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知识复习
- 格式:rtf
- 大小:52.83 KB
- 文档页数:1
山东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山东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在山东省考研地理学复习中,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是必须要掌握和理解的。
本文将对人文地理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准备考试。
一、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与内涵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人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地域差异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以下内容:(1)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人口特征等。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结构和功能等。
(3)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生产的地理特征、区域差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4)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生产的地理特征、空间布局和工业区划等。
(5)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交通运输的地理特征、网络结构和区域联系等。
(6)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的地理分布、规模和影响等。
二、山东省的人文地理特征1. 山东省的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渤海,背靠五岳之首泰山,地处“中国出发点”的战略位置。
这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 山东省的人口特征与分布山东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人口数量众多且分布不均匀。
人口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如济南、青岛、临沂等。
同时,山东省也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农业是该省的重要经济支柱。
3. 山东省的城市发展与规划山东省拥有多个重要城市,如济南、青岛、烟台等,各城市间相互联系密切,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山东省也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4. 山东省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山东省是中国的重要农业省份,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包括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二地理学的产生,关键人物有哪些?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 时间:人文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前2. 特点:古代人文地理学;探索、描述3.关键时段或事迹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即Geogrophe ,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15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地理大发现以后,人们的视野极大的开阔,从而加速了地理科学的发展。
对古代、近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和卡尔·李特尔(Karl Ritter,1799-1859)。
三西方人文地理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四人文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及其概念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四、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区的定义: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内涵: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如语言、民族。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特征:(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2)自然状态的形式,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3)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4)常常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结(总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按二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按三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区域研究的传统。
三、空间分析的传统。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
4、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前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被人称为“地理学之父”。
5、德国洪堡和李特尔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6、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文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7、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禹贡》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该书全文虽只1200字,但全面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特征,九州的山川、土壤、物产、田赋、交通、贡品以及少数民族,反应了当时我国各地的人文和经济面貌。
8、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的贡献有:一是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二是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
9、近代人文地理的代表人物: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勇、张其昀、李旭日等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三种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石基础,精神文化石核心。
2024年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理基础知识1.地理学的定义及分支: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空间格局、地球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综合科学。
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
2.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壳分为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地壳运动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震、火山和地质褶皱等。
3.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水系、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地球的自然环境。
4.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二)人地关系及其规律1.人口与发展: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结构等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密切相关。
2.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规模、城市结构、城市生活与环境问题等。
3.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区位、农业结构与农村发展等。
4.工业与工业区位: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要求、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等。
5.交通与交通发展:交通的地理意义、交通网络与交通区位、未来交通技术与发展等。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1.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评价和保护、农田水利和土地利用规划等。
2.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环境问题和水资源管理等。
3.能源资源: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矿产资源产业链等。
5.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环境污染与治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等。
(四)区域发展1.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经济地域联系与区域经济合作等。
2.人口地理: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的规律、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人口政策等。
3.城市地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城市发展的区域差异和城市规划等。
4.农村地理: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村规划等。
5.地缘政治与区域合作:地缘政治影响和国际地缘战略、区域经济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等。
人文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人类地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
地球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公转、赤道和子午线等地理要素对人类定居、移民、生产和文化活动产生了影响。
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比如,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农作物种植方式、居住方式、服装食物等均有所不同;而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农作物生长丰富,居住方式和文化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不同的地形地势条件决定了人类活动的类型和方式。
比如,山地地区交通不便,土地利用受限;平原地区地势开阔,适合农业生产等。
二、人口与城市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和迁移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集聚的地方。
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增长、工业化、商业化、资本积累、信息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城市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成为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城市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城市的功能与地位等。
三、聚落与农业聚落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基本单位。
聚落的分布与形态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之一。
不同的聚落类型和分布特点反映了不同的地区环境、资源利用和人类活动的规律。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经济活动。
农业种植方式、农田布局、水利建设、农作物种植与养殖、农业技术等都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
四、交通与通讯交通是连接世界各地的纽带。
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人文地理的研究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网络的组织与发展等。
通讯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类社会结构。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五、文化与意识形态人类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传统风俗、语言、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地理学:地理思想的萌芽到19世纪上半叶,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几代地理学:世界上设置地理学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进入近代科学阶段,形成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了对近代地理学的革命时期。
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内部,地理学的分类:一是以研究对象的不同: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或者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p2)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地球表面是人类生存活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理环境,人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国内地理学界对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有很多认识,主要有三种认识:1、李旭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文化想先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这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活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现象的分布和变化;2、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区域联系,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3、吴传钧、陆大道: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人文地理学一人地关系为基础理论,重点研究“人-地”间相互关系、相互适应的规律和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调控优化,为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的传统;二、区域研究的传统、三、空间分析的传统。
从而得出和形成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一、社会性;二、区域性;三、综合性。
地理人文地理复习题集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国家是位于南美洲的?A. 加拿大B. 法国C. 巴西D. 中国答案:C2.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哪个地方?A. 西藏B. 青海C. 新疆D. 湖北答案:A3.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哪座山?A. 珠穆朗玛峰B. 乔戈里峰C. 喜马拉雅山D. 阿尔卑斯山答案:A4.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冷的大陆,下面哪个国家拥有南极洲的主权?A. 中国B. 澳大利亚C. 美国D. 阿根廷答案:D5. 以下哪个城市是埃及的首都?A. 开罗B. 雅典C. 罗马D. 巴黎答案:A二、判断题1.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
B. 错答案:B2. 非洲是世界上最拥挤的大陆。
A. 对B. 错答案:B3. 长江流经的省份有四个。
A. 对B. 错答案:A4.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A. 对B. 错答案:A5.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A. 对答案:B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一下非洲大陆的地理特点。
答案:非洲大陆位于赤道附近,南北跨越大半个地球。
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金等。
非洲的河流众多,如尼罗河、刚果河等,为当地的农业和交通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非洲还有广袤的草原、沙漠、雨林等地貌类型,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2. 请简要描述长江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流经多个省份,为中国的农业、工业和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和棉花种植区之一,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长江还是中国重要的水路交通干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联系。
四、大题1. 请详细描述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及其对登山者的挑战。
答案: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它位于尼泊尔和中国的边界之间,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登顶珠穆朗玛峰是登山者们的梦想和挑战。
由于珠峰海拔极高,空气稀薄,氧气稀少,给登山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危险。
人文地理知识复习
一《人口》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农业革命前:数量少,缓慢。
工业革命前:加快。
工业革命后:快。
二战后:规模空前。
3.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缓慢、零增长、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快。
4.世界人口一亿大国:中、日、印度、印尼、孟、巴基斯坦;
俄罗斯,尼日利亚、巴西、美国。
5、人口增长的主要模式及特征: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6.世界人口增长类型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个别发展中国家(中、古巴、巴西、墨西哥、韩国;进入现代型)
7.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8.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二战前: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欧洲非洲到美洲,东亚到东南亚);二战后:发展中到发达,外来人口增多,定居人口减少。
9.新中国,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改革开放前:有组织,有计划(黄河、长江下游到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地区)(计划经济体制,户籍制度);改革开放后:自发为主,流动人口增多(内地农村到沿海城市或工矿区)(务工、经商)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气候、土地、资源、淡水、灾害);经济(经济水平、交通、通信);社会(政策、文化、宗教、家庭、婚姻等)
1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主要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收入)(人才流失、劳动力缺失);迁入地:(劳动力充足、引进人才、增强经济活力)(城市问题增多、生态环境破坏)
1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资源、科技水平、文化物质消费水平。
13.木桶效应解释:短板决定最终容量
14.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和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劳力不足、社会保障问题)
15.我国突出的人口问题:淡水紧缺、耕地不足。
二《城市和城市化》
1.城市三大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2.城市住宅区的分离特点:高级住宅区;外城、高地、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
低级住宅区:内城、低地、接近工业区或商业区、环境较差。
3.城市商业区的分布特点: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4.城市工业区分布特点:城市外缘,主要交通线附近(交通运输量大,环境要求,
土地面积较大地价较低)
5.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距离,交通通达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