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重大事件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12
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的精神---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开始后,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的地位,“报禁言禁”的藩篱被冲倒,官绅士民破天荒第一次得到了办报的自由权利。
7月26日,光绪帝就孙家鼐奏遵议上海《实务报》改为官报以这发布上谕。
该上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
它的基本精神有1、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2、公开承认各地出版的报馆的合法地位i,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3、需要说明的是,该上谕,表面上是光绪应孙家鼐之请,实际上孙的本意是为了通过全面开放“报禁”这一举措来抑制《实务官报》地位的上升。
12、新闻官司之《苏报》案---因为发生在上海租界内,由于租界当局的两面政策而使清廷未能完全得逞。
1903年,上海《苏报》的专项革命立场及《苏报》案的发生,不仅扩大了《苏报》等革命报刊在社会上的影响,而且还促进了革命报刊在国内的大发展。
《苏报》1896年6月26日在上海创刊,创刊人是胡璋,以其日本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在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注册,打着日商招牌出版发行,内容倒是市井琐事和作奸犯科的社会新闻,文字水平低劣,曾因刊登黄色新闻和敲诈勒索之事被人控告,弄得声名狼藉,难以为继。
1899年将该报卖给陈范。
陈范曾任知县一处理教案未合朝廷意而被革职,后移居上海“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思想上倾向于保皇立宪。
后因受到蔡元培所创的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中的革命青年而受到革命影响,该报开始由转向革命到同情、支持、投身革命。
于是,《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1903年5月真是聘章士钊文《苏报》主笔,明确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发表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撰写的序言和章士钊的《读革命军》两篇评介文章ect。
该报的激进宣传引起清廷的恼怒和嫉恨。
所以勾结上海租界查封《苏报》打不报馆和爱国学社社员。
章太炎等被捕,邹容自动投案,《苏报》被查封。
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性突破:评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事报道2003 年 3 月 20 日上午,北京时间 1035 分,美国开始对伊拉克进行军 事打击。
如果说这并不出乎国际社会之意料的话,那么,6 分钟之后中央电视 台第四套节目即中文国际频道切出巴格达现场画面并同步飞出字幕伊拉 克战争打响,巴格达发出爆炸声且随即连续推出关注伊拉克战事特别报道, 则大大出乎中国人的意料了。
随后跟进的央视一套即新闻综合频道和九套即英语国际频道的伊拉 克战争直播报道,则合力将中国电视新闻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 了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性突破,被传媒专家称之为中国新闻史上的标志性 事件。
一、新闻本性的回归追踪事实央视伊战报道的最大突破,在于对新闻 本性的回归,即追踪事实。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追踪事实是新闻报道的本义。
然而,长期以来,新闻报道与事实之间往往出现种种脱节现象,或是 无中生有的造假,或是有中生无的盖真,或是有无难辨的乱真,或是追名 逐利的炒作,或是别有用心的制造舆论,并美其名曰为议程设置。
这是新闻报道的不幸,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悲哀,更是新闻受众的灾难。
长期以来,中国新闻传播积重难返的,正是对新闻本性的偏移甚至背 离。
央视伊战报道最令人耳目一新之处,正是对于新闻本性的返朴归真。
如果说伊拉克战事既是对传统军事理论的检验,也是对美国新军事理 论的检验的话,那么,央视伊战报道则是对中国新闻报道的检验。
众所周知,伊拉克战事报道是在新一届中央政府诞生两天后推出的。
若没有中央高层领导的支持或默许,这样的报道是绝对不可能同观众 见面的。
有鉴于此,我们不能不说其中或许蕴含着新一代领导人尝试政治文明 建设的良苦用心。
至于包括新闻策划在内的新闻传播理念,也在这次伊拉克战事报道的 过程中得到了检验,即客观事实只能由当事人来策划,新闻工作者则只能 策划新闻报道这一主观反映客观的新闻活动,否则便会本末倒置并难免误 入歧途以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
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
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
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
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
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劝世良言》、《圣课时》等,其中《劝世良言》对洪秀全有很大影响。
5、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9、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933年为此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成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曾任《新华日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邹韬奋参加过哪些新闻出版活动?P2161.1922应黄炎培之聘,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部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2.1926.10,担任《生活》周刊主编3.1932.7,创办生活书店,与生活周刊社分开,以保存实力4.1935.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5.1936.6月7日在香港创办一生中唯一的《生活日报》,后在1936年8月23日改为《生活星期刊》迁往上海出版,任主编和发行人6.1937.8月19日,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7.1938.7,创办并任《全民抗战》主编8.1941.5月17日在香港复刊《大众生活》(1944年7月24日病逝)瞿秋白参加过哪些新闻出版活动?P178 1791919年,五四时期主编《新社会》旬刊1920年以特派员身份赴苏俄采访,写下大量通讯报告集,其中最著名的有《饿乡纪程》《赤都心史》1923年回国后,主编《向导》周报,《新青年》季刊和不定期刊,《前锋》月刊1925年主编《热血日报》1927年主编《布尔塞维克》周刊1931-1932领导中国新闻研究会和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工作1932领导中国工农通讯社工作1934年担任《红色中华》编委和社长廖承志参加过哪些新闻出版活动?出生在日本,其实是惠州人。
1.1929年领导出版中国海员工会会刊《中国海员》并与成仿吾等人创办《赤光》杂志2.1936年担任红中社的外文翻译工作3.1937年创办《解放》周刊,并主编《斗争》杂志4.1941.4在香港创办《华商报》5.1946.7—1949.3任新华社社长6.1947年7月年在山西领导建立“第二个陕北新华广播电台”7.1949年6月,任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8.曾担任《解放日报》社长梁启超有哪些新闻思想?P86 129 1301、提出了报馆的“两大天职”。
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
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提出了办报的“四项原则”。
○1宗旨定而高○2思想新而正○3材料富而当○4报事确而速3、系统地研究了资产阶级的舆论观分别是舆论的定义、舆论的分类、舆论的形式、舆论的力量、舆论与报刊的关系、报刊如何才能健全舆论(林语堂将梁启超的舆论观翻译)4.总结了宣传的“两大方法”:浸润和煽动陈独秀在编辑《新青年》有何贡献?P162-- 1631.制定办刊方针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宣传政策与方针(批评时政,非其旨也)2.组织编者、写作者队伍(其中有北大文学院教授)3.提出开展思想斗争的原则对旧思想、旧作风等批判4..既当主编,又当记者.勤奋写作(54期《新青年》出版大量文章)如何评价兴中会时期资产阶级办报活动?三大贡献○1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2对当时颇为盛行的改良主义思潮进行初步批评,使许多原来支持保皇派的人转而支持革命派,③宣传了资产阶级伦理道德观念,批判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和以顽固封建秩序为目的的封建道德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1.《中国日报》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其宣传内容主要包括:1)揭露清政府的腐朽和卖国行径,宣传排满反清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倡导共和3)支援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宣传和声援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行动4)谴责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2.《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
2)进行民权革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1)《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2)《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3)《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占了上风于是着革命即将胜利。
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转变立场。
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3.有人称民国初期为“报界的黄金时代”,试述当时我国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新祥旭名师:2017年新闻传播学考研中国新闻史大事件汇总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713—741 年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封建官报,在首都长安出现,史称“开元杂报”。
851年孙樵的《读开元杂报》876年“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报纸”。
981年宋朝当局对各进奏院的传报活动,进行统一管理。
999年宋朝当局对邸报的发行,实行定本制度。
1156年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周麟之在所写的《论禁小报》一文中,对小报的情况作了描述,并要求严厉查禁。
1188年正月十二日,皇帝发布诏令,查禁小报。
1236年赵升在其所著的《朝野类要》一书中,第一次把报纸和新闻这两个名词联系了起来。
1638年明朝开始出现使用活版印刷的邸报。
1726年小抄发行人何遇恩、邵南山因报道雍正在圆明园游园事失实,被处决。
1750年发生了一起地方官员伪造题奏和御批,通过提塘向各地传抄的重大事件。
1753年经过多方追查后,有关人员受到严惩。
卢鲁生因为在押期间病重,不待结案,提前凌迟处死。
刘时达和按家属缘坐例入罪的卢鲁生的两个儿子卢锡龄、卢锡荣均判斩刑。
1770年有署名“公慎堂”的民间报房在乾嘉两朝公开营业达30年以上。
这是目前知道的第一家有名号可考的民间报房。
第二章十九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刊。
月刊。
是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的中文刊物。
由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主办。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停刊。
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主办的葡文报纸《蜜蜂华报》(或《中国的蜜蜂》)在澳门创刊。
周刊。
创办人是葡萄牙人中的立宪派首领巴波沙少校。
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最早的近代化报纸,同时也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外文报纸。
1823年12月停刊。
1823年7月,中文《特选撮要》月刊创刊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
英籍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1826年停刊。
1827年11月8日,英文《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
建国六十年中国传媒发展的大事中国传媒事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下面将重点介绍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事。
1. 《解放日报》创刊:1948年5月15日,《解放日报》在沈阳创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的官方代表,承担着宣传党的声音和思想的重要任务。
2. 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成立了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中国广播电台,成为全国范围内的重要媒体平台。
3. 新闻改革:1980年代,中国开启了媒体改革的大门,新闻媒体开始拥抱市场经济,多家报刊成立,新闻自由度获得明显提升,新闻报道开始真实客观,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4.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上的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闻传播途径得到了极大拓展。
5.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中国传媒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媒体通过对奥运会的全程报道,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成果,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6.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崛起:2008年之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移动互联网时代崛起。
中国的传媒行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机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和娱乐内容,传媒平台也得以进一步创新发展。
这些大事标志着中国传媒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展现了中国在新闻传媒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传媒事业还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继续发展的话题:7. 文化产业的崛起:200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传媒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有了显著提升。
8.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进行社交互动的主要渠道。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大事件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
一、《新青年》创刊《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这份杂志由陈独秀创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宣传平台。
通过《新青年》的发行,中国的文化界开始探索以科学、民主、进步为导向的新思潮。
二、解放军报创刊解放军报的创刊是中国媒体史上重要的一步。
这份报纸成立于1946年,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学习、宣传和指导的重要媒体机构。
解放军报的创刊开创了军队媒体的先河,为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新华社成立新华社于1931年成立,是中国最重要的新闻机构之一。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从民族解放的阶段进入到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新华社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权威性,曾经报道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四、《人民日报》创刊《人民日报》的创刊是中国传媒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它成立于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
《人民日报》的创刊改变了过去中国媒体行业政治性很强的局面,转而追求理性、准确和多元的报道,为中国媒体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五、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的普及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范围大大扩大,为公众获取新闻消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同时,互联网也为公众参与新闻评论和互动提供了平台,推动了媒体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六、十九大精神的宣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
这次会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重要影响。
各大媒体广泛宣传了十九大的精神,引导了社会舆论,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阶段媒体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一、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发展---1928年提出“以党治报”的方针。
“九一八”后,为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意等国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1、效法法西斯主义“国家之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和镇压。
2、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ie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据此,国民党将强化其自身的新闻事业以获取“新闻最高领导权”作为新闻统治的核心。
还积极影响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的政策,将政治统制渗透于新闻业务活动,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和报道审查等各方面,从而消灭反动报纸及通讯社,取缔灰色新闻及毒素新闻,淘汰肤浅落伍桀骜不驯的新闻记者。
抗战初期新闻统治一度较前缓和,但进入相持阶段后,其新闻统制思想和政策又开始继续发展。
提出“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等口号,大力开展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宣传。
要求一切思想言论和行动已国民党的意志为准绳。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打出“和平建国”的旗帜,继续鼓吹“国家统一”的论调,新闻统制思想和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8年当局开始制定与颁行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规,并根据这些法规建立起新闻宣传审查制度和新闻出版等级制度。
A、宣传审查制度—目的为杜绝一切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新闻宣传内容。
开始实行的标志《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的颁布。
B、报刊登记制度—目的为取缔一切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报刊。
将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宣传报道扼杀在胞胎中。
30年代后,有关新闻出版统制的立法活动较前更为频繁。
A、制定与颁行《出版法》,将其施行的种种新闻出版统制手段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
B、通过制定与颁行非常法,加重对有害其政治统治的新闻宣传活动的惩罚,加强国民党当局对上述活动的紧急处置权。
3、建立与完善新闻出版检查制度。
这是30年代上半叶国民党当局开展新闻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实行新闻统制政策的最为重要的法律举措。
将出版后审查制度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
对不服检查的报纸举证机关有权予以一日至一星期的停刊处分后其他必要处分。
对图书杂志实行图书杂志团搞送审制度。
广播法规的制定也成了这一时期新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基本精神有a、在事业建设上放开。
第一次在法律上明文规定民间具有创建广播电台的自由权利。
b、在宣传内容上收紧。
对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均有详尽的规定。
战时新闻检查法令的大量颁布和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的日趋完善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新闻统制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对图书杂志采取原稿审查办法,对所有未经原稿审查的书刊一律予以取缔。
40年代后,当局开始以政府的名义管制新闻出版事业。
因而有关新闻出版检查的法律,法令的发布机构不再是国民党系统的机构,而是国民政府及其组成部分。
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改而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
此后,国民政府在名义上取代国民党中央主持战时新闻出版检查工作。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表面上多次作出给人民言论出版自由的许诺,却继续实施其对新闻界实施全面统制的发动反动政策。
国民对新闻事业在接受敌伪新闻业财产的基础上迅速重建对新兴的广播事业的统治也因有关法规的日趋完备儿进一步加强,而有进步的新闻事业则因无法通过国民党政府的核准登记而失去了生存和发展之地。
内战爆发后,特别是发展到最后激战阶段后,当局借口非常时期,颁布了大批非常法规,将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剥夺殆尽,将新闻统制制度强化到令人恐怖的程度。
二、新闻统制制度主要内容和特点---其实质完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新闻法律制度。
(一)其主要内容有1、限制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
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旗帜,表面上发布开放“言禁”的通电,不得不承认人民享有言论出版的自由,又明确规定人民享有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必须限制在法律范围之内.2、新闻事业的创办及其条件。
始终实行审核制度,ie名为登记,实为批准的制度,以便禁绝一切对国民党统治不利的报刊。
30年12月的《出版法》仅就字面含义而言,报纸的创办似乎改成了登记制度。
但根据31年颁布的《出版法实施细则》规定,报刊发行人在提出申请登记后,仍与以前一样要经过一番审核手续。
它还对报刊发行人或编辑人的条件作了限制性的规定。
37年的修订版,对报刊登记审核制度又作了许多新的具体规定,进一步强化国民党对希讷事业的直接控制。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当局还规定了各类地区设立报社、通讯社的限定数额。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曾以节约纸张为名,限制报刊的出版与登记。
3、新闻出版的禁载事项。
4、新闻出版的检查制度。
最初实行出版后检查制度,33年后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检查范围在实际执行时将一切新闻报道均列入检查范围之内。
第二年当局又将该制度推广到图书杂志。
35年尹新生事件的发生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工作被迫暂停,但新闻检查工作则进一步,并专门成立了中央新闻检查组。
抗战胜利前夕,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当局一度放宽审查尺度。
抗战胜利后还曾宣布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
但随后不久内战的爆发使该制度逐步恢复。
5、广播业的创建与管理。
最初由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主管后改为交通部,之后又成立国民党中央国拨事业指导委员会。
播放内容由法律文件规定,广播业务仅限于公益演讲、新闻报道、音乐歌曲以及其他节目。
(二)该制度的特点a、熔”民主”与转制与一炉。
b、将对新闻事业的“法治”建筑在“党治”的基础上。
(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军政、训政、宪政时期)c、非常法具有特殊的法律效果。
往往高于普通法律,甚至可以把宪法弃在一边。
三、“拒检运动”—行宪骗局—正在大打内战的47年,国民党宣称已进入“宪政”时期,国民党中央在实行新闻统制活动中退居为幕后前线人的角色,不在意党中央的名义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或命令。
成立新闻局,公布《出版法修正草案》还增加了“出版品不得妨害本国或友邦之元首名誉之记载”等新规定,禁绝人民对蒋介石的揭露与批评,还删去了原有的罚则,规定出版物违法一律按刑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新闻出版检查在收复照样施行,在西南、西北等战时国民党统治地区,新闻界内外进步认识早在44年抗战转入反攻阶段后就开始发出废止战时新闻出版制度的呼声,并迫使国民党政府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国统区新闻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1945年8、9月间发生的“拒检运动”是当时声势最大的一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自行出版《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延安归来》是黄炎培应国讯书店之请,将其7月访问延安的见闻整理而成的访问记,翔实的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解放区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成就。
卫冕遭国民党书刊检察官的苫盖,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支持下,决定不将此书送国民党当局检查而自行出版发行。
该书出版后,三位进步人士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联合声明,一经发表立刻轰动了整个文化界,并得到各界的支持和响应。
19家出版社组成的新出版业联合总处宣布坚决支持重庆杂志界的拒检声明。
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正在玩弄“和谈”阴谋的国民党当局陷入了被动局面。
国内正在重庆举行的政治谈判和国际上各国政府纷纷取消战时新闻检查制度使国民党最终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和办法。
至此国统区新闻文化界的斗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为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斗争目标,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目标如发出新闻检查制度,收复区不能例外,取消中央社的新闻垄断政策、民营通讯社和报馆有自由采访、收发新闻和翻译外国新闻的自由权利、保障民营出版机构等等。
46年后,国民党党区发动内战决心已定,因而对国统区民营新闻事业的新闻统制进一步强化。
46年,国民党集团一方面张开伪”国民大会”玩弄行宪花招,另一方面,发布控制新闻舆论,迫害进步新闻事业的密令,取缔一切对反动统治不利的新闻传播活动。
四、战后党营新闻事业的从一统天下到全面崩溃---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利用手中的政权与法权,抢先在收复区扩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这一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是建立在接收敌伪新闻机构的基础上建成的。
上海历来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
战前几大民营商业性大报地位巩固,影响广泛,国民党报纸根本无力与之竞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仅恢复出版了自己的报纸,还抓住上海民营大包战时附逆的把柄,将它们改造国民党的准党报,尚上海成了国民党党报的天下。
在名义上保留了《申报》《新闻报》的名称,同意恢复出版,但组建必须由国民党要人任主任的薄雾管理委员会。
用加入官股的办法改变两报的纯民营性质。
国民党报团组织的进一步扩展,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战后国民党集团重新制订了党报企业化计划,实施企业化政策,内战爆发后,进一步加强党营新闻新闻事业,以作为强化其反动新闻统制德良一项重要措施。
内战期间,国民党经常以中宣部名义,向报刊发出有关宣传工作的指示,对于重大新闻言论的处理方法与尺度,均作出菌体规定,沪渝等地还专门建立新闻党团聚餐会制度。
由国民党宣传要员主持,解决宣传上的种种问题。
这一时期,国民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进入鼎盛时期,但随着其在大陆的统治末日的来临,刚刚发展起来的新闻事业即开始走向崩溃。
五、国统区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道路事业发展和报业托拉斯计划的破产政治背景:27年国民党政府建立之初,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出于久乱思治渴望统一,接收和拥护国民党统治。
希望加快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而蒋介石国民党新军阀出于巩固其新建政权的考虑,在残酷镇压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同时,对小资产阶级作出些民主自由的许诺,给他们以自由发展工商业的权利。
表现:民营报刊通讯社数量有较大增加,规模扩大,设备改善,业务改进。
1、新记《大公报》副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旨趣》一文。
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一报多馆、报纸联合和兼并等报业托拉斯现象也开始出现。
2、上海史量才《申报》兼并《新闻报》,当时新闻界最令人瞩目的事件,引起《新闻报》全馆职工发动收回股权运动。
当局出于其与统制新闻事业有了地考虑支持《新闻报>,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史量才不得不让步,使其在中国建立报业托拉斯的理想彻底破产。
3、张竹平的私设联合办事处。
即将《时事新报》和申时电讯社(后来发展成申时通讯社)以及英文《大陆报》和与人合股的《大晚报》三包一社合并。
4、成舍我和世界报系。
《益世报》《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民生报》《立报》(1)、《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生活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