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礼俗

人生礼俗

人生礼俗
人生礼俗

第七章人生礼俗

礼是什么?一谈到礼,大家马上会想到哪些内容?

答案可能是待人接物的礼貌谦让,各种繁琐的礼节规矩,还有五四运动以来批判的“吃人的礼教”,等等等等。通常而言,我们对礼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样态度:一方面,我们对现代礼仪,我们格外重视,如接见外宾、西餐仪式等等,上车时要让人先进,进电梯要自己先进,认为这是文明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们对传统礼仪知之甚少,有人称中国虽号称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但实际的记忆却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记忆到清代就不错了,比如我们对电视上的清朝宫廷戏都比较熟悉,又比如我们对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年耻辱刻骨铭心。至于明朝之前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一般中国人其实已经毫无概念。也正因为知之甚少,我们对传统礼仪的态度几乎完全是负面的,从评价看,常常是一言以蔽之,“吃人的礼教”,认为束缚人的“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妻”就是我们全部的传统。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的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无处不在。《中庸》有言:“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中,礼仪实际上包罗万象,其影响远远不止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礼貌”、“礼节”。我们的政治统治的艺术、我们的文化、我们为人处世的谦逊、含蓄,几乎无不与礼仪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礼仪到底是什么?

礼仪是一种文化——“中国礼仪之争”,自17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一场持续300 余年的中西方世界围绕祭孔、祭祖是否偶像崇拜的文化争议。

礼仪是一种制度——这是一种治国的艺术,是一种区别的制度。《礼记》说:“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臣闻天子之职

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

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礼记?经解》又说:“故朝观

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

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

男女之别也。”

礼与法制的关系——“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公制礼作乐,是将礼作为一种国家法制在用心构造的。正因为礼、法关系密切,因此才有亲亲、尊尊的法律,

“子不告父,妻不告夫”。

礼与道德的关系——孔子的思想中,“克己复礼”是根本的社会思想,建立礼治的理想社会。

孔子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兴复周公时候的礼,重建一种社会秩序。

他对礼的思考追问,才有了“仁”。这既是天性,就像鸟还知道反哺,人

更应该知道孝,知道诚信;这也是对君子、对士大夫、对诸侯、对天子等

统治者的根本的要求。所以孔子的仁学是为他的礼治服务的,因此他十分

强调礼,强调秩序,强调礼的教化。所以当他的学生子贡很可惜那典礼上

用作祭品的羊,孔子便责备他:“尔爱其羊,吾爱其礼。”在他看来,礼不

仅仅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繁文缛节,同时也是一种生活艺术,是一种道德实

践,也是一种教化实践。

的确,生活和实践,恰恰是我们在理解传统礼仪时必须关注的一点。从礼本意的解释上来看,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说:“礼,履也。”履,是鞋,是走,不是虚文,而是践履,是活生生的实践。

近代“文化怪杰”(也有人称为“晚清第一名士”)辜鸿铭(1867~1928)就说:“礼不

是一种排练的仪式,而是活生生的文化。”关于辜鸿铭,我们往往习惯强调他陈腐落伍的一面,比如他喜好女人小脚,甚至有人讽刺他喜欢嗅女人的小脚,并因此激发他创作的欲望。也有人讽刺他脑后的小辫子,据说他第一次走上北京大学讲台时,教室里的学生全部哄堂大笑,但辜鸿铭只说了一句话,聪明的北大学生就立刻安静佩服起来,他说:“你们只看见我头上有形的辫子,却看不见你们自己心中无形的辫子。”辜鸿铭是有资格这样来教训北大学生的先生,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极其偏爱的人,他同时也是一个学贯中西,对西方文化极其熟悉的人。他的许多著作都用外文创作,而且成为外语世界的畅销书,成为当时西

母亲是外国人,生在南洋马来半岛),学在西洋(他被他父亲工作的橡胶园主人、一位英国人收为义子,十岁时就被带到英国读书。临行前,父亲对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德国人,都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等名校求学,游历了欧洲,并精通英、法、德、希腊等9种语言。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张之洞幕府洋务,后在北洋政府任职)。人们往往忽略,辜鸿铭是在异常艰难的窘境下,依然坚持对东方文化的捍卫。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儿《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英文版名为《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他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英国作家毛姆(《人性的枷锁》)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印度诗人泰戈尔、日本首相、俄国皇储都登门。

所以对于他人,我们应该学习陈寅恪先生在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提出的基本态度:具“了解之同情”,要先设身处地的真正了解,且慢随意地针砭批评。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观点】

——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要获得自由、真正的自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循规蹈矩,即学会适当的约束自己。(胡适有句话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礼,为中国文明的精髓。

——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的礼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礼貌

中国传统的礼仪实践,在国家层面上可以分为五种,故习称“五礼”,具体如下:

●吉礼:祭祀的礼仪;比如祭天、祭地、祭祀泰山等

●凶礼:对死丧的凭吊和对灾祸的慰藉、帮助;

●宾礼:朝会等社会交际中的礼仪;

●军礼:征伐或演练等军事活动中的仪礼;

嘉礼:日常生活中婚冠庆贺宴饮往来礼仪。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人生礼俗,即民俗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各种人生礼仪,这是一般人生活中的礼仪实践。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的重要阶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个人必须接受与其地位、职责相关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确定人们的身份、角色及与之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是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的过程。人生礼俗就是整个人生历程的实际见证和标志。

[日]祖父江孝男等《文化人类学事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人的一生就像竹子,其过程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许多‘节’,表示着其阶段性的特征。人生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人就是在具备某些条件时,通过一个个‘人生之节’,发育成长,走向终点的。”

人的一生就是个体生命不断“文化化”(enculturation)、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期间也宛如竹子一样,有许多的“节”。如毕业典礼标记着一个学生学业的结束和完成。

人生礼俗的基本功能:

1、标记功能

礼俗具有明显的标记功能。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仪式活动,是为了标记人的不同的生活阶段。例如,在中国古代,幼年时期的男女都不结发,多为垂发。到了一定阶段,女子要行“笄礼”,即用簪子把头发盘起来。笄礼是女性进入成年时期的标志,也就是说可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此后,如果女性已经订婚,那就还要系缨。缨是一种五色丝绳,凡女子许嫁,都用它来束发,以表示确定了婚配的人家。到了成婚之日,这条丝绳须由新郎亲手取下,标志女性已成为人妇。(参见《中国风俗大辞典》)。现代婚礼,还有结婚戒指等礼俗。

2、社会功能

在仪式中人们可以实现自己在社会中角色的转换。如成年礼的功能实际上是使一个人告别自己的童年时代,而进入到成年人的阶段。还可以说是从一个“无性”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有性”世界的过程。因此成年礼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使一个人的身份通过仪式活动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可以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又如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在很大程度上说不是为了死者,而是为了生者。人们举行的一系列仪式活动,以及通过穿插于其中的饮食、服饰、祭祀等活动,都是为了通过丧葬礼仪重新强化和整理家族或宗族之间的关系和秩序,并期待社会的认可。家族中的人身份不同,在丧葬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为亲人守孝的时间也不同,有三年的,有三个月,有几日的。

3、心理功能

人生礼仪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在协助人们实现角色转换的同时,实现心理转换,安抚人们在角色转换过程时期不安的心理状态。例如,在中国很多地方,新娘子出嫁时要唱《哭嫁歌》。在四川宜宾地区,一套《哭嫁歌》主要包括女儿开口哭、娘哭女、哭爹娘、哭弟弟、哭外公外婆、哭舅舅、哭哥嫂、骂媒等等。《哭嫁歌》的内容之一是表达女儿与父母、亲人之间难分难舍的亲情,以及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母亲对女儿出嫁以后的告诫,比如“对公婆要恭敬,对小姑要细心,妯娌之间要和气”,表达了父母对女儿角色变换的担心。中国有句俗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结婚,对女性与其家庭来说,就是一种生离死别。女性出嫁时,心理活动很复杂,既有对父母的依恋感激,又有对未来的担忧恐惧。《哭嫁歌》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情绪宣泄的一种途径,帮助女性完成心理转换。

在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俗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诞生礼、成人礼、婚礼、丧葬礼等。

第一节诞生礼

诞生礼是个体人生的开端礼。一个婴儿的出生,只有通过为其举行的诞生礼,才由生物的存在获得社会的意义,为家庭、为亲属所认可。从我国重视子嗣的实际情况看,诞生礼包括婴儿出生之前及后来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礼俗活动,大体可分为求子礼俗、孕期礼俗和贺诞礼俗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贺诞礼俗最为重要。

一、求子礼俗

农业文明,宗法社会:多子多福(黄宏小品《超生游击队》,98洪水冲出许多逃生黑户,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不孝有三(一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如父当官,怂恿贪污;二是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不能孝养;三是不娶无子,绝其祖祀。),无后为大。

——“送子观音”

——“麒麟送子”

湖南长沙,元宵舞龙灯活动送子。当龙灯到达家门时,请求龙身绕妇人一次,又让男孩骑在龙身上,在堂前绕圈,称作“麒麟送子”。后以该图案刺绣或剪纸送妇人,表示“早得贵子”。(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天穿节”摸石求子

《岁时广记》卷一记载:“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饵置屋上,谓之补天穿。”天穿节至今仍在四川等一带流行,时间不一,有的在正月初七、十九、二十等,一般以正月二十为多。这是信仰女娲遗风。女娲为人之母,司生殖,又曾经炼石补天。天穿节摸石求子,由此而来。

二、孕期礼俗

孕妇禁忌:忌食生姜,以免孩子多指;忌食兔肉,以免孩子豁唇;忌食公鸡,以免孩子夜啼;忌食螃蟹,以免胎横难产。——反映处过去对孕妇流产、难产及生残缺儿等不能作出科学解释。但某些禁忌有合理性,比如少去公共场所,少登高爬楼梯等。

孕期馈送:各地在产期临近时有催生习俗。如杭州旧时送催生礼时要携带一具笙,吹着进门,以“吹笙”寓意“催生”。

三、贺诞礼俗

1、产妇“坐月子”:产妇在生产的一个月内不能做事、不能出门,精心调养。

“产翁制”,模拟生育,产翁坐褥。丈夫代替产妻坐月子,假装疼痛,受人护理。

屈原《楚辞·天问》:伯禹愎(腹)鲧,夫何以变化?

《太平广记》:南方有獠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如乳妇。

人类学家认为产翁制是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标志。男人借此表示:“生孩子的是我,孩子要随我的姓。”也有人认为是巫术风俗,以保孩子平安。

2、“洗三”——生命的降生礼俗

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称为“洗三”或“三朝”。这是家庭庆贺增添人丁的仪式,也是标志新生儿降临的人生大礼。“洗三”馈送:外婆家及亲朋以红鸡蛋、衣帽、鞋袜等相赠贺,主人家则设酒款待,共吃红鸡蛋。宋《梦粱录》记载:三日,女家送冠花、彩缎、鹅蛋,以金银缸儿盛油蜜,顿于盘中……并以茶饼鹅羊果物等合送去婿家,谓之送三朝礼也。

婴儿沐浴:请老妇人给婴儿洗浴,边洗边唱祝福辞,如“毛毛洗了三,身子壮如山;毛毛洗了三,骑马做高官”(侗族)。又如“长流水,水流长,聪明伶俐好儿郎”;“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此外,洗三时还要给孩子起乳名。中国人以前都是唤着乳名、小名长大,《暖春》电影中儿子都娶媳妇成家了,他老父亲还叫他小名“娃”,铁蛋、阿狗、阿猫的,名字越贱越容易养活。现在反正都成宝

宝了。

3、“满月”——进入人群的礼俗

婴儿出生一月叫“满月”,父母发帖宴客庆贺,亲友携衣物、食品或摇篮等礼祝贺“剃满月头”。“剃满月头”很有讲究。比如北方地区不是将胎发全部剃光,在其脑后留一撮毛,俗称“百岁毛”,认为这样可以长命百岁。南方如义乌男孩顶发剃成方形,据说是乌纱帽翅形状,长大可以当官;女孩剃成桃形,长大美丽如仙桃。剃下的胎发不能随意丢弃,有的将胎发撮成团,用彩线挂在堂屋高处,据说这样小孩将来会有胆有识。有的将胎发用红纸包好,挂在门后以压邪。

4、“抓周”——预卜前程的礼俗

婴儿满一周岁时,要举行抓周仪式,即让不懂事得婴儿随意抓取预先摆放好得物件,来预兆小孩得人生志趣、喜好、职业和前途。这是一种占卜性的礼俗,实际上寄托了长辈对儿孙的期望。抓周预兆前途的礼俗由来已久,南北朝颜子推在《颜氏家训·风操》中已记载江南地区新生儿满一周岁时“试儿”风俗,“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抓周试儿习俗历朝沿袭,至近代仍在全国流行。抓周仪式时,小孩洗澡后穿上新衣,将糕点果品、文房四宝、书籍玩具、剪刀秤尺等放置席上,让小孩坐在当中,任他伸手去抓,小孩抓到的第一件东西酒代表了他日后的志趣和职业。比如抓到笔墨,说明爱读书,会金榜题名;抓到算盘,说明有能力经商,会发家致富;抓到点心的,说明喜欢吃喝。等等。

——“宝玉抓周”(《红楼梦》第二回)

——“钱钟书抓周”

其他小儿礼俗

南方小孩子生病,有所谓“叫魂”或“撞客”(《红楼梦》第42回)习俗。

第二节成人礼

成人礼又称“成丁礼”,是男女青年步入成年时举行的礼仪。成人礼宣告了年轻人迈入社会的开始,表示从此能够独自承担社会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中国古代成年礼,男的称作“冠礼”,女的称作“笄礼”。成年礼也是对青年男女的约束,表示他们应该成为品德完美的人,故意义重大。——子路“正冠”而死。一般来说,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根据《仪礼·士冠礼》记载,冠礼是由主持仪式者在宗庙给青年男子戴三次帽子,称“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象征男子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并可择偶婚配。女子的笄礼规模要小一些,主要由家长为女儿改变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插上簪子(即笄),俗称“上头”,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结婚。(《南史·孝义传》东晋时无锡华宝父亲阵亡,华宝至70岁仍不结婚。)古代冠礼由于程序繁琐,至明清以后在民间逐渐泯灭,但类似成年礼的习俗一直影响到今天。

近代上海松江县流行“庆号”礼俗,即年满十八的青年,举行废除乳名小名,别取大名,为拥有成人资格的名字而互相庆贺。这一礼俗正源于古代冠礼。冠礼时要在“名”外再取字,“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檀弓上》孔颖达疏)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诸葛亮,字孔明。民国刘文典(安徽大学校长)有句名言:大学不是衙门。他支持学潮,是个很有个性风骨的文人。据说有次见蒋介石,蒋问他:“你是刘文典么?”刘回答说:“字叔雅,文典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

中国古代名字很讲究,三国时多单名,如张飞、刘备、曹操、关羽、诸葛亮等等,到了后代,加上辈份,一般都用双名。女子姓名一般简单,大妹、二妹、一直叫到小妹为止。李清照等人例外,出身名门望族。

2005年5月4日首都年满18岁中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成年礼。

少数民族成年礼(p193-196)

如纳西族成年礼,男子“穿裤子礼”,女子“穿裙子礼”(13岁之前不穿裤子,男女同装,只穿麻布长衫。13岁以后才穿裤子,作为成年的标志)。黎族、高山族文身习俗。傣族、布朗族等漆齿、凿齿习俗。

第三节婚礼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在人生礼俗中,婚礼是继成年礼后举行的一项非常重要非常神圣的仪式,所谓“婚姻大事,不能儿戏”,它标志着青年男女组建新家庭的开始。

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婚姻形态多种多样,贯穿于婚姻过程中的礼俗也各有差别。以汉族传统婚礼而言,中国古代就有“六礼”的说法,即婚礼过程前前后后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六礼”大约肇始于周代,完备于汉代,本来是士大夫阶层礼仪,后来普通百姓的婚姻也渐渐遵行“六礼”。

●一、纳采

纳采是婚姻程序的开始,是男家请媒人带着礼物到女家求婚。先秦时纳采礼物往往是大雁。传统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授受不亲”、“无媒不成婚”。

《礼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战国策·秦策》:处女无媒,老且不嫁。

《白虎通·嫁娶》: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

——自结良缘为“私奔”,如西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二、问名

问名是求婚后男方托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八字,准备合婚的仪式。

当女家接受男方的求婚意向后,男方就写信遣请媒人打听女方姓名,女家出具名氏、排行及出生年月日时生辰八字。问名并不专对女方,男方同时也向女方出具其子的姓名等。国学大师章太炎给女儿娶了生僻名字,结果难以嫁人。四个工(展)、四个叉(丽)、四个又(辍)●三、纳吉

纳吉是男家得女子的姓名及生辰八字后,放在家庙占卜婚姻吉凶,或直接请卜卦者排比测算。若占卜成功,八字相合,男家就“下帖”告知女家,女家若接下帖子,就表示议婚告成,答应该门婚事。“纳吉”婚俗,一方面表示在传统家族势力影响下,诸如婚姻大事必须求取祖先神灵的认可和保佑;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姻缘前定”、“天作之合”,以求吉利完满。

●四、纳征

纳征也叫“纳币”、“纳成”,是男家向女家赠送聘礼,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下彩礼”、“下茶礼”、“过礼”、“定聘”,是正式的定婚仪式。因此,纳征可谓是婚礼之前最重要的环节。定婚聘礼原本多用大雁,宋以后风行用茶。“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不可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故古代称明媒正娶为“三茶六礼”。《红楼梦》第二十五回,王熙凤笑着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

聘礼在汉以前象征意义重于物质价值,而南北朝以后风气一变,“嫁娶必多取资”,索取重聘颇为流行。唐五代以后“门当户对”的观念更加淡薄,缔结婚姻时家资财产成为重要考量因素。所谓“自五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五、请期

请期是由男家卜得迎娶吉日,告知女家,选定双方都满意的大好日子。后世称为“下日

子”、“送日子”、“定日子”、“下婚书”和“探话”。

六、亲迎

亲迎是婚礼的高潮,礼数也最为周全。“六礼”中的前面五礼都是为亲迎做准备工作,可成为“议婚”礼俗,亲迎则是成婚礼俗。近代人们称为婚礼的往往就是指传统的“亲迎”。亲迎礼仪,通常是男方迎娶而女方相送。整套礼仪相当繁杂,主要有如下程序:

花轿迎娶

女子出阁哭嫁——辞亲之礼

进门拜堂——一拜天地(拜了天地祖宗,才成为家庭中的正式成员);二拜高堂(拜了父母诸亲,才成为儿媳);三夫妻对拜(夫妻之间交拜,最终缔结了婚姻)。

结发礼——唐以后新郎新娘各剪一绺头发绾成同心结式样的发髻以为吉祥信物。故人们把元配夫人称“结发妻”或“发妻”。【杜甫《新婚别》:“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交杯酒——宋之前为一起用餐,共食合瓢;宋以后用双杯,两杯以彩丝相连,夫妇共饮,表示同心同德,相亲相爱。

闹洞房——汉代以后,娶亲纳妇,必有亲朋围坐新房之中,戏謔百端,称作“闹房”、“闹洞房”。这种习俗尤其流行于民间中下层。人们认为“越闹越发,不闹不发”,又说“新婚三日无大小”。由于取闹无度,传统士大夫对这种习俗诟病很多。

回门——婚后一月夫妻双双回娘家,探望女方父母,又称“成婿礼”。

六礼是西周所规定的婚姻成立条件,婚姻解除的条件则是七出三不去。其中,七出是解除的具体条件,三不去则是对七出的限制。七出是:一是无子,二是淫,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上恶疾。但是,无子是在妻子五十岁以后才有效,即过了生育期,而此时男方一般有妾生的子女,休妻很难出现,况且还有三不去的限制条件。妒忌实际是指自己不生育又不许丈夫纳妾的那种妒忌。三不去是对七出的限制,一是有所取无所归,二是与更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第一是指结婚时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时已去世,原来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于是无家可归。二是和丈夫一起为父亲或母亲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三是结婚时贫穷,后来富贵的。“贫贱之妻不可弃”。

第四节丧葬礼

死亡是人生的重点,中国传统奉行“事死如生”、“慎终追远”的价值观,因此对丧葬礼仪非常看重。丧葬礼仪既包括埋葬亡者的一整套程序,也包括生人为死者服丧守孝的各项礼仪。在古代礼仪中,丧礼是极其讲究的,尤其是子女对父母服丧礼仪,往往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格的重要标准。(具体参见p223-240)

交谈礼仪知识中的五大禁忌是什么

交谈礼仪知识中的五大禁忌是什么导读:本文是关于交谈礼仪知识中的五大禁忌是什么,希望能帮助到您! 交谈礼仪知识 交谈礼仪的内容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气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谈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第三者参与说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谈话的内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 交谈五不要 1不要始终独白 交谈讲究双向沟通,交谈中要目中有人,礼让他人,要多给对方发言的机会,让大家相互都有交流。不要一人独白,侃侃而谈,独霸天下,只管自己尽兴,而始终不给他人张嘴的机会。 2不要导致冷场 交谈中,忌从头到尾保持沉默,不置一词,从而使交谈变相冷场,破坏现场的气氛。不论交谈的主题与自己是否有关、自己是否对其感兴趣,都应热情投入、积极合作。万一交谈中因他人之故冷场暂停,切勿闭嘴不理,而应努力救场,可转移旧话题,引出新话题,使交谈畅行无阻。 3不要随意插嘴 他人讲话,尽量不要中途打断。那种突如其来、不经允许地去插上一嘴的做法不仅干扰了对方的思绪,破坏了交谈的效果,而且会给人自以为是、喧宾夺主之感。发表个人意见或进行补充,必须等对方把话讲完,或经对方首肯。 4不要与人抬杠 抬杠是指喜欢与人争辩、固执己见、强词夺理。在一般性的交谈中,允许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若自以为一贯正确,得理不让人,不仅大伤和气,而且有悖交谈主旨。 5不要否定他人 礼仪有“不得纠正”法则,含义是求大同、存小异,若无关宏旨,不

高中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

谈吐的礼节礼貌与禁忌:谈吐的基本要求

谈吐的礼节礼貌与禁忌:谈吐的基本要求 交谈的基本原则是尊敬对方和自我谦让,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态度诚恳亲切说话时的态度是决定谈话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谈话双方在谈话时始终都相互观察对方的表情、神态,反应极为敏感,所以谈话中一定给对方一个认真和蔼、诚恳的感觉。 (二)措辞谦逊文雅措辞的谦逊文雅体现在两方面:对他人应多用敬语、敬辞,对自己则应多用谦语、谦辞。谦语和敬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对内,后者对外,内谦外敬,礼仪自行。 (三)语音、语调平稳柔和一般而言,语音语调以柔言谈吐为宜。我们知道语言美是心灵美的语言表现。有善心才有善言。因此要掌握柔言谈吐,首先应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性格锻炼,同时还要注意在遣词用句、语气语调上的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应注意使用谦辞和敬语,忌用粗鲁污秽的词语;在句式上,应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在用词上,要注意感情色彩,多用褒义词、中性词,少用贬义词;在语气语调上,要亲切柔和,诚恳友善,不要以教训人的口吻谈话或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势。在交谈中,要眼神交汇,带着真诚的微笑,微笑将增加感染力。 (四)谈话要掌握分寸在人际交往中,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应怎样去说才更符合人际交往的目的,这是交谈礼仪应注意的问题。一般说,善意的、诚恳的、赞许的、礼貌的、谦让的话应该说,且应该多说。恶意的、虚伪的、贬斥的、无礼的、强迫的话语不应该说,因为这样的话语只会造成冲突,破坏关系,伤及感情。有些话虽然出自好意,但措辞用语不当,方式方法不妥,好话也可能引出坏的效果。所以语言交际必须对说的话进行有效的控制,掌握说话的分寸,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五)交谈注意忌讳在一般交谈时要坚持“六不问”原则。年龄、婚姻、住址、收入、经历、信仰,属于个人隐私的问题,在与人交谈中,不要好奇询问,也不要问及对方的残疾和需要保密的问题。在谈话内容上,一般不要涉及

从人生礼俗透视中国的文化结构——读《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十九世纪至当代的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

从人生礼俗透视中国的文化结构 ——读《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十九世纪至当代的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 李长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 生育礼俗、婚姻礼俗和丧葬礼俗,在我们一般中国人看来,都是些生活琐事,虽然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大家似乎都是依习俗办事,并不多想。但是,就是这些生活小事,却吸引了一位来自德国的女学者罗梅君的目光。她作为一个汉学家,从书本上早就熟悉了中国,在近20年来又屡次来北京小住、访问、考察、研究,她用一种异文化的独特眼光,以及一个具有丰富的西方学术素养的学者识见,从北京人的这些平凡的人生礼俗习惯中,看出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一些深层奥秘,从中挖掘出来一番不平常的道理,并洋洋洒洒地写成了这样一本大书。读罢这本以西方式的框架和笔法来分析中国人生礼俗的书之后,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中国读者,不免会感到一番别样滋味,若有所思,并若有所悟:原来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习俗中,还能解读出如此丰富、深刻的历史意味和文化意味。——这就是我读罢此书掩卷后的第一感觉。 一、问题与方法 作者的中心问题,即是通过考察生育、婚姻、丧葬这些与每一个中国人都相关的生活礼俗在近代以来的变迁,从民间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关联中来探究中国现代化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及特性。诚如作者所言,这些民众生活礼俗虽然对于社会、国家来说,似乎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于每个人来说,却都是大事,而且是每一个人都逃避不开、必定经历的人生大事。她认为,正是在这些每个人都要经历和遵从的生活习俗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普遍的深层特性。正由于此,她才会选择这些看似小事的生活习俗,来作为解剖中国文化特性的研究对象。 作者选取这三个礼俗并非偶然和随意,而是有深意在其间。出生、结婚、死亡,是人一生的三个必经阶段,标志这三个阶段的礼俗必然凝结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出生,是一个自然人的诞生,而生育礼俗,则标志着人们对其的社会期待;结婚意味着人的成年,成为社会人,而结婚礼俗则标志着人们对其的社会定位;死亡是人作为生物人和社会人的终结,而丧葬礼俗则标志着其社会文化属性的转承。可见,作者选取这三种礼俗,既非异文化的猎奇,亦非小专题的微观史,而是将其作为贯穿中国人一生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序列符号,欲从中探求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中国文化结构变迁的过程及特性。 该书的主要线索是分别考察生育、婚姻、丧葬礼俗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变迁,这些礼俗的变迁虽然在总体方向上与社会结构变迁一致,但其步骤和文化内涵却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不是完全同步的,因而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段才能看出其明显的变化。因而作者把这一习俗变迁过程限定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百多年间,划分为清末——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段。这种长时段的考察,使我们能够超越习俗与具体社会事件之间的一些直接纠葛,而能够有一种长期的历史眼光。又由于礼俗往往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该书把北京及周边农村作为考察的地域,但认为由于北京的特殊地位,其礼俗及其意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作者在这本书中使用的几个核心概念也颇有意味。一个是作者强调她所研究的“文化”,是这些礼俗的“实践”,以区别于以往西方学者只是指“书面文化”形态的中国文化。她所指的中国文化是礼俗的实践形态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就建立在对礼俗“实践”的考察和分析之上。因而,作者所指的这种文化,是一种活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文化,是最有生命力和最真实的文化,比那些书写在纸张上的文字要真实得多,也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实际内涵。这一对于中国文化的概念与以往研究中国文化的大多数西方人大为不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含答案解析).docx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重难点梳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 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法家:

交谈礼仪要注意的内容

语言是双方信息沟通的桥梁,是双方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语言交流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下面有小编整理的交谈礼仪要注意的内容,欢迎阅读! 在与人交谈时要注意那些方面的礼仪第一,在语言方面要求文明,礼貌、准确。在与人交谈中不使用粗话,脏话、黑话、气话,要说文明语言。交谈中要经常使用的礼貌用语是: (1)您好,是一句表示问候的礼貌语。不论是深入交谈,还是打个招呼,都应主动向对方先问一声您好。若对方先问候了自己,也要以此来回应。 (2)请,是一句请托礼貌语,在要求作某件事时,要用它。这样可以赢得主动,得到对方的好感。 (3)谢谢,是一句致谢的礼貌用语,得到帮助、关助、接受服务时,都应当立即向对方道一声谢谢。 (4)对不起,是一句道歉的礼貌语。当打扰、妨碍、影响了别人,一定要及时说一声对不起。 (5)再见,是一句道别的礼貌语。在交谈结束,与人作别之际,道上一句再见,可以表达惜别之意与恭敬之心。在交谈中,语言必须准确,包括发音标准、清晰、音量要适中,语速要适度,口气要谦和,讲话的口气一定要平等待人,不要随便教训、指责别人。交谈中还要注意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要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第二,交谈的主题要适宜,交谈不言深。交谈中选择的主题适用于双方,可以选一些内容文明、优雅、格调高尚、脱俗的话题。也可谈一些另人轻松愉快,身心放松,饶有情趣,不觉劳累的话题。对于个人隐私的主题,诽谤人的主题,令人反感的主题,不要谈论,以引起对方的不快。与人谈话要自然随意,不要心不在焉,爱理不理的,也不要忸怩作态或哗众取宠。如果谈话中出现了矛盾、分歧,不必太当真,可以开个玩笑并转移话题。闲谈要把握尺寸,适可而止,更不能耽误了正常的工作。第三,交谈时要神态专注,要用词委婉,礼让对方。在交谈中,双方应该注视对方的双眉到鼻尖的三角区域内,听话者要表现得神态专注,是对说话者的尊重。

宜昌民俗文化

宜昌民俗文化。人生礼俗 (2010-02-05 21:42:23) 转载 标签: 杂谈 心有宁兮 民俗,从广义上说,是指民众的风俗习惯。“风者,气也;俗者,习也”,“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风有厚薄,俗有淳浇。明王之化,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是以上之化下,亦为之风焉;民习而行,亦为之俗焉” (刘昼《刘子新论·风俗章》)。总而言之,民俗是指由人类创造、使用、传承的全民文化,它是国情的重要构成部分。 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水道东连荆汉,西通巴蜀;陆路南接三湘,北往襄阳。本是著名的商埠,所辖的5县(秭归县、远安县、兴山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3市(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5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又分布于鄂渝交界的长江两岸,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余人,为汉族和土家族、回族、苗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此宜昌民俗不仅具有浓厚的楚、巴遗风和汉、土色彩,还具有强烈的多元性和流变性。尤其是解放以后,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政治运动、自然环境等条件发生了极大变化,加以党和政府提倡移风易俗,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有了许多变革和变化。

一、人生礼俗 人从呱呱坠地到颐养天年,要经历几个成长和生活的关键阶段。在这几个阶段,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便昭示亲属和社会。这些仪式,都有一套特定的礼仪,习惯通称人生礼俗。它是民间礼仪习俗的一部分。 人的一生至少有四大礼仪:婚嫁礼、诞生礼、生日礼、丧葬礼。简称婚、生、寿、丧。这四大礼仪被看做是人生的四件大喜事,举行每项礼仪都隆重;其中又以婚嫁礼和丧葬礼尤为复杂和讲究。 婚嫁礼婚嫁礼是最热闹、喜庆、隆重和多变的。因为婚姻可以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使家族繁衍。宜昌同各地一样,在解放以前,婚姻的大权完全掌握在男女双方的父母手中,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上至王公显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依例举行,决不马虎。一般均要经过纳采(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姓名、生日、合八字)、纳吉(送订婚彩礼)、纳征(送聘礼)、请期(认定结婚日期)、迎亲(举行婚礼)等“六礼”;这是我国自周代以来就确立的婚姻礼仪程序,只是各地及具体族户人家在具体操办中其形式各有增减而已。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宜昌婚嫁礼仪所保存的古俗较为完备、复杂。 宜昌将“迎亲”叫“娶新姑娘”。宜昌自古以来其礼仪就有:迎亲、接亲、伴郎(陪十兄弟)、伴娘(陪十姊妹)、吹亲、哭嫁、送亲、回煞、摆

关于交谈礼仪注意事项_礼仪

关于交谈礼仪注意事项 人际沟通与礼仪,在现在的社会非常重要。社会中的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必然要相互接触、相互联系,即进行各种各样的沟通和交往。因此,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式,是人们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橙子精心整理的关于交谈礼仪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因人而异,选择话题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的选择反映着谈话者品位的高低。选择一个好话题,可使谈话的双方找到共同的语言,往往就预示着谈话成功了一大半。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成功的交谈有赖于对话题的选择,话题选得恰当,交谈就融洽自如;话题选择得不恰当,交谈就受到阻碍。要使交谈顺利进行,就要找到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不能只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要更多地从对方的兴趣着手。比如你对足球情有独钟,而对方则爱好摄影,这时你就不要津津乐道地讲足球比赛,最好以摄影为话题。如果你对摄影略知一二,那肯定谈得投机;如果不太熟悉,那也是个学习的机会,可静心倾听,适时提问,借此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一个话题只有让对方感兴趣,交谈才有可能深入下去。例如记者采访,若能够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容易达到预期的目的。黄宗英在采访柑橘专家曾敏时,就1 / 6

遇到这样的情况,开始谈了半天也没能让曾先生推心置腹地交谈,后来她从这位专家最感兴趣的柑橘说起:“你1962 年发现的好几种野生柑橘怎么样了? 你创造的杖序修剪法特点是什么?”曾敏听了这话,脸色立即红润起来:“噢,你也懂柑橘?”双方一下子有了共同的话题,很快谈得十分投机。因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往往是他最熟悉、最有话可说、最乐意谈的。所以,选择话题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 巧提问题,适时发问 交谈中除注意选择话题外,还应该学会适时发问。发问可以引导交谈按照预期的目的进行,调整交谈的气氛。由于人的知识水平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我们必须仔细观察,了解对方的身份,以使提的问题得体、不唐突。精妙的提问能使你获得所需的信息、知识和利益,并且能够证明你十分重视对方的谈话,从而激起对方的兴趣,向你提供更多的信息。 克己让人,少讲自己 交谈中最忌讳的就是一方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一味地说教,借题发挥,炫耀自己。交谈时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礼貌待人,应设法使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谈话,这是对人的一种理解和尊重。因为无论在座者的身份地位如何、性格爱好如何,都希望别人不要忽视他。 仔细聆听,揣摩意图 俗话说:“说三分,听七分。”西方有句谚语:“上帝赐给人一2 / 6

非遗终极资料

一、填空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定义】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以及相关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 (一)从传承主体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人类创造的。它必须以杰出传承人为依托,没有杰出传承人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没有传承人 传承人与阶级无关 (二)从传承时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悠久历史,时间不足百年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从传承形态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那些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并没有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从传承的原生程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那些已经被改编或改造过的,也不能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从品质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财富,没有重要价值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六)从传承范围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在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术、传统节日仪式等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者都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历史价值②文化价值③艺术价值④科学价值⑤社会价值 一、历史价值 非遗的历史价值是指它在帮助人类认识历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价值。 认识历史的三条途径:1.典籍2.文物3.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又可分为—— 1.证史价值 2.正史价值 3.补史价值 独龙族纹面的习俗当起源于一种古老的信念,纹面限于妇女,俗称“画脸”。 《新唐书》称"文面濮",《南诏野史》称"绣面部落",可见独龙族纹面由来已久。 三、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人类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地域间审美生成规律与演变规律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价值。艺术价值不一定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共有,但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建筑技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书法艺术,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等都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四、科学价值 科学价值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我们解读人类历史上所创各种科技成就,并利用这些成就来创造新科技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认识价值与借鉴价值。 五、社会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社会发展、调节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某种社会价值。 常见的错误评估标准 1.以政治价值作为评估非遗的重要标准 2.以当代审美价值作为评估非遗的重要标准 3.以经济价值作为评估非遗的重要标准 4.以规模大小作为评估非遗的重要标准 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 在遗产价值评估中,除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定性性质的评估体系外,还要考虑到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其他因素,并通过这套价值评估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成世界级、国家级、省区级以及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实现对非遗的差别性保护。那么,这个影响非遗价值评估体系究竟应该包括那些方面?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主要指标又是什么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其品质上的优秀度有关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其时间上的跨越度有关

(商务礼仪)商务交谈礼仪的禁忌

商务交谈礼仪的禁忌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示尊重对方的过程和手段。下面有整理的商务交谈礼仪的禁忌,欢迎阅读! 商务交往中,交谈是必不可少的,注意交谈的技巧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切记,商务交谈有四忌: 双方交谈时,上级可以打断下级,长辈可以打断晚辈,平等身份的人是没有权力打断对方谈话的。万一你与对方同时开口说话,你应该说您请,让对方先说。 有些人好为人师,总想显得知道得比对方多,比对方技高一筹。出现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没有摆正位置,因为人们站在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譬如你说北京降温了,对方马上告诉你哈尔滨还下大雪了。当然如果谈话双方身份平等,彼此熟悉,有时候适当补充对方的谈话也并无大碍,但是在谈判桌上绝不能互相补充。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考虑同一问题,得出的结论未必一致。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是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尊重别人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选择。除了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回答外,人际交往中的一般性问题不随便与对方论争是或不是,不要随便去判断,因为对或错是相对的,有些问题很难说清谁对谁错。 美国人吃螃蟹习惯吃钳子,其余部分都不要,而中国人习惯吃黄吃膏,此时你就不能说你真傻,吃螃蟹应该吃黄吃膏。

在中国,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反对,但在有些国家,如马其顿、保加利亚、尼泊尔,则正好相反,点头表示反对,摇头表示同意。 所以请大家记住一个社交的原则:从心理上接受别人。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不一样,职业背景不一样,考虑的问题也不相同,所谓做人必须宽容,不要把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随便强加于人。 对别人说的话不随便表示怀疑。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质疑对方并非不行,但是不能写在脸上,这点很重要。如果不注意,就容易带来麻烦。质疑对方,实际是对其尊严的挑衅,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人际交往中,这样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1、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7、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9、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0、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1、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1、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练习在一起2.地理通道 3、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4、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5、司马迁天下划分四区1.山西2.山东3.龙门---碣石4. 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6、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7、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用1.不违天时的观念2.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8、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 9、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2.林木的滥砍滥伐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1、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打制石器的使用 2、新石器时代的特征1: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 3、五帝:皇帝、颛顼、高辛、尧、舜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高中适用版-中国)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升和孔尚任。(《长生殿》《桃花扇》)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著名的代表。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30、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31、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34、曹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三、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的归类。 1、《论语》的艺术特色有:①浅显、简练、富于哲理性。②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 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 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4、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②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②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 8、《离骚》的艺术特色是:①273句,24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 1.练高考 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谈吐的礼节礼貌与禁忌谈吐的基本要求

谈吐的礼节礼貌与禁忌谈吐的基本要求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谈吐的礼节礼貌与禁忌:谈吐的基本要求 交谈的基本原则是尊敬对方和自我谦让,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态度诚恳亲切说话时的态度是决定谈话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谈话双方在谈话时始终都相互观察对方的表情、神态,反应极为敏感,所以谈话中一定给对方一个认真和蔼、诚恳的感觉。 (二)措辞谦逊文雅措辞的谦逊文雅体现在两方面:对他人应多用敬语、敬辞,对自己则应多用谦语、谦辞。谦语和敬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对内,后者对外,内谦外敬,礼仪自行。 (三)语音、语调平稳柔和一般而言,语音语调以柔言谈吐为宜。我们知道语言美是心灵美的语言表现。有善心才有善言。因此要掌握柔言谈吐,首先应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性格锻炼,同时还要注意在遣词用句、语气语调上的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应注意使用谦辞和敬语,忌用粗鲁污秽的词语;在句式上,应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在用词上,要注意感情色彩,多用褒义词、中性词,少用贬义词;在语气语调上,要亲切柔和,诚恳友善,不要以教训人的口吻谈话或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势。在交谈中,要眼神交汇,带着真诚的微笑,微笑将增加感染力。 (四)谈话要掌握分寸在人际交往中,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应怎样去说才更符合人际交往的目的,这是交谈礼仪应注意的问题。一般说,善意的、诚恳的、赞许的、礼貌的、谦让的话应该说,且应该多说。恶意的、虚伪的、贬斥的、无礼的、强迫的话语不应该说,因为这样的话语只会造成冲突,破坏关系,伤及感情。有些话虽然出自好意,但措辞用语不当,方式方法不妥,好话也可能引出坏的效果。所以语言交际必须对说的话进行有效的控制,掌握说话的分寸,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五)交谈注意忌讳在一般交谈时要坚持“六不问”原则。年龄、婚姻、住址、收入、经历、信仰,属于个人隐私的问题,在与人交谈中,不要好奇询问,也不要问及对方的残疾和需要保密的问题。在谈话内容上,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灾祸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论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与人交谈,还要注意亲疏有度,“交浅”不可“言深”,这也是一种交际艺术。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第一章皇帝与皇权 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五帝:黄帝、颛(zhuan)顼(xu)、帝喾、尧、舜 (二)君主世袭制度的产生: 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确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 (三)皇帝的由来: 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四)皇帝的饮食起居 1、宫室、山陵 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 “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 “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 “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 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 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 皇帝的陵寝一般包括地下墓室、封土和陵园建筑三部分。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宫墙,殿宇,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组成。 2、饮食、服饰 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 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 天子的服饰,早在周朝就已形成定制,包括六种冕服和弁服。汉代皇帝以五色长袍作朝服,魏晋时期改用绛纱长袍,唐代出现赭黄色圆领朝服,明清时期则以明黄作为皇帝龙袍的专用颜色,不同的场合,皇帝的着装有明确的区别。如祭祀或盛大典礼,皇帝穿衮冕服,包括冕、玄色上衣、绛色围裳、革带、蔽膝、白袜青舄等;平时及一般朝会则穿公服或常服。 3、车马、仪仗 古代皇帝出外巡幸、游历所用车驾称为“卤簿,包括御辂、御辇、御轿等。 自周朝以来,天子出行一般皆备五辂。卤簿以外,尚有仪仗。历代皇帝出巡所用的仪仗队规模都非常庞大,如宋神宗时多达22200人,清康熙帝崇尚节俭,但也有3000人。

交谈礼仪要注意的内容

交谈礼仪要注意的内容 在与人交谈时要注意那些方面的礼仪 第一,在语言方面要求文明,礼貌、准确。 在与人交谈中不使用粗话,脏话、黑话、气话,要说文明语言。交谈中要经常使用的礼貌用语是: (1)您好,是一句表示问候的礼貌语。不论是深入交谈,还是打个招呼,都应主动向对方先问一声您好。若对方先问候了自己,也要以此来回应。 (2)请,是一句请托礼貌语,在要求作某件事时,要用它。这样可以赢得主动,得到对方的好感。 (3)谢谢,是一句致谢的礼貌用语,得到帮助、关助、接受服务时,都应当立即向对方道一声谢谢。 (4)对不起,是一句道歉的礼貌语。当打扰、妨碍、影响了别人,一定要及时说一声对不起。 (5)再见,是一句道别的礼貌语。在交谈结束,与人作别之际,道上一句再见,可以表达惜别之意与恭敬之心。 在交谈中,语言必须准确,包括发音标准、清晰、音量要适中,语速要适度,口气要谦和,讲话的口气一定要平等待人,不要随便教训、指责别人。交谈中还要注意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要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第二,交谈的主题要适宜,交谈不言深。 交谈中选择的主题适用于双方,可以选一些内容文明、优雅、格调高

尚、脱俗的话题。也可谈一些另人轻松愉快,身心放松,饶有情趣,不觉劳累的话题。对于个人隐私的主题,诽谤人的主题,令人反感的主题,不要谈论,以引起对方的不快。与人谈话要自然随意,不要心不在焉,爱理不理的,也不要忸怩作态或哗众取宠。如果谈话中出现了矛盾、分歧,不必太当真,可以开个玩笑并转移话题。闲谈要把握尺寸,适可而止,更不能耽误了正常的工作。 第三,交谈时要神态专注,要用词委婉,礼让对方。在交谈中,双方应该注视对方的双眉到鼻尖的三角区域内,听话者要表现得神态专注,是对说话者的尊重。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