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词网_旧体诗词成现当代文学研究关注点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2018年第3期 (总第272期)•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旧形式与新时代的冲突—论20世纪旧体诗词的“打油”倾向陈未鹏(《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州350116)摘要: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百年文学中,旧体诗词的写作总体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呈现出“打油”的倾向和的面貌。
“打油”写作在三千年诗歌史的审美视域之外另辟“谐趣”的新世界,从而使诗歌在题材、语 言和风格上都有明显的新变,但也存在思想性压倒艺术性、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反映现代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 面仍显不足等弊端。
旧体诗词写作呈现出来的“打油”面貌和由此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实际上是现代社会 如何看待和对待古典诗歌传统乃至文化传统的问题。
但百年来旧体诗词始终因旧形式而饱受诟病,在保守与 革新的激进、思想与艺术的矛盾中蹒跚前行,其艺术本身的诸多问题反而被忽略。
关键词:20世纪旧体诗词;“打油诗”倾向;新文化运动;古典诗歌传统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 2018) 03-0159-10明辨序说》有“诙谐诗”条,他将“俳谐体、风人体、 诸言体、诸语体、诸意体、字谜体、禽言体”均视为 “诙谐诗”,认为此类诗“虽含讽谕,实则诙谐,盖 皆以文滑稽尔,不足取也,’[2],这同打油诗的风格 是相近的。
1917年,《新青年》相继发表胡适《文学改良 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等文章,主张文学革 命,“废文言而倡白话”。
这场革命声势浩大、影 响深远,1917年也因此被普遍视为一个鲜明的界 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 始,’[3]。
然而也应看到,一百年来,从胡适《尝试 集》第一编中的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 诗”(《尝试集.初版自序》),到大量新文学作家“勒 马回缰作旧诗”[4],再到领袖诗词风行天下,甚至 2014年鲁迅文学奖也开始给旧体诗人颁奖,旧体 诗词的写作不仅未曾中断,而且还颇为兴盛。
但 是,兴盛的同时却是“打油体”大行其道:大量打 油诗作出现,许多诗人自谦所作是打油诗,又有以 打油诗写作而蔚为大家者(如聂绀弩),也有在诗 歌写作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打油的倾向者(如郭 沫若)。
旧体诗与现代文学论文重点词:旧体诗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史研究概要:只管迄今为止现代文学的文学史没有把旧体诗列为研究对象,可是它的存有、连续和影响已经是不行摇动的事实。
所以,已经开始有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在试试着要把它列入其内。
既然我们能够宽容平常小说进入现代文学史,那么把旧体诗也写进来,应当是切合同一逻辑的。
重点词:旧体诗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史研究一作为一种界限相对固定的研究对象的“中国现代文学〞,本是不包含以文言和格律为主要形式特点的旧体诗的。
由于我们过去长远把“现代〞存心无心理解为与传统的分裂或“告别〞〔注:对于这一问题,严家炎先生有系列文章进行解析划分,可拜见严家炎?五四的误读?,福建教育第一版社2000年6月版。
〕,所以“现代文学〞根本上等于“新文学〞,全部跟“旧〞沾亲带故的文本,便都理所自然地被拒斥于“现代〞的大门以外。
可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时性进展过程中,旧体诗事实上向来没有断绝,并且也没有将要隔离的迹象。
不只旧文人在写,新文学作家也写;科学家在写,政治家也写;旧军阀和新军人也写,并且还有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写。
甚至到了新诗已经降生快要100年的今日,我们依然没法判定在全中国是写新诗的人多仍是写旧体诗的人多。
特别是到了此刻的网络时代,旧体诗天上掉馅饼一般获取了一个五四以来的空前自由的创作空间。
旧体诗喜好者能够在网上相互沟通商讨,旧体诗不再是只是属于老干部永垂不朽的专利品了1。
只管迄今为止现代文学的文学史没有把旧体诗列为研究的对象,可是它的存有、连续和影响已经是不行摇动的事实。
所以,已经开始有现代文学史的写作者试试着要把旧体诗列入其内。
既然我们能够宽容平常小说进入现代文学史〔注: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订正版〔北京大学第一版社1998年〕的最重要变化即是在每个十年都特意开列了平常文学一章。
〕程光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也专设两章讲解平常文学。
〕,那么把旧体诗也写进来,仿佛应当是切合同一逻辑的。
浅谈现代旧体诗词的非现代性论文关键词:现代旧体诗词非现代性论文摘要:现代旧体诗词在精神品格、形式以及机制等方面上具有非现代性的特征。
在讨论现代旧体诗词的价值和入史问题时,不应该笼统地谈论现代旧体诗词是否具有现代性,而应该注意到它在现代性方面的复杂性与多面性,特别是应该注意到它无法被定性或归入为现代性的层面。
现代旧体诗词的现代性与非现代性是夹缠扭结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
现代旧体诗词自身所处语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在现代性问题上的复杂性。
对现代旧体诗词非现代性的承认,并不意味着对现代旧体诗词的轻视或贬低。
近一个时期以来,学术界在现代旧体诗词的评价以及入史等问题上的争论似乎愈演愈烈,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场论争最主要的起因是王泽龙先生发表的《关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一文(《评论}2007年5期)。
王泽龙先生在文章中主张现代旧体诗词不应人史。
呼应王泽龙观点的有吕家乡等人,反驳或对王泽龙文章提出质疑的有马大勇、陈友康、刘梦芙等人。
现代旧体诗词的现代性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到现代旧体诗词在现代性方面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我们应该看到,现代旧体诗词,的确有许多现代性的成分,但我们必须承认,它的许多特征无法被归结为现代性。
笔者将其称为非现代性。
在评价现代旧体诗词的总体成就时应该考虑到它的这些非现代性成分,有必要跳出现代旧体诗词的“现代性”问题本身,以更为宏阔的视野来审视与“现代性”相关的课题。
一“现代性”这一术语在西方,从马克思·韦伯、哈贝马斯,到卡林内斯库,在不同的领域,它的所指其实有着程度不同的差异。
我们必须审慎地使用“现代性”这个术语。
但是无论怎样讲,“现代性”的所指还是有一些公认的内涵与边界,比如“”、“平等”“自由”等现代公认的基本价值理念。
我们应该把这些可能会被更多人认同的“现代性”作为讨论现代旧体诗词“现代性”的理论基础。
“现代性”的所指主要是相对于传统或古典而言的,因而我们不能把凡是属于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精神活动就都说成是现代性的。
专题06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2021·安徽滁州市·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朝统一后,疆域北自辽东,南到象郡,数千里滨海。
秦朝以后,大部分王朝都保持着漫长的海岸线。
如何认识海洋与陆地的关系,对于历代王朝和民众而言自然成为重要问题。
在官方建构的知识体系中,作为“天下”的地理构成,陆地与海洋是关联的整体。
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即“中国——四夷”与“九州——四海”的对应。
在“天下”秩序的解说下,海洋处于陆地的次属地位,这也体现了立足内陆的王朝是从陆地视角认识海陆关系的。
苏轼从惠州贬到海南,被视为加重处罚。
苏轼看到琼人姜唐佐好学,便以“沧海何尝断地脉”的诗句称赞之,亦可见他所具有的陆地本位思想。
先秦以来的大部分时期,王朝从海洋活动中获得的主要是盐利,而盐户和盐业的管理不过是农业和农业管理制度的延伸。
民众长期被附着于陆地,严禁出海。
唐朝虽然被视为十分开放的时代,但唐代不向本国人开放海洋,所以鉴真东渡不得不一再偷渡。
唐代从海路来华的外国商人规模不小,统治者可以从他们手中采买海外珍宝。
但并没有制度将贸易转化为国家财政收入。
在“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下,单向的海陆交通中王朝国家从海洋所获得的主要是政治意义,而非经济利益。
而禁止本国民众出海兼有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甚至后者更为重要。
臣民进入海洋,即被视为脱逸出赋役和户籍体制,不再为王朝提供支撑。
对提供赋役的人、地实行封闭管理,将海洋拒斥于陆地之外,成为大部分王朝的政策取向。
海洋被拒斥的局面,在宋元时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宋元时鼓励民众出海贸易,建立了抽解和博买制度,实现了与海商的共利分利。
在统治者眼中,海洋与陆地一样可以为国生财,可以成为王朝的统治基础。
这是汉唐所未曾有过的观念和认识。
在王朝政策中,海洋和陆地成为相互融通的整体。
明代隆庆开禁和清朝设立海关,在政策上重新开通了海陆的联系,尽管其开放度不及宋元时期。
民间的海洋经济一直潜滋暗长。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Nov. 2018 / No. 6本刊特稿在旧体诗词与新体小说之间——论王统照的文体选择李遇春 鲁 微*[摘 要] 王统照虽以新文学家著称,但其旧体诗词造诣极深。
王统照的旧体诗词与新体小说在题材与意蕴、意象与意境等方面有契合之处,这就构成了新旧两种文体的互渗与交集。
在文体功能上,王统照的旧体诗词多为抒怀之作,直呈作者的内心世界,体现出“言志”特征;新体小说则成为王统照关注社会、描摹人生的启蒙工具,承担着“载道”职责。
在宗教意识上,王统照的旧体诗词与东方佛教文化相契合,新体小说则传递西方基督教的文化思想。
正是通过新旧两种文体的间离与分途,王统照文学世界的丰富性与立体性才得以凸显。
在王统照不同的人生阶段中,他对新旧两种文体的选择呈现出一种错位关系,这构成了另一种艺术间离效果。
当他主攻旧体诗词创作之时,新体小说几乎被搁置,而当他沉醉于新体小说创作之时,旧体诗词同样被弃置。
相对而言,旧体诗词更多面向自我,主内主情,而新体小说则更贴近时代,主外主理,而文体选择则取决于作家的内在精神与外部语境的关系。
[关键词] 王统照;旧体诗词;新体小说;文体互渗;文体间离;文体错位经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中国小说彻底完成了由边缘到中心的文体向心运动,而长期列居高位的古典诗词则猛然从文学的中心退守边缘,甚至以“旧诗”的名义被放逐出了新文学理想国。
但旧体诗词一直在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语境中顽强地生存并发展着。
当年的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王统照虽以新文学家著称,但一直没有放弃旧体诗词的创作。
长期以来,学界对王统照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其小说创作上,对其旧体诗词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且主要局限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辨析。
事实上,王统照的旧体诗词创作始于五四运动前,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忠实地记录了他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心路历程。
这在王统照的整体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拟对王统照的旧体诗词与新体小说两种文体的创作进行比照研究,分析两者的同一性与差异性,进而探讨在传统与现代的罅隙中王统照所做的文体选择背后的深层问题。
现代诗词三大家: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
邓小军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
【年(卷),期】2008()1
【摘要】据笔者管见,中国现代诗词以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三大家为成就最高。
本文拟略述中国现代诗词的若干特点,和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诗词的杰出成就。
包括四部分:一,现代诗词的几个基本特点。
二,现代诗词的艺术新变。
三,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诗词代表作举例。
本文旨在说明,旧体诗词可以反映现代生活和情感,诗词之境界与诗人的性情、学养、心灵境界息息相关。
【总页数】12页(P92-103)
【关键词】旧体诗词;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中国现代;现代生活;心灵境界;代表作【作者】邓小军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B261
【相关文献】
1.沈祖棻与叶嘉莹诗词讲稿比较研究综述 [J], 赵凌华;徐子昭;
2.沈祖棻《涉江诗词选唱》赏析 [J], 刘成志;
3.沈祖棻《涉江诗词选唱》赏析 [J], 刘成志
4.沈祖棻与叶嘉莹诗词讲稿比较研究综述 [J], 赵凌华;徐子昭
5.忆沈祖棻先生诗词集油印本出版前后 [J], 俞润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旧体诗词试炼大众传媒——吕碧城诗词的现代传播
花宏艳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4)005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纸期刊等大众传媒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文学发展的轨迹,女性文学也不例外.此一时期,吕碧城特殊的生命际遇与创作经验成为了考察20世纪女性文学从闺阁书写到现代传播的典型个案.在五四女作家崛起的十年前,吕碧城已凭借新兴的传播工具,冲破闺阁书写的创作困境,建立现代传播意识.从1904年任职《大公报》时期开始,吕碧城的文学创作凸显出现代传播背景下,文学传播方式的现代转换、女性传播意识的现代建立以及文学生产方式的现代性三个重要特征.【总页数】7页(P78-84)
【作者】花宏艳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旧体诗词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成功探索--论厉以宁的旧体诗词
2.现代旧体诗词的现代意味——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说起
3.论旧体诗词的文学史书写问题——从李遇春《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说开去
4.文学场视域下的当代纸媒旧体诗词传播媒介透视r——以中华诗词学会与《中华诗词》杂志诞生为叙述背景
5.论新时期旧体诗词社会文化地位的重建——以《中华诗词的诗论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68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其他□凤宇王彪2019年3月23日,李遇春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暨“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高端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召开。
本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中国新文学学会联合主办。
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福贵,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兼党委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写作协会会长於可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程光炜,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郜元宝,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本朝,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何锡章,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王兆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泽龙等11位专家评审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李遇春,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施议对,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坤尧,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仁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卫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钟振振,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主任孙述学等7位课题组首席专家及子课题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志军、云南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陈友康、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刘宏达、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吴海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范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朱庆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秦伟等10余名校内外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共同参加。
旧体诗词网_旧体诗词成现当代文学研究关注点
日前,“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论坛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论坛围绕当下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现状,以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发展方向、研究方法及学术价值为研讨重点,探讨中国文学传统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多种可能。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通常以新文学研究为重点,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相对冷门。
近年来,现当代旧体诗词虽受到内地学界和海外汉学家关注,但仍存在研究体系性与系统性不强、大量旧体诗词史料被尘封、相关数据库尚未建立等问题。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新、旧文学融合的不足,是两者长期疏离造成的结果。
“现当代的人想踮起脚和古代文学的人对话,而古代文学的人却不愿放下身段。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遇春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与会学者指出,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尤其是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的编纂工作,对于打破文学史观念性构架、推进文学史观念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的编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观照、重新评价文学史的角度。
另外,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有助于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转换研究,具有诗学价值。
同一作家在新、旧文学创作时,往往有不同的心境,对旧体诗词进行研究,能够丰富人们对现当代作家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探寻作家心灵情感世界。
这也对研究者提出了新要求。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尚未转化为公共话语,研究者要想从事相关研究,需有自己的史观,明确研究的评判标准。
在具体研究中,应着力挖掘优秀作家作品。
同时,当代诗词评论也有待青年学者投身其中。
也有学者指出,历史上唐宋诗词都经历了经典化的过程,留下的大部分是优秀作品,在中国现当代
旧体诗词研究中,求全同样是不可能的,应淘沙捡金。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