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培优学案——重力、弹力 11.17
- 格式:doc
- 大小:344.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1节重力、弹力学案知识梳理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2)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1)定义;(2)单位;(3)矢量性.3.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图示;(2)力的示意图.二、重力1.定义;2.大小;3.方向;4.作用点——重心.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四、弹力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物体发生形变的那个物体上,几种常见情况如下:(1)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若接触面是曲面,则垂直于接触面的切线;若接触面是球面,弹力方向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过球心,如图所示.(2)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并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五、弹力有无的判断:(1)对于明显形变的情况,可以根据弹力产生条件直接进行判断.(2)对于不明显形变的情况,可利用假设法进行判断,具体有下列两种方法:①假设无弹力:假设撤去接触面,看物体还能否在原位置保持原来的状态,若能保持原来的状态则说明物体间无弹力作用;否则,有弹力作用.②假设有弹力:假设接触物体间有弹力,画出假设状态下的受力分析图,判断受力情况与所处状态是否矛盾,若矛盾,则不存在弹力;若不矛盾,则存在弹力.六、胡克定律成立条件:在弹性限度内.对F=kx的理解:(1)x是弹簧的形变量,而不是弹簧形变后的长度.(2)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反映弹簧本身的属性,由弹簧自身的长度、粗细、材料等因素决定,与弹力F的大小和伸长量x无关.(3)F-x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如图),直线的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k.(4)弹簧弹力的变化量ΔF与形变量的变化量Δx也成正比,即ΔF=kΔx.精讲1: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1)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用字母“F”表示力,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简称牛(N)2.力的性质(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只要有力,必然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相互性:一对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存在先后关系(3)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也不同(4)力的独立性:一个物体可能同时受多个力的作用,每一个力都产生独立的作用效果3.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如使物体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包括速度的大小、方向的改变。
高一物理《重力、弹力》教案设计高一物理《重力、弹力》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3节第1课时:“重力、弹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在具体问题中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计算;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力现象,通过各种力现象的区别比较,培养观察概括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微小形变现象的实验观察,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确定。
【教具准备】弹簧、弹簧秤、小车、砝码、橡皮泥、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一、力1.回顾初中所学内容:(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这里的作用指的是一个物体提、压、推、拉另一个物体,所以一提到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施加出力,称为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2)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什么效果?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意思是说,力作用于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系。
要明确说明一个力,就要说明白力的大小是多少牛顿,方向朝什么方向,作用在受力物体上的什么位置(点)。
力是矢量。
(4)力的单位是什么?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5)力的大小能测量吗?力的大小可用测力计来测量。
(6)如何用图示表示一个力?用图示表示一个力,就是运用图形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具体做法是: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按一定的标度(比例)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这样,线段的起点就代表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需要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用受力示意图表示分析结果,相当于画出每个力的图示,不过对线段的长度没有严格要求,不需要确定标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重力、弹力(含练习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物理必修一重力、弹力(含练习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物理必修一重力、弹力(含练习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重力、弹力【学习目标】1.明确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知道重力及重心的概念3。
掌握力的图示,会画力的示意图4。
知道形变的含义及产生弹力的原因和条件5。
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6。
理解胡克定律,并能利用胡克定律解决问题【要点梳理】要点一、对力的理解要点诠释: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力具有物质性、矢量性、相互性(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力可以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比如不接触的电荷、不接触的磁铁,这些物体间也同样有力。
它们之间没有离开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着电场或磁场。
(2)力的矢量性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之所以称为要素,是因为这三个要素中的任一个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是矢量,因此求力时,不仅要写出力的大小,同时还要说明力的方向。
(3)力的相互性提到力一定涉及两个物体。
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也一定是受力物体,关键看研究的对象是谁.A对B有力,B对A也一定有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1)静力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形变),如把物体拉伸、压缩、扭转、剪切等.(2)动力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使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从运动变为静止(或使物体的运动速度从小变大、从大变小);或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等,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判断物体是否受力是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4。
高中物理重力弹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重力和弹力的概念。
2. 理解重力与弹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3. 掌握计算重力和弹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1. 重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弹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重力与弹力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认识弹力与其作用方向的确定。
2. 利用实际问题应用重力和弹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弹簧、挂钩等。
2. 实验材料:不同重量的物体。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一个弹簧测力计,并提问:你们知道弹簧测力计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吗?弹簧测力计能测量哪些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15分钟)1.介绍重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介绍弹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阐述重力与弹力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重量物体悬挂时的弹簧伸长量。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进一步理解重力与弹力的关系。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出示一些计算重力和弹力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计算并讨论解答。
2.组织学生讨论重力和弹力对不同物体的影响。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重力和弹力的影响因素。
2.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重力和弹力对物体的作用,并思考其原因。
板书设计:重力与弹力1. 重力:定义及计算方法2. 弹力:定义及计算方法3. 重力与弹力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作业布置: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式:1. 考察学生对重力与弹力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2. 考察学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重力和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初步分析重力和弹力对物体的作用。
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力和弹力的作用机制,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高一物理衔接第2讲《重力和弹力问题归纳》学案第一篇:高一物理衔接第2讲《重力和弹力问题归纳》学案高一物理衔接第2讲重力和弹力问题归纳课型:衔接课课时:2 编者:日期: 2012 年7月29 日一、学习目标:1、理解力、重力和重心的概念。
2、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弹力方向的确定方法。
二、学习要点:1、重心的概念2、弹力的有无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三、课程精讲:(一)力的定义及特性:问题:观察以下两图,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1)静力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形变),如把物体拉伸、压缩、扭转、剪切等。
(2)动力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使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从运动变为静止(或使物体的运动速度从小变大、从大变小);或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等。
2、力的定义及特性:(1)力的物质性:指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即只要有力,必会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指力是存在于物体之间的。
一个力总是联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如果不考虑主动和被动关系,有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无所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应注意的是相互作用的物体有些是接触的,有些是不接触的。
如磁铁可以隔着一本书吸引铁钉。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例2、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外力作用B.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一定不受外力作用C.物体受力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D.力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二)重力:(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精选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思想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采用了“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本教学设计特别强调了对实验的挖掘。
通过引入新课时设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中的若干个演示实验的设计,特别是精心设计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变实验,使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强化创新的意识。
学生在互动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得探究的成功体验,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二、教材分析《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对弹力有无的判断和方向的确定是本节课的重点和能点。
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念基础。
高一物理复习学案【重力、弹力、摩擦力】一、力1.定义:力是的相互作用.2.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3.性质:力具有物质性、相互性、共存性、矢量性、独立性等特征.二、重力1.产生:由于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注意: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竖直向下的一个分力.2.大小:G=mg,可用测量.注意:(1)物体的质量不会变;(2)G的变化是由在地球上不同位置处g的变化引起的.3.方向:总是.注意:竖直向下是和水平面垂直,不一定和接触面垂直,也不一定指向地心.4.重心: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受重力作用,可认为重力集中作用于一点即物体的重心.(1)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分布.(2)不规则薄板形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法.注意:重心的位置不一定在物体上.1.下列关于重心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上的货物卸下后,汽车的重心位置降低了B.物体在斜面上下滑时,物体的重心相对于该物体降低了C.对于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D.对于重力一定的物体,无论其形状如何变化,其重心位置都不变3.关于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每个物体只有一个重心B.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柱形铁棒由直变弯,在形状改变后其重心位置不变C.形状规则的物体,它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的几何中心D.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总是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外13.把一个放在水平地面上、长为l的匀质链条竖直向上刚好拉直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多少?把一个放在水平地面上、棱长为a的均匀正方体,绕其一条棱翻转90 ,该过程中其重心升高的最大高度是多少?三、弹力1.弹力(1)定义:发生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2)产生条件:①物体间直接接触.②接触处发生.(3)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2.胡克定律(1)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2)表达式:F=kx.①k是弹簧的,单位是牛顿每米,用符号N/m表示;k的大小由弹簧决定.②x是弹簧长度的,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4.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物体不接触,也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弹力B.两物体只要有接触,就一定有相互作用的弹力C.物体之间的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D.物体之间的弹力的方向总是平行于接触面5.如图甲所示,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光滑水平桌面上。
思考:我们平时看到运动员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如果运动员踢的太用力,还会把球踢扁;是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使物体产生形变呢?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示意图注意:由于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受力分析,重点研究的是物体受到的力,而不是施加给外界的力.试下分析以下情景涉及到的力及对应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①水杯静止放在桌面上;②在公路上匀速行驶的公交车.2.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注意:物体受到的重力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是引力中的一个作用效果.(只要求了解,不需要深究原因)(2)大小:(),与地球密切相关,在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的大小是不同的(随纬度和海拔的变化而变化);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地点维度重力加速度赤道广州武汉上海东京北京纽约莫斯科北极思考:在上海称1000N的棉花,到赤道上称得仍然是1000N,试问棉花是受潮了,还是变干了?相差多少千克的水分?动手:身体坐直,背紧靠椅背,双脚平放在地上,两臂交叉放在胸前。
保持这种姿势,你能从椅子上站起来吗?动手:使身体的右侧从上到下(包括脚跟),紧贴在竖直的墙上站好,看不靠墙的那一只脚能否抬起来坚持一会儿?一起来判断(4)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或弱核力,可以说是核能另一种来源,主要是核子产生之天然辐射,四种相互作用中,弱相互作用只比引力强一点.思考:弹力、摩擦力属于四种相互作用的哪一种?答案解析标注相互作用>力的概念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C.由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D.力的大小是可以用天平测量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A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一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所以A 选项是正确的,C 错误;B .直接接触的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才有弹力的作用,而有力不一定有直接接触,故B 错误;D .力的大小可以由弹簧秤测量,天平测量质量的,故D 错误.故选A .答案解析A.力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B.受力物体不一定是施力物体C.一个力的发生必定涉及两个物体D.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有关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ACD A.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故A 正确B.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物体只要有力的作用,必然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所以此说法是错误的.C.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相互作用>常见的三种力>重力问题>重力的概念辨析力物体,故C 正确D.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方向竖直向下,当物体的初速度不同时在重力作用下分别有不同的运动情况.故D 正确.故选ACD.相互作用>常见的三种力A.作某力的图示时,若选定的标度不同,那么表示这个力的线段的长度就不同,但箭头的指向是相同的B.描述力只要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了C.两力相同指两力大小相等即可D.两力相同指两力的大小、方向、施力物体、受力物体都相同,实质上指的同一个力关于力的描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3A略.A.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后,随后必有乙物体对甲物体的施力B.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本身可能不受力的作用C.垒球被抛出后,运动状态仍在变化,垒球为受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不是运动员D.某物体作为一个施力物体,也一定是一个受力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4CD物体的施力和受力是同时的,不存在先后,所以A 错误;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所以B 错;垒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到地球施的重力和空气施的阻力,并在阻力和重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故说法C 正确;由于施力和受力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故D 正确.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物理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故选CD.相互作用>常见的三种力>重力A.重心是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B.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必与其几何中心重合C.重心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D.直铁丝被弯曲后,重心便不在中点,但一定还在铁丝上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5AA 项,物质的各部分在受到某些连续分布的力的作用时,从效果上讲可等效于其合力的作用,像物体受到重力、浮力、支持面的支持力等就属于这种情况,这样的力的作用点均是等效作用点,即连续分布的力的合力作用点.故A 项正确;B 项,影响重心分布的因素有几何形状和质量分布.故B 项错误;C 项,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并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故C 项错误;D 项,根据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某几何重心可知,将铁丝弯成圆形重心在圆心,不在铁丝上.故D 项错误.故选A .如右图所示,《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飞奔的骏马之所以能用一只蹄稳稳地踏在飞燕上是因为()67指出下列几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力的概念及其性质 4.课有余时相互作用>常见的三种力>重力问题>重心相互作用>常见的三种力>重力A. B. C. D.如图所示,一边长为且质量分布均匀的正立方体放置于水平地面,将其绕棱翻转,使对角面处于竖直位置时,其重心位置升高了()8B对于边长的质量分布均匀的立方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故绕棱翻转使对角面处于竖起位置时,重心位置升高的高度等于:.故选B .A.一直下降 B.一直上升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如图所示,一饮料杯装满水,杯的底部有一小孔,在水从小孔不断流出的过程中,杯连同杯中水的共同重心将()910蚂蚁可称为(教师可见内容)衔接问题(仅作参考)击球、弯弓射箭等,都是在物体与物体接触时才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可称为接触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重力和弹力的概念。
- 掌握重力和弹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条件。
- 能够运用重力与弹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 体会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重力和弹力的产生原因及作用条件。
- 重力和弹力的大小、方向及计算方法。
2. 难点:- 重心和弹力的计算。
- 弹力的方向判断。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砝码、小车、斜面、橡皮筋等。
2. 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重力有关?有哪些现象与弹力有关?2.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物理中关于重力和弹力的知识。
3.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1. 重力的概念:- 介绍重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及方向。
-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重力的作用效果。
-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引入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 弹力的概念:- 介绍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及方向。
-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弹力的作用效果。
- 讲解弹力与形变的关系,引入胡克定律。
3. 重力和弹力的计算:- 讲解重力和弹力的大小计算公式。
- 通过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应用与拓展:- 分析生活中的重力与弹力现象,如物体下落、弹簧秤测力、橡皮筋受力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力和弹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及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总结重力与弹力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生活中与重力、弹力有关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五、教学反思1. 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参与度不高、实验操作不规范等。
高一物理培优学案——重力、弹力11.17
一、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
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单位:牛顿符号:N 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秤)
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2.力的图示
①力的图示法:严格按照矢量的图示方法作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②力的示意图:只严格作出力的方向,对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不做严格要求。
3.力的作用效果
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由于弹性物体会极力的恢复)-------产生形变;
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由于惯性物体会努力的保持)
4.四种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例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B.只有有生命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
C.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D.在力的图示法中,长的线段所对应的力一定比短的线段所对应的力大
二、重力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地球附近的物体,无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均受此力。
其大小为:G=mg,方向为: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也不一定与地面垂直)。
2.重心:物体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其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发布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发布均匀的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重力
B.物体在向上抛出时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在静止时所受
到的重力
C.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D.当物体浮在水中时,所受重力比在地面上时要小
练1.关于物体的重心,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B.用线悬挂的物体静止时,细线方向一定通过重心
C.一块砖分别平放、侧放或立放时,其重心在砖内的位置不变
D.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的动作时,其重心的位置不变
三、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产生原因:施力物体的形变要恢复。
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受力物体: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相接触的物体。
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接触面的弹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绳子的弹力方向沿绳子的收缩方向。
产生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有弹性形变。
2.弹力是否存在,对于形变明显的情况,可利用形变直接判断;对于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用“假设法”判定.
3.几种常见弹力方向的确定:
图示
【例3】如图所示,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放在互成120°角的两块光
滑平面之间,保持静止状态,球与水平面AB 相切于a 点,与倾斜面
AC 相切于b 点,试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画出球的受力示意图。
【例4】如图所示,小球与弹簧相连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试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画出球的受力示意图。
练2、图中物体a 、b 均处于静止状态,a 、b 间一定有弹力的是( )
伸长方向 收缩方向收缩方向 伸长方向
【例5】在半球形光滑容器内放置一细杆,细杆与容器的接触点分别为A、B两点,如图所示,容器上A、B两点对细杆的作用力的方向分别为( )
A.均竖直向上
B.均指向球心
C.A点处的弹力指向球心O,B点处的弹力竖直向上
D.A点处的弹力指向球心O,B点处的弹力垂直于细杆向上
4、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
(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 (2)公式:______,其中k为弹簧的_________,单位:牛每米,符号______,它的大小反映
了弹簧的软硬程度.
【例6】如图所示,两根相同的轻弹簧S1、S2,劲度系数都为k=4×102 N/m,
悬挂重物的质量分别为m1=2 kg,m2=4 kg,取g=10 m/s2,则静止时S1、
S2的伸长量分别为( )
A.5 cm,10 cm B.10 cm,5 cm
C.15 cm, 10 cm D.10 cm,15 cm
作业
1、一个球形物体O静止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并与竖直墙壁相接触,A、B两点是球与墙和地面的接触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受三个力,重力、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墙壁对物体的弹力
B.物体受两个力,重力、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C.物体受两个力,重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D.物体受三个力,重力、物体对地球的引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2、锻炼身体用的拉力器,并列装有四根相同的弹簧,每根弹簧的自然长度都是40 cm,某人用600 N的力把它们拉长至1.6 m,则( )
A.人的每只手受到拉力器的拉力为300 N
B.每根弹簧产生的弹力为150 N
C.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为93.75 N/m
D.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为500 N/m
3、小木块放在桌子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接触处只有桌子产生弹力
B.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是木块形变后要恢复原状而对桌面施加的力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木块形变后要恢复原状而对桌面施加的力
D.木块对桌子的压力是木块的重力
4、如图所示,物块A静止在斜面B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斜面B对物块A的弹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B.物块A对斜面B的弹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C.斜面B对物块A的弹力方向是垂直斜面向上的
D.物块A对斜面B的弹力方向跟物块A恢复形变的方向是相反的
5、如图所示, 光滑的硬杆固定, 杆上穿一个小球. 轻绳一端系在小球上, 在另一端用力F 竖直向下拉, 小球沿杆向下运动, 则
A. 杆对小球的弹力垂直于杆斜向上
B. 小球只受重力和杆对小球的弹力作用
C. 小球受重力、杆对小球的弹力和绳的拉力作用
D. 小球受重力、杆对小球的弹力、细绳的拉力和竖直向下的拉力F 四个力作用
6、如图所示,一倾角为45°的斜面固定于竖直光滑墙上,为使一光滑的铁球静止,需加一水平力F ,且F 通过球心,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球一定受墙的弹力且水平向左
B.球可能受墙的弹力且水平向左
C.球可能受斜面的弹力且垂直斜面向上
D.球一定受斜面的弹力且垂直斜面向上
7、如图所示, 光滑“∠”形架POQ 水平固定, 在杆上各套一个轻质小圆环. 两个小圆环A 、B 用橡皮条相连. 开始时A 、B 静止, 橡皮条
处于自然长度. 今在小环B 上施加一个平行于OQ 方向的拉力, 两环重新处于静止时, 拉力大小为F . 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两环位置关
系及受力情况的是
8、混凝土价廉且坚固耐压,但不耐拉,通常在混凝土建筑物需承受张力的部分用钢筋来加固,如图所示.楼板和阳台的加固钢筋位置都正确的是( )
9、在弹性限度内,一个原长为 20 cm 的轻质弹簧,受到50 N 的拉力时,总长度为 22 cm ;试求:
(1)弹簧的劲度系数.
(2)当弹簧总长度为19 cm 时,弹簧的弹力大小.
P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