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高考二轮复习备考策略指导
- 格式:pptx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70
高三生怎样做好地理备考方案?高三地理怎么备考效果最好?高考地理复习要多联想、多琢磨、找思路、找规律,在思考、总结、深化上多下功夫。
具体要回归课本、回归地图,学会审题、避开出题陷阱,吃透历年高考地理真题,多做训练题和模拟题,同时总结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使复习更有效率。
针对我校具体情况,打算3月份结束一轮复习,4-5月份进行二轮复习,后面就是学生回归课本、错题集,查缺补漏。
一、一轮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扫清知识盲点,系统归纳、细化落实每个知识点,教材阅读无死角,知识理解无障碍。
终极目标是合上教材大脑中能够清晰呈现地理知识框架,拿出一个知识点能够说出在教材中的位置、能准确背出具体含义并拎出一串相关知识。
1、自然地理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复习时可分四阶段逐级提高解题能力,并从中总结规律性东西。
第一步是透彻理解概念并熟记,第二步是吃透法则,第三步是真正弄懂原理,第四步是做变式训练题。
做完一道题后要理清解题思路,做完类型题后要总结同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达到做一个会一类的目的,不管某类题形式如何变,只要原理是同一个就都会做。
2、人文地理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观点、方法的分析运用能力,复习时要注重思维的建模,做题时要注意归纳解题的方式方法,同时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第一轮复习要以教材为主,通过做题反馈课本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地方,重新理解和反思,进而巩固知识、拓展做题思维方法。
3、区域地理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如果说自然地理偏向记诵,那么区域地理就是偏理解分析,它强调区域特征的概括,区域内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区域整治的发展方向,所以复习各版块时要有所侧重,不能一概而论。
二、二轮复习:需要建立网络结构图,建立地理知识框架体系。
当然,另一种方式是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复习:1、地理运动专题: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
2、人地关系专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类试题解题技巧一、题型概述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又包括非矿产资源(如水资源、电力资源)。
该类问题可分为四种类型:(1)结合区域图或相关资料考查资源的空间、时间分布,或对比两地的资源状况,分析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
(2)结合区域特征,考查资源调配的线路选择、修建线路时遇到的自然障碍以及对所经地区自然环境、区域发展的影响。
(3)针对区域环境特征,从开源、节流角度探究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
(4)分析资源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的有利、不利影响。
二、典型例题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的总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材料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图)。
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6分)1.资源调配的原因2.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3.解决资源紧张的途径4.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四、跟踪训练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协议,计划建设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下图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段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R河的三种主要补给来源。
(2)指出影响图中天然气管道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
(3)说出“俄气东输”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答案(1)雨水、湖泊水和积雪融水。
(2)资源、地形、生态环境。
(3)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增强能源安全性;促进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环境保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解析第(1)题,图中R河发源于贝加尔湖,该湖对R河有补给作用;R河流经地区为外流区,大气降水对河流的补给较多;R河流经地区纬度较高,有积雪融水补给。
第(2)题,图中天然气管道经过天然气田,表明资源影响线路走向;图中天然气管道沿河谷延伸,表明管线建设受地形影响较大;该管线避开自然保护区和陡坡,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关。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备考策略摘要: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一是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对各章节的地理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二是专题复习,有意识提高学生对不同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使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高;三是培养学生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并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套题训练。
关键词: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备考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4一、知识梳理,归纳总结地理知识梳理,总结归纳包括对不同知识的重组,相同知识的归纳,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
1、不同知识的重组将不同知识进行重组,可以拓展学生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进行地理跨度的训练。
如将地理运动规律归为一个专题,其包含地球运动,大气运动,陆地水和海水运动以及地壳运动,以“运动”的形式将知识串接、重组,构建条理化的知识结构。
2、相同知识的归纳将相同知识合并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和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归纳为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机械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生产方式、风俗习惯、食物偏好)等。
3、相似知识的迁移将相似知识迁移合并总结,找出共性和差异性,探讨其存在的规律,培养学生精密思维能力。
如将等值线(等高线、等温线、等值线、等年降水线、等潜水位线、等震线、等盐度线)作为一个专题,其共性:“同线等值、规律递变、疏密梯度、大大小小、大小小大”,重点是某种因素的存在使其数值变大(或变小)则其等值线凸向数值变小(或变大)的一方。
4、相关知识的联系如区位因素(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分别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及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环境、技术、劳力)三个方面来考虑等等。
经过这样的系统归纳后,每当遇到某一事物的时候,学生就会将各要素进行科学地联系和有效推理、分析、找规律,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2020年高考地理(二、三轮)复习备考计划地理组赵海鹏具体措施1、重视基础知识,强化主干知识,重整合提升紧紧围绕考纲要求,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个知识点,又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代支,重在贯通。
自然地理,应讲透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
对于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地理的综合复习,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
通过对8要素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
所以区域定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记忆一些重要的经线,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一些典型地理事物的轮廓,一些关键性的符号和注记等能帮助学生区域定位的信息。
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区域比较,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学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2、抓知识结构,查漏补缺,重内在联系。
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力求各个击破。
地理属于文理兼备的学科,不仅综合性强,而且逻辑思维性很强。
掌握知识的关键在于吃透规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同时复习不能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应是将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基本技能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020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地理复习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地理就会成为负担,地理怎能学好呢?只有对地理感兴趣,学习才能成为一种“享受”,学起来才能动力无穷。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地理学习内容,一起来看看吧!2020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高三地理区域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
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
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
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高三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
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便于提取应用。
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以作为参照。
在众多高三地理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
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高考中,地理试题类型分五类:特征描述(或简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意义罗列、建议罗列。
在答特征描述题时,首先要明确该题问的是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与状态特征,或者是分布特征及变化特征描述。
其次,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试题设问形式通常为“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等。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重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的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跟踪训练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气压带甲的成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空气堆积下沉C.空气受热上升D.空气受冷下沉2.关于气压带的正确叙述是 ( )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D.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出来的风都是偏北风1.B 2.C [第1题,图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赤道向极地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北上堆积下沉而形成的。
第2题,地球上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其中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气压带中有的是由于空气的运动形成的,有的是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但在其中的低气压带地区多为阴雨天气,而高气压带地区多为晴朗天气。
]下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图中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B.甲、乙中有一支一定属于西风带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移动4.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D.乙风带为极地东风带3.C 4.C [第3题,图中丙处气流下沉,则丙为高气压带,可能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或极地高气压带;若丙是极地高气压带,则甲、乙同属于极地东风带,故C项正确。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的判读一、知识讲解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作为地理示意图的一种,主要体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规律,是大气运动部分的高频考点,解读分析思路如下:1.借图巧判气压带、风带名称(1)结合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如图乙。
(2)结合风向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①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乙、丁;②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丙、戊;③高压气流向外,如甲、丙;④低压气流向内,如乙、丁、戊。
2.从两方面入手分析气压带成因(1)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原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3.根据季节分析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半年偏北,冬半年偏南,以此来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向及其与季节的关系,如(1)中图乙,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说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
4.“由因索果”判断气候类型(1)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极地气候。
(2)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二、经典高考试题1.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 市。
据此完成(1)~(2)题。
(1)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2)夏季,S市主要受()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解析第(1)题,S市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下沉气流,风力较弱,导致常被雾笼罩,故C项正确。
第(2)题,S市为地中海气候,夏季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故D项正确。
答案(1)C(2)D2.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自然地理篇专题一地球与地图考纲展示命题探究考点一经纬网的判读经线纬线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特点形状半圆,且都不平行圆,且都平行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经纬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180度,向西为从赤道向南、北各分90度,向南为南纬,代号为S;1.地球上有相对方向和绝对方向在地球仪上,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根据劣弧进行判断;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点为最北点,南极点为最南点。
2.东西半球并不是依据东西经度而划分的为了照顾大陆的完整性,以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圈为界划分出了东西半球。
其中从西经20°向东到东经160°为东半球的范围。
3.地球上的点并不都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地球上的北极点和南极点都只有一个方向。
在北极点上只有南方;在南极点上只有北方。
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经纬网示意图”,回答1~2题。
1.P点的地理坐标为( )A.(30°N,80°E) B.(30°S,80°E)C.(30°N,80°W) D.(30°S,80°W)答案 C解析根据经纬度变化规律可知,P点地理坐标是(30°N,80°W)。
2.与M点关于地心对称的地点,其坐标为( )A.(60°N,80°E) B.(60°S,100°E)C.(30°S,100°E) D.(60°S,80°W)答案 B解析同理可知M点的地理坐标是(60°N,80°W)。
根据“对跖点”的规律可知,二者的经度相差180°;纬度值相等,而南北半球相反。
由此可知与M点关于地心对称的地点,其坐标为(60°S,100°E)。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试题解题思路一、知识讲解1.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的类型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或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2.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成因的答题思路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为:3.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模板二、经典高考试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解题流程】1.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1)材料中“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青藏铁路……”说明该地为青藏高原地区。
(2)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就地起沙”说明沙源不是大风从外地刮来的,而是本地产生。
沙源应该是来自错那湖东北部(铁路附近)沿岸地区,包括河流入湖处的河滩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滩。
2.从设问材料中获取信息设问中“冬春季”这个时间点,可知此时间河、湖水位低,河滩和湖滩出露泥沙面积大,成为沙源。
答案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教学计划10篇高三地理复习备考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我校地理考试成绩的综合分析,为了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做好复习工作,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特制定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这学期一定要狠抓地理教材和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骨干知识的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
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热点问题要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和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和应用图表和文字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应强调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应做好以下工作: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的内容和意义,认真研究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其教学不偏离高考要求。
注意每次考试的试题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试卷点评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把握“双基”,把握教学定位高三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侥幸猜题、留题,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立足“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形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质。
只有应对不断的变化,才能万无一失。
所以地理原理的教学要注意,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从边缘到边缘,不留死角;二是构建和完善学科骨干知识体系;三是对关键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应用。
3、加强地理图的学习空间性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的特征。
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没图没问题”。
从客观试题到主观试题,图表都是作为命题的信息。
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
所以平时复习时要以课本中的原图为基础,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在地图上填写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域;熟练使用和解释等高线图、示意图、景观图、自然要素、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图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