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5戊戌变法考题演练(选修1)
- 格式:doc
- 大小:221.00 KB
- 文档页数:7
第6课时戊戌变法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支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歆(西汉末年刘歆)窥见此旨,造作古文而扫除今学。
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
……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四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因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
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
(3)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
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第(1)问,从材料一可知,康有为认为,西汉末年刘歆做“伪经”,以后的儒家经典是伪经。
康有为旨在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
专题七戊戌变法【史论共享】1.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19世纪末,欧美国家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
19世纪末的中国,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另一方面,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早期维新思想中的吸收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革的要求到19世纪末日益强烈,维新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此一场救亡图存、改革旧制的维新变法兴起了。
2.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尽管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但它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考点梳理一、背景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
国内局势: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
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
1.(福建省南平市2011届高三质检,41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
……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人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
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材料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
“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
……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2.(山东潍坊四县2011年4月高二质检,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
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材料一中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材料二中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材料三中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人民版选修1(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荣禄等顽固派反对变法,却无力解决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
故选A。
答案 A2.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向是与维新派一致的,二者的区别是学什么的问题。
洋务派主张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学习西方的制度;维新派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更要学习西方的制度。
张之洞不属于保守势力,故A错;《劝学篇》的流传说明B错误;张之洞只是一个总督,不能代表清政府,故C错。
答案 D3.下图为拿起武器保家自卫的高山族战士。
这是由下列哪个条约引起的现象(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 C4.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其主张是(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和内容可以判断是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故选A。
答案 A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1.梁启超曾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措施的()A. 奖励创新发明B. 鼓励私人办学.C. 废除八股D. 设立京师大学堂2.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A. 新政是以学西方为内容的自救运动B. 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C. 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D. 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具体措施3.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A.颁布变法法令B.游说外国人支持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章京4.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
这体现了()A. 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 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C. 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D. 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5.“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 领导人B. 时间C. 参加者D. 地点6.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A. 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 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 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D. 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7.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②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③采取社会改良的办法达到目的④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8.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汰绿营9.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10.为了苟延残喘,“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
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戊戌维新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1. (本题4.0分)关于公车上书一事,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记载:“……乃合十八省举人……为万言书……至四月初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
”现代学者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等档案编成《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提出“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由此可以得出A.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更接近历史事实B.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史实C.通过后人研究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占有更多原始史料更有利于探寻真相2. (本题4.0分)1898年春,总理衙门先后代递了康有为的五个奏折和他所进呈的《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泰西史新揽要》《列国变通兴盛记》四部书,希望皇帝“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发愤维新,“重起天地,再造日月”。
这表明当时()A.总理衙门已成为维新变法机构B.光绪帝决心变法挽救危机C.维新派已拉开变法图强的序幕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3. (本题4.0分)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
《时务报》的畅销A.使宣传西方思潮成为主流B.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C.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4. (本题4.0分)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唔《六经》也。
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
由是观之,他们意在()A.维护儒学地位B.调和中西文化C.倡导变法图强D.抵制共和革命5. (本题4.0分)康有为在早已了解西方进化论的情况下,却仍旧用儒家公羊学派“张三世”学说,指出人类历史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递嬗而进,即从君主专制而君主立宪而民主共和,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4 戊戌变法高效演练人民版选修11.(2017·东北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
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
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
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
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
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
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
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
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来达此目的。
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劻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
【解析】第(1)题第一问,从材料中“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等信息概括。
第二问依据“收拢地方督抚之权”“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等信息概括。
第(2)题依据材料中“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等看出汉族地主离心力大为增强,为最终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铺垫。
答案:(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满洲贵族统治。
内容:通过人事调整,重满轻汉;增设机构,加强中央权威;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皇族统治。
(2)影响:加重了满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导致立宪派离心,清政府空前孤立;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2.(2017·开封模拟)女性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是近代社会变革不可回避的话题,并成为衡量社会变革程度的标尺。
课时提能演练1.(2018·平顶山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二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三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据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三,指出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呈现出什么新景象?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
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
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帝,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9 戊戌变法练习人民版选修1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欲求御外之术,唯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
——《李鸿章传》材料二严复说:“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家、革新家大久保利通说:“英、美、法等国的开化,高我数层,(日本无论如何模仿)也望尘莫及,我认为德、俄两国必有很多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准绳。
”——《明治维新史》材料四康有为说:“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向皇帝提出改革方案:政治方面要求“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
——《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提出“道器兼备”的含义是什么,实践的结果又如何?(2)材料二中严复提出的“治标”和“治本”的含义各是什么?与李鸿章提出的“道器兼备”有什么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日本政治家主张效法德、俄,而康有为主张中国应“以日本为图样”。
解析:解答本题要准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及所学知识逐问回答,注意语言要准确,有条理。
答案:(1)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19世纪60~90年代领导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甲午战败宣告其破产。
(2)“治标”指学习西方的技术,“治本”指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两者性质不同,严复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3)德、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且保留了专制主义的传统,日本是在天皇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变革。
康有为认为日本因变革而强盛,并且是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也应该向日本学习,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变革。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具备。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检测(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A.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 B.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C.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 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2011年12月晋中四校联考18题)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4.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5.(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5题)《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6.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7.(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44题)观察下列历史建筑旧址图片,其中与宣传鼓动维新变法运动直接相关的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旧址C.北京强学会旧址D.北京清华学堂旧址8.下列措施,在百日维新中被维新派搁置起来的是()A.设立议院B.发展工商业C.改革科举制度D.改革政府机构9.(2010年12月辽宁铁岭高三六校联考6题)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5戊戌变法考题演练(选修1)1.(2014·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
(2)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第(1)题“同志太孤”即改革利益触及面太广,在此基础上罗列改革触犯他人利益的措施即可。
第(2)题第一问失误可从材料一“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说明改革内容过多、策略失当、树敌太多,材料二“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说明改革过急;第二问根据问题总结经验,即改革策略要得当,循序渐进,制定恰当的目标等。
答案:(1)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
(2)失误: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
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
2.(2014·阳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摘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材料二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天下财富民强也。
至法当变不当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三康有为主张:“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
”他拒绝了翁同龢“调和两宫”的主张。
……为了实施政变计划,康有为将当时的会党领袖人物毕永年邀请到北京来,要他前往袁世凯的幕府任参谋,然后协助袁世凯包围颐和园,并带亲信百人往执西太后而杀之。
——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争取清政府上层应采取的有效做法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实际采取的做法及效果。
据此指出改革者应具备的素质。
【解析】第(1)题第一问结合材料可知,清政府上层主要指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通过材料一所示信息光绪帝“任命军机四章京”可知维新派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通过材料二信息“变法乃素志”可知慈禧有限度地支持改革;第二问理由的分析可以从当时的权力归属方面分析。
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信息“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可以得出康有为的做法是除掉太后,仅依靠光绪帝推行变法;第二问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康有为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的反扑,戊戌变法失败;第三问结合材料信息“他拒绝了翁同龢‘调和两宫’的主张”主张扑杀慈禧,导致戊戌政变发生,说明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
答案:(1)做法:改革应同时取得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支持。
理由:光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也有一定的权力;慈禧握有实权且有限度地支持改革。
(2)做法:单纯依靠皇帝而排斥太后,增加了改革阻力。
效果:“围园杀后”的冒险举动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的反扑,戊戌变法失败。
素质: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
(或:要善于利用改革的有利条件,减少变法阻力。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旧唐书·食货志》载:“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
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
凡丁,岁役二旬。
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
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
大历十四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
同时不再按照丁、中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同时征税对象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财产、土地为主。
明朝时期实行一条鞭法,《明史·食货志》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
立法颇为简便。
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至于清朝与赋税制度又作新的改革,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载:“康熙五十一年,谕曰:‘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徵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实数查明造报。
”廷议:“五十年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仍五岁一编审。
’户部议:‘缺额人丁,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补之;又不足,以同甲粮多之丁补之。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徵解,统谓之‘地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明、清征税标准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改革。
【解析】(1)唐朝赋税制度从第一段中“每丁岁入租粟二石”“凡丁,岁役二旬”中可以概括出“以人丁作为征税标准”的答案;第二段材料中安史之乱以后,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征税对象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财产、土地为主。
可以概括出安史之乱后的税收标准;明朝赋税制度从第三段材料中明朝时期实行一条鞭法,量地计丁的信息来归结答案;从第四段材料中“至于清朝与赋税制度又作新的改革,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统谓之‘地丁’”等信息去归纳清朝的赋税制度。
(2)评价古代的赋税制度从唐朝到清朝变化趋势、征收标准、人身依附关系以及赋税改革对政治经济的影响等角度去概括答案。
答案:(1)变化:唐初以人丁为征税标准,安史之乱后实行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明朝一条鞭法按土地和人丁的多少征税,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
(2)评价: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经唐明清数代,最终定型。
总的趋势是发展的、前进的;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过渡,由税种繁杂多项向简单单一发展;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赋税制度的改革逐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加固训练】1.(2014·重庆模拟)“今天下非不稍变旧法也,洋差商局学堂之设,开矿公司之事,电线机器轮船铁舰之用,不睹其变,反以蔽奸。
夫泰西行之而富强、中国行之而奸蠹,何哉?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故也。
”激发该看法走向初步实践的原因之一是( )A.鸦片战争的失败B.英法联军侵占北京C.甲午战争的失败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为维新思想,而维新思想实践开始于甲午战争以后,不是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英法联军侵占北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思想出现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分析,该看法批判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维新思想初步实践的表现是“公车上书”,其背景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错误。
2.(2014·东城区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解析】选C。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也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与甲午战后没有区别,故A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空前的民族危机使得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深入到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故C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3.(2014·郑州模拟)“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
……但是紧张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A.军事准备不足B.政治经验短缺C.思想理论肤浅D.经济基础薄弱【解析】选D。
抓住限制词“核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成熟表现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应归于经济基础的薄弱,也就是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为民族资产阶级不成熟的表现,但不符合题目“核心”这一要求,故A、B、C三项错误。
【拓展延伸】甲午战争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1)客观条件:①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主观条件:一些爱国工商人士,从实业救国出发把发展工业当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
4.(2014·重庆文综·T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解析】选C。
由材料可以判断这位皇帝是清帝,而且从“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可以判断与戊戌变法有关,故选C。
5.(2013·安徽文综·T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解析】选A。
B不太准确,戊戌变法思想来源于西方的启蒙思想,模式借鉴日本和俄国的变法;C太绝对,应是变法不能完全依赖朝廷;D表述错误,戊戌变法并没有发动群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材料只是总结变法失败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