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归纳主题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同学个性化教学设计年级:教师: 科目:班主任:日期: 时段:课题记叙文主旨归纳教学目标重难点透视考点知识点剖析序号知识点预估时间掌握情况1 60分2 30分3 30分教学内容记叙文的主旨,即它的主要用意,意义或者目的所在,也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各种描写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
小学阶段将其称作中心思想。
文章主旨包括多个层面,1文中想要说明的道理。
2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3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4作者对某种社会现实的看法;等等。
阅读一篇记叙文须把握其主旨,才算真正读懂文章。
故初中大大小小的考试当中尤其喜欢关注这个知识点,可算逢考必出。
一:分析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
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文章的主旨。
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题目就能告诉读者如下初步信息:这篇文章是写来赞美白杨的。
故通过对标题的分析能初步确定文章主题。
二:分析文中关键句文章当中有一些关键句段能够展示文章的主旨,这些关键句段可从如下方面来分析。
A文章的开头/结尾句或者段。
很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或者段落都起到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文章开篇常常点题,一些开头会用到一些警示性的语言,对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有启示性作用。
而许多结尾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并且某些结尾本身就直接点明了文章中心,在阅读中重点抓住这些东西,对把握文章中心很有帮助。
B文章中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议论句以及抒情句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常常会在这些句子当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阐述道理,或抒发情感。
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
【抒情句标志参考:强烈的感叹或反问等语气/出现直接抒发某种情感(悲伤,喜悦,流泪等)词语);等等。
议论性句子参考标志:对某事或某人做出评价的句子】C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
一些文章为了强调某种想法或道理或情感,往往使某个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好几次。
这个句子通常情况下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对理解文章主旨有极大帮助。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学科: 语文任课教师:宋老师授课时间:2012 年月日(星期) :00-- :00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节选自朱自清《背影》1、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C.主要人物D.事情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答:那么能否根据老师刚刚所讲的答复例题二里面的第二个问题?四、记叙需注意的问题〔知识梳理〕例题四.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黄昏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衬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突然变成了黑夜似的。
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北遥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
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
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儿什么。
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
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略一:吹尽狂沙始到金——如何概括文章主旨有言在先: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多年来,记叙文因其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又耐人寻味,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启迪,因而,近年来倍受中考命题专家的青睐。
在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记叙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项目考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理解、筛选、概括、整合、以及鉴赏评价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
本文拟就记叙阅读题的命题类型及其解法略作探讨,以期能给同学们一些帮助。
“概括文章主旨”在《考试大纲》中,是C级能力点。
这个考点既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章内涵的能力,也考查其概括、提炼与表达的能力。
由于此考点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思维量较大。
因此难度较大,往往得分不高。
不过,只要考生能够掌握其解题规律和方法,还是能够达到“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效果。
一、了解设题的方式①要求直接概括文章主旨,如: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②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间接概括主旨。
如:最后一段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何作用③考查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查对主旨的理解。
如:小说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④根据阅读感受谈启示(体会、看法)的题。
如:×××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二、掌握有效的方法1.巧妙抓住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倾向,进而得到到文章的主旨。
例1.阅读刘克升《弱种子也要发芽》,回答案问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刘克升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
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
记叙文阅读——概括与主旨(一)概括要点:1.看标题,标题表明内容。
如《回忆我的母亲》、《最后一课》。
2.抓文章的中心词、中心句、概括句(往往是第一段、末段的首句或尾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通过分段,看各段之间是何关系,并列关系相加,偏正关系以正为主。
4.六要素概括法,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对策:首先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5.根据文章线索。
(1)线索的特点:①连贯性:贯穿全文,不脱节,不跳跃;②始终性:线头在开端、线尾在末段,线索在开头结尾都要有体现。
(2)线索的分类:①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如《枣核》以“枣核”为线,17年中考以单车为线索。
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中的“看戏”,16年中考以爸爸教我读中国诗为线索。
③以某一人物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如《孔乙己》。
④以时间为线索:如《老山界》。
⑤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感情”为线索。
⑥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如《散步》《老山界》。
⑦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
(二)概括主题中心思想1.分析写作背景,体会中心。
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
如了解了《故乡》的背景就容易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闰土等人的巨大变化,揭示黑暗统治及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2.分析标题,概括中心。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
如《秋天的怀念》、《夏衍的魅力》题目就直接揭示了主题;《变色龙》、《爸爸的花儿落了》等题目形象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
3.看开头结尾的中心句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
如《背影》、《顶碗少年》开篇写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篇尾点题也是为文之法,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往往在结尾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可细心品味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审题概括法。
有些记叙文的题目,标题就十分明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伟大的友谊》标题点明了中心。
我们可以考虑用扩句的方法,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词语,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当然,用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还要先认真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仔细考虑题目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
2.摘句法。
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找出文章中心句,对概括中心有很大的帮助。
有的文章在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
如《桂林山水》一课,开头就点明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
《一夜的工作》一文结尾一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点明了中心思想。
有的中心句在文章的中间,有的中心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几次。
从表达方法上看,记叙文的中心句又往往在文章的抒情或议论部分。
如《少年闰土》一课,“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这段议论的句子含蓄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当然,找到了中心句后,我们还必须仔细分析。
它是否完整地概括了中心思想。
一般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地加工、修改,才能准确、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主要内容概括法。
有的文章中心思想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
一般记事的记叙文,是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
写人的记叙文是通过主要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言行来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一步推敲,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半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通篇写了小女孩悲惨的遭遇。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讲与练(全国通用)第10讲:归纳文章主旨(练习)一、(2023·贵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铁核桃①周华诚①巷子在老城的中心地段。
乡下人到城里来卖一篓鱼,卖一筐菜,都喜欢聚在这条巷子里,远远望去,摆地摊的,做生意的,购物买货的……人间烟火沿着这巷子的台阶一层一层地铺陈开来。
②喜凤在巷子里有个摊儿。
她从商场里下了班,就匆匆来到巷子。
这里她可走过千儿八百回了。
最近日头毒,连巷子的石阶都仿佛被日头蒸出水汽来,空气也摇摇晃晃的。
她喘着气走到巷子的半道,汗水湿了一头。
③巷子的中间有一排敲核桃的小摊位,坐着六七位老婆婆。
这些老婆婆们似乎一直就在那里,坐在小板凳上忙碌。
她们坐在这里多少年了?也没有人说得清。
她们戴着老花镜,旋转着手中的核桃,找到一条微小的缝隙,然后用刀抵住,榔头敲击刀背,核桃应声而裂。
然后用尖尖的钻头探入果壳内部,去掘取那深藏的果肉。
④这不是一般的核桃啊。
喜凤说,这叫铁核桃。
⑤她在其中一个小板凳上坐下来,一边跟旁边的老婆婆打招呼。
老婆婆问她吃饭了没,她拍拍身边的布包,大声说,带了盒饭。
她坐下来,打开袋子,摆出工具,摸出一把核桃,用刀抵住核桃的缝隙,榔头敲击之下,核桃开了。
她的额上还有汗水,裹着几缕头发。
⑥再硬的核桃,都是有缝隙的。
这铁核桃跟新疆的纸核桃不同,跟临安的山核桃也完全不一样。
这玩意儿壳又硬又厚,不用这个办法,根本砸不开。
我们乡的核桃,你没听说过吧?我们乡全是山,山上全是核桃树。
⑦我跟喜凤买了一斤核桃肉。
一斤核桃肉,得用六斤铁核桃才能剥出来。
这铁核桃,壳重肉少,但是你吃吃看,多香呀,今天生意开张了,喜凤很高兴,她说本来都是她妈妈在这里帮她摆摊,今天老人家回乡下去了,她就过来填个空儿。
老人家一天只能剥两三斤核桃肉,她年轻,眼神好,手劲儿大,一天能剥五斤。
铁核桃肉,炖鸡蛋吃,很补身体。
⑧喜凤说,这一排敲核桃的老婆婆,可“能”了,电视台还来采访过呢!喜凤笑起来,一手核桃一手钻子,像不像武林高手?她手里的钻子,油光发亮,看就是用了几十年的老物件,有了岁月的包浆。
记叙文阅读:归纳文章主旨一、知识要点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记叙文的主旨,就是作者通过所记叙的人、事、景、物等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情感(观点、态度)。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层面:①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②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③作者的观点及态度④文章想要说明的道理。
阅读一篇记叙文必须把握其主旨,才算真正读懂文章。
二、考点链接1、要求直接概括文章主旨,如: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题。
2、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间接概括文章主旨。
如:最后一段说“xxx”,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考察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察对主旨的理解,如:文章以“xxx”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根据阅读感受谈启示(体会、看法)。
如,xxx的事迹给了你什么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文章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方法归纳(一)分析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
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很明显地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及主旨:赞美白杨。
(二)分析文中关键语段1、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很多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的段落都起到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文章开篇常常点题,一些开头会用到一些警示性的话语,对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有启示性作用。
而许多结尾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并且某些结尾本身就直接点明了文章中心。
在阅读中,重点抓住这些东西,对把握文章中心很有帮助。
2、文章中议论或抒情的语段议论性句子的标志:对某事或某人直接作出评价抒情性句子的标志:强烈的感叹或反问语气;直接抒发某种情感(悲伤、喜悦等)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在文中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往往会在这些语句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阐述道理,或抒发情感,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
3、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在某些文章中,作者往往使某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以此来强调某种想法或情感,这个句子在通常情况下就是文章中心。
4、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以写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描写人物形象上,而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最主要的标志,作者很可能把文章主旨放在主要人物的语言中表达。
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归纳记叙文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文体。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叙述的顺序,可以采用顺叙、倒叙、插叙等方式。
顺叙可以让故事情节清晰明了,而倒叙则可以引出悬念,增加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则可以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和衬托的作用。
在叙述中,我们需要使用线索来贯穿全文,组织文章内容。
线索可以是人物、物品、问题、现象等等。
通过巧妙运用线索,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达情感和情绪变化。
记叙文的结构可以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等方式。
在描写人物时,可以采用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环境描写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和性格,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是记叙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开端、发展、和结局。
在叙述情节时,需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六个要素。
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欲扬先抑、象征手法、对比手法、衬托手法等艺术手法来丰富文章的表现手法。
在写作语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准确、鲜明、生动、优美、朴实清新、含蓄幽默等特点。
开头段也非常重要,可以用来概括内容、总起全文、点题、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等,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文章格式已经调整完毕,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以下是每段话的小幅度改写:第一段:引出文章主题,强调结构和内容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到了赏析句子和词语的方法。
第二段:说明中间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强调结构和内容的关系,以及中间段的多种功能。
第三段:强调结尾段的作用,包括表达方式和内容,以及与开头的照应和全文总结。
第四段:介绍了赏析句子和词语的方法,强调了它们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方面的重要性。
第五段:介绍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问、设问、排比和衬托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特点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最后,题目要求准确、概括、鲜明、新颖,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记叙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分数,因此,做好记叙文阅读能够将总分提高不少。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一、概括文章内容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技巧:找出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谈论抒情句中。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大事,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怎么看待。
即:内容+情感态度。
答题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白)……的故事(事迹、经过、大事、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或抒发了的……的感情。
二、为文章或文段拟标题为文章拟题目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大事(4)情感。
为文段拟小标题技巧: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消失的词语、句子。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三、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
详细、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爱好;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索;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四、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进展过程(找各个大事);4、根据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
五、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推断技巧:看题目,看谈论抒情句,看多次消失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大事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示例:(1)以详细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3)以中心大事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记叙文阅读之归纳主题
一、如何归纳主题: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记述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记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
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分析文章标题。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
3.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
4.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
5.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
6. 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1.分析文章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
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
“开篇点题”与“卒章显志”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
《背影》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
3.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
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要分析归纳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与中心,再联系起来思考,从两部分的鲜明对比中,掌握作者对自由学习生活的向往,对令人窒息的封建教育方式的无比厌恶这一中心。
4.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
5.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
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
《最后一课》,我们只要了解了法国当时濒临亡国的背景,就可以了解其中心了。
6. 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点题句)。
《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二、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
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
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2.格式: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的描写(文章内容),歌颂(赞美等)了……(写作目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三,回归课本
1,分析文章标题。
《变色龙》:本文通过对警官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媚上欺下
反复无常、见风使舵走狗形象的刻画,巧妙的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与虚伪,反映了当时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中心:《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思念。
2. 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
《春酒》最后一段:“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中心:本文通过对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和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的记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怀念,
3. 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
中心:《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的美好品德。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4.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
《猫》(第一只、第二只猫的略写和对第三只猫的详写)本文通过作者对第三只猫的错判,导致其死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难过。
告诉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主观臆断,同时要同情弱者,不存偏见私心。
5.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
中心:《孔乙己》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
《故乡》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
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6. 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夏感》最后一段: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描绘夏天金黄色大地上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现夏天热烈、急促、收获既有希望而未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情赞颂。
走出课本、学以致用:
1《复习指导》,P183,《一千张糖纸》第1题。
2《复习指导》,P188,《刀之伤》第1题。
3《中考档案》P81,《别把我当陌生人》第1题。
4《中考档案》P85,《选择》第1题。
5 《中考档案》P88,《香伯》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