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优秀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06.68 KB
- 文档页数:4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理解《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的生平。
(3)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词作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哀愁情绪,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二、教学重点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 理解《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的生平。
3. 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艺术特色。
2. 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作品中的哀愁情绪。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 学生预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词语含义、句式结构。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难点词语、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艺术特色。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作品中的哀愁情绪。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7. 板书设计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词牌:如梦令主题:怀旧、哀愁意象:雨、风、花、梦情感:思念、忧伤1. 比较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声声慢》、《一剪梅》等,分析其词风特点。
2. 了解李清照所处的宋代词坛,了解其他著名词人的作品风格。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
2.掌握诗歌注释和鉴赏方法,理解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领会诗歌中的感情和情感表现。
3.通过写作、朗诵等方式进行情感的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1.挖掘诗歌中的深层意义。
2.指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交流。
四、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布置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诗,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做好诗歌注释,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重点讲解1.诗歌的语言特点:用词简练、形象生动、情感真挚。
2.诗歌的结构特点:韵律工整、意境绵延。
3.诗歌的意义分析:描绘出了一个女子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表达了人们经常会陷入的人生困境和痛苦。
3. 情感交流1.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中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的理解与感受。
2.个人写作: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历,写一篇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自由文章。
4. 课堂总结通过诗歌的学习和交流,让学生懂得用自己的语言感悟和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美的追求。
五、教学方法1.讲解教学法:注重从作者角度来深入挖掘诗歌意义。
2.互动交流法:注重引导学生探究诗歌深层结构,建立情感桥梁。
3.个案辅导法:注重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
六、教学评估1.定期测验:培养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梳理课堂学习的知识和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400字的读后感。
3.小组评价:要求小组内相互评价和反馈,以此激励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分享。
如梦令教案如梦令教案范文汇总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梦令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如梦令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
(了解词牌名)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1、播放音频:听读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板书:醉)——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与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教案标题: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唐代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诗歌创作,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1. 了解《如梦令》的背景和意境。
2.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白板。
2. 《如梦令》的诗歌原文。
3. 学生的诗歌创作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唐代文学和李清照的作品。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介绍《如梦令》这首词的背景。
二、理解诗歌(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如梦令》的诗歌原文,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3. 导读学生阅读诗歌,并引导他们思考诗歌中的形象和情感。
三、诗歌创作(20分钟)1. 分发纸和笔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2. 提供一些主题或词语作为创作的启发,如“雨”、“梦”、“风”等。
3.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四、分享和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分享给全班同学。
2.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诗歌,或者将其展示在课堂上。
3. 全班同学可以对诗歌进行评论和交流,提供建议和鼓励。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包括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诗歌创作过程,包括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诗歌创作,并组织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
2.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和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反思:评估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反思能力。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范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古诗。
2、比较词和诗的不同。
4、揭题,交流李清照的资料。
二、读词1、听配音朗读;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小结: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经历。
三、品词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
2、讨论,交流。
溪亭日暮⑴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⑵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⑶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藕花深处⑴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⑶朗读。
一滩鸥鹭⑴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⑵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⑶抓住“惊”:“鸟惊人也惊”,体会“一滩鸥鹭”带来的惊喜,朗读。
3、小结。
⑴词的特点:33字,凝练、含蓄。
⑵词眼:“醉”,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
⑶齐读全词。
四、吟词1、词又叫曲,有一定的曲调,可以配乐、吟唱。
2、再听配音朗读,练习吟词:注意停顿、重音、叠句。
3、欣赏歌曲,随歌曲一起吟唱。
五、拓展1、欣赏另一首《如梦令》:李清照只留下两首《如梦令》。
2、比较两首词:字数、句式、“醉”相同;表达的具体内容、感情不同。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篇1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
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二.词文赏析: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分析并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和思想情感。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如梦令》。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其韵律美。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情感。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的情况。
2. 学生对诗词意境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掌握诗词中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的情况。
4.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如梦令》。
2. 相关参考资料和古汉语词典。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网络资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理解词中的关键字词,解释其含义。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这首词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词的朗读和背诵。
2. 词中关键字词的解释。
3. 分析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2. 词的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词中的意境。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历史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词,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情感。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
详细解释词中的关键字词,分析词的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尝试创作一首小令。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对古典文化的认识。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并运用所学,分析其他古代诗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检查对词的熟悉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关键字词的解释,了解对词意的理解。
3. 评价学生的合作探讨,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品质。
4. 评价学生的课堂练习,检验创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教案:《如梦令》教学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如梦令》,在中国文学史上属于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了解到宋代文学的特点、宋词的特点以及了解到李清照这位女性词人的才华和感情。
在教学理念上,本课时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探究和实践,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点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掌握《如梦令》的内容,并理解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解读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难点:通过材料中的表述和写作方式,了解宋代文化的特点和特色。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入材料:播放李清照《如梦令》的MV。
2.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这首词有什么感受?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步骤二:分析词意(10分钟)1.学生阅读《如梦令》的全词,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解读《如梦令》中的关键词汇,如“雨疏风骤”、“鸿雁”的意义和象征。
3.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词中的相关修辞手法(如对偶、描写、比喻等)。
步骤三:讨论主题思想(15分钟)1.学生讨论《如梦令》中的主题和思想。
2.学生批判性思考:这首词与作者的生活背景有什么关系?词中表达的情感是如何与作者的生活相联系的?步骤四:写作活动(15分钟)1.学生思考并写作:如果你是李清照,你会如何表达词中的情感?给这首词加上你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生交换作文,相互批改。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了解其他词人以及宋代文学的特点。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作文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从音韵、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诗词的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词的意象分析和情感理解。
(3)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典故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从音韵、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诗词的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清照诗词。
(2)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词作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如梦令》,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词中的典故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从音韵、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诗词的美。
(2)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词中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之情。
(2)引导学生培养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如梦令》。
2. 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风特点的短文。
3.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深入解读,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2.理解词作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词中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表现手法及语言欣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上词最繁盛的时期出现在那个朝代?你知道最有名的两大流派吗?它的代表人物有那些?
二、学习《如梦令》
1.解题、介绍出处
《如梦令》—词牌名,选自《漱玉词》
2.作者简介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生活美满。
金兵入侵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和《李清照集》。
3.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4.抽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1)重点词语解释:
雨疏风骤:雨点疏落,风势猛烈。
残酒:昨夜残留的醉意。
卷帘人:指侍女绿肥红瘦:绿叶繁茂,花儿凋零。
(2)译文
昨夜雨点雨点疏落风势猛烈,浓浓地睡了一觉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
试着问问那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她却说海棠花依旧鲜嫩。
知道不知道哇?知道不知道哇?应是绿叶繁茂,花儿凋零。
5.赏析
(1)“雨疏风骤”是哪个季节的特点?“浓睡不消残酒”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
昨夜:雨疏风骤
今晨:不消残酒
(2)“试问”是谁在问?它属于有疑而问,还是明知故问?表现出女主人什么特点?
女主人明知故问—性格活泼,关切美好事物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用了哪些修辞?
“知否?知否?”(反复)——女主人活泼多情
绿—叶红—花(借代)
肥—繁茂瘦—凋零(拟人)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设问)
6.小结
这首词用寥寥数语,表现了词人憧憬美好生活,关切美好事物的闲情雅趣。
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昨夜:雨疏风骤
今晨:不消残酒
问花:海棠依旧
对曰:绿肥红瘦
7.学生朗读,指导背诵
三、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解题、介绍出处:
菩萨蛮—词牌名书江西造口壁—题目
2.作者及背景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
词的内容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之作。
著有《稼轩长短句》。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作者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
他来造口登临时,联想起四十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即景明志、表现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苦闷的词。
3.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4.抽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1)重点词语解释
行人:指逃避战乱的难民。
长安:这里借指宋的故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
(2)译文
郁孤台下清江长流水,中间有多少百姓的血和泪。
向西北遥望故都汴京,可惜被群山遮住了视线。
青山隔不住百姓的心,江水毕竟仍然向东流。
黄昏的江边我正满怀愁绪满怀,却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叫声。
5.赏析
(1)为什么说清江水充满了历史的血泪?
感慨、控诉,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望”和“可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望”—追思故都,怀念故土
“可怜”—可惜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东流去”—喻军民收复失地之心不可阻挡
作者志向—抵抗外敌,光复山河
(4)作者“愁”什么?“鹧鸪”有何寓意?
愁国破家亡忧国忧民
直接表明心迹:要向鹧鸪那样投奔南宋,不向金人屈服。
6.小结
词人借江水抒发了抚今追昔的悲愤之情,表现了恢复中原不可阻挡的意志和信心。
对北宋盛世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清江水行人泪
望长安叹家园
抗敌意志不断
报国志向坚定
7.学生朗读,指导背诵
四、中考演练
1.解释下列词语
残酒雨疏风骤
行人绿肥红瘦
指出下列句子含义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Χ”
A.这首词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B.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述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C.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不可阻挡,当然也是诗人之志。
()
D.“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是作者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