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暄《刑法学》(第5版)章节题库(上编 刑法总论 第十五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476.17 KB
- 文档页数:18
第十七章刑罚裁量制度一、概念题1.累犯(西南科技大学2014年研;中南财大2009年研)答: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
我国刑法规定的累犯,可分为一般累犯、特别累犯两类。
其中,一般累犯,也称普通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
特别累犯,是指曾犯一定之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又再犯一定之罪的。
即除两次以上犯某种特定罪者外,犯其他罪不构成特别累犯。
2.立功(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研;人大2012年研)答: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是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表现。
根据犯罪分子立功表现的具体情况,刑法将立功分为两种:①一般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是较轻的犯罪,或者司法机关根据犯罪分子提供的线索侦破的案件是一般犯罪的案件。
②重大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是严重的犯罪,或者司法机关根据犯罪分子提供的线索侦破的案件是重大犯罪的案件。
立功种类与对犯罪分子的刑罚裁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3.并科原则(中山大学2006年研)答:并科原则,又称相加并科原则,是指对数罪分别宣告刑罚,然后数刑相加,合并执行。
并科原则虽在理论上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既过于严酷,且很难执行。
特别是数罪中有宣告死刑或无期徒刑的更无法合并执行。
4.先并后减与先减后并(武大2011年研)答:先并后减,是指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在计算刑期时(除决定执行的是死刑、无期徒刑者外),应在两个判决合并决定执行的刑期中,减去已经执行的刑期,作为应当执行的刑期。
先减后并,是指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从前罪已经生效判决决定执行的刑罚中,减去已经执行的刑期,然后将前罪未执行的刑罚与后罪所判处的刑罚合并后再决定应执行的刑罚。
第十九章刑罚的消灭一、概念题1.刑罚的消灭(武大2005年研)答:刑罚的消灭是指由于法定的或事实的原因,致使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不能对犯罪人行使具体的刑罚权。
刑罚消灭具有以下特征:①刑罚消灭的前提是对犯罪人应当适用或执行刑罚或者正在执行刑罚。
②刑罚消灭意味着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丧失其对犯罪人行使具体的刑罚权。
③刑罚消灭必须基于一定的原因。
2.追诉时效(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北化工2010年研)答:追诉时效是指刑事法律所规定的,对犯罪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
在追诉时效内,司法机关有权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超过追诉时效,司法机关就不能再追究其刑事责任。
追诉时效和行刑权没有直接的联系。
3.追诉时效的中断(人大2005年研)答:追诉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追诉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法律规定的事由,而使以前所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法律规定的事由终了之时,时效重新开始计算。
我国《刑法》第八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这表明,在追诉期限内又犯罪的,前罪的追诉期限便中断,其追诉期限从后罪成立之日起重新计算。
4.时效延长答:时效延长是指在追诉时效进行期间,因为发生法律规定的事由,而使追诉时效暂时停止执行。
我国《刑法》规定了两种追诉时效延长的情况:①《刑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②《刑法》第八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5.赦免(中山大学2005年研;上海大学2005年研)相关试题:刑法赦免(中山大学2014年研)答:赦免是指国家宣告对犯罪人免除其罪、免除其刑的法律制度。
包括大赦和特赦两种。
大赦是指国家对不特定的多数犯罪分子的赦免,这种赦免的效力及于罪与刑两个方面。
特赦是指国家对特定的犯罪分子的赦免,即对受罪刑宣告的特定犯罪分子免除其刑罚的全部或部分的执行。
刑法习题第一章刑法概说一、单选题1.附属刑法是指 (C )A.附带规定于单行刑法的罪行规定B.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违法规定c.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罪行规范 D.刑法典的附则2.刑法的任务可以概括为 (D )A.禁止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B.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C.宣示对犯罪的惩罚起到威慑作用D.保护法益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A.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B.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靠刑法的宣誓与适用来实现c.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D.刑法的机能包括法益保护机能和自由保障机能两个机能4.刑法解释的方法分为 (D)A.扩大解释和缩小解释B.体系解释和历史解释c.文理解释和体系解释 D.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5.狭义刑法是指 (B)A.治安处罚条例B.刑法典C.研究犯罪和刑罚的科学D.研究刑法的科学6.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除了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以外,还具有 (B )A.强制性B.处罚方法的严厉性C.处罚手段的强制性D.阶级性二、多选题1.刑法的分类包括 (ACDE)A.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B.一般刑法与特别刑法c.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 D.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E.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2.刑法保护的法益有 (ABCDE )A.有关人身的法益B.有关经济的法益C.有关财产的法益D.有关婚姻家庭的法益E.有关社会秩序的法益3.我国现行刑法典的组成包括 (ADE)A.总则B.犯罪C.刑罚D.附则E.分则4.下列哪些机关对刑法作出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ADE )A.全国人大常委会B.中国法学会c.司法部 D.最高人民法院 E.最高人民检察院5.下列属于论理解释的是 (ABCD)A.当然解释B.反对解释C.补正解释D.比较解释E.文理解释6.根据《刑法》第2条的规定,刑法的任务可概括为 (ABCDE )A.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B.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D.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E.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三、判断题1.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自1979年7月1日起实施。
刑法学高铭暄5版绪言一、刑法学的作用1.指导刑事立法2.促进刑事司法3.繁荣法学教育,丰富法学研究二、刑法学的研究方法1.分析的方法2.比较的方法3.历史的方法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第一章刑法概说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一、刑法的概念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根据刑法规定范围的大小,可将刑法分为广义刑法和狭义刑法。
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
根据刑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可将刑法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
上即指刑法典。
刑法和附属刑法。
二、刑法的性质(一)刑法的阶级性质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二)刑法的法律性质其一,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其二,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刑罚不仅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财产,限制或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剥夺犯罪分子的政治权利,而且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
第二节刑法的创制和完善一、创制○1新中国建立初期,颁布单行刑事法规○2法制委员会起草准备刑法典○3一大一次会通过《宪法》等5部法,标志着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推动刑法典的起草○462年,对刑法草案进行全面修改○5因文革、四清刑法没能公布○676年粉碎四人帮后,对刑法33稿进行修订二、完善97年刑法典特色1.实现了刑法的统一性和完备性2.贯彻了刑事法治原则和加强刑法保障功能3.立足本国国情与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对97刑法的修改完善的特点1.及时回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对当前经济和社会领域中重要问题的刑法规制2.确立了刑法修正案作为刑法修改方式的基本地位第三节刑法的根据和任务一、刑法的根据(一)制定刑法的法律依据--宪法。
(二)制定刑法的实践根据--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
二、刑法的任务(1)惩罚犯罪(2)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一章刑法概说一、概念题1.刑法(人大2007年研)答: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
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
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
狭义刑法是指刑法典。
2.单行刑法(中山大学2013年研)答:单行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对刑法规定进行部分补充、修改或废除部分刑法规定的单行规范性法律文件。
1979年旧刑法实施之后、1997年新刑法实施之前,立法机关一共颁布过二十四个单行刑法。
新刑法实施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一个单行刑法,即《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3.论理解释(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研;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论理解释是指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
论理解释又分为当然解释、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
当然解释是指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规范目的、事物属性和形式逻辑,将该事项当然包含在该规范适用范围之内的解释。
扩张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限制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狭于字面意思的解释。
4.当然解释答:当然解释是指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规范目的、事物属性和形式逻辑,将该事项当然包含在该规范适用范围之内的解释。
如刑法典第五十条第一款前段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
据此,没有满2年的不得减为无期徒刑。
二、简答题1.简述刑法学及其研究对象。
答:(1)刑法学概念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它属于部门法学的范畴,是部门法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2)刑法学的研究对象刑法学的研究对象应是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刑法学(练习题)第一编刑法总论第一章刑法概说一、名词解释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法空间效力刑法溯及力二、选择题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2.“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是。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D.罪责自负原则3.我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即刑事管辖权范围)的原则是。
A.属地原则B.属地原则为主,属人原则为辅C.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D.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4.根据属地管辖权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B.犯罪的行为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D.犯罪的行为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5.下列人员中,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刑法规定的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受我国刑法管辖。
A.国家公务员B.司法人员C.武装警察部队官兵D.现役军人6.世界各国关于解决刑法溯及力问题的主要原则有。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7.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8.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
A.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B.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刑法处刑比当时的法律轻三、填空题1.刑法具有和两个显著的特点。
2.我国刑法的任务就是运用打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
3.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法律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4.按照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要求,对任何人犯罪,在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的特权。
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一、概念题1.行为犯(人大2010年研;南师大2008年研)答:行为犯是指危害行为符合犯罪客观要件齐备标准的犯罪。
只要行为人着手实施并完成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犯罪的客观方面即为完备,犯罪即成为既遂形态。
区分行为犯的既遂和未遂,要以上述犯罪行为是否完成为标准,而不是以某种危害结果是否发生为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行为犯有时也会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但是,这种结果并不是犯罪客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结果,而是构成行为犯之外的加重结果或者加重情节。
2.危险犯(上海海事大学2014年研;东财2011年研)答:危险犯是指与实害犯相对应的,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刑法》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有多个条文规定了危险犯,如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等,都是典型的危险犯,它们都是因为使用的犯罪方法特别危险或者侵害的对象特殊而受到刑罚处罚。
3.抽象危险犯(人大2007年研)答:抽象危险犯是指危险状态在法律上一般不作具体性规定,而是立法者根据一定的行为在通常情况下即足以招致某种危险而预先设定的。
行为人只要实施了一定的行为,不论其是否发生了具体的危险都可以认为有侵害法益的危险而构成犯罪。
由此可见,抽象危险犯的行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我国《刑法》中的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都属于抽象危险犯。
二、简答题1.简述故意犯罪的停止状态。
答: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及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按其停止下来时犯罪是否已经完成为标准,可以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1)犯罪的完成形态,即犯罪的既遂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未在中途停止下来而得以进行到终点,行为人完成了犯罪的情形。
(2)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即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居于中途而停止下来,犯罪未进行到终点,行为人没有完成犯罪的情形。
第十五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1S.2课后习凰详解1.我国刑罚体系有什么转点?答:刑跖的体系,足抬根撫刑法的规定以•定的规了搀列的各科刑功方法的总和。
我国刑饕体杀右以下特点;<1>体系定蔡、給构严详我国刑罚由主刑勺附加刑构成…个兜密休系.主刑询加刑分列包括若干刑冲,各个刑种所進成的駅夺性牺苦的内容不同.可以适应不同魁秤.不同犯眾人的状况.对冷种犯耶給予冇效.合运的制栽"卞删与附加刑相互卄充、相須益彭.避龟了单一用种的局限性.刑罚体系中的各种刊牡方法金部由轻和液朴列.主次分明.轻审衔接.结构严谨・如拘役与有期徒刑是不同刑种.但期建却是衔接的.(2)宽严相济、忖标统…刑罚体系由轻血不一的刑种组成・生刑与讯加刑都有経有孔这使得刑罚体系有宽有严.宽严相汛砸立这种刑罚体系,H标是通辻员穿惩罚与敎件相结合的方针,收到预防犯罪的实效。
因为犯罪现彖极为复杂、轻处不一,故删别种类必须有轻有啦:刑罚目的是预阴犯尿,单纯的磴刑与单纯的轮刑都不利丁噸肪犯札(3)内容合理、方法人逍我国刑罚体系的内容具有合理性.具体体現点以下儿个方ifih0)整个刑罚体系的内容符令我国国怖,适伶惩罚与教育改谴的需婆:②衿个刑罚祁包含惩罚与枚育改适的机制:③•些刑种的内容(如普制)体现门机关弓人民群众梅结合同犯邪做斗彳啲方针:⑷以n由刑为中心•同时扩犬了罚金册的适用范怀这反映F・t»r界立法趙徐⑤册种山转到撫的掛列也符合刑罚的发腿方向.同时.我国冏罚方法貝右杆金】・:义人逆性.貝休体下儿个方临乳任何刑罚方法都能使犯赛人愿受相肖的洲夺杵痛苦・(H5M;以愆成剧毀痢苦为H的,b.任何刑种挪不他金何常人格.损碎粹严、摊残肉休、折宿特神,诛迩的内客,c.除死刑立即执行以外,刑罚内容那圧*扯使犯邪人齐恶从笛.改过口祈.2.刑法規定的左刑包柄哪巴划木内容?樹1;刑.尼抿只能紈芒适用而彳唯附加门(也用f;加川的刑助方法.我国刑法规立的主刑包括以卜体本内»«<1> »制背删,炬用对犯織人不尖行兴押帀倣右沏£」・山公安机关依伟恋众监苗改塡的种刊n方浓•窗糾施f+rt 由刑.它的符点雀T对犯卩人不实行关押•犯耶人在社会上处丁相对啊门山状态•但删H1W其定怡潜功范I忆⑵拘役拘必)mi期剥科犯罪人的人crfjin.戏近观制进忖剪幼改垃的谢附罚方法.狗役足•冲自由刑,足介护管制和济期從別之阊的一种次轻刑.拘役的㈱点侥于•它如憾迪刪夺剜»人人身自由的mmm.做相对于育期虢刑米说刑期乂很Mb(3)仃期徙刑仃期徒刑.足指圧淀期琨内剝夺犯乌盼予的人身口由M滥狱或考其他执行场所强制进改适和劳动改诡的•种刑罚方法。
第十三章刑事责任一、概念题刑事责任与刑罚(华南理工2009年研)答:刑事责任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为:①从刑事立法看,刑事责任是衡量行为是否规定为犯罪和如何规定刑罚的依据。
②从刑事司法看,刑事责任是决定是否适用刑罚和如何适用刑罚的标准。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刑法中刑事责任的含义及其特征。
(中南财大2008年研)答:(1)刑事责任的含义刑事责任,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2)刑事责任的特征①刑事责任是刑事法律规定的一种负担。
将刑事责任归结为一种负担,因为刑事责任是一种消极责任,本身具有某种负担之意。
②刑事责任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
实施犯罪行为是刑事责任产生的前提或者原因,没有实施犯罪行为,刑事责任就不可能产生。
“无犯罪则无刑事责任”,是现代刑法公认的原则。
③刑事责任以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为内容。
刑事责任不是承受一般的负担,也不只是承受否定的道德评价,因为这些都说明不了刑事责任的特有性质。
刑事责任是承受刑事处罚或单纯的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④刑事责任只能由犯罪人来承担。
我国刑法实行罪责自负、反对株连的原则,所以刑事责任只有犯罪人即实施犯罪行为者才承担;没有参与实施犯罪,即使与犯罪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也不发生刑事责任问题。
⑤刑事责任由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强制犯罪人承担。
刑事责任是犯罪人向国家所负的责任,它表现了犯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则由其司法机关代表它强制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
2.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
(山东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简述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
(中央党校2008年研)答:(1)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概念①刑事责任,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刑法总论作业参考答案(客观题)第一章刑法概述一、判断题1.× 2.× 3.× 4.√ 5.√二、单选题1-10 DAAAB BCAAD三、多选题1-5 ABC ABC ABC AC ABC6-10 ABC ABCD ABD AB AD四.填空题1.宪法犯罪2.犯罪刑罚3.基本犯罪刑罚4.单行刑法附属刑法5.惩罚犯罪保护人民6.总则分则7.立法解释司法解释8.文理解释论理解释9.1997年10月1日10.最高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判断题1.√2.×3.√4.√5.×二、单选题1-10 CBDDC ADBDD三、多选题1-5 ABCD ABCD ABCD BCD ABC6-10 ABCD BCD ABCD CD ABCD四、填空题1.罪刑法定原则2.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3.排斥绝对不定期刑禁止有罪类推4.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5.罪行刑事责任第三章刑法的效力一、判断题1.√2.×3.×4.×5.√二、单选题1-10 DBACC DBDDA11-15 DCCBD三、多选题1-5 ABCD AC ABCD AB AC6-10 ABC ABCD AC ABC ABCD11-15 ABC ABC ABD CD ABCD四、判断题1.空间效力时间效力2.行为结果3.可以不追究4.负刑事责任免除或者减轻处罚5.外交特权外交途径6.航空器7.条约义务刑事管辖权8.从旧原则从新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从新兼从轻原则9.对地对人刑事管辖权10.行为时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一、判断题1.× 2.√ 3.√ 4.√ 5.×二、单选题1-10 CCDBD AAADD11-15 ADCDA三、多选题1-5 ABCD ABCD BD ABCD AB6-7 BCD ABC四、填空题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2.实质概念混合概念3.基本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4.普通的犯罪构成派生的犯罪构成5.法定加重减轻情节第五章犯罪客体要件一、判断题1.×2.×3.√ 4. × 5. √二、单选题1-10 ACBAA BACAC三、多选题1-5 ABC ABCD AD AD ACD四、判断题1.一般客体侵犯的客体2.同类客体分类客体3.某一类犯罪4.某一种犯罪具体的社会关系5.具体的人具体的物第六章犯罪客观要件一、判断题1.√2.×3.×4.×5.× 6. √ 7. × 8. √ 9. × 10. √二、单选题1-10 CACBD DBADC11-15 DCBDB三、多选题1-5 CD ABCD ACD BCD BCD6-10 ABC ACD ABCD BD ABC11-15 ABD BC AC BC BD四、填空题1.客观外在表现危害结果2.一切犯罪必备要件3.危害结果方法4.意识意志5.以积极的外部动作危害社会6.有义务能够7.关系实际可能造成8.引起被引起9.作为不作为10.构成结果非构成结果第七章犯罪主体要件一、判断题1.×2.√3.×4.×5.× 6. × 7. √ 8. × 9. × 10. √二、单选题1-10 DCCCA ABBCB11-15 ACBAA三、多选题1-5 ABC BC BC ABCD ABC6-10 ABCD AD ABCD ABC ABCD11-15 ABCD CD ABCD AD ABCD四、填空题1.从轻减轻2.应当3.贩卖毒品投放危险物质4.不能辨认不能控制不负5.从轻免除处罚6.应当负刑事责任7.一般主体特殊主体8.自然身份法定身份9.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10.判处罚金判处刑罚第八章犯罪主观要件一、判断题1.×2.√3.√4.√5.√ 6. × 7. √ 8. √ 9. √ 10. ×二、单选题1-10 BDAAA AACBC11-20 BBBDA BCBBD21-25 CBDCD三、多选题1-5 ABC AD ABD ABCD AC6-10 AB ABC ABCD BD AB11-15 AD ABC ABCD ABCD ABCD四、填空题1.明知自己的行为希望放任2.直接故意间接故意3.可能放任4.可能而轻信能够避免5.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6.在客观上损害结果7.犯罪行为8.犯罪目的9.不可抗力意外事件10.法律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第九章正当行为一、判断题1.×2.×3.√4.×5.√ 6. × 7. × 8. × 9. × 10. √二、单选题1-10 BCDAC AAAAB11-20 CAACA DDADD三、多选题1-5 ABCD CD ABCD ABC ABCD6-10 AD BC ABCD ABCD ACD11-15 AB ABD ABD ABD ABC四、填空题1.财产其他权利2.并不存在假想防卫3.负刑事责任减轻免除4.正在发生的危险另一较小的合法利益5.减轻免除6.自救行为正当业务行为依照法令的行为7.偶然防卫8.抢劫、强奸、绑架、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9.职业上业务上10.超过必要限度不应有的损害的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一、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二、单选题1-10 CBADB CDABC11-15 BADDB CACAC三、多选题1-5 ABCD ABD CD BCD ABC6-10 CD BCD ACD BCD AB四、填空题1.着手实行2.自愿3.可以从轻减轻免除4.中止犯5.犯罪未遂。
第十五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一、概念题
1.管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研;东财2010年研;武大2008年研)
答: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交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
管制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刑罚方法。
管制刑的存在,使我国刑罚体系更加完善,因为它作为一种限制自由的刑罚方法,起到了连接剥夺自由刑和非自由刑的纽带作用,使各种刑罚的结构更加紧凑自然。
其特征主要包括:①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
②限制犯罪分子一定的自由。
③对犯罪分子自由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期限。
④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众监督改造。
2.拘役
答:拘役,是指短期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就近强制进行劳动改造的一种刑罚方法。
拘役是一种自由刑,是介于管制和有期徒刑之间的一种次轻刑,拘役的特点在于,它虽然是剥夺犯罪人人身自由的刑罚方法,但相对于有期徒刑来说刑期又很短。
拘役这种刑期较短的刑罚方法既是惩罚犯罪的需要,也是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体现。
3.附加刑(上海海事大学2014年研;人大2005年研)
答:附加刑,是指既可以附加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的刑罚方法。
附加刑的特点在于适用上具有双重性,它既可以作为某种主刑的附加刑适用,也可以作为一种刑罚方法独立适用,几种附加刑还可以同时并用。
我国刑法所规定的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
4.剥夺政治权利(人大2007年研;西北政法2007年研)
答: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人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的权利的一种刑罚方法。
剥夺政治权利是一种资格刑,是剥夺犯罪人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的资格。
根据《刑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③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④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剥夺政治权利适用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罪犯,必要时也适用于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罪犯。
5.罚金与没收财产(武大2007年研)
相关试题:没收财产(西南科技大学2014年研)
答:罚金,是指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
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两者的区别包括:①适用方法不同。
没收财产主要适用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以及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犯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贪污贿赂罪中情节较重的犯罪;而罚金适用于情节较轻的贪利性犯罪。
②内容不同。
没收财产是剥夺犯罪分子个人现实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既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财物;而罚金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数额的金钱,这些金钱不一定是现实所有的。
③执行方式不同。
没收财产只能是一次性没收,不存在着分期执行或减免的问题;而罚金可以分期缴纳,如果分期缴纳确有困难,还可以减免。
6.非刑罚处理方法(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非刑罚处理方法,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适用的刑罚以外的处理方法。
非刑罚处理方法的特点为:对犯罪分子适用,但不具有刑罚性质。
换言之,非刑罚处理方法适用的前提是
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就不能适用非刑罚处理方法。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非刑罚处理方法包括以下三类:①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和责令赔偿经济损失。
②训诫、责令具结悔过和责令赔礼道歉。
③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刑罚体系?刑罚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相关试题:刑罚体系(概念题,河北大学2014年研)
答:(1)刑罚体系的概念
刑罚体系是指刑事立法者从有利于发挥刑罚功能和实现刑罚目的的意愿出发,选择一定的惩罚方法作为刑罚并加以归类,并由刑法依照一定的标准对各种刑罚方法排列而成的刑罚序列。
(2)刑罚体系的特点
①体系完整、结构严谨
我国刑罚由主刑与附加刑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主刑与附加刑分别包括若干刑种,各个刑种所造成的剥夺性痛苦的内容不同,可以适应不同犯罪、不同犯罪人的状况,对各种犯罪给予有效、合适的制裁。
主刑与附加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避免了单一刑种的局限性。
刑罚体系中的各种刑罚方法全部由轻到重排列,主次分明,轻重衔接,结构严谨,如拘役与有期徒刑是不同刑种,但期限却是衔接的。
②宽严相济、目标统一
刑罚体系由轻重不一的刑种组成,主刑与附加刑都有轻有重。
这使得刑罚体系有宽有严,宽严相济。
确立这种刑罚体系,目标是通过贯穿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收到预防犯罪的实
效。
因为犯罪现象极为复杂、轻重不一,故刑罚种类必须有轻有重;刑罚目的是预防犯罪,单纯的重刑与单纯的轻刑都不利于预防犯罪。
③内容合理、方法人道
我国刑罚体系的内容具有合理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整个刑罚体系的内容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惩罚与教育改造的需要。
b.各个刑罚都包含惩罚与教育改造的机制。
c.一些刑种的内容(如管制)体现了专门机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同犯罪做斗争的方针。
d.以自由刑为中心,同时扩大了罚金刑的适用范围,这反映子世界立法趋势。
e.刑种由轻到重的排列也符合刑罚的发展方向。
同时,我国刑罚方法具有社会主义人道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何刑罚方法都能使犯罪人感受相当的剥夺性痛苦,但又不以造成剧烈痛苦为目的;第二、任何刑种都不包含侮辱人格、损害尊严、摧残肉体、折磨精神,牵连亲属的内容;第三、除死刑立即执行以外,刑罚内容都在于促使犯罪人弃恶从善,改过自新。
2.解释我国刑法上的主刑。
(武大2005年研)
答: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1)管制,是指对犯罪人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一种刑罚方法。
管制的特征包括:
①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
②限制犯罪分子一定的自由。
③对犯罪分子自由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期限。
④对被判处管制刑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2)拘役,是指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拘役特
征包括:
①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
②剥夺自由的期限较短。
③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④享受一定的待遇。
(3)有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强迫其劳动并接受教育和改造的刑罚方法。
有期徒刑的特征包括:
①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
②具有一定期限。
③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
④强迫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
(4)无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强制其参加劳动并接受教育和改造的刑罚方法。
无期徒刑的特征包括:
①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
②剥夺自由是没有期限的,即剥夺犯罪分子的终身自由。
③强迫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
④羁押时间不能折抵刑期。
⑤必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5)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两种情况。
因为死刑以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为内容,所以,又称之为生命刑。
又由于死刑是所有刑罚方法中最严厉的刑罚,故又称为极刑。
3.有期徒刑和拘役的区别。
答:(1)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概念
①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②有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强迫其劳动并接受教育和改造的刑罚方法。
(2)有期徒刑和拘役的区别
①执行的场所不同。
拘役是在犯罪分子所在地就近的场所执行,一般在拘役所、看守所执行,而有期徒刑主要在监狱中执行。
②执行机关不同。
拘役的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而有期徒刑的执行机关是监狱。
③期限不同。
有期徒刑的期限长、起点高、幅度大;拘役的期限短、起点低、幅度小。
④执行期间的待遇不同。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而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凡有劳动能力的一律实行无偿的强制劳动,也没有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的待遇。
⑤法律后果不同。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再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构成累犯,而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再犯罪的,不能构成累犯。
4.我国刑法关于死刑核准权的规定。
(人大2007年研)
答:(1)自2007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决定和人民法院组织法原第十三条的规定发布的关于授予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一律废止。
(2)自2007年1月1目起,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各高级人民法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