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复习指导: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4
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的应用
k在反比例函数中具有重要的几何意义,以下列举一些它的应用。
1. 直线反比例函数:k反映直线斜率的倒数,即斜率m=-k。
当给定直
线k值时,由定点和k值可以求出斜率m,从而可以绘制出这条直线。
2. 圆反比例函数:k反映圆半径r的倒数,即r=1/k。
当给定圆k值时,由定点和k值可以求出圆半径,从而可以绘制出这个圆。
3. 抛物线反比例函数:k反映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k > 0时,抛物线
向右开口;当k < 0时,抛物线向左开口。
4. 双曲线反比例函数:k反映双曲线的开口方向,当k>0时,双曲线
开口向右;当k<0时,双曲线开口向左。
5. 其他函数反比例函数:k可以反映此类函数中曲线的凹凸,当k > 0时,曲线是凹曲线;当k < 0时,曲线是凸曲线。
总之,k在反比例函数中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函数都可以用反比例函
数表示。
它的几何意义非常重要,不仅仅可以根据k值绘制出各种曲线,而且可以了解曲线的开口方向以及凹凸方向。
因此,k在反比例函
数绘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考数学复习考点知识归类讲解 专题12 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知识对接考点一、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1)意义:从反比例函数y =(k≠0)图象上任意一点向x 轴和y 轴作垂线,垂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为|k|,以该点、一个垂足和原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2|k|. (2)常见的面积类型:失分点警示已知相关面积,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注意若函数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则k <0. 例:已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一点作坐标轴的垂线所围成矩形为3,则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3y x=或3y x =-专项训练 一、单选题1.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2y x=-的图像上有一点P ,过点P 作PA x ⊥轴,垂足为点A ,则POA 的面积是()A.2 B.1 C.1-D.12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是反比例函数kyx=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上的两点,且其横坐标分别为1,4,若AOB的面积为54,则k的值为()A.23B.1C.2D.1543.若图中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均为4yx=,则阴影面积为4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4.如图,点A是反比例函数4yx=-图象上的一个动点,过点A作AB⊥x轴,AC⊥y轴,垂足分别为B,C,则矩形ABOC的面积为()A .-4B .2C .4D .85.如图,等腰ABC 中,5AB AC ==,8BC =,点B 在y 轴上,//BC x 轴,反比例函数k y x=(0k >,0x >)的图象经过点A ,交BC 于点D .若AB BD =,则k 的值为()A .60B .48C .36D .206.在平面直角从标系中,30°的直角三角尺直角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双曲线11k y x=(x >0),经过点B ,双曲线22k y x=(x <0),经过点C ,则12k k =( )A.﹣3 B.3 C.D7.如图,A、B是双曲线y=kx图象上的两点,过A点作AC⊥x轴于点C,交OB于点D,BD=2OD,且ADO的面积为8,则DCO的面积为()A.12B.1 C.32D.28.如图,平行于y轴的直线l分别与反比例函数kyx=(x>0)和1yx=-(x>0)的图象交于M、N两点,点P是y轴上一动点,若△PMN的面积为2,则k的值为()A.2 B.3 C.4 D.59.如图,过x轴正半轴上的任意一点P,作y轴的平行线,分别与反比例函数y3=x(x>0)和y6=x-(x>0)的图象交于B、A两点.若点C是y轴上任意一点,则△ABC的面积为()A .3B .6C .9D .92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 的面积为278,BA 垂直x 轴于点A ,OB 与双曲线y =k x相交于点C ,且BC ∶OC =1∶2,则k 的值为()A .﹣3B .﹣94C .3D .92二、填空题11.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是坐标原点,点A 是反比例函数()0k y k x=≠图象上的一点,过点A 分别作AM x ⊥轴于点M ,AN y ⊥轴于点N .若四边形AMON 的面积为12,则k 的值是__________.12.如图,在反比例函数3yx=的图象上有一动点A,连接AO并延长交图象的另一支于点B,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C,满足AC=BC,当点A运动时,点C始终在函数kyx=的图象上运动,tan∠CAB=2,则k的值为_____13.如图,点P在反比例函数4yx=-的图像上,过点P作PA x⊥轴于点A,则POA的面积是_______.14.如图所示,反比例函数kyx=(0k≠,0x>)的图像经过矩形OABC的对角线AC的中点D .若矩形OABC 的面积为8,则k 的值为________.15.如图,点A 与点B 分别在函数11(0)k y k x =>与220)k y k x=<(的图象上,线段AB 的中点M 在y 轴上.若△AOB 的面积为3,则12k k -的值是___.三、解答题16.如图,一次函数122y x =-的图象分别交x 轴、y 轴于A 、B ,P 为AB 上一点且PC 为AOB 的中位线,PC 的延长线交反比例函数ky x=(0k >)的图象于点Q ,32OQCS=.(1)求A 点和B 点的坐标; (2)求k 的值和Q 点的坐标.17.点O 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点A 、C 在反比例函数a y x=的图象上,点B 、D 在反比例函数b y x=的图象上,且0a b >>.(1)若点A 的坐标为()6,4,点B 恰好为OA 的中点,过点A 作AN x ⊥轴于点N ,交b y x=的图象于点P . ①请求出a 、b 的值; ②试求OBP 的面积.(2)若////AB CD x 轴,32CD AB ==,AB 与CD 间的距离为6,试说明-a b 的值是否为某一固定值?如果是定值,试求出这个定值;若不是定值,请说明理由.18.如图,点C 在反比例函数y 1=x的图象上,CA ∥y 轴,交反比例函数y 3=x的图象于点A ,CB ∥x 轴,交反比例函数y 3=x的图象于点B ,连结AB 、OA 和OB ,已知CA =2,则△ABO 的面积为__.19.如图是反比例函数2yx=与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中的图象,点P是4yx=图象上一动点,PA⊥X轴于点A,交函数2yx=图象于点C,PB⊥Y轴于点B,交函数2yx=图象于点D,点D的横坐标为a.(1)用字母a表示点P的坐标;(2)求四边形ODPC的面积;(3)连接DC交X轴于点E,连接DA、PE,求证:四边形DAEP是平行四边形.20.如图,点A(﹣2,y1)、B(﹣6,y2)在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上,AC⊥x轴,BD⊥y轴,垂足分别为C、D,AC与BD相交于点E.(1)根据图象直接写出y1、y2的大小关系,并通过计算加以验证;(2)结合以上信息,从①四边形OCED的面积为2,②BE=2AE这两个条件中任选一个作为补充条件,求k 的值.你选择的条件是(只填序号). 21.如图,一次函数()20y kx k k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1(10)m y m x-=-≠的图象交于点C ,与x 轴交于点A ,过点C 作CB y ⊥轴,垂足为B ,若3ABC S =△.(1)求点A 的坐标及m 的值;(2)若AB =22.如图,过C 点的直线y =﹣12x ﹣2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两点,且BC =AB ,过点C 作CH ⊥x 轴,垂足为点H ,交反比例函数y =k x(x >0)的图象于点D ,连接OD ,△ODH 的面积为6(1)求k 值和点D 的坐标;(2)如图,连接BD ,OC ,点E 在直线y =﹣12x ﹣2上,且位于第二象限内,若△BDE 的面积是△OCD 面积的2倍,求点E 的坐标.11 / 11 23.如图,直线l 分别交x 轴,y 轴于A 、B 两点,交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图象于P 、Q 两点.若2AB BP =,且AOB 的面积为4(1)求k 的值;(2)当点P 的横坐标为1-时,求POQ △的面积.。
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在解题中的运用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在解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反比例函数与其他知识的关联运用,依旧离不开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一、k的几何意义过双曲线图像上任一点作坐标轴的垂线段,与原点构造的直角三角过双曲线图像上任一点作坐标轴的垂线段,与原点构造的直角三角形面积等于.已知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如图所示,点在其图象上,点例1 已知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如图所示,点在其图象上,点且,为多少?为x轴正半轴上一点,连接、,且,为多少根据k的几何意义,如图作轴,垂足为.所以.因为,所以.解析根据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点M(0,2)的直线l与x轴平行,且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点直线l分别与反比例函数和的图象交于点P、点Q(1)求点P的坐标;(2)若△POQ的面积为8,求k的值.因为点P在双曲线上,过M(0,2)的直线l与x轴平行,所以点P的纵解 因为点坐标为y=2,则横坐标x=3.所以点P的坐标为P(3,2)所以.因为,所以,所以或.因为图象在第二象限,所以.二、k的几何意义与线段比,面积比的知识关联如图,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矩形的两边相交于两点,若是的中例2 如图,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矩形的两边相交于两点,若是的中点,,求k的值.双曲线上存在点E与点F,根据k的几何意义,连接O E、OF,解析双曲线上存在点有.又因为点E是AB的中点,所以.可得;.所以点F是CB的中点.所以.可得.因为图象在第一象限,所以k=8.知识关联:此题用到k的几何意义、线段比与面积比的知识关联.三、k的几何意义与三角形相似知识的关联例3 如图,一次函数的图象与轴交于点如图,一次函数的图象与轴交于点A,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B, BC垂直轴于点C.若△ABC的面积为1,求k的值.因为点B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得由,得,得假设直线与y轴解析因为点交与点D,则点D(-1,0),OD=1.BC//OD得△ABC~△ADO,可得:.由OD=1得BC=2,把y=2代入得x=1.5.所以点B坐标为(1. 5,2).把x=1. 5,y=3代入中得k=8/3.知识关联:此题用到k的几何意义、三角形相似、线段比与面积比的知识关联.如图,若双曲线与边长为5的等边的边OA, AB分别相交于C, D两练习如图,若双曲线与边长为点,且OC=3BD,求k的值.解析过点作轴于点,过点作轴于点过点作轴于点,过点作轴于点.因为为等边三角形,,可得~,所以.又因为得.设,则.可得即.在中,可得..,所以图象在第一象限,所以作为九年级复习阶段,做好知识间的关联学习,对构成学生的知识系统具有很好的作用.。
反比例函数中k 的几何意义的应用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在反比例函数(0)k y k x=≠图象上任取一点A ,作AB x ⊥轴,AC y ⊥轴,垂足为B ,C ,则2AOB AOC kS S ∆∆==这个结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k 的几何意义”.本文通过举例说明k 的几何意义的应 用.一、求k 的值例1 如图2,经过原点的直线交反比例函数k y x=的图象于A ,B 两点,AC x ⊥轴于点C .若ABC ∆面积为6,则k 的值是 .解析 因为反比例函数k y x=的图象关于原点O 对称,直线AB 经过原点,且与反比例 函数k y x=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所以A ,B 两点关于原点O 对称.于是OA OB =,所以AOC ∆的面积等于ABC ∆面积的一半,即62AOC S ∆=,根据k 的几何意义,622k =,又因为反比例函数k y x=的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故6k =. 二求图形面积 例2 如图3,点A ,B 分别在反比例函数1y x =和3y x=的图象上,且AB //x 轴,点C 为x 轴上任一点,则ABC ∆的面积是解析 如图4,延长BA 交y 轴于点D .因为AB //x 轴,即AB y ⊥轴,因为点A ,B 分别在反比例函数1y x =和3y x =的图象上,所以12AOD S ∆=,32BOD S ∆=,AOB ∆的面积等于31122BOD AOD S S ∆∆-=-=,因为ABC ∆和AOB ∆同底等高,面积相等,故ABC ∆的面积为1.三、求角度 例3 如图5,点A ,B 分别在反比例函数1y x =和3y x=-的图象上,且OA OB ⊥,则OAB ∠的度数为解析 如图6,因为OA OB ⊥,所以AOB ∆是直角三角形.若求锐角OAB ∠的度数,需用锐角三角函数,即AOB ∆某两边的比,为此作AC y ⊥轴,90CAO AOC ∠+∠=︒,又90BOD AOC ∠+∠=︒CAO DOB ∴∠=∠Rt OBD Rt AOC ∴∆∆22OBD AOCS OB OA S ∆∆∴= 根据k 的几何意义AOC S ∆=12,32OBD S ∆= 223OB OA∴=tan OB OAB OA∴∠==60OAB ∴∠=︒四比较图形面积大小例4 如图7,已知ABC EDF ∆≅∆,90ACB EFD ∠=∠=︒,AC 、DF 在x 轴上,顶点B ,E 在反比例函数(0,0)k y k x x=>>图象上,斜边AB ,DE 分别交y 轴于点G ,H .若四边形OCBG 和四边形OFEH 的面积分别是1S ,2S 则( )(A ) 1S >2S(B) 1S =2S(C ) 1S <2S(D) 1S ,2S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解析 分别过点E , B 作y 轴的垂线,垂足为M ,N ,根据k 的几何意义,矩形BCON 与矩形EFOM 面积相等,即E BC BN EF EM = .设BAC α∠=,则NBA DEF EHM α∠=∠=∠=sin BC AB α∴=,cos BN BG α=cos EF DE α=,sin EM EH α=sin cos cos sin AB BG DE EH αααα∴=而AB DE =BG EH ∴=Rt BGN RtHEM ∆≅故四边形OCBG 和四边形OFEH 的面积相等,即1S =2S ,应选B五、证明结论例5已知点A ,B 为反比例函数(0)k y k x=≠图象上两点,直线AB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C ,D ,则AD BC =.解析 若0k >,点A ,B 可能在同一象限(如图8),也可能位于不同象限(如图9),下 面只给出后一种情形的证明.过点A 分别作AE x ⊥轴,AG y ⊥轴,垂足为E ,G ,过点B 分别作BH x ⊥轴,BF y ⊥轴,垂足为H ,F ,AE ,BF 相交于点P .根据k 的几何意义可知,矩形AEOG 与矩形BFOH 的面积相等(等于k ),PF PA PE PB ∴= ,PF PE PB PA∴= EF ∴//AB所以四边形ADFE 和四边形BCEF 都是平行四边形,AD EF BC EF ∴==,故AD BC =若0k <,证明方法相同.。
反比例函数及其运用复习考点攻略考点一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ky x=(k 是常数.k ≠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1y kx -=的形式.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x ≠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k y x =(k 是常数.k ≠0)中x .y 的取值范围:反比例函数ky x=(k 是常数.k ≠0)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任意实数.函数值y 的取值范围也是非零实数. 【例1】下列函数中.y 与x 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的是 A .xyB .3x +2y =0C .y =D .y =【答案】A考点二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图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 ≠0.函数y ≠0.所以.它的图象与x 轴、y 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2)性质:当k >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k <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2kx 21x +表达式 ky x=(k 是常数.k ≠0) kk >0k <0大致图象所在象限 第一、三象限第二、四象限增减性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轴为直线y =x 和y =-x .对称中心为原点. 【注意】(1)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应多取一些点.描点越多.图象越准确.连线时.要注意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2)随着|x |的增大.双曲线逐渐向坐标轴靠近.但永远不与坐标轴相交.因为反比例函数ky x=中x ≠0且y ≠0. (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不是连续的.因此在谈到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时.都是在各自象限内的增减情况.当k >0时.在每一象限(第一、三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但不能笼统地说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同样.当k <0时.也不能笼统地说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例2】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 A . B .C .D .y ax a =-(0)ay a x=≠【答案】D【解析】当时..则一次函数经过一、三、四象限.反比例函数经过一 、三象限.故排除A.C 选项; 当时..则一次函数经过一、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经过二、四象限.故排除B 选项.故选:D .【例3】若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且.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或【答案】B【解析】解:∵反比例函数.∴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①若点A 、点B 同在第二或第四象限.∵.∴a -1>a+1.此不等式无解;②若点A 在第二象限且点B 在第四象限.∵.∴.解得:; ③由y 1>y 2.可知点A 在第四象限且点B 在第二象限这种情况不可能. 综上.的取值范围是.故选:B .考点三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1.待定系数法:确定解析式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ky x=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象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 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2.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ky x=(k ≠0); (2)把已知一对x .y 的值代入解析式.得到一个关于待定系数k 的方程; (3)解这个方程求出待定系数k ;(4)将所求得的待定系数k 的值代回所设的函数解析式.【例4】点A 为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一点.它到原点的距离为5.到x 轴的距离为3.若点A 在第二象限内.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 )0a >0a -<y ax a =-(0)ay a x=≠0a <0a ->y ax a =-(0)ay a x=≠()11,A a y -()21,B a y +(0)ky k x=<12y y >a 1a <-11a -<<1a >1a <-1a >(0)ky k x=<12y y >12y y >1010a a -⎧⎨+⎩<>11a -<<a 11a -<<A.y=12xB.y=-12xC.y=112xD.y=-112x【答案】B【解析】设A点坐标为(x.y).∵A点到x轴的距离为3.∴|y|=3.y=±3.∵A点到原点的距离为5.∴x2+y2=52.解得x=±4.∵点A在第二象限.∴x=-4.y=3.∴点A的坐标为(-4.3).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k=-4×3=-12.∴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故选B.考点四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1.反比例函数图象中有关图形的面积2.涉及三角形的面积型当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结合时.可通过面积作和或作差的形式来求解.(1)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如图①.S△ABC=2S△ACO=|k|;(2)如图②.已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kyx=交于A、B两点.且一次函数与x轴交于点C.则S△AOB=S△AOC+S△BOC=1||2AOC y⋅+1||2BOC y⋅=1(||||)2A BOC y y⋅+;(3)如图③.已知反比例函数kyx=的图象上的两点.其坐标分别为()A Ax y,.k x 12 x-()B B x y ,.C 为AB 延长线与x 轴的交点.则S △AOB =S △AOC –S △BOC =1||2A OC y ⋅–1||2B OC y ⋅=1(||||)2A B OC y y ⋅-.【例5】如图.已知双曲线经过直角三角形OAB 斜边OB 的中点D .与直角边AB 相交于点C .若△OBC 的面积为9.则k =__________.【答案】6【解析】如图.过点D 作x 轴的垂线交x 轴于点E .∵△ODE 的面积和△OAC 的面积相等.∴△OBC 的面积和四边形DEAB 的面积相等且为9. 设点D 的横坐标为x .纵坐标就为. ∵D 为OB 的中点.∴EA =x .AB =. ∴四边形DEAB 的面积可表示为:(+)x =9;k =6. 故答案为:6.【例6】如图.A 、B 两点在双曲线y x=的图象上.分别经过A 、B 两点向轴作垂线段.已知1S =阴影.则12S S +=ky x=k x 2k x12k x 2k xA .8B .6C .5D .4【答案】B【解析】∵点A 、B 是双曲线y =上的点.分别经过A 、B 两点向x 轴、y 轴作垂线段.则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得两个矩形的面积都等于|k |=4.∴S 1+S 2=4+4-1×2=6.故选B .考点五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1.涉及自变量取值范围型当一次函数11y k x b =+与反比例函数22k y x=相交时.联立两个解析式.构造方程组.然后求出交点坐标.针对12y y >时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只需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高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部分所对应的x 的范围.例如.如下图.当12y y >时.x 的取值范围为A x x >或0B x x <<;同理.当12y y <时.x 的取值范围为0A x x <<或B x x <.2.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坐标(1)从几何角度看.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由k 值的符号来决定. ①k 值同号.两个函数必有两个交点;②k 值异号.两个函数可能无交点.可能有一个交点.也可能有两个交点;(2)从代数角度看.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主要取决于两函数所组成的方程组的解的情况.【例7】已知抛物线y =x 2+2x +k +1与x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一次函数y =kx ﹣k 与反比例函数y =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大致图象是( )4xA.B.C.D.【解析】∵抛物线y=x2+2x+k+1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4﹣4(k+1)>0.解得k<0.∴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故选:D.考点六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解决反比例函数的实际问题时.先确定函数解析式.再利用图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特别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例8】如图.△OAC和△BA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O=∠ADB=90°.反比例函数y=k在第一象限的图象经过点B.若xOA2−AB2=12.则k的值为______.【解析】设B点坐标为(a,b).∵△OAC和△BA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OA=√2AC.AB=√2AD.OC=AC.AD=BD.∵OA2−AB2=12.∴2AC2−2AD2=12.即AC2−AD2=6.∴(AC+AD)(AC−AD)=6.∴(OC+BD)⋅CD=6.∴a⋅b=6.∴k=6.故答案为:6..(其中mk≠0)图象交于【例9】如图.一次函数y=kx+b与反比例函数y=mxA(−4,2).B(2,n)两点.(1)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求△ABO的面积;(3)请直接写出当一次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时x 的取值范围.【解析】(1)∵一次函数y =kx +b 与反比例函数y =m x(mk ≠0)图象交于A(−4,2).B(2,n)两点.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可知.n =−4. ∴{2=−4k +b−4=2k +b .解得{k =−1b =−2.故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x −2. 又知A 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故m =−8. 故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8x ; (2)在y =−x −2中.令y =0.则x =−2. ∴OC =2.∴S △AOB =12×2×2+12×2×4=6; (3)根据两函数的图象可知:当x <−4或0<x <2时.一次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第一部分 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题4分.共40分)1.下列函数:①2x y =;②2y x =;③12y x=-;④12y x -=中.是反比例函数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D .4个【答案】C【解析】①不是正比例函数.②③④是反比例函数.故选C .2.点A 为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一点.它到原点的距离为5.则x 轴的距离为3.若点A 在第二象限内.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 )A .y =12xB .y =-12xC .y =112xD .y =-112x【答案】C【解析】∵反比例函数y =-中.k =-6.∴只需把各点横纵坐标相乘.结果为-6的点在函数图象上.四个选项中只有C 选项符合.故选C . 3. 已知点A (1.m ).B (2.n )在反比例函数(0)ky k x=<的图象上.则( ) A .0m n << B .0n m << C .0m n >>D .0n m >>【答案】A【解析】∵反比例函数(0)k y k x =<.它的图象经过A (1.m ).B (2.n )两点.∴m =k <0.n =2k<0.∴0m n <<.故选A .4. 如图.等腰三角形ABC 的顶点A 在原点.顶点B 在x 轴的正半轴上.顶点C 在函数y =kx(x >0)的图象上运动.且AC =BC .则△ABC 的面积大小变化情况是( )A .一直不变B .先增大后减小C .先减小后增大D .先增大后不变【答案】A【解析】如图.作CD ⊥AB 交AB 于点D .则S △ACD =.∵AC =BC .∴AD =BD .∴S △ACD =S △BCD . ∴S △ABC =2S △ACD =2×=k .∴△ABC 的面积不变.故选A .6x 2k2k5.如图.点.点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过点分别向轴、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点..连接...若四边形的面积记作.的面积记作.则( )A .B .C .D .【答案】C【解析】解:点P (m.1).点Q (−2.n )都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上. ∴m×1=−2n =4.∴m =4.n =−2.∵P (4.1).Q (−2.−2).∵过点P 分别向x 轴、y 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点M.N.∴S 1=4.作QK ⊥PN.交PN 的延长线于K.则PN =4.ON =1.PK =6.KQ =3. ∴S 2=S △PQK −S △PON −S 梯形ONKQ =×6×3−×4×1−(1+3)×2=3.∴S 1:S 2=4:3.故选:C .6. 已知一次函数y 1=kx +b 与反比例函数y 2=kx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当y 1<y 2时.x 的取值范围是( )(,1)P m (-2,)Q n 4y x=P x y M N OP OQ PQ OMPN 1S POQ △2S 12:2:3S S =12:1:1S S =12:4:3S S =12:5:3S S =4x121212A .x <-1或0<x <3B .-1<x <0或x >3C .-1<x <0D .x >3【答案】B【解析】根据图象知.一次函数y 1=kx +b 与反比例函数y 2=kx的交点是(-1.3).(3.-1).∴当y 1<y 2时.-1<x <0或x >3.故选B .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函数()0y kx b k =+≠与()0my m x=≠的图象相交于点()()2,3,6,1A B --.则不等式mkx b x+>的解集为( )A .6x <-B 60x -<<.或2x >C .2x >D 6x <-.或02x <<8. 如图.直线l ⊥x 轴于点P .且与反比例函数y 1=1k x(x >0)及y 2=2k x (x >0)的图象分别交于点A .B .连接OA .OB .已知△OAB 的面积为2.则k 1-k 2的值为( )A .2B .3C .4D .-4【答案】C【解析】根据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可知:△AOP 的面积为12k .△BOP 的面积为22k. ∴△AOB 的面积为12k −22k . ∴12k −22k =2.∴k 1–k 2=4.故选C . 9. 一次函数y =ax +b 与反比例函数a by x-=.其中ab <0.a 、b 为常数.它们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以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A .由一次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得a >0.交y 轴负半轴.则b <0.满足ab <0. ∴a −b >0.∴反比例函数y =a bx-的图象过一、三象限.所以此选项不正确; B .由一次函数图象过二、四象限.得a <0.交y 轴正半轴.则b >0.满足ab <0. ∴a −b <0.∴反比例函数y =a bx-的图象过二、四象限.所以此选项不正确; C .由一次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得a >0.交y 轴负半轴.则b <0.满足ab <0.∴a −b >0.∴反比例函数y =a bx的图象过一、三象限.所以此选项正确; D .由一次函数图象过二、四象限.得a <0.交y 轴负半轴.则b <0.满足ab >0.与已知相矛盾. 所以此选项不正确.故选C .10. 如图.一次函数与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是A(−4,0).B(0,2).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Q .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有一点P 满足:①PA ⊥x 轴;②PO =√17(O 为坐标原点).则四边形PAQO 的面积为( )A. 7B. 10C. 4+2√3D. 4−2√3【答案】C【解析】∵一次函数y =ax +b 与x 轴.y 轴的交点分别是A(−4,0).B(0,2). ∴−4a +b =0.b =2. ∴a =12.∴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 =12x +2. 设P(−4,n).∴√(−4)2+n 2=√17. 解得:n =±1.由题意知n =−1.n =1(舍去). ∴把P(−4,−1)代入反比例函数y =mx . ∴m =4.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为:y =4x .解{y =12x +2y =4x 得.{x =−2+2√3y =√3+1.{x =−2−2√3y =1−√3. ∴Q(−2+2√3,√3+1).∴四边形PAQO 的面积=12×4×1+124×2+12×2×(−2+2√3)=4+2√3. 故选:C .第二部分 填空题二、填空题(本题有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11.若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一个交点的纵坐标是2.则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令y=2x 中y=2.得到2x=2.解得x=1.∴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点的坐标是(1,2). 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将点(1,2)代入.得.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故答案为:. 12.如图.直线y =x 与双曲线()0ky k x=>的一个交点为A .且OA =2.则k 的值为__________.【答案】2【解析】∵点A 在直线y =x 上.且OA =2.∴点A的坐标为把得.∴k=2.故答案为:2. 13. 已知(),3A m 、()2,B n -在同一个反比例函数图像上.则m n =__________.【答案】23-【解析】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0ky k x=≠.将(),3A m 、()2,B n -分别代入.得 3k m =.2k n =-. 2y x =2y x=2y x =ky x=122k =⨯=2y x =2y x=(22),(22),ky x=22=∴2332k m k n ==--. 故答案为:23-. 14.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a .b )(a >0.b >0)在双曲线y =上.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B 在双曲线y =.则k 1+k 2的值为__________. 【答案】0【解析】∵点A (a .b )(a >0.b >0)在双曲线y =上.∴k 1=ab ; 又∵点A 与点B 关于x 轴对称.∴B (a .–b ).∵点B 在双曲线y =上.∴k 2=–ab ;∴k 1+k 2=ab +(–ab )=0.故答案为:0. 15.如图.点A 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点.过点A 作轴.垂足为点C .D 为AC 的中点.若的面积为1.则k 的值是【答案】4【解析】点A 的坐标为(m.2n ).∴.∵D 为AC 的中点.∴D (m.n ). ∵AC ⊥轴.△ADO 的面积为1.∴. ∴.∴ 16. 如图.反比例函数y =24x(x >0)的图象与直线y =32x 相交于点A .与直线y =kx(k ≠0)相交于点B .若△OAB 的面积为18.则k 的值为______.【答案】41k x2k x1k x2k x y x=AC x ⊥AOD ∆2mn k =x ()ADO11121222S AD OC n n m mn =⋅=-⋅==2mn =24k mn ==【解析】:由题意得.{y =24xy =32x .解得:{x 1=4y 1=6.{x 2=−4y 2=−6(舍去). ∴点A(4,6).(1)如图1.当y =kx 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B 在点A 的下方. 过点A 、B 分别作AM ⊥x 轴.BN ⊥x 轴.垂足分别为M 、N . 设点B 坐标为(b,24b ).则ON =b .BN =24b.∴点A(4,6).∴OM =4.AM =6;∵S △AOB =S △AOM +S 梯形AMNB −S △BON =S 梯形AMNB . ∴18=12(6+24b)(b −4).解得.b 1=8.b 2=−2(舍去) ∴点B(8,3).代入y =kx 得. k =38; (2)如图2.当y =kx 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B 在点A 的上方. 过点A 、B 分别作AM ⊥y 轴.BN ⊥y 轴.垂足分别为M 、N . 设点B 坐标为(b,24b ).则ON =24b.BN =b .∴点A(4,6).∴OM =6.AM =4;∵S △AOB =S △AOM +S 梯形AMNB −S △BON =S 梯形AMNB . ∴18=12(b +4)(24b −6). 解得.b 1=2.b 2=−8(舍去) ∴点B(2,12).代入y =kx 得. k =6;故答案为:6或38.第三部分 解答题三、解答题(本题有6小题.共56分)17. 如图.已知A (–4.n ).B (2.–4)是一次函数y =kx +b 和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的两个交点.(1)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求△AOB 的面积.【答案】(1)y =–x –2.y =–;(2)6【解析】(1)∵B (2.–4)在y =图象上. ∴m =–8.∴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 ∵点A (–4.n )在y =–图象上. ∴n =2. ∴A (–4.2).∵一次函数y =kx +b 图象经过A (–4.2).B (2.–4).∴.解得.∴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x –2;(2)如图.令一次函数y =–x –2的图象与y 轴交于C 点.mx8xmx 8x8x4224k b k b -+=+=-⎧⎨⎩12k b =-=-⎧⎨⎩当x=0时.y =–2. ∴点C (0.–2). ∴OC =2.∴S △AOB =S △ACO +S △BCO =×2×4+×2×2=6. 18.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y x=与一次函数y =x +b 的图象在第一象限相交于点A (1.-k +4). (1)试确定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2)求出这两个函数图象的另一个交点B 的坐标.并根据图象写出使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 的取值范围.【答案】(1).y =x +1;(2)B 的坐标为(-2.-1).x <-2或0<x <1 【解析】(1)∵已知反比例函数经过点A (1.-k +4). ∴.即-k +4=k . ∴k =2.∴A (1.2).∵一次函数y =x +b 的图象经过点A (1.2). ∴2=1+b .∴b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 =x +1.12122y x=ky x=41kk -+=2y x=(2)由.消去y .得x 2+x -2=0. 即(x +2)(x -1)=0. ∴x =-2或x =1. ∴y =-1或y =2.∴或.∵点B 在第三象限. ∴点B 的坐标为(-2.-1).由图象可知.当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时.x 的取值范围是x <-2或0<x <1. 19.如图.一次函数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为常数且)的图象相交于.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将一次函数的图象沿轴向下平移个单位.使平移后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求的值.【答案】(1);(2)b 的值为1或9. 【解析】(1)由题意.将点代入一次函数得: 将点代入得:.解得 则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2)将一次函数的图象沿轴向下平移个单位得到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联立整理得: 12y x y x ⎧=+⎪⎨=⎪⎩21x y ⎧=-⎨=-⎩12x y ⎧=⎨=⎩5y x =+ky x=k 0k ≠(1,)A m -B 5y x =+y b (0)b >ky x=b 4y x=-(1,)A m -5y x =+154m =-+=(1,4)A -∴(1,4)A -ky x=41k =-4k =-4y x =-5y x =+y b 5y x b =+-54y x by x =+-⎧⎪⎨=-⎪⎩2(5)40x b x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实数根此方程的根的判别式解得则b 的值为1或9.20.如图.一次函数y =kx +b (k 、b 为常数.k ≠0)的图象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且与反比例函数y =(n 为常数.且n ≠0)的图象在第二象限交于点C .CD ⊥x 轴.垂足为D .若OB =2OA =3OD =12.(1)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记两函数图象的另一个交点为E .求△CDE 的面积; (3)直接写出不等式kx +b ≤的解集.【答案】(1)y =–2x +12;(2)140;(3)x ≥10.或–4≤x <0 【解析】(1)由已知.OA =6.OB =12.OD =4.∵CD ⊥x 轴.∴OB ∥CD .∴△ABO ∽△ACD . ∴=.∴=.∴CD =20. ∴点C 坐标为(–4.20).∴n =xy =–80.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 把点A (6.0).B (0.12)代入y =kx +b 得:.解得.∴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 =–2x +12; (2)当–=–2x +12时.解得x 1=10.x 2=–4; 当x =10时.y =–8.∴点E 坐标为(10.–8). ∴S △CDE =S △CDA +S △EDA =×20×10+×8×10=140; 5y x b =+-4y x=-∴2(5)40x b x +-+=∴2(5)440b ∆=--⨯=121,9b b ==nxnxOA AD OBCD 61012CD80x0612k b b =+=⎧⎨⎩212k b =-=⎧⎨⎩80x1212(3)不等式kx +b ≤.从函数图象上看.表示一次函数图象不高于反比例函数图象; ∴由图象得.x ≥10.或–4≤x <0. 21.如图.一次函数y =k 1x +b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 、B 两点.其中点A 的坐标为(–1.4).点B 的坐标为(4.n ).(1)根据图象.直接写出满足k 1x +b >的x 的取值范围; (2)求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3)点P 在线段AB 上.且S △AOP ∶S △BOP =1∶2.求点P 的坐标. 【答案】(1)x <–1或0<x <4;(2)y =–(3)P (.)【解析】(1)∵点A 的坐标为(–1.4).点B 的坐标为(4.n ).由图象可得:k 1x +b >的x 的取值范围是x <–1或0<x <4; (2)∵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过点A (–1.4).B (4.n ). ∴k 2=–1×4=–4.k 2=4n .∴n =–1.∴B (4.–1). ∵一次函数y =k 1x +b 的图象过点A .点B .∴. 解得k =–1.b =3.∴直线解析式y =–x +3.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 (3)设直线AB 与y 轴的交点为C .∴C (0.3).∵S △AOC =×3×1=. ∴S △AOB =S △AOC +S △BOC =×3×1+×3×4=. n x2k x 2k xx 332k x2k x 11441k b k b -+=+=-⎧⎨⎩4x 12321212152∵S△AOP :S △BOP =1:2.∴S △AOP =×=. ∴S △COP =–=1.∴×3x P =1.∴x P =. ∵点P 在线段AB 上.∴y =–+3=.∴P (.).22.如图.反比例函数1k y x=和一次函数2y mx n =+相交于点()1,3A .()3,B a -. (1)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连接OA.试问在x 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OAP ∆为以OA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满足题意的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22y x =+(2)见解析【解析】(1)∵反比例函数1k y x =和一次函数2y mx n =+相交于点()1,3A .()3,B a -. ∴k=1×3=3.∴13y x=. ∴-3a=3.解得:a=-1.∴B(-3.-1).∴331m n m n +=⎧⎨-+=-⎩.解得:12m n =⎧⎨=⎩. ∴22y x =+;(2)设P(t.0).∵()1,3A .∴222(1)(03)(1)9t t -+-=-+t 221310+. 15213525232122323732373∵OAP ∆为以OA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OA=AP 或OA=OP.当OA=AP 时.22(1)9(10)t -+=.解得:1220t t ==,(不符合题意.舍去). ∴P(2.0);当OA=OP 时.t 10解得:10.∴10.0)或P(10.0).综上所述:存在点P.使OAP ∆为以OA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点P 坐标为:(2.0) 或10.0)或(10.0).。
微专题三 反比例函数中k 的几何意义类型一:直接应用k 的几何意义求三角形或矩形的面积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任意一点P 作x 轴、y 轴的垂线,则可得: (1)两条垂线与x 轴、y 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等于|k|.(2)所作垂线、x 轴(或y 轴)与线段OP 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k|2.(2021·宁波中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不在坐标轴上的任意点A(x ,y),我们把点B ⎝ ⎛⎭⎪⎫1x ,1y 称为点A 的“倒数点”.如图,矩形OCDE的顶点C 为(3,0),顶点E 在y 轴上,函数y =2x (x >0)的图象与DE 交于点A.若点B 是点A 的“倒数点”,且点B 在矩形OCDE 的一边上,则△OBC 的面积为__14 或32__.类型二:应用k 的几何意义确定面积的大小关系应用k 的几何意义确定面积大小关系的步骤 (1)求出(或表示出)每部分的面积.(2)根据所求结果确定每部分面积的大小或关系.(2021·荆州中考)如图,过反比例函数y =kx (k >0,x >0)图象上的四点P 1,P 2,P 3,P 4分别作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 1,A 2,A 3,A 4,再过P 1,P 2,P 3,P 4分别作y 轴,P 1A 1,P 2A 2,P 3A 3的垂线,构造了四个相邻的矩形.若这四个矩形的面积从左到右依次为S 1,S 2,S 3,S 4,OA 1=A 1A 2=A 2A 3=A 3A 4,则S 1与S 4的数量关系为__S 1=4S 4__.类型三:根据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k 的几何意义求几何图形的面积1.此类题目常与平行四边形、梯形、或不规则图形相结合.2.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把这些图形的面积转化为与k 有关的三角形或矩形的面积.(2021·扬州中考)如图,点P 是函数y =k 1x (k 1>0,x >0)的图象上一点,过点P 分别作x 轴和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A ,B ,交函数y =k 2x (k 2>0,x >0)的图象于点C ,D ,连接OC ,OD ,CD ,AB ,其中k 1>k 2.下列结论:①CD ∥AB ;②S △OCD =k 1-k 22 ;③S △DCP =(k 1-k 2)22k 1,其中正确的是(B)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类型四:直接应用k 的几何意义,根据几何图形的面积求k 的值已知矩形或三角形的面积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或k 的值时,要根据函数的图象所在的象限确定k 的正负.(2021·温州中考)如图,点A ,B 在反比例函数y =kx (k >0,x >0)的图象上,AC ⊥x 轴于点C ,BD ⊥x 轴于点D ,BE ⊥y 轴于点E ,连接AE.若OE =1,OC =23OD ,AC =AE ,则k 的值为(B)A .2B .322C .94D .2 2类型五:利用反比例函数的中心对称性,求几何图形的面积或根据几何图形面积求k 的值反比例函数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常根据其中心对称性进行等积转化,从而求出几何图形的面积或根据几何图形面积确定k 的值.(2021·南京中考)如图,正比例函数y =kx 与函数y =6x 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BC ∥x 轴,AC ∥y 轴,则S △ABC =__12__.。
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
反比例函数中的比例系数“k”除了可以表示解析式外,还有丰富的几何意义。
比例系数“k"往往与三角形、矩形面积相关,若与梯形相关,还有更多的信息可以挖掘。
本文就来探索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
通过设点P的坐标,并通过计算,由于本题的背景是k>0,得到矩形面积为k。
因此将规律一般化为:反比例图像上的点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k|。
将本题中的图形进行变化,还可以得到以下图像的面积也为|k|:
反比例图像上的任意一点向坐标轴作平行线,所围成的特殊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k|。
反比例图像上若有两点关于原点对称,且三角形有一边平行于坐标轴,那么此时三角形的面积为|k|。
由反比例函数与矩形面积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反比例函数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如下:反比例图像上的点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2|k|。
我们还可以做如下变式:这些三角形都有一条边与坐标轴平行,以下三角形的面积也均为1/2|k|。
掌握了上述三角形的面积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转化的方法得到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转化的方法就是利用平行得到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如图,S▲AOB=S▲ABC=1/2|k|。
因此要学会转化成“k” 的几何意义,更重要的是要能从图形中发现这些基本图形。
将以上两类问题综合,我们可以得到下列几个图形的面积为2|k|。
轴作垂线形成的梯形面积。
反比例图像上的任意两点分别向坐标轴作垂线,这两点的连线与垂足的连线互相平行。
中考数学复习----《反比例函数之综合应用》知识点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知识点总结1. 反比例函数k 的集合意义:①过反比例函数图像上任意一点作坐标轴的垂线,两垂线与坐标轴构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面积等于k 。
②过反比例函数图像上任意一点作其中一条坐标轴的垂线,并连接这个点与原点,则构成一个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2k 。
2. 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在反比例函数中只有一个系数k ,所以只需要在图像上找一个对应的点即可求出k 的值,从而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3.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不等式问题: 若反比例函数()0≠=k x ky 与一次函数()0≠+=k b kx y 有交点,则不等式b kx xk +>的解集取反比例函数图像在一次函数图像上方的部分所对应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等式b kx xk+<的解集取反比例函数图像在一次函数图像下方的部分所对应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把自变量分成三部分。
练习题1、(2022•日照)如图,矩形OABC 与反比例函数y 1=xk1(k 1是非零常数,x >0)的图像交于点M ,N ,与反比例函数y 2=xk2(k 2是非零常数,x >0)的图像交于点B ,连接OM ,ON .若四边形OMBN 的面积为3,则k 1﹣k 2=( )A .3B .﹣3C .23 D .﹣23【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以及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y 1、y 2的图像均在第一象限, ∴k 1>0,k 2>0,∵点M 、N 均在反比例函数y 1=(k 1是非零常数,x >0)的图像上,∴S △OAM =S △OCN =k 1,∵矩形OABC 的顶点B 在反比例函数y 2=(k 2是非零常数,x >0)的图像上,∴S 矩形OABC =k 2,∴S 四边形OMBN =S 矩形OABC ﹣S △OAM ﹣S △OCN =3, ∴k 2﹣k 1=3, ∴k 1﹣k 2=﹣3, 故选:B .2、(2022•牡丹江)如图,等边三角形OAB ,点B 在x 轴正半轴上,S △OAB =43,若反比例函数y =xk(k ≠0)图像的一支经过点A ,则k 的值是( )A .233 B .23C .433 D .43【分析】根据正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得出S △AOC =S △AOB =2=|k |,即可求出k 的值.【解答】解:如图,过点A 作AC ⊥OB 于点C , ∵△OAB 是正三角形, ∴OC =BC ,∴S △AOC =S △AOB =2=|k |,又∵k >0, ∴k =4,故选:D .3、(2022•郴州)如图,在函数y =x2(x >0)的图像上任取一点A ,过点A 作y 轴的垂线交函数y =﹣x8(x <0)的图像于点B ,连接OA ,OB ,则△AOB 的面积是( )A .3B .5C .6D .10【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系数k 的几何意义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点A 在函数y =(x >0)的图像上, ∴S △AOC =×2=1,又∵点B 在反比例函数y =﹣(x <0)的图像上, ∴S △BOC =×8=4, ∴S △AOB =S △AOC +S △BOC =1+4 =5, 故选:B .4、(2022•黑龙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为坐标原点,平行四边形OBAD 的顶点B 在反比例函数y =x 3的图像上,顶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xk的图像上,顶点D 在x 轴的负半轴上.若平行四边形OBAD 的面积是5,则k 的值是( )A .2B .1C .﹣1D .﹣2【分析】设B (a ,),根据四边形OBAD 是平行四边形,推出AB ∥DO ,表示出A 点的坐标,求出AB =a ﹣,再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列方程,解出即可.【解答】解:设B (a ,), ∵四边形OBAD 是平行四边形, ∴AB ∥DO , ∴A (,),∴AB =a ﹣,∵平行四边形OBAD 的面积是5, ∴(a ﹣)=5,解得k =﹣2, 故选:D .5、(2022•十堰)如图,正方形ABCD 的顶点分别在反比例函数y =xk 1(k 1>0)和y =xk 2(k 2>0)的图像上.若BD ∥y 轴,点D 的横坐标为3,则k 1+k 2=( )A .36B .18C .12D .9【分析】连接AC交BD于E,延长BD交x轴于F,连接OD、OB,设AE=BE=CE=DE =m,D(3,a),根据BD∥y轴,可得B(3,a+2m),A(3+m,a+m),即知k1=3(a+2m)=(3+m)(a+m),从而m=3﹣a,B(3,6﹣a),由B(3,6﹣a)在反比例函数y=(k1>0)的图像上,D(3,a)在y=(k2>0)的图像上,得k1=3(6﹣a)=18﹣3a,k2=3a,即得k1+k2=18﹣3a+3a=18.【解答】解:连接AC交BD于E,延长BD交x轴于F,连接OD、OB,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E=BE=CE=DE,设AE=BE=CE=DE=m,D(3,a),∵BD∥y轴,∴B(3,a+2m),A(3+m,a+m),∵A,B都在反比例函数y=(k1>0)的图像上,∴k1=3(a+2m)=(3+m)(a+m),∵m≠0,∴m=3﹣a,∴B(3,6﹣a),∵B(3,6﹣a)在反比例函数y=(k1>0)的图像上,D(3,a)在y=(k2>0)的图像上,∴k1=3(6﹣a)=18﹣3a,k2=3a,∴k1+k2=18﹣3a+3a=18;故选:B .6、(2022•邵阳)如图是反比例函数y =x1的图像,点A (x ,y )是反比例函数图像上任意一点,过点A 作AB ⊥x 轴于点B ,连接OA ,则△AOB 的面积是( )A .1B .C .2D .【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可知,k =1,也就是△AOB 的面积的2倍是1,求出△AOB 的面积是.【解答】解:∵A (x ,y ), ∴OB =x ,AB =y ,∵A 为反比例函数y =图像上一点, ∴xy =1,∴S △ABO =AB •OB =xy =1=,故选:B .7、(2022•内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 为x 轴正半轴上一点,过点M 的直线l ∥y 轴,且直线l 分别与反比例函数y =x 8和y =xk的图像交于P 、Q 两点.若S △POQ =15,则k 的值为( )A .38B .22C .﹣7D .﹣22【分析】利用k 的几何意义解题即可. 【解答】解:∵直线l ∥y 轴, ∴∠OMP =∠OMQ =90°,∴S △OMP =×8=4,S △OMQ =﹣k . 又S △POQ =15, ∴4﹣k =15, 即k =11,∴k =﹣22. 故选:D .8、(2022•东营)如图,△OA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若点B 在反比例函数y =x1(x >0)的图像上,则经过点A 的函数图像表达式为 .【分析】作AD ⊥x 轴于D ,BC ⊥x 轴于C ,根据△OA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证明△BOC ≌△OAD ,利用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得到S △OBC =,则S △OAD =,所以|k |=,然后求出k 得到经过点A 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解答】解:如图,作AD ⊥x 轴于D ,BC ⊥x 轴于C , ∴∠ADO =∠BCO =90°,∵∠AOB =90°, ∴∠AOD +∠BOC =90°, ∴∠AOD +∠DAO =90°, ∴∠BOC =∠DAO , ∵OB =OA ,∴△BOC ≌△OAD (AAS ),∵点B 在反比例函数y =(x >0)的图像上, ∴S △OBC =, ∴S △OAD =, ∴k =﹣1,∴经过点A 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 故答案为:y =﹣.9、(2022•盐城)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2,3),则该函数表达式为 . 【分析】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列函数的解析式,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的解析式即可. 【解答】解:令反比例函数为y =(k ≠0),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2,3), ∴3=, k =6,∴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 故答案为:y =.10、(2022•湖北)在反比例函数y =xk 1−的图像的每一支上,y 都随x 的增大而减小,且整式x 2﹣kx +4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 【分析】由整式x 2﹣kx +4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可得k =±4,由反比例函y =的图像的每一支上,y 都随x 的增大而减小,可得k ﹣1>0,解得k >1,则k =4,即可得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解答】解:∵整式x 2﹣kx +4是一个完全平方式,∴k =±4, ∵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的每一支上,y 都随x 的增大而减小,∴k ﹣1>0, 解得k >1, ∴k =4,∴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 故答案为:y =.35.(2022•陕西)已知点A (﹣2,m )在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点A '与点A 关于y 轴对称.若点A '在正比例函数y =21x 的图像上,则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分析】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得出点A '(2,m ),代入y =x 求得m =1,由点A (﹣2,1)在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从而求得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解答】解:∵点A '与点A 关于y 轴对称,点A (﹣2,m ), ∴点A '(2,m ),∵点A '在正比例函数y =x 的图像上, ∴m ==1,∴A (﹣2,1),∵点A (﹣2,1)在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 故答案为:y =﹣.11、(2022•攀枝花)如图,正比例函数y =k 1x 与反比例函数y =xk 2的图像交于A (1,m )、B 两点,当k 1x ≤xk2时,x 的取值范围是( )A .﹣1≤x <0或x ≥1B .x ≤﹣1或0<x ≤1C .x ≤﹣1或x ≥1D .﹣1≤x <0或0<x ≤1【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对称性求得B 点的坐标,然后根据图像即可求得. 【解答】解:∵正比例函数y =k 1x 与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交于A (1,m )、B 两点,∴B (﹣1,﹣m ), 由图像可知,当k 1x ≤时,x 的取值范围是﹣1≤x <0或x ≥1,故选:A .37.(2022•东营)如图,一次函数y 1=k 1x +b 与反比例函数y 2=xk 2的图像相交于A ,B 两点,点A 的横坐标为2,点B 的横坐标为﹣1,则不等式k 1x +b <xk2的解集是( )A .﹣1<x <0或x >2B .x <﹣1或0<x <2C .x <﹣1或x >2D .﹣1<x <2【分析】根据两函数图像的上下位置关系结合交点横坐标,即可得出不等式k 1x +b <的解集,此题得解.【解答】解:观察函数图像可知,当﹣1<x <0或x >2时,一次函数y 1=k 1x +b 的图像在反比例函数y 2=的图像的下方,∴不等式k 1x +b <的解集为:﹣1<x <0或x >2,故选:A .12、(2022•朝阳)如图,正比例函数y =ax (a 为常数,且a ≠0)和反比例函数y =xk(k 为常数,且k ≠0)的图像相交于A (﹣2,m )和B 两点,则不等式ax >xk的解集为( )A .x <﹣2或x >2B .﹣2<x <2C .﹣2<x <0或x >2D .x <﹣2或0<x <2【分析】根据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求得B (2,﹣m ),然后根据函数的图像的交点坐标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正比例函数y =ax (a 为常数,且a ≠0)和反比例函数y =(k 为常数,且k ≠0)的图像相交于A (﹣2,m )和B 两点, ∴B (2,﹣m ),∴不等式ax >的解集为x <﹣2或0<x <2, 故选:D .13、(2022•无锡)一次函数y =mx +n 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y =xm的图像交于点A 、B ,其中点A 、B 的坐标为A (﹣m1,﹣2m )、B (m ,1),则△OAB 的面积是( ) A .3B .413C .27D .415【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征求出m ,进而求出点A 、B 的坐标,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解答】解:∵点A (﹣,﹣2m )在反比例函数y =上, ∴﹣2m =,解得:m =2,∴点A 的坐标为:(﹣,﹣4),点B 的坐标为(2,1), ∴S △OAB =××5﹣××4﹣×2×1﹣×1=,故选:D .14、(2022•荆州)如图是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 1=2x 和y 2=x2的图像.观察图像可得不等式2x >x2的解集为( )A .﹣1<x <1B .x <﹣1或x >1C .x <﹣1或0<x <1D .﹣1<x <0或x >1【分析】结合图像,数形结合分析判断.【解答】解:由图像,函数y 1=2x 和y 2=的交点横坐标为﹣1,1, ∴当﹣1<x <0或x >1时,y 1>y 2,即2x >, 故选:D .15、(2022•怀化)如图,直线AB 交x 轴于点C ,交反比例函数y =xa 1−(a >1)的图像于A 、B 两点,过点B 作BD ⊥y 轴,垂足为点D ,若S △BCD =5,则a 的值为( )A.8B.9C.10D.11【分析】设点B的坐标为(m,),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列方程求解.【解答】解:设点B的坐标为(m,),∵S△BCD=5,且a>1,∴×m×=5,解得:a=11,故选:D.16、(2022•宁夏)在显示汽车油箱内油量的装置模拟示意图中,电压U一定时,油箱中浮子随油面下降而落下,带动滑杆使滑动变阻器滑片向上移动,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流表的示数对应油量体积,把电流表刻度改为相应油量体积数,由此知道油箱里剩余油量.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油箱中油的体积V与电路中总电阻R总(R总=R+R0)是反比例关系,电流I与R总也是反比例关系,则I与V的函数关系是()A.反比例函数B.正比例函数C.二次函数D.以上答案都不对【分析】由油箱中油的体积V与电路中总电阻R总是反比例关系,电流I与R总是反比例关系,可得V=I(为常数),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由油箱中油的体积V与电路中总电阻R总是反比例关系,设V•R总=k(k为常数),由电流I与R总是反比例关系,设I•R总=k'(k为常数),∴=,∴V=I(为常数),∴I与V的函数关系是正比例函数,故选:B.17、(2022•宜昌)已知经过闭合电路的电流I(单位:A)与电路的电阻R(单位:Ω)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根据下表判断a和b的大小关系为()A.a>b B.a≥b C.a<b D.a≤b【分析】根据等量关系“电流=”,即可求解.【解答】解:∵闭合电路的电流I(单位:A)与电路的电阻R(单位:Ω)是反比例函数关系,∴40a=80b,∴a=2b,∴a>b,故选:A.18、(2022•丽水)已知电灯电路两端的电压U为220V,通过灯泡的电流强度I(A)的最大限度不得超过0.11A.设选用灯泡的电阻为R(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至少2000ΩB.R至多2000ΩC.R至少24.2ΩD.R至多24.2Ω【分析】利用已知条件列出不等式,解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电压U一定时,电流强度I(A)与灯泡的电阻为R(Ω)成反比例,∴I=.∵已知电灯电路两端的电压U为220V,∴I=.∵通过灯泡的电流强度I(A)的最大限度不得超过0.11A,∴≤0.11,∴R≥2000.故选:A.19、(2022•郴州)科技小组为了验证某电路的电压U(V)、电流I(A)、电阻R(Ω)三者之间的关系:I=U,测得数据如下:那么,当电阻R=55Ω时,电流I=A.【分析】由表格数据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再将R=55Ω代入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把R=220,I=1代入I=得:1=,解得U=220,∴I=,把R=55代入I=得:I==4,故答案为:4.20、(2022•山西)根据物理学知识,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某物体承受的压强p(Pa)是它的受力面积S(m2)的反比例函数,其函数图像如图所示.当S=0.25m2时,该物体承受的压强p的值为Pa.【分析】设p=,把(0.1,1000)代入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再把S=0.25代入解析式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设p=,∵函数图像经过(0.1,1000),∴k=100,∴p=,当S=0.25m2时,物体所受的压强p==400(Pa),故答案为:400.。
反比例函数中k 的几何意义的应用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在反比例函数(0)k
y k x
=
≠图象上任取一点A ,作AB x ⊥轴,AC y ⊥轴,垂足为B ,C ,则2
AOB AOC k S S ∆∆==
这个结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k 的几何意义”.本文通过举例说明k 的几何意义的应 用.
一、求k 的值
例1 如图2,经过原点的直线交反比例函数k
y x
=
的图象于A ,B 两点,AC x ⊥轴于点C .若ABC ∆面积为6,则k 的值是 .
解析 因为反比例函数k
y x
=
的图象关于原点O 对称,直线AB 经过原点,且与反比例 函数k
y x
=
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所以A ,B 两点关于原点O 对称.于是OA OB =,所以AOC ∆的面积等于ABC ∆面积的一半,即6
2AOC S ∆=
,根据k 的几何意义,
622
k =,又
因为反比例函数k
y x
=的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故6k =. 二求图形面积
例2 如图3,点A ,B 分别在反比例函数1y x =
和3
y x
=的图象上,且AB //x 轴,点C 为x 轴上任一点,则ABC ∆的面积是
解析 如图4,延长BA 交y 轴于点D .因为AB //x 轴,
即AB y ⊥轴,因为点A ,B 分别在反比例函数1y x =
和3y x =的图象上,所以12AOD S ∆=,3
2
BOD S ∆=,AOB ∆的面积等于31
122
BOD AOD S S ∆∆−=−=,因为ABC ∆和AOB ∆同底等高,面积相等,故ABC ∆的面积为1. 三、求角度
例3 如图5,点A ,B 分别在反比例函数1y x =和3
y x
=−的图象上,且OA OB ⊥,则OAB ∠的度数为
解析 如图6,因为OA OB ⊥,所以AOB ∆是直角三角形.若求锐角OAB ∠的度 数,需用锐角三角函数,即AOB ∆某两边的比,为此作AC y ⊥轴,90CAO AOC ∠+∠=°,
又90BOD AOC ∠+∠=°∵
CAO DOB ∴∠=∠
Rt OBD Rt AOC ∴∆∆∼
22OBD
AOC
S OB OA S ∆∆∴=
根据k 的几何意义
AOC S ∆=
12,3
2
OBD S ∆= 2
23OB OA ∴=
tan OB
OAB OA
∴∠=
= 60OAB ∴∠=°
四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例4 如图7,已知ABC EDF ∆≅∆,90ACB EFD ∠=∠=°,AC 、DF 在x 轴上,顶点B ,E 在反比例函数(0,0)k
y k x x
=
>>图象上,斜边AB ,DE 分别交y 轴于点G ,H .若四边形OCBG 和四边形OFEH 的面积分别是1S ,2S 则( )
(A ) 1S >2S (B) 1S =2S (C ) 1S <2S
(D) 1S ,2S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解析 分别过点E , B 作y 轴的垂线,垂足为M ,N ,根据k 的几何意义,矩形
BCON 与矩形EFOM 面积相等,即E BC BN EF EM =i i .
设BAC α∠=,
则NBA DEF EHM α∠=∠=∠=
sin BC AB α∴=,cos BN BG α= cos EF DE α=,sin EM EH α= sin cos cos sin AB BG DE EH αααα∴=i i
而AB DE =
BG EH ∴= Rt BGN RtHEM ∆≅
故四边形OCBG 和四边形OFEH 的面积相等,即1S =2S ,应选B
五、证明结论
例5已知点A ,B 为反比例函数(0)k
y k x
=≠图象上两点,直线AB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C ,D ,则AD BC =.
解析 若0k >,点A ,B 可能在同一象限(如图8),也可能位于不同象限(如图9),下 面只给出后一种情形的证明.
过点A 分别作AE x ⊥轴,AG y ⊥轴,垂足为E ,G ,过点B 分别作BH x ⊥轴,
BF y ⊥轴,垂足为H ,F ,AE ,BF 相交于点P .根据k 的几何意义可知,矩形AEOG 与
矩形BFOH 的面积相等(等于k ),
PF PA PE PB ∴=i i , PF PE
PB PA
∴
= EF ∴//AB
所以四边形ADFE 和四边形BCEF 都是平行四边形, AD EF BC EF ∴==,
故AD BC =
若0k <,证明方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