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抵押权对抵押人的效力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论抵押权的效⼒2019-08-29【摘要】抵押权的效⼒是抵押权制度的核⼼问题,本⽂从被担保债权、担保物、抵押关系当事⼈三⽅⾯⽅⾯论述抵押权的效⼒,研究抵押权的效⼒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担保债权;担保物;抵押权⼈;抵押⼈抵押权的核⼼是就抵押物的交换价值优先受偿,抵押权⼈在实现其优先受偿权的过程中必然与抵押⼈之间发⽣⼀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所以,抵押权的效⼒涉及三个⽅⾯的内容,即抵押权对主债权、抵押物以及抵押权关系当事⼈的效⼒。
⼀、抵押权对被担保债权的效⼒抵押权所担保债权的范围,是指抵押权⼈实现抵押权时,得以优先受偿的债权的范围。
⼀般⽽⾔,抵押权效⼒所及的范围遵从当事⼈意思⾃治,以其约定确定。
但是在当事⼈没有约定或是约定不明时,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通常不仅包括主债权,还包括主债权的利息、违约⾦、损害赔偿⾦及实现抵押权的费⽤。
其中抵押权的设定并不转移抵押财产的占有,由此,抵押担保的范围并不包括保管担保财产的费⽤。
(⼀)主债权主债权,也称为原债权、本债权,因为主债权是抵押权设定和存续的前提和基础,其为抵押权效⼒所及⾃不待论。
(⼆)利息此处所指利息仅为约定利息,因为法定利息属迟延利息之范围,适⽤法定范围,它属于违约责任的⼀种形式,应当归⼊损害赔偿⾦的范围。
我国《物权法》明⽂规定抵押担保的债权范围包括利息,因此,不论债权⼈是否就债权利息予以抵押登记,利息债权应当属于被担保的债权,可以由抵押物受优先清偿。
(三)违约⾦违约⾦并⾮是抵押权当然的担保范围,需要抵押关系当事⼈对违约⾦做出明确的约定,且在抵押必须登记时加以登记⽅可⽣效作为抵押权担保的范围。
对此,各国民法⼀般要求,违约⾦作为主债权的附随性债权也属抵押权效⼒所及,但必须经登记;未经登记的违约⾦,不得就抵押物优先受清偿。
(四)损害赔偿⾦损害赔偿⾦是⼀种合同责任。
其本质是交换的反映。
对此,国外民法尚⽆明⽂规定,我国担保法则明确列为抵押权担保的债权范围。
第1篇一、引言在市场经济中,买卖合同是常见的交易形式。
为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我国法律设立了抵押制度。
价金债权抵押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抵押权,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担保价金债权,将其动产或者不动产抵押给债权人的权利。
本文将从价金债权抵押权的设立、效力、实现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价金债权抵押权的设立1. 抵押权的设立条件根据《担保法》第39条的规定,设立价金债权抵押权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抵押人具有合法的抵押物所有权或者使用权;(2)抵押权人与抵押人达成书面抵押合同;(3)抵押合同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
2. 抵押物的范围根据《担保法》第34条的规定,抵押物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
具体包括:(1)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合法所有的动产;(2)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合法使用的不动产;(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
三、价金债权抵押权的效力1. 抵押权设立的法律效力抵押权设立后,抵押人不得擅自处分抵押物,否则抵押权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该处分行为。
2. 抵押权对第三人的效力抵押权设立后,抵押物的受让人、承继人、共有权人等第三人,在抵押权存续期间,不得以抵押权未登记为由对抗抵押权人。
3. 抵押权对抵押人的效力抵押权设立后,抵押人不得擅自处分抵押物,否则抵押权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该处分行为。
四、价金债权抵押权的实现1. 抵押权实现的条件抵押权实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主债权到期未受清偿;(2)抵押权人请求实现抵押权;(3)抵押物具备实现抵押权的条件。
2. 抵押权实现的方式抵押权实现的方式主要包括:(1)折价;(2)拍卖;(3)变卖。
五、价金债权抵押权的法律后果1. 抵押权人对抵押物的优先受偿权抵押权设立后,抵押权人对抵押物享有优先受偿权。
在抵押权实现时,抵押权人有权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偿。
2. 抵押权人对抵押物的保全权抵押权设立后,抵押权人有权对抵押物进行保全,包括:要求抵押人提供担保、要求抵押人停止侵害抵押物等。
第1篇一、引言抵押作为一种重要的担保方式,在我国《担保法》中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
抵押期限作为抵押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抵押权的设立、存续和消灭。
本文将围绕抵押期限的法律规定期限展开论述,旨在为广大法律工作者和金融从业者提供参考。
二、抵押期限的概念及法律依据1. 概念抵押期限,是指抵押权设立后,抵押权人行使抵押权的有效期限。
在抵押期限内,抵押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并依法实现抵押权。
2. 法律依据《担保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抵押合同未生效的,抵押权不设立。
抵押期限自抵押权设立之日起计算。
”《担保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抵押期限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的,抵押权消灭。
”《担保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抵押权人可以随时行使抵押权,但应当给予抵押人必要的准备时间。
”三、抵押期限的法律规定期限1. 抵押期限的起算《担保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抵押期限自抵押权设立之日起计算。
”因此,抵押期限的起算时间应以抵押权设立的时间为准。
2. 抵押期限的确定《担保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抵押期限届满,抵押权消灭。
”根据该规定,抵押期限的确定应以债务履行期限为依据。
具体如下:(1)当事人未约定抵押期限的,抵押期限应当与债务履行期限一致。
(2)当事人约定抵押期限的,抵押期限不得超过债务履行期限。
(3)当事人约定的抵押期限超过债务履行期限的,超过部分无效。
3. 抵押期限的延长《担保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抵押权人可以随时行使抵押权,但应当给予抵押人必要的准备时间。
”因此,在抵押期限届满前,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商延长抵押期限。
(1)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延长抵押期限。
(2)当事人协商不一致的,抵押期限不得延长。
4. 抵押期限的届满抵押期限届满后,抵押权人未受清偿的,抵押权消灭。
此时,抵押人可以请求抵押权人返还抵押物。
四、抵押期限的法律效力1. 抵押期限对抵押权人的效力抵押期限对抵押权人的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抵押权人在抵押期限内,有权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
论抵押物转让后抵押权如何实现摘要]抵押权设定后抵押物转让的效力以及抵押权的实现,一方面涉及债权安全和交易安全的协调,涉及利益的平衡;另一方面涉及交易安全与效率关系的处理。
但是,这些问题在我国法律中规定并不明确,导致抵押权在抵押物转让后是否可以追及存在理解上的混乱。
所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抵押权抵押物转让物上追及力物上代位性传统民法上,抵押人处分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抵押物的使用价值,使抵押物物尽其用,即抵押权设定后,抵押物并不移转占有,也不限制其流通,抵押人仍可以出卖等方式处分抵押财产,实现抵押物交易价值的最大化。
当抵押人处分抵押物时,对抵押权人利益的保护是通过赋予抵押权人追及权的方法来实现的。
按传统民法的规定,不动产抵押后,抵押人的处分行为对抵押权不发生影响,抵押权仍对抵押人已处分的不动产而存在,抵押人有权追及至抵押财产的受让人而行使抵押权,这即是抵押权的追及效力。
然而,抵押人处分权与抵押权追及力各自的立法价值取向、制度功能不同,前者着眼于鼓励财富的交易,对交易安全有着特殊的欲求;后者着眼于确保担保债权的实现,要打破交易安全。
二者自诞生之日就天然存在矛盾和冲突,但无论牺牲那一权利都会制约抵押制度整体功能的发挥,如何使两个权利在同一制度体系中和谐共存,相得益彰,成为抵押权立法上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一、各国关于抵押权追及力与物上代位性的立法模式针对本文开篇提出的问题,各国立法设计了不同的制度组合体系,或者直接规定抵押权的追及力可以击破交易安全,牺牲抵押人处分权;或者引入抵押物转让价金物上代位制度,或者引入买受人代位清偿制度,以此协调抵押人处分权、买受人所有权、抵押权人追及权之间的冲突。
但总的一点,大陆法系各国对抵押期间内抵押物的流通基本上采取肯定的态度,允许抵押人在抵押期间内转让抵押物,[2]但是,抵押物转让后,转让价金如何处分,抵押权是否能够继续追及买受人行使,各国规定并不统一,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立法模式。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以下简称“甲”)因资金周转困难,向乙银行(以下简称“乙”)申请贷款500万元。
甲以其名下一处房产作为抵押物,双方签订了抵押合同。
抵押合同约定,甲将房产抵押给乙,乙在甲偿还贷款前对该房产享有优先受偿权。
合同签订后,甲将房产过户至乙名下。
不久,甲因经营不善,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乙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偿还贷款本息,并要求就抵押房产优先受偿。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抵押的法律效力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抵押合同是否有效?2. 抵押权是否成立?3. 抵押权是否具有优先受偿权?三、法律分析1. 抵押合同是否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九十四条规定:“当事人订立抵押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抵押合同自抵押权人、抵押人以及债务人签订之日起生效。
”本案中,甲、乙双方签订了抵押合同,并采取书面形式,符合法律规定。
因此,抵押合同有效。
2. 抵押权是否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九十五条规定:“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
抵押合同自抵押权人、抵押人以及债务人签订之日起生效。
”本案中,甲、乙双方签订了抵押合同,抵押权自合同生效时设立。
此外,甲将房产过户至乙名下,符合抵押权的设立条件。
因此,抵押权成立。
3. 抵押权是否具有优先受偿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零九条规定:“抵押权人有权就抵押财产优先受偿。
抵押权人未就抵押财产优先受偿的,抵押权消灭。
”本案中,甲无法按时偿还贷款,乙作为抵押权人,有权就抵押房产优先受偿。
因此,抵押权具有优先受偿权。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甲、乙双方签订的抵押合同合法有效,抵押权成立。
甲无法按时偿还贷款,乙有权就抵押房产优先受偿。
据此,法院判决甲偿还乙贷款本息,并就抵押房产优先受偿。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抵押的法律效力问题,以下是对本案的分析:1. 抵押合同的有效性:抵押合同是抵押权设立的基础,其有效性对于抵押权的设立至关重要。
Discuss Claim Right of Mortgagee for Insurance Money of Estate under Mortgage 作者: 陶丽琴
作者机构: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出版物刊名: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页码: 70-74页
主题词: 物上代位 法定债权质押 保险金 请求权 物权法
摘要:现有担保法律规范确认了抵押权对抵押物保险金的物上代位效力,但我国现行的物上代位制度以法定抵押权的法律构成为基点.设定了通过法院财产保全程序实现物上代位的途径,该制度设置缺陷明显;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制度设置应以公平基础上实现安全、高效、便捷之价值目标为立法取向,以法定债权质作为物上代位的法律构成.使抵押权人享有对抵押物保险金的直接请求权,从而使物上代位效力对保险金给付义务人也具有约束力,使抵押权物上代位效力的实现能真正得到保障。
物权法(草案)中担保物权物上代位制度的设置,并未解决原制度构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建议立法中明确抵押权人对代位物的直接请求权和代位物给付义务人的相关义务,并对担保物权其他相关法律规范加以完善。
抵押权代持行为的效力认定抵押权代持行为的效力认定,是指在抵押权实际行使中,抵押人委托代持人代为行使抵押权的行为,该行为产生的效力的确认问题。
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抵押权代持行为的效力认定,主要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抵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债权法》等。
在这里,本文将会从法律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抵押权代持行为的效力认定问题。
一、抵押权代持行为的效力在抵押权代持行为中,代持人代为行使的抵押权对他人的效力是存在问题的。
根据我国《抵押法》的规定,抵押权的效力是针对抵押标的物之间的关系产生效力,并不存在对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关系的效力。
因此,抵押人委托代持人代为行使抵押权时,对第三人的效力认定存在争议。
然而,根据《债权法》的规定,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第三人(包括代持人)产生效力,这也就意味着,抵押权代持行为中,代持人代为行使的抵押权是对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具有效力的。
同理,我国的一些司法实践中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一条规定:借款人与抵押人之间另有协议,授权抵押人代为行使抵押权的,对抵押物质权的效力受到法律保护。
这也就意味着,抵押权代持行为中,代持人代为行使的抵押权是产生了效力的。
二、抵押权代持行为的效力认定条件虽然抵押权代持行为产生的效力在法律上并不容易认定,但是在具体实际操作中,一旦满足一定条件,效力的认定就会变得比较明显。
下面是一些关于抵押权代持行为的效力认定条件:1.约定明确抵押权代持行为需要达成的第一条件就是要求双方在协议中对代持行为做出明确的约定。
该约定需要包括债务、抵押物和代持人以及代持人权利义务等方面的约定。
只有在协议中对上述内容做出清晰的规定,才能够明确抵押权代持行为中代持人的权利义务,充分确保抵押权代持行为达成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代持人无违法行为抵押权代持行为中,代持人无违法行为是必要条件之一。
代持人在代为行使抵押权时,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做出正常、合法的行为。
论抵押权对抵押人的效力
抵押权本质上为担保债权实现的价值权。
抵押权人所得支配者仅为抵押物的交换价值,而非抵押物的用益价值。
因此,抵押权设定后,抵押人对抵押物仍享有占有、使用、收益乃至处分的权利。
首先,抵押人可以在同一抵押物上设定数个抵押权。
《物权法》第199条规定,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按照法律规定的抵押权的顺序清偿。
因此,抵押人有权在同一抵押物上设立数个抵押权,充分发挥财产的担保价值,以利于资金的融通。
在我国,对于一物之上存在数个抵押权的,采取顺位升进主义。
其次,抵押人得在抵押物上设定用益物权。
该用益物权的设立,须不会是抵押权因此二受到影响,即不因此而降低抵押物的价值。
否则,抵押权人可申请人民法院除去此项权利。
若该项用益物权成立于抵押权之前,则依物权的优先效力,成立在线的用益物权不受成立在后的抵押权的限制。
接着,抵押人有出租抵押物的权利。
《物权法》第190条规定:“订立合同前抵押财产已出租的,原租赁关系不受抵押权的影响。
抵押权设定后抵押财产出租的,该租赁关系不得对抗已登记的抵押权。
”另外,抵押人将已抵押的财产出租时,如果抵押人未书面告知承租人该财产已抵押的,抵押人对出租抵押物造成承租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抵押人已书面告知承租人该财产已抵押的,抵押权实现造成承租人的损失,由承租人自己承担。
最后,抵押人有转让抵押物的权利。
《担保法》第49条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无已经抵押的情况: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
”抵押期
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的同一,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
当抵押物转让所得价款高于债权数额时,超过的部分直接归抵押人所有,而不需提存;若转让抵押物所得价款尚不足以清偿债权,则债务人对不足清偿的债务部分仍然负有继续清偿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