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突破训练试题21(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1
专题突破训练:文言文阅读19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小题文木先生传[清]程晋芳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
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
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
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
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
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
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
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
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
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
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
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
”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
盖享年五十有四。
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
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
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
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
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
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
④悢悢(liàng):悲伤。
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俟.异日耳俟:等待B.独嫉.时文嫉:嫉妒C.素不习治.生治:经营D.不烦.是也烦:担心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夙构者莫之.为胜句读之.不知C.窘极,则以.书易米。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琼,家世燕人。
琼少勇鸷无赖,为盗。
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
事王审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
太宗尝侍宴禁中,甚醉,及退,太祖送至苑门。
时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从,琼左手执靮,右手执镫,太宗乃能乘马。
太祖顾琼等壮之,因赐以控鹤官衣带及器帛,且助令尽心焉。
太宗即位,擢御龙直指挥使。
从征太原,命押弓弩两班,合围攻城。
坐事,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
会有龙骑亡命卒数十人,因知州臧丙出郊,谋劫其导从以叛。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士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金登墙以拒。
贼首青脚狼者注弩将射琼,琼引弓一发毙之,遂悉擒送于州。
丙上其事。
会将北伐,召归。
授马步军都军头、领蓟州刺史、楼船战棹都指挥使,步船千艘赴雄州。
又城易州。
师还,为天武右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团练使。
端拱二年,出为并州马步军都部署,时潘美亦在太原。
旧制,节度使领军职者居上,琼以美旧臣,表请居其下,从之。
戍兵有以廪食陈腐哗言者,琼知之。
一日,出巡诸营,士卒方聚食,因取其饭自啖之,谓众曰:“今边鄙无警,尔等坐饱甘丰,宜知幸也。
”众言遂息。
咸平三年,代还,以手创不任持笏,诏执梃入谒,授殿前都指挥使。
景德中,车驾北巡。
时前军已与敌接战,上欲亲临营垒,或劝南还,琼曰:“敌师已老,陛下宜亲往,以督其成。
”上悦,即日进幸澶渊。
明年,以罢兵,精简兵卒,诸班直十年者出补军校,年老者退为本班剩员。
琼进曰:“此非激劝之道,宿卫岂不劳乎?”自是八年者皆得叙补焉。
卒,年七十二,赠侍中。
(选自《宋史·高琼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按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B.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C.球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D.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按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分等级,一般开国皇帝用“祖”,第二代起用“宗”,但“太宗”贵于“世祖”。
2024高考二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之新题型拓展精准突破内容索引:准确概括和归纳,适当拓展新题型历年高考真题文言文主观题以概括归纳题为主,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随着文言文本出处的多样化、材料数量的增加,考生在二轮复习时,也需要适当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除了具备理解概括能力以外,还需要能对文本论证特点、材料异同、推理分析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概括归纳1.[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
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
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
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
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
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
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解析] 根据文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
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
2.[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
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
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材料一: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自己的语言——侗语。
在侗族人聚居的侗乡里,侗族人往往出生没多久就开始学唱歌。
侗族有句俗语“饭养身,歌养心”,可见在侗族人的心中,唱歌和吃饭同样重要。
何族人认为吃饭是养活身体的活动,而唱歌是养活心灵的活动。
信仰音乐的侗族人爱唱歌,将唱歌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侗寨到处洋溢着洪亮的歌声。
侗族大歌的内容,不仅涉及侗族地区的自然风物,也包括侗族社会的历史、生活、生产等多个方面。
唱歌不仅是日常的休息和消遣,也是侗族人用来记事的重要工具,在各种节气、特殊仪式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比如在民族节日的时候唱歌表示欢庆,以歌为礼迎送宾客;在祭祖时唱歌表示对祖先的缅怀;在需要致哀的场合唱歌以抒发悲伤的感情;当生活中发生了冲突和矛盾,用唱歌来化解;在劳动中感到疲劳,用唱歌来缓解,为劳动者鼓劲。
他们用歌唱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这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利于传播侗族的民族文化。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问歌队演唱的声部合唱歌曲。
《三江县志》记载,19世纪初期已有了侗族表演唱歌。
唱法是按组互和的,喉音佳者如果唱反音的话,形成的效果就是众声低而反音独高,所以会格外的动听。
唱高声部的嗓子好的人会成为歌手,即侗族大歌队中的“塞嘎”,而唱低声的当控制音量,以达到与高声部的和谐统一。
侗族大歌属于支声复调音乐,一领众合,它的和声与织体独具特色。
文言文阅读考点2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之问答题一、考点解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在2020年首次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
此题要求考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物、事件、道理、情感、时间、地点等信息,从而根据试题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和归纳。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题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主要是筛选并整合主人公的品行、性情、爱好、功绩等信息;非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题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主要是筛选并整合作者的情感、观点、景物特点等信息。
二、知识储备(一)细读文本,整体把握内容仔细阅读文本,先明确传主和次要人物分别是谁,人物的一般情况、性格特征、社会经历(如为官经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再理清事件,写了哪些事,事件的主次关系、前因后果怎样;最后把握作者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倾向性如何等等。
这些内容要在文本中圈画出来,也可以单独在纸上记录。
需要注意的是,人物首次介绍时是姓名齐全的,以后出现往往省略掉姓;或者仅称字、号、官职、籍贯、谥号等,在阅读文段时要把省略的信息补全。
同时要注意将不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归类。
(二)知己知彼,掌握题型要点1 .事件概述题事件概述题的要点在于把事件要点叙述准确、完整。
这个要点包括人物、起因、时间、经过及结果等多个要素。
作答时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注意文中关键词语转译要准确。
2 .原因分析、推断题这类题的命题角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分析、推断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有的要求分析♦、推断人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有的要求分析、推断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甚至有的要求分析、推断作者写作的理由。
3 .形象(内容)概括题这种题型•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的具体言行概括其思想行为特征。
对于这种题型,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题干对概括多有限制,如概括“为人处世” “为学”特点,概括“精神品格”等;第二,表明“特点”的词语有的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仔细筛选、提取;有的需要对具体言行加以分析概括,然后组织恰当的词语做答。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高频主题1爱民如子,执政有方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①。
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
”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
但非贤不理,唯在得人。
”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所用,岂待梦傅说②,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
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
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选自《贞观政要·仁义》,有删改):比喻可供借鉴的往事。
②梦傅说:借指帝王礼遇贤臣。
傅说,殷高宗武丁的重臣贤相,原来他在傅岩筑墙,后被武丁选拔任用,使商朝国势强盛,殷商中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标点符号,请指出相应位置的标号。
人皆知畏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祚,既可指国运,又可指皇位,文中指前者。
B.吕尚,即姜子牙,以其封地之名为姓。
他在商周时期辅佐姬昌建立霸业。
文中借傅说、吕尚代指治国贤才。
广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
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
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
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
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
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
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
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
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
“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
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
最后,西域古逆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
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
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
此外,唐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着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许多诗人都先后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但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层面,而缺乏对其背后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
专题突破训练:文言文阅读22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古直传李东阳王古直,名佐,字仁辅,后去车为甫,古直其所自号,以号行世。
居台之黄岩,今分太平县地也。
少为诗及行草,漫游京师。
有乡人坐事者,古直候诸官。
官并捕候者,询其孥甚急。
古直甘侵辱,竟不言所在。
入刑部狱,独暴立烈日,不与从囚伍。
李主事廷美异之,检衣帽间得柯学士诸诗,问之曰:“尔能诗耶?”使赋日影诗成,纵之归,长揖而出。
狱吏皆大笑,然古直亦自是得名。
与今侍郎黄定轩、侍讲谢方石友善。
尝主方石,方石以忧去,主林给事克冲。
旅食三十年,无僮仆,不置釜甑。
有大笼五六,惟诗画数百幅,中贮壶酒,晨出饮一再勺,已复鐍①之以去。
上元节京师烧糯汗为瓶,以贮水畜鱼,旁映屏烛,通明可爱,俗呼为炮灯。
古直贾置谢馆,日玩弄为儿戏。
一日,误触碎,意拂然不乐,曰:“吾平生家计在此,今荡尽矣!”方作草书,值掾吏至,曰:“遽败吾兴。
”群掾欲殴之,或俾自为计。
古直曰:“我固当殴,殴由吾名益彰。
”一日遇诸途,竟被殴,独袖手承之以归,亦不以屑意也。
或劝使仕,大言曰:“我来为爵禄图耶!”“盍科举乎?”则笑曰:“安得以少年处我。
”尝在酒所,叹曰:“此亦功名事业也。
”显灵宫道士请主师塾,馆饩②甚厚。
阅月,忽辞去曰:“安能矻矻③操朱墨,坐几案间乎!”克冲之使,欲与俱,不果。
或问之故,曰:“彼不吾强,吾安能为彼行耶!自古大贤闻人不渡海者何限,海岂必渡然后为快也!”其性气屹屹不肯为人屈类此。
然意度率直,内不为蹊径,遇所会意,欣然忘去,人亦以此乐之。
为说者曰:“方石先生尝云:天地如许大,中间可喜、可叹、可怪、可笑事何所不有?可胜道哉!”沈按察仲律尝值古直,询其邑里名籍不置,古直曰:“公不须问,大抵奇怪人也!”其亦善自道耶!《周官》称四民,班固表人物列九卿等,魏晋以来中正第九品,予雅知古直,然不能目其为何如人也。
作王古直传。
(选自《李东阳集》,有删节)【注】①鐍(jué):锁闭。
专项突破卷四古诗文阅读专题(90分钟 100分)一、古文阅读(6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2分)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周讠斤谓王曰:“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
”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
’”周讠斤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
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
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
”“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
”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
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王尚未听也。
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
”王乃止。
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
”支期曰:“王勿忧也。
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
”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
”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
”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
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
”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
”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
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
”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
”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摘编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B.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C.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D.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魏王自称,中国古代的君主常以此谦称自己。
专题突破训练:文言文阅读02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
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
”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
未久而罢。
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
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
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
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
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
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
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
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
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
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诚圣主所宜思量。
”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孤夙.成,有奇度夙:早B.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C.为首.为讳乎首:首先D.不勤则亩损.三斗损:减少9.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④竟为世祖所疏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⑥10.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专题突破训练:文言文阅读21四、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
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讲论经史,以资见闻。
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
出知单州,民刻石颂德。
至元十年,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
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十九年,诏割隆兴为东宫分地,皇太子选署总管,召至京师,为刑部尚书。
万亿库吏盗绒四两,时相欲置之重典,绍言:“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乃决杖释之。
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
二十四年,分立尚书省,擢拜参知政事,赐中统钞五千缗。
时更印至元钞,前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言至元钞公私非便。
平章政事桑哥怒曰:“杜璠何人,敢沮(jǔ,阻止)吾钞法耶!”欲当以重罪。
绍从容言曰:“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
今重罪之,岂不与诏书违戾乎?”璠得免。
拜尚书左丞。
亲王戍边,其士卒有过支廪米者,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
绍言:“方边庭用兵,罪之,惧失将士心。
所支逾数者,当嗣年之数可也。
”制可。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
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持不可。
桑哥怒曰:“马左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南土地燠(yù,燥热),北人居之,虑生疾疫。
若恐馁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
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宜取圣裁。
”乃如绍言以闻,帝曰:“马秀才所言是也。
”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人,导之入见,欲以趣办财赋之多寡为殿最。
帝曰:“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必不能。
然朕之府军,岂少此哉!”绍退至省,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
议增盐课,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议增赋,绍曰:“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
”事遂寝。
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
桑哥欲奏请赐绍,绍辞曰:“绍以非才居政府,恒忧不能塞责,讵敢徼非分之福,以速罪戾!”桑哥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名。
桑哥既败,乃曰:“使吾早信马左丞之言,必不至今日之祸。
”帝曰:“马左丞忠洁可尚,其复旧职。
”尚书省罢,改中书左丞,居再岁,移疾还家。
元贞元年,迁中书右丞,行江浙省事。
大德三年,移河南省。
明年卒。
有诗文数百篇。
(《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原文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物情俱轻,宜从贷.减贷:饶恕,宽恕B.岂不与诏书违戾.乎戾:违背,违反C.迹.其所尝行赂者迹:捉拿,擒获D.马左丞忠洁可尚.尚:尊敬,仰慕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马绍宽厚爱人的一项是( )①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②物情俱轻,宜从贷减③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④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⑤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⑤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世祖时的丞相安童建议,朝廷应选用儒士讲解经史,以便增加见闻。
在这样的时机下,马绍被张启元举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B.马绍任参知政事期间,原信州三务提举杜璠因谈论改印至元钞的弊端而惹怒了平章政事桑哥,马绍从容地为杜璠辩解,使他免于重罚。
C.海都叛乱时,桑哥建议将那些逃回的汉人安置到内地;马绍则认为不如按人口资助他们一些购买牲畜的钱,使他们回归故土。
皇帝赞同马绍的意见。
D.马绍面对权重势大的桑哥也敢于据理力争,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
桑哥倒台后的一番忏悔之言,更是从另一角度对马绍忠正廉明品格的褒扬。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
(5分)(2)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
(5分)答案4.C(迹:追查,追寻查找)5.B(③表明马绍秉公勤政,⑤表明马绍廉洁奉公,严以自律)6.C(海都叛乱时,逃出来的应是蒙古人,而不是汉人。
)7.(1)河间人李移住造谣惑众,图谋不轨,马绍奉命调查审问,被保全救活的有几百人。
(5分。
注意“被檄”“按问”“全”“活”等词的翻译)(2)朝廷引导人让人提意见,意见可以采纳,就采用;不可采纳,也不责罚提意见的人。
(5分。
注意“导”“采”“罪”的翻译,别“亦不之罪”是个宾语前置句)【参考译文】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跟随上党张播求学。
丞相安童进宫侍候世祖,上奏说应选儒士讲谈经史,来帮助扩大见闻。
平章政事张启元以马绍来响应诏命,授于马绍左右司都事职务。
马绍出任单州知州,百姓刻石碑歌颂他的政德。
至元十年,升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
益都宁海饥荒,马绍发放粮食赈济饥民。
至元十九年,皇上诏命划隆兴为太子封地,皇太子选拔总管,马绍受召到京城,任刑部尚书。
万亿库官员偷了四两绒,当时丞相想处以重法,马绍说:“偷的东西和案情都轻,应当从宽处罚。
”于是判杖刑释放了犯人。
河间李移住造谣惑众,图谋不轨,马绍奉命查处,被保全救活的有几百人。
二十四年,分设尚书省,提升参知政事,赐给中统钞五千緍。
当时改印至元钞,前任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说:“至元钞对公家私人不方便。
”平章政事桑哥发怒说:“杜璠是什么人,竟敢诋毁我的钞法呀!”想判处他重罪。
马绍不慌不忙劝道:“朝廷引导人让人提意见,意见可以采纳,就采用;不可采纳,也不责罚提意见的人。
假如重罚提意见的人,难道不和诏书违背么?杜璠得以免罪。
拜任尚书左丞。
亲王戍守边疆,他的士兵有透支国库粮食的,主管部门报告皇上,皇上要追究问罪。
马绍说:“正是边疆用兵的时候,责罚他们,怕失去将士的心。
所透支的粮食数量,算来年的粮数就行了。
”皇上应允了。
宗亲海部作乱,他辖下百姓前来归附的七十多万人,散居云、朔之间。
桑哥建议迁难民到内地生活,马绍认为不行。
桑哥发怒说:“马左丞爱惜汉人,要使这些人饿死么?”马绍温和地说:“南方土地燥热,北方人住在那儿,怕要生病。
如果怕他们饿死,何不按人数供给羊马等生活资料,使他们回故乡,那么,不回去的人谁不羡慕!观点有不同之处,丞相凭什么发怒?可听皇上裁决。
”于是照马绍的提议把这件事报告皇上,皇上说:“马秀才提的建议对。
”桑哥召集各路总管三十人,引他们上朝见皇上,想以催收赋税的多少来考定政绩高下。
皇上说:“赋税收齐了不把百姓财力榨尽一定不能做到。
但朕的仓库军队,难道少这些么!”马绍退朝到尚书省,追记皇上的训示,交太史写下来。
有人建议增加盐税,马绍说:“如果不节制不必要的开支,即使把赋税加重几倍,也不够用。
”事情最后搁下了。
京城种苜蓿的地,他给居民,有权势的人乘机据为己有,把一块给马绍,马绍独独不接受。
桑哥想上奏请求把这块地赐给马绍,马绍推辞说:“我没有才能在官府做事,常担心不能尽职尽责,怎敢希求分外的福分,而招致罪过!”桑哥垮台,追查他曾行贿赂的人,找到他的帐本看,独独没有马绍的名字。
桑哥垮台后才说:“假如我早听马左丞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
”皇上说:“马左丞忠诚廉洁令人尊重,让他官复原职。
”尚书省废除,改作中书左丞,过了两年,上书称病回家。
元贞元年,升中书右丞,兼江浙行省职务。
大德三年,改任河南省。
第二年去世。
有诗文几百篇。
五、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江天一传清·汪琬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
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
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
”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
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
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
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
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
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
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
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
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
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馘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
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
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遂筑丛山关。
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
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
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
有知天一者,欲释之。
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
”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
”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
”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
我不死,必复起兵。
”遂牵诣通济门。
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
观者无不叹息泣下。
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
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当狼兵之被杀也,凤阳督马士英怒,疏劾徽人杀官军状,将致佥事公于死。
天一为赍.辨疏,诣阙上之;复作《吁天说》,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
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
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
其后竟与公同死。
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也。
予得其始末于翁君汉津,遂为之传。
汪琬曰:方胜国之末,新安士大夫死忠者有汪公伟、凌公駉与佥事公三人,而天一独以诸生殉国。
予闻天一游淮安,淮安民妇冯氏者刲肝活其姑,天一征诸名士作诗文表章之,欲疏于朝,不果。
盖其人好奇尚气类如此。
天一本名景,别自号石嫁樵夫,翁君汉津云。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盛暑则暴.酷日中。
暴:暴露B.大帅购.天一甚急。
购:悬赏C.天表往收其尸,瘗.之。
瘗:埋葬D.天一为赍.辨疏赍:呈递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江天一“立品者”行为的一组是(3分)①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②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③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④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
我不死,必复起兵⑤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⑥淮安民妇冯氏者刲肝活其姑,天一征诸名士作诗文表章之A.①②③B.②⑤⑥C.③④⑤D.①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天一贫而好学、少有品节,得到了前朝歙县县令傅岩的赏识,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他总是被选拔为第一名。
三十六岁时,补为一名生员。
B.江天一虽然凭借文人身份而出名,却沉着持重、足智多谋。
他英勇抗击盗匪,在同郡佥事金声的部下发生叛乱,徽州人非常震惧之时,被金声委以重任。
C.江天一生死关头知事明理、豪侠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