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4
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与底相对应的高3、通过折,画的方式找到三角形的高,感受三角形高的含义,知道高的标注方法4、在从现实到抽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5、感受空间几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并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通过操作,理解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动手寻找三角形的高,体会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三角形中寻找高的操作过程,以及对“高”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和体会。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等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一、走进生活感知空间图形(1)认识三角形的构成及定义课件展示生活中运用了三角形的建筑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到其中学过的图形师:1、看看在这些建筑上运用了哪些我们认识的图形?2、说说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如屋顶、三角尺、红领巾、三明治等。
3、看一看我们生活中的三角形。
二、探究学习--认识三角形1、给三角形下定义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直接定义:像这样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老师引导:这4个图形能叫三角形么?请说明理由加深对定义的理解:线段、围拢同学看,我们在构图的时候,画三角形主要用了三条什么?(线段),因此,我们通常这样来定义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成的图像叫做三角形。
(组、连、围)请选一字填空,并说说理由组和连都没有准确说明三条线段连接的方法,围字却说明了:三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而且首尾相连,组成封闭图形。
全班齐读定义。
2、体会、认识、理解、运用三角形的特性1、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讨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反馈学生对三角形的已有认知情况,特别是要复习到三角形的各部分的名称: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学生每说到一个“点”上,就让同学们去指一指,或者摸一摸,将动脑,动口,动手集合起来,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和认识.1)师示范指边,角,顶点。
2)抽生上来指边,角,顶点3)师指,生说名称4)师说名称,生写名称在相应位置。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通常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性,按角分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的意义,并会正确地作三角形的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特性和分类。
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意义和画法。
教学过程:一、教学三角形的概念和特性1、说一说:我们以前学过三角形,请你说说看,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形状是三角形的?2、画一画:请你在纸上任意画几个三角形。
3、议一议: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4、(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得到):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重点理解:三条线段、围成、封闭这些词的意义。
看一看: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和()个角。
出示:(1)用力拉一拉,你发现什么?(三角形不会变形)(2)说明: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3)请你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和高出示一些三角形:(1)你能不能给上面的三角形分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如果学生分不出,可做适当的引导。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1、6一类:三个角都是锐角:叫锐角三角形;2、4一类:有一个角是钝角:叫钝角三角形;3、5一类:有一个角是直角:叫直角三角形。
(3)可用下面的图来表示这三种三角形的关系: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画三角形的高。
说明: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它的对边(或对边延长线)画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个顶点的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注意:(1)高要用虚线表示,并且标上垂直符号;(2)底边的延长线也要用虚线表示。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
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多的内容。
教材在编排上重视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推动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在练习设计上除了课本习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探索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了解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了解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第4章三角形 4.1.1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
2.掌握一类图形中的三角形计数方法,渗透分类思想。
3.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及其应用。
4.培养分析、归纳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观察小木屋屋顶框架图入手,要求学生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并说明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用动画“画”三角形,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定义。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为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个教学内容力图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并通过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多层次、多通道的主体信息交流,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学生都认识,但是对定义的理解不够准确。
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认识出发,教师给予引导、明晰,再得到定义。
“三角形的计数”是本节难点,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经历数学思考的体验,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个性化的学习。
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课件,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学习,降低学习难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认识三角形吗?生:认识。
师:在生活中见过应用三角形的例子吗?师:哪一位同学能举一些例子?生1:三角形的屋顶。
生2:自行车的三角架。
师:很好。
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屏幕显示自拍照片:学校篮球架,建筑工地塔式吊车,加油站大跨度屋顶等。
)师:这些例子说明了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为什么三角形具有这么多应用呢?等我们学完这一章后,同学们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热门8篇)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思路]这节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练习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以此巩固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三角板,铁丝。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课件出示:如下图)师: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从家直接去学校)2、师: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近呢?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什么图形呢?3、谈话: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同学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一)感知三角形1、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摆,铁丝围,用纸折,用三角板画……)指名让一名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师故意拨动小棒,使学生明白摆小棒时应首尾相连。
4、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三角形》教学设计《三角形》教学设计仓子中心小学杨素英教学内容:冀教版第八册数学第六单元多边形第一课时三角形教学目的:1.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局部的名称,会画出三角形的高。
3、感受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络,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局部的名称,会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课前调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外表是三角形?请搜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认识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活动1] 多媒体展示图片〔自行车、梯子、魁北克的桥、电线杆等〕问题:〔1〕展示的图片中最根本的图形是什么?〔2〕为什么这些物体中最根本的构造都是三角形呢?学生考虑并答复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从视觉上冲击学生大脑,感受数学图形的魅力,拓展学生的见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2] 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问题:探究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在独立探究的根底上,学生交流总结归纳,老师深化学生参与活动,指导,倾听。
本次活动老师应注意:1 学生是否按步骤,按要求完成探究。
2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亲手操作寻求数学的结论,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步语言表达才能,让学生深化领会问题的本质,以及学会从现象找规律。
〕[活动3] 制作模型问题:〔1〕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性稳定性的事例吗?〔2〕你能说出你所做的模型中那些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事例。
展示学生做好的模型,并讲解。
老师针对学生的答复做出恰当的评价及补充,并对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给予肯定和鼓励。
本次活动老师应注意:1 对学生鼓励教育,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三角形特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特征。
难点:三角形高的概念及三角形稳定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三角形吗?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2.出示课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1.认识三角形(1)观察三角形: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教具,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3)板书三角形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学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教师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顶点、底、腰、高、角。
(3)板书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表示方法。
3.学习三角形分类(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角,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教师介绍三角形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习三角形稳定性(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师讲解三角形稳定性原理。
(3)板书三角形稳定性。
5.学习三角形高(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高。
(2)教师讲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3)板书三角形高。
6.练习巩固(1)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学生答案,指出错误原因。
(三)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品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师展示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1.三角形的特征: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案《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教案: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的定义;(2)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3)能够绘制和辨认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与互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2)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特性;(3)通过绘制和分类练习,提高学生的三角形辨认和绘制能力;(4)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2)通过合作探究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2.能够绘制和分类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应用三角形的特性进行分类;2.准确绘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共性,并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才能称为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定义。
2.探究(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三角形的定义:“只有三条边的、两两相交的图形才能称为三角形。
”(2)教师示范如何绘制一个三角形,并引导学生一起绘制。
之后,教师给出一些示范图形,请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三角形,并解释原因。
(3)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分类表格,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填写。
然后,学生一起讨论每个分类的特点和共性。
3.练习(20分钟)(1)学生个人练习:教师给学生发放练习纸,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5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2)学生小组合作: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展示自己绘制的三角形,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所绘制的三角形的特点和共性,并对学生的绘制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4.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三角形的实际问题,如“海里有一些三角形的鱼群,每个鱼群有6只鱼,共有18只鱼,请问这些鱼群可能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出解决办法。
认识三角形教案(优秀8篇)《三角形认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学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指出下面各是什么图形?(投影)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直线、射线还是线段?2.指出下面各是什么角?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3.请大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三角板、小红旗等)(2)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3)巩固概念.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4.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三角形中角的不同进行分类.怎样分?(1)出示投影片,观察每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2)比较这三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3)分类.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教师板书: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4)三角形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5)怎样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呢?填表后观察.(投影)由上表可以看出,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三)巩固反馈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3.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哪几类?4.判断题.(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四)作业练习三十一第1~3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是学习研究其它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很重要.本课教学既重视概念教学,又重视学生实践,不仅教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新课第一部分,首先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学生自己举例,观察,讨论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第二部分,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形状三角形的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从而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第三部分,学习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拉一拉五边形、四边形、三角形的木框,从而发现三角形的特性,即具有稳定性.第四部分,学习三角形的分类.学生在观察比较各种不同的三角形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基础上,把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概括出各种三角形的定义,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思维中分辨,在观察中思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提高观察、概括能力.板书设计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特性:稳定性按角分类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三角形认识》教案篇二【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认识》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三角形的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性,并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三角形的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识别一些基本的图形。
然而,对于三角形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物操作和观察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角形的特性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感知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性,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2.难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能够画出三角形的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三角形。
3.操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三角形的特性。
4.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三角形的图片和实例。
2.学具:准备一些三角形形状的实物,如三角形卡片、三角形模型等。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展示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桌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基本要素及三角形的符号表示。
2.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问题.
3.能将三角形按角分类.
4.了解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通过“议一议”,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类比总结的能力,分类思想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群学和展示,培养合作意识,善于倾听他人见解的品质;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加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 1.搜集生活中的三角形图形;
2.根据学案内容准备展示用的三角形制片;
3.自学课本,解决学案中的问题。
教师:批阅学案,掌握学情表扬在课前独学时导学案做得比较好的小组,完成学案反馈【课堂学习过程】
情景导入: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图形:金字塔的侧面,大桥的固定绳索,塔吊的支架,自行车的支架,房梁,我们的流动红旗,路标等都是三角形。
三角形简单有趣,又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三角形。
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科代表读学习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基本要素及三角形的符号表示。
2.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问题.
3.能将三角形按角分类.
4.了解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对群学】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下面同学们根据目标和自学情况进行对群学。
学生活动:根据目标和自学情况进行对群学。
教师:教师在个小组间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学习成果展示】
A
B C
D 一、 展示独学部分
目标一 学习三角形的定义,三要素和表示方法
自学课本81页做一做之前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三角形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 __所组成的 图形叫做三角形。
如图1所示的三角形可用符号表示为 , 图1
读作 。
三角形有三条 ,三个 和三个 ,
图1中,三个内角分别为__ ___,______ ,______ .三条边是_____,______,______,
三个顶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 △ABC 中,边BC 称为∠A 所对的边,或顶点A 所对的边,因此
边BC 也可以表示为a, 边AB 是∠ 所对的边,可以表示为 ,
边AC 是∠ 所对的边,可以表示为 .
3. 如图2,以∠C 为内角的三角形有 和 在这两个三角形中,∠C 的对边分别为 和 . 图2
学生活动:此目标要求展示小组至少每人一题,运用自己制作的三角形纸片或生活中的
实物图形和屏幕中出现的对应图形展示,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教师:对展示做出相应评价,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
目标二 探索三角形内角和
认真阅读课本81-82页议一议之前的内容,探索下列问题:
1. 通过探索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2. .你知道图3是怎样操作的吗,你能用图3说明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吗?
图3
学生活动:运用教师制作的三角形纸片和黑板上出现的对应图形进行展示,要求展
示操作过程,并边讲解边板书推理过程,
教师:此处是本课难点也是重点,鼓励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合作交流运用多种方
式验证三角形内角和,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能力,和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的
意识,注意进行方法指导
A
B C
21D C B
A 目标三 将三角形按角分类
1.右面的图(1)、图(2)中的三角形被遮住的两个
内角是什么角?试着说明理由.
2. 图(3)中的三角形被遮住
的两个内角可能是 , , .
由此可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情况有 种: , , .
3. 三角形按角可分为三类: 三角形 三角形和 三角形 ,分类标准是 , , ,
学生活动:运用自己制作的三角形纸片和黑板上出现的对应图形进行展示,要求讲清自
己的思考过程。
讲清“是什么?“和”为什么?”。
教师:此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鼓励学生观察,猜想,想象;渗透分类思想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目标四 认识直角三角形
1. 直角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 ,直角所对的边称为 ,
夹直角的两条边称为 .
2.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 (说明理由)
3. 图4中,直角三角形有 个,分别是 , , , 图4
斜边依次是 , , ,互余的角有 对.
学生活动:此目标要求展示小组至少每人一题,运用自己制作的三角形纸片或生活中的实
物图形和屏幕中出现的对应图形展示,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教师:对展示做出相应评价,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
二、展示拓展训练
1、判断题(对的填“√”,错的填“╳”):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
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
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钝角.( )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为余角.( )
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 2、图5中有 个三角形. 图5
A B C
D E F
⑦
⑥
⑤
④
③
②
①
3、在下列条件中:①∠A+∠B=∠C,②∠A∶∠B∶∠C=1∶2∶3,③∠A=900-∠B,④2∠A=2∠B=∠C中,
能确定△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学生活动:此目标要求展示小组至少每人一题,展示或补充质疑者第1题讲清判断依据,第2题说明自己的分类方法,第3题展示或补充质疑者板书做题过程。
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分类思想,培养学生总结类比总结的分析能力。
三、知识梳理:清点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和善于总结的习惯,要求课下做出本课思维导图。
四、达标反馈:
1、观察下面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是.
2. ①已知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5º和55º,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是.
②已知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80º和50º,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是
3、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为70°,另一个锐角度.
4、已知△ABC中,,∠A∶∠B∶∠C = 1∶2∶6 , 试判断△ABC的形状?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2分钟完成,培养学生时间观念
教师:此处考察学生学习效果,是基础过关题,目的是增强学生成功的愉悦感,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