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四种含义85
- 格式:ppt
- 大小:649.50 KB
- 文档页数:49
古诗词常用意象(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 杨柳——伤别情怀,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以折柳表惜别、相留之意。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惜别怀远)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怨别之情。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2. 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3. 南浦——水边送别之地南浦多见于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的一个专名了。
4. 酒。
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5、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6.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1)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6. 鸿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1)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2)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常见动物意象的象征意义一、鱼的象征意义:1.象征财富:富裕,连年有余,象征财富2.难看的鱼可能代表不义之财3.鱼代表机遇机会。
4.鱼代表性:有时鱼代表男性或女性的生殖器5.象征一个人的特点:温柔有爱心,有奉献精神,智慧,追求自由二、蛇的象征意义:1.根据蛇的形状,蛇表示性,男性生殖器2.毒蛇象征有害的性3.蛇或毒蛇可以代表与性有关的伤害,憎恨,仇怨4.蛇代表邪恶,狡诈,欺骗及诱惑,冷血或者象征一个人5.蛇象征智慧和执着等其它意义6.蛇象征纠缠和过度关心,这个时候经常象征过度关心孩子的父母7.在生理上,蛇代表脊柱,受伤的蛇可能代表脊柱的病变,从阴阳的角度,蛇表示阴。
三、狗的象征意义:1.狗的特点:对主人忠诚,对敌人凶狠2.象征内心的行为规则,道德的保护者,包括道德、自我约束、自我要求、纪律、良心,也可以说是精神分析里的超我。
3.狗是用来防贼的,这里说的贼是内心不合乎自我道德的欲望或想法。
4.狗象征正直,负责、重友谊、忠诚5.怕狗的人梦到狗,象征恐惧情绪四、马的象征意义:1.马象征性,有时梦里男人把女人比做马,女人在梦里把男人比做马2.象征有力的男人或者较高的职位3.马象征一些特点:张扬,内心温和,友善,自由,帅气的外表。
五、猫的象征意义:猫象征女人---有猫的特点的女人1.白天猫的特点:神秘、野性、慵懒、漂亮、温柔、可爱、有些自私、小脾气、贪吃、贪睡2.夜里猫的特点:猫在夜里要闹春,情欲旺盛、猫爪抓人狠,攻击力强,厉害3.怕猫的人梦见猫象征恐惧情绪或者恐惧的事情六、狼的象征意义:1.狼象征人们害怕的东西,有其是兽性的、攻击性的、破坏性的东西。
2.狼在女性的梦中象征对男性的性恐惧。
3.狼和狗有相似之处,忠实于自己的家庭,有母性。
七、狮子、虎、豹、熊的象征意义:1、狮子的象征意义:A.狮子作为王者是权威的代名词,它可以攻击、摧毁对手;B.狮子性格中有保护弱者、朋友的领导者风范,因此狮子又是保护神的形象。
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竹:气节积极向上。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桃花:象征美人或青春容貌。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菊: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3、动物类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寒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后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庄周梦蝶: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4、风霜雨雪水云类: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简述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是作家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一是心理意象,即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它是指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
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
在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艺术构思形成的心中之象或“胸中之竹”。
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
四是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简称意象或文学意象。
诗歌鉴赏中各种意象的意思诗歌鉴赏中各种意象的意思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鉴赏中各种意象的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王湾《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如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意思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1)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3)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希冀和渴盼。
(4)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5)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古诗中常见意象的含义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所写的“景”、所咏的“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
鉴赏诗歌,首先要鉴赏的就是诗中的意象,理解意象的含义对理解诗歌至关重要,。
现将古诗中常见的意象的含义列举如下:1、月亮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用在不同地方其意义不同。
(1)“月亮”可表示孤独、哀怨和思乡思亲等心绪。
如“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象征美丽、高洁。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夜飞渡镜湖月”。
2、云(1)云是没有家的,是飘荡不定的,是飘泊在外的游子,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云又是美丽自然的一部分,是闲适清静的,是淡雅的,又是五彩的,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沙上并禽池上螟,云破月来花弄影”;“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3、风(1)春风、东风:这是春天的和煦温暖的风,所以它喻示着美好,生机盎然,活力四射,旷达,让人感觉到欢愉,让人充满希望和憧憬。
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小楼昨夜又东风”;“东风一夜花千树”。
(2)西风:这是冬日惨淡凄冷的风,它就和落寞,失意惆怅,生命衰败,游子思归等让人痛苦的意义相联接。
如:“古道西风瘦马”;“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3)秋风:这是秋日萧瑟的风,无情,愁苦,离愁、忧怨、伤感的意义就寄寓其中。
但同时秋风又是强劲的,豪迈、慷慨的壮歌。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审美意象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
审美亦称“审美活动”,指的是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美的活动。
是构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实践、心理活动。
是理智与直觉、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该词原为哲学概念。
提出概念:1,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2,康德指出,“审美意象”是指想象力所形成的某中形象呈现,它能引起人想到许多东西,却又不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
审美意象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传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审美意象的分类:从表达方式这一角度着眼,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所谓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所谓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艺术意象意象定义:一种客观事物中经过思绪创作出来的抽象情感编辑本段客观解释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
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单一意象的神经基础是神经元簇(群组),意象是一种生理结构体,是一种有效信息的组合体,也可以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体。
一组神经元簇相当于一组信息编码体,与特定感觉信息表征相对应(联系),它自上而下的承载着相关感觉信息连接关系,是一种高级的信息载体。
意象及其解读“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
“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
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厅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
按一般情况,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
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
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如秦观《满庭芳》中的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饶孤村。
词中的“斜阳”“寒鸦”“流水”“孤村”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词人的哀伤和忧郁,它们是主观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
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
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
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
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
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我们了解“意象”是为了鉴赏诗歌,学会审美,因此有必要熟悉意象的基本特点。
首先,意象往往有丰富的内涵。
一个意象内涵是否丰富,与这个意象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有关,古今中外的许许多多诗人之所以反复吟咏春天和秋天,其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季节有着较多的富有诗意的属性。
中国的菊花和兰草,外国的云雀和夜莺,几乎成了万古常新的诗题,主要还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具有浓厚的诗意内涵,能够触发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感慨。
不同事物在这一点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众所周知,泪水被诗人抒写了几千年,而极少有人吟咏鼻涕;秋叶令无数墨客感叹,而垃圾却无人问津。
“意象”的意义易学中,经常用到一个词汇“意象”,那什么是“意”什么是“象”?“意”字从音从心,心上有音。
音是口中发出的声音,语言或歌唱或吼叫或哭泣或喜笑,这些声音是人某种思想、欲望、感情、情绪的表达。
心,身体内中某个部位,能产生思想、欲望、感情和情绪的地方。
所以下心上音的意字,就指人的内心产生出来的可表达的思想、欲望、感情和情绪等。
人的持续不断的不变的某种欲望就是志向,所以意与志意义有重叠。
人对事物的预测评估就是思想,所以意字可以含有“预测”的意义,所谓意料之中。
怀疑也是一种思想类型,所以意字也可有怀疑的含义。
思想、感情等的发生总在自己的行为之前,有隐蔽性,所以“意”字含有事物刚有点儿苗头的意义。
“意”字的思想感情等是基于自己的主观地位的,所以其含义均是主动性质的,欲望、料想、怀疑等含义均有此特征。
“意”字的组成字符“音”和“心”字的注解在前面的有关帖子已阐述明白,就不再赘述了。
请有心的读者查阅。
汉字一般取义时下部或右侧字符代表了主体和先前状态,上部或左侧的字符代表了客体和后来的状态,是与易卦内外卦的位置意义是一样的。
这个易学原则在此再着重申明一下。
“意”是人内心中生发的可表达清楚可用语言等方式与他人交流的思想感情等等。
若自己尚无法表达,无法与人交流,说明自己的思想还不够成熟。
用语言表达思想,若能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传达复杂的概念和模型,就利于传播思想。
汉字的“象”字是大象的象形字符,象乃坤卦事物,而坤就有两者类比的意义。
以一事一物说明另外的一事一物,就是坤阴的类比思维,是易学思维的主要方法。
战国及以前的中国人善于讲寓言说比喻,也就是中华易学研究发达的一种表现。
易卦是高度抽象的符号,可以包括许多的具象,是众多具象分类的纲领。
用某一具象类比说明另一同类具象的事物,就是易学思维,也是汉字造字的根本原则。
古诗鉴赏必背知识点:意象意象一、物象与意象的区别:物象是指客观事物所呈现出来的样子。
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客观存在物都以各自的形态存在着。
物象一旦进入诗歌,打上诗人的感情和思想的烙印。
这种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对客观事物的印象,就是意象。
二、意象的类别:从内容上分,意象可以分为景、物、事、人等四大类。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
三、意象的特点1、含蓄性歌德曾说:“最直露的中国诗歌,与西方的诗歌相比,也是含蓄的。
” “含蓄”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重要范畴,这种美最忌直露,主张将作者情感的表达包含在作品所创造的意象和意境之中,启发联想,引人遥思,耐人回味。
这就要求我们在敏锐地捕捉到意象之后,借助想象,再现画面,解读物语。
2、确定性意象的确定性是指诗歌的物象常常有固定的含义,表达诗人某种固定的情感和志趣。
而这些物象与人的情感总有某种关联,在不同诗人的笔端,那些特定的物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时把握关联,识记意象。
把握关联识记意象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落花流水传愁绪,别时长亭柳依依。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3、丰富性不同的诗人因为个人性情和际遇的不同,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抒写心灵时力求“意”与“象”,“我”与“物”的完美结合。
其实,哪怕是同一位诗人,境遇不同,对同一对象也有不同的感触。
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古诗意象时须立足文本,有所甄别,切忌先入为主,生搬硬套。
立足文本有所甄别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