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重叠问题》优质课
- 格式:ppt
- 大小:18.88 MB
- 文档页数:20
重叠问题一等奖说课稿《重叠问题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重叠问题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108页的数学广角例1,也就是重叠问题。
我先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一、说教材1.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增设的内容,也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其实它是属于小学奥数的一个教学内容,但是现在要拿来面对班学生进行教学,无疑在内容上要进行简化,在教学上要进行细化,不然的话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集合的知识体系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但还没有抽象成集合的思想。
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所以集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
本节课教材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2、说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说重点与难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都是: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重叠问题》(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掌握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重叠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叠问题的概念2. 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3. 重叠问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重叠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熟练运用重叠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重叠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重叠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重叠问题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含义。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重叠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找出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重叠问题的概念2. 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3. 重叠问题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重叠问题题目。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尝试用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重叠问题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讲解。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是否能够灵活运用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1. 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如图书堆叠、人群中的重叠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重叠问题的存在。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重叠问题吗?”、“重叠问题有什么特点?”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新课导入阶段:教师需要明确讲解重叠问题的定义,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如果有两堆书,每堆有5本,那么这两堆书重叠的部分有几本?”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重叠问题的含义。
一年级数学重叠问题优质课
【最新版】
目录
1.优质课的概述
2.一年级数学重叠问题的重要性
3.如何教授一年级数学重叠问题
4.教授一年级数学重叠问题的优质课案例
5.总结
正文
【提纲】
1.优质课的概述
优质课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理解知识,并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一年级数学重叠问题的重要性
一年级数学重叠问题是数学中的基础问题,涉及到集合的概念和运算,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如何教授一年级数学重叠问题
教授一年级数学重叠问题,应该从简单的例子入手,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示和实际的操作,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4.教授一年级数学重叠问题的优质课案例
在教授一年级数学重叠问题的优质课中,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重叠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叠问题的概念及分类2. 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及步骤3. 实际问题的解答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叠问题的概念、解决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重叠问题的分类及解决步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如:两辆车并排行驶、两个圆相交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的特点。
2. 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如何计算两个重叠图形的面积?(2)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找出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3)总结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分割法、补全法、公式法。
3. 深入讲解(1)讲解分割法:将重叠部分分割成若干个简单图形,分别计算面积后相加。
(2)讲解补全法:将重叠部分补全成完整图形,计算完整图形的面积,再减去非重叠部分的面积。
(3)讲解公式法:利用公式直接计算重叠部分的面积。
4. 实践应用(1)出示例题:计算两个圆相交的面积。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答案,讲解解题思路。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6.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尝试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应用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应用”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步骤,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重叠问题解决方法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