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点评-问题处方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52
医院处方点评存在问题因为大多数医院实行的处方点评模式是每月随机抽取100张或一定数量的处方进行点评,停留在规范性审查层面,缺乏完善的多层次回顾式的处方监察管理系统,许多医院未开展专项点评,对处方的合理性点评没有统一标准或规范,缺乏说服力和权威性。
此外存在下列问题。
1.抽样方法科学性不足由于患者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复杂多样性,处方点评不可能将全部患者的用药信息拿来分析,只能通过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开展研究。
为尽量降低抽样误差对处方点评结果的影响,应按照设计的要求计算最适样本量,保障点评结果做到质与量两个方面较为真实、可靠地反映出总体即目标样本的特征,为临床合理用的提供可信的依据。
处方点评具体操作中常忽视各种抽样方法的具体实施条件以及点评对象特征,抽样结果往往带有极大的随意性,易产生偏倚如选择偏倚等。
2.点评标准或依据缺乏实施处方点评患者的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有无并发症等发面存在差异同时药物治疗周期,药物了解程度以及用法用量不尽相同使得在制定点评标准时未能产格按照循医学流程产结制定标准造成在点评分析时标准不统一情况的发生。
3.点评后干预和改善机制缺乏我国处方点评工作自2010年《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办法(试行)颁布以后,才逐步广泛开展,起步较晚,对点评工作认识、点评方式结果处理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建立统一的点评结果处理机制。
4.点评药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点评药师对点评依据的理解、握执行的不同,知识结构的差异,可造成不同点评人员点评相同处方时结果出现差异,对点评人员进行集中规范化培训,加强信息交发,对点评依据达成共识可降低点评结果的人为影响和误差。
另外,当前处方点评以医院药师为主,临床参与度少;处方中未提供足够信息,如妊娠,哺乳、肝肾功能,电解质、体温等,影响对处方点评适应性的判断:同时处方点评信息化程度不高,点评工作量大以及处方点评报告结果欠规范也已经成为影响处方点评质量的重要问题处方点评是需要药学部门、临床科室、行政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执行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其中药师是处方点评的主力军。
处方点评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我国处方点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我国的处方点评制度是指医生开出的处方所涉及的药物、剂型、剂量、用法以及合理用药的评价和建议。
处方点评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质量,避免滥用药物和合理用药不足的问题。
然而,目前我国的处方点评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首先,在我国的处方点评制度中,存在着点评不专业的问题。
目前,对于处方点评的医生,可能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和考核,导致他们在点评过程中对药物的知识和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出现判断错误或者存在偏见,从而影响到患者的用药效果。
其次,我国的处方点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时间不足的问题。
目前,医院中的医生们常常需要面对大量的病患和处方,而他们的时间有限,很难进行详细、全面的处方点评。
这就容易导致点评的过程过于匆忙,从而影响到点评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另外,我国的处方点评制度中还存在着对医生点评结果的反馈不足的问题。
医生们完成处方点评后,往往缺乏进一步的指导和培训,无法及时了解到点评的结果和改进建议,也无法及时纠正自己在点评过程中的错误或不足之处。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处方点评制度的效果。
首先,应建立起相应的处方点评专业培训和考核机制,确保医生在点评之前必须接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并经过相应的考核。
这样可以提高医生的点评能力和专业水平,避免因为医生本身的知识和理解不足而导致的点评错误。
其次,可以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增加医生的工作时间和减轻工作负担,从而给医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处方点评工作。
这样,可以让医生有足够的时间来仔细研究每一份处方,提高点评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另外,还应建立起对医生点评结果的及时反馈和指导机制。
可以通过与其他医生或专家的交流合作,对处方点评结果进行讨论和分享,以及及时给予医生改进建议和指导。
这样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到自己在点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正。
1.处方号:2101000653 患者:女46岁临床诊断:高血压处方用药:厄贝沙坦片75mg*42s/2盒用法:75mg 每日三次口服稳心颗粒5g/袋*9袋/盒/2盒用法:5g 每日三次口服处方分析:1此患者为高血压,厄贝沙坦片/稳心颗粒,用法每日三次,稳心颗粒用于心脉淤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胸闷胸痛;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
考虑此处方诊断不全。
此处方为不规范处方.2.处方号:20210069 患者:男28岁临床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其他的处方用药:(1)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用法:250ml qd 静滴20滴/分(2)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冲管(3)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注射用胸腺肽60mg处方分析:1.此患者为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其他的治疗时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2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有明确用药指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此处方为遴选药物不适宜,为不适宜处方。
3.处方号:2101000767 患者:女53岁临床诊断:病毒性感冒支气管肺炎处方用药:(1)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注射用头孢曲松钠3g(2)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注射用炎琥宁320mg(3)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处方分析:1.如果病毒性感冒没有治愈,病毒向下侵犯可引起急性的支气管肺炎,目前现有确定疗效的抗病毒药物较少,治疗时应对症治疗。
2.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使用抗生素必须有继发细菌感染。
使用抗生素必须有指证.3.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体内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越长,疗效越佳,因此一日剂量分为2-4次给药可充分发挥疗效。
此处方为不规范处方。
处方点评典型案例分析
处方1
性别:男年龄:25岁
临床诊断:肺部感染
处方:左氧氟沙星胶囊(0.1g)1片,口服一次,共24片。
【点评分析】该处方为不规范处方。
开具的左氧氟沙星胶囊用法用量含糊不清。
处方2
性别:男年龄:39岁
临床诊断:慢性胃炎
处方: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po(餐前)bid
枸橼酸铋钾胶囊0.3gpo(餐前)bid
阿莫西林胶囊1gpo(餐后)bid
克拉霉素片0.5gpo(餐后)bid
【点评分析】该处方为不规范处方,开具的处方临床诊断书写不全。
查阅病历,该患者碳13呼气试验结果阳性,使用四联疗法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建议补充临床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我院门诊处方点评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背景信息我所在的医院是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提供多个科室的门诊服务,其中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作为门诊医生,我们需要开具处方,以帮助患者治疗疾病。
在门诊结束后,我们需要对所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以确保处方合理、规范。
问题描述然而,在门诊处方点评的过程中,我院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下:1. 处方用药不规范在点评处方时,我们发现一些医生的处方用药不规范。
考虑到个体差异等因素,每个患者的处方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医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选择适当的药物。
然而,一些处方中出现了不合理的药物搭配,或者是选择了不适合患者病情的药物。
这会增加患者的治疗难度,甚至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2. 处方开药数量过多除了药物选择不当外,一些处方还出现了开药数量过多的情况。
一方面,这会增加患者的治疗成本;另一方面,过量、过长地服用药物也可能导致身体问题,例如对肝肾等器官的损伤。
因此,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处方开药数量过多。
3. 处方关键信息缺失不少医生在处方中缺少一些关键信息,例如药品用法用量、药品品牌等。
这样会给药房人员带来诸多麻烦,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用药效果。
因此,在开具处方时,必须确保关键信息齐全且准确。
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医生可能缺乏足够的医学知识,无法选择合适的药品;另一方面,医生也可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开药量多一些可以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
此外,医生还可能受到一些外部压力的影响,例如医保政策等,这些压力可能会影响医生开具处方的行为。
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高医学素养首先,我们需要提高医生的医学素养。
医院可以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加强医生的药学知识、药理学知识等方面的学习,让医生了解更多的药物信息,提高开药的水平。
2. 严格控制用药数量其次,我们需要严格控制用药数量。
通过医疗信息化系统等技术手段,可以监控医生开药的情况,并及时对处方进行点评,以避免过度用药的情况发生。
处方点评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我国处方点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我国处方点评制度实行以来,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依赖经验、标准不统一、点评环节不完善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下面将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国处方点评过于依赖经验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当前,处方点评多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而这种经验往往是个体化的、无法量化的。
因此,有必要引入规范的临床指南,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大样本的数据支持,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
其次,我国处方点评标准不统一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医院和医生可能针对同一病症采取不同的处方策略,导致处方点评结果不一致。
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处方点评标准,确保点评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此外,当前的处方点评环节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例如,处方点评的时间过长,导致患者用药延误;部分医院没有设立专门的点评机构,使得点评工作分散在各个科室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医院管理,建立专门的处方点评机构,统一管理和指导点评工作;二是采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点评的效率和准确性;三是加强医生的培训,提高其处方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另外,我国处方点评制度的推行还面临一些其他的问题。
首先,由于医生的处方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医院的药品利益、医药代表的推销等,因此,对医生的处方行为进行监管和考核是一个难题。
对此,可以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同时,加强对医药企业的监管,防止其通过不正当手段影响医生的处方行为。
其次,目前我国的处方点评往往只关注药物的选择和配伍,对于剂量、用法等方面的点评相对较少。
因此,需要在点评中更注重药物的使用规范性,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滥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处方点评制度在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完善处方点评标准、改进点评环节等方面的工作。
不合理用药处方点评分析在临床医学领域,不合理用药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医生开出的药方如果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和经济负担。
因此,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点评分析,有助于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点评分析。
首先,不合理用药常见于药物种类的选择。
例如,某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感冒发热的症状,但医生却开出了过多的抗生素,这种情况下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用药。
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药物,对于病毒感染并不起作用,过度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增加治疗难度。
因此,在处方中合理选用药物种类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药物剂量和频次也是不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些医生在开药时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主观意愿来确定药物剂量和频次,而忽视了患者的具体情况。
比如,一些老年患者肾功能减退,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频次,否则容易出现药物积聚导致中毒。
因此,医生在开药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来确定合理的剂量和频次。
另外,药物配伍也是不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问题。
有些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同时服用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比如,抗凝药和水杨酸类药物同时服用容易引起出血等问题。
因此,在开药时医生应该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合理的药物配伍。
总的来说,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点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生的用药水平,才能有效防止不合理用药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希望医生们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做好药物处方的评估和调整,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处方点评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处方点评这个事儿。
你们知道吗,处方点评里可是存在不少问题呢!就好比医生开的处方有时候就像一本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天书,字迹潦草得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这写的啥呀?”咱老百姓经常发出这样的疑问。
还有啊,用药剂量有时候也让人心里犯嘀咕,“这么多剂量真的没问题吗?”
说到整改措施,这可太重要啦!就像是给生病的处方体系来了一场“大手术”。
首先呢,医生们得把字写清楚呀,这难道很难吗?就不能认真一点,让我们能看得明明白白的嘛!比如可以专门进行字迹书写的培训啊,这多有必要呀!然后呢,对于用药剂量之类的关键信息,是不是得再三核对呢,“万一错了咋办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
可以建立更严格的审核机制呀,多一双眼睛把关总是好的。
再来说说药师这方面。
药师就像是药品的“把关人”呀!他们得认真审核每一张处方,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这可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呀,能不负责吗?”遇到不合理的处方得及时指出来,和医生沟通,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呀。
而且药师们也要不断学习呀,知识更新换代那么快,“不学习怎么行呢?”
患者呢,也不能置身事外呀!咱们自己也得多个心眼,拿到处方多问问医生,“这个药怎么吃呀”“有啥要注意的吗”。
总之呢,处方点评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去整改。
只有大家都重视起来,都认真对待,我们才能让处方点评真正发挥作用,保障我们每个人的用药安全呀!这可不是小事,大家说是不是呀!。
处方点评季度分析总结范文一、开场白。
各位医疗小伙伴们!又到了咱们季度总结的时候啦。
这次的处方点评就像是一场医疗界的“挑刺儿大会”,不过这个“刺儿”挑得那可是相当有意义,目的就是为了让咱的医疗质量更上一层楼。
二、总体情况概述。
本季度咱一共点评了[X]张处方,这数量就像一座小山似的,不过咱可没有被吓倒,一张一张仔细地看。
总体来说呢,大部分的处方就像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写的作业,符合规范要求,但也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具体问题分析。
# (一)书写不规范。
1. 字迹潦草。
这就像是医生们写了一套“加密处方”,药师们看的时候那叫一个费劲,感觉像是在破解密码一样。
有些字写得龙飞凤舞的,估计连医生自己过几天再看都得懵圈儿。
比如说,有个“阿莫西林”硬是被写成了“阿木四林”,这要是药师眼神不好,很可能就拿错药了呀,这可不成!2. 缺项少项。
有的处方就像个没穿好衣服的小孩,这儿缺一块,那儿少一块的。
像患者的年龄没写全,只写了个大概的数字范围,这怎么行呢?年龄对于用药剂量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信息,就好比做菜放盐,大人和小孩的量肯定不一样啊。
# (二)用药不适宜。
1. 剂量问题。
有些处方的用药剂量就像是在玩跷跷板,忽高忽低的。
有的剂量太大了,感觉像是要把病魔一下子“砸死”,可这也会把患者的身体给“震伤”啊。
比如某种抗生素,正常成人用量一天是[X]克,可有的处方直接写成了[X + a]克,这多出来的部分可能就会让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像恶心、呕吐之类的,患者可就遭罪了。
2. 药物相互作用。
这就像是药物之间在身体里开了一场混乱的派对。
有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就会互相“打架”或者“捣乱”。
像[药物A]和[药物B],一个是想让血压降下来,一个却在偷偷地让血压升上去,这俩要是一起用,那患者的血压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的,多危险呀。
# (三)无适应症用药。
这就好比没病却乱吃药,有的医生可能太紧张了,看到患者有点小症状,就像看到了大敌人,把各种药都往上招呼。
处方点评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我国处方点评制度存在的
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的处方点评制度是指处方药的使用和处方书写的专家评审机制。
该制度旨在加强对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评估,提高临床用药质量,避免滥用和误用药物。
然而,目前我国的处方点评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该制度,以下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首先,我国处方点评制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评审过程不透明。
通常情况下,处方点评由医院内的专家小组进行,但具体的评审过程和评审标准往往不够明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建立明确的评审标准和流程,明确评审人员的身份和资质要求,并将评审结果公示,让患者和医生都能够了解评审的结果和原因。
其次,处方点评存在的问题是评审结果缺乏约束力。
目前,处方点评结果仅仅是作为参考意见,并没有强制性的执行措施。
为了提高点评的力度和约束力,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处方点评结果数据库,并将其与处方药的销售和报销挂钩,只有得到点评通过的处方才能被报销。
这样,既能够迫使医生合理使用药物,又能够提高点评的实际效果。
第三,处方点评制度还存在着专家评审的随意性和不客观性的问题。
由于不同的专家对于同一份处方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因此点评结果可能存在主观因素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建立一个多专家评审机制,即由多位专家共同参与处方点评,通过集体讨论和达成共识的方式,确保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门诊处方点评分析报告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管理逐渐规范化、标准化,门诊处方点评成为了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诊处方点评不仅可以帮助医院发现和纠正处方中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还可以促进医生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本报告通过对门诊处方的点评分析,旨在提高门诊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一、处方点评总体情况本次点评范围为某三甲医院2022年1月份门诊处方,共计点评处方1000张。
其中,合理处方950张,不合理处方50张,不合理处方占比5%。
不合理处方中,用药不适宜30张,占不合理处方的60%;超说明书用药20张,占不合理处方的40%。
二、不合理处方分类分析1. 用药不适宜(1)药物品种选择不当:如将头孢克肟替换为阿莫西林,治疗细菌性感染效果不佳。
(2)药物剂量不当:如阿莫西林剂量过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加重。
(3)给药途径不适宜:如将肌肉注射的药物改为口服,可能导致药物吸收不稳定。
(4)用药时间不适宜:如将每日三次的给药方案改为每日一次,可能导致药物血药浓度波动过大。
2. 超说明书用药(1)药物品种选择不当:如将尚未批准用于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用于治疗该疾病。
(2)药物剂量不当:如将超说明书用药的剂量超出常规剂量,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3)给药途径不适宜:如将尚未批准用于某种给药途径的药物用于该给药途径。
(4)用药时间不适宜:如将超说明书用药的给药时间与说明书推荐的给药时间不符。
三、处方点评结果处理对于不合理处方,医院采取了以下措施:1. 及时反馈:将点评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医生,指出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
2. 教育培训:组织不合理处方的医生参加合理用药培训,提高其用药水平。
3. 跟踪监测:对不合理处方涉及的药物进行跟踪监测,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四、结论与建议1. 总体情况:本次点评的门诊处方质量较好,合理处方占比达到95%。
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不合理处方,需要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