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搅拌作用下板坯结晶器内金属液流动行为实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75.86 KB
- 文档页数:6
液态金属在电磁场作用下的流动特性及其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液态金属作为一种独特的材料,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液态金属在电磁场作用下的流动特性更是该材料研究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对液态金属在电磁场作用下的流动特性及其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液态金属在电磁场作用下的流动特性1. 磁性引导流动液态金属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呈现出磁性引导流动的特点。
电磁场通过对液态金属施加磁场力,使其发生流动。
这种磁场力可以使得液态金属在特定的方向上流动,从而实现对液态金属的精确操控。
2. 磁致湍流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液态金属的流动表现出湍流现象。
这是因为液态金属在磁场的作用下会出现流动层的不稳定性,从而形成湍流现象。
磁致湍流的特点使得液态金属的流动更加复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 磁滞现象液态金属在电磁场作用下流动时,会出现磁滞现象。
这是指液态金属对于外加磁场的响应有延迟的现象。
磁滞现象的存在使得液态金属的流动受到了限制,需要对其进行更精确的控制和调节。
二、液态金属在电磁场作用下的应用研究1. 电磁泵液态金属在电磁场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因此可以用于电磁泵的设计。
电磁泵可以利用液态金属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动特性来实现对液体的输送和循环。
这种泵具有体积小、运行稳定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天、能源等领域。
2. 电磁阀液态金属在电磁场作用下的流动特性也可以应用于电磁阀的设计。
电磁阀是一种利用电磁场控制液态金属流动的装置,可以实现对液流的开关、切换等功能。
电磁阀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 电磁搅拌器液态金属在电磁场作用下流动的特性使得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搅拌介质。
电磁搅拌器利用电磁场对液态金属的作用,实现对液态金属的搅拌和混合。
这种搅拌器具有搅拌效果好、能量损耗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等行业。
4. 电磁传感器液态金属在电磁场作用下的流动特性对于电磁传感器的应用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电磁传感器是一种利用液态金属对外加磁场的响应来实现信号检测的装置,可应用于磁场测量、流量检测等领域。
一、实验目的1. 观察液体在搅拌过程中的流动现象;2. 研究搅拌速度对液体流动的影响;3. 探讨搅拌方式对液体流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液体流动搅拌实验主要基于牛顿流体力学原理。
在搅拌过程中,液体受到剪切力的作用,产生剪切应力,从而产生流动。
搅拌速度和搅拌方式会影响剪切应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而影响液体的流动。
三、实验器材1. 烧杯(500mL)1个;2. 玻璃棒1根;3. 搅拌器1个;4. 量筒1个;5. 水或液体(如油、酒精等)适量。
四、实验步骤1. 在烧杯中倒入约300mL的水;2. 将玻璃棒插入烧杯中,调整玻璃棒的位置,使其垂直于烧杯底部;3. 使用搅拌器以不同的速度(如低、中、高)搅拌液体,观察液体的流动现象;4. 改变搅拌方式(如圆周搅拌、螺旋搅拌等),观察液体的流动现象;5. 记录不同搅拌速度和搅拌方式下液体的流动现象。
五、实验现象1. 在低速度搅拌下,液体呈较慢的旋转流动,流动速度较慢;2. 在中速度搅拌下,液体呈较快的旋转流动,流动速度较快;3. 在高速度搅拌下,液体呈剧烈的旋转流动,流动速度最快;4. 在圆周搅拌下,液体呈环形流动;5. 在螺旋搅拌下,液体呈螺旋状流动。
六、实验分析1. 搅拌速度对液体流动的影响: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液体的流动速度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搅拌速度增加,剪切力增大,从而加速了液体的流动。
2. 搅拌方式对液体流动的影响:圆周搅拌和螺旋搅拌对液体流动的影响较大。
圆周搅拌使液体呈环形流动,而螺旋搅拌使液体呈螺旋状流动。
这是因为搅拌方式改变了剪切力的方向和大小,从而影响了液体的流动。
七、实验结论1. 搅拌速度对液体流动有显著影响,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液体的流动速度也随之增加;2. 搅拌方式对液体流动有较大影响,圆周搅拌和螺旋搅拌对液体流动的影响较大;3. 在实际应用中,合理选择搅拌速度和搅拌方式可以提高液体流动的效果。
八、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搅拌速度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如需要快速混合液体,可选择高速度搅拌;2. 搅拌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液体的特性和实验目的进行,如需要均匀混合液体,可选择圆周搅拌;3. 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搅拌器的使用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伤害。
结晶器电磁搅拌对铸坯质量影响的研究张建新宋维兆(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摘要:研究了电磁搅拌对中高碳钢铸坯组织和质量的影响,通过对搅拌强度的控制,改善了铸坯的表面质量,得到了良好的铸坯组织,减少了偏析、缩孔,提高了连铸坯质量.1前言电磁搅拌技术随着连铸技术发展和对连铸坯高质量的要求愈来愈来被广泛采用,电磁搅拌能有效的改善金属凝固组织,提高等轴晶率、减少缩孔级别、降低铸坯的偏析度等。
新疆八钢1999年建成一座70t直流电弧炉,主要生产的品种有:合金钢、中高碳钢、低合金结构钢和普钢,但以低合金结构钢和普钢为主。
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及改变品种结构,2006年我们在小方坯连铸机上应用了结晶器电磁搅拌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使铸坯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试验方案及方法2.1试验方案生产工艺流程为:70 t直流电炉一L F(70 t精炼炉)一CCM(R8合金钢连铸机)一轧钢。
实验钢种为55钢、65钢、60Si2Mn.方案为搅拌与不搅拌对比试验:对缩孔、碳偏析、皮下气孔及铸坯组织的影响。
连铸机主要参数见表l2.2试验方法 (1)在连铸机电磁搅拌结晶器上四流分别采用不同的频率、电流对钢水进行搅拌,在不同的温度、拉速下对铸坯截取试样。
(2)对截取的铸坯试样进行切割、车铣、磨光、酸洗。
作低倍检验研究电磁搅拌对缩孔、偏析和铸坯组织的影响。
(3)电磁搅拌对铸坯表面质量的影响。
取十块不同工艺参数150木150咖方厚10m的铸坯,将铸坯从边缘到中心分为4个区,即细晶区、柱状晶区等分两个区、中心区,用M5光谱分析仪在每个区做全分析,分析电磁搅拌对中高碳钢碳成分偏析影响。
3试验结果与分析3.1结晶器电磁搅拌对连铸坯缩孔的影响 3.1.1结晶器电磁搅拌参数对连铸坯缩孔的影响本次试验了取不同频率、电流参数下的铸坯100个,对不同的中间包过热度、拉速分别取样。
高级别的缩孔发生降低了,说明缩孔控制得到改善。
特别是高过热度下,铸坯缩孔改善明显。
板坯连铸结晶器内电磁制动控制效果的研究发表日期:2006-9-5 阅读次数:261 前言连铸板坯的表面和内部缺陷与结晶器内钢液的流动条件紧密相关。
从结晶器的浸入式水口流出的钢液射流夹带着非金属夹杂物和气泡冲击结晶器的窄面后分成两个很强的流股,其中一个流股向上流动,引起弯月面的不稳定性并易造成卷渣;另一个流股穿入板坯深处,使非金属夹杂物和气泡聚集在凝固壳上。
在高速连铸下,这些现象更为严重并恶化了最终产品质量。
因此,控制从水口流出的钢液成为高速连铸中的关键技术。
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发了应用稳恒磁场制动从水口流出的钢液即电磁制动技术。
电磁制动技术(Electromagnetic Brake-EMBR>就是在水口区域设置与水口出流垂直的稳恒磁场,在导电的液态金属中将产生感生电流,感生电流与稳恒磁场的交互作用又在液态金属中产生与流速方向相反的洛仑兹力,从而使液态金属的流动受到抑制。
在连铸中应用电磁制动技术可减少连铸坯的内部和皮下夹杂物,消除保护渣的卷渣,减少纵向和横向裂纹,达到高拉速下生产高质量连铸坯的目的。
本文用Pb- Sn- Bi低熔点合金进行了电磁制动模拟实验以证实电磁制动的效果,研究了单条形稳恒磁场对结晶器内流体流动的影响,并考察各操作参数(磁通量密度、浇铸速度、水口出口角度>对电磁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
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模拟结晶器与实际结晶器几何相似,其比例为1:3。
金属液从模拟中间包通过浸入式水口流入结晶器中,然后通过结晶器底部的出口流入金属液储槽,同时,通过钢包不断地往中间包内补充金属液,使金属液在结晶器内形成连续的循环流动。
流动过程中金属液的流量用中间包内的塞棒和结晶器出口处的流量控制阀进行调节。
通过用钢包不断往中间包补充金属液使中间包内金属液的液面稳定,从而使结晶器内金属液面保持稳定。
每次实验,金属液在结晶器内的稳定流动时间保持3~5min,以得到稳定可靠的实验结果。
板坯二冷区电磁搅拌生产工艺参数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电磁搅拌技术是一种在制造过程中使用电磁场来搅拌金属液,从而实现材料的均匀性和纯净度的提高的现代制造技术。
电磁搅拌可以提高铸造工件的品质,减少气孔和缩孔等铸造缺陷,同时加快凝固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在制造过程中,板坯的生产过程中的二冷区的结晶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熔炼工艺是板坯生产中的关键部分。
不同制造工艺参数可以影响二冷区的结晶过程,因此如何优化这些参数以获得更好的板坯生产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本研究将通过分析板坯二冷区电磁搅拌生产工艺参数的优化对结晶效果的影响,为提高板坯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遵循研究的目标和意义,本研究将深入分析分析板坯二冷区电磁搅拌生产工艺参数对结晶效果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确定研究参数和范围:影响板坯二冷区结晶的制造工艺参数有很多,因此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生产过程选取适当的参数,同时确定其范围。
(2)制备模拟试样:为了模拟实际板坯生产过程,本研究将选取合适尺寸的铸造模具制备模拟试样,通过控制各个参数的变化,获得不同制造工艺参数的试样。
(3)测定试样的结晶温度:通过实验测定各制造工艺参数条件下模拟试样的结晶温度,并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试样的颗粒形态和晶粒大小进行定量分析。
(4)对试样的结晶过程进行观测:通过金相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试样的二冷区结晶情况,在不同制造工艺参数条件下观测晶体的生长速度和结晶过程的变化。
(5)数据分析和参数优化:通过以上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针对各种制造工艺参数,确定最优参数组合以获得最佳的结晶效果。
三、预期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板坯二冷区电磁搅拌生产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预期得到以下结果:(1)成功确定影响板坯二冷区结晶过程的制造工艺参数范围。
(2)通过控制制造工艺参数实现对板坯二冷区结晶过程的优化。
(3)获得不同制造工艺参数条件下试样的结晶温度和晶粒形态和大小的变化规律。
重钢方坯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钢铁制造工艺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连铸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优质钢铁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连铸过程中,结晶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钢坯的质量及产品性能。
因此,如何优化连铸结晶器的工艺参数,提高结晶器温度场的均匀性和结晶器内流场的稳定性,是当今钢铁行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电磁搅拌技术是一种通过施加电磁力对流体进行搅拌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熔体流动状态,使其温度分布均匀,同时消除流动中产生的气泡、夹杂物等缺陷,提高钢坯的质量。
因此,在连铸结晶器中应用电磁搅拌技术,可以有效改进结晶器内流场的稳定性与均匀性。
本研究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重钢方坯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技术在结晶器内流场变化中的作用,分析电磁搅拌参数对结晶器温度分布的影响,探讨电磁搅拌技术在提高钢坯质量、优化结晶器工艺参数方面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内容1.建立重钢方坯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数值模型2.对比分析结晶器内流场变化及温度分布的差异3.优化结晶器电磁搅拌工艺参数4.探究电磁搅拌技术在提高连铸钢坯质量中的应用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重钢方坯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数值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结晶器内流场变化和温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并对不同电磁搅拌参数下的结晶器内流场和温度场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优化结晶器电磁搅拌工艺参数,提高连铸钢坯的质量,增加产量。
同时,通过理论分析,探究电磁搅拌技术在钢铁制造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四、预期成果1.建立重钢方坯连铸结晶器电磁搅拌数值模型2.分析电磁搅拌参数对结晶器内温度分布和流场的影响3.探讨电磁搅拌技术在提高连铸钢坯质量的应用前景4.撰写1篇学术论文,撰写1份实验报告五、研究进度安排第1-2周:文献调研及相关技术知识学习第3-4周:建立数值模型、进行参数选择与网格划分第5-6周:对结晶器内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数据分析第7-8周:对比分析不同电磁搅拌参数下的结晶器内温度分布和流场的差异第9-10周:优化电磁搅拌工艺参数,并进行实验验证第11-12周: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第13周:完成实验报告第14-15周:撰写学术论文六、预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存在差异。
方坯连铸电磁搅拌的实验室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方坯连铸过程中,由于金属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铸坯表面凸起、凹陷等质量问题。
为了改善铸坯表面质量,提高连铸过程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
目前,应用电磁搅拌技术已成为改善铸坯表面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方坯连铸电磁搅拌技术对铸坯表面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模拟研究来探究不同搅拌参数(如搅拌电流强度和频率等)对铸坯表面形貌的影响,为方坯连铸电磁搅拌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的方式探究以下内容:(1)方坯连铸电磁搅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情况;(2)方坯连铸电磁搅拌的实验室模拟装置的设计和制作;(3)在实验室模拟装置中,通过控制不同的搅拌参数,如搅拌电流强度和频率,来研究它们对铸坯表面形貌以及浸润性等指标的影响;(4)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总结不同搅拌参数对铸坯表面形貌和浸润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结论和改进措施。
4.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搜索和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方坯连铸电磁搅拌技术的原理、应用情况和研究进展等。
(2)设计并制作方坯连铸电磁搅拌实验室模拟装置,在模拟装置中进行不同搅拌参数下的模拟实验。
(3)记录模拟实验时铸坯表面形貌和浸润性的数据和图像。
(4)通过数据分析和图像处理,总结不同搅拌参数对铸坯表面形貌和浸润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结论和改进措施。
5.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能够探究出方坯连铸电磁搅拌技术对铸坯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出不同搅拌参数对铸坯表面形貌和浸润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结论和改进措施。
该研究成果可为方坯连铸电磁搅拌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板坯结晶器钢液流动及液面波动行为的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题目:板坯结晶器钢液流动及液面波动行为的模拟研究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板坯结晶器是钢铁冶金生产中非常重要的设备之一,它对冶炼钢的品质和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研究板坯结晶器内钢液的流动规律及液面的波动情况,对于提高钢坯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改进结晶器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模拟分析板坯结晶器内钢液的流动规律,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内部的物理过程,有助于找到合理的结晶器设计方案,提高钢坯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同时,对液面波动进行研究,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波动对钢坯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步骤:研究方法: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数值模拟法步骤:1.钢液流动基本情况设定:模拟的物理场为三维不可压流体,计算区域为结晶器内部,在结晶器入口的钢液速度采用实测值进行设定。
2.建立计算模型:采用CAD软件进行建模,绘制结晶器的三维几何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
3.设定物理模型:包括物理场设定、边界条件、流体力学模型、液相相变模型等。
4.对模型进行预处理:对模型进行修剪、填充、光滑处理等操作,以及对网格进行划分、质量检查等处理。
5.进行数值模拟:利用CF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流场、压力、温度等参数图形、动态实时曲线,同时进行参数分析、对比等操作。
6.对计算结果进行后处理:对模拟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进行结果可视化、数据统计、图表绘制等操作。
7.模拟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对模拟结果进行结构性分析和解释,从物理现象上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四、预期研究成果:1.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结晶器内部的流动场、温度场分布图,了解钢液流动规律,分析影响钢坯生产的因素。
2.研究板坯结晶器液面的波动行为,探究波动对钢坯质量的影响机理。
3.提出具有实用性的结晶器设计方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钢坯生产效率。
实验报告:电磁搅拌对铸坯凝固组织的影响一目的和意义自六十年代以来,电磁搅拌(Electro Magnetic Stirring)作为一项新技术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应用于连铸中,主要用于改善铸坯凝固组织。
我国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究该项技术,至今已经取得较大成果。
本次实验有以下要求:(1)了解电磁搅拌设备的构造和技术参数。
(2)了解施加电磁搅拌前后铸坯凝固组织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启动电磁搅拌装置后会产生磁场,该磁场作用于铸坯便会在铸坯内激发感生电流,而感生电流在旋转磁场内必然受到电磁力的作用,且电磁力的方向与磁场运行方向一致,始终沿着圆周方向,这样就推动了铸坯中的金属液体作圆周运动,从而达到搅拌的目的。
合理配置电磁搅拌参数能有效细化晶粒,减少中心偏析和疏松,大大提高等轴晶率,最终提高铸坯质量和成材率。
[参考张伟强,《金属电磁凝固原理与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三实验设备及工作原理本实验采用岳磁高新冶金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DJMR-1616W外装式直接水冷电磁搅拌器,设备型号的含义如下:DJ—电磁搅拌系列代号M —EMS安装位置,M-Mold:结晶器区(I-Inferior:结晶器下;S-Second:二冷段;F-Final:凝固末端)R—磁场形式,R-Rotation:旋转磁场(T-Travelling直线磁场或行波磁场;H-Helix螺旋磁场)1616—铸坯厚度和宽度,用厘米表示。
是160*160mm的小方坯。
W—结构形式,W-wai:外装式(N-nei:外装式;Z-zu:组合式)设备主要由壳体和感应器两部分组成。
壳体由非磁性耐热不锈钢焊接而成,感应器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由于采用工业水直接冷却,因此对线圈的绝缘性能要求很高。
最大电流:500A最大频率:0-10Hz中心磁感应强度:≤500GS四实验操作步骤1.通电运行前一定要对电磁搅拌装置进行检查;2.用熔铝炉在石墨坩埚内熔化铝硅合金,熔化后精炼,以烘烤到200~250度的石墨坩埚内,在自然条件下凝固,制取铸态试样一;3.开冷却水阀,开EMS装置电源,启动设备,进入准备运行状态;4.将熔体浇入另一石墨坩埚,置于电磁搅拌器空腔,使电磁搅拌装置进入运行状态,设置输入电流和输入频率,待熔液完全凝固后停止搅拌,制取铸态试样二;5.将试样一、二进行加工,切样-磨样-抛光-腐蚀-金相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