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基础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31.26 KB
- 文档页数:41
近体诗基础知识近体诗基础知识一、古体诗和近体诗我国古典诗歌,从形式上讲,大体可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词诗两种。
格律诗初成予南朝齐梁时期,最后完成并定型于唐代。
唐人把汉魏以来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古诗或古风,而把新近时兴的讲究格律的诗叫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称呼,遂把格律诗称为近体诗了。
其实,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无论古体和近体,其形成的年代都已很久远了。
古体诗与近体诗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规矩较宽而后者规矩严格。
规矩严格如同法律,动辄不得违犯,这就是近体诗被称作格律诗的原因。
二、近体诗的种类近体诗又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
律诗包括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包括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绝句一体(主要是五绝)在唐代近体诗定型以前就已经有了,应属于古体诗,但到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出现以后,原先不讲格律的绝句也向近体诗靠拢,遂有了讲究格律的绝句。
这就是说,绝句有两类,一类是古体绝向(简称古绝),一类是近体绝句(简称律绝)。
以下我们要讨论的,专指律绝一类。
三、四声和平仄近体诗的规矩(即格律),约而言之,在于声调的和谐与形式的整齐排偶。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形式的整齐排偶并不复杂,最难而且复杂的是声调的和谐。
在讲到声调的和谐之前,须先知道什么是四声和平仄。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都有四声。
不过古四声和今四声不完全相同。
今四声是: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
古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古今四声的不同在于古平声不分阴阳,而今四声中没有入声。
在现代地方方言中,南方(江浙、两广及江西、湖南一带)还保留有入声,北方,尤其是中原一带入声则完全消失了。
古四声向今四声的变化大约是在元朝完成的,这个变化,语言学家把它概括为两句话。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意思是:古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声,入声则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中去了。
有一些字,今天读来是平声(阴平或阳平)、上声或去声,在元朝以前它们却应该是入声。
关于诗歌的一些问题一、诗歌基础知识类(1 - 5题)问题1:古诗按音律分为哪几类?答案:古诗按音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在格律上要求严格,如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
解析:这是诗歌分类的基本常识。
古体诗产生较早,形式较为自由,而近体诗是在唐代逐渐发展成熟并形成严格格律规范的诗歌体裁。
问题2:律诗的特点有哪些?答案:律诗每句字数整齐划一,为五言或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要求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对仗工整,押韵严格,并且讲究平仄规律。
解析:律诗是近体诗的代表形式之一。
对仗、押韵和平仄是律诗在形式上区别于其他诗歌体裁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诗歌的韵律美和结构美。
问题3:什么是诗歌的意象?答案: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它是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通过意象的组合与描绘,诗人能够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解析:例如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明月”就是一个意象,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还蕴含着诗人思乡等复杂的情感。
问题4:请列举三个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代表的意义。
答案:- “柳”:代表送别、留恋、思乡等情感。
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常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 “雁”:往往象征着思乡之情、游子的孤独漂泊以及传递书信的使者。
大雁每年都会季节性迁徙,常引发游子的思乡念亲之感。
- “菊”:多象征高洁、隐逸等品质。
菊花在秋季开放,不与百花争艳,常被文人墨客用来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这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
问题5:诗歌中的“平仄”是什么?答案: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声指平直,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指曲折,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
平仄在诗歌中交错使用,能够使诗句产生抑扬顿挫的韵律感。
近体诗分类近体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是从汉代乐府诗发展而来的。
它的特点是按照平仄、韵脚和字数的要求和限制,以五言、七言或其他长度的诗行为基础,通过句式的变化和使用修辞格,表达感情、思想和景物。
下面将近体诗按照不同的特征分类。
1. 按照句式的特征分类(1)对仗句。
这是近体诗最常见的一种句式,指的是每个句子中的词语或字句在韵脚、平仄、字数上都相同或相似。
如唐代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押韵句。
此种句式在每一联中都有同韵的词语出现,不一定要求每句的平仄和字数都和对应的句子相同。
比如宋代陆游的《秋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排比句。
包括两种构思方式,一种是按照平仄和韵脚相同,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另一种是按照意义相同或相似进行排列,如唐代杜甫的《丽人行》:绿蚁新醅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1)五言诗。
五言诗就是每行五个字,相对于其他长度的诗行来说,最为自由。
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五言诗。
(2)七言诗。
七言诗就是每行七个字,其长度比五言诗长,更加庄重。
如唐代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其他长度诗。
除了五言、七言诗外,还有很多其他长度的近体诗,如宋代陆游的《钱塘湖春行》就是九绝句:水满西施夸海容,美人如花隔云峰。
豪家千室万门径,绿杨陌上晓烟浓。
(1)山水诗。
山水诗是用诗歌来表现自然景观的一种形式,在诗中以神韵、音韵等手法表达景物之美。
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首山水诗。
(2)抒情诗。
抒情诗是通过情感的表达、细腻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
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议论诗。
议论诗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形式。
古诗词基础知识古诗词基础知识在中国古代诗词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西方的诗或者国外其它的诗,金字塔式的或者阶梯式的,也有它排列的形式。
当然词有长短句,它也是一种形式、一种形态,所以它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这种形式美,在世界的诗歌园地当中也是独具一格的。
中国古典诗歌早期定型为“四言诗”,大家知道《诗经》,最早定型的是“四言诗”,就是四个字一句,但是并没有特别的格律的要求;到了汉六朝时期,“五言诗”“七言诗”兴起。
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
一般情况下我们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为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
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一般是不讲究音调格律的。
到了南朝时期,在齐代年间,有人发现了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四种声调,有人就根据汉字的这种四种声调,以及双声叠韵这些规律,来研究诗句当中声韵调的配合,要求写诗要“一简之,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讲究对偶。
所以在南朝时期就出现了注重声律的一种新的诗体——“体”。
“体”对后来格律诗的形成,以及后来的骈文和词、曲这些文学样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代初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律诗和绝句,我们把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称为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
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
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每首由八句构成的格律诗称为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字。
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知识
近体诗,也称格律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
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五言(每句五个字)的简称五律,七言(每句七个字)的简称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知识梳理(一)第一部分:知识梳理古诗基础知识整理一、诗歌的概念:狭义:仅指唐诗,不包括词、曲。
广义:包括诗、词、曲在内。
二、诗歌的体裁:(诗歌的外在形态)1.广义的诗歌分为:诗、词、曲。
2.诗的体裁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3.词的体裁分类:(别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等)(1)按字数分类: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2)按段数分类: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三段为三叠、四段为四叠(3)词牌和题目: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为词牌,赤壁怀古为题目。
识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注意:题目有时可以省略,但是词牌不可省略4.曲的体裁分类:(别称词余、乐府)(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套曲)(2)杂剧(3)宫调、曲牌与题目:如《[南吕]四块玉闲适》《[双调]大德歌冬》南吕,双调是宫调,四块玉和大德歌是曲牌,闲适和冬是题目三、诗歌的题裁及常见思想感情:☆1.送别诗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A.依依不舍的留念。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字眼:折柳、长亭、西楼、南浦、斜阳、酒、劳歌、骊歌等(古人常: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2.思乡怀人羁旅诗总体情感:对家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
常见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常见思想情感精细分类: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常见字眼:月、雁、笛、柳、清秋、黄昏、征蓬、游子、浮萍、浮云3.边塞战争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近体诗基础知识(讲座手记下)从四月底开始,舍得用了近二个月的时间,将近体诗的一些基本知识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虽然不很全面,也不够细致,但是关于近体诗写作和赏析的基本要点都说的差不多了。
从声韵入门开始讲起,我们分别讲了声韵、平仄(拗救)、押韵、对仗、谋篇、炼字、造句、意境等等九章十一讲。
其实要讲的还很多,因为关于近体诗的写作,还有很多内容的,包括如何引典等等。
我所做的讲座,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能为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提供一点点的借鉴和知识上的营养,哪怕只是引起一点点学习的兴趣,那么我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基础知识讲了,只是将初学者“引进了门”,人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舍得虽然不敢自称“为师”,但俺还是愿意尽一份努力与大家分享诗之乐趣的。
将我所知道的,无偿地奉献出来,为咱们的诗词文化尽点绵薄之力吧。
也希望懂的多些的朋友,同样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初学的爱好者。
不要怕被扣上“好为人师”的大帽子,好为人师又怎么了?夫子曾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是你师,你也是我师,教我一字也是我师,教我车载斗量的学问,也是我师。
互相学习和切磋,不必去计较那虚的名头,才能真正把这文化学习的氛围活跃起来,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我们学这些基础知识,最终目的是要去写诗。
最起码,我们要懂得如何去欣赏诗词作品。
我们不仅要看热闹,还要看门道。
下面,综合以前所讲的知识,我就讲讲如何去写诗,如何去看诗。
关于诗歌的来源、历史、概念及什么意义我就不多罗嗦了。
我们现在就是一个目标,就是想写诗。
可是诗分很多种呢。
其实,不论你写什么诗,哪怕是写现代诗歌,都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的。
我们所讲的近体诗,看是要求很严,规矩很多,真的很难写。
其实,真要想学写诗,学好这近体诗才是最基本的基本功,这相当于武功训练中的“扎马步”,近体诗就是你诗学造诣的马步,马步不稳,打出来的拳脚都是花拳绣腿的花架子,被人一推就倒了。
而近体诗,就是诗学的“马步”。
学写近体诗,是你写作其他任何体裁诗歌的基础,甚至包括你可能喜欢写的现代诗歌。
2024-2025学年统编语文七年级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清单【知识梳理】(一)曹操(155年-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三)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四)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以后),字千里,晚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著有《汉宫秋》《青衫泪》《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称为“秋思之祖”。
生难字词:谯县(qiáo)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xiāo sè)枯藤(t éng)天涯(yá)词语注释:《观沧海》①临:到达,登上。
②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③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④竦峙(sǒng zh ì):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入门知识古诗常识一、体裁常识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
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1.诗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亦称“古诗”“古风”。
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
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
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用韵押韵,自由灵活。
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搜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
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
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
(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
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
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①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②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③有特定的对仗要求。
八句者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④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
近体诗基础知识一、古体诗和近体诗我国古典诗歌,从形式上讲,大体可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词诗两种。
格律诗初成予南朝齐梁时期,最后完成并定型于唐代。
唐人把汉魏以来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古诗或古风,而把新近时兴的讲究格律的诗叫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称呼,遂把格律诗称为近体诗了。
其实,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无论古体和近体,其形成的年代都已很久远了。
古体诗与近体诗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规矩较宽而后者规矩严格。
规矩严格如同法律,动辄不得违犯,这就是近体诗被称作格律诗的原因。
二、近体诗的种类近体诗又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
律诗包括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包括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绝句一体(主要是五绝)在唐代近体诗定型以前就已经有了,应属于古体诗,但到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出现以后,原先不讲格律的绝句也向近体诗靠拢,遂有了讲究格律的绝句。
这就是说,绝句有两类,一类是古体绝向(简称古绝),一类是近体绝句(简称律绝)。
以下我们要讨论的,专指律绝一类。
三、四声和平仄近体诗的规矩(即格律),约而言之,在于声调的和谐与形式的整齐排偶。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形式的整齐排偶并不复杂,最难而且复杂的是声调的和谐。
在讲到声调的和谐之前,须先知道什么是四声和平仄。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都有四声。
不过古四声和今四声不完全相同。
今四声是: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
古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古今四声的不同在于古平声不分阴阳,而今四声中没有入声。
在现代地方方言中,南方(江浙、两广及江西、湖南一带)还保留有入声,北方,尤其是中原一带入声则完全消失了。
古四声向今四声的变化大约是在元朝完成的,这个变化,语言学家把它概括为两句话。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意思是:古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声,入声则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中去了。
有一些字,今天读来是平声(阴平或阳平)、上声或去声,在元朝以前它们却应该是入声。
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字,古今四声分别是这样:一(古入声,今阴平),二(古今皆去声),三(古平声,今阴平),四(古今皆去声),五(古今皆上声),六(古入声,今去声),七(古入声,今阴平),八(古入声,今阴平),九(古今皆上声>,十(古入声,今阳平)。
十个字中有五个原是古入声,在普通话里分别读作平声(阴平,阳平)、去声了。
可见“入派三声”现象范围之大。
近体诗格律是由唐代诗人定型的。
一旦定型,其格式就相对凝固下来,宋元明清的人都得遵守,否则就算是失律、不合律。
今人无论读古人的近体诗或学习写作近体诗,也必须明白古今音发生变化的这个道理,否则的话,读古人的近体诗,常常会感到不押韵、声调不谐,至于要创作近体诗,就更不免要失律,犯常识性的错误了。
古人又将四声分为平仄两声。
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了上、去、入三声。
平是音调平直、无高低升降变化的意思;仄是不平,凡上、去、入三声发音皆有高低升降的变化。
所谓近体诗声调和谐的规矩,主要指四声的搭配,也就是平仄声的搭配了。
关于平仄声搭配的规矩,下面再讲。
四、近体诗的押韵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必须押韵,押韵的部位在双句的末尾一字,称为韵脚。
不同之处是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有时候同一首诗平仄韵还可以互换着押。
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
(一)平水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是《广韵》。
《广韵》的前身是《唐韵》,《唐韵》的前身是《切韵》。
《广韵》共有206韵,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
唐初许敬宗等奏议,把206韵中邻近的韵合并来用。
宋淳佑年间,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206韵为107韵。
清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又合并为106韵。
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的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
近体诗一般用平声韵,平水韵有30个平声韵部。
30个韵部又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两部分,各是:上平声15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每一个韵部所收的字都是读音相近的字。
上平声的东、冬、江、支……和下平声的先、萧、肴、豪……分别是该韵部的第一个字,古人拿来代表某韵部,并无别的意思,例如属于“东”韵的常见字有:东同童僮铜桐筒瞳中衷忠虫冲终忡崇嵩戎弓躬富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漾朦笼聋洪红虹鸿丛翁匆葱聪蓬等,属于“江”韵的常见字有:江缸窗邦降双庞舡撞等。
在平声30个韵部里,“支”韵,“虞”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字数较多,作诗押韵时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大,称为宽韵;而“江”韵、“肴”韵,“覃”韵、“咸”韵等字数较少,选择余地不多,称为窄韵。
有些字并不属于窄韵,但押韵时极少使用,称为险字或险韵。
如尖、叉等字,很难将它们安排在韵脚。
然而学问大又喜欢斗巧的诗人(例如唐的韩愈,宋的苏轼)偏喜欢以险字为韵,这样的诗后人称为“尖叉”体。
一般来说,诗人写诗喜用宽韵而尽量避免窄韵。
唐代以诗取士,题目和用韵都由考官决定,所以读书人要下不小的功夫将每个韵部的字都烂熟于心,方不至于无所措手脚。
宋以后虽取消了以诗取士,但是许多特定的场合(例如学堂考试、皇帝宴集、朋友聚会),常常也要限韵作诗,这种记诵的功夫对读书人来说,仍是免不了的。
在平声30韵里,有些韵部的字今天看来读音是很接近的,例如上平声15韵中的四支和八齐,五微和十灰.十一真和十二文,十四寒和十五删。
有些韵部的字读音甚至完全相同,例如一东和二冬,六鱼和七虞。
不过我们要知道这些字在唐代一定是有区别的。
如果我们按古诗韵写近体诗,则仍要按古人的韵部,不能依今音通押。
和写近体诗必须依古四声一样,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至于哪些字属于哪个韵部,除了死记之外,还可以借助古人编的韵书,如清人编的《诗韵集成》、《诗韵合壁》、《佩文韵府》等。
现代人编的词书或字典,在单字后面也有注明韵部的,如商务印书馆的《词源》、辞书出版社的《汉语大字典》等,也可以帮助查对。
由于古今音的变异,近体诗的押韵是使学写近体诗的今人颇感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归于平声的某些入声字,押韵时要格外谨慎,一定要把它们剔出来才行。
除了“死记”和查找韵书以外,记诵古人的诗(主要是近体诗)是记忆韵字实用而简便的方法。
例如杜甫五律《春夜喜雨》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诗用下平声“八庚”韵。
记住了这首诗,就记住了属于八庚”的几个韵字。
下面几首唐人的诗,都是“八庚”韵。
月夜忆舍弟杜甫戊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古原草送别自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样连类而及,生生不已,既背诵了古人名篇,又掌握了某一韵部的常用字,岂不两全其美?(二)中华新韵。
为适应现代人学写传统诗词,中华诗词学会于2005年5月颁布了《中华新韵》。
《中华新韵》由《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2004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以下简称《简表》)。
在此基础上,又邀请全国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专门进行座谈,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参考和借鉴了现当代音韵学家对普通话音韵的研究成果。
《中华新韵》制定时所考虑、所参照、所依据的几个原则性是:1. 韵部划分的依据——普通话。
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
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
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2. 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
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母中开头的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称为韵腹,它是韵母发音的主部;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
韵腹和韵尾全称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
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
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考虑到汉语拼音使用英文字母时的具体情况,在判定“同身”时,对个别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用《注音字母》注音,韵头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
韵母相同,自然同韵,同身等韵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3. 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
不再区分入声字。
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
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
为了同时使用《平水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
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4. 多音字的归属原则——音随意定,韵依音归。
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
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5. 与旧韵书的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创作近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
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
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
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
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
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
《中华新韵》具体韵部表可上网搜索。
(三)首句可用邻韵。
上面说过,近体诗要押韵。
但是,诗的首句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如果用韵,就不一定要用本韵,而可以用邻韵。
例如:访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一东),桃花带露浓(二冬)。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二冬)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二冬)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二冬)秋野杜甫秋野日疏芜(七虞),寒江动三虚(六鱼)。
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六鱼)。
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六鱼)。
盘飧老夫食,分减及溪鱼(六鱼)。
关于邻韵如何界定,没有看到明确的定义。
笔者理解就是读音相近的字韵就叫邻韵,如[上平三江]与[下平七阳],它们从顺序上讲相隔甚远,但它们读音相近,可以称邻韵;而[上平三江]与[上平四支],它们虽然紧挨着,但它们读音相差很远,不能算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