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诊治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房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房颤概述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又称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心房颤动极易引起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
英文名称:atrial fibrillation,AF其它名称:心房颤动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发病部位:心脏常见症状:心绞痛、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疲乏、头晕、黑蒙主要病因:器质性心脏病为主要病因,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检查项目:体格检查、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心腔内超声、心脏磁共振成像等重要提醒:持续性房颤可引起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血栓栓塞致残或者致死。
临床分类:1、按照房颤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进行分类(1)阵发性房颤:发作后7天内自行或干预终止的房颤。
(2)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房颤。
(3)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房颤。
(4)永久性房颤:持续时间大于1年,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的房颤。
2、按照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分类(1)器质性心脏病后房颤。
(2)局灶性房颤。
(3)多基因房颤。
(4)外科术后房颤。
(5)瓣膜病房颤。
(6)运动员房颤。
(7)单基因房颤。
3、特殊类型(1)首诊房颤:首次检测到的房颤,不论其是否首次发作、有无症状、是何种类型、持续多长时间、有无并发症等。
(2)非瓣膜病房颤:指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生物瓣膜置换、二尖瓣修复等情况下发生的房颤。
(3)孤立性房颤:原指无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等)的年轻房颤患者。
但该定义过于宽泛,目前较少应用。
(4)沉默性房颤:又称无症状性房颤,指没有临床症状的房颤。
二、房颤的发病特点三、房颤的病因病因总述:房颤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以及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基础疾病。
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
徐兆龙;刘仁光;郭飞
【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
【年(卷),期】2006(025)004
【摘要】本次教学查房为患者男性,28岁。
因阵发性心悸9年加重伴持续1h入院。
心悸呈突发骤止,每次持续约数min~数h不等。
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能终止。
心电图检查曾诊断预激综合征。
超声心动描记术等检查未见异常。
入院体检:
BP120/70mmHg。
心肺未见异常。
【总页数】4页(P239-241,250)
【作者】徐兆龙;刘仁光;郭飞
【作者单位】121001,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121001,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121001,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心房颤动伴巨大倒置T波QT间期延长致心室颤动1例 [J], 田文健;张拓伟;王力明
2.预激综合征伴快速心房颤动并发心室颤动一例 [J], 王娟;商勇
3.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致心室颤动1例病例报道 [J], 王兆芳;王永权
4.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的临床鉴别分析 [J], 冯金华; 侯英兰; 蒋足英
5.预激综合征伴快速心房颤动致心室颤动1例 [J], 胡荣捷;刘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激综合症伴房颤的急诊复律(一)【摘要】目的探讨预激综合症伴房颤的急诊复律方法与效果。
方法总结分析24例预激综合症伴房颤的急诊措施与疗效。
结果用乙胺碘呋酮10例、普鲁卡因胺6例、利多卡因8例,分别有7例、4例、3例转为窦性心律,2例用维拉帕米、1例用阿拉明治疗均无效,1例静脉注毛花甙丙后症状加重,1例自行转为窦性心律,3例药物复律无效及2例未诊时伴休克、肺水肿者用100—150J直流电复律,均一次成功转为窦性心律。
结论乙胺碘呋酮、普鲁卡因胺和利多卡因是常规使用的复律药物,而以前者为首选,药物复律无效或伴血液动力学障碍者宜用直流电复律。
【关键词】预激综合症房颤乙胺碘呋酮心脏电复律预激综合症(WPW)因在房间存在异常的传导组织—附加旁道(AP),常伴发快速心脏失常。
尤其是发生房颤(AF)时,治疗上有其特殊性,若处理不当,易致猝死。
现将笔者12年来救治的24例WPW伴AF的病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4例中,男18例,女6例。
年龄22—67岁,均有WPW史,14例有类似发作史,发作时心室律(MVR)194—236次/min,最短R—R间期(SR—IR)200—220ms。
1.2诊断标准WPW伴AF的诊断均符合下列心电图标准:①有AF的特点,可见Delta波;②心室律多在180—260次/min;③QRS波群形态与时间多变;④转窦性心律后见有预激波。
1.3治疗方法所有病人均在予以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的基础上,给予药物复律和(或)直流电复律。
2结果24例中,乙胺碘呋酮治疗10例,7例转复为窦性心律,2例患者的MVR分别由216次/min 和208次/min降至170次/min和167次/min,1例无效;普鲁卡因胺治疗6例,4例转为窦性心律,2例患者的MVR分别由194次/min和228次/min降至158次/min和184次/min;利多卡因治疗8例,3例转为窦性心律,2例患者的MVR由204次/min和210次/min分别降至150次/min和162次/min(但维持时间短),1例无效;静脉注维拉帕米(50mg)治疗2例,阿拉明(5mg)治疗1例均无效;1例用毛花甙丙0.4mg静注后症状加重;1例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3例药物复律无效和2例来诊时伴休克、肺水肿者,用100—150J直流电复律,均一次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
20例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分析王萱鸣【摘要】目的研究预激综合征(WPW)伴心房颤动(Af)的机制与室性心动过速(VT)的关系,提出正确诊断与及时治疗的方法 .方法对20例WPW伴Af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常规心电图均记录到窦性心律,显示典型预激图形.Af阵发性发作时QRS波呈快速增宽且宽窄不等,部分QRS波起始处可见到δ波,显示WPW伴Af.心室率170~230 bpm,其中11例为170~190 bpm,7例为190~210 bpm,2例为210~230 bpm.有8例患者记录到房室折返心动过速(AVRT),其中6例为前向折返性,2例为逆向折返性.结论 WPW伴快速心室率的Af 最严重的结果是演变成VT与心室颤动,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对WPW伴快速心室率Af的患者应尽快尽早给予治疗,使Af时心室率减慢并转为窦性心律.【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6(011)033【总页数】3页(P82-84)【关键词】预激综合征;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作者】王萱鸣【作者单位】200231 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WPW伴Af常伴快速心室率, 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诱发VT。
本文通过20例WPW伴Af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分析, 研究WPW伴Af的机制, 提出正确诊断与及时治疗的方法。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6月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20例WPW伴Af患者, 均经常规心电图检查诊断, 其中男12例, 女8例, 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2.0±8.1)岁。
20例患者均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史, 最长10年, 最短2年, 平均发作史(6.0±1.6)年。
1.2 方法通过对20例WPW伴Af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
20例患者常规心电图均记录到窦性心律, 显示典型预激图形。
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伴心室预激综合征救治1例报告
梁会藤;钮春香;朱娟叶
【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
【年(卷),期】2024(36)2
【摘要】心房颤动合并预激综合征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会出现心动过速、血栓栓塞等多种不适症状,需及时进行治疗,以免危及生命。
心房颤动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心房电活动沿房室旁束下传,心室率往往较快,且有QRS波增宽,患者心室律绝对不齐[1]。
【总页数】2页(P261-262)
【作者】梁会藤;钮春香;朱娟叶
【作者单位】嘉兴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7
【相关文献】
1.以动态心电图心室率参数指导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者活动时心室率的控制
2.心血管急症救治(3)快速心房颤动的急诊处理和心室率控制(续2)
3.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及对24 h心室率影响分析
4.胺碘酮在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急诊抢救治疗中的作用及对24 h心室率的影响
5.地尔硫与氨碘酮用于老年心房颤动快速心室率急诊患者救治的疗效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人Ebstain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伴房颤的诊治
但秋红;童鸿;蔡海鹏;邬美翠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6(22)17
【摘要】具有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的患者,大多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伴器质性心脏病中,以先天性心脏病较多见,尤其是合并三尖瓣下移畸形,又称Ebstain畸形。
Ebstain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伴房颤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急症之一,在临床中容易引起误诊误治,尤其应引起工作经验不足的心脏科及急诊科年轻医师的重视,本文就我院5例成人Ebstain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伴房颤的诊治进行分析。
【总页数】1页(P2079)
【作者】但秋红;童鸿;蔡海鹏;邬美翠
【作者单位】318000,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318000,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318000,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318000,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预激综合征伴快速心房颤动急症诊治 [J], 李琳;王国干;宋金辉;叶绍东;宋有城
2.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伴晕厥1例 [J], 国媛媛;王铁锚
3.射频消融治疗Ebstein畸形合并的预激综合征并心房颤动体会一例 [J], 陶四明;
张荣华;刘屹;李易
4.Ebstein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伴阵发性房颤(外科治疗一例) [J], 刘勇;刘健;黄击修;林小彬;付建
5.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诊治失误一例与诊治体会 [J], 刘七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激综合征在正常情况下,心房肌与心室肌之间的联系依赖于房室传导系统,即心房激动通过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系统传递到心室。
但在某些情况下,房室间存在异常的附加旁道,即房室间另有短路,加速了房室间的传导,心房激动一方面沿正常途径传到心室;另一方面心房激动可沿旁路途径快速传递至某一部分心室肌,并使其除极,产生一预先激动的心室波,该部分心室波与正常途径下传产生的心室波相融合产生了畸形的QRS 综合波,此种心电图改变称为预激综合征.多年来,人们不断地从心电图学、胚胎发育学、解剖学、电生理以及外科治疗等方面研究预激综合征。
对其发生的机制、发生部位、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均有深刻的认识。
近年来,在临床上已经开展了射频电流消融阻断房室旁路治疗预激综合征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根据尸体解剖,预激综合征患者心房与心室间除存在正常的房室传导通路之外,还存在附加的传导途径,即肯特束,通过这一途径,心房激动可快速下传并预先激动部分心肌.由于正常激动远较附加途径慢,因此,在心电图上提前形成宽大有钝挫的预激波。
当心房激动沿房室正常传导途径下传,并激动其余心室肌时,心室除极结束的时间与正常相同,导致整个QRS综合波增宽.还有一种少见的情况是激动经房室结传入马海姆纤维而预先激动心室,马海姆纤维近端起源于房室结与希氏束交界处,远端根植于心室。
当窦性激动沿其下传时,改变了心室的正常除极顺序,并由于预先除极的那部分心室肌传导缓慢而产生Delta波。
这种旁路位于房室结以下,房室结仍存其生理延迟。
因此,在心电图上虽有Delta波,QRS增宽,但P—R间期仍保持正常。
还有一附加旁路起自心房下部,止于房室结的下部,甚至不与房室结相连而直接与希氏束相连,称为杰姆束.由于窦性激动通过杰姆束不通过房室结而避免了房室结的生理延缓,则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R间期缩短,小于0.12秒,又称为P—R综合征,由于患这种预激综合征的患者多无心动过速史,仅表现为房室结传导能力加强,故有人否定它不为预激旁路.预激综合征是如何分类的,其心电图特点是什么?预激综合征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典型预激综合征和不典型预激症候群,其心电图特点如下:(1)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如下:①P—R间期缩短至0。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扑动1∶1房室传导1例刘金明;刘凡;崔炜;郝玉明;王凤飞;杨晓红;谷国强【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05(20)21【摘要】@@ 患者,女,52岁.主因发作性心悸10余年,加重伴胸闷、气短3天入院.既往体健.患者10多年前开始出现发作性心悸,未经特殊治疗均能自行缓解,每次发作持续30分钟至6小时不等.3天前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有胸闷、气短,于当地医院查心率140次/min,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前1小时曾给予毛花苷丙(商品名:西地兰)0.4 mg入壶.入院时心电图示: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心房扑动2:1房室传导,心室率140次/min(见图1).在心电监护下,给予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150 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约5分钟(可达龙用量75 mg)后,心室率由140次/min 突变为280次/min(见图2),患者出现两眼上吊、全身抽搐、意识丧失.立即给予150焦耳电击复律,转为窦性心律(54次/min),QRS波群前可见明显Δ波,呈B型预激图形(见图3).后经射频消融证实显性旁道位于右后游离壁.【总页数】1页(P1247-1247)【作者】刘金明;刘凡;崔炜;郝玉明;王凤飞;杨晓红;谷国强【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7【相关文献】1.预激综合征合并传导系统多水平阻滞伴3相房室旁道阻滞1例 [J], 陶国英;江聪美;韩丽萍;陈芸2.预激综合征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旁道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J], 高悦顺;崔维刚;陈刚;王岩;何燕;付蓉;顾法霖3.A型预激综合征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及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 [J], 顾法霖;张秀娟;潘广芬;顾方方4.预激综合征合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旁道3位相阻滞 [J], 李绪刚;张毅雪;孙彩虹;史艳;顾法霖5.预激综合征A型合并持续性心房扑动呈1◇1~2◇1传导一例报告 [J], 马淑媗;余小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血管急症救治(3)快速心房颤动的急诊处理和心室率控制(续2)张海澄【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新版房颤指南明确规定,对于持续时间不到48 h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复律前亦应先进行全身肝素化抗凝治疗;对于持续时间超过48 h的房颤,可以按照既往指南提出的前三后四原则(有效抗凝3周后复律,复律后再有效抗凝4周后停用),也可直接进行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超声未发现血栓征象则全身肝素化后转复.对于心室功能稳定(左心室射血分数0.40),无/或仅有轻微与心律失常相关症状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建议采用宽松的心室率控制.但对于症状明显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仍应采取严格的心室率控制,否则未控制的心动过速可导致心功能下降(尽管是可逆性的).【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4(029)001【总页数】3页(P9-11)【关键词】心房颤动;急诊;处理;心室率控制【作者】张海澄【作者单位】100044 北京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后,由于心房失去了有节律的收缩,心脏排血可减少5%~15%,当心室率明显增快>120次/分时,心排血量最高可减少40%。
这时,房颤患者脑部供血量减少1/3,快速型房颤患者过速的心室率还可引起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与冠状动脉供血减少,使心功能不全或心肌缺血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其预后[1-4]。
房颤患者的心房,尤其在心耳部,血流缓慢,血流状态也明显异常,加上常常不可避免的内皮损伤,很易形成血栓附着于凹凸不平的梳状肌。
在复律时血栓容易脱落,随血流到达靶器官,形成栓塞。
研究表明,复律前抗凝可以使心房内血栓消失,减少复律后的栓塞事件[5]。
因此,对于快速房颤,急诊处理最关键的原则是一抗栓、二评估、三降率、四转复。
本文围绕快速房颤的抗栓与心室率控制进行讨论。
欧美最新指南一致认为,发现患者房颤之后,在开始临床评估之前,应当首先开始抗栓治疗,防止由血栓带来的脑栓塞等不良预后。
房颤的治疗一、急性房颤的治疗急性房颤包括两种情况,即初发房颤和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期或持续性房颤的加重期。
对初发房颤,根据血流动力学受影响的程度、患者症状的明显程度、是否为高危栓塞患者以及是否考虑早期转复窦律而决定是否住院治疗和治疗策略。
阵发性房颤发作期应结合病人既往发作持续的时间、发作的频率、心室率的快慢及心脏本身情况考虑处理方法和是否住院。
急性房颤的处理:急性房颤的处理宜个体化。
主要依据伴发的症状、生命体征稳定与否、此次房颤持续的时间、此次发作的严重程度及伴发的基础疾病不同而不同。
临床实用的分类是将患者分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又可分为发作持续时间<48h者和≥48h者。
其处理流程见下图。
1、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控制心室率一般房颤急性发作时心室率多在110-130 次/min以上,如静息状态下心室率>150 次/min,提示存在高肾上腺素水平。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不论持续时间长短,均宜控制心室率,即将较快的心室率减慢至100次/min以下,最好在70-90 次/min。
这样可以缓解症状,保护心功能。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洋地黄制剂。
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禁用于收缩功能不良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患者可使用洋地黄制剂。
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合并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房颤患者,对于这类病人可使用钙拮抗剂。
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心室率往往偏快(>200次/min)。
对这类病人不能使用上述药物,否则这些药物阻断房室结的传导后,心房激动经房室旁路快速传导,心室率反而增快,甚至发生室颤。
药物治疗可选用胺碘酮(有或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良)、普罗帕酮(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心功能不良),既有减慢心室率的作用,也可能转复窦性心律。
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和艾司洛尔,美托洛尔一般用量为4 mg(国产制剂4 mg/支)或5mg(进口制剂为5 mg/支)静脉注射,间隔5 min 后重复,总量可达到12 -15 mg。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诊治研究进展预激综合征(WPW)合并(房颤)可引起快速心室反应,发展为心室颤动,使血流动力学恶化,危及生命,因此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预激综合征(WPW)合并房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文章结合实际和多项研究结果就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等作一综述。
标签:预激综合征;房颤;研究进展预激综合征(WPW)合并房颤(AF)时,由于高频率的心房冲动经旁路、或房室结同时下传激动心室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有猝死的危险,其诊断和治疗至今仍是使临床医生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正确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近年来对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认识,现就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等作一综述。
1发生机制预激综合征患者中合并房颤的确切发生率尚不清楚,文献报道可达11.5%~39%[1-2]。
其机制可能为:①心室预激使心室收缩提前,心室与心房收缩不协调,使从旁路逆传的快速心房激动,易落在心房肌的易损期,引起房颤[3]。
对大量WPW合并房颤行RFCA术前后的观察分析,发现预激时间愈长,术后房颤复发率愈高,这可能与旁路对心房电生理影响时间愈长,心房电生理改变愈明显,心房不应期愈不易恢复有关,说明房室旁路还可以影响心房电生理特性,使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心房肌传导异常,这有助于房颤的维持[4-5]。
②WPW合并房颤还可能与旁道复杂的几何分布网、旁道周围的局部折返有关,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心房牵张也起了重要作用。
③波峰碰撞学说,经旁路逆传心房的激动若与心房内的激动(窦性激动、心房起搏、房性期前收缩以及房颤波)发生波峰碰撞,可产生波峰碎裂和波峰扭转,其空间一致性较差,易产生传导阻滞和折返,有利于房颤的发生;房颤发生后,若逆传至心房的激动与房颤波发生碰撞,可促使房颤的维持[6]。
④有学者认为旁路只是一个无辜的旁观者,房颤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心房肌本身的易损性,旁路只提供了一条通道让原发的失常心律传导到心肌其他区域[1]。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诊治分析
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结合患者的心电图及相关检查对患者做出及时正确的诊断。
根据患者发病时临床特点和相关伴发疾病给予正确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标签:预激综合征;房颤;诊治分析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随着平均年龄的升高,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预激综合征的病理基础为心房和心室之间存在房室旁路,当心房率过快就可经过旁路激动心室,导致心室率加快,严重时会引起室颤,甚至出现猝死。
为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时诊断对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介绍既往诊治体会并附1例患者诊治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6岁,因“头晕、胸闷3小时”入院。
患者3小时前突然出现胸闷,数分钟后感觉头晕,症状与活动无关,无胸痛,但伴有全身出汗、恶心,来我院急诊就诊,测血压73/43 mmHg,心电图检查提示房颤伴预激综合征。
给予建立静脉通道后收入我科。
病程中无晕厥发生。
既往有“心力衰竭”病史5年余。
有吸烟史20年,约10支/日。
入院查体:T 36.0℃,P 175次/分,R 20次/分,BP 70/40 mmHg,神志清楚,精神正常,皮肤湿冷,呼吸稍快,双肺呼吸音清无啰音。
心前区无异常搏动。
叩诊心界无向右或向左侧扩大,心率193次/min,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无杂音。
腹部平坦,触诊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I提示:0.03 ng/mL;CK-MB20。
肌酐382 umol/L,尿素氮10 mmol/L,血鉀:3.3 mmol/L;血常规:WBC 10.83×109/L,中性40.2%;随机血糖
8.8 mmol/L,TC3.59 mmol/L,LDLC 1.99 mmol/L,HDLC 1.7 mmol/L,TG 0.83 mmol/L,BNP3999.28 pg/mL,D-二聚体2.65 mg/L,hsCRP>5 mg/L。
辅助检查:入院时心电图示房颤伴预激综合征,复律后心电图示预激综合征。
超声心动图示LA43 mm,
LV48 mm,IVS 16 mm,左心室后壁厚度12 mm,EF31%,二尖瓣、肺动脉瓣少量反流。
2 讨论
最新理论认为房颤的发生除了需触发因素的存在还需要维持基质,肺静脉异
常电活动触发驱动是房颤的重要发生机制。
房颤时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子波,这些子波相互间不停碰撞、融合使新的子波不断形成。
此外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氧化应激、自主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都在房颤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1-2]。
预激综合征的发病基础是房室旁路的存在,房室旁路的传导速度较快,很少出现递减传导或传导延缓,而且不应期较短,其不应期长度与心房肌不应期相近。
当患者发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心率就会明显加快导致房内压力也随之升高,引起相对心肌缺血[3],导致旁道依赖的心房易损性增加,诱发房颤[4]。
由于旁路不应期短,在房颤发生时,房室结基本不能发挥对房性冲动的屏蔽作用,冲动经旁道传入心室,使心室的节律也快速增加。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经旁路下传的冲动使心室提前收缩,心室率极为快速,心室与心房收缩不协调,过快的心室率使心肌处于缺氧状态,从而延长心室的易颤期,异常通道的冲动如果落入心室易颤期就发展为心室颤动,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同时较快的室率使RR间期变短,这使心室不应期相对缩短,当RR间期≤250 ms时容易导致室颤引发猝死[5]。
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断至关重要,而最快捷的诊断方式就是普通心电图。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一般心室率较快多>180次/min,R-R间距多变并明显缩短且未见到典型的房颤波,qRs波群宽大畸形,部分qRs波群具有典型预激波[6]。
本文图A基本具备这些特点,为诊断提供依据,且转律后心电图进一步证实预激综合征的存在。
对诊断明确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治疗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减慢心室率或终止房颤,避免心肌缺血和心肌病的发生。
由于减慢心室率的药物种类繁多,因此具体选择哪个药物要看患者有无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如果有心衰和其它潜在的危险因素,用药时要尽可能避免对此类因素的影响。
本文中患者彩超提示室间隔明显增厚,且与左室后壁之比>1.3,其基础病因可能是肥厚性心肌病,且发病时血压较低因此首先电复律而不是药物治疗。
在既往发现首次就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约50%合并有房颤[7],因此需慎重选择药物。
房颤有相关症状是施行节律控制的最强适应证,对心室率控制后症状仍不缓解或心室率不易控制的房颤也可考虑进行复律治疗。
对于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患者,如果出现心衰失代偿、新发心肌缺血、低血压、晕厥等血流动力学紊乱症状,应首选同步直流电复律。
本文介绍的患者由于入院时出现低血压皮肤湿冷,因此给予行直流电复律治疗,患者症状很快缓解。
对持续时间不确定的房颤患者或既往有心房附壁血栓的患者电复律有引起血栓脱落的风险,如果需要紧急复律可行床旁食道超声检查,在充分肝素化后进行。
近年来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取得长足的发展,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重要方法[8],本例患者后期行射频消融治疗后彻底痊愈。
参考文献
[1]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J].中华
心律失常学杂志,2015,19(5):321-384.
[2] 果怡博,曹威,李茜楠,等.血清中白介素17和白介素10水平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J].心脏杂志,2013,25(13):359-362.
[3] 范西真,蘇浩.预激综合征伴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探讨[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2,21(5):350-352.
[4] 温旭涛,谭海斌,杨希立,等.射频消融治疗45例预激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4):1639-1642.
[5] 刘元生.恶性房颤[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5,24(5):396.
[6] 李晓霞,杨玲伶,蔡高军.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5,24(5):338-340.
[7] 郭继鸿.房颤危害认识的新突破:增加心脏性猝死[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5,24(5):383-392.
[8] 孙俊华,袁义强,赵育洁,等.射频消融治疗预激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