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找矿模型
- 格式:pdf
- 大小:258.73 KB
- 文档页数:3
对维拉斯托锌多金属矿矿体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作者:刘玉成张鑫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7年第03期(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摘要: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是大兴安岭中南段西部坡位上的重要锌铜多金属矿床,资源储量非常丰富,是近年来在该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新的找矿进展。
该矿的发现为大兴安岭地区多金属矿床的的寻找奠定了基础。
文章主要对维拉斯托锌多金属矿矿体特征及找矿方向进行研究,希望给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维拉斯托;锌等多金属矿;矿体特征;找矿方向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西坡。
矿床形成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受东西向断裂控制。
区域上为Ag异常地球化学省,1∶5万化探具有Ag、Cu、Pb、Zn、As、Sn、Sb、W、Mo等元素的组合异常。
地球物理上表现出高极化率和低电阻率的特征。
通过对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成果的综合分析研究,建立了该矿床的找矿模型。
1区域地质背景该矿位于天山-兴蒙褶皱系,爱力格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的中部区域,大兴安岭西坡中南段的成矿区带上。
地层出露非常丰富,发育有明显的断裂与褶皱特征,米生庙复背斜是區内主要的背斜特征。
岩浆活动频繁,主要包括燕山早期岩浆岩侵入以及海西中期石英闪长岩侵入等两个重要时期。
2矿区地质矿区主要为第四系与露宝音图组地层出露,其中第四系发育广泛,黑云斜长片麻岩是其主要的岩性特征,角闪斜长片麻岩在区内分布非常少,仅在局部可见。
区内断裂主要为东西向与北西向展布。
岩浆岩侵入主要分为石英闪长岩(石炭纪)岩浆侵入期与片麻状斜长花岗岩(奥陶纪)侵入期。
变质特征明显,也是该矿矿体主要的赋存部位。
变质特征在区内非常突出,主要包括三种,分别为:热液变质以及动力变质和区域变质等类型。
片麻岩化(老地层)是由于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呈现角闪岩相特征。
构造角砾岩在区内发育非常广泛,碎裂岩以及糜棱岩在区内有少量分布,这些都是由于区内动力变质作用所形成,而且区内变质作用呈现多样化特征,主要包括张性断裂以及压性断裂和压扭性断裂等。
内蒙古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孙雅琳;许虹;祝新友;刘新;蒋斌斌【摘要】The Weilasituo tin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located in southern part of the Da Hinggan Mountains non-ferrous metallogenic belt.The 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lkali feldspar granite at depth.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lt inclusion,melt-fluid inclusion and fluid inclusion in the granite,greisen and cassiterite sphalerite quartz veins were studied,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ypes of inclusions gradually vary from melt inclusion,melt-fluid inclusion to fluid inclusion in above-mentioned bodies.Solid phase composition in melt inclusion comprises mainly albite,minor muscovite and fluorite,while only topaz in melt-fluid inclusion.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f the fluid inclusion is decreasing from greisen to cassiterite-sphalerite quartz veins.The proces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 evolution is continuous from magmatic state to hydrothermal state through magma-hydrothermal transitional state.Magma-hydrothermal transitional fluid is formed in the end stage of magrnatic evolution when mineralization started.Tin mineralization has direct assoication with magma-hydrothermal transitional fluid.%维拉斯托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有色金属成矿带,包括花岗岩型和石英脉型锡钨矿、脉状铜锌矿,其形成与深部碱长花岗岩密切相关.通过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等手段对维拉斯托碱长花岗岩、云英岩、锡石闪锌矿石英脉3种地质体中熔融、熔流以及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研究.以上3种地质体中包裹体类型由以熔融包裹体为主—以熔流包裹体为主—以气液包裹体为主渐变;熔融包裹体的固相成分以钠长石为主,少量白云母和萤石,熔流包裹体的固相成分为黄玉;由云英岩到锡石闪锌矿石英脉,均一温度降低,盐度略有降低,变化具有继承性.维拉斯托成矿流体经历了岩浆到热液的连续演化过程,晚期形成浆液过渡态流体,成矿作用始于岩浆晚期,浆液过渡态流体与锡成矿作用具有直接的联系.【期刊名称】《矿产勘查》【年(卷),期】2017(008)006【总页数】10页(P1044-1053)【关键词】熔融包裹体;熔流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维拉斯托;内蒙古【作者】孙雅琳;许虹;祝新友;刘新;蒋斌斌【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12;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12;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4维拉斯托矿床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矿区中心坐标:北纬44°5′5″,东经117°29′53″。
内蒙古维拉斯托大型斑岩型锡多金属找矿勘查及启示樊志勇;邱慧远;付旭;王可祥;胡格吉乐吐【期刊名称】《黄金科学技术》【年(卷),期】2017(025)001【摘要】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产于大兴安岭多金属成矿省南段,是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以锡为主的斑岩型矿床.通过系统梳理和归纳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区域构造背景、地质特征、矿床和矿脉展布特征,重点论证了锡多金属矿化与矿田范围内的时空格架,初步总结了找矿勘查模式.野外地质勘查及研究表明:锡多金属主要构成"地下室+楼阁"样式,即深部是以锡—锌—铷—铌—钽等成矿元素为主体的强云英岩化、天河石化石英斑岩型矿体;中部产出以锡—铜—锌成矿元素为主的隐爆角砾岩型矿(化)体;浅部为石英脉型锡—钨—锌—铜—钼—银脉型、网脉型矿体,具有叠加成矿的特征.根据找矿勘查经验,其构造—岩浆控矿明显,特征性的矿化蚀变和物化探异常是找矿的主要标志,也为在兴蒙造山带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总页数】9页(P9-17)【作者】樊志勇;邱慧远;付旭;王可祥;胡格吉乐吐【作者单位】内蒙古维拉斯托矿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赤峰 025350;河北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内蒙古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内蒙古维拉斯托矿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赤峰 025350;内蒙古维拉斯托矿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赤峰 025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4【相关文献】1.内蒙古赤峰维拉斯托大型锡多金属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J], 祝新友;张志辉;付旭;李柏阳;王艳丽;焦守涛;孙雅琳2.内蒙古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含矿斑岩体钾长石斑晶的有序度及成因探讨 [J], 杨帆;汪岩;樊志勇;付俊彧;那幅超;张广宇;刘航3.内蒙古维拉斯托银铅锌多金属矿外围发现大型锡多金属矿床 [J], 樊志勇;马立军;杨帆;汪岩4.内蒙古维拉斯托斑岩型锡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J], 翟德高;刘家军;李俊明;张梅;李泊洋;付旭;蒋胡灿;马立军;漆亮5.锡钨锂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的内在成因关系和形成机制——以内蒙古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床为例 [J], 周振华; 高旭; 欧阳荷根; 刘军; 赵家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某锌铜多金属矿找矿标志摘要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中锡林浩特中间地块(即锡林浩特复背斜)中部,大兴安岭中生代岩浆岩带南段西侧,通过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研究,总结该区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某矿区位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中锡林浩特中间地块(即锡林浩特复背斜)中部,大兴安岭中生代岩浆岩带南段西侧,三级构造单元为锡林浩特复背斜东段即米生庙复背斜靠近轴部的南东翼。
1 矿区地质1.1 地层矿区出露地层单一,除广泛分布的第四系外,仅出露宝音图组下岩段黑云斜长片麻岩。
1.2 构造1.2.1 褶皱矿区位于乌套海~米生庙~巴音敖包一带挤压褶皱构造带,该挤压褶皱构造带是由一系列斜歪或同斜褶皱组成,该褶皱构造带平均宽10km,长50km,呈北东向分布,构成褶皱构造带的地层主要为宝音图组,岩层走向NE,倾向NW,倾角45°~70°。
1.2.2 断裂矿区内第四系覆盖严重断裂不甚发育,主要发育有北西及近东西向断裂,其中北西向断裂(助力可河断裂)为主要导矿构造,近东西向断裂为控矿构造。
1)助力可河断裂:断层走向310°~330°,走向延长6~16Km,沿助力可河分布,从矿区西南通过。
地表均为第四系覆盖,航照解译,岩石破碎,见断层角砾岩,西北向的三角面地形延伸,见垂直擦痕,擦痕示上盘下降,断层性质为隐伏张裂。
该断裂形成于燕山晚期为矿区成矿物质来源提供了良好通道。
2)近东西向断裂:为压扭性断裂,规模较大,呈“S”型状,是矿区内的主要控矿构造,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沿走向及倾向均有起伏,且局部变化较大。
挤压面光滑,擦痕清晰,构造角砾发育,断裂带厚度变化较大。
断裂为北倾,倾角总体较缓,为25°左右。
该方向断裂严格控制着矿区矿体的分布及矿体规模。
1.3 岩浆岩矿区内岩浆岩分为两期即华力西期石英闪长岩,在矿区南侧的外围可以看到零星燕山早期花岗岩,岩浆期后脉岩不甚发育。
内蒙古维拉斯托矿区锂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李泊洋;姜大伟;付旭;王磊;高树起;樊志勇;王可祥;胡格吉乐吐【摘要】继内蒙古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维拉斯托矿区发现并勘探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后,2017年又在该矿区隐爆角砾岩筒中发现特大型云英岩型锂多金属矿床.该隐爆角砾岩筒总体呈上细下粗的柱体,延长247 m,延深640 m,垂高480 m,北西向倾斜,向南南向侧伏,侧伏角约76..横截面为长轴走向近30.的椭圆形,直径140~ 300 m.隐爆角砾岩筒边缘发育震裂裂隙带,内部发育震碎角砾岩带和爆破角砾岩带,其中震碎和爆破角砾岩带全岩矿化,成矿元素锂、铷为主,伴生铌钽、铍、铯、锡、钨、钼、铜、锌等多种有益组分.岩筒内云英岩化、天河石化、萤石矿化强烈,锂云母分布普遍,Li2O品位在0.8%~3.6%之间,平均品位1.25%,Rb2O品位在0.1%~0.58%之间,平均品位0.35%.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床是内蒙古首次发现特大型云英岩型锂矿床,初步估算Li2O金属量超过60万t.这一找矿突破对大兴安岭地区寻找锂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矿产勘查》【年(卷),期】2018(009)006【总页数】7页(P1185-1191)【关键词】锂多金属矿床;云英岩型;隐爆角砾岩筒;内蒙古;维拉斯托矿区【作者】李泊洋;姜大伟;付旭;王磊;高树起;樊志勇;王可祥;胡格吉乐吐【作者单位】内蒙古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010010;内蒙古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010010;内蒙古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010010;内蒙古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010010;内蒙古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010010;内蒙古维拉斯托矿业有限公司,赤峰025376;内蒙古维拉斯托矿业有限公司,赤峰025376;内蒙古维拉斯托矿业有限公司,赤峰02537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7121世纪初,内蒙古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在大兴安岭南段西坡发现维拉斯托中型铜锌多金属矿(郑翻身等,2006),该矿床现已开发利用超过10 a,总矿石量(122b+333)为881.14万t,锌金属量为37.81万t,铜金属量为6.63万t,矿床平均品位:Zn 4.29%、Cu 0.79%。
内蒙古中部地区铜、铅、锌等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综合模型张利真
【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
【年(卷),期】1989(000)004
【摘要】本文阐述了内蒙古中部区铜、铅、锌等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综合模型的建立过程.所建模型的抽象式为: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交互过渡介质——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相对稳定磁场背景上的"带状"或"等轴状"磁异常——高极化率、低电阻率异常——Cu、Pb、Zn、As、Cd、Ag、Mn等元素组合的化探异常.最后根据综合模型的组合标志预测了本区的隐伏含矿岩系和隐伏矿床.
【总页数】12页(P78-89)
【作者】张利真
【作者单位】内蒙古第一物探化探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2
【相关文献】
1.阿舍勒大型铜锌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黄铁矿标型特征 [J], 李洁
2.ICP测定多金属矿样品中铜、铅、锌、钨、钼、钴、镍等7种元素 [J], 李慧邦
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多金属矿石中铜、铅、锌、银 [J], 隆英兰;王景凤;韩俊丽;岳萍;董更福;张冬艳
4.滇西白象厂铅-锌-银-(铜-金)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型铁-铜-(金)矿化类型的发现及找矿潜力分析 [J], 罗达;韩润生;王明志;Mahmoud.H.H.N
5.内蒙古渣尔泰群铜、铅、锌等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综合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J], 张利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矿区地质矿区位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中锡林浩特中间地块(即锡林浩特复背斜)中部,大兴安岭中生代岩浆岩带南段西侧,区内地层出露较为齐全,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断裂以北东向挤压断裂构造带为主,控制着区内岩浆岩的分布。
见图1-1(一)地层矿区出露地层单一,除广泛分布的第四系外,仅出露宝音图组下岩段黑云斜长片麻岩。
1.宝音图组下岩段黑云斜长片麻岩岩性单一,多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局部见少量角闪斜长片麻岩,分布于整个矿区。
岩石呈灰绿色-灰黑色,鳞片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局部可见眼球状构造,岩石受后期动力变质作用,褶曲变形强烈。
矿物成分以斜长石(50-60%)为主,其次为石英(20%),角闪石或黑云母(20-30%),普遍硅化,局部具绢云母化、绿泥石化。
地层走向36°—61°,倾向北西,倾角45°—70°,地层厚度大于917m,为矿体赋存层位。
2.第四系在区域内分布广泛,主要出露在沟谷、河床、凹地及山的阴坡;为全新统草原砂土、沼泽堆积、坡积、洪积物、风成砂堆积,经Zk3102孔揭露,第四系盖层95.9m,故推断第四系厚0.1-95.9m。
(二)构造1.褶皱矿区位于乌套海———米生庙———巴音敖包———带挤压褶皱构造带,该挤压褶皱构造带是由一系列斜歪或同斜褶皱组成,该褶皱构造带平均宽10Km,长50Km,呈北东向分布,构成褶皱构造带的地层主要为宝音图组,岩层走向NE,倾向NW,倾角45°-70°。
见图1-22.断裂矿区内第四系覆盖严重断裂不甚发育,主要发育有北西及近东西向断裂,其中北西向断裂(助力可河断裂)为主要导矿构造,近东西向断裂为控矿构造。
①助力可河断裂:断层走向310-330°,走向延长6-16Km,沿助力可河分布,从矿区西南通过。
地表均为第四系覆盖,航照解译,岩石破碎,见断层角砾岩,西北向的三角面地形延伸,见垂直擦痕,擦痕示上盘下降,断层性质为隐伏张裂。
内蒙古铜金矿床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其成矿因素分析作者:董建会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11期摘要:内蒙古铜金矿床资源比较丰富,对内蒙古铜金矿床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其成矿原因的研究,需要从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出发。
火山喷发所形成的沉积断裂作用是矿床形成的主要原因,且火山爆发的余热或者热液可以作为角砾状矿石形成是构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基础,本文以内蒙古小坝梁铜金矿床为例,浅谈其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其成矿原因。
关键词:铜金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成矿原因在系统研究内蒙后二道沟铜金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将地质、物探及化探等数据进行系统关联,探讨各类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构建了以“有利成矿地质条件+Au、Cu、Pb、Zn、As等指示元素的综合异常+低阻、高极化、高磁”为标志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综合异常区域可能是矿(化)体的赋存位置。
激电测深低视电阻率3.0%、高磁异常>300nT。
初步分析成矿构造背景及成矿三要素(热能、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并建立了矿床成因模式。
一、内蒙古小坝梁铜金矿床简单介绍内蒙古小坝梁铜金矿床位于晚华力细褶皱带的东南部(所谓的晚华力细褶皱带是指:西伯利亚古板块与中朝古板块之间形成的晚泥盆世,经发展,在二连浩特与贺根山的触碰带发生隆升运动,随后又发生裂陷变成海洋,随后经晚华力系运动形成),也就是内蒙古的东南部,该矿床具有丰富的铜、锌、金、银、铅等矿产资源,因此,被地质构造研究者所关注。
内蒙古小坝梁铜金矿床属于一个中型的Cu-Au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的中南段,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内蒙古小坝梁铜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层孔特征等,来探究其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其成矿原因。
二、内蒙古小坝梁铜金矿床的地质条件分析(一)内蒙古小坝梁铜金矿床的矿体形态、规模以及产状内蒙古小坝梁铜金矿床的表面呈透镜状、似层状,而且该矿床的似层状以断续的方式分布在矿床的东西,长度约为2km,南北的宽度大约为200m,是一种狭长带状结构,而且内部覆盖有火山角砾岩以及细碧岩。
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找矿勘查综合模型——以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成矿系统为例导读:近年来,该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床找矿勘查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先后发现了维拉斯托、白音查干、边家院子、园林子等矿床,其中维拉斯托矿床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锡多金属矿床,显示区内锡多金属矿找矿潜力巨大,大兴安岭地区有望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锡矿产地。
多年来的勘查资料显示,该地区存在一大批锡多金属矿化线索,并与区内广泛分布的铅锌银矿存在密切的成因关系。
因此,开展大兴安岭南段锡(钨、银)多金属矿集区成矿系统和找矿模型研究,对锡、钨、银、铜、铅、锌等矿产的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田为代表,系统分析了该矿田的地质特征和物化探异常信息,总结了锡多金属矿床找矿标志,建立了找矿勘查综合模型。
研究成果显示,深部隐伏碱长花岗岩为其成矿地质体,矿化蚀变分带明显,成矿中心为钨锡-锂铷矿化,多伴生云英岩化、硅化,两侧为铜铅锌银(萤石)矿化,构成一套较完整的岩浆-热液锡多金属成矿系统;地球化学异常分带清晰,W、Sn、Mo、Bi位于异常中心部位,Cu、Zn、Pb、Ag、As、Sb等元素位于异常外侧;重砂矿物也具分带特征,矿田中心以锡石重砂颗粒相对较多,矿物组合为锡石+闪锌矿+黄铁矿,外侧硫化物矿化区锡石变少,重砂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地球物理特征表现为成矿中心锡钨多金属矿对应重力低、中低极化率、中高电阻率和低磁异常,边部的铅锌银多金属矿为重力高、高极化率、低电阻率和高磁异常。
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区域锡多金属矿勘查提供技术方法指导,对全国其它地区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找矿勘查也有重要借鉴作用。
------内容提纲------0 引言1 地质背景2 矿床地质特征2.1 矿区地质2.2 矿体特征2.2.1 维拉斯托锡锌矿体特征2.2.2 维拉斯托锂铷矿2.2.3 维拉斯托铜锌矿体特征2.2.4 巴彦乌拉铅锌银矿区矿体特征3 成矿系统与成矿地质模型3.1 成岩成矿时代3.2 空间分带特征3.3 成因机制3.4 成矿地质模型4 综合找矿模型4.1 地球化学特征4.2 自然重砂特征4.3 地球物理特征4.3.1 物性分析4.3.2 重力特征4.3.3 超低空航磁特征4.3.4 激电特征4.4 大比例尺地物化综合剖面4.5 找矿标志及综合找矿模型4.5.1 找矿标志4.5.2 综合找矿模型5 结论0 引言矿床勘查综合模型基于矿床成矿模式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区域及其研究区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信息,总结矿床的找矿标志及控矿因素,构建找矿勘查模型,对区内同类矿床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矿床地质内蒙古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初探唐然坤1,吕新彪1,2,梅微1,王祥东1,赵岩1(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1 区域地质背景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床为近几年大兴安岭中南段西坡发现的较大的银多金属矿床。
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天山-兴蒙造山带,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古生代褶皱带内,锡林浩特微陆块的东端,南以西拉木伦断裂为界,北为二连-贺根山缝合带,为古亚洲洋的最终缝合带。
矿床产于锡林浩特复背斜东段即米生庙复背斜靠近轴部的南东翼。
区内地层出露较为齐全,出露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宝音图组(锡林郭勒杂岩)、上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地层。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构造为米生庙复背斜,断裂以NE向为主,其次为NW向和EW向断裂,构成了近网格状的构造格局,控制着后期的岩浆岩分布。
区内侵入岩体从海西期至燕山晚期5个岩浆就位阶段,具有多期多阶段侵位特征。
与维拉斯托矿床密切相关的主要是海西期中酸性岩体和近矿岩体燕山期花岗岩,矿区南面10 km处花岗岩基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40 Ma(江思宏,2010),与成矿时间下限(133.4±0.8)Ma(潘晓菲,2009)接近,认为成矿与为燕山期岩浆第三次侵入的活动关系密切。
2 矿床地质特征矿区出露地层单一,除广泛的第四系外,仅出露宝音图组下岩段黑云斜长片麻岩。
矿区内岩浆岩分为两期即海西期石英闪长岩,另有少量北东向闪长岩脉分布。
见燕山早期第一次花岗岩仅在矿区南侧外围零星出露。
矿区内断裂不甚发育,主要发育有北西及近东西向断裂,其中形成于燕山晚期北西向断裂(助力可河断裂)为主要导矿构造,近东西向“S”型压扭性断裂构造为主要的控矿构造。
3 矿化特征矿体赋存于断裂带内,严格受构造控制,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顶底板围岩矿化弱,基本不含矿;矿体围岩以黑云斜长片麻岩、石英闪长岩为主。
内蒙古维拉斯托锂锡多金属矿维拉斯托锂锡多金属矿的发现是“就矿找矿”理论的一个典型案例。
一、任务来源维拉斯托矿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是内蒙古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直属公司)勘查并发现的1处中型岩浆热液型铜锌矿床。
矿山于2007年建成并开始投产,开采至2013年时发现资源负变严重。
为了进一步探明矿山深部和外围资源储量,缓解矿山资源危机,延续矿山生命,保证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维拉斯托矿业有限公司于2013年9月申报了“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维拉斯托铜锌多金属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
由国土资源部勘查技术指导中心批准并于2014年3月10日下达了项目任务书。
内蒙古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承担该项目进行勘查工作,在维拉斯托铜锌矿的西北侧外围约2.5km处新探获了1处大型锡多金属矿床。
二、找矿思路确定维拉斯托大型锂锡多金属矿的发现是运用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中“就矿找矿”理论,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的典型案例。
维拉斯托矿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西坡,属于滨太平洋成矿域(Ⅰ级)之额济纳旗-兴安岭元古宙华力西-燕山期铜、铅、锌、金、银、铬、铌成矿带(Ⅱ级)之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铌(钽)成矿带(Ⅲ级),是中国北方重要的以铅、锌、银、铜多金属、萤石、钨、锡、稀有金属为主的成矿带。
20世纪80—90年代,地矿部第一、第二物探队在大兴安岭中南部开展了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提交的《综合物化探总结报告》中认为,大兴安岭中南段的赋矿地层是古生界二叠系,通过对“高、大、全”的综合异常进行Ⅲ级查证工作,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找矿效果和重大突破。
到2000年,内蒙古地矿局通过综合研究认为,古生界可能为该区重要的赋矿地层。
根据这一思路,对古生界内筛选出的化探异常开展了大比例尺查证工作,相继发现了拜仁达坝大型银多金属矿和维拉斯托中型铜锌多金属矿,取得了找矿重大突破,打开了该区找矿的新局面。
㊀第38卷第2期物㊀探㊀与㊀化㊀探Vol.38,No.2㊀㊀2014年4月GEOPHYSICAL&GEOCHEMICALEXPLORATIONApr.,2014㊀DOI:10.11720/j.issn.1000⁃8918.2014.2.11烃气测量法在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区找矿预测中的应用卢月玲1,陈远荣1,廖徳好1,罗亦城2,林立保1,周锋1,杨柳3(1.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㊀541004;2.广西鸿泰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广西玉林㊀537000;3.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石家庄㊀050021)摘要:以有机烃气测量技术为主导,结合部分传统的微量元素测量技术,在建立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地球化学异常分带模型和总结其找矿标志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控制矿体深部的钻孔进行钻孔原生晕测量,分析异常的展布特征和时空结构,并结合地质和构造特征,对区内深部进行了成矿评价,发现该矿床部分地段的深部还存在较大的找矿潜力,体现了烃气测量新技术在锌铜多金属找矿中的适用性㊂关键词:烃类气体;深部找矿预测;锌铜多金属矿;原生晕中图分类号:P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0-8918(2014)02-0255-06㊀㊀由于测试㊁取样等技术的进步以及覆盖区找隐伏矿的需要,气体测量作为勘查地球化学的重要分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这项技术的核心是通过检测㊁辨别㊁追踪和评价那些与矿床在成因及空间有联系的气态元素或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异常信息而进行找矿㊂内蒙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床现正在开采中,对其深部的隐伏矿体的预测工作也需要开展,以便为矿区的后期发展提供可行依据㊂笔者以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床为例试述烃气测量法在金属隐伏矿床预测中的应用㊂1㊀烃气测量法的基础理论烃类根据其分子的不同结构形式可分为四大族,即:链烷烃(CnH2n+2),如甲烷(CH4)㊁乙烷(C2H6)㊁丙烷(C3H8)㊁ ;环烷烃或环链烷烃(CnH2n),如甲基环戊烷(C6H12)㊁乙基环乙烷(C8H16);芳香烃(CnH2n-6),如甲苯(C7H8)㊁异丙基苯(C9H12);烯烃(CnH2n),如乙烯(C2H4)㊁丁烯(C4H8)㊂环烷烃和链烷烃归属于饱和烃,因为其所有可利用的碳链被氢所饱和,所以在烃类中其性质最为稳定;芳香烃和烯烃都为不饱和烃,所以这两个烃族相对不稳定(尤其是烯烃),显得较活泼[2-3]㊂甲烷㊁乙烷等烃类组分与其他气体组分一样,具有低沸点㊁高临界压力的特点,表明它们挥发性强,极易于形成气体方式运移㊂汞的沸点虽然相对较高,但由于其电离势很大(10.41eV),自然界各种形式的汞化合物极易还原为气态汞(Hg0),而且其分子有效直径比水和甲烷还小,因而它亦易呈穿透迁移能力很强的气态汞(Hg0)形式迁移[2-3]㊂在使用有机烃气作为寻找有色㊁贵金属矿床的指标时,要选择性地研究链烷烃同系物,尤其是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甲烷㊁乙烷㊁丙烷㊁正丁烷㊁异丁烷㊁正戊烷㊁异戊烷等低分子量链烷烃类组分㊂由于烃气运移距离很远,它能穿过巨厚的覆盖层到达地表,并在气源周围构成一个广阔的烃气异常场,因而使用烃气测量寻找隐伏矿具有巨大的潜力[2-6]㊂2㊀地质概况维拉斯托矿区位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中锡林浩特中间地块(即锡林浩特复背斜)中部,大兴安岭中生代岩浆岩带南段西侧,三级构造单元为锡林浩特复背斜东段即米生庙复背斜靠近轴部的南东翼(图1)㊂区内地层出露较为齐全,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断裂以北东向挤压断裂构造带为主,控制着区内岩浆岩的分布[7-9]㊂矿区内岩浆岩分为两期,即华力西期石英闪长岩和燕山早期花岗岩.受北东断裂控制,呈岩株状㊁岩基状分布㊂矿区内岩浆岩分为两期即华力西期石收稿日期:2013-10-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01102210116);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项目(001102212132)物㊀探㊀与㊀化㊀探38卷㊀图1㊀维拉斯托矿区地质简图英闪长岩,矿区南侧外围见燕山早期第一次花岗岩零星出露,岩浆期后脉岩不甚发育㊂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为岩浆热液矿床,主矿体赋存于近东西向的 S 型压扭性断裂构造中,严格受构造控制㊂地表及浅部为氧化矿,氧化带深度为基岩下13.5m,深部及隐伏矿为硫化矿[9-10]㊂3㊀地质体中微量元素及烃类组分的分布规律3.1㊀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微量元素在各个地质体中的含量变化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从表1可看出:从矿体到强蚀变围岩㊁弱蚀变围岩,最后至未蚀变围岩,Cu㊁Mn㊁Ag㊁Bi㊁Sb㊁Au含量逐渐降低,Zn㊁Co㊁As含量呈高 低 高的表1㊀维拉斯托锌铜矿各组分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平均值元素组分锌铜矿体强蚀变围弱蚀变围未蚀变围克拉克值[11]微量元素Cu80060040020030Pb3240262415Ni3644524015Mo0.881.060.70.51Mn910850750700540Ag3.152.151.201.000.051Bi40151260.17Zn90080065070060Co251810167As400250502001.9Sb503025200.2Au35151054吸附相态汞Hg2.832.31.80.08烃类组分甲烷7000100001100012000乙烷1000150017002000丙烷100200600750异丁烷20333225正丁烷100140170180乙烯60080012001500丙烯300500700800㊀㊀注:分析单位: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统计样品数327件;含量单位:Au㊁Hg为10-9,其他微量元素为10-6;烃类为μL/kg㊃652㊃㊀2期卢月玲等:烃气测量法在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区找矿预测中的应用规律,Pb㊁Ni㊁Mo㊁Hg含量呈低 高 低的特征㊂3.2㊀烃类组分分布特征本区烃类组分含量总体较高,且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变化规律存在有相似性特征:各个烃类组分在弱蚀变围岩中的含量较其他地质体含量高㊂各个烃类组分从矿体到未蚀变围岩,显示出一致的变化特征,即低㊁高㊁低的变化规律,该变化规律显示出成矿热液在就位㊁沉淀和冷却的整个过程中,在成热动力㊁压力和浓度差驱动下,促使烃气其向更广阔的围岩㊁断裂㊁裂隙等相对开放的空间扩散,最终形成以矿体为中心的空心圈晕异常㊂3.3㊀吸附相态汞特征吸附相态汞的特征正好与烃类组分相反,矿石中含量最高,然后从矿体ң强蚀变围岩ң弱蚀变围岩逐渐降低,形成一个以矿体为中心的实心晕圈异常,与烃类组分之间构成了 镶嵌结构 ㊂烃汞气体测量结合微量元素进行地球化学的实践在本区是切实可行的,基本上形成以矿体为中心的汞㊁微量元素实心异常和烃气空心异常相互套合的综合异常圈晕结构[3]㊂4㊀原生晕分带特征及模型为保证确定轴向分带的准确性,笔者采用C㊃B㊃格里戈良提出的分带指数法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各钻孔原生晕轴(垂)向分带序列[12-13]㊂从表2比较各指标在不同钻孔的分带指数,用其最大值所在表2㊀维拉斯托锌铜矿床1号矿体不同钻孔处不同元素轴向分带指数钻孔号ZK0006ZK0001ZK0005ZK0003ZK0007ZK0008ZK00012ZK00011甲烷0.0590.0530.0770.0590.0790.0800.0650.088乙烷0.0620.0540.0650.0590.0830.0760.0670.088丙烷0.0600.0560.0520.0590.0840.0750.0620.077异丁烷0.0590.0570.0400.0580.0810.0740.0580.070正丁烷0.0610.0570.0400.0600.0820.0750.0600.072乙烯0.0670.0550.0420.0590.0840.0830.0640.086丙烯0.0690.0570.0560.0600.0840.0850.0640.081Hg0.0020.0040.0060.0050.0020.0020.006Cu0.0320.0410.0680.0390.0220.0320.0380.045Pb0.0650.0630.0680.0770.0300.0330.0340.035Ni0.0520.0560.0500.0410.0560.0660.0640.032Mo0.0650.0610.0670.0490.0620.0370.0430.057Mn0.0650.0480.0620.0500.0270.0580.0630.053Ag0.0340.0480.0780.0500.0380.0430.0360.054Zn0.0820.0700.0910.1130.0560.0630.0510.030Co0.0490.0400.0250.0530.0260.0260.0660.037As0.0270.0250.0380.0260.0370.0430.0470.022Sb0.0270.0380.0530.0290.0190.0260.0670.023Bi0.0320.0540.0120.0270.0220.0110.0240.022Au0.0320.0650.0120.0260.0270.0140.0250.023的位置进行排序,可知最大分带指数上处于ZK0006的元素有Mn,ZK0001上的元素有Bi㊁Au,ZK0005上的元素有Cu㊁Mo㊁Ag,ZK0003上的元素有Pb㊁Zn,ZK0007上的烃类有丙烷㊁异丁烷㊁正丁烷,ZK0008上的烃类和元素有丙烯㊁Ni,ZK0012上的元素有Co㊁As㊁Sb,ZK0011上的烃类和元素有甲烷㊁乙烷㊁乙烯㊁Hg,即Mn⁃Bi㊁Au⁃Cu㊁Mo㊁Ag⁃Pb㊁Zn⁃烃类元素⁃丙烯㊁Ni⁃Co㊁As㊁Sb⁃烃类㊁汞㊂在同一钻孔出现了不同元素的叠加,同一钻孔出现了多个元素的最大分带指数㊂进一步整理得维拉斯托锌铜矿1号矿体各元素(组分)的轴向分带序列为:甲烷㊁乙烷㊁丙烷㊁正丁烷㊁异丁烷㊁乙烯㊁丙烯(前缘晕)ңSb㊁As㊁Hg(矿头晕)ңZn㊁Co㊁Cu㊁Ag(矿中晕)ңBi㊁Mo㊁Mn(矿尾晕),由此认为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各元素(组分)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带模型如图2所示,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床0勘探线剖面见图3㊂图2㊀矿床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分带理想模型㊃752㊃物㊀探㊀与㊀化㊀探38卷㊀图3㊀矿床0勘探线剖面㊀㊀从Zn的异常展布规律看,Zn有两个异常浓集区,因此,伴生组分㊁微量元素形成多个浓集中心,Zn的相邻的两个异常浓集中心之间距离比较近,水平距离约110m,垂直距离约60 70m㊂5㊀烃类异常与成矿元素异常之间的对比原生晕的分带性,可以反映成矿成晕元素在成矿地球化学过程中在空间上的积聚规律[14-15]㊂根据上述计算得到的原生晕元素分带指数,将各样品元素按照烃汞类,主矿元素及其他微量元素指标分为三组,分析其原生晕分带指数垂向变化规律,探讨各钻孔烃类元素异常与成矿元素异常之间的差异㊂从图4可看出,烃类元素的分布比较规律,其在各个钻孔的分布趋势趋于一致㊂其在各钻孔中的富集程度均高于主成矿元素和其他的微量元素且在矿体中的分布规律;吸附相态汞的含量最低;Cu,Pb,Zn主矿元素在各钻孔中的分布趋势也基本一致,其中Zn与Ag含量相对Cu在矿体中的含量高,Au的含量偏低;Ni,Mo,Mn等微量元素在矿体中的分布较为不集中,也没有烃类元素和主矿元素的分布规律,含量也相对偏低㊂这说明烃类元素较成矿元素和其他金属类微量元素在成矿过程中更容易迁移,并且在矿体中的分布也比较集中富集,分布呈现出一致性㊂6㊀深部找矿潜力初步评价为了了解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的深部找矿是否存在潜力,对该区0勘探线9号㊁11号及12号钻图4㊀1号矿体不同钻孔处不同元素轴向分带指数变化孔较深处进行采样并测试分析Cu㊁Pb㊁Zn三项主矿元素指标和甲烷㊁乙烷㊁丙烷㊁乙烯和丙烯五项烃类组分及吸附相态汞含量㊂从图5可看出,三个钻孔㊃852㊃㊀2期卢月玲等:烃气测量法在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区找矿预测中的应用图5㊀0勘探线ZK0009㊁ZK0011㊁ZK0012元素(组分)含量深部的烃类组分均表现出强正异常,三项主矿元素及烃汞元素均出弱负异常㊂这说明在三个钻孔的采样处主矿元素含量较弱,因为不是在矿体处采样,所以符合实际而烃类的高含量则是反映了钻孔深部的矿体信息,说明在1号矿体下方深部空间内存在较大的隐伏矿体的可能性非常大㊂7㊀结论(1)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1号矿体各元素(组分)的轴向分带序列为:甲烷㊁乙烷㊁丙烷㊁正丁烷㊁异丁烷㊁乙烯㊁丙烯(前缘晕)ңSb㊁As㊁Hg(矿头晕)ңZn㊁Co㊁Cu㊁Ag(矿中晕)ңBi㊁Mo㊁Mn(矿尾晕),并总结出了本区地球化学叠加晕找矿的通用标志㊂(2)烃类元素较成矿元素和其他金属类微量元素在成矿过程中更容易迁移,并且在矿体中的分布也比较集中富集,分布呈现出一致性㊂(3)维拉斯托锌铜多金属矿地球化学分带模型及深部钻孔评价均指出了该矿床1号矿体深部可能存在第二成矿空间,预示着本矿区深部还存在较大的找矿潜力,今后可以加强深部找矿预测评价㊂(4)有机烃气体测量结合原生晕测量弥补了传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诸多方面的不足,丰富了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烃汞综合气体测量技术具有较大推㊃952㊃物㊀探㊀与㊀化㊀探38卷㊀广应用价值㊂另外,加强该项技术在金属矿产勘查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金属元素成矿过程中有机物的作用和存在形式;有助于完善找矿地球化学模型,能深入揭示矿体周围的地球化学场,即除了弄清矿体周围的常量元素交换蚀变带,微量元素晕圈异常带外,可了解较远距离的气态晕,进而有利于开发一些适用于寻找深埋藏隐伏矿的地球化学方法㊂参考文献:[1]㊀RoseAW.GeochemistryinMineralExplorationSecondEdition[M].New-York:AcademicPress,1979.[2]㊀陈远荣,贾国相,徐庆鸿,等.气体集成快速定位预测隐伏矿的新技术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33.[3]㊀徐庆鸿,陈远荣,贾国相,等.烃类组分在金属矿床的成矿理论和矿产勘查研究中的应用[J].岩石学报,2007,23(10):2623-2638.[4]㊀陈远荣,戴塔根,党玉涛,等.有机烃气法在个旧锡矿松树脚矿田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1,25(6):180-184.[5]㊀谢桃园,陈远荣,张璟,等.烃气测量法在黑龙江乌拉嘎金矿区找矿预测评价中的应用[J].地质与勘探.2010(5):506-514.[6]㊀陈晓雁,陈远荣,李昌明,等.烃气测量法在广西南丹县大厂镇更庄地区找矿潜力评价中的应用[J].地质通报.2012(01):120-125.[7]㊀孙爱群,牛树银,马宝军,等.内蒙古拜仁达坝与维拉斯托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构造对比[J].吉林大学学报.2011(11):1784-1805.[8]㊀刘妍,江思宏,张志刚,等.内蒙古拜仁达坝 维拉斯托银多金属矿床的矿相学特征[J].矿床地质,2011(10):837-854,[9]㊀马利斌,宗贵虎,王海宽,等.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维拉斯托矿区锌铜多金属矿详查报告[R].内蒙古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2007:2-59.[10]江思宏,聂凤军,刘翼飞,等.内蒙古拜仁达坝及维拉斯托银多金属矿床的硫和铅同位素研究[J].矿床地质,2010(2):101-112.[11]罗先熔,文美兰,欧阳非,等.勘查地球化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1-3.[12]王建新,臧兴运,郭秀峰,等.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的改良[J].吉林大学学报,2007(9):884-888.[13]孙华山,孙林,曹新志,等.胶西北上庄金矿床原生晕轴(垂向)分带特征及深部矿体预测的勘察地球化学标志[J].矿床地质,2008,27(1):64-70.[14]邢李琦,刘炳樟.矿床原生地球化学晕分带性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11,31(4):489-495.[15]李惠,张文华,常凤池,等.金矿盲矿预测的原生晕轴向 反(向)分带 和地华参数轴向 转折 准则[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9,19(2):114-117.THEAPPLICATIONOFHYDROCARBONMEASUREMENTTOTHEEVALUATIONANDPREDICTIONOFMINERALIZATIONINTHEWEILASITUOZINCANDCOPPERPOLYMETALLICOREDISTRICTLUYue⁃ling1,CHENYuan⁃rong1,LIAODe⁃hao1,LUOYi⁃cheng2,LINLi⁃bao1,ZHOUFeng1,YANGLiu3(1.CollegeofEarthSciences,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Guilin㊀541004,China;2.GuangxiHongtaiProspectingandDesigningCo.,Ltd.,Yulin㊀537000,China;3.HebeiSeismologicalBureau,Shijiazhuang㊀050021,China)Abstract:Withthehydrocarbongasmeasurementtechnologyastheleadingmeans,incombinationwithsomeofthetraditionaltraceelementmeasurementtechniques,theauthorsanalyzedthe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andtemporal⁃spatialstructureonthebasisofes⁃tablishingthegeochemicalanomalyzoningmodelandsummarizingtheore⁃prospectingcriteriafortheWeilasituozincandcopperpoly⁃metallicdepositandprimaryhalomeasurementsofdrillholesthatcontrolthedepthoftheorebody.Themetallogenicevaluationofthedeeppartoftheoredistrictwasalsomadeincombinationwithgeologicaland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Theresultsobtainedbytheau⁃thorsshowthatthereexistsfairlygoodore⁃prospectingpotentialinsomedeeppartsoftheoredistrictandthatthisnewhydrocarbongasmeasurementtechnologyissuitablefortheexplorationofzinc⁃copperpolymetallicdeposits.Keywords:hydrocarbongas;deepprospectingprediction;zinccopperpolymetallicdeposit;primaryhalo作者简介:卢月玲(1987-),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矿物学㊁岩石学㊁矿床学专业,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㊂㊃062㊃。
内蒙古煤油沟铜多金属矿综合找矿模式的研究王金贵;张鑫全;张子轩;许凡;周敬;张振利;任陪林【摘要】内蒙古煤油沟铜多金属矿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上,属于草原丘陵浅覆盖区,传统的地质找矿方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笔者运用地质填图、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手段三者配合,相互印证,最终通过工程验收,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通过对地层、构造、岩浆岩、成矿物质来源及运矿、储矿的构造特征综合分析,建立了该矿床的找矿模式及矿产预测模型,希望对该成矿带其他相似区域的成矿预测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地质调查与研究》【年(卷),期】2018(041)001【总页数】7页(P75-81)【关键词】煤油沟;铜多金属;综合找矿模式;矿产预测模型【作者】王金贵;张鑫全;张子轩;许凡;周敬;张振利;任陪林【作者单位】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河北廊坊065000;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河北廊坊065000;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河北廊坊065000;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河北廊坊065000;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河北廊坊065000;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河北廊坊065000;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内蒙古包头01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2随着地质矿产开发的不断发展,地表矿即将开发殆尽。
为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寻找隐伏矿、盲矿已经成为矿产资源调查的主流,但是单一的地质填图、物探、化探等传统方法的命中率低,效率差,且存在多解性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综合方法找矿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
作为普查前期工作的成矿预测,多学科、多工种、多手段的开展综合找矿预测系统可以极大的发挥找矿的成效性、精确性,着实提高工作效率,且找矿预测模型的综合研究,可以多方面提取各种信息归并为最终的成矿预测理论及成矿规律,为进一步的工程验证做理论指导。
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上[1-3],伴随着白音诺尔、黄岗、大井、浩布高等大型有色金属矿床的发现,该区域一时被誉为“草原上的小南岭”。
内蒙古拜仁达坝-维拉斯托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探讨张国腾【摘要】内蒙古拜仁达坝-维拉斯托矿床是大兴安岭中南段西坡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地构造上来说属于中亚造山带东部.在此地区先后发现了拜仁达坝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以及维拉斯托银铅锌多金属矿,而近期发现的维拉斯托锡-钨-铷矿床无疑为此地区矿床成矿模式研究增加了依据.在总结前人在构造特征、矿石特征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幔枝理论对本地区成矿模式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拜仁达坝-维拉斯托矿床为幔枝构造成因矿床,包含一个斑岩型矿床以及两个浅成热液型矿床,矿床经历了多期次矿化,初始成矿深度为1-3公里.【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7(000)013【总页数】3页(P124-126)【关键词】成矿模式;幔枝理论;成矿流体【作者】张国腾【作者单位】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2拜仁达坝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和维拉斯托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该区属于大兴安岭南段晚古生代增上造山带,地层出露齐全,主要为锡林郭勒杂岩的黑云斜长片麻岩、石炭系砂岩和石灰岩、二叠系板岩和第四系风成砂土。
岩浆岩以加里东期石英闪长岩、海西期石英闪长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为主[1]。
该区域发育有一个米生庙复背斜,米生庙复背斜以宝音图组为核部,石炭系、二叠系为翼部。
区域上断裂发育,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为辅,部分发育近东西向断裂[2]。
前人从成矿流体特征、矿石特征和构造特征等方面对拜仁达坝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和维拉斯托银多金属矿床做了大量研究,认为上述两个矿床在矿石特征、流体特征、控矿构造方面有一致性,为一个矿田内产出的两个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刘翼飞认为新发现的维拉斯托锡-钨-铷矿床与典型的斑岩型铜矿有相似性并将此矿床与上述两个矿床结合起来,建立了内蒙古维拉斯托-拜仁达坝斑岩-热液脉状成矿体系。
翟德高认为维拉斯托锡-钨-铷矿床与该区已发现的维拉斯托和拜仁达坝大型脉状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可能属于同一岩浆-热液成矿体系[3]。
内蒙后二道沟铜金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矿床成因探讨内蒙古后二道沟铜金矿床的是我国目前探明的规模比较大、矿藏含量较多的矿产基地,在经过系统的研究之后,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宽体的地质特征等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然后根据各类信息建立其一套综合的信息找矿模型,本文就对所构建的模型以及该矿床的成因进行简单的探讨研究。
标签:铜金矿床找矿模型矿床成因我国的华北地区在中生代时期属于东部的环太平洋构造中的岩浆动力体系,随着该板块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多次的伸展等作用,从而便形成了多金属矿区。
整个华北的板块带内的矿床类型非常繁多,矿床分布密集,而本次内蒙古后二道沟铜金矿床便属于整个矿带的南部。
在寻找该矿床时勘测队伍构建了地物化探综合信心找矿模型,并且成功勘测其中一个铜金矿床,但是由于其矿床的成因非常的复杂,因此目前仍处于勘探的阶段。
本文主要探讨该矿床的成因和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构建等。
1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构建综合找矿信息主要将矿床的各类指标,比如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特征、数学地质以及遥感影像等信息进行准确的反映,在近代的找矿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找矿模型的引入俨然是重大的进展之一,通过构建找矿模型能够将所有的信息特征进行有效的组合,而综合信息主要是从目前已知控制的矿床规律然后再结合目前所了解的将要勘测的矿床的地质特征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将找矿标志信息进行优化和重组,最终构建一个完整的模型。
因此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其特点是系统性、全面性、实用性以及客观性,目前在找矿过程中综合信心找矿模型的建立依然成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模型的建立时必须要满足其三大要素,分别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特征,因此在构建模型时除过这三个之外还必须建立综合数据集合、综合表示集合等。
综合信息模型的建立要以矿化现象以及控矿因素为目标,将各类信息之间的关联全面分析和总结,继而才能够建立与目标矿床相适应的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简要分析某锌铜多金属矿找矿标志本文对某锌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某锌铜多金属的成矿规律,并提出找矿标志。
为进一步地质找矿提供资料和经验。
标签:某锌铜多金属矿找矿标志1某锌铜多金属矿区地质1.1褶皱某锌铜多金属矿位于我国内蒙古中部地区的褶皱系,这一地带的矿区出露地层较为单一,除了第四系外,仅仅露出下岩段黑云斜长片麻岩。
矿区在褶皱地带,而这挤压出的褶皱是由斜歪以及同斜的褶皱组成,呈北东向分布。
1.2断裂在某锌铜多金属矿区内,第四系出现较为严重的断裂,断裂呈北西和近东西向断裂。
在断裂的矿区内以北西向断裂为主要的导矿构造,其余的为控矿构造。
在助力可河断裂中,断层的走向大概在320°左右,長度为6-15km。
此区域的地表由第四系覆盖而成,主要表现为岩石破碎,可以清晰可见断层的角砾岩,在西北方向以三角面的方向延伸。
可以清晰看见垂直的擦痕,此地质的断层是隐伏张裂,为某锌铜多金属矿成矿物质提供了基础条件。
而此地质的断裂方向的近东西向断裂主要是为压扭性的断裂,且范围较广,从形状上来看主要呈“S”型。
近东西向的断裂地带为控矿构造,且断裂面上为缓慢的波状,有起有伏,变化较大。
在近东西向断裂的挤压面较为光滑平整,可以清晰可见擦痕,其厚度的变化也较为明显。
在近东西向断裂的北面倾角,角度不陡,大概在26°左右。
近东西向的断裂对矿区的分布和规模的大小有严格的控制作用。
1.3岩浆岩此区域某锌铜多金属矿的矿区内,其岩浆岩的分布主要在华力西期石英闪长岩,从矿区的南面可以依稀看见燕山早期的花岗岩。
在华力西期脉岩矿区内只能望见英云闪长岩脉和闪长岩脉。
1.4变质作用此矿区内变质作用较强,主要的变质作用为热液、区域以及动力变质。
2矿床特征2.1矿体概述某锌铜多金属矿是属于岩浆热液矿床,主要分布的区域在近西南方向的断裂处,且为“S”型的断裂带中。
其中1号矿体达到了工业档次的资源储量,且储量在5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