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
- 格式:doc
- 大小:169.00 KB
- 文档页数:4
等离子体 pdf等离子体(plasma)是由离子、电子和中性粒子组成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状态。
等离子体广泛存在于自然和人造环境中,如闪电、太阳等。
1. 等离子体的特点(1)束流性:等离子体具有高温、高速度等特点,呈束流状。
(2)不稳定:等离子体受到扰动容易引起电磁不稳定,表现为各种波动现象。
(3)非线性:等离子体内的各种物理过程非常复杂,常常表现为非线性。
(4)粒子运动:等离子体内的离子和电子呈现出一定的运动规律,这种过程被称为粒子运动。
2. 等离子体应用领域(1)航空航天技术:等离子体可以用于改进飞行器的 aerodynamics性能。
(2)核聚变能技术:在核聚变器中,等离子体是聚变反应的条件之一。
(3)半导体器件制造:等离子体作为半导体晶体的蚀刻介质,可以实现精细加工。
(4)生物医学:等离子体可以用于癌细胞治疗、杀菌消毒、皮肤医疗等。
3. 等离子体 pdf 研究近年来,等离子体 pdf 研究已经成为热门的科研方向。
研究者通过模拟等离子体 pdf 过程,探索其诸多特性。
(1)非线性的演化:研究者模拟了不稳定等离子体中波动的发展过程,发现其在表面上呈现出“强大的花环”。
(2)等离子体扰动下的湍流:研究者通过计算模拟,揭示了等离子体中小尺度湍流的存在机制。
(3)等离子体与纳米材料相互作用:研究者利用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实现了对纳米材料的准精细制备。
4. 结论总体来看,等离子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科学意义,等离子体 pdf研究是一个新兴而又充满潜力的方向。
期待未来更多的研究进展!。
等离子体的产生与性质等离子体,是由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的物质状态,广泛存在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和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中。
它是一种高度激发的、高能量的状态,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等离子体的产生与性质,为读者提供一些基础知识。
一、等离子体的产生等离子体的产生主要有三种方式:热激发、电子撞击和辐射。
1. 热激发当物质受到高温加热时,其中的原子和分子会获得足够的热能,使电子从原子中被剥离,形成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
这种热激发的等离子体常见于太阳、恒星以及高温等离子体实验等。
2. 电子撞击在高能电子的撞击下,原子的电子会被击出,形成电离的原子和自由电子。
这种电子撞击的等离子体广泛存在于放电现象中,例如闪电放电、等离子体显示器等。
3. 辐射在高能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束等照射下,原子和分子会发生电离,产生电离的原子和离子。
这种辐射产生的等离子体常见于太阳风等。
二、等离子体的性质等离子体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质,深受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关注与应用。
1. 导电性等离子体中带正电的离子和自由电子的存在使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这使得等离子体成为高能物理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并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等离子体喷涂、核聚变等领域。
2. 准中性性质尽管等离子体中存在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但总体上它的电中性仍然保持。
这种准中性的性质使得等离子体能够传递电磁波,并可应用于等离子体显示器、激光器和通信技术等领域。
3. 高温性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和离子带有高能量,在自由碰撞过程中能够释放巨大的热能。
因此,等离子体往往处于高温状态,并显示出与常温材料截然不同的性质。
这使得等离子体成为核聚变、等离子体焊接等高温技术的基础。
4. 碰撞性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和离子之间发生碰撞,由于它们的高速运动而产生碰撞性。
这种碰撞将能量传递给其他粒子,并在等离子体中产生电流、加热等效应。
这种碰撞性使得等离子体成为高密度等离子体实验和等离子体工程的重要研究对象。
等离子原理
等离子是一种高能态的物质,它在自然界中存在于极高温度的条件下。
等离子体是由电离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其中的带电粒子包括正离子、负离子和自由电子。
等离子体的形成是通过加热气体或施加电场来提供足够的能量,以克服原子或分子的束缚力,使其失去电子并形成带电状态。
当气体分子电离后,带电粒子与自由电子之间发生碰撞,导致能量传递和转移。
这些带电粒子具有高速移动的特点,可以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电流。
等离子体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磁性和发光性。
导电性是指等离子体中的带电粒子可以在电场的驱动下流动,形成电流。
磁性是由于带电粒子的运动产生的磁场,使得等离子体对磁场产生响应。
发光性则是由于带电粒子在高能态下产生辐射,使等离子体呈现出明亮的光辉。
等离子体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等离子切割中,利用等离子体高温和高能量的特性,可以快速切割各种材料。
等离子喷涂则可以通过将金属加热到等离子体状态,将金属粉末喷涂到物体表面,形成坚固的涂层。
等离子显示器则利用等离子体的发光性质,显示出鲜艳的彩色图像。
总之,等离子是一种具有独特物理性质的高能态物质,其原理是通过提供足够能量,使气体分子电离并形成带电粒子。
等离子体的形成和性质使其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等离子体的概念什么是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是物质的第四态,与固体、液体和气体不同。
它是由电离的气体分子、离子和电子构成的,呈现出整体性质,同时具有高度的电导率和磁导率。
等离子体的形成方式等离子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
其中一种是热激发,当气体受到高温或强电场的作用时,气体分子会被激发成离子和电子,形成等离子体。
另一种方式是辐射激发,当气体受到高能辐射的作用时,也会产生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的性质等离子体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使其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导电性等离子体是电离的气体分子、离子和电子的集合体,因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和离子能够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移动,形成电流。
2. 可透明性由于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可以吸收和发射光子,所以等离子体对电磁波具有吸收和散射的作用。
这使得等离子体可以具有透明或半透明的性质。
3. 发光性当电子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会释放出光子,产生发光现象。
这种性质使得等离子体可以被应用在照明、显示等领域。
4. 等离子体波动性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和离子受到电磁场的作用,会发生振荡。
这种振荡可以传播出去,形成等离子体波动。
等离子体波动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天体物理学中,等离子体波动可以产生天体的射电辐射。
等离子体的应用等离子体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等离子体技术等离子体技术是利用等离子体的特性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一种技术。
等离子体技术在材料加工、能源开发、环境污染处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2. 核聚变核聚变是一种将轻核聚变成重核的过程,通过高温和高压下的等离子体状态可以实现核聚变反应。
核聚变被认为是未来清洁、可持续能源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3. 物质表面处理等离子体喷涂技术可以在物质表面形成致密、均匀的薄膜,提高材料的耐磨、耐腐蚀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4. 等离子体显示技术等离子体显示技术是一种利用等离子体发光性质的显示技术。
它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度、可视角度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视、手机等显示设备。
等离子的形态
等离子(Plasma)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也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因为它既不同于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常见的物质状态。
等离子体的形态非常特殊,它是由大量的带电粒子(如电子和离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在空间中自由运动,形成了一种高度电离的气体。
等离子的形态多变,可以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呈现不同的外观和特性。
在宇宙中,等离子体广泛存在于恒星、行星和其他天体中,它们以炽热、发光的气态形式存在,形成了壮丽的星空景象。
在地球上,等离子体也可以通过人工方式产生,例如在实验室中的放电管或聚变反应堆中。
等离子的形态还与其温度和密度密切相关。
在高温和高密度的条件下,等离子体可以形成一团炽热的火焰或光芒四射的气球。
而在低温和低密度的条件下,等离子体可能呈现出稀薄、透明的状态,类似于普通的气体。
除了温度和密度外,等离子的形态还受到电磁场的影响。
在电磁场的作用下,等离子体中的带电粒子会发生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结构和动态行为。
这些结构和行为不仅影响着等离子体的性质和功能,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应用等离子体的基础。
总的来说,等离子体的形态是多样且复杂的,它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外观和特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等离子体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和宇宙的演化,也为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两者相等称为高温等离子体;不相等则称低温等离子体。
低温等离子体广泛运用于多种线电波可以远距离传播的现象,推测地球上空存在着能反射电磁波的电离层。
这个假说为英国的E.V.阿普顿用实验证实。
英国的D.R.哈特里(1931)和阿普顿(1932)提出了电离层的折射率公式,并得到磁化等离子体的色散方程。
1941年英国的S.查普曼和V.C.A.费拉罗认为太阳会发射出高速带电粒子流,粒子流会把地磁场包围,并使它受压缩而变形。
从20世纪30年代起,磁流体力学及等离子体动力论逐步形成。
等离子体的速度分布函数服从福克-普朗克方程。
苏联的Л.Д.朗道在1936年给出方程中由于等离子体中的粒子碰撞而造成的碰撞项的碰撞积分形式。
1938年苏联的A.A.符拉索夫提出了符拉索夫方程,即弃去碰撞项的无碰撞方程。
朗道碰撞积分和符拉索夫方程的提出,标志着动力论的发端。
1942年瑞典的H.阿尔文指出,当理想导电流体处在磁场中,会产生沿磁力线传播的横波(即阿尔文波)。
印度的S.钱德拉塞卡在1942年提出用试探粒子模型来研究弛豫过程。
1946年朗道证明当朗缪尔波传播时,共振电子会吸收波的能量造成波衰减,这称为朗道阻尼。
朗道的这个理论,开创了等离子体中波和粒子相互作用和微观不稳定性这些新的研究领域。
从1935年延续至1952年,苏联的H.H.博戈留博夫、英国的M.玻恩等从刘维定理出发,得到了不封闭的方程组系列,名为BBGKY链。
由它可导出符拉索夫方程等,这给等离子体动力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0年以后,因为英、美、苏等国开始大力研究受控热核反应,促使等离子体物理蓬勃发展。
热核反应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29年,当时英国的阿特金森和奥地利的豪特曼斯提出设想,太阳内部轻元素的核之间的热核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太阳能的来源,这是天然的自控热核反应。
1957年英国的J.D.劳孙提出受控热核反应实现能量增益的条件,即劳孙判据。
50年代以来已建成了一批受控聚变的实验装置,如美国的仿星器和磁镜以及苏联的托卡马克,这三种是磁约束热核聚变实验装置。
等离子体的定义什么是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是物质的第四种态,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物质状态。
与固体、液体和气体不同,等离子体的粒子具有电荷,可以自由运动。
等离子体通常是由高温或高能粒子对物质进行电离而形成的,因此等离子体也被称为离子化气体。
由于等离子体中的粒子带电,并且可以响应电磁场的作用,所以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行为。
等离子体的特性1.粒子带电:等离子体中的粒子可以是电子、离子或其他带电粒子。
由于这些粒子具有电荷,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电磁力。
2.自由运动:等离子体中的粒子受到电磁场的影响,可以自由运动。
这使得等离子体具有导电性和磁性的特性。
3.电中性:尽管等离子体中的粒子具有电荷,但整体上等离子体是电中性的。
这是因为等离子体中带正电荷的离子数量与带负电荷的电子数量相等。
4.高温性:等离子体通常需要具有高温才能形成。
在高温下,物质的原子会失去外层电子,形成电离态,从而形成等离子体。
5.密度低:由于等离子体中的粒子自由运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导致等离子体的密度比固体和液体要低。
等离子体的应用等离子体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领域的介绍:1. 等离子体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是研究等离子体性质和行为的学科。
通过研究等离子体的基本特性,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中的天体等离子体,如太阳和恒星。
此外,等离子体物理学还为等离子体应用提供了基础知识。
2. 广告与照明等离子体通过产生电晕放电或电子束激励来产生发光现象,因此在广告和照明领域有许多应用。
等离子体发光显示器(PDP)和冷阴极气体放电显示器(CCFL)是两种常见的等离子体显示技术。
3. 聚变能聚变是一种核能产生方式,通过将轻元素合并成较重元素,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在聚变反应堆中,等离子体被加热到高温并控制在磁场中,以维持反应的稳定性。
聚变能有潜力成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4. 化学加工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材料加工和表面处理领域。
等离子体的条件
等离子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具有很高的能量和自由电
荷的特点。
它是由高温或高能粒子作用于气体、固体或液体等
物质时形成的,具有电子、正离子和其他自由离子的混合物。
1.高温:等离子体的形成需要具备足够高的温度。
一般来说,气体在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下才能转变成等离子体。
高温能够克
服原子的束缚力,使得原子失去电子,形成自由电子和离子。
2.外部能量输入:除了高温,外部能量的输入也是形成等离
子体的重要条件之一。
这些外部能量可以是电场、磁场、激光
等各种形式的能量输入,它们可以激发原子或分子的电子,将
其从原子或分子中解离出来,形成电离的自由电子和离子。
3.电压或电流:在某些情况下,电压或电流的输入也可以导
致等离子体的形成。
例如,在放电管中,通过加大电压或电流,可以使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体。
4.电磁场:电磁场的作用下,电子与离子之间的碰撞会加剧,使得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跳出原子壳层,形成等离子体。
综上所述,等离子体的形成需要具备高温、外部能量输入、
电压或电流以及电磁场等条件。
这些条件的满足使得原子或分
子中的电子离开原子核,形成自由电子和离子的混合物,从而
形成了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技术对合成纤维表面改性的探讨
关键字:合成纤维;等离子体技术;表面改性;
合成纤维织物的拉伸、耐磨等耐用性能.及免烫、抗折皱等外观性能一般优于天然纤维织物,但其舒适性、易染性不太理想。
例如,涤纶、丙纶的公定回潮率分别是04%和0.0%。
显然.该二种纤维的吸湿性较差,其织物透过皮肤排泄的高热汗气的能力即透湿性较差,从而影响人们穿着的舒适性。
另一方面,涤纶分子的极性较小,缺乏亲水性,无特定染色基团.易染性差,难以染出探浓鲜艳的色泽;而丙纶的染色条件更为苛刻.采用分散染料只能得到很淡的颜色,通常采用原渡着色、纤维改性等方法才能解决染色问题。
从50年代末开始,等离子体技术在离子渗析、渗硅、渗碳等表面处理工程中迅速发展。
例如,利用沉积效应使碳在受热基体上有序生长构成金刚石薄膜,将氧化铝陶瓷层喷涂在铝合金上等。
近年来,等离子体技术在纺织品染整工程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涤纶、聚丙烯等合成纤维,经等离子体处理,不仅可改进染色性能,还能改善润湿性、吸湿性、亲水性等。
1等离子体技术物质除了以气、液、固态存在以外.在一定条件下,有一部分分子被离解成原子.并且部分甚至全部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电子脱离原子和分子在空间自由运动。
失去一部分电子的原子和分子带有正电荷成为正离子。
这种由带正负电荷的粒子组成的气体.正负电荷数相等,净电荷数等于零,称为等离子体。
[1]在强磁场控制下,等离子体的粒子可以作有规律的运动.从而开发出许多新的用途。
等离子体共有三种:热等离子体、冷等离子体、混合等离子体。
常见的低温等离子体由辉光放电产生,真空度1.33322-1333.22Pa,工作电流500至几千伏的直流电或交流电,电流频率-60Hz,平均电子能量1~10eV,
电子温度(ek是电子动能),电子密度[2]
根据被处理材料和工作气体的性质、放电时间、放电功率、放电真空度的变化,等离子体处理聚合物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氧、氮、氩、二氧化碳和氨气等气体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可改善合成纤维的润湿性、亲水性,CF4气体产生的等离子体在纤维表面产生强烈的氧化作用.可增强纤维的拒水性。
等离子体处理聚碳酸酯、聚四氟乙烯等聚合物时,高聚物自由基重新聚合产生表面交联,使表面层分子量增加.提高聚合物的熔点。
随着等离子体放电时间的延长,高能粒子对纤维表面的刻蚀作用增强,重量损失逐渐增加;随着离子体放电功率增大,产生的高能粒子能量增加;随着等离子体放电真空度增大,在一定范围内分子平均能量降低。
[3]总之.由于各种等离子体反应器的设计不同.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工作参数。
2等离子体处理改善合成纤维的润湿性
2.1等离子体的刻蚀作用
低温等离子体是在真空下由辉光放电产生的具有高能量的离子和分子,电子温度达上万度(K)。
等离子体处理合成纤维能引发生成高聚物自由基,随后进行链裂解、自由基转移、氧化、歧化和复合等反应,构成表面层中的降解、刻蚀、氧化和交联反应裂解和氧化的小分子产物被不断蒸发和喷溅清除出去。
所以.在合成纤维光滑的表面层会产生一些小圆坑或沟槽,表面改性层达50~50OA[2].
2.2合成纤维的表面能
合成纤维表面层分子和内部分子所具有的能量是不同的。
内部任意一个分子所受周围分子的引力是球形对称的.而表面层的分子受内部分子引力大于外部气体或液体分子列它的吸引力。
在恒温、恒压和组成一定的情况下,
可逆地增加物系的表面积而对物系做的非体积功称为表面能。
[4]若增大表面积dA。
式中,a为比表面能。
a在数值上等于实验所测定的表面张力。
显然,经过等离子体对合成纤维表面的刻蚀.纤维表面粗糙单位体积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即比表面AS增加,
式中.A代表体积为V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因此,等离子体气体中高能粒子能量的~部分转化为纤维的表面能.使合成纤维的表面能增大。
2.3合成纤维的润湿现象
水对合成纤维的润湿程度可用接触角来衡量。
所谓接触角就是固液界面与气液界面在气、液、固兰相交点的切线的夹角0。
[5]见附图。
接触角愈小愈易润湿。
当接触角达平衡状态时,有杨氏方程
能润湿。
例如.在室温下聚酯的水
接触角是75.8°.等离子体处理纤维后.其表面能增加愈易润湿。
若改变ó后,使铺展系数ψ>O,则水液可能铺展于合成纤维上.达到更理想的润湿效果。
3等离子体处理改善合成纤维的吸湿性
纤维放置在大气中具有吸收和放出水分的性能称为吸湿性。
合成纤维的吸湿性普通较差。
纤维的吸湿性能与氢键、
范德华力有关。
根据兰格缪尔提出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4]
式中,r表示平衡压力有P时的吸附量;r∞表示饱和吸附量,即1kg吸附剂的表面上,盖满一层吸附质的分子时.所能吸附的最大摩尔数:b是吸附系数。
饱和吸附量r∞及每个吸附质分子的截面积Am与吸附剂的比表面Aw之间的定量关系为:
式中,L为阿伏加德罗常数;Aµ为比表面.即每kg吸附剂所具有的表面,单位为M2·kg-1因此,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纤维表面50~500A深度改性,相应增加了纤维的比表面Aw,使纤维的饱和吸附量r∞成比例增大。
根据公式(6),随着r∞增大可提高纤维对水分的吸附量,使纤维的吸湿性增大。
另一方面,合成纤维表面所吸尉的水分子和碰撞在上面的水分子之阃存在范德华力,会使水分子层加厚.而形成多分子层吸附。
又由于纤维表面改性后具有毛细作用.也能提高纤维的吸湿性。
4等离子体处理改善合成纤维的亲水性
棉、麻干n粘胶都是纤维素纤维,其大分子的每一个葡萄糖剩基含有一个伯醇基、二个仲醇基,这种纤维称为亲水性纤维。
涤纶纤维的大分子除了疏水性的苯环和乙撑外,只含有亲水性不强的酯键.这种纤维称为疏水性纤维。
分散染料对涤纶纤维的上染是通过染料溶解成分子分散状态而吸附到纤维表面层,再通过扩散层“溶解”在纤维的无定形区。
分散染料和涤纶纤维分子问的作用主要是极性引力(包括氢键)和非极性引力(主要是色散力)。
分子问的作用力可用内聚能密度来衡量,δ²可表示成
式中.δя²称极性力内聚能密度,是由偶极力和氢键产生的。
δb²称非极性力内聚能密度。
显然,如果涤纶纤维所岔的极性基团增加.则δя²增加,导致δ²增加,那么用溶解度参数的概念即可估计出该涤纶纤维对分散染料的“溶解度”增加。
等离子体含有自由基、激发的分子和原子、离子及电子。
例如
等离子体一高聚物反应是按自由基机理进行的。
由紫外线辐射引发的过程是
这些聚合物自由基可与反应器或空气中的O2等气体反应,引人极性基因。
例如,等离子体处理使将涤纶表面引起链裂解、去羧基反应,生成同位和对位酚端基.即[2]
由此可见,等离子体处理合成纤维可引人丰富的极性基因.如—0H、—NH2.从而捷高合成纤维的亲水性,改善染色效果。
5等离子体处理在合成纤维接枝聚合中的作用
通过化学反应,在某聚合物主链接上结构组成不同的支链.这一过程称为接枝;所形成的产物称为接枝共聚物。
[6]接枝共聚物兼有骨架聚台物和构成支链的聚合物的特征,在合成纤维表面处理中.也可用接枝聚合反应改善合成纤维的吸湿性、染色性能等。
如前所述,等离子体处理高聚物后,可引发高聚物自由基产生,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
例如。
由激发的惰性气体原子引发[2]
研究证明,由等离子体处理产生的高聚物自由基.在约24h内不会衰变。
因此,可采用预浸渍或后浸渍单体溶液方法。
目前.大多数合成纤维接枝聚合的单体采用丙烯酰胺、丙烯酸酯类等。
6结论
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应南于染整工程,具有减少环境污染.缩短工艺流程,能提高合成纤维的润湿性、吸湿性和亲水性等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合纤织物的舒适性能和染色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