫升/千克体重,1次/天,重症连用2~3次。
2、用土霉素治疗按每100千克饲料拦入100-500克用药,连用7天。
也可用痢特灵、按每100千克饲料20-40克或氟哌酸(诺氟沙星),按每100千克饲料5-20用药,饲喂5-7天。
3、饲料拦入禽菌灵混饲,将禽菌灵750克拌入100千克饲料中自由采食,连喂2-3天,效果也不错。
三、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要点1、购入高质量鸡苗选择质量好、健康的鸡苗,这是保证后期大肠杆菌病少发的一个基础。
有的养殖户为了鸡苗价格的差异而选择便宜的,岂不知是丢了西瓜拣芝麻,少花了鸡苗钱却多用了药费。
2、加强饲养管理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所以良好的饲养管理是保证该病少发的关键。
例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圈舍粪便处理等都与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息息相关。
3、适当的药物预防适当的药物预防也是防止大肠杆菌病发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措施。
药物的选择可根据鸡只的不同日龄多听从兽医专家的建议进行选择,切不可滥用。
因为预防性用药和治疗性用药有所区别,尽可能的避免耐药性的发生。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8篇第1篇示例: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禽类传染病,主要发生在鸡的消化系统中。
这种病症一旦发作,可导致鸡群的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甚至死亡,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控制鸡大肠杆菌病至关重要。
一、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观察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腹泻、羽毛蓬乱、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等。
在发病晚期,鸡还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倦怠、翅膀下垂等症状。
2. 病原学检测通过实验室的菌液培养、血清学检测等方法,可以直接检测出鸡体内是否存在大肠杆菌,并确定是否感染了鸡大肠杆菌病。
3. 病理学检测对可疑感染的鸡进行解剖和病理学检测,可以观察到鸡大肠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等病变,进而确认是否患上了鸡大肠杆菌病。
二、防治方法1. 加强饲养管理对于饲养场,要加强卫生管理,保持饲料、饮水的卫生,定期清洁鸡舍,消毒喂料器具和水器具,定期更换鸡舍内的垫料。
饲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鸡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应立即隔离治疗。
2. 合理饲料配合要确保饲料的营养均衡,添加一定比例的蛋氨酸、赖氨酸和苯丙氨酸等氨基酸,提高鸡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减少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可能性。
3. 使用抗生素在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过程中,可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氧四环素、硫胺素、链霉素等,但需严格按照兽药使用说明和兽医指导使用,以避免药物滥用导致病菌耐药。
4. 疫苗接种定期对鸡进行鸡大肠杆菌疫苗接种,帮助鸡建立起对大肠杆菌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5. 定期检测监测定期对鸡群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监测,及时发现鸡大肠杆菌病的病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避免疾病向更多鸡传播蔓延。
6. 加强环境消毒定期对鸡舍、饮水器、饲料器等鸡场设施进行彻底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彻底杀灭大肠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减少鸡大肠杆菌病传播的可能性。
鸡大肠杆菌病对禽类养殖业造成的危害较大,但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饲料配合、使用抗生素、疫苗接种、定期检测监测和加强环境消毒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保障鸡群的健康和禽类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禽畜疾病,由大肠杆菌感染引起。
本文将详细介绍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1. 临床症状观察:鸡大肠杆菌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贫血、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发育迟缓等症状。
感染程度重的鸡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翅膀下垂、生长停滞等症状。
2. 病理学观察:通过对死亡鸡进行解剖,观察其内脏器官的病变情况。
鸡大肠杆菌病的病变主要集中在肠道,可见肠粘液增多、肠黏液膜红肿、肠壁增厚等病变。
3. 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明确鸡体内是否存在大肠杆菌病。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等。
1. 加强饲养管理: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降低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率。
包括保持鸡舍的清洁卫生、提供新鲜的饮水和饲料、避免饲养过密等措施。
2. 使用抗生素:在诊断为鸡大肠杆菌病后,可以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
3. 疫苗接种:鸡大肠杆菌病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防控。
常用的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活疫苗,可以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鸡群免疫。
4. 增强鸡的抵抗力:通过饮食调理、添加益生菌等方法,可以提高鸡的抗病能力,降低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率。
5. 隔离和消毒:发现鸡群中有鸡大肠杆菌病病例后,应立即对患病鸡进行隔离,并对鸡舍设施进行彻底的消毒,以防止疫情蔓延。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学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
在防治方面,加强饲养管理、使用抗生素、疫苗接种、增强鸡的抵抗力以及隔离和消毒等措施都是有效的防治方法。
及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禽畜养殖的健康发展。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肠道和呼吸道,严重影响了鸡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诊断和防治鸡大肠杆菌病是保障鸡群健康和生产的重要工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鸡大肠杆菌病的病原学及病理学特点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病原菌是大肠杆菌的致病株,主要侵害鸡的肠道和呼吸道。
病原菌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侵入宿主体内,引起肠道病变和呼吸系统病变。
在感染过程中,病原菌可引起肠道上皮细胞损伤,导致肠道炎症和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了鸡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在高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情况下,鸡还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包括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二、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1. 腹泻鸡大肠杆菌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之一就是腹泻,患病的鸡群出现腹泻现象,粪便颜色呈黄绿色,且粘稠带血丝。
2. 气管炎及支气管炎在高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情况下,鸡会出现气管炎及支气管炎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打喷嚏等症状。
3. 食欲下降患病的鸡群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不愿意进食,影响了鸡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4. 生长缓慢由于病原菌对鸡的肠道及呼吸道产生了严重的炎症反应,导致患病鸡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
5. 死亡率增加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鸡大肠杆菌病会导致患病鸡的死亡率明显增加。
三、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方法1. 病情观察通过观察鸡群的生长情况和临床症状,如腹泻、呼吸急促、食欲下降、生长缓慢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病的可能。
2. 采集样本检测需要对疑似感染大肠杆菌的饮水、粪便、病死鸡的组织等样本进行采集,利用细菌培养、PCR等技术进行检测,确认病原菌的存在。
3. 病理学检查对死亡或临床症状较重的鸡进行解剖,观察肠道和呼吸道的病变情况,从而进一步确诊是否是大肠杆菌病。
四、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方法1. 疫苗接种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定期对鸡群进行大肠杆菌病疫苗接种,提高鸡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鸡养殖作为我国养殖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国食用肉类的主要来源。
鸡大肠杆菌是鸡养殖期间必须面对的重要疾病,在鸡养殖期间,鸡大肠杆菌的发病率超过了30%。
我国鸡养殖平均每年因为鸡大肠杆菌而致死的鸡数量超过了3000万只,因此鸡大肠杆菌的防控刻不容缓。
本文通过对鸡大肠杆菌进行分析,并对鸡大肠杆菌的诊断鉴别以及中西医防治提出个人看法,希望为关注鸡大肠杆菌的人群带来参考。
一、鸡大肠杆菌分析鸡大肠杆菌属于细菌性传染病,其病菌主要存在于动物肠道中。
而且作为条件性致病菌,一旦动物出现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就容易在应激状态下激发细菌的致病性。
在鸡养殖的过程中,鸡大肠杆菌通常会引发其他并发症,所以鸡大肠杆菌的临床表现形式非常复杂。
鸡大肠杆菌在鸡养殖中特别常见,而且具有较高的防治难度,尤其是随着养鸡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鸡大肠杆菌的影响范围更是进一步扩大。
鸡大肠杆菌的出现不仅会导致病鸡死亡,还将会影响到种鸡的产蛋率,并影响到其它鸡的正常生长发育。
所以鸡大肠杆菌具有较高的威胁性。
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能够帮助鸡养殖减少经济损失。
通过对鸡大肠杆菌的诊断鉴别以及中西医防治方式进行研究,可以显著降低鸡大肠杆菌所带来的影响,避免鸡大肠杆菌对鸡养殖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鸡大肠杆菌的病原与流行病学分析1、鸡大肠杆菌病原分析鸡大肠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细菌本身并不会形成芽孢,个别细菌存在荚膜。
多数鸡大肠杆菌都带有运动性特征,利用透射电镜对该细菌进行过全方位观察,并在观察中发现具有致病性的鸡大肠杆菌在动物体外条件下,如果环境适宜将会生成菌毛,而非致病性的鸡大肠杆菌菌株却不会产生菌毛。
不同地区的养鸡场具有不同的血清型,即便是同鸡场、鸡群同样有可能出现不同的血清型。
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出现的致病性鸡大肠杆菌其血清型已经超过了50个。
大肠杆菌本身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非常广,基本所有的哺乳动物、禽类成长环境中都或多或少带有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在120℃的情况下将会直接的死亡,但是在55℃、60℃的情况下,则分别要在20min、60min才能死亡,即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大肠杆菌的存活时间将会大幅提高,如果未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大肠杆菌甚至能够存活数月之久。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鸡病,主要症状为消化道炎症和呼吸障碍,常导致鸡的死亡。
该病的传播途径为食品、饮水和接触感染等。
为了及早诊断并控制该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诊断
1. 病史调查。
了解鸡的生产环境、饲养状况、饲料和水源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的可能性。
2. 病毒学检查。
可通过鸡肠道、肺和脾脏等组织的病原学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大肠杆菌感染。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细菌培养、PCR扩增、免疫荧光法等。
3. 临床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腹泻、食欲不振、呕吐、体温上升、喘息和死亡等。
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肝脏和肾脏功能障碍等。
二、防治方法
1. 提高水质和饲料质量。
保证饮用水和饲料不受污染,切断病原菌传播的途径。
2. 加强环境卫生。
定期清洁鸡舍和鸡笼,消毒和消除鸡舍内的病原菌。
3. 使用抗生素。
如三代头孢类、氧氟沙星等广谱抗生素对大肠杆菌感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 注重预防工作。
如对新进鸡进行隔离观察,注射预防疫苗等预防措施,能有效地减少感染。
总之,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需要充分注意预防工作,提高饲养质量和疫苗接种率,减少病害发生。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鸡大肠杆菌病,又称为鸡大肠杆菌感染症,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禽类传染病。
本文将介绍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1. 临床症状观察:鸡大肠杆菌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咳嗽、喘息等)、消化道症状(腹泻、食欲不振等)和神经系统症状(抽搐、瘫痪等),同时伴有粘液性或血性粪便。
2. 病理解剖:病死鸡进行病理解剖,观察肠道黏膜是否有水肿、充血、溃疡和淤血等表现,并进行标本采集做病原学检测。
3. 病原学检测:可通过细菌培养、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从鸡体样本中检测到大肠杆菌的存在,并进一步进行分型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菌的毒力和抗药性。
4. 血清学检测:通过血清学检验,检测鸡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判断感染情况和病原菌的毒力。
1. 疫苗预防:根据不同地区和菌株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方法,可通过母鸡疫苗和鸡苗疫苗进行预防。
疫苗接种能够提高鸡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2. 环境卫生管理:保持鸡舍的干燥、通风、洁净,加强饮水设备和饲料的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鸡舍和器具等,减少大肠杆菌在环境中的传播和繁殖。
3. 药物治疗:在发生大肠杆菌病的情况下,可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常用的药物有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但需遵守合理用药原则,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4. 种鸡选择和管理:选择具有遗传稳定性和抗病能力强的种鸡进行饲养,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鸡只的充足营养和压力缓解,增强鸡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5. 隔离和检疫:新引进的种鸡要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无传染病的情况下方可投放饲养。
定期进行鸡群检疫,发现有感染症状的鸡只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以上就是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的简要介绍,只有做好病原学检测和合理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鸡大肠杆菌病,又称为鸡霍乱,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鸟类感染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养鸡业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一、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羽毛不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腹部肿胀等。
鸡群感染后,死亡率较高。
2. 病原学检查:通过分离与鉴定大肠杆菌进行确诊。
将病鸡的肠道样本接种在含有选择性抑制剂的培养基上,进行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然后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确定是否为大肠杆菌。
3. 血清学检测:通过鸡大肠杆菌的特异性抗体检测,了解鸡群中是否存在抗体。
常用的方法有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4.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鸡的肠道样本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的DNA。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
二、防治方法:1. 药物治疗:对于发生大肠杆菌病的鸡群,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等广谱抗生素。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选择,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进行给药。
2. 养殖管理: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洁消毒鸡舍。
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避免大肠杆菌的传播。
合理调整饲料配方,保证鸡群摄取足够的营养,提高抵抗力。
3. 疫苗接种:可选择合适的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对鸡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鸡的免疫力,减轻病情。
4. 隔离患病鸡群:一旦发现鸡群中有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应立即对患病鸡群进行隔离处理,以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症状观察、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而针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则包括药物治疗、养殖管理、疫苗接种和隔离患病鸡群等措施。
通过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鸡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包括急性败血症、腹泻、腹胀、虚弱、食欲不振等。
这种疾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控制鸡大肠杆菌病的传播,需要实施综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必须加强鸡舍的卫生管理。
鸡舍地面和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建议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和氯氰菊酯。
应确保鸡舍内空气流通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合理饲养管理也是预防鸡大肠杆菌病的关键。
必须确保禽舍内禽类的数量适宜,不过度拥挤。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饲喂方法也很重要,应提供营养均衡、清洁无污染的饲料,避免过量喂养和浪费。
饮水卫生也需要重视。
饮水设备应定期清洗和消毒,经常更换新鲜的饮水。
可以使用含饲料级乳酸菌或益生菌的饮水剂,增强鸡只的免疫力和肠道健康。
疫苗接种是预防鸡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手段。
养殖者应按照兽医的建议,定期给鸡只接种疫苗,提高其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对于怀疑感染的鸡只,应将其隔离并报告给当地兽医,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综合防治中,环境改善也很重要。
采用高效的废物处理方法,例如厌氧发酵和肥料控制等,减少大肠杆菌的污染源。
限制野生鸟类和老鼠等可能传播病菌的动物进入禽舍。
消费者的健康教育也不能忽视。
通过宣传教育,加强消费者对鸡肉加工和食用过程的卫生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和烹饪鸡肉,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
鸡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需要综合应用卫生管理、饲养管理、疫苗接种、环境改善和健康教育等多种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018 年第 10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198科研◎畜牧兽医随着养殖行业不断发展,养鸡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在养殖过程中,各种疾病也越来越严重。
鸡大肠杆菌病是禽类的常见疾病,对于养鸡行业有很大的危害。
该病可以在任何日龄的鸡群中发生,当鸡感染大肠杆菌病之后,病鸡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而且变得越来越消瘦,其中急性败血症的发病率较高,占鸡大肠杆菌病的60%~90%左右,而且急性败血症的病死率较高;卵黄性腹膜炎的死亡率相对较低,有10%左右。
鸡大肠杆菌病对养鸡行业的危害较大,在养鸡过程中必须要做好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以日常预防为主,当出现大肠杆菌病时要及时进行治疗,以提高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水平。
1 鸡大肠杆菌病临床症状患有大肠杆菌病的病鸡喜欢呆立,离群,精神沉郁,双眼紧闭,羽毛十分松乱,食欲减退,而且病鸡的翅膀一直下垂,排便呈水稀样,病鸡的尾部被粪便污染,病鸡的肚皮发青,而且还伴有一些其他的病症,比如咳嗽、甩鼻、打呼噜、鸡冠也呈紫色,到后期会发展成为腹水症。
大肠杆菌病发病迅速,病程急,死亡较快2 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和病因分析2.1 大肠杆菌的流行特点大肠杆菌病属于无季节性发病,任何季节都可能感染,在夏天和冬天的发病率最高,对各个阶段的鸡群都可能造成感染,尤其危害幼雏鸡、中雏鸡。
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迅速,病鸡和带大肠杆菌的鸡是主要传染源,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种蛋传播,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继发感染、混合感染、垂直感染、接触性传染。
2.2 大肠杆菌病的病因2.2.1 病原因素。
鸡的肠道中本身就存在大肠杆菌,属于一种常在均,但如果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含量占正常菌群的10%~15%,就可能致病。
由于大肠杆菌本身就存在于鸡体内,所以在任何阶段都可能感染大肠杆菌病。
造成大肠杆菌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长期使用药物,在饲养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药物,比如药量增加,长时间低剂量用药,给药途径不当等,可能导致病菌产生耐药性。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病。
其中包括大肠杆菌性腹膜炎、输卵管炎、脐炎、滑膜炎、气囊炎、肉芽肿、眼炎等多种疾病,对养鸡业危害较大。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因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防治措施的效果,有无继发其它疫病等因素的影响,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较大差异。
集约化养鸡在主要疫病得到基本控制后,大肠杆菌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鸡群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应引起足够重视。
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饲料、饮水、鸡的体表、孵化场、孵化器等各处普遍存在,该菌在种蛋表面、鸡蛋内、孵化过程中的死胚及毛液中分离率较高。
因经构成了养鸡全过程的威胁。
本病在雏鸡阶段、育成期和成年产蛋鸡均可发生,雏鸡呈急性败血症经过,火鸡则以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为主。
多数情况下因受各种应激因素和其它疾病的影响,本病感染更为严重。
成年产蛋鸡往往在开产阶段发生,死淘率增多,影响产蛋,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
种鸡场发生,直接影响到种蛋孵化率、出雏率,造成孵化过程中死胚和毛蛋增多,健雏率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每年在多雨、闷热、潮湿季节多发。
大肠肝菌病在肉用仔鸡生产过程中更是常见多发病之一。
2、临床表现鸡大肠杆菌病没有特征的临床表现,但与鸡只发病日龄、病程长短、受侵害的组织器官及部位、有无继发或混合感染有很大关系。
(1)初生雏鸡脐炎,俗称"大肚脐"。
其中多数与大肠杆菌有关。
病雏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腹部大,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
此种病雏多在一周内死亡或淘汰。
另一种表现为下痢,除精神、食欲差,可见推出泥土样粪便,病雏1-2天内死亡。
死亡不见明显高峰。
(2)在育雏期间其中包括肉用仔鸡的大肠杆菌病,原发感染比较少较少见,多是由于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所致。
尤其是当雏鸡阶段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过程中,或因饲养管理不当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疾病时常有本病发生。
病鸡食欲下降、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拉稀。
同时兼有其它疾病的症状。
育成鸡发病情况大致相似。
(3)产蛋阶段鸡群发病,多由饲养管理粗放,环境污染严重,或正值潮湿多雨闷热季节发生。
这种情况一般以原发感染为主。
另外可继发于其它疾病如鸡白痢、新城疫、传染性
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过程中。
主要表现为产蛋量不高,产蛋高峰上不去,产蛋高峰维持时间短,鸡群死淘率增加。
病鸡临床表现有如鸡冠萎缩、下痢、食欲下降等表现。
3、病理剖检变化初生雏鸡脐炎死后可见脐孔周围皮肤水肿、皮下瘀血、出血、水肿,水肿液呈淡黄色或黄红色。
脐孔开张,新生雏以下痢为主的病死鸡以及脐炎致死鸡均可见到卵黄没有吸收或吸收不良,卵囊充血、出血、囊内卵黄液粘稠或稀薄,多呈黄绿色。
肠道呈卡他性炎症。
肝脏肿大,有时见到散在的淡黄色坏死灶,肝包膜略有增厚。
与霉形体混合感染的病死鸡,多见肝脾肿大,肝包膜增厚,不透明呈黄白色,易剥脱。
在肝表面形成的这种纤维素性膜有的呈局部发生,严重的整个肝表面被此膜包裹,此膜剥脱后肝呈紫褐色;心包炎,心包增厚不透明,心包积有淡黄色液体;气囊炎也是常见的变化,胸、腹等气囊囊壁增厚呈灰黄色,囊腔内有数量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或干酪样物如同蛋黄。
有的病死鸡可见输卵管炎,粘膜充血,管腔内有不等量的干酪样物,严重时输卵管内积有较大块状物,输卵管壁变薄,块状物呈黄白色,切面轮层状,较干燥。
有的腹腔内见有外观为灰白色的软壳蛋。
较多的成年鸡还见有卵黄性腹膜炎,腹腔中见有蛋黄液广泛地布于肠道表面。
稍慢死亡的鸡腹腔内有多量纤维素样物粘在肠道和肠系膜上,腹膜发炎,腹膜发炎,腹膜粗糙,有的可见肠粘连。
大肠杆菌性肉芽肿较少见到。
小肠、盲肠浆膜和肠系膜可见到肉芽肿结节,肠粘连不易分离,肝脏则表现为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坏死灶。
其它如眼炎、滑膜炎、肺炎等只是在本病发生过程中有时可以见到。
总之,根据本病流行特点和较典型的病理变化,可以作出诊断。
防制方法
鉴于该病的发生与外界各种应激因素有关,预防本病首先是在平时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逐步改善鸡舍的通风条件,认真落实鸡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
种鸡场应加强种蛋收集、存放和整个孵化过程的卫生消毒管理。
另外应搞好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工作。
所有这些对预防本病发生均有重要意义。
鸡群发病后可用药物进行防治。
近年来在防治本病过程中发现,大肠杆菌对药物极易产生抗药性,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几乎没有治疗作用。
氯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新霉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对这些药物产生抗药性的菌株已经出现且有增多趋势。
因此防治本病时,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或选用本场过去少用的药物进行全群给药,可收到满意效果。
早期投药可控制早期感染的病鸡,促使痊愈。
同时可防止新发病例的出现。
鸡已患病,体内已造成上述多种病理变化的病鸡治疗效果极差。
本病发生普遍,各种年龄的鸡均可发病,药物治疗效果逐渐降低而且又增加了养鸡的成本。
近年来国内已试制了大肠杆菌死疫苗,有鸡大肠杆菌多价氢氧化铝苗和多价油佐剂苗,经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制苗菌株应该采自本地区发病鸡群的多个毒株,或本场分离菌株制成自家苗使用效果较好。
种鸡在开产前接种疫苗后,在整个产蛋周期内大肠杆菌病明显减少,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健雏率有所提高,减少了雏鸡阶段本病的发生。
在给成年鸡注射大肠杆菌油佐剂苗时,注苗后鸡群有程度不同的注苗反应,主要表现精神不好,喜卧,吃食减少等。
一般1-2天后逐渐消失,无须进行任何处理。
因此应在开产前注苗较为合适。
开产后注苗往往会影响产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