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病,也称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中医诊断可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症状包括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至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伴有心悸气短、自汗、喘息不得卧等。
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西医诊断可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根据证候诊断,心痛发作期可分为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心痛缓解期可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证和热毒血瘀证。
治疗方案可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推荐使用芳香温通的苏合香丸,成分包括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指标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
2.生活质量评价标准: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价,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方面。
二)疗效评价针对不同证型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在治疗期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根据1993年XXX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心绞痛和心电图进行疗效评定。
心绞痛症状的评定主要考虑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心电图疗效评价主要观察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是否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分为显效、改善、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采用积分法,根据疗前积分和疗后积分的差别来评定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评价方法包括临床症状的评价、生存质量评价和远期疗效评定。
胸痹[心痛]中医辨证治疗胸痹心痛辨证治疗《灵枢?本藏》有“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之称。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胸痹指因胸阳不足,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
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缺血性心脏病。
一、诊断1.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常有风眩、消渴等胸痹易发因素。
2.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疼痛,常因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时间常为1~5分钟,休息或含苏合香丸、救心丸及硝酸甘油等可缓解。
疼痛常向左肩背、左臂等部位放射。
3.心电图检查出现ST~T段的缺血性改变,血脂常增高。
心脏B超、冠状动脉造影、201铊心肌显像等具有相应改变。
二、鉴别诊断1.厥[真]心痛:胸痛时间长,程度严重,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常伴恶心呕吐、心动悸,甚至昏厥。
心电图可见异常Q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等,血清酶学检查增高等。
2.神劳:亦可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但多伴失眠、神疲、健忘等症,且心电图、血脂检查正常。
三、辨证要点1.辨心痛性质:心痛有闷痛、刺痛、绞痛、灼痛之别,临床中须结合伴随症状,辨别心痛属性。
若胀重痛轻而无定处,兼见胁肋痛,善叹息者,属气滞者多;若闷重痛轻兼见多唾涎沫,阴天易作,苔腻者,属痰浊为患;心胸隐痛而闷,劳则多发,伴气短心悸者,属心气不足之证;若部位周定不移,伴有舌色紫暗、瘀斑,多属血瘀内阻;或疼痛剧烈,常一伴畏寒肢冷,多属寒凝;若疼痛伴有灼热感者,多属火盛痰热所致。
2.辨胸痹轻重顺逆:心痛发作频繁者重,偶发者轻。
瞬间即逝者轻,持续不解者重。
疼痛部位固定者,病情较深重;疼痛部位游移者,病情较轻浅。
证候属实者较轻,虚象明显者较重。
初发者较轻,迁延者较重等。
四、辨证治疗1.心血瘀阻证证候: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脉弦涩。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胸痹心痛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西医学其他疾病表现为膻中及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症时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1 病因病机1.1 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
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1.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
1.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
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胸鼻心痛•、基本概念: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种心系疾病。
轻皆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哲:重行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
主要病机为心脉瘦阴,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纹痛。
二、诊断标准:I.主症:胞中或心前区愁闷疼痛,甚则痛引左肩背、咽喉、耳脱部、左上管内侧等部位,呈反其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胸闷胸筋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即可缓解。
严选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得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2.兼症: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3.年龄:多见r∙中年以上发病。
4.诱因:劳累过度、抑部恼怒、饮酒饱食、感受寒冷等.5.辅助检查: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CD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
(2)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增加以下检查项目:(1)运动平板试验(2)心脏CTA三、鉴别诊断1.胸痛与悬饮:相同点:二者均有胸拜。
胸痹:当胸用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径、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
历时短哲,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
2.胃院痛:近似点:心在胃上,胃在心下,故有胃院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感痛可在胃腕部,易丁混治.胸痹:以何病为主,为时短暂,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骨腕痛:与饮食有关,以张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咕杂、暧气、呃逆等胃部症状3.真心痛:真心痛为胸痹的进•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鼓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四、治疗(-)辨证论治1.寒凝心脉证证候: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曲•,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心悸,胸闷气短,手足不温,冷汗出,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病机:寒邪内侵,胸阳不振,心脉不畅。
治法:辛温通阳,开聊散寒。
方药:枳实瘫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胸痹心痛(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发生心肌缺血或功能障碍,但无心肌坏死的临床症候群。
心绞痛临床上可分为劳累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劳累型心绞痛、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累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包括变异型心绞痛、单纯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和梗死后心绞痛。
按其症状表现相当于中医学“胸痹”等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①症状:a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b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c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中医怎样治疗胸痹心痛病中医理论中的胸痹心痛即为西医所说的冠心病心绞痛,会使患者出现胸痛、气短、心悸、胸闷等多种临床表现,同时可能引发猝死、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该疾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群体,近些年受到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发病率逐渐增加,对自身、家庭及社会造成很大负担,受到广泛关注。
中医是祖国医学,其对胸痹心痛病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为此笔者于下文中进行简单介绍。
一是穴位按摩穴位按摩属于中医特色技术,能够对按压穴位能够起到刺激作用,可发挥气血调理、疏经通络的效果。
具体方法是:实施循经穴位按摩法,顺着心包经循经路线展开按摩,首先按摩胸部,然后按摩臑内穴,最后按摩手臂至手掌范围,以从左到右的顺序实施反复按压,确保力度合适且有节奏,最合适的力度为患者感到酸胀痛,每天实施两次,每次15分钟左右即可。
心包经在上肢屈侧外循,与心脏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对其进行按摩能够起到清除瘀阻的效果,可稳定患者的病情,并能够避免其复发。
二是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穴位贴敷能够使药物吸收效果更为理想,同时能够对相应穴位进行刺激,具有疏经通络的效果。
具体方法是:选取内关穴、膻中穴与心俞穴,辨证加减穴位,对于气滞血瘀证患者,增加巨阙穴与血海穴;对于寒凝血瘀证患者,增加至阳穴、血海穴与关元穴;对于痰浊痹阻证患者,增加丰隆穴。
基础药方为:20克当归、20克丹参、10克桂枝、20克川芎、10克桃仁与5克细辛,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并混合均匀,以蜂蜜、水、醋进行调制,形成糊状,然后将药物贴敷在上述穴位上,每次6个小时。
上述穴位具有活血行气的效果,而药方中,当归可起到止痛活血、调经补血的作用,丹参可起到止痛祛瘀、调经活血的作用,桂枝可起到化气助阳、温经通脉、解肌发汗的作用,川芎可起到止痛祛风、行气活血的作用,桃仁可起到通便润肠、祛瘀活血、平喘止咳的作用,细辛可起到止痛散寒、解表祛风的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止痛消肿、化瘀活血之功效。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胸痹(英文名为:Chest discomfort)是指胸部出现不适或疼痛的一种症状,可以是持续性的或间歇性的。
在中医中,胸痹属于心病范畴,是由于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而导致的症状。
中医诊疗胸痹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灸、中药调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1. 范围针刺疗法:可经过定位、取穴、插刺和保留针四个步骤进行。
常用的穴位包括:心俞穴(督脉,位于心俞点),内关穴(手太阴肺经,位于腕关节内侧),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位于胫骨前外侧,当膝眼直下四横指的处)等。
2. 灸法:适用于气虚血瘀、寒痹之胸痹患者。
常用的灸穴有:井穴(位于拇指的食指关节后凹陷处)、关元穴(气海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气海穴(天枢穴,位于肚脐中央两横指)。
灸时可以选用艾炷、艾灸或小艾炷等。
二、中药疗法1. 草药方剂:中医药配方中有许多适用于治疗胸痹的方剂。
常用的有:闯荡汤、川芎茶煎、活络久脉丸等。
这些方剂多能疏通心脉、活血化瘀、舒畅胸脘,以达到缓解胸痹症状的目的。
2. 中药调理: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三七、红花、桃仁、郁金、延胡索等。
这些药物多具有活血化瘀、温通心脉、舒畅气机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胸痹的症状。
三、饮食调理1. 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精、咖啡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加重气滞血瘀,导致胸痹症状加重。
2.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的重要构成成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身体的修复和恢复。
3.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调理心脉、改善胸痹症状。
四、生活习惯调理1. 保持充足睡眠:睡眠充足有助于人体恢复,减轻心理压力,改善胸痹症状。
2. 调整情绪:情绪不稳定会导致气机不畅,加重胸痹症状。
保持愉快心情,减轻精神压力,有利于胸痹的康复。
3. 适度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活血化瘀,减轻胸痹症状。
胸痹中医药诊疗方案胸痹,是中医学领域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患者胸闷、心悸、疼痛等症状。
中医药在胸痹的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药诊疗方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胸痹。
一、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胸痹主要依据患者的脉象、舌苔、症状等综合情况。
脉象:可见脉弦数,或短弦,有力沉,有所其病,若为紧弦则为实证,若为细弱则为虚证。
舌苔:舌质淡红或发绛,苔薄腻白,脉络明显,为实证;若舌质淡白或淡红,苔薄白,脉涩有力,为虚证。
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疼痛、气短等。
二、中医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川芎、郁金、陈皮等,可根据患者的症状配伍使用。
如川芎活血化瘀,用于胸痹胸闷、疼痛明显者;郁金导滞化痰,适用于病情中有痰者。
中药煎服或入丸药颗粒,每日两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胸痹常用的方法之一,可选穴包括心包经穴位如心俞、心郄、心舌等,具有疏通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
3. 推拿按摩:通过脏腑反射区的推拿按摩,促进气血的运行,缓解胸痹症状。
常用手法包括揉、捏、按摩等。
4.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能温经散寒、活血化淤,常用于症状较重者。
可选择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进行灸治。
5. 饮食调理:胸痹患者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薏苡仁粥、山药薏仁粥等。
三、预防与注意事项1. 预防控制情绪波动,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
2.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脉诊,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 坚持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胸痹的诊疗中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经验,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结合健康生活方式,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希望以上内容对胸痹的患者有所帮助,祝愿大家早日康复!。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与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
关键词: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标准
doh 10.39690.issn.1672-2779.2011.23.071文章编号:1672-2779(2011)一23-0106—02
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
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①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
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 30min,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多伴有心悸怔仲、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
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②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1.2 鉴别诊断
1.2.1 胃脘痛胃脘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
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亦表现为胃脘部疼痛,但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1.2.2 悬饮悬饮之胸痛多表现为胸胁攻撑胀痛,持续不解,且疼痛随呼吸、咳唾、体位变化而加重,常伴有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多有呼吸系统疾病史。
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呈发作性,持续时间短暂,可痛引左肩背和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变化时突然发作,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1.2.3 真心痛真心痛之胸痛剧烈,甚则疼痛持续不解,休息或服用药物后不能缓解,常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欲绝或结代等危重症状。
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较轻,持续时间短暂,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2 辨证论治
本虚宜补,针对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之证而分别给予益气、温阳、滋阴、补血治疗;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之证而分别给予理气、活血、温通、化痰治疗。
2.1 实证
2.1.I 痰阻心脉证证候:胸闷重而心痛轻,伴有身重困倦,脘痞纳呆,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病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或忧思伤脾,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痹阻胸阳。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味 (瓜蒌 12g,薤白 12g,法半夏 lOg,枳实 12g,陈皮 12g,石菖蒲 12g,桂枝 10g,干姜 lOg,细辛 3g)。
加减:若痰蕴化热,咳痰黏稠,色黄,大便干,苔黄腻,脉滑数者,加黄连 10g,天竺黄12g,竹茹 12g以清热化痰;若因痰阻气机,气滞血瘀,胸部刺痛,舌紫暗者,加郁金 12g,川I芎 12g,丹参 15g 以理气活血,化瘀通脉;若痰扰清窍,眩晕,肢体麻木者,加天麻 15g,竹茹 12g以祛痰息风定眩。
2.1.2 气滞心胸证证候:胸痛时作,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情志抑郁可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弦。
病机:情志抑郁,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心脉痹阻。
治法:疏肝理气,调畅心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 IOg,枳壳 lOg,香附 lOg,
川芎 10g,郁金 lOg,延胡索 lOg,炙甘草 3g)。
加减:若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者,加牡丹皮 10g,栀子 lOg,夏枯草 15g以疏肝清热;若气滞日久,兼有血瘀,胸闷心痛甚者,加檀香 5g,丹参 15g,砂仁 (后下)6g以活血化瘀止痛。
2.1.3 心血瘀阻证证候:心胸疼痛,心痛如刺,痛处固定,入夜更甚,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苔薄,脉涩或结代。
病机:血瘀内停,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 (桃仁12g,红花 12g,川芎 12g,赤芍 12g,当归 12g,生地黄 12g,牛膝 12g,柴胡 6g,枳壳 6g,桔梗 3g,甘草 3g,蒲黄10g,五灵脂12g。
加减:兼气滞胁胀,喜叹息者,加香附12g,檀香5g以理气止痛;兼气虚,动则痛甚者,加黄芪30g,党参12g,白术12g以补中益气;若瘀血甚,胸痛剧烈者,加乳香l0g,没药l0g,延胡索12g,降香10g,丹参12g以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2.1 .4寒凝心脉证
证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
病机:寒邪内侵,胸阳不振,心脉不畅。
治法:温经散寒,通阳止痛。
方药:瓜萎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瓜萎10g,薤白10g,桂枝10g,当归12g,细辛3g,白芍15g,通草3 g,丹参12g,郁金12g,甘草3g。
加减:畏寒肢冷者,加附子铺10g,干姜6g,巴戟天l2g以温经散寒止痛;若瘀血较重,胸部刺痛,舌质暗滞者,加川芎l2g,延胡索12g,桃仁1 2g,红花12g以活血止痛;若痰浊痹阻,咳吐痰涎者,加陈皮10g,杏仁9g 以宣肺祛痰。
2.2虚证
2.2.1心气亏虚证
证候:心胸隐痛,气短心悸,动则益甚,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脉不畅。
治法:补益心气,畅脉止痛。
方药:保元汤加减。
.
黄芪15g,党参10g,山药15g,炒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3g.生姜3g。
加减:唇舌紫暗者,加丹参12g,当归12g以活血通脉;心阴不足,口渴咽干,心烦失眠者,加炒酸枣仁30g,麦冬15g,玉竹12g,黄精12g以益气养阴;心火上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日舌生疮者,加黄连10g,焦栀子1 0g,菊花10g以清心宁神.。
2.2.2心阴不足证
证候:心胸隐痛,五心烦热,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病机:心阴不足,心脉失养。
治法:滋阴养心,润脉止痛。
,
方药:生脉散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太子参12g,麦冬10g,五味子6g,生地黄12g.玄参15g,天冬12g,丹参12g,当归12g,茯苓12g,柏子仁12g,炒酸枣12g,远志10g。
加减:肾阴虚,腰膝酸软,加熟地黄12g,桑堪子12g,女贞子12g以滋肾养阴清热;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者,加珍珠母30g ,磁石30g,石决明15g以重镇潜阳息风;胸闷刺痛,痛有定处者,加五灵脂1 0g以活血通络止痛。
2.2.3 心肾阳虚证
证候:胸闷心痛,心悸怔仲,神倦怯寒,面色皖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自,脉沉细迟。
病机:心肾阳虚,失于温运,胸阳不振。
治法:补肾助阳,温通心脉。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
党参15g,附子10g,桂枝10g,干姜10g,炒白术12g,炙甘草6g。
加减:心痛较剧者,加蜀椒1g,荜茇10g,细辛3g,赤石脂12g,乳香10g,没药10g以温阳散寒,理气活血;水肿,喘促心悸者,加茯苓30g,猪苓15 g,益母草15g,泽泻l0g以活血利水消肿;四肢厥冷者,宜用四逆加人参汤以温阳益气,回阳救逆。
3其他治法
3i单方验方
3.1 三七琥珀散:三七粉3g,琥珀3g,研细末。
和匀,口服,l次1. 5g, 1日3次。
}. } . }参七散;大三七、高丽参各等份,研细未,和匀,口服,l次1g,1日3次。
3.2针刺
主穴:心俞、厥阴俞、大椎、憻中、内关。
痰阻心脉者,加丰隆、肺俞、间使;气滞心胸者,加中院、足三里、太冲;心血瘀阻者,加隔俞、血海、三阴交;寒凝心脉者.加足三里、关元、太溪;心气亏虚者,加气海、足三里;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少府、太溪;心肾阳虚者,加关元、大椎、气海。
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可灸。
3.3穴位贴敷
心绞痛宁膏(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
敷贴心前区,l日l 次。
4调摄与预防
4.1调情志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
4.2节饮食
饮食宜清淡、低盐,食勿过急过饱,不宜过食肥甘.饮食要多样化,粗细粮搭配,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4.3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生活起居有规律,戒烟限酒,缓解期要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做到动中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
4.4坚持药物治疗
胸痹发作时,患者应卧床休息、吸氧,并服用可快速缓解疼痛的药物,日常坚持药物治疗,以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