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论“优美”的美学范畴-最新文档

以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论“优美”的美学范畴-最新文档

以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论“优美”的美学范畴-最新文档
以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论“优美”的美学范畴-最新文档

以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论“优美”的美学范畴

、关于“优美”

优美是人们较早注意到的一种审美现象,我国的美学思想中,素有阴柔美和阳刚美之分,所谓“ 阴柔”即优美。姚鼎曾作过如下论述:“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

玉之辉,如鸿鹊之鸣而人容廓。” [1] 清代画家沈宗赛则更形象

地对优美的神韵作了描述,他说阴柔之美“柔可绕指,轻若兜

罗,欲断欲连,似轻而重……天外之游丝,未足易其逸;窗外之飞絮,不得比其轻。” [2]

在美学中,“优美”一词定义为“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3]从定义中我们能看出优美最本质的特征一一和谐。优

美的美学特征在于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的对立冲突的消解,因而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现实和理想交融一体的和谐美。它让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由于优美本质上的和谐美好,在对优美进行欣赏时,审美主体得到的是舒适惬意的快感,而没有丝毫的痛感,审美过程简单顺畅。

二、优美与女性

谈到优美,我们会想到自然界中的景物,花草、小溪、细雨、微风,这些景物是优美的。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人,优美的

人,优美一一人一一女人。在我们把审美眼光投向人类社会时, 女性更多地成为审美对象,更多地成为被观赏、被评论、被比较 的客体,在女性与审美之间,似乎具有一种更亲密的关系。

究其原因, 一方面, 女性的身体和气质更符合“优美”的类 型。她们温柔、 小巧、 秀雅,在审美过程中给人简单直接的美好、 愉悦的感官体验。并且,这种美是共性的、价值统一的,可以说

是契合所有人的审美取向。另一方面,从社会权利的运行上看, 中国传统文化从性别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典型的男权制文化, 政治权利的男性在文化领域也占据了霸权。 这样一来, 男性由于 其自身优越的社会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参与了更多的审美实践活 动,也有了为审美定设标准的话语权。女性角色被物化,优美的

女性成为一种被观赏的文化符号, 具有了符号学上的意义。 第三, 的境界,这种意境悠远而难以言说的境界是美学上的最高追求。

中国美学并不是以阳刚作为最高的美学追求, 而是把阴 柔作为最终极的诉求。 女性身上所具有的温婉阴柔无疑贴合了中 国美学史上“崇阴”的审美取向。

三、宋词中优美的女性

以诗歌的形式来描写女性的优美,古已有之。早在《诗经》 中就出现了描写女子体态之美的作品, 如“手如柔夷,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4] (《卫 风?硕人》)、“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拥有 中国美学的整体精神追求几乎始终崇尚一种阴柔虚静、 玄远飘逸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5] (《郑风?有女同车》)等。之后的楚辞》、“汉乐府”中均有一些多姿多彩的女性主人公,对美

女的铺陈描写在诗歌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魏晋以来,描写女性渐成诗坛风尚,南朝出现的“宫体诗”第一次将女性放到了诗歌的表现中心,开启了“为女性写作”的新风气。到了宋词,优美的女性的身影时常在文学中浮现,描写女性之优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常见的题材。在女性的描写上,宋词既与“宫体诗”、

花间词”一脉相承,又比其更为丰富,这是因为词体作为不同于诗歌整齐的格式体制,是一种长短句,错落交织、长短纵横,以一种更自由的形式富有了更大的生命力、更深的抒情性以及更强的描写张力。所谓“词之为体,要吵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6] 词是一种女性化的文学,并且具有

种女性化的美感,与诗歌相比,词更适宜于表现女性的优美。

宋词中的女性千娇百媚、妖娆多姿。她们是优美的化身,是美的精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也从各种方面体现了作为一种美学形态的优美的特征和本质。

1、身材娇小

美人娇小,镜里容颜好。秀色侵人春帐晓,郎去几时重到?一一李从周《清平乐》

几句描述,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优美而又痴情的女性形象。这位美丽的女主人公最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娇小”。唯其娇小,虽然情窦初开,却绝不给人以狂荡之感。又因其娇小,

故不甚识得愁的滋味。“镜里容颜好”写出了一种风流自赏的情态,而“秀色侵人”则写出旁观者她的情郎为之陶醉,不能自持的情态。从人我两个角度,具体烘托出这个蓓蕾初放的小女子的优美。

在空间形态上,优美的特征是“小”。壮美形体巨大,而优美形态娇小,体现在宋词中女性形象的描写上,就是女性身材的娇小。“妍歌燕舞,莺惭巧舌,柳妒纤腰。”、“琼枝玉树不湘饶。薄云衣、细柳腰。眉眼细、好如描”都是对女性柔弱娇小身形的描绘。

2、性格沉静,行动舒缓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一一李清照《浣溪沙》

通过对一个女子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生动地勾勒出她优美动人的外貌,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那

份细腻幽微的感情。“眼波才动被人猜”一句是神来之笔。

美人

想要表露心中的感情,可并没有身体上的活动,只是稍稍转动了眼睛,内心难以言说的感情就表露无遗了。含蓄内敛,而又形象生动,很好地把握了女性的心理状态和体态特征。这种沉静的性格和舒缓的行动恰好契合了优美的第二个特征:缓慢。与壮美相比,优美在时间上表现为缓慢,表现在体态上也就是静态以及行

动的舒缓。3、清瘦柔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一李清照《醉花

阴》”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主人公憔悴愁苦的面容和清瘦柔弱的身体。“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暗含凄冷之意,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与壮美相比,优美表现为力量上的弱小。宋词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清瘦柔弱,是一种力柔的优美。

4、温婉柔美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生查子》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了情侣二人在温馨美好的

景色中相伴左右的画面。其中透漏出女主人公的温婉柔美、安

恬静然。“黄昏后”,交代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月上柳梢

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

优美性本属柔,所谓“刚与壮美相连,柔与优美一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都是女性柔美的

描写。

四、优美与永恒

优美”并非为女子而生,却因女子而灵动。优美的女性若

小桥流水般温婉,似锦瑟和弦般缠绵,是暗结闲愁的雨中丁香,是灯火阑珊处的蓦然回首,是在水一方的梦中伊人。宋词中那些优美的女性,她们长发飘飘,衣袂翩翩,或倚窗凝眸,或抚琴而歌,踏着古典的旋律,带着淡雅的清香,沿着诗词的古道,一路旖旎而来。

优美给人以最单纯的快感,作为生命本真的自然状态,它是古代社会的美的典型,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终极诉求,因而优美的魅力是永存的。一种美学形态作为生命本真境界的开

显,优美似较接近于其本初的自然状态,即生命和谐生成的状态。

生命形成的基因在于和谐,所以由和谐开示生命的机能,恰构成

美的最原初、最单纯的形态,亦便是通常所谓的优美境界了。

注释:

[1] 祝鸿熹,曾良主编;刘川民等编写.历代尺牍名篇集.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2](清)沈宗骞著. 芥舟学画编.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

社.2013.

沈宗赛《芥舟学画编》

[3] 张法,王旭晓.. 美学原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5.

[4]清如许,王洁译注. 诗经.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5]清如许,王洁译注. 诗经.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6](清)王国维著. 人间词话.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

社.2004.

《中国诗词大全》考到的全部古诗词

《中国诗词大会》 决赛考到的全部古诗词 2017-02-19 09:582 《中国诗词大会》还没来得及看?没关系,整理了决赛中出现的全部优美诗词,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一定让你回味无穷!赶紧收藏学习吧!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现代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莫从子厚返文王,风物长宜放眼量。 踏遍青山人未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诗词集句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杜秋娘《金缕衣》 个人追逐赛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南宋陆游《示儿》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 ——张祜《集灵台?其二》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唐刘禹锡《蜀先主庙》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处,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 词在宋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宋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从而得到与唐诗并峙的崇高地位。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一个阶段的高峰,蕴藏了无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宋词中浅唱低吟,感受生活的韵味,美学的韵味。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异彩纷呈。在众多文学巨匠们的笔下,清雅脱俗的灵感把境界由隐性过渡到显性,营造出高妙绝伦的意境,以一种跨时间、空间的方式塑造词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风,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 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宋词逐步形成豪放和婉约两个流派,即美学上的“刚性美与柔性美”。自然界有两种美,提到“骏马秋风冀北”,大家会想到“雄浑”、“劲健”;提到“杏花春雨江南”,大家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历史上词风初始婉约,经苏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才得来豪放词。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最能体现豪放的特征。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词给人以雄浑之感。而词中所抒发的感怀身世的无奈与苍凉更给予人们深沉之感。同一个词人可以既写出豪放词又写出婉约词,而在同一首词中也可以既见豪放又见婉约。譬如,晏殊的《蝶恋花》——“楹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首词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词人用拟人手法刻画菊花、兰花、等意象,而这些意象正体现出婉约词的特征。而下阙“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开始词境陡转,“山长水阔”最能体现从上阙的深婉变化为下阙的宏阔,一首词中同时具有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给人以多重的艺术感受。由此上可知美学中刚性美与柔性美的概念,在诗词创作与鉴赏中有重要作用。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都和他的心绪密切相关。

每日读诗:自然美与女性美交相辉映,而融为一境

每日读诗:自然美与女性美交相辉映,而融为一境 画堂春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作品简介】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是北宋词人张先的作品。此词既写江南夏日湖山之美,又写歌女容貌和性灵之美。全词融自然美与女性美于一境,写出了歌女天光水色之间的清歌妙发,表现出湖山和人物纯真自然的性灵。 【注释】 ⑴参差:高低不齐。 ⑵霁(jì)山:雨后山色。⑶溶漾(róng yàng):水波荡漾的样子。⑷画桡(ráo):船桨,这里指画船。⑸迟:缓缓。⑹鉴:镜子。⑺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⑻浅声:轻婉歌声。⑼双唱:双双唱起。⑽深色:加深颜色。⑾轻衣:形容极薄的夏装。⑿障面:遮面。⒀斜晖(huī):偏西的阳光。⒁翠:指绿荷。⒂阴:阴凉。 【赏析】 此词写乘船游湖之美。时间是夏天,地点在江南。江南风景如画,集天地灵气,素来是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张先《画堂春》同样以江南为寄情对象,对江南的湖山风光和人物风物予以讴歌和盛赞。 上片主写湖山之美。“外湖莲子长参差”,起句开门见山,直入湖景。词人站在岸上,观望湖景,外湖长满莲蓬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那光景又别有一番风味,正是游湖的好时光。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中的“青”字润色,色彩明晰,光鲜灵动。“水天溶漾画桡迟。”词人俯仰上下,上下天光。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于是,任画船在水中缓缓地行。在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忘却自己,有时却又以自己为中心,是江山风月的主人。清莹的湖面正好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存在。“人影鉴中移。”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好一派光明澄澈的境界。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显。 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下阕转景入人,天人合一,在这大自然的美景里添了一抹人气和人情。写歌女之美不是描写其容貌之美,而是描写其性灵之美。宋词中女性形象演进成为词体文学之优势意象,中国文化重视

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从“娇痴不怕人猜”到“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论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人称“赵宋词女,李朱名家”,著有《断肠集》诗词200余首,词格清空婉约,诗词多忧愁幽怨之语。朱淑真纯女性的书写,以女性独特视角观察体验人生,写出篇篇打动人心的血泪诗篇。其中塑造了丰满立体有层次感的众多动人女性形象,可以看做词人自己真实的一生写照:美丽纯真的少女,甜蜜幸福的新婚少妇,日久生怨的愁妇,与愁肠欲断的弃妇,几乎把古代诗词中吟咏的所有女性都涵盖了。而纯女性自然真实的书写妇女内心的悲苦,又远胜于“男子做闺音”,在古代诗词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关键词:朱淑真不幸婚姻《断肠集》女性形象纯女性书写 Abstract: Zhu Shuzhen is as famous as Li Qingzhao, called "Song Zhao authoress, Zhu Li Masters". With a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more than 200 poems, words graceful and sorrow language of hidden bitterness . Zhu writing for women only,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femal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move people by writing poems with tears and blood . A full three-dimensional shape which has many layers and moving image of women as the word can be a real life portrayal of herself: a beautiful innocent girl, sweet and happy young woman, married long period of time complaining of the unhappy woman, abandoned wives , almost all female images in ancient poetry are covered. Pure natural real women writing women's inner misery, but also far better than "the man to do the inner sound".Make a brilliant strok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poetry. Keywords: Zhu shuzhen; unfortunate marriage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female images ; for women only writing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作品为宋代魏仲恭辑录《断肠集》。关于她的生平、身世历来说法不一,较通行说法是南宋初期人,祖籍安徽,后移居浙江杭州。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近代词人况周颐说:“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陈廷焯也对淑真才华做出高度评价:“朱淑真词,风致之佳,词情之妙,真不亚于易安。宋妇人能文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①淑真擅于运用纯女性的视角观察生活,抒发女性独特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塑造了真实可感的女性形象:我们细心体会,可以看到词人,从美丽纯真的少女,到短暂甜蜜相思的新妇,日久生怨的愁妇,大胆反抗终至疏离愁肠欲断的弃妇,一生多舛的经历,词人一点点磨灭生命的光彩与青春,引起我们对“断肠词人”的关注与同情。 ①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725页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答案

《迦陵诗词稿》之咏荷(一) 1【单选题】叶嘉莹的《咏莲》写于()夏。 A 1962年 B 1956年 C 1940年 D 1938年 2【单选题】阴历的六月按照中国的传统是那种花的月份? A 栀子 B 桂花 C 荷花 D 蔷薇 3【单选题】“莲花何旖旎”中“旖旎”的意思是()。 A 颜色鲜艳欲滴的样子 B 随风摇摆的样子 C 娇美的样子 D 花瓣浓密的样子 4【单选题】《爱莲说》的作者是()时期的()。 A 南宋;朱熹 B 唐;韩愈 C 北宋;周敦颐 D 北宋,程颐 5【判断题】拟诗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6【判断题】《拟采莲曲》的湖云和湖水代表相思的双方。√ 7【判断题】“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田田”二字用以形容荷叶茂盛。√ 8【判断题】中国乐府中的很多字常常是谐音字。√ 9【判断题】中国古代乐府诗中的“莲”常常通“怜”字,即为爱的意思。√ 10【判断题】电影《云水谣》是改编自叶嘉莹的《水云谣》。× 迦陵咏荷.(二) 1【单选题】《尔雅》中解释荷花时将荷花的叶称为()。 A 薏 B 蔤 C 茄 D 蕸 2【单选题】“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节选自李商隐的()。 A 《赠荷花》 B 《登乐游原》 C 《夜雨寄北》 D 《暮秋独游曲江》 3【单选题】“何当百忆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这句诗出自? A 《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 B 《赠荷花》 C 《暮秋独游曲江》 D 《送臻师》4【单选题】叶嘉莹人生很曲折,几经飘零,最后定居在哪里? A 多伦多 B 巴黎 C 渥太华 D 温哥华 5【单选题】《木兰花慢·花前思乳字》中“愁听”的“听”是()。 A 仄声 B 平声字 C 入声字 D 韵字 6【单选题】《木兰花慢》的体裁是 A 赋 B 小令 C 散文诗 D 长调 7【单选题】下列诗句中,与荷花无关的是()。 A 出淤泥而不染 B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C 植本出蓬瀛 D 花前思乳字,更谁与,话生平 8【单选题】“枨触于心”中的“枨”字读音同()? A 畅 B 诚 C 帐 D 张 9【判断题】义山诗就是李商隐的诗。√ 10【判断题】《妙法莲华经》是道教的经典经书之一。× 11【判断题】叶嘉莹的乳名叫“荷”√ 12【判断题】叶嘉莹回国讲诗词是因为中国给的报酬很多。× 13【判断题】“珠泪暗中倾”中的“珠泪”指的是荷叶上的露珠。√

唐诗宋词元曲经典名句大全

唐诗宋词元曲经典名句大全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情 1.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白头吟》 2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3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4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5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6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柳永》 7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木兰花》 8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9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10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11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12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折桂令》 诗中花 1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 2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居洛初夏作》 3 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画梅》 4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落梅》 5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早梅》 6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

【丹青论文团队原创作品】--论宋词中的爱情

以苦为美 ——宋代爱情词的一个特点 引言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爱情一直是其最重要的表现内容之一。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爱情为表现主题的亦不在少数,这一点在宋词中有着尤为突出的表现。所谓“诗言志”,“词缘情”,又所谓的“词为艳科”——此处所谓的“情”,多指男女之情;而所谓的“艳”,也多指男女艳情。可以说,宋词中所抒之情多为男女恋情,从这些爱情词可以看出,宋代的男女爱情意识空前活跃,表现出的对爱情的向往也十分热切,大有值得考察之处。 但大体而言,宋代的爱情词中,欢愉之辞少,而愁苦之辞多,绝大部分以诉说悲情为主。这种“以悲为美”的表现形态可以具体细分分为离别之苦、怨情之苦、丧偶之苦、相思之苦等几个方面。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离别之苦 所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最理想的爱情莫过于“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但事实上,爱情故事中最让人动情、最能够生发出诗意的恰恰是离别。而在这方面,柳永一首《雨霖铃》唤起了多少痴男怨女们的离别悲苦之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以“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杨柳”等为意象,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了浓重的离情别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女子没有嚎啕大哭,仅仅是泪眼相望,把离别时的不舍与女子的隐忍写的细致入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描写出秋后傍晚时分,长亭外情人之间离别的凄凉与急促,上阕着重描绘了离别后相思的凄婉悲楚的情状。下片中悲惋的吟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情人相聚之日,每逢两成好景,倍感欢愉。“此去”二字与上阕中“念去去”遥相呼应,“今年”与“今宵”对应,在时间和思绪上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体现了词中严密的结构之美。“自古”二字从个别特殊事实现象着手,将其上升为普遍的现象,既丰富了词的含义,有扩大了人们对这首词中的感情的领悟,让读词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可见情人间忠贞纯洁的爱情观,并将离别相思之苦抒发到极致。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全词上

唐诗宋词300首

必背古诗词100首 古代童谣(1) (1)一去二三里(景)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汉乐府(2) (28)江南(情趣)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84)长歌行(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国(1)(85)七步诗(咏物抒情)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北朝民歌(1)(17)敕勒歌(景)敕勒川, 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唐代(56) 1、李白(5)静夜思(思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4)赠汪伦(送别/友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8)望庐山瀑布(山水/景色)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5)古朗月行(景)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玉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47)望天门山(山水/景色)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50)独坐敬亭山(山水/景色)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54)早发白帝城(山水/景色)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6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友情)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 摘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要素。中国古代诗歌往往通过情景交融,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增加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上,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关键词:古代诗歌;情景交融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它以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如五言律,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王国维也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要素。情景虽有主次之分,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往往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段而使情与景达到内在的统一,有机的融合,从而使人无法辨清其到底是景语还是情语。中国古代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之景物,不只是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衬托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更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情因景生,景以情生,二者相互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关系便产生了。 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是通过情景交融,寓理于情的高超手法,使无形的情思转为鲜明的艺术形象,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方法,给人的情感以深深的感染。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代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也就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籍,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最佳境界。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 以情景二者而言,情是诗歌的生命所在,然而根据中国古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这种含蓄的审美标准来看,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往往是通过景来实现的,以抒情为主,写景为辅,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如诗歌光有描摹,为写景而写景,即使声、光、色、态俱全,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谢灵运和谢眺的诗歌,有时不免会被后人所批评,是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情少。而有些描摹之作,描绘景物,尽成堆垛,其中缺少真情实感的,就使诗歌的生命窒息而不能领略到创作所带来的美感。

《蒋勋眼中的宋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18分) 蒋勋眼中的宋词 ①我花了一个多月品读完《蒋勋说<宋词>》这一本书。 ②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的语言细腻可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切,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谈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产生宋词,如何产生宋词,以及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③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唐诗就如骚动的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的作品,你会发现宋词的平实、自然和发现现实的美,发现宋词对人生的美的沉思。 ④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是曲曲折折。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⑤人生问题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⑥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下片:“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时代使苏轼成为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成功者。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其实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的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进取,难能可贵。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过于执着,就会走向对自己的束缚。 ⑧读了这首词,我认为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任何时候,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⑨有空你不妨读一读,对人生进行一场美的沉思。 (选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一:喜欢唐诗,是喜欢唐诗里的大唐风骨,喜欢唐诗里的雍容气度、厚朴浑然。喜欢宋词则是喜欢宋词的精致雅丽,它或婉约、或豪放但无不精心雕琢,那种词句间氤氲的韵味总使人读罢难忘,那一种感觉总会在某一个时刻,在人生的伤怀时,在生活的寂寥处,在情致盎然里,在喜上眉梢头时分,总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得到遇合。我们会突然在这些时刻,脑海里浮现出这些清

中国经典唯美古典诗句诗词

中国经典·唯美古典诗句/诗词 1、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2、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3、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4、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5、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6、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7、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8、谁在岁月里长长叹息。 9、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10、红尘初妆,山河无疆。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11、江南风骨,天水成碧,天教心愿与身违。 12、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13、如是颠簸生世亦无悔。 14、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 15、那被岁月覆盖的花开,一切白驹过隙成为空白。 16、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17、那些繁华哀伤终成过往,请不要失望,平凡是为了最美的荡气回肠。 18、你的路途,从此不见我的苍老。 19、长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 20、随你走在天际,看繁花满地。 21、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22、你要记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东。 23、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24、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25、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26、清风湿润,茶烟轻扬。重温旧梦,故人已去。 27、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 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 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28、玉竹曾记凤凰游,人不见,水空流。 29、他微笑着,在岁月的流失中毁掉自己。 30、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31、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 32、我不是我你转身一走苏州里的不是我。 33、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34、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35、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膝,忽然而已。然,我长活一世,却能记住你说的每一话。 36、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37、纸张有些破旧,有些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年万载的思念。 38、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39、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40、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41、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42、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论宋词中的女性之美

论宋词中的女性之美 摘要:宋词中的女性,都是被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描写的不管她们的身份如何,都是那么的千娇百媚,妖娆多姿。她们简直就是美的化身,美的精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本文从容貌、体态、服饰、情态、技艺之美论述了宋词中女性的美。 关键词:宋词;女性;美 女性美既是一种美,又是社会现实中崇高的美,它是文学作品经常涉及和表现的对象,而以诗歌来描写女性、歌咏女性之美,古已有之,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描写女子的体态之美的作品,如“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郑风·有女同车》)等,虽然写得比较简单,但却为后世所称道。《诗经》以后的《楚辞》、“汉乐府”中均有一些多姿多彩的女性主人公,对美女的铺陈描写在诗歌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然而,女性之美在诗歌中并没有普遍出现。魏晋以来,描写女性渐成诗坛风尚,特别是南朝出现的“宫体诗”,第一次将女性放到了诗歌的表现中心,这是诗歌创作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宫体诗”对女性美的着力描写,其意义在于,开启了“为女性写作”的新风气,开辟了新的文学审美领域。它不仅使女性美大规模地进入了文学的创作领域,而且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对中晚唐五代出现的以“香奁体”为代表的艳情诗以及“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的曲子词的创作都产生了自接的影响。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与男女艳情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而在以柔情风月、思恋别怨为内容的宋词中经常浮动着女性的身影。在女性的描写上,宋词既与“宫体诗”、“花间词”一脉相承,又比其更为丰富,这是因为词体更具有得人独厚的优势“词之为体,要吵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1]词不同于诗,它是一种女性化的文学,并且具有一种女性化的美感:“好写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带来的审美新感受。”[2]与诗歌相比,词更适宜于表现女性的美。旱在词的原生阶段的作品敦煌民间词中,就有对女性美的细致刻画,如:“颜容二八小娘,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唯闻兰麝香”(《竹枝子》)等。而就文人词来说,温庭筠则是第一个着意于描写女性的词人,其艳情之作中的抒情主人公绝大部分都是美丽而孤独的女性,“词中所展开的对女性美的高度专注的境界,在广义的诗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3]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人对后来的两宋词人对女性的描写影响很大。 宋词中的女性,都是被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描写的不管她们的身份如何,都是那么的千娇百媚,妖娆多姿。她们简直就是美的化身,美的精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这种女性之美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综观词作,便可发现,词中女性之美既是整体的, 又是局部的,整体的女性之美是从容貌、体态、情态、歌舞技业等局部的美体现出来的,而这些局部的美,正是宋词中的女性美的构成因素。因此,可以从局部的美来了解宋词的女性美 一、容貌、体态之美 女性的容貌、体态是女性美的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女性较好的容颜和美妙的身姿,总是引人注目的。当然,这对那些风流多情的才子词人来说,不仅会使他们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而且也往往能够触发他们将其再现于笔下的兴致。于是,打开他们的词作,就很容易看到诸如此类的描写: 身材儿,早是妖晓,算风措,实难描。一个肌肤浑似玉,更都来,占了千娇。妍歌燕舞,莺惭巧舌,柳妒纤腰。

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词中女性形象分析

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词中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稼轩词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奋发激越又兼委婉清丽。在这位刚毅的英雄笔下,佳人形象不乏其中,她们或是抚慰英雄的温婉可人,或是惜春怀人的闺中怨妇,亦或是悠然自得的民家女子。从“百炼钢”到“绕指柔”,辛词展现了一种别样的变化。本文试从其词中的女性形象出发,浅析作者与佳人的创作关系。 关键词:辛弃疾;女性形象;创作关系 辛弃疾作为宋词集大成者,写极雄豪之词,抒极沉郁之意,又以摧刚为柔、悱恻缠绵、委婉清丽的词风描绘出一个个佳人形象。同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把周身的遭际融入词中,通过对美人的塑造,隐隐透出自身的心理变化与创作动机。在这一方面,稼轩时而临屈原之“骚题”,借香草美人比兴寄托;时而效仿“花简体”、“易安体”绘闺院深深,感春伤怀的少妇。“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刚柔相济,能屈能伸,稼轩表现出英雄刚毅外表下温其如玉的柔情心。 一、佳人似水、英雄多情 英雄爱美人,自古有之。作者也曾戏作出“自笑好山如好色。”(《浣溪沙》)的诗句。稼轩所爱佳人,并不见得有倾国倾城貌,其词中少见有对女子容貌的描绘,而是以动作、行为展现出别有一番滋味的女子。她们是作者“纵里寻她千百度”的意中人;是日思夜想的恋人;是时隔多年,依然追思伤怀的昔日伴侣;是在其失落时给予关怀抚慰的温柔乡;是愿意与他隐退山林,泛游西湖远离政治纷争的佳偶。在辛弃疾遭遇忠贞爱国却无人理解的痛苦时,这些温婉柔情的佳人犹如一剂良药,给英雄受伤的心灵带来慰藉。 《霜天晓角》旅兴中:“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落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这首词为辛弃疾应召赴临安大理寺少卿途中所作,常年做官而游于外的宦游生活让他感到厌倦,官仕上的不得志更令其苦闷不堪,身边有位“玉人”便是此时他唯一的安慰了。玉人留醉,一句“得且住,为佳耳。”道出了对稼轩的关怀,此外再无对佳人的描绘,但如此温柔可人的形象在一句关切的话中尽得风流。同样,在《满江红》中:“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给请缨无门,献身无路的辛弃疾一丝慰藉。 在精神上,辛弃疾对佳人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这种眷恋不仅源于佳人的温柔体贴,更有其独特的可爱之态。作者用其至深的情感描绘出曲折含蕴的特美形象,所以有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称辛词:“后人以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其情。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因为动情,所以美丽。《南歌子》:“知她热后甚时眠?万万不成眠后,有谁扇?”词句表现出作者远在他方对恋人的相思之情,两人相处时,稼轩应该是对其招抚甚周,知其冷暖,天热睡不着便为其扇扇。作者通过自己挂念她的碎碎念表现出恋人娇懒可爱之态,她如同孩子般依赖着自己。《南乡子》·舟中记梦中也写到了恋人的形象:“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埋怨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梦中的她依旧体态轻盈,美丽如画,一双会说话的眉眼道着对自己的相思之苦,聪明如她不去抱怨作者的别离,反而埋怨月亮太圆惹愁思,欲说还休惹人怜爱,也只有如此娇娥聪敏的女子才能让稼轩如此依恋吧。

中华诗词之美论文

浅析清代诗歌的部分特征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形式,她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品格智慧、艺术审美以及终极价值等等。中国之所以有诗国之称,足以说明诗歌在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在众多个朝代中,我最欣赏的是清代的诗歌。 由于时代的沧桑巨变,清初学人遭遇着空前的情感错位,士大夫强烈的自尊与异族入主中原的对比促成了以名节相标榜的风气,表现在文论中便是强调诗品与文品的统一,诗文表现个人的真实感情成为当时许多人的共同诉求。就辞赋创作而言,一如当时的诗文创作,取径多方,不拘故常,赋作以古体为主,各体赋作兼有。由于创作主体的遗民身份,其抒发家国之痛、故国之思的作品蔚然中兴,律体赋作的数量则不是太多,即使偶有为之者,也多是寄感慨于笔端,抒郁愤于言外。严格说来,清初二三十年间的赋血是以遗民的有关理论为重心,遗民文论虽然在诗文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在赋学方面却没有太多的理论建树,清初学人对于拘于格律、板滞呆重的律体赋多持否定意见。 清初赋学就其发展的脉络而言,可以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科试赋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表现出由骚情到博正醇雅,由明清之际的悲切、激婉渐趋于雅正平和。清代立国之初二三十年间的赋论以抒情写意的骚体赋等古体赋为主要评价对象,重情感、崇风骨,是由时代剧变及创作主体的遗民身份所制约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由此形成不同的文学风貌。这既是由文学发展的外部语境所规约的,同时也是文学更生的必然要求。就文学理论而言,这一时期,清廷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事业上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无与伦比的成就,也是清朝最为繁盛的时期,俗称为康乾盛世。与此相适应,在文化政策和审美取向上,各体文学也都提出了以“雅正”为主的文论主张,如诗学方面有“王士祯”的“神韵说”,强调诗歌的兴与境会、情与景合,追求一种清幽淡远、自然浑成的境界。此时的辞赋作家也创作了大量的辞赋作品,由于康熙帝及其词臣没有刻意提倡律体赋的创作,因此各种赋体无不具备。这其间虽然也有许多歌颂谀赞之辞,但总体而言,其他体类的赋作更为繁盛。 文学史发展到清代,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地域性特别显豁起来,对地域文学传统的意识也清晰地凸显出来。理论上表现为对乡贤代表的地域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尊崇,创作上体现为对乡先辈作家的接受和模仿,在批评上则呈现为对地域文学特征的自觉意识和强调。以地域文学为对象的文学选本,也许是清代总集类数量最丰富、最引人注目的种群,而其中最主要的

古诗带拼音(全)

1、jiāng nán(hàn yuèfǔ) 江南汉乐府 jiāng nán kě cǎi lián lián yèhé tián tián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yú xìlián yè jiān yú xì lián yèdōng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yú xì lián yè xī yúxìlián yènán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yú xì lián yè běi 鱼戏莲叶北。 2、cháng gē xíng(hàn yuèfǔ) 长歌行汉乐府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zhāo lù dài rì xī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yáng chūn bù dé zé,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hé shí fù xī gu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shǎo zhuàng bù nǔ lì,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chì lè gē běi cháo mín gē 敕勒歌(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yīn shān xià,tiān shì qióng lú,lóng gài sìyě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fēng chuī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yǒng é wáng luò bīn 咏鹅(王骆宾)(唐) é é é,qǔ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bái máo fú lǜshuǐ, hóng zhǎng bōqīng bō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fēng 风(李lǐ峤qiáo)(唐) jiě luò sān qiū yè,néng kāi ér yuè huā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guò jiāng qiān chǐlàng rù zhú wàn gān xié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yǒng liǔ hè zhī zhāng 咏柳(贺知章)(唐) bì yù zhuāng chéng yī shù gāo,wàn tiáo chuí xiàlǜsī tāo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ú zhī xìyè shuí cái chū?èr yuè chūn fēng s ìjiǎn d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语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6.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秋冬之际,雁阵往往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7.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8.下列各项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鸿雁”意象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典诗词“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的原则。B.鸿雁虽是随阳之鸟,但它带有浓厚的秋意,所以往往表达哀伤凄冷之情。C.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都是以动态出现,看不到静态的鸿雁。D.原文最后一段中的“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①景中情②情中景③情景互生。”参考答案:6. C 解析:C项“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应是“鸿雁随阳”的审美感受。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在于要把雁的特点与它们审美感受对应起来,不能张冠李戴。7.D 解析: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既有因秋临塞下雁阳而引起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穷感慨,又有因岁月流逝而坚定诗人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报国信念。“雁”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感的抒发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起着警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A、C、侧重写景;B侧重言志。8.D.注意两点:第一,陈述对象是“审美移情层次”,弄清“这”的指代内容;第二,“情不虚情,景非滞景”与“情景互生”是一个层次而非两个层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