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四-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笔记

选修四-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笔记

选修四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程度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v: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mol/(l·min)、mol/(l·h)

⑷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应注意

A:化学反应速率都是正值;

B: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不同时刻的化学反应速率是不相同的;

C: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应标明是哪种物质;对于固体或气体反应中的液体物质,反应在其表面进行,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是不变的,因此一般不用固体、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D:对于同一化学反应,用各种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5)影响因素:

①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主要因素)

②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及其他条件)

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变化规律

※注意: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该处知识为易错点,请注意)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压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2 有效碰撞、活化能: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的碰撞,把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活化分子。活化分子具有比普通分子更高的能量,多出的那部分能量叫活化能。

注: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影响反应速率的实质是改变了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增加,反应速率增大,反之减少。

二、化学平衡

(一)1.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

等(同一物质的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且不为零)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及百分含量恒定)

变(外界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直至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平衡的依据(本质为V正=V逆≠0)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 化学平衡移动定义:对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强、浓度等)改变了,平衡混合物各组分的含量也随着改变而对的新的平衡状态,这个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 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已达平衡的可逆反应,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 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也减小,V正减小,V逆也减小,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大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增大方向移动。

※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

相似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动。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5.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附表)

三、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比值。符号:K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变化的浓度,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温度(T)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_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相反。一般地,K>105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

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 = 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 〉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四、等效平衡(此为选学高考考点可能性较小,学有余力者可视情况而情况而定)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只是起始加入

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2、分类

(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第一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必须要保证化学计量数之比与原来相同;同时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来相同。

第二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来相同即可视为二者等效。

(2)定温,定压的等效平衡

只要保证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即可视为等效平衡。

五、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符号为S. 单位:J•mol-1•K-1

(2)体系趋向于有序转变为无序,导致体系的熵增加,这叫做熵增加原理,也是反应方向判断的依据。.

(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固态时最小。

即S(g)〉S(l)〉S(s)

2、反应方向判断依据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判读依据为:

ΔH-TΔS〈0 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注意:(1)ΔH为负,ΔS为正时,任何温度反应都能自发进行(2)ΔH为正,ΔS为负时,任何温度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化学平衡知识点

第二节化学平衡 一、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 各组成成分浓度不再变化,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也减小,v(正)减小,v(逆)减小,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 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大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增大方向移动。 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

衡不移动。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习题一】 (2018?长春一模)已知反应A2(g)+2B2(g)?2AB2(g)△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 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A、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B、升高温度反应速加快; C、升温平衡吸热反应方向进行,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D、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解答】解:A、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逆反应速率增大更多,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故A错误; B、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故B正确; C、该反应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有于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增大压强有利于平衡向气正反应移动,故C错误; D、该反应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进行,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习题二】 (2018春?双流区校级月考)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反应CO(g)+NO2(g)①CO2(g)+NO(g)△H<0,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知识点

第二册第二章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是中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为什么一个反应的进行需要这样或那样的条件呢?这就与下面这两个方面有关:一是反应进行的快慢,即化学反应速率问题;一是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问题。本章就专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首先学习化学反应速率: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和计算: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是用单位时间内任何一种指定的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任何一种指定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的。即单位时间内某物质浓度的变化量。 [例1]按合成氨反应的下列数据求以N 2、H 2、NH 3表示的反应速率。 N 2 + 3H 2 2NH 3 起始浓度 (mol/L ) 1.0 3.0 0 2秒末浓度(mol/L ) 0.6 1.8 0.8 则以N 2、H 2、NH 3的浓度变化表示的速率分别为: 11NH 11H 11N S L mol 4.02 08.0V S L mol 6.028.10.3V S L mol 2.026.00.1V 322------??=-=??=-=??=-= 注意: ①反应速率不取负值; ②速率单位:一般浓度变化量用mol/L, 时间用秒、分、小时等; ③同一化学反应,选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可能有不同的速率数值, 但速率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比。如上例中:0.2:0.6:0.4=1:3:2 ④要区别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上例中指2秒内的平均速率) 二、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 内因:反应物的化学性质。 外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 (1)浓度的影响: 我们知道,同样的木条,在空气中燃烧较慢,在氧气中则很快。 又如:Na 2S 2O 3 + H 2SO 4 = S ↓+SO 2 ↑+ H 2O + Na 2SO 4 浓度大→快 析出硫的速率 浓度小→慢 结论: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气体或溶液)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对于反应体系体积不变的化学反应,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值表示。 某一物质A的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为: 式中——某物质A的浓度变化,常用单位为mol·L-1。 ——某段时间间隔,常用单位为s,min,h。 υ——物质A的反应速率,常用单位是mol·L-1·s-1,mol·L-1·s-1等。 (3)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规律 ①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间的关系 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数值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规律 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这是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或换算的依据。 (4)化学反应速率的特点 ①反应速率不取负值,用任何一种物质的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都不取负值。 ②同一化学反应选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可能有不同的速率数值,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③化学反应速率是指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小贴士:①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指的是某物质在某一段时间内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而不是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②由于在反应中纯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对于有纯液体或纯固体参加的反应一般不用纯液体或纯固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其化学反应速率与其表面积大小有关,而与其物质的量的多少无关。通常是通过增大该物质的表 面积(如粉碎成细小颗粒、充分搅拌、振荡等)来加快反应速率。 ③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其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这些不同的数值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的速率。因此,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时,必须指明是用反应体系中的哪种物质做标准。 2、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

(完整版)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

?一、化学反应速率 ? 1. 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⑷影响因素: ?①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 ?②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 ? 2. ※注意:(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可以认为反应速率不变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体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二、化学平衡 (一)1.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_不移动_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__减小__,生成物浓度也_减小_, V正_减小__,V逆也_减小__,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_大_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__吸热反应______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放热反应__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__体积缩小___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___体积增大__方向移动。 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__不移动___。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_时间_。 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___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____比值。符号:__K__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思维导图:2-1化学反应速率(含答案)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2012·上海,双选)为探究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以v(H2)表示)。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某些物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入NH4HSO4固体,v(H2)不变 B.加入少量水,v(H2)减小 C.加入CH3COONa固体,v(H2)减小 D.滴加少量CuSO4溶液,v(H2)减小 【答案】BC

2.(2011海南,双选)对于可逆反应H2(g)+I2(g)2HI(g),在温度一定下由H2(g)和I2(g)开始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2(g)的消耗速率与HI(g)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1 B. 反应进行的净速率是正、逆反应速率之差 C. 正、逆反应速率的比值是恒定的 D. 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答案】BD

3.(2012·福建卷)一定条件下,溶液的酸碱性对TiO2光催化染料R降解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0~50 min之间,pH=2和pH=7时R的降解百分率相等

B.溶液酸性越强,R的降解速率越小 C.R的起始浓度越小,降解速率越大 D.在20~25 min之间,pH=10时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0.04 mol·L-1·min-1 【答案】D 4.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常用于消毒、灭菌等。 (1)O3与KI溶液反应生成的两种单质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填分子式) (2)O3在水中易分解,一定条件下,O3的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t)如题表所示。已知:O3的起始浓度为0.0216 mol/L。

高二化学选修四 (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 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 知识手册

高二化学选修四 (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知识手册

化学反应与能量 考点一焓变与反应热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变化: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2)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守恒: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热能、光能、电能等。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2.焓变、反应热 (1)定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热效应。 (2)符号:ΔH。 (3)单位:kJ·mol-1或kJ/mol。 3.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如图所示。 (2)从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的角度分析 (3)记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①可燃物的燃烧;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 ⑤物质的缓慢氧化等。 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盐的水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③Ba(OH)2·8H2O与NH4Cl 反应;④碳和水蒸气、C和CO2的反应等。

正确理解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 (1)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但不影响焓变的大小。 (2)在无催化剂的情况下,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即E1=E2+|ΔH|。 1.熟记反应热ΔH的基本计算公式 Δ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ΔH=反应物的总键能之和-生成物的总键能之和 2.规避两个易失分点 (1)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是同时进行的,缺少任何一个过程都不是化学变化。 (2)常见物质中的化学键数目 物质 CO2 (C===O) CH4 (C—H) P4 (P—P) SiO2 (Si—O) 石墨金刚石 S8 (S—S) Si 键数 2 4 6 4 1.5 2 8 2 考点二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 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 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如: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表示:2 mol氢气和1 mol氧气反应生成2 mol液态水时放出571.6 kJ的热量。 3.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注意事项 (1)注明反应条件:反应热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绝大多数反应是在25 ℃、101 kPa 下进行的,可不注明。

选修四-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笔记

选修四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程度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v: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mol/(l·min)、mol/(l·h) ⑷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应注意 A:化学反应速率都是正值; B: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不同时刻的化学反应速率是不相同的; C: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应标明是哪种物质;对于固体或气体反应中的液体物质,反应在其表面进行,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是不变的,因此一般不用固体、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D:对于同一化学反应,用各种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5)影响因素: ①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主要因素)

②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及其他条件) 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变化规律 ※注意: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该处知识为易错点,请注意)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压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2 有效碰撞、活化能: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的碰撞,把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活化分子。活化分子具有比普通分子更高的能量,多出的那部分能量叫活化能。 注: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影响反应速率的实质是改变了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增加,反应速率增大,反之减少。

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很多高中生都认为化学学习很难,其实需要高中化学只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认真的学习态度。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考点1: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表达式:___________ 。 其常用的单位是__________ 、或__________ 。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主要因素)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 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 (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 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②活化能:如图 图中: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E3,反应热为E1-E2。(注: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 ③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之间能够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 (2)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考点2: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压)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

考点3:化学平衡的移动 1、概念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化学平衡状态的转化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正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 5、勒夏特列原理 定义: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C、P或T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原理适用的范围:已达平衡的体系、所有的平衡状态(如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和只限于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勒夏特列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解释: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发生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对这种条件的改变,而不是抵消这种改变,也就是说:外界因素对平衡体系的影响占主要方面。 高二化学学哪几本书? 《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选修3: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常考化学常识 材料及成分

化学反应速率笔记

1.化学平衡常数 (1)意义:化学平衡常数K 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K 越大,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K >105时,可以认为该反应已经进行完全。K 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 (2)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对于可逆化学反应m A(g)+n B(g)≒p C(g)+q D(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K =c p (C )·c q (D )c m (A )·c n (B ) 。 另可用压强平衡常数表示:K p =p p (C )·p q (D )p m (A )·p n (B ) [p (C)为平衡时气体C 的分压]。 注意 ①不要把反应体系中固体、纯液体以及稀水溶液中水的浓度写进平衡常数表达式。 平衡分压=平衡时总压×该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 (3)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平衡常数 ①同一可逆反应中,K 正·K 逆=1。 ②同一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等倍扩大或缩小n 倍,则新平衡常数K ′与原平衡常数K 间的关系是K ′=K n 或K ′=n K 。 ③几个可逆反应方程式相加,得总方程式,则总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各分步反应平衡常数之积。方程式相减所得反应的平衡常数为两个平衡常数之比。 ④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必须拆成离子方程式再计算平衡常数。 (4)应用: ①利用K 判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升高温度:若K 增大 说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降低温度:若K 增大 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若K 减小 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若K 减小 说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②利用K 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若任意状态下的生成物与反应物的 浓度幂之积的比值为Qc ,则Qc >K ,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Qc =K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Qc <K ,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2.转化率、产率及分压的计算 反应物转化率=反应物的变化量反应物的起始量×100% 产物的产率=生成物的实际产量生成物的理论产量 ×100% 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3.常用的气体定律 同温同体积:p (前)∶p (后)=n (前)∶n (后) 同温同压强:ρ(前)ρ(后)=M (前)M (后)=V (后)V (前)=n (后)n (前) 4.K p 与k 正、k 逆的关系 以2NO 2≒N 2O 4为例 ⎦⎥⎤ v (正)=k 正p 2(NO 2)v (逆)=k 逆p (N 2O 4)――→平衡时v (正)=v (逆) k 正p 2(NO 2)=k 逆p (N 2O 4)―→k 正k 逆=p (N 2O 4)p 2(NO 2) =K p 。 5.化学平衡计算的基本模式——“三段式” 根据反应进行(或平衡移动)的方向,设出某反应物消耗的量,然后列式求解。 例如: m A + n B ≒ p C + q D 起始量: a b 0 0 变化量: mx nx px qx 平衡量: a -mx b -nx px qx 其中:①代入的必须是平衡时的物质的量浓度 ②在计算平衡常数时,要注意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状态。 明确三个关系 ①对于同一反应物,起始量-转化量=平衡量。 ②对于同一生成物,起始量+转化量=平衡量。 ③各变化量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6.恒温恒压密闭容器中K c 的计算 例如:恒温恒压下向V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SO 2和1 mol O 2,平衡时n (SO 2)=1 mol ,求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知识点归纳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专题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掌握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1概念: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表达式:t c v ∆∆=(A) (A);单位:mol/L ·min 或mol/L ·s; 3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了解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①“动” :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即:v 正=v 逆≠0 ②“等” :达到化学平衡时v 正=v 逆,即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③“定” :外界条件不变时,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各物质的浓度、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④“变” :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影响平衡的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即被破坏,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3.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涵义; 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会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4.学会应用建立等效平衡的思维方式解决化学平衡中的常见问题; 经典题型 一、化学反应速率 题型一:根据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反应速率 例1反应4NH 3g+5O 2g 4NOg+6H 2Og 在10L 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X v 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C A .)mol/(L 0.010)(NH 3s v ⋅= B .)mol/(L 0.001)(O 2s v ⋅= C .)mol/(L 0.001(NO)s v ⋅= D .)mol/(L 0.045O)(H 2s v ⋅= 方法点拨 速率之比 化学计量数之比 题型二:以图象形式给出条件,计算反应速率 例2某温度时,在2L 容器中,X 、Y 、Z 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3X+Y_______2Z_______;反应开始至2min,用Z 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L ·min__________; 题型三:根据已知的浓度、温度等条件,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 例3把下列四种X 溶液分别加入四个盛有10mL 2mol/L 盐酸的烧杯中,均加水稀释到50mL,此时,X 和盐酸缓慢地进行反应,其中反应最快的是 B A .10℃20mL 3mol/L 的X 溶液 B .20℃30mL 2mol/L 的X 溶液 C .20℃10mL 4mol/L 的X 溶液 D .10℃10mL 2mol/L 的X 溶液 二、化学平衡 题型四:已知一个可逆反应、一种起始状态 例4把6 mol A 气体和5 mol B 气体混合放入4 L 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化学平衡知识点

第二节化学平衡 大地二中张清泉 一、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 各组成成分浓度不再变化,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也减小,v()减小,v(逆)减小,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 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大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增大方向移动。 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或增压与溶液稀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动。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习题一】 (2018•长春一模)已知反应A2(g)+2B2(g)⇌2AB2g)△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 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增加,从而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A、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B、升高度反应速加快; C、温平衡吸热反应方向进行,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D、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解答】解:A、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逆反应速率增大更多,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故A错误; B、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故B正确; C、该反应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升高度有于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增大压强有利于平衡向气正反应移动,故C错误; D、该反应正反应是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进行,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习题二】 (2018春•双流区校级月考)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反应CO(g)+NO2(g)①CO2(g)+NO(g)△H<0,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复习专题 1. 化学反应速率: ⑴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通过计算式:v =Δc /Δt来理解其概念: 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消耗的时间Δt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Δc有关; ②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可以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但这些数值所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速率;因此,表示反应速率时,必须说明用哪种物质作为标准;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时,其比值一定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化学反应mAg + nBg pCg + qDg 的:vA∶vB∶vC∶vD = m∶n∶p∶q ③一般来说,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进行而逐渐减慢;因此某一段时间内的化学反应速率,实际是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I.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Ⅱ.条件因素外因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①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活化分子总数,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值得注意的是,固态物质和纯液态物质的浓度可视为常数; ②压强:对于气体而言,压缩气体体积,可以增大浓度,从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增大气体压强时,不能改变反应气体的浓度,则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③温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分子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

百分数,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④催化剂:使用催化剂能等同地改变可逆反应的正、逆化学反应速率; ⑤其他因素;如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光、不同溶剂、超声波等; 2. 化学平衡: ⑴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可逆反应; ⑵化学平衡的概念略; ⑶化学平衡的特征: 动:动态平衡;平衡时v正==v逆≠0 等:v正=v逆 定:条件一定,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一定不是相等; 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⑷化学平衡的标志:处于化学平衡时: ①速率标志:v正=v逆≠0; ②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③反应物的转化率、生成物的产率不再发生变化; ④反应物反应时破坏的化学键与逆反应得到的反应物形成的化学键种类和数量相同; ⑤对于气体体积数不同的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体积和压强也不再发生变化; 例1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 + B2g 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C A.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AB B. 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高中化学笔记(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v ) (1) 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 计算公式:v=Δc/Δt (υ:平均速率,Δc :浓度变化,Δt :时间)单位:mol/(L ·s ) ⑷ 影响因素: ①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 ② 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概念中的反应速率实际上是某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反应速率。时间间隔越短, 在这段时间发生的浓度变化越接近瞬时反应速率(指在某一瞬间的反应速率)。 ②、对某一具体化学反应来说,在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数值往往 不同。用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③、气体的浓度用容器的体积 气体的物质的量 来表示。 ④、无论用任何物质来表示,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都取正值,反应 速率都为正数(没有负数) ⑤、在反应中对于固体或纯液体而言,其物质的量浓度无意义,所以不用它们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2. 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结论: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减小反应 物的浓度,可以减小化学反应的速率。 注意: a 、此规律只适用于气体或溶液的反应。 b 、对于纯固体或液体的反应物,一般情况下其浓度是常数,因此改变它们的量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率。原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某一反应来说,活化分子百分数是一定的,所以当反应物的浓度增大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增多,活化分子数也相应的增多,反应速率也必然增大。 (2)、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压强对可逆反应气体系数减小方向的速率影响更大) 结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若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复习

第二单元复习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v) (1)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2)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3)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 2. 条件因素(外因):浓度(固体和纯液体除外),压强(方程式中必须要有气体),温度(提高了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浓度和压强主要是通过使单位体积内分子总数增大来增大反应速率,温度和压强主要是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来增大反应速率。 3. 浓度和压强是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温度和催化剂是分子总数不变。 三、化学平衡 1. 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各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 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 判断平衡的依据 四、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 2. 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选修四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选修四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选修四目录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考点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区别 特别注意: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一切燃烧反应; ②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③酸碱中和反应; ④铝热反应; ⑤大多数化合反应(但有些化合反应是吸热反应,如:N2+O2=2NO,CO2+C=2CO 等均为吸热反应)。 3、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Ba(OH)2·8H2O与NH4Cl反应; ②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③等也是吸热反应; ④水解反应 考点2:反应热计算的依据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 反应热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 ΔH=E生成物-E反应物。 3.根据键能计算 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4.根据盖斯定律计算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温馨提示: ①盖斯定律的主要用途是用已知反应的反应热来推知相关反应的反应热。 ②热化学方程式之间的“+”“-”等数学运算,对应ΔH也进行“+”“-”等数学计算。 5.根据物质燃烧放热数值计算:Q(放)=n(可燃物)×|ΔH|。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考点1: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表达式:___________ 。 其常用的单位是__________ 、或__________ 。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主要因素)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 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 (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 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②活化能:如图 图中: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E3,反应热为E1-E2。(注: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 ③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之间能够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 (2)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罟平衡 知识点归纳■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有:v(A) : v(B) : v(C) : v(D) =m : n : p : q 讽A) _ y(B) _ "(C)_ ND) m n p q

或: ③化学反应速率不取负值而只取正值. ④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反应不是以同样的速率进行的,因此,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有效碰撞]化学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是反应物分子(或离子)之间要相互接触并发生碰撞,但并不是反应物分子(或离子)间的每一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类碰撞叫做有效碰撞. [活化分子]能量较高的、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 说明①活化分子不一定能够发生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在碰撞时必须要有合适的取向才能发生有效碰撞.②活化分子在反应物分子中所占的百分数叫做活化分子百分数.当温度一定时,对某一反应而言,活化分子百分数是一定的.活化分子百分数越大,活化分子数越多,有效碰撞次数越多.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I.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II.条件因素(外因) 压强 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除体积),增大压强,即体积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减小.若体积不变,加压(加入不参加此化学反应的气体)反应速率就不变.因为浓度不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就不变.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加入反应物,同样是加压,增加反应物浓度,速率也会增加. 温度 只要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获得能量,使一部分原来能量较低分子变成活化分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____化学选修4笔记

化学选修4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小结: 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 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 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 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 3、反应热在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 二、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C元素转化为CO2,而不是CO;H元素转化为H2O(l),而不是H2O(g), N元素转化为N2。如:H2(g)+ 1/2 O2(g) = H2O(l); △H =-285.8 kJ/mol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燃料是以1mol作为标准,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其它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用分数表示;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1)目的:①用量热法测定HCl与NaOH的中和热。②了解化学标定法,并掌握其操作。 (2)原理:在298K、溶液足够稀的情况下,1molOH-与1molH+中和,可放出57.3.kJ 的热量。即:H+(aq)+OH-(aq) =H2O(aq) △H=-57.3kJ/mol (3)仪器和实验: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