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二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13.31 KB
- 文档页数:2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设计思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通过朗读课文,从叶圣陶先生修改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要求:1、认读课后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并学习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方法。
4、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地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了解并学习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方法,从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手指着课题,让学生齐读)。
上节课我们从叶老先生为肖复兴修改的这篇作文(出示作文修改的原稿ppt),走近了叶圣陶这位(学生读)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对作品一丝不苟,从叶老的一批一评中,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则短短的评语,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告诉了我一件让我感到意外的事情,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肖复兴的脚步走进(板书)叶老先生,去感受他人品的楷模。
(二)初步感知,体会形象1、看(出示插图),这就是他们见面的画面,让我们用心观察,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叶老先生(请你说)。
哦,你观察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动作(点击出现“动作”)2、除了动作,你还观察到了什么然后等学生说出表情之后,再点击出现“表情”这两个字。
3、现在,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叶老还会有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表情(学生自由回答)这样的叶老给你什么印象小结:孩子们,你们通过观察插图都能对叶老先生的亲切感受的如此深刻,更何况是已经他见面的肖复兴小朋友呢(三)品读词句,感悟人品1、肖复兴也有这样的感受,他用文字描绘这次的见面,你们能找出来么(你们找到了这三句话)2、谁想读(指名读)请你来读,(再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是从哪里读出叶老的平易近人。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走进肖复兴的成长故事,随着肖复兴一起去经历改变他命运的那一天。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齐读课题。
一、回忆内容,深入理解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生:叶老爷爷和肖复兴之间的故事。
2、上节课我们讲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谁来说说这部分写了什么?生:叶老爷爷帮肖复兴批改作文。
板书:批改作文3、从这件事,肖复兴感受到了什么?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语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叶老先生写的评语对我产生什么影响?生:“树立了我写作的自信。
”师:看来,虽然肖复兴和叶老爷爷素未谋面,但是叶老爷爷为他修改作文一事,的确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深入学习“邀请做客”过渡:我们和肖复兴都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但是,没有想到,那一年暑假的一天,叶老先生邀请我----- 板书:邀请做客。
作者听到这个消息时,第一个感觉是什么?生:感到意外。
师:从哪里看出来?找出有关句子。
生:“像叶圣陶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换词:竟然、没想到)师:如果你是肖复兴,即将见到蜚声国际的大文学家,你会是怎样的心情?生:意外、兴奋、紧张…师:看来大家都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也很羡慕作者能够有这样的机遇,不如,我们就把自己想象成肖复兴,一起走进叶老爷爷的家吧!1、自由读7-10自然段2、边读边想,肖复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师:现在,你就是肖复兴了,你的眼睛,就是肖复兴的眼睛。
你看到了什么?师:映入你眼帘的是?(师适当引导,重点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生:叶老爷爷的四合院。
环境清幽。
叶老爷爷院子里一墙的爬山虎。
生:见到叶老爷爷的书房。
很干净、整洁、朴素。
而且窗外就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叶老爷爷慈祥的笑容。
我还见到了叶老爷爷很热情地拉着我的手。
师:课文中那些地方是写他们握手的情景的呢?请你读一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开发区中心小学李霞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教学设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体验成长的快乐。
四年级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但他们中却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问题,更不会意识到这些问题在自我成长道路中所起的作用,而这篇课文是当今文坛著名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
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赞颂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的文品和对人平易真诚的人品。
文章的篇幅较长,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比较多,适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达到以读促情、以读促悟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文章中叶圣陶先生批改了“我”的作文,所以还可以学习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采用一下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对话式教学法和自学辅导等教学法,这三种方法穿插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即兴创造,在对重点词句的反复诵读中,形成解析完教材,确定完目标及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教学目标:1、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品,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待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2.通过比较诵读,感受课文通过爬山虎的描写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链接作者的文学之路,品味重点句子和课题的深刻内涵,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设计思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通过朗读课文,从叶圣陶先生修改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要求:1、认读课后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并学习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方法。
4、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地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了解并学习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方法,从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手指着课题,让学生齐读)。
上节课我们从叶老先生为肖复兴修改的这篇作文(出示作文修改的原稿ppt),走近了叶圣陶这位(学生读)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对作品一丝不苟,从叶老的一批一评中,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则短短的评语,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告诉了我一件让我感到意外的事情,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肖复兴的脚步走进(板书)叶老先生,去感受他人品的楷模。
(二)初步感知,体会形象1、看(出示插图),这就是他们见面的画面,让我们用心观察,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叶老先生?(请你说)。
哦,你观察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动作(点击出现“动作”)2、除了动作,你还观察到了什么?然后等学生说出表情之后,再点击出现“表情”这两个字。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创作要一丝不苟的启发,感受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对我的感染。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该先学做人的道理。
②、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体会叶老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学作文应该先学做人的道理。
②、感受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对我的感染。
教学难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具准备:电脑、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
有些事是令人终生难忘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5岁的肖复兴和大作家叶圣陶之间,还有那(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读题: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所以读题目时应该慢一点,意味深长点。
(再读课题。
)3、回忆这篇课文讲了哪两件事情?(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作客的事。
)二、精读课文,品词析句(一)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6~9自然段,并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想一想喜欢的原因。
3、进行比较两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为什么在作者眼中是那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幻灯片)有感情地读好这两出语句,读出一种美感,读得富有生机和活力4、这与叶圣陶老先生是接待“我”有什么联系吗?让我们再来读读6~9自然段,看一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接待“我”的?一句一句出示叶圣陶老先生接待“我”的语句。
(幻灯片)(1)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老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2)叶老先生见了我,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主备:冯君审核:使用:课题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时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了解,学习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方法。
4、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5、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作者三次提到绿绿的爬山虎的含义。
教学难点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品读感悟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过程修改栏(谈话导入、学习课文、小结延伸、读物推荐,课外拓展)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请齐读课题(生读)。
对照课题与文章内容,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吗?(指名说,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
二、学习课文1、看,这就是爬山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录像)。
看到这满墙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回答:很绿、很美、富有生机和活力……)那作者眼中的爬山虎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我”在哪里见到了爬山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爬山虎?(学生自由读书、划记,师了解读书情况。
)2、学生汇报交流:(“我”在叶老家的院子里见到了爬山虎,课文有两处对爬山虎的描写。
)哪两处呢?分别请两名同学读一读。
出示课件:⑴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⑵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段话,比较一下:它们分别是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指名说:第一处是下午刚进院时见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第二处是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4.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领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全班交流
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三、展示交流
学习第二部分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梳理总结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
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五、有效训练
完成段篇训练部
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