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演变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联度
- 格式:pdf
- 大小:471.29 KB
- 文档页数:7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19, 8(4), 646-653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journal/sahttps:///10.12677/sa.2019.84073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hina’s ThreeIndustriesYu LiuSchool of Science, Norther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Received: Jul. 25th, 2019; accepted: Aug. 7th, 2019; published: Aug. 14th, 2019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re also changing.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re the key to reflec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 country. The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degree among the three industries is also the study of how the three industries also havea close relationship of mutual dependence and mutual restric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the same trend of chang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calculates and analyzes relevant indicators through the input and output tables of 2002 and 2005 to study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among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RAS method is used to adjust the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2002.Keywords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Total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Coefficient of Influenc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The RAS Algorithm中国三次产业的关联分析刘昱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19年7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7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14日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三大产业也在随其变化。
导论产业和产业经济学重点:一、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二、为什么学习产业经济学?要不要学产业经济学?三、怎么学产业经济学?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一)产业的涵义概念比较:行业、部门、工业和企业1.行业(Trade or Profession or Industry),一般泛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行各业。
广义的行业,除了经济领域的各产业外,还包括那些非经济领域的部门,如文教、卫生、体育、艺术和宗教等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行业也用来指职业(Profession)。
狭义的行业,如同英文(Trade)的涵义,主要指经济领域的各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中的各个分支。
有时,行业又专指工业(Industry)的各部门。
经济学中的行业主要是指,一群具有类似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并提供在技术上可互相替代的商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或经营性的企业或机构。
划分行业的标准是生产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同类性。
也就是说,如果行业被限定指经济领域的行业,那么其涵义大体与下述产业的概念相同。
2.部门(Sector or Department)(这里专指经济部门),这个概念在理论经济学中使用的也比较少。
有的学者认为,应用经济学中的部门概念是指具有相同再生产特征的个别经济活动的总和。
就其实质而言,部门也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同一分工领域。
工业(Industry)部门指整个工业活动领域及其内部分工领域的总和。
部门内部由于分工呈层次性结构,较高层次的分工领域也称为“产业”(Sector),较低层次的分工领域也称“部门”。
3.企业(Firm or Enterprise or Business)。
从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y Organization)的角度看,一组其产品具有紧密替代弹性的企业集合构成了市场,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行业或产业。
甚至在垄断状态下,企业就成为产业。
不过,严格来说企业从行为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又同市场和产业相互区别。
4.产业(Estate or Property or Industry)对于“产业”这个概念,在实际使用上是很不严格的。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oecd国家三大产业占比的动态演化一、关于三次产业划分的简单说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所有经济活动区分成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部门。
其中农业包括种植业、渔业和林业等;工业包括制造业、矿业、建筑业等;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贸易、银行、房地产、娱乐和个人服务等。
其中农业从属于第一产业,工业从属于第二产业,服务业从属于第三产业。
二、有关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相关理论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提出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的情况。
多年来对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表现为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逐渐转移的趋势。
发生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的缘故。
概括为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从三次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把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演变趋势结合起来论征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在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而服务部门(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国民收入与就业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工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关联效应。
将制造业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将制造业按不同阶段划分为三个类型产业:初级产业(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部门,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中期产业(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作用的部门,如非金属矿产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等部门);后期产业(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作用的部门,如服装、印刷出版、等部门)。
1.产业: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劳务(即同一类产品或劳务)的所有企业所组成的集合体。
2.产业结构:指一定经济体系内产业的组成结构、产业之间的联系、各产业与总体经济的联系。
3.产业组织:指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
4.产业关联:指在经济活动中,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
5.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实现其全局和长远的利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转换步伐和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规范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而采取的一系列扶持、保护、限制等措施的总和。
6.主导产业:指对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7.幼稚产业:指在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结构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乘数的同行产业而言,处于“幼小稚嫩”阶段的产业。
8.支柱产业: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相对于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较大的产业。
9.衰退产业:指在正常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衰退期,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同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趋于下降的产业。
10.产业结构优化: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11.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
即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12.产业结构高度化:指资源利用水平应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中朝阳产业的成长。
其标志是代表产业技术水平的高效率产业部门比重不断增加,经济系统内部显示出巨大的持续创新能力。
13.感应度:描述一个产业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具体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产业增加的产出量。
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探析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3-000-01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江苏及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江苏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进行的战略性调整。
分析江苏的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对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框架。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创新政策目标一、江苏产业结构现状近年来江苏加大了对产业结构进优化和调整,并取得了显著地成果。
但现阶段江苏的产业结构演进存在结构性偏差,包括以下几点:(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不断上升,产业总体层次还未达到高水平。
近些年江苏产业结构偏离度不降反升;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是处在高于其增加值比重的阶段;尽管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保持提升,但仍未超过其增加值比重。
从中可见,就业结构调整相对于产业结构变动而言较慢,其次,第一产业仍存留剩余劳动力,然而能吸收大量劳动力的服务业却发展不足,导致该产业就业比重偏低,进而造成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较高。
同时,由于滞留在农业的劳动力的低收入和低消费,成为制约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结构性因素。
(二)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动,结构性生产过剩问题突出。
供给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无效供给过剩。
目前需求层次和结构趋向于多样化,然而供给的差异性却不显著。
传统产业的比重维持在高位,工业消费品的供给变动缺乏弹性。
服务业领域的供给在质量、种类和规模上与需求的都存在很大差距。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仍以批发零售、流通和餐饮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多样化转型,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根本性作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供给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
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企业创新是产业结构演变最直接的动力。
西藏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作者:王亚方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13期摘要:产业结构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来了解西藏产业结构在各个发展阶段中的特征和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今后西藏产业结构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促进西藏的发展。
关键词:西藏;产业结构;演变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3-0014-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某一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还有各个产业的内部构成和之间的关系。
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分析,主要是从三大产业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重及其三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还有三大产业各个产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产业结构。
从而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据此制定相应的政策优化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国家或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1 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西藏的产业结构逐渐从“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我们将西藏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1951年—1978年自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在这个期间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在1951年和1952年两年期间西藏没有发展第二产业。
在1951年至1978年期间,西藏自治区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到1978年,西藏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占比50.7%,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占比27.7%,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占比21.6%,西藏呈现出“一二三”的产业结构形式。
不过可以看出其产业结构并不是很合理,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不利于西藏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涨,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但是西藏自治区的生产结构仍然是单一、生产力较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态,以发展第一产业的农牧业为主,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还有文化教育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西藏地区在此期间的二、三产业增长不明显,主要经济来源是通过第一产业实现,但是在1959年开始,由于西藏地区的民主制改革,中央对西藏采取了特殊的扶持政策,使得西藏的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较之前相对明显的变化。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分析城市化水平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目前我国实现城乡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两大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条毫无关系的平行轨迹,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城市化与三次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标签:城市化第三产业工业化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业部门转移。
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水平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几乎同步进行。
一、城市化与第一产业的互动关系1.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
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必需的消费品。
由于进城后的人口一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他们仍然需要消费产品,且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有着更高的消费能力,因而城市化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消费量显著增加,这部分农产品是要由农业提供的。
因此,农业通过所能提供的食物商品和数量决定着城市化的人口规模。
而农业提供商品性食物的数量,取决于农业的发展水平。
所以,农业发展水平就通过所能提供的商品食物数量决定着城市化的规模和程度。
2.城市化有利于促进第一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就日益同现代生产力发展要求相背离,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
城市化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使土地利用日益集中,农业生产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加上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的发展,使农业的生产力大为提高。
此外,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由此刺激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二、城市化与第二产业的互动关系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工业化要求生产走向集中,工业集聚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
在工业化的初期,是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轻工业阶段,工业化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工业发展追求规模化和专业化而产生的企业集聚的过程,大大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