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mm杀爆弹
- 格式:docx
- 大小:462.70 KB
- 文档页数:20
21世纪的炸药发展趋势21世纪的炸药发展趋势第⼆次世界⼤战后⾄今,作为混合炸药的主体炸药变化不⼤,除部分国家的部分弹种直接装填单体TNT炸药外,世界各⼤军事强国主要还是以TNT、RDX、HMX、PETN 及Tetryl 为主,加上少量的TATB、DATB、HNS及NQ等制成的混合炸药装备部队的武器弹药。
只是由于装药技术的发展,⾼能单体炸药在混合炸药中所占的⽐例⼤⼤增加了,如以TNT为载体混合炸药,其⾼能炸药的⽐例可达80%~85%;⾼聚物粘结炸药中,⾼能单体炸药所占⽐例可达98.5%,因此⼤⼤增加了弹药爆炸的威⼒。
当前,⼤部分军事强国装备了⾼能混合炸药,其装备现状⼤体如下。
1. 1以TNT为载体的混合炸药这类炸药使⽤最多的是TNT 与RDX 的混合炸药,世界各国⼏乎全部采⽤这种炸药装填炮弹、航弹、⽕箭弹及导弹战⽃部,只是各国所⽤配⽅略有差异,如美国⽤B 炸药装填榴弹、多⽤途破甲弹、坦克炮曳光破甲弹等⼏⼗种榴弹和破甲弹。
还⽤B 炸药装填反步兵地雷、路旁反坦克雷等各种地雷;⽤cyclotol装填空⼼装药航弹、杀伤航弹、跑道炸弹、迫击炮榴弹和⼦母弹、杀伤⼿榴弹等各种杀伤弹和深⽔炸弹。
有些国家也利⽤B 炸药装备部分弹药,如⽐利时⽤B 炸药装填88. 9mm 多⽤途⽕箭弹;意⼤利⽤B 炸药装填弗格⾥反坦克破甲弹;南⾮⽤B 炸药装填⼦母炸弹;瑞典⽤B 炸药装填威尔格减速炸弹;奥地利⽤B 炸药装填反坦克地雷及巨型“猎枪”定向破⽚地雷;⽇本⽤B 炸药装填反坦克地雷等。
法国利⽤RDX/TNT 装填4000kg 航弹及空⼼装药破甲弹、76mm 预制破⽚榴弹、反坦克导弹和某些空2空导弹战⽃部,以及坦克炮⽤空⼼装药破甲弹、迫击炮弹、辅助推进炮弹、空⼼装药破甲弹等。
前苏联采⽤RDX/TNT 混合炸药装填⼤部分榴弹、⽕箭弹、航弹、地雷和部分导弹战⽃部,如萨姆22、萨姆23 导弹战⽃部、战术⽕箭弹、反坦克导弹、坦克炮破甲弹、反坦克⼿雷及反坦克地雷等。
ZIS-3型76毫米加农炮ZIS-3型76毫米加农炮,格拉宾火炮设计局设计,利用ZIS-2的炮架,加装新炮管,有+45度的射角,加装炮口制退器,可以减少30%的后坐力,加装垂直半自动锲型锁、液压驻退机、复位机,独立开机的GAZ高射炮高低机等,增强性能。
ZIS-3的制造成本很低,成为第一种大量生产、装备全球许多国家。
在卫国战争、朝鲜战争广泛使用,中国仿制品为五四式76毫米加农炮。
20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武装力量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改革。
当时苏军步兵师仍然大量装备着帝俄时代设计的1902/30型3英寸(76.2毫米)加农炮,而这种老旧火炮已远远不能适应当时的战场环境。
针对这种情况,著名的格拉宾火炮设计局(即以火炮设计师格拉宾的名字命名的高尔基市的第92厂设计局)在1936~1939年间先后设计了F-22和F-22USV型76毫米加农炮,虽然性能上有了一定提高,但总体设计仍不理想。
同时,苏联还认为德国在发展防护力强大的重型坦克。
为此格拉宾于1941年初设计了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
格拉宾后来又将F-22USV的炮身装在ZIS-2的炮架上,从而得到了一种优秀的师属加农炮——ZIS-3。
这种火炮利用ZIS-2的炮架,装了新的炮管。
第一种原型炮有+45度的射角。
由于炮架不是设计给这种大威火炮使用的,加装了炮口制退器(可以减少30%的后坐力)。
火炮拥有一个垂直半自动锲型锁,一个液压驻退机,以及复位机。
高低机和水平机是独立开的,取自GAZ高射炮。
第一门试验样炮在1941年6月制作完毕,7月份就顺利通过了测试。
41年7月22日,新式火炮展示给G·库里克元帅。
元帅检查了火炮,但是不同意进行量产。
尽管有着元帅的禁令,格拉宾设计局仍可以通过92号工厂下一个订单进行少量生产。
至1941年底,只有一点点ZIS-3反坦克炮生产出来。
因为急需大量师属火炮,斯大林允许生产任何能对付德军坦克的火炮,哪怕火炮的重量和性能有所瑕疵。
“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1934年,GVMU设计局(负责人V.G.格拉宾)开发了一个新的76.2mm炮的项目,也就是后来的F-22。
这是该设计局第一次完整地开发火炮。
在V.G.格拉宾地印象里,他把这种炮归类到师属火炮。
实际上,这种炮是被当作师属火炮使用,但一开始它更象个通用的“万能火炮”。
它可以当作高射炮,尽管它并不适合被这样用。
因为它没有高射炮需要的视野。
原本这种火炮可能会派更广泛的用途。
但斯大林亲自指示:“哪些蠢货开发的通用火炮?我们不需要通用火炮,我们要的是师属火炮。
”F-22具有出色的弹道特性,但是也有一系列的缺点:它的瞄准机构分成各自独立的,水平和垂直部分。
必须有两名炮手配合才能转动火炮。
这点使射速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射击快速移动的目标。
在1935年初,第一批3门样炮造了出来。
其中一门装有减少30%后坐力的炮口制退器,但后来被拆除了。
它影响了火炮的隐蔽性,制退器排出的浓烟很容易暴露火炮的位置。
1935年7月10日至12月16日,开始了测试。
1935年7月,92号工厂接到命令,在4个月内生产一批(共10门)F-22。
这批火炮也接收了试验。
最终通过了测试,在1936年5月11日的OK110/SS号命令里,F-22被定型为“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
该命令规定产量为1936年底前500门,1937年底前2500门。
F-22有着不少缺点,量产中进行过许多的改进。
试验报告中表明:“F-22全长过长,不易操控。
越障高度太低(只有350mm),机动差。
射击时火炮振动很大,影响了射击精度,这种火炮被称作通用火炮,但是它作为任何一种用途时,效果都不理想。
”主要参数炮重1620公斤射速12-15发/分炮手5人穿甲力参数弹种角度距离(米)100 457 915 1372 1829Pz.gr.39 90 133 120 108 9787Pz.gr.39 60 108 98 88 7971Pz.gr.40 90 190 158 130 10684Pz.gr.40 60 152 118 92 7155射击力参数弹种弹重(公斤)初速(米/妙)射程(米)OF-350 6.2 706 13630O-350A 6.21 706 13630D-350 6.45 706 13630BR-350A (AP) ? 690 7000BR-350B (AP) ? 690 7000BR-350SP (AP) ? 690 7000Pz.gr.39 (AP) 7.54 740 4000Pz.gr.40 (APS) 4.05 990 500HL.gr.38 (HEAT) ? 450 1000Sp.gr.39 (Fragm.) 6.2 550 10000来源:本站整理二战苏联轻型野战火炮“除旧立新”-1927年式团属野战炮1926年4月22日,苏维埃炮兵委员会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商讨装备团属火炮的问题。
引信是能够感受环境和目标信息,从安全状态转换到待发状态,适时作用并控制弹药发挥最佳性能的一种装置。
引信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器系统发挥终端效应的最终执行装置,它的作用的成败直接决定武器与目标对抗的成败。
作为弹药控制引爆子系统的引信,因系统小、投入少、效费比高,在引入高新技术方面优势明显,近年来发展十分活跃,仅美军1995年以来就定型了十余种引信。
研究外军近几年装备或在研引信的型号及其演变,分析引信主要技术领域的发展,可以初步认识国外引信技术现状,明确引信技术发展趋势。
这对于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引信技术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1外军引信装备情况简介1.1小口径弹引信西方国家小口径炮系列为20mm、25mm、30mm、35mm和40mm。
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小口径弹引信基本上都是触发引信。
小口径弹配用的近炸引信中,有代表性的是法国汤姆逊公司研制的TB40和TB35引信。
为了增加小口径炮的防空反导能力,瑞士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了35mm高炮AHEAD弹的炮口感应装定引信。
美国为20mm理想单兵武器和25mm理想班组武器配备了空炸引信,采用了时间和计算转数技术以及小型固态MEMS安全系统使20mm和25mm小口径弹的杀伤效果显著提高。
1.2中大口径榴弹引信西方国家大口径加农炮及榴弹炮的口径主要有105mm、155mm和203mm,舰炮主要有76mm、100mm、127mm和130mm。
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中大口径榴弹除了M739A1、M732A1引信继续使用外,先后装备了M762A1/M767A1电子时间引信、M732A2近炸引信和M773多选择引信。
到2002年美国主要采购的是M782多选择引信、M762A1/767A1电子时间引信和M732A2近炸引信。
127mm舰炮主要装备MK419多功能引信。
76mm舰炮主要装备无线电近炸引信。
另外空军AC-130U武装运输机还装备了用于105mm预制破片弹的FMU-160/B近炸引信。
摘要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膛内弹丸发射的安全性分析弹道的计算与稳定性分析以及弹丸发射后的威力计算这些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需运用AUTOCAD对弹丸进行弹体以及半备弹丸图进行绘制,主要运用《炮弹设计理论》《火炮弹道学》两本教材进行对弹丸在膛内已经弹道飞行时的计算,并且根据《炮弹设计理论》的知识运用电脑编程计算进行弹丸威力的模拟。
本次课程设计在计算弹体应力时要很好的运用数学知识,力学知识。
在计算飞行稳定性时主要运用了外弹道学的基础知识,在弹丸威力计算时运用《弹丸设计理论》中的知识以及计算机编程技术。
本次课程设计我们本着弹丸所需的三要述当成主要宗旨,在膛内内运动中保证弹丸的运动的正确性,安全可靠性;在进行飞行稳定性计算中我们将保证弹丸的的稳定性尽力设计出飞行阻力小的设计方案。
在威力设计中我们将按照目标区域的可靠以及威力最大化的方式进行设计。
目录摘要---------------------------------------------------------------- 11.弹丸弹体零件图及半备弹丸图的绘制---------------------------------- 42.弹丸发射安全性分析------------------------------------------------ 52.1发射时所受的载荷--------------------------------------------- 52.2 弹体及其零件在最大膛压时的强度校核------------------------- 62.2.1弹体的强度计算与校核----------------------------------- 62.2.2弹底强度计算------------------------------------------- 82.3弹药装填物的发射安全性计算.--------------------------------- 113.弹道计算跟稳定性分析--------------------------------------------- 133.1弹丸在外弹道的空气动力和力矩的分析-------------------------- 133.1.1根据CAD制图可得出弹丸的的几何参量:------------------ 133.1.2弹丸空气动力和力矩的分析------------------------------ 143.1.3极阻尼力矩-------------------------------------------- 143.1.4赤道阻尼力矩------------------------------------------ 153.1.5马格努斯力以及力矩------------------------------------ 163.2攻角为零时的空气阻力系数计算-------------------------------- 163.2.1摩擦阻力系数计算-------------------------------------- 163.2.2涡阻系数的计算---------------------------------------- 183.2.3波阻系数的计算---------------------------------------- 183.2.4弹体阻力系数分析-------------------------------------- 193.3弹丸外弹道参量的计算---------------------------------------- 203.3.1弹道系数与弹形系数的计算------------------------------ 203.3.2弹道诸元的确定---------------------------------------- 203.4弹丸飞行稳定性计算------------------------------------------ 223.4.1弹丸陀螺稳定性得计算---------------------------------- 233.4.2追随稳定性的计算-------------------------------------- 244. 弹丸威力的计算与分布-------------------------------------------- 264.1杀伤面积的计算---------------------------------------------- 264.2杀伤面积编程及结果分析-------------------------------------- 294.2.1立姿时的结果------------------------------------------ 304.2.2卧姿时的结果------------------------------------------ 324.2.3结果分析---------------------------------------------- 35 参考文献----------------------------------------------------------- 37 附录(1)附录(2)1.弹丸弹体零件图及半备弹丸图的绘制运用AUTOCAD绘制弹体零件图和半备弹丸图是本次课程设计任务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直接关系到本次课程设计的结论的正确与否。
子弹弹头编号944—76子弹弹头编号944—76,是一种独特的子弹弹头,它的设计和用途都与其他子弹不同。
它是由一家名为“先进子弹技术有限公司”的公司研发的,该公司以创新和独特的设计闻名于世。
这种子弹弹头具有许多令人惊叹的特点和功能。
首先,它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使得其具有出色的穿透力和防护能力。
这使得这种子弹弹头在军事和安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它还具有精确的射击能力和稳定的飞行轨迹,能够在远距离射击中保持高精度。
这使得它在狙击和远程打击等任务中发挥出色。
子弹弹头编号944—76还具有一项独特的功能,即自动调节射击力度。
根据目标的距离和环境条件,它能够自动调整射击力度,以确保射击的准确性和效果。
这一功能使得使用者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都能够轻松地进行射击,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子弹弹头编号944—76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生物。
它的外形酷似一只猎鹰的头部,具有锋利的爪子和敏锐的眼睛。
这种设计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还使得子弹弹头在飞行过程中更加稳定和灵活。
这种灵感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子弹弹头的美感,还提高了其性能和实用性。
子弹弹头编号944—76的研发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才最终设计出了这种独特的子弹弹头。
在研发过程中,团队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专业知识和创造力,不断改进和优化设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子弹弹头编号944—76已经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被用于各种射击任务,包括反恐、狙击和防御等。
其出色的性能和稳定的品质赢得了用户的高度评价和信赖。
同时,该公司也在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技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子弹弹头编号944—76是一种具有独特设计和功能的子弹弹头。
它的出现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高了射击的准确性和效果。
它的研发过程充满了创新和挑战,展现了人类智慧和技术的巅峰。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这种子弹弹头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安全和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际子弹口径威力排名
世界上威力最大的三种子弹
1、马格努姆左轮手枪弹
这是美国专门为史密斯-韦森M29式左轮手枪研发的一种子弹,该弹长约40毫米,弹径11.18毫米,采用半披甲铅弹头,呈锥形,弹壳由黄铜制成,威力巨大,多用于狩猎,能够在近距离打死野牛、熊甚至是大象,打在人身上绝对是有死无伤。
2、空尖弹
这是一种弹头尖端中空的子弹,在进入人身体后会产生爆破效果,目的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杀伤目标,但它不会马上要人性命,受害者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痛苦和身体痛苦,在绝望中慢慢等死。
因违背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所以该弹目前已经被各国军队使用。
3、达姆弹
该子弹的铅芯是裸露在外面的,进入身体后铅芯会被迅速压成蘑菇状,从而扩大伤口,达到类似于爆炸弹头的致伤效果,
因此也很人误以为达姆弹打在人身上会爆炸。
这种子弹造成的创伤非常大,而且伤口清理起来非常麻烦,身体里的铅也无法清除干净,会给受害者造成永久创伤。
而且被它打中的人非死即残,就算是打中四肢,也有20%以上的死亡率,必须要截肢才能保命,至于打中身体其他部位,至少也有70%的死亡率,致命部位就不用说了,百分之百会死。
因为威力实在是太凶残,达姆弹也早就被各国军队禁止使用了。
二战75mm火炮二战各国火炮美制M1式75mm榴弹炮M1式75mm榴弹炮是美国于20世纪20年代为适应复杂地形作战需要而研制的,是一种组合式火炮,运动时可以迅速拆成几个部分便于炮兵携行。
全炮仅重653公斤,威利式吉普车即可牵引进行公路机动。
该炮最大射程9000米,射速为5发/分钟,炮弹初速381米/秒,炮组成员6人该炮自研制出来一直不受重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的1940年,仅生产了90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产量大幅上升,但在生产高峰的1943年,也仅生产了2592门。
到1944年停产为止,该炮各型总共生产了近5300门。
日本41式75毫米山炮口径:75毫米总重量:725公斤41式75毫米山炮(5张)炮全长:4.32米炮宽度:1.2米炮管长度:1.32米(18倍径)操作人数:10人最大射击仰角:-8~25度最大发射速率:10发/分钟炮弹初速:360米/秒最大射程:6300米配用弹种:通常弹(榴弹)、榴散弹、穿甲弹、破甲弹、白磷弹日本九二式70mm步兵炮主要诸元口径:70mm 放列重:204公斤炮身长:770mm 放列长:2080mm膛线:24条(右旋)行列重:204公斤炮闩式样:断隔螺式炮身重(连炮闩):46公斤炮轮:前期金属轮后期木轮后座距离:340mm炮架:开脚式驻退复进机:液体弹簧式瞄准镜:周视瞄准镜轮径:700mm表尺:鼓形表尺辙距:750mm主防盾厚:4mm 运动方式:一马挽曳或三马驮载辅助防盾厚:3mm 最大射程:92式榴弹3000m方向射界:45°高低射界:-10°——+70°日本·陆军·94式75mm山炮94式75mm山炮重量很轻,便于分解驮运,而且射程不低,设计的非常成功,主要装备野战旅团,野战师团的山炮兵部队与独立山炮兵联队,用于山地或其他复杂地形作战.服役年代:1935—1945口径:75 mm炮管长:1560.0 mm重量:536 kg配用弹种:爆破弹,杀伤榴弹,铝热剂纵火弹,化学弹弹丸重量:6.34 kg弹丸初速:392 m/sec最大射程:8300 m法国施奈德M1923式75mm山炮最大射程:榴弹9600米(40度)榴霰弹7850米(40度)【性能】炮栓形式:螺式制退复进形式:独立;液体空气式后座长度:1000~1100毫米炮架式样:双轮单脚式高低射界:低轴:-10度~22度高轴:0度~40度方向射界:左右各5度弹重:榴弹6.33公斤榴霰弹6.525公斤初速:榴弹440米/秒榴霰弹430米/秒放列全长:3430毫米放列全重:657公斤行列全重:677公斤苏联1938年式76.2mm山炮在1936年1月,苏联专家开始对捷克斯科塔公司造的S-5 76mm山炮进行测试。
76mm杀爆弹题目:76mm杀爆弹收口设计课程名称:弹箭制造工艺学专业: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柳泽鑫能源与水利学院2017年 06月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弹箭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任务书摘要热冲孔是大、中口径钢质弹体毛坯和火箭弹战斗部壳体毛坯的主要成型方法。
由于各类弹体结构上的不同,其热冲压工艺也有区别。
弹体结构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整体弹体,如地面榴弹和高射榴弹的弹体;另一种为带底螺的弹体,如后膛特种弹、半穿甲弹等。
本次设计的弹体为76mm杀爆弹,为整体弹体,基本的加工过程为下料→加热→预压型→冲孔→拔伸→冷却→粗加工→弹头部加热→收口→冷却→检验→精加工。
本文侧重方向为拔伸结束后的收口工艺过程以及模具的设计。
弹体收口的主要目的是得到合适的弹体弧形部,外弧形部是通过弹体模腔成型,而内弧形部则是靠收口过程自然成型。
模具设计是收口的关键收口时要预先将毛坯收口部加热至合适温度,以防止收口时金属因变形抗力大使得内部产生裂纹,导致发射时的危险。
由于收口时金属变形情况复杂,药室弧形部难以控制,影响因素较多,故为毛坯成型过程中的最难工序。
关键字:热冲孔;收口;模具设计目录摘要 (1)1完整工艺流程 (3)2收口前加工 (4)2.1定中心孔 (4)2.2药室机械加工 (5)2.3机械加工质量检验 (6)2.4弹体加热 (6)2.5收口 (8)2.5.1收口的基本过程与收口系数 (8)2.5.2收口方法 (8)2.5.3尺寸计算 (9)2.5.4收口后质量检验 (11)3收口模具设计 (12)3.1内形尺寸确定 (12)3.2外形尺寸确定 (13)3.3正料圈设计 (14)3.4热收口模具的材料、硬度及表面粗糙度 (15)计算结果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意大利贝纳利m4半自动霰弹枪(贝内利M2战术霰弹枪)核心内容提要意大利著名生产厂商贝内利公司于2023年向美国警用霰弹枪市场推出一款半自动霰弹枪,这就是贝内利M2战术霰弹枪。
几年来,该枪的销售业绩一直不错特警遇到的大部分交战情况都是近距离枪战,若是警员只用半自动手枪或唧筒式霰弹枪,在近距离无法拥有火力优势,可能会造成警员的重大伤亡。
所以近距离与嫌犯对峙时警员需要快速连续射击。
半自动霰弹枪拥有的射速、威力就显示出了优越性。
为此,贝内利公司于2023年面向警用部门推出贝内利M2警用战术霰弹枪,几年来,该枪在市场创下了较好的销售业绩。
配用普通枪托,不带小握把的M2战术霰弹枪配用普通枪托,带有小握把的M2战术霰弹枪Part.1 结构性能展示贝内利M2战术霰弹枪枪管长470mm,全枪长1 010mm。
该枪可以发射弹壳长70mm和76mm的12号霰弹,容弹量分别为5 1发和4 1发,空枪质量3kg,全枪轻便,便于携行。
贝内利M2战术霰弹枪的枪管用螺纹固定在铝合金机匣上,为钢制滑膛枪管。
枪管内部安装有喉缩,可提高射击精度。
枪管前部上方设有带护翼的准星。
枪管后方刻有铭文。
机匣顶部安装有LPA“鬼环”式照门护手采用聚合物打造而成。
护手握持部位设有滚花防滑纹。
护手握持部位前方刻有公司铭文。
筒式弹仓设在护手内部,弹仓前方设有延长管,可多容纳1发霰弹,弹仓延长管的后方安装有一个背带环,与枪托下方的背带环配合安装枪背带。
不使用弹仓延长管时,可将其卸掉。
抛壳窗特写,可以看到内部的枪机组件机匣右侧抛壳窗下方前后部分别刻有BENELLI-ITALY和M2字样。
机匣顶部安装了LPA“鬼环”式照门,其与枪管前方的准星配合实施瞄准。
这种瞄具现在已经成为战术霰弹枪的标配,非常好用。
空仓挂机解脱装置设在抛壳窗下方,为按钮式。
机匣下方、扳机护圈前方设有保险。
枪口特写,可以看到枪管内安装的喉缩枪托采用中空设计,侧面斜向设有多个"V"形孔并加填有垫片。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 76mm 杀爆弹收口设计课程名称: 弹箭制造工艺学专 业: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学 号:姓 名:指导教师: ***能源与水利学院2017年 06月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弹箭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任务书摘要热冲孔是大、中口径钢质弹体毛坯和火箭弹战斗部壳体毛坯的主要成型方法。
由于各类弹体结构上的不同,其热冲压工艺也有区别。
弹体结构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整体弹体,如地面榴弹和高射榴弹的弹体;另一种为带底螺的弹体,如后膛特种弹、半穿甲弹等。
本次设计的弹体为76mm杀爆弹,为整体弹体,基本的加工过程为下料→加热→预压型→冲孔→拔伸→冷却→粗加工→弹头部加热→收口→冷却→检验→精加工。
本文侧重方向为拔伸结束后的收口工艺过程以及模具的设计。
弹体收口的主要目的是得到合适的弹体弧形部,外弧形部是通过弹体模腔成型,而内弧形部则是靠收口过程自然成型。
模具设计是收口的关键收口时要预先将毛坯收口部加热至合适温度,以防止收口时金属因变形抗力大使得内部产生裂纹,导致发射时的危险。
由于收口时金属变形情况复杂,药室弧形部难以控制,影响因素较多,故为毛坯成型过程中的最难工序。
关键字:热冲孔;收口;模具设计目录摘要 (1)1完整工艺流程 (3)2收口前加工 (4)2.1定中心孔 (4)2.2药室机械加工 (5)2.3机械加工质量检验 (6)2.4弹体加热 (6)2.5收口 (8)2.5.1收口的基本过程与收口系数 (8)2.5.2收口方法 (8)2.5.3尺寸计算 (9)2.5.4收口后质量检验 (11)3收口模具设计 (12)3.1内形尺寸确定 (12)3.2外形尺寸确定 (13)3.3正料圈设计 (14)3.4热收口模具的材料、硬度及表面粗糙度 (15)计算结果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17)附图1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完整工艺流程随武器装备的发展,弹药生产工艺的日益发展,热冲压是大、中口径钢质弹体毛坯和火箭弹战斗部毛坯的主要成型方式,其中收口是其中最难控制的步骤。
弹体毛坯的收口是为了获得相应弹体弧形部。
本次设计76mm杀爆弹使用的就是热冲孔工艺,弹头弧形部为热收口成型。
在弹丸完成拔伸工艺后,通过车床简单的机械加工,将弹丸内腔达到相应形状,后通过电磁加热炉对弹体毛坯收口变形区进行加热,使弹体达到相应温度便于收口时变形区的变形,后经过模具收口完成弹体坯料的基本成型。
最后通过机械加工将成型后的弹体坯料加工成所需要的弹体。
具体加工工艺流程为:下料→检验→加热→去除氧化皮→预压型→热检验→冲孔→检验→拔伸→热检验→冷却→冷检验→定中心孔→粗加工→机械加工检验→弹体加热→收口→收口检验→膛弹口→粗车外形→精车外形→检验→车弹口螺纹→检验→弹体表面喷砂→表面质量检验→弹体表面喷漆→漆面质量检验本次主要研究的工艺流程为拔伸工艺结束后的定中心孔、粗加工、机械加工检验、弹体加热、收口和收口检验。
其中重点为弹体加热和收口。
2收口前加工2.1定中心孔中心孔通常是作为工艺基准,一般用于工件装夹、检验、装配的定位。
通常分为A型中心孔(不带护锥)、B型中心孔(带120°护锥)和C型中心孔(带螺孔)。
见图2.1。
图2.1三种中心孔类型本次设计使用的中心孔为A型中心孔,外尺寸D1为8.5mm,D为4mm,t为3.47mm,L 为4.57mm,L1为3.9mm。
定中心孔的主要目的为保证弹丸加工过程时的轴向对齐,一方面保证加工时弹体的厚度一致,防止在弹丸膛内运动时的受力不均匀,导致弹丸在膛内破裂或发生早炸;其次保证弹丸质量的均匀,减少膛内运动时的震动,减少外弹道上的误差,保证发射时的安全性,并保证发射时的精度;另一方面保证弹丸装药时的对称,保证弹体上受到的装填物压力足够均匀。
在定中心孔时,应考虑一些问题:1.中心孔的位置:使其达到定位作用。
2.中心孔的深度:中心孔不可以过深,防止打的过深后影响弹底中心的厚度,影响发射安全性;也不可以过浅,这会导致定位时弹体中心的偏移。
3.中心孔的形状:应便于加工,一次成型,并保证装夹后不发生移动和偏移。
常见的中心孔的加工工艺方法:1、车外圆→车端面→钻中心孔(先车外圆是为了减少端面车刀损坏,先车端面后钻中心孔是为了防止孔钻偏)。
2、车外圆→车端面→钻中心孔→车端面→钻中心孔→热处理→研中心孔圆锥面。
3、粗车→热处理(调质)→车外圆→车端面→钻中心孔→车端面→钻中心孔→车端面→钻中心孔→热处理→粗研中心孔圆锥面→热处理→研中心孔圆锥面。
以上加工工艺:一方面确保零件中心轴同轴度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另一方面保证中心孔圆锥面的几何形状误差和表面粗糙度在允许范围内,提高加工效率,降低成本。
为控制成本与生产效率,本次使用工艺1。
使用普通车床加工,也可使用专门的中心孔车床,但成本也随之上升。
从加工效率上来说用中心钻加工效率最高,而精度上使用中心孔磨床精度最高,圆度公差可达到0.0008mm,甚至更高,但成本偏高。
本次设计则使用中心钻在车床上直接加工。
中心孔的目的并非在弹体成型过程中使用,而是在弹体整体基本完成后的机械加工时起定位作用,保证弹体在切去加工余量时保证弹体位置在中心轴上,减少加工误差2.2药室机械加工机械加工的目的是为了切去收口时不需要的那部分材料,保证弹体收口时的多余材料对弹壁厚度的影响,也便于弹体收口时的形变,减少模具上承受的力,增加模具的使用寿命。
减少收口时设备的能量消耗(功率大小),同时减少加工成本和能量浪费。
机械加工在这条工艺路线走中的一个原则是,保证收口前后体积不变,即收口时弹头部达到相应形状后,弹头部体积达到设计时的标准。
故在设计时需用proe先对弹头部进行体积测量和模拟,推出弹头部的体积,从而得到机械加工前后的体积与切削余量。
从而便于设计车床车削过程。
机械加工先与收口的目的是为了使药室弧形部能正确成型以及便于刀具进入药室加工。
由于收口后无法进行机械加工,故收口前进行机械加工。
车削的加工余量为:粗加工余量是3mm,精加工余量为1mm,毛坯口部内径为70mm,圆柱部口部直径为50mm。
图2.2 机械工后毛坯2.3机械加工质量检验因收口前机加工艺较为粗糙,故检验精度不用太高,主要作用是保证基本尺寸,测量设备也以游标卡尺、塞规等基础量具为主。
药室机械加工的质量检验主要检验的药室的尺寸误差,以免在收口时因壁厚差不均匀导致收口后弹头左右质量不均及不对称,引起弹丸发射时的精度误差以及发射时的安全性问题。
圆柱部尺寸可用专门的塞规测量,弹口内径部分可直接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弹口直径也可用定尺寸的钢球配合高度尺的方法测量(测量中心孔的方法)。
2.4弹体加热温度对金属的塑性和变形抗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金属被加热到某个温度范围时,其塑性变形提高,变形抗力降低。
此时的坯料即能顺利成型,能减小所需要成型设备的压力和能量的消耗。
坯料加热便于金属塑性变形的同时,还对毛坯的质量和材料的损耗有影响,正确的加热应能使热冲压毛坯有良好的组织,使其性能符合技术要求,并使材料损耗尽可能减小。
但加热过程中表面金属会与炉气中的H2O和CO2等氧化气体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皮。
其中氧化皮分三层外层为Fe2O3,中间为Fe3O4,金属与氧化层交界处为FeO。
影响氧化的因素有加热时间、加热温度、炉气成分和金属的化学成分。
在温度逐渐上升时氧化皮生成量越多,故应控制加热温度与加热速度,钢在高温下停留在加热炉的时间尽量短。
在氧化性炉气中加热钢,氧化皮大量生成;而在中性炉气中加热钢,不易生成氧化皮。
同时,加热时的氧化皮直接导致金属的烧损,会对设备以及毛坯质量有所影响。
因此,冲压前应先去除氧化皮。
通常采用高压水枪去除氧化皮。
加热过程也会引起脱碳,这种现象是碳与炉气中的H2O、O2、CO2、H2等反应,形成CO被烧掉或生成非金属碳化物。
脱碳层深度也与加热温度、世界、钢的化学成分以及炉气等有关。
含碳量越高,脱碳层越深。
碳含量下降,金属硬度和强度也降低,若脱碳层深度小于机械加工余量,则对工件没危害,否则影响其性能。
故加热时的加热速度、加热温度、加热时的环境因素对弹体质量有影响。
加热方式分为电磁感应加热和火焰加热,因技术发展,火焰加热逐渐减少,并被电磁感应加热取代。
电磁感应加热时加热温度均匀,氧化脱碳很小,且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
且比火焰加热迅速且均匀,表面质量好。
加热迅速可减少向圆柱部传热,使圆柱部保持原有强度。
加热时除了加热炉选择外还有以下几个影响收口的因素:1、加热温度:确定收口前加热温度的原则与确定热冲压温度的原则相同。
首先应保证弹体弧形部收口完成的温度不低于终冲温度,即800℃~850℃,而后根据由加热炉送运至收口工作地点中的下降温度及毛坯在收口模内的下降温度而定。
收口前的加热温度不超过1000℃,大多数在800℃~850℃之间。
收口前加热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这会导致出现尺寸偏差。
温度过高时,毛坯易被镦粗,导致金属向其内腔流动量增大,使药室弧形部局部尺寸变小或毛坯长度缩短;温度过低时,情况相反。
此外,加热应均匀,否则将由于金属的变形抗力不一致,造成收口后弹头部与圆柱部不同轴,或壁厚差增大。
本次选择加热温度为920℃。
2、加热长度:指达到规定收口温度的那部分毛坯长度。
通常加热长度都比收口变形区短,以使加热部分到圆柱部之间有一段温度过渡区,避免圆柱部温度过高而导致收口时镦粗。
生产中也有加热长度也大于变形区长度,这样也可避免收口时温度过渡区可能产生硬化现象,故视收口具体情况而定。
加热长度为107.58mm。
3、加热时间:在保证规定温度的情况和加热均匀的前提下,应力求缩短加热时间,以避免向圆柱部传热过多,并可减少加热时的氧化和烧损。
加热时间主要与口径、弹头部厚度、加热长度及加热设备有关。
加热时间选择为12分钟。
一般加热时间、加热长度、加热温度可根据弹丸的口径、种类与弹头部长度有关。
根据具体加工条件、加工工艺以及弹体要求决定。
3收口3.1收口的基本过程与收口系数弹体收口目的是获得弧形部,其外弧形借助于收口膜的型腔成型,药室弧形部则在收口过程中自然形成。
收口时,总是先将毛坯参与变形的区域先加热到一定温度(参考前文1.4),因为冷收口时金属变形抗力大,变形时可能在金属内部产生极细微的裂纹。
本次用的为以轴向力将毛坯待收口部压入收口模型腔使之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