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崇高的审美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4.01 KB
- 文档页数:4
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它具有与优美不同的本质特征。
美学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1、崇高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中的体现。
崇高感的特点,它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崇高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
崇高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反映。
朱光潜在谈到崇高感时曾指出: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
所以崇高感由一个不愉快转到极高愉快的过程。
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
至于优美感是对娇弱对象的同情和宠爱,自始至终都是愉快的。
2、崇高的本质是什么?它在社会生活中、自然界中有哪些表现形态呢?在西方,对崇高真正从哲学、美学上作探讨的是从德国开始的。
康德对崇高本质的论述,他把崇高和美严格地区分开来,看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两个审美范畴。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即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所谓“数学崇高”,是从事物的数量着眼,指对象在体积和数量上无限大,超过了常人感观所能掌握的限度,如天空、大海、山岳等等。
康德说:“假如我们把某物不仅称为大,而全部的、绝对的、在任何角度超越一切比较称为大,就是崇高。
”又说:“崇高和它一切较量的东西都是比它小的东西。
”所谓“力学崇高”,是指对象具有巨大的力量和威势,引起人们的恐惧和崇敬。
他说:“假使自然应该被我们评判为崇高,那么它就必须作为极其恐惧的对象。
”如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们的断崖,天边层层堆迭的乌云里面携带着闪电雷鸣,火山在狂暴与嘶咧之中,飓风带着它吹毁了林渠,无边无际的海洋,怒涛狂啸着,诸如此类现象,在和它们相较量里,我们对它们的抵御能力显得太渺小了。
但假使发现我们却是在安全地带,那么景象越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力。
即说,自然的力学的崇高以其巨大的无比的威力作用于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无从适应而感到恐惧、害怕,因而要求理性观念来战胜和掌握它,从而发现自己是在安全地带。
谈崇高与优美内容摘要: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思想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审美范畴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
崇高与优美属于审美范畴的两种,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特征,值得我们去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崇高,壮美,惊心动魄,优美,和谐,心旷神怡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美的表现形态。
崇高又称为是壮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
优美,并不是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一样,它与崇高相对。
优美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
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优美与崇高的含义优美作为美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蕴含的理性内容上呈现为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感性显现。
崇高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主体被客体暂时性的压倒,经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显示实践主体巨大的力量所体现出的美。
英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博克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对美的特性进行了感官性的分析,而他的分析恰切地说是对狭义的美——优美特性的分析:“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尽管博克的描述带上了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其所阐释的优美情态中包含着优美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小巧、柔和、协调、均衡等。
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
“小”是相对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
一般说来,优美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
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从本质来看,优美都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静中之动。
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
第二节崇高一、什么是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健、奇特的特色。
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的研究也常常是在与优美的比较中进行的。
自然美之中,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的类型。
例如,奔腾咆哮的黄河,浩瀚无际的戈壁,巍峨雄伟的泰山,高耸入云的雪山等,都可以称为崇高的对象或者崇高的现象。
这些对象或现象给人的美感不是优美,而是一种力量的美、雄伟的美,是一种震撼人心的“阳刚之美”,也就是崇高之美。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数量的崇高(数学的崇高),也就是体积无限大的对象,如海洋、群山、天空等;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力学的崇高),也就是威力无比巨大的对象,如狂风、雷电、瀑布等。
社会美之中,也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类型。
例如,人工修筑的巨大水库,改造沙漠的重大工程,战胜洪水的惊险搏斗,扑灭大火的英雄事迹等。
在社会生活中,中外古今许多人物和事迹,一旦被作为审美对象时,也就具有崇高的审美属性,大禹为民治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慷慨就义,林则徐虎门禁烟,这些崇高的人物与行为,无不体现出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艺术美之中,更是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的类型。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学巨著,包括长达15000余行的《伊利亚特》和长达12000余行的《奥德赛》,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和认识意义,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荷马史诗”作为神话与历史相结合的巨著,记录了特洛伊战争及战后的历史,并且将神话作为历史的补充,在神的人化与人的神话种种故事中,体现出早期人类在巨大的时间与空间面前深感自身的渺小。
这部巨著场面雄伟、风格崇高,马克思称它具有“永久的魅力”。
在中国艺术史上,秦汉艺术具有伟大的气魄,秦汉艺术“显示出的是一种胸怀之大,力量之大,气魄之大,趣味之大。
美学里崇高的名词解释是在美学领域中,崇高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它不同于美丽和可爱等正面的美好感受,而是指一种伟大和庄严的情感体验。
崇高之感,是在面对巨大力量和广阔无垠特质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
它超越了个体的、有限的欣赏,而是将人的局限性与宇宙的无限性相对照,以此引发内心深处的震撼和敬畏。
崇高的出现常常伴随着四个主要元素:庄严、巨大、无限和艰难。
首先,庄严是一种尊严和尊重的感受,来自于面对一种威严力量或者神秘圣洁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其次,巨大指的是无限的纵深、广阔无垠的特质,从而让人感受到人类微小与世界无边的对比。
第三,无限是指那些无法计量的绝对特质,无论是宇宙的浩瀚、时间的无穷,还是自然的神秘,都具备着无限的特质。
最后,艰难是崇高中的一种情感色彩,指的是在面对巨大与无限时,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艰巨和困难的情感体验。
崇高的感知来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反应,它不同于审美上的享受,而是与一种超越个人的一种状态。
当人们以审美的视角去感受自然景色的壮丽、大自然的伟力、人类的伟大成就或哲学的宇宙观时,崇高的情感便会在内心深处激发。
例如,当人们对着壮丽的群山、翻滚的海浪或庄严的宗教建筑物时,内心会湧起一种无法言喻的敬畏和震撼。
崇高的审美体验既能够带给人们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也能够给人们力量和力量。
它能够让我们暂时忘记个人纠葛和琐碎的烦恼,使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得到升华和更深层次的体验。
崇高的感受也能够给人们启迪和鼓舞,激励人们去努力追求卓越和更高境界。
然而,崇高并非只存在于自然景色和建筑之中,它也可以出现在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
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和作家都通过创作表达了他们对崇高的情感追求。
例如,在音乐中,略带悲壮的乐曲、庄重的交响乐以及高亢的合唱作品常常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崇高情感。
同时,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蕴含着崇高的情感,从史诗般的叙述、庄严的文风,到突破常规的思想和人物形象,都能够激发读者内心的崇高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崇高虽然是一种超越于美丽和可爱的审美体验,但并不意味着美丽和可爱的感受是次要的。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摘要】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一直是艺术界讨论的焦点。
在典型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通常体现在精致的细节和流畅的线条,而“崇高”则通过宏伟的场景和庄严的氛围来表现。
这两种审美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但又有着明显区别。
影响“优美”和“崇高”表现的因素包括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西方美术作品中也出现了更多新颖的“优美”和“崇高”表现。
这些审美概念不仅在艺术创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深刻影响着观众的审美体验。
展望未来,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表现的可能性仍然广阔,值得我们期待和关注。
通过对这些审美概念的深入探讨,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西方美术作品、优美、崇高、典型表现、区别、联系、影响因素、现代作品、艺术创作、观众审美体验、未来可能性。
1. 引言1.1 概述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审美概念,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优美一词源自拉丁语“Pulcher”,在美学领域被视作是一种美好、和谐、令人愉悦的审美品质。
而崇高则来自希腊哲学家长期之间的讨论,指的是一种庄严、超越尘世的美感。
这两种审美概念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不同艺术时期和风格中得以体现。
对于艺术家来说,追求“优美”和“崇高”可以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意义。
对于观众来说,欣赏“优美”和“崇高”作品可以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丰富他们的视野和感受。
在探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时,我们需要关注这两种审美概念的特点、表现形式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的内容就在于此。
2. 正文2.1 典型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表现典型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表现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观察和分析。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表现在构图和色彩运用上常常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审美水平。
崇高指对象以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以及强健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给主体以心灵的震撼,主体在心灵的震撼后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励,引起敬仰或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主体在受到压抑之后,激发了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和掌握客体)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表现为主体迫使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
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
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
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
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
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崇高”最为基本与核心的内涵在于,它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的一种肯定性的人生境界。
这种人生境界具有伟大、高尚,充满激情和向往的精神品格。
朱立元概括:崇高的基本内涵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论崇高美的特征2010211329 杨昊【摘要】:从崇高的力量美、正义性、和带给人的心灵的反省来论述崇高美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崇高,特征,力量美,正义性,心灵反省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
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朗基努斯的《论崇高》,他认为崇高有五个来源: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感情、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早期的西方文艺理论家认为崇高是由伟大引起,而英国的E.博克第一个把美与崇高严格区分开来,他指出:崇高的对象不像美的对象只产生纯粹的快感,而是令人起威胁到“自我安全”的感觉或是恐惧,所以是一种痛感;但是这种痛感之中带有快感,因为它是自我安全的保障,凡是能保障自我安全的——即使是恐惧——也会产生快感。
美,是单纯的快感,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
崇高,有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崇高,还有艺术反映的崇高,无论哪种崇高,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或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巨大形式过程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宽广胸怀和博大仁爱的道德情操。
它具有力量美、正义性和主体在矛盾冲突心灵的反省的美学特征。
1.力量美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的崇高,即对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在于对象即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巨大的力量或气魄。
而后来的美学家大都反对这种分法,认为崇高只有力量的伟大一种,数量伟大之所以能产生崇高感,实际上还是因为它表现出力量的伟大①。
比如以屠格涅夫在散文诗里缩写的麻雀抗拒猎狗的例子,说明麻雀之所以令人感到崇高,正由于它的英勇和它的体积不相称,所以体积的大小在崇高感中不是主要的因素。
主要因素是力量或气魄。
②崇高的力量美,见之自然如惊涛骇浪的大海、陡峭的仿佛压倒人的悬崖、如末日喷薄的火山,这类景物使我们显得渺小到微不足道。
而体现在社会生活中,这种力量美,更侧重于精神及人格的强大。
孟子将强大的人格美称之为“浩然之气”,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摘要】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审美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典艺术中,优美被视为对称、和谐和完美的表现,而崇高则强调力量与威严。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追求表现人类的伟大和尊严,体现了崇高的理念。
浪漫主义时期则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对自然的崇敬,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特点。
现代艺术往往挑战传统审美观念,追求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一种新的崇高感。
当代艺术更加多元化,重新定义了优美和崇高的含义,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念。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始终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而艺术的发展不断重构了它们的内涵,丰富了人们对美的理解。
【关键词】西方美术作品、优美、崇高、审美标准、古典艺术、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代艺术、当代艺术、重新定义、审美观念、艺术发展、内涵。
1. 引言1.1 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它们都追求作品的“优美”和“崇高”。
美学家们常常将“优美”和“崇高”作为审美上的两大标准进行讨论和研究。
在西方文化中,“优美”一般被理解为作品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展现出来的美感和完美感,而“崇高”则更多强调作品所呈现的高尚、庄严、超越常规的情感和意义。
这两个概念在西方美术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
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艺术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优美”的追求,体现在对人体比例、对称和和谐的表现上。
古典艺术家们通过对理性构图和谨慎处理细节,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优美之美的作品。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将“崇高”引入作品中,通过对古代文化和神话题材的重新赋予生命和意义,塑造出具有精神高贵和庄重气质的形象。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表现。
艺术家们尝试打破传统约束,追求情感的奔放和想象的自由,创造出既富有个性又超越凡俗的作品。
在现代艺术中,“崇高”逐渐成为了艺术家们追求的主题,他们试图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类尊严和精神高度的追求。
美学中的崇高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美学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崇高作为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同样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但又不是纯粹的自然属性。
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或直接、间接地与人类实践相联系。
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斗争是严峻的、艰巨的,充满矛盾和冲突的。
人们在实践中越是遇到严峻的考验,越是经历种种艰难险阻,斗争的历程越是激烈、严峻,就越能激发、表现出人类自身本质力量。
而崇高正是人的这种主体力量与客体冲突在对象世界中的感性显现。
崇高的本质同样适用于自然界的崇高。
崇高的特征(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崇高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一开始就令人愉快的,而往往有惊奇、畏惧的心理因素加入,中间还有所转折。
这里所说的对崇高的几种态度是由崇高不同对象的特点、类型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人们对有无限威力的自然对象往往会产生畏惧、惊叹之感;对于社会性的崇高对象特别是严酷的社会冲突斗争及斗争中显示出来的先进阶级的伟大力量、崇高精神,往往产生一种尊严感或自豪感。
有时我们面对伟大的历史斗争和伟大的历史人物,我们会感到自身渺小、平庸,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激发起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朱光潜关于崇高感说:“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这种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对象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艺术特点作者:李悦来源:《祖国》2016年第16期摘要:美的范畴是美的本质的具体展开。
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中,其表现形态是极其丰富的。
由于美学研究角度不同,人们将美的形态划分为种种不同的分类,如,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
本文主要探讨其中最突出的优美与崇高两种形态以及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优美崇高审美特征一、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和优美的探讨在西方美学史上,崇高这一术语,是古罗马的朗吉努斯在他的著作《论崇高》中首次被提出,但那时的“崇高”仅被理解为修辞的风格。
18世纪的经验主义者柏克首次将“崇高”一词作为美的范畴进行研究,他认为,崇高是克服了恐惧后的审美快感,后来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在此基础上对“崇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康德从理性角度对崇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崇高不在于对象的恐怖,而在于人类的想象力与理性的矛盾斗争中产生的强烈的审美感受,主观的心理从痛感转化而来,由惊惧转化为愉悦感,但康德的理论脱离了产生美感必要的物质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
黑格尔从康德的理论为出发点,把崇高看成是绝对精神运动,认为绝对的理念压倒一切,理念才是最高的本质。
真正把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从唯心主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是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他认为崇高是事物本身,而不是这些事物所唤起的任何思想,崇高的东西是有限的,在对象上不仅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给唯物主义美学观奠定了基础。
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这一范畴的探讨最早是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探讨万物的本源入手来探讨美的本质,他们认为美体现着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即和谐”,这个美,就是优美,“静穆,宁静”是优美和谐的具体表现。
亚里士多德继承发扬了上述观点,他认为美的具体形式就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二、崇高的艺术特点崇高,作为美的另一个重要范畴,却表现为不同于优美的另一种特殊形态。
崇高在形式上经常表现为矛盾、冲突和对立等,人们在这种严峻的、冲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愉悦。
浅析崇高的审美特征
令狐采学
一、概述崇高的内涵
从审美事实出发,我们可以认识到,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类无不面对这来自自然和社会的不同的审美对象,这些对象有的是和顺的,有的是暴烈的,有的是可爱的,有的是可敬的。
由此,人们在审美实践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的生存感受。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
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已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展开来说,崇高包含有对生存理想的积极追求,即对完满的人格,完整的生存境界的追求、即从道德和理性上对人性和生存意义的弘扬。
二、崇高的历史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
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
他在《论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
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
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
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
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
所以,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以崇高为美学表征,即以体现复杂激烈的社会斗争为基础和为特色的。
三、崇高的审美特征
1.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
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如巍巍泰山、滔滔长江等。
在审美体验上,崇高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在人生精神上,崇高总是给人强烈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2.崇高包含有对困难、挫折。
直至牺牲的意志品格的人性赞美。
崇高联系着真和善,崇高往往在悲剧中诞生,崇高与悲剧的契合在于崇高与悲剧中所含有的理性精神和力量,激情的高度一致,崇高中的理性精神是人面对崇高的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人生本体和伦理道德上的思索和追求。
而人们面对悲剧的过
程中,会有对不当如此的生存的沉重的理性思考,会有对应有的理想性生存在认识上的确认。
崇高与悲剧的契合是说包含悲剧含有力量和激情。
悲剧最能展示人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激情和本质力量,悲剧人物的生命受到压抑甚至毁灭时,生命奇景往往和会被激活到兴奋的存在状态。
席勒指出:“我们怀着不断高涨的兴趣注视着一种激情的发展,直到它把不幸的牺牲者拖进了深渊。
3.崇高还体现为主体的独特审美感受和体验,即“一种无垠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应,是一种超常的心灵震撼,”这种体验常常伴随着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成就感、伟大感。
四.崇高与优美
优美与崇高是客体与主体的矛盾在事物中呈现的两种客观状态。
崇高主要体现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的是在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对立、冲突中显示出来的美,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的是在实践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统一、和谐、相对静止状态中显示出来的美。
在优美的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
例如:中国传统意向花好月圆、芳春柔条、扶疏杨柳等,就基本上属于处在优美状态中的审美对象。
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外在环境中,虽同属于优美,也会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我认为,崇高和优美都是美,却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
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联系与区别问题,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不同,有
些美学家强调崇高的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将崇高与优美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崇高根本不属于美的范围(如柏克、康德以及布拉德雷等)。
许多美学家则反对这一理论,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
他们强调美与崇高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
从美学史上的争论来看,认为崇高与优美对立的人,大都强调了崇高中的消极和否定的一面.而认为崇高与优美具有共同本质的人,则强调崇高中的积极的、愉悦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