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标本制备之包埋与切片 (1)
- 格式:pdf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36
病理切片制备
病理切片的制备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取材: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 固定:固定分为小块组织固定法、注射灌注固定法、蒸汽固定法。
3. 脱水:用梯度酒精将组织块内的水分置换出来,可以用脱水机自动完成。
4. 包埋和切片:脱水以后进入石蜡包埋,石蜡凝固后,组织就被包在其中,制成蜡块。
然后将蜡块放在切片机上切成4-6微米薄片展开放在玻片上。
5. 染色封固:石蜡切片要经过苏木素-伊红染色,最后切片封固。
此外,在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规范取材部位,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规范取材使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选好组织块的切面;规范取材使用的刀剪要锋利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可能根据不同的制作设备和材料有所差异。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病理科医生或查阅专业书籍。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组织病理切片是临床病理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步骤,通过对组织标本进行切片、染色和观察,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患者的疾病。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组织病理切片的具体步骤。
1. 标本采集:在进行组织病理切片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标本采集。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决定需要进行组织切片检查的部位,并采集相应的组织标本。
常见的标本包括活检标本、手术标本等。
2. 标本固定:采集到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4%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等。
3. 标本包埋:固定后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包埋处理,即将组织标本置于蜡块中,以便进行切片。
包埋可以帮助维持组织的完整性和形态结构。
4. 组织切片:将包埋好的组织标本切割成薄片,即组织切片。
组织切片的厚度通常为3-5微米,切片时需要使用显微镜预先调整刀片角度和大小。
5. 组织染色:切割好的组织切片需要进行染色处理,以凸显组织细胞的形态和特征。
常用的染色剂包括伊红染、嗜酸性粒染、埃曼若染、普鲁斯染等。
6. 组织观察:染色后的组织切片可以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通过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核的大小和形态等特征,医生可以进行病理诊断。
7. 病理诊断:最终根据对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进行病理诊断,明确患者疾病的类型、程度和预后。
第二篇示例:组织病理切片是病理学检查中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组织切片的制备,医生可以观察组织的形态结构,从而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
下面将介绍一下组织病理切片的步骤。
第一步:标本采集组织病理切片的第一步是采集标本。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组织采集,通常是通过手术或活检的方式获取组织标本。
采集的标本要求完整、清晰,以确保后续的切片制备质量。
第二步:固定采集到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组织的结构和形态。
固定的目的是使细胞和组织中的蛋白质、核酸等不能再发生变性、氧化或降解,防止组织腐败和细胞溶解。
病理包埋流程
一、样品处理
1. 收集待处理的病理样品,确保其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2. 对样品进行固定,通常使用10%中性甲醛溶液,以防止组织自溶和腐败。
3. 对样品进行脱水,可使用不同浓度的酒精进行梯度脱水。
二、组织包埋
1. 选择适当的包埋蜡,根据组织类型和后续制片需求选择。
2. 将脱水后的组织置于包埋模具中,确保组织平整无折叠。
3. 将包埋蜡倒入模具中,覆盖组织并确保蜡与组织充分接触。
4. 对蜡块进行冷却凝固,以便后续切片制作。
三、切片制作
1. 使用切片机将凝固的蜡块切成薄片,厚度通常为3-5
微米。
2. 将切片附着在载玻片上,确保切片平整无皱褶。
3. 对切片进行烘烤,使蜡与玻片牢固结合。
四、染色处理
1. 选择适当的染色方法,如H&E染色、特殊染色等,以突显组织结构和病变。
2. 按照染色流程进行操作,包括脱蜡、染色、脱水、透明等步骤。
3. 对染色后的切片进行封片,防止其干燥和褪色。
五、显微镜观察
1. 将封好片的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组织结构和病变特征。
2. 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初步的病理诊断和分析。
六、结果报告
1. 根据显微镜观察结果,结合临床病史等信息,给出病理诊断和解释。
2. 报告中应包括切片中的病变描述、诊断意见以及可能的疾病类型等信息。
组织石蜡包埋和切片技术组织石蜡包埋和切片技术包埋剂embedding agent在制作切片或超薄切片时,由于组织是柔软的,或局部的软硬不均,这样制作厚薄均匀的切片是困难的。
所以有必要用一定物质浸透组织内部,整个组织一样硬化,以利于切成薄片,这种物质叫做包埋剂。
一股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切片,用石蜡、火棉胶、炭蜡、明胶等作包埋剂;电子显微镜则用环氧树脂、聚苯乙烯树脂、异丁烯树脂及水溶性树脂。
石蜡制片法是将材料经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后包埋在石蜡里面进行切片的方法。
此法适用范围,制片手段完备,能将材料切成极薄的片子(可切至2-8微米左右),并能制成连续的片子,这是其它制片法难以达到的,因此在光学显微镜的制片技术上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除了一些经不住石蜡切片法中所应用的各种药剂处理的材料不能应用石蜡切片以外,一般的材料都可以用此法制片,但有制作时间较长,操作过程复杂以及材料易发硬或发脆等缺点。
该法多采用旋转式切片机进行切片。
石蜡制片操作程序如下:(一)材料的采集与分割采集材料应根据制片的目的和要求而定,材料要有代表性,无病虫害或其它损伤,如要观察病理解剖,则要取病斑、病症部位。
采下的材料应立即放在标本箱或湿布包起来带回实验室进行分割固定(如有条件也可在试验地采集后进行分割固定)。
为使固定液能迅速的渗透材料,材料要进行分割。
分割时动作要迅速,以防材料萎蔫。
分割块的大小,宜小不宜大,一般不超过1cm3,分割后立即杀死固定。
(二)杀死与固定利用药剂迅速把细胞杀死,以保持材料本来的状态和结构。
常用的固定有F.A.A固定液、卡诺固定液等。
将固定液放在具塞小瓶中,投入材料,盖好瓶盖。
用F.A.A 固定液固定,时间至少24小时。
F.A.A固定液既是良好的固定剂,也是保存剂,因此材料可长期保存在固定液中备用。
卡诺固定液穿透力强,固定较小材料一般1~6小时即可,最多不超过24小时。
因卡诺固定液不能做保存剂,所以固定后要用95%、85%酒精浸洗,每级约20min.,然后保存在70%的酒精中备用。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病理组织切片常用的制作方法有三种。
即石蜡切片法,冰冻切片法和火棉胶切片法。
以石蜡切片法为代表,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是:组织取材→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组织包埋→组织切片→展片附贴→切片脱蜡→染色→脱水→染片透明→封固。
以上基本过程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使整个切片制作归于失败。
因此应细致、耐心、认真负责,并事先做好计划安排。
一、取材采取病料,要刀剪锐利,剪切时不可挤压,扯拉病料,以防人为损伤。
切取的工具要清洁。
采取病料越新鲜越好,一般不超过死后24小时。
应选择病变部与可疑病变部切取,切取时要由表及里,有浅入深并包括周围正常组织一部分。
特殊病料应根据器官的结构特点切取。
管状,囊状和皮肤组织应注意垂直切取(横切)。
带有薄膜的组织,要防止切时薄膜分离和脱落。
切取组织块大小,以1.5×1.5×0.3厘米为宜,最厚不宜超过0.5厘米。
组织块病变一面应平整光滑,另一面可不平整,以便包埋时辨认。
切取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装有固定液的磨口玻璃广口瓶中,并做好标记。
二、固定固定的目的是迅速将组织细胞杀死,使细胞中的蛋白质,糖,脂肪等凝固,从而保持与活组织相似的结构状态。
材料取下后,应迅速固定。
固定液数量应为病理组织块的5到20倍。
由于一般把组织块浸入固定液后数小时,固定液渗入组织液的深度只达2到3厘米。
因此,可以放置冰箱内固定,使组织内酶失去作用,细菌也能停止滋生。
最常用的固定液是10%的福尔马林溶液:使用时,用40%的甲醛饱和水溶液10毫升,加水90毫升配成。
三、冲洗固定后的组织块,应将固定液洗去。
一般均用流水(自来水)冲洗12到24小时左右。
及时冲洗尚有停止固定的作用,防止固定过度,有利于制片染色。
冲洗时如不方便用流水冲洗,也可用较大容器盛装水浸洗,每隔相当时间换水一次。
整个浸洗时间比流水冲洗应稍长一些。
酒精固定的组织材料不需冲洗。
如何做出一张合格的组织切片?一般要先取材→固定→透明→包埋→切片,最后进行染色组化等操作。
本文着重叙述取材以后如何进行包埋和切片。
包埋可分为OCT包埋(冰冻切片)与石蜡包埋。
.冰冻切片对于组织的抗原性保留比较好,但是形态保留比较差,一般用来做原位杂交ISH,免疫荧光IF。
冰冻切片较厚一般厚度8~15μm。
冰冻包埋步骤较为简洁,固定之后,直接用镊子将样品放置到样品托上,挤压OCT完全包裹组织,放入冷冻机待OCT凝固即可。
凝固后就可以直接切片。
如果不能及时切片,用锡箔纸包装好,放入-80℃存放。
.石蜡切片,一般用来做HE染色或者免疫组织化学IHC。
厚度更薄,一般为4um,工艺较为复杂并且制作样本的好坏取决于不同组织的种类和组成,更加依赖制作者的经验,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不断优化才能得到最佳的实验条件。
下面是石蜡包埋和切片的具体步骤:一、实验材料动物组织,4%多聚甲醛(PFA),PBS,ddH2O,二甲苯,梯度乙醇,石蜡,石蜡包埋机。
二、实验步骤1、取材:针对各组织部位规范化取新鲜组织,并用刀片单向切割成约3-4mm大小组织块,不要超过5mm。
2、固定:将切好的组织块放入4%多聚甲醛(PFA)中固定,以组织块与4%多聚甲醛体积比1:7为宜。
PFA最好现用现配,一般在4度固定24~48h即可,固定时间因组织而异。
冰冻切片可以直接用丙酮固定。
其他固定液比如缓冲福尔马林PBS配的福尔马林含有K+和Na+,PH=7.4。
固定的原理是采用蛋白质凝固剂,使细胞内的物质尽量接近其生活状态时的形态结构、位置和除水以外的物质的过程。
固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组织细胞自溶与腐败,防止细胞内的酶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使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酶类转变为不溶性物质,以保持原有的结构和生活时相仿。
关于固定液的选择可以参考这篇文章[1]。
3、洗去PFA:固定完毕后,流水冲洗3次,每次5分钟。
4、脱水透明:此步骤应根据不同组织设置合适时间,基本流程如下脱水:30%乙醇→50%乙醇→70%乙醇(关键步骤:可当日2H也可过夜)→95%乙醇1→95%乙醇2→无水乙醇根据不同组织大小和类型调整脱水时间,对于小鼠肝组织95%乙醇控制在30min-1H,100%乙醇5min-30min。
病理样本处理包埋与切片方法探讨病理样本处理:包埋与切片方法探讨病理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在研究过程中,病理样本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探讨病理样本处理中的包埋与切片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深入剖析。
一、包埋方法包埋是将病理组织样本固定、脱水、清洁、浸泡、渗透、包裹于固化剂中并固化,以便制作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的过程。
1. 快速冷冻包埋法快速冷冻包埋法是将组织标本迅速冷冻至-20℃以下,固定在刀座上,使用冷冻切片机进行切片。
这种方法不需要组织固化,能够保存原始的染色形态,适用于一些需要即时诊断的情况。
优点:操作简单快捷,适用于临床紧急情况。
缺点:组织固化不充分,易导致形态变形;冷冻切片质量相对较差,不适合一些特殊染色。
2. 石蜡包埋法石蜡包埋法是将含有标本的石蜡块融化,并将标本浸入石蜡中,冷却后形成固态块,以此完成组织样本的包裹。
这种方法是目前常用的包埋方法。
优点:组织固化充分,形态变形较少;石蜡块稳定、易于保存。
缺点:操作时间相对较长,需要进行多个步骤,费时费力;石蜡中的热融液对组织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二、切片方法切片是指将包埋好的组织标本切割成适当厚度的薄片,用于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
1. 微距切片法微距切片法是利用显微镜下切割组织标本。
具体操作是将病理组织样本固定在切片机上,通过微调控制刀片的运动,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调整刀片的位置。
优点:控制切片的厚度更准确,适用于研究细胞亚结构。
缺点:操作要求高,需要熟练的技术经验;切片速度较慢。
2. 刨切切片法刨切切片法是通过旋转式刨切机切割组织标本,作用类似于削切。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块的组织标本。
优点:切片速度快,适用于体块较大的标本。
缺点:刨除过程中易产生热,对组织造成一定伤害,不适用于一些需要保持原始形态的标本。
三、病理样本处理方法比较1. 包埋方法比较快速冷冻包埋法适用于紧急诊断,但对组织形态保护较差;石蜡包埋法操作步骤繁多,但能够更好地保护组织形态。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组织切片的基本操作步骤。
2. 了解不同组织切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3. 学习显微镜观察技术,观察组织切片的形态结构。
二、实验原理组织切片是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通过将生物组织切成薄片,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和功能。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组织固定:使用固定剂使组织保持原有形态,便于后续处理。
2. 组织脱水:通过乙醇等溶剂使组织中的水分逐渐被取代,便于切片。
3. 组织透明:使用透明剂使组织中的脂类物质溶解,便于切片。
4. 组织包埋:将组织块包埋在石蜡等介质中,便于切片和保存。
5. 组织切片:将包埋好的组织块切成薄片。
6. HE染色:使用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剂对切片进行染色,便于观察组织结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动物组织(如肝脏、肾脏、肌肉等)、石蜡、乙醇、透明剂、HE染色剂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切片机、切片刀、载玻片、烤箱、酒精灯、培养皿等。
四、实验步骤1. 组织固定:将动物组织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24小时。
2. 组织脱水:将固定后的组织依次浸泡于70%、85%、90%、95%、无水乙醇中,每次浸泡时间为1小时。
3. 组织透明:将脱水后的组织浸泡于透明剂中,直至组织完全透明。
4. 组织包埋:将透明后的组织块放入石蜡中,加热使石蜡熔化,待石蜡凝固后取出组织块。
5. 组织切片:将包埋好的组织块置于切片机上,进行切片,片厚约为4微米。
6. 脱蜡:将切片放入二甲苯中脱蜡,每次浸泡时间为30分钟,重复两次。
7. 水化:将脱蜡后的切片依次浸泡于95%、90%、80%、70%乙醇中,每次浸泡时间为10分钟。
8. HE染色:将切片放入苏木精染色液中染色5-10分钟,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再放入伊红染色液中染色2-3分钟,最后用自来水冲洗。
9. 晾干:将染色后的切片放入烤箱中烤干,然后放入载玻片上,滴加少量中性树胶封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肝脏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肝细胞呈多边形,排列整齐,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较深。
病理切片期末总结病理切片是一种重要的病理学诊断方法,具有高分辨率、精确性及客观性等特点。
通过对组织标本的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分级、分期和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和诊断决策。
本文将对病理切片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在期末考试中能够有所收获。
一、常见的病理切片类型1. 组织切片:从活体或尸体中取得的新鲜组织标本,经过固定、包埋、切片等处理方法,然后染色观察。
2. 细胞切片:从胸水、腹水、脑脊液等液体标本中采集到的细胞,经过离心、固定、染色等处理,然后制备成切片。
3. 骨髓切片:从骨髓中采集到的细胞,经过固定、包埋、切片等处理方法,然后染色观察。
4. 胎盘切片:从胎盘中取得的标本,经过固定、包埋、切片等处理方法,然后染色观察。
5. 特殊染色切片:除了常规的组织学染色外,还采用特殊染色方法,如铁染色、胼胝体酸染色、肉芽组织染色等,以更好地观察某些特定结构。
二、病理切片的制备与染色病理切片的制备过程包括固定、包埋、切片和染色四个步骤。
1. 固定:将取得的组织标本用10%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等固定液进行固定,以保持组织的形态和结构。
2. 包埋:将固定后的组织通过一系列的醇溶剂处理,进一步进行脱水、透明化和浸渍,然后放入石蜡中进行包埋。
3. 切片:用切片机将包埋的组织切割成5-10微米的薄片,然后将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
4. 染色:经过脱蜡和脱水处理后,将载玻片上的切片,通过常规染色方法如血液染色(HE 染色)、酸性染色(PAS染色)等,使组织结构和细胞核染色,以便观察和分析。
三、常见病理切片的观察与诊断1. 肿瘤切片观察:通过观察病理切片中的细胞核形态、细胞排列方式、核分裂数等特征,可以判断肿瘤的类型、分级和分期。
2. 炎症切片观察:通过观察病理切片中的炎症细胞类型、数量和炎症灶的特征,可以判断炎症的类型和程度。
3. 代谢性病变切片观察:通过观察病理切片中的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细胞器的异常,可以判断是否存在代谢性病变,如脂肪肝、痛风等。
病理切⽚技术规范(⼀)来源:病理诊断与技术规范病理技术主要包括常规切⽚、冷冻切⽚、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病理学等技⽊其中常规切⽚是最主要、最基础的⼯作;迄今为⽌,病理切⽚制作过程的许多步骤还需⼿⼯操作,因此,强化技术⼈员的责任意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严格执⾏规范化操作,是确保病理技术质量稳步提⾼的前提和保证。
⼀、标本的接收与清点制度(1)巨检结束后,病理医师应向技术组当⾯交付组织块,点清块数,记录并签收。
有特殊要求的标本(如脱钙、糖原染⾊等)应当⾯向技术组说明,以便进⾏特殊处理。
(2)组织包埋完成后必须清点蜡块数量,以防组织块在脱⽔、包埋过程中遗失。
(3)切⽚完成后交付医师时,必须按照记录当⾯清点验收。
⼆、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组织处理:此过程包括固定、脱⽔、透明、浸蜡和包埋,是制作优质切⽚的关键,⼀旦组织处理有⽋缺,往往导致⽆法挽回的后果。
(1)制⽚过程按操作流程进⾏。
(2)有条件的单位应将⼿术⼤标本与活检⼩标本分开固定、脱⽔。
(3)取材后组织应补充固定。
⼿术标本不应少于6h,活检标本不应少于3h;固定液必须及时更换,固定后组织宜流⽔冲洗处理。
(4)固定、脱⽔温度不得⾼于37℃。
(5)包埋⽤⽯蜡必须过滤。
(6)试剂必须及时更换(详见试剂的配制及更换制度)。
2、切⽚:是制⽚技术中技能要求很⾼的步骤,即使是同⼀蜡块,使⽤同⼀台切⽚机和同⼀切⽚⼑,不同的操作者也会切出不同质量的⽚⼦。
(1)切⽚⼑必须锋利,⽤⼒均匀;切⽚厚度以4um为宜,切⽚必须完整,⽆污染、皱褶和⼑痕。
(2)组织⽚贴附应在除去标签位置后居玻⽚的中间,各块组织的⽅向应⼀致。
(3)胃镜、⽀⽓管镜、穿刺等⼩活检组织须做间断连续切⽚,⼀般数量不少于8张。
3、染⾊封⽚(1)烤⽚温度应在60-62℃左右,不得⾼于65℃,时间不能少于20min。
(2)染⾊试剂必须根据切⽚染⾊质量按要求及时更换。
(3)切⽚封固前必须经⼄醇充分脱⽔、⼆甲苯透明,湿封。
病理制片技术――包埋一、意义组织块经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等处理后,用包埋剂(如石蜡、树脂、塑料等)将其包制成含组织块的蜡块或塑料块等的过程称为包埋。
不同的包埋方法有不同的要求,经包埋后,组织可达到一定的硬度和韧度,有利于切成理想的薄片。
二、包埋步骤先将熔化的石蜡注入包埋托内(模具),而后用镊子将经过浸蜡的组织块从脱水盒中取出,放入包埋托中央,放在小冷台上,用镊子轻按组织块,以达到组织块平整,盖上脱水盒底,再加好石蜡,移至冷冻台上,待冷冻好后,卸下组织蜡块待切。
包埋时应根据组织的不同,选择大小型号适合的包埋托;有要求直立包埋的组织要用镊子将组织固定在蜡块中央稍停片刻,以使组织在蜡凝时立住,达到立埋的要求。
三、注意事项1.每次夹取组织块时,镊子用乙醇灯加热至温度适中。
2.包埋托内不要有水、碎蜡等异物,以免影响包埋质量。
3.包埋蜡的温度要控制好,包埋蜡的熔点应为58~60℃。
4.包埋蜡加入少量蜂蜡(蜜蜡),可以增加韧度,利于切片。
5.夹取组织块放人包埋托内时,一定要注意包埋面。
6.包埋好的蜡块,用刀修整时,一定要适当保留蜡块中组织周边的白蜡边,以利于连续切片。
7.每包埋完一块组织,镊子必须擦干净或用乙醇灯烧。
四、自动包埋机简介自动包埋机是对组织经脱水、浸蜡后进行包埋处理的设备。
有多种类型,其设计具有人性化,一般整机由包埋部分和冷冻部分组合而成(一体化简洁紧凑),全自动程序控制,具有延时自动开机功能,加热快速,温控准确,安全可靠,包埋效果好等特点,冷台最低温度可达一5℃,可进行快速冷冻处理包埋块,具有大冷台,冷冻面积大,可放置超大包埋盒或多个包埋盒。
包埋部分温度可以从55~70℃,可储存3~5 L石蜡,自动熔解石蜡,可容纳70~100个样品包埋盒。
金属板表面容易清洗,有2个加热的抽屉,可收集多余的石蜡,进行重新利用,避免石蜡浪费。
具有冷却镊子架,方便使用。
可配放大镜利于小活检标本的包埋;可配脚踏:石蜡注入由脚踏开关控制或上手工控制。
固定标本。
从患者患处取下的标本应立即进行固定,通常使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时间依标本大小而定,大标本需浸泡24-48小时,小标本需浸泡6-8小时。
病理取材。
病理医生通过检查标本,找到病变部位,并切取典型病变组织,切取的组织块应放入特定的包埋盒内并编号。
脱水、透明、浸蜡。
组织经过梯度酒精脱水,以置换出组织中的水分,随后经二甲苯透明处理,最后浸泡在液体石蜡中,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5小时。
组织包埋。
经过脱水、透明、浸蜡的组织被放入融化的石蜡中,待石蜡冷却凝固后,组织被石蜡包裹形成蜡块,这个过程称为包埋。
切片制备。
使用切片机将蜡块切成2~5微米厚的薄片(如300张纸的厚度),这些切片被放入45℃的温水中展平后,捞在涂有防脱剂的载玻片上,随后进行染色。
染色和封片。
对切片进行HE染色,这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首先进行二甲苯脱蜡,然后经过不同梯度的酒精水化,使用苏木素染液进行细胞核染色,随后用伊红进行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染色,最后用酒精脱去余色,二甲苯透明,完成染色过程。
封片时,在玻片上滴加一滴中性树胶,覆盖上清洁的盖玻片,避免产生气泡。
病理检查的工作原理一、病理检查技术1、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通过将取自生物组织中的标本切片、染色以及观察的方法,来诊断病变。
组织标本可以取自手术切除物、活检、尸体解剖等。
组织学检查的方法主要包括:(1)切片:将取自标本中的组织用医用刀片切成薄片,每片厚度通常在5微米左右。
(2)染色:将切片放置在染料中,使细胞核和胞质产生特殊的染色反应,进而可见细胞核、胞质和胞间质的组织结构。
(3)观察:用显微镜观察标本中的细胞和组织结构,根据形态、大小、数量、排列等特征来作出正常或异常诊断。
2、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是通过直接检查体腔、液体或切片中细胞形态和结构变化来诊断病变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细胞标本包括脱落细胞、细胞刮片、穿刺和涂片等。
(1)预处理:对于体腔液体标本,需要通过离心等处理方法将细胞沉淀在玻片上。
对于细胞刮片和穿刺标本,需要将标本通过吸气力将细胞吸附于玻片上。
对于涂片标本,则将细胞涂覆于玻片上。
3、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检查利用抗体与其特异性抗原结合的原理来检测生物样本中特定蛋白的表达和定位。
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生物样本中特定蛋白的结合以及染色反应,可呈现出对生物分子的分子组织定位、表达和分子量等的信息。
(1)取标本:可以从手术切除物、活检、液体标本中取得。
(2)制备切片:通过冰冻、固定和石蜡包埋等方法制备组织切片。
(3)抗体体系:根据目标抗原,选择相应的抗体体系,需要优化荧光染色和信号增强。
(5)观察: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中的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
1、病变的形态学特征病理检查的主要工作是观察组织、细胞或体液中的形态学变化。
各类疾病均有其特定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如癌肿的大小、形状及组织结构,可以反映肿瘤恶性程度的高低,疾病早期和晚期的差异等。
2、病理检查的染色特征染色方法是病理检查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染色剂染色产生的效果不同,可以用于区分细胞核、胞质、胶原纤维、肌纤维及神经纤维等组织成分,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病理诊断。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步骤
本文档将介绍组织病理切片制作的完整步骤。
1. 标本收集和处理
1.1 收集患者的组织标本,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准确标记。
1.2 将组织标本置于合适的中,用适当的缓冲液或固定剂进行
处理,以保持其形态结构并防止腐败。
2. 标本处理和包埋
2.1 用合适的方法将标本固定在组织处理机中,例如将其浸泡
在缓冲液中或使用组织处理机进行自动处理。
2.2 将处理后的标本转移到合适的包埋中,通常使用蜡或树脂
作为包埋材料。
3. 切片制作
3.1 使用专业的旋转切片机将包埋的组织标本切割成薄片,通
常为4-5微米。
3.2 切割后的切片应浸泡在水中,以去除任何残留的包埋材料。
3.3 将切片转移到玻片上,并确保它们平整地展开。
4. 染色
4.1 选择适当的染色方法,如常规组织染色法(H&E染色),以突出组织的形态结构。
4.2 将切片浸泡在染色液中,按照染色方法的要求进行染色处理。
4.3 染色后,通过洗涤和脱水步骤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5. 盖片和封口
5.1 在切片干燥后,将一小滴透明胶液滴在切片上。
5.2 轻轻放置盖片在切片上,确保无气泡和皱纹。
5.3 用封口剂封住盖片和玻片的边缘,以保护切片并防止其损坏。
6. 观察和存储
6.1 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检查组织的结构和病理变化。
6.2 将切片存储在干燥、阴凉和避光的地方,以确保其长期保存和保持质量。
以上是组织病理切片制作的完整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仔细操作和适当的设备来确保切片的质量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