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2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笔记2007-03-11 12:14:59| 分类:区域经济|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导论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正在为企业区位选择、地方政府寻求振兴经济发展之路、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它通常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车间、一个办公室,区域无所不在。
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较大的空间范围。
这样的区域小至县、乡、村,大到省和国家,以及由若干个国家共同开发的某些跨国界的区域,比如亚太地区、东北亚、南极等。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它地区建立什么样的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规划:是人类对特定区域未来时期发展的预测和设想。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广义上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而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分为三大部分: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突出其应用性:一是要对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二是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需要了解、总结国内外的发展经济,特别是提示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也即需要对中国区域经济运行作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学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 )“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 “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 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霉观郵济规律办事。
2) “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学的前沿发展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3)三、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3)四、区域分工 (4)五、区域协作与产业集群 (5)六、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 (6)七、结语: (6)参考资料: (7)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
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
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三、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1、区域性。
区域经济学主要是从空间角度研究经济活动规律的,因此,区域性是区域经济学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在区域经济学看来,区域是能够在国民经济分工体系中承担一定功能的经济区。
各个区域的不同特点,是区域经济烙上强烈的地域性特征。
区域经济学以区域为着眼点,这是它与世界经济、国民经济最显著的区别。
其贡献和独到之处,就在于它以空间维度来观察经济现象,对经济活动做出理性的解释和把握。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课后答案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虽然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针对某一区域经济问题的,然而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3)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4)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区域经济学解析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区域间联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不同地理区域内的产业、人口、经济增长和政策等方面的分析。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进行解析。
一、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背景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旨在研究区域内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布局。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区域间联系的不断增强,它变得越发重要。
区域经济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内资源的分布和配置;2. 区域内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和竞争;3.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合作与竞争。
二、区域经济学的方法在研究区域经济学时,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空间分析:通过考察区域内各种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来洞察经济发展的规律;2. 统计分析:利用统计数据和模型来研究区域经济的特征和变化趋势;3. 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对区域经济现象进行实证分析;4. 模型建立:构建经济模型来探讨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政策干预等问题。
三、区域经济学的应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和政策制定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发展规划:通过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规划建议;2. 区域资源配置:研究区域内资源的分布和配置,帮助决策者合理利用资源;3. 区域产业布局:通过研究不同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布情况,提出发展策略和优化布局建议;4. 区域间合作与竞争:研究不同区域间的联系和竞争关系,为区域间合作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经济现象和联系的学科,它对区域发展与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以及区域间合作与竞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适用于区域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就是对区域经济学的解析,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门学科。
一概念区域是指拥有多种内需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空间概念,相对性极强,可以从不同角度、层面和学科来观察、分析和理解。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的(狭义)。
广义: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
如社会资源配置、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等活动。
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内部完整性。
区域经济是指特定区域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总称区域开发:是指人类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发展,区域开发部决定区域发展区域空间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指生产力的诸要素在空间中相对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集聚程度集聚规模以及地区间的相互平衡关系,即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和方式。
区域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本身能够保持高速增长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起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
区域分工: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受一定利益机制的支配而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分异。
也有学者认为,区域分工是指区域为了获得资源股配置的高收益,进行专门化生产,通过区际贸易而实现专门化利益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区域之间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的增长,防止或减少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损害,在经济发展中以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协调行动,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
区域创新: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共同或独立地从事或服务于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开发与扩散,为政府提供用以制定和执行创新干预政策框架的一系列机构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定义为:一个区域内由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而形成的创新网络系统。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它是与工业化相伴随的人口、社会生产力向城市的聚集过程。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一.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社会发展、增加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三.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体是只一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四.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是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方面,论证同一个问题。
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率,低储蓄则资本形成不足,于是生产率低下,又造成低收入,这是从供给的角度看。
如果从需求的角度看,低收入则购买力低,低购买力无法吸引资本的引入,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又会引起低收入,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五.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想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六.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
七.主导产业: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一个区域有带动作用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部门,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八.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分配、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九.区域合作三要素:合作的主体合作的对象合作的效益十.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及科学技术合作等四个大方面。
产业结构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持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火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极化效应:即回波效应,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