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
- 格式:ppt
- 大小:3.99 MB
- 文档页数:47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戊戌变法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戊戌变法知识经纬知识清单戊戌变法的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__①__》的签订,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财政赤字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1)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并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羊厂的主张;清政府放宽了__②__对的限制。
(2)表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但力量相当薄弱,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戊戌变法的准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戊戌变法 369777 戊戌变法的准备】1、理论准备(1)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___③___》、《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特点:“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3)梁启超与《时务报》1896年8月,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维新运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兴起,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感染力,引起社会的巨大震动。
尚未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历史的主角,导演了一场生气勃勃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启蒙运动,从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
这次改革虽然很快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变革的停顿和历史潮流的逆转,而是预示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维新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其理论体系,揭露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腐朽,猛烈冲击封建统治,使封建地主阶级不能照旧下去。
事隔几年,镇压这场改革的封建顽固派也不得不仿效维新派,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对抗革命,这也是戊戌维新运动使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一个侧证。
例如,新政改革废八股、兴学堂的措施,曾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
当时京师大学堂仍然保存,各地私立学堂也“纷纷见”,已经纳入资本主义轨道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再回复到科举八股时代那种窒息、沉寂的状况了。
因此,仅仅三年,统治者便不得不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于1901年再度变革科举,废除八股。
至1906年,连科举制也正式废除了。
中国奉行千年的科举制的废除,资产阶级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不能不归功于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再如,百日维新时期设立农工商总局的措施,是对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上层建筑的重大突破,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戊戌政变后也将这项改革废除了。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行政手段所能扼制的。
因此,统治者不得不在1903年重新设立商部,并制定《奖励公司章程》,1906年又将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对民族资本主义作出了让步。
这项措施也确实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方便条件。
在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情况下,统治者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让步,这就是“预备立宪”的原由之一。
维新运动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和辛亥革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4课戊戌政变学习目标:1.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2.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重点:戊戌政变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材整理1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2.表现(1)旧势力①慈禧太后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人担任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
谭嗣同等四人被称为“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
教材整理2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并授以密谕。
(2)谭嗣同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后该事被袁曝光。
(3)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经过(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戊戌六君子”。
(3)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措施全被取消。
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谭嗣同这些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提示】一方面表现了维新志士浓烈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变法简单而偏颇的认识。
教材整理3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失败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路程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