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8 兰亭集序(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536.50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语文专题08 兰亭集序(第0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必修2新人教8 兰亭集序〔课时1〕1.走近作者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东晋琅琊临沂人。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
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
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借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之称。
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十七帖》为著。
其子也是书法名家。
父子齐名,世称。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兰亭集序》提高练习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黑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②悟言一室之内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二.阅读欣赏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7题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与否,请作出判断。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第八课兰亭集序(总分50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
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
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
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
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
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
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
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
兰亭集序【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元】揭傒斯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
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终不一语加咎巫。
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
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侯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
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
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
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
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择自《揭傒斯全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屏:摒弃B.又必假邪魅之侯以为容.容:容纳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恚:怨恨D.其治以脉,不以证.证:症状【答案】B【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属于常规题型。
10.1《兰亭集序》检测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是一篇诗序。
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着重表现宴会的豪华和与会人的快乐。
C.二、三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清新自然,简洁雅致。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自己的生死观,并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往往能让人充满浪漫主义情怀,许多画家常常在生活中放浪形骸....,不修边幅。
B.情随事迁....,人的心情不同,对所遇到的事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C.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眼前的美景宛若幅风景画。
D.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胶东半岛的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二、选择类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幼稚..之盛..盈室俯察品类B.知来者....之可追或取诸怀抱C.悦亲戚..游目骋怀..之情话所以D.乐夫天命..系之矣..复奚疑情随事迁,感慨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悟已往之.不谏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请息交以.绝游C.或因.寄所托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D.录其.所述实迷途其.未远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和,是晋穆帝的年号。
第二单元8 兰亭集序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癸.丑()会.稽()修禊.()流觞.()骋.怀()相与.()形骸.()趣.舍()嗟.悼()虚诞.()答案:ɡuǐ kuài xì shānɡ chěnɡ yǔ hái qǔ jiē dàn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1)暮春..: (2)群贤毕.至:(3)相与..:..: (4)映带左右(5)兴怀..: (6)喻.之于怀:(7)修短随化....: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答案:(1)暮春:阴历三月(2)毕:全 (3)相与:相交往 (4)左右:(亭子的)四周 (5)兴怀:引起心中的感触 (6)⑥喻:明白 (7)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自然) (8)固,本来。
一,把……看作一样3.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所以..游目骋怀: (2)信.可乐也:(3)暂.得于己: (4)虽.世殊事异:(5)以.之兴怀: (6)其.致一也:答案:(1)用来,介词(2)实在,副词(3)一时,副词(4)纵使,连词(5)因为,连词(6)人们的,代词。
4.填空。
(1)王羲之,字_________,东晋人,善书法,有_________之称。
又因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_________。
本文选自_________。
(2)“天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逸少书圣王右军《晋书·王羲之传》(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映带:映照围绕,指景物互相衬托。
3.8 兰亭集序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2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稽(kuài) 流觞.曲水(shānɡ) 清流激湍.(tuān) 趣.舍万殊(qǔ) B.癸.丑(ɡuǐ) 放浪形骸.(hái)俯仰.一世(yǎnɡ) 管弦之盛.(shènɡ) C.悟.言(wù) 曾.几何时(cénɡ)感慨系.之(xì) 以之兴.怀(xīnɡ)D.齐彭殇.(shānɡ) 若合一契.(qiè)临文嗟.悼(zī) 虚无荒诞.(dàn)解析:契“qì”,嗟“jiē”。
答案:D2.下列对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B.畅叙幽.情(幽深) 人之相与.(交往)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一时)C.感慨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D .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解析:A 项,“修”应为“长、高”。
C 项,“化”应为“自然”。
D 项,“喻”应为“明白”。
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世殊事异B.⎩⎪⎨⎪⎧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因.人之力而敝之C.⎩⎪⎨⎪⎧当其欣于.所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亦足以.畅叙幽情解析:A 项,前一个“虽”是连词“虽然”,后一个是连词“即使”。
B 项,两个都是“依靠,靠着”。
C 项,前一个“于”是介词“对”,后一个是介词“在”。
D 项,前一个“以”是介词“因”,后一个是介词“用来”。
答案:B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列坐其次..B .信.可乐也 C .感慨..系之矣 D .夫人..之相与 解析:A 项,“其次”文中古义为“曲水旁边”,今义为“第二个”。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第八课兰亭集序【导学目标】1.概括文章的内容。
2.探究文章的思想。
☆课堂探讨☆要点一:概括文章内容。
【探究活动】概括文章的内容。
【讨论明确】【课堂提升】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要点二:探究文章的思想。
【探究活动】《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和老庄思想一致吗?【讨论明确】【课堂提升】“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品味人生1、很多时候,看的太透反而不快乐,还不如幼稚的没心没肺。
2、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
——顾城《生命幻想曲》3、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
4、我不唱声嘶力竭的情歌,不表示没有心碎的时刻。
我不曾摊开伤口任宰割,愈合就无人晓得我内心挫折。
5、永远不要隔着屏幕说分手,最大的遗憾是连离开都不能当面说清。
6、最先道歉的人最勇敢,最先原谅的人最坚强,最先释怀的人最幸福。
7、好像每次都是这样,没有例外。
在我们最需要有一个人去依靠的时候,往往到最后都是自己一个人挺过去。
8、对我不满意,请直接来给我说,别到别人那里去宣泄你无处安放的情绪。
9、有些事,你把它藏到心里,也许还更好,等时间长了,也就变成了故事。
10、不要对自己太过苛刻,对自己太苛刻的人只会消耗掉更多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11、人,相互帮扶才感到温暖;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简单;路,有人同行才不觉漫长;爱情,要相互记挂才体味情深。
12、只有当痛苦在可以承受的时候,我们会自怨自艾。
当痛苦无法承受,我们就只会一笑置之。
13、爱情是一颗心找到另一颗心,而不是一张脸找到另一张脸。
为了找到那颗心,我们要学会不要脸。
14、比失去你更令我伤心的事是,你都没有为了和我在一起而努力过。
15、这世上有一条路无论如何也不能走,那就是歧途,只要走错一步结果都会是粉身碎骨。
必修2 《兰亭集序》同步辅导及同步练习一. 教学内容: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精炼的笔法2、感悟作者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三、课文知识分析1、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俩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
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2、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气象3、朗诵诗歌,品味意境下面为同学们播放诗歌的诵读音频,请大家在下面一起有感情地共同朗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总分50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
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
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
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
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
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
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
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
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为心画。
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
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
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选自《中国书法报》,有删节)1.下列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书法艺术是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之一。
B.中国书法艺术追求总体平衡,反映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思想。
C.中国书法艺术不是线条艺术,而是综合运用位置、色调、黑白等手段的艺术。
D.中国书法艺术周详地诠释了中国文化,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答案】C【解析】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对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诠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过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我们能够感受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清静无为”的中国文化思想。
B.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表现,体现了书法艺术或受儒家思想影响,或受道家思想影响。
C.晋人书法艺术受儒家思想和民族心理的影响,总体上以阴柔为基础,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俊之气,柔中带刚。
D.清代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绪,使得书家从金石之学中获取一种柔中带刚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文意来分析选项的论述是否正确。
B原文中是“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C“儒家思想”应为道家思想;D“使得”关系不当,“柔中带刚”与原文“强劲”不符。
所以选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
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与中国书法的中和之美构成了一里一表的关系。
B.我们对自古至今留存的书法珍品加以研究,发现每一幅作品都是凭借它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聚集着中国文化的陈述。
C.中国书法艺术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计白当黑,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这正是道家虚无思想对书法艺术影响的体现。
D.《兰亭序》体现王右军的飘逸,《祭侄稿》表现颜鲁公的悲愤,可见,中国书法艺术借助笔墨线条,倾诉情感,抒发心性。
【答案】B【解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25分)王羲之起家秘书郎。
复授护军将军。
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
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其任率如此。
尝诣门生家,见棐(fěi通“榧”,树名)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jí,鱼腥草)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沉迷)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
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
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顷正赖丝竹陶(陶熔)写(通“泻”,宣泄),恒(经常的,普通的)恐儿辈觉,损(减少)其欢乐之趣。
”朝廷以其誓苦(坚决),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养好鹅,羲之往观焉观:观赏B.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恶:坏事C.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觉:觉察D.亦不复征之。
征:征召【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恶”:不高兴,难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曾与人书云②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B.①烹以待之②我卒当以乐死C.①为写《道德经》②后为其父误刮去之D.①笼鹅而归②而翼深叹伏【答案】D【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不能表现王羲之“任率”的一项是()(3分)①见棐几滑净,因书之。
②书其扇,各为五字。
③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④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⑤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⑥我卒当以乐死。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②⑥ D.③④⑤【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任率”意为“任性率真,不做作”。
③是侧面指王羲之书法高妙。
④是指庾翼感到王羲之书法焕发出来的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顿时让自己感觉到过去张氏的作品风貌又在眼前。
⑤是讲王羲之不能免俗。
均与“任率,无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7.选出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王羲之很喜欢鹅,当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非常惋惜;而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时,他欣然命笔。
B.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C.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
D.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坚决而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
【答案】B【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断句和翻译(9分)(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3分)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0分)①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5分)②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
(5分)【答案】 (1)(3分)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0分)①译: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桨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
②译: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翼、郗倍,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他曾经以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
【解析】试题分析:(1)错两处扣一分,扣完为止。
(2)①踩分点:诣、书、真草。
②踩分点:胜、及、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翻译:王羲之刚出仕时担任秘书郎,后来又被授予护军将军的职务。
后来他又苦苦请求出任宣城郡太守,未被准许。
改而被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郡确一个独身老妇养了一只鹅,很会吗叫,王羲之向她求购没有成功,于是他带着亲友乘车前去观赏。
老妇听说他要来,便将鹅杀了烹煮款待他们,使得王羲之叹惜了一整天。
山阴县有一名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羲之前往观赏,感到非常愉快,坚持要买。
道士说:“您为我书写《道德经》,可以把整群鹅都送给您。
”王羲之欣然写完《道德经》,然后将鹅群装入笼子带回家,很是快乐。
他为人任性真率如此。
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菜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
后来这些书迹被门生的父亲误刮去,这个门生惊怒懊丧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碰见一位老妇,手持六角形竹扇在叫卖。
他在竹扇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
老妇起初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王羲之就对她说:“你只要说字是王右军写的,就能卖一百铜钱啊。
”老妇按照他的话去做,人们竞相购买。
后来,老妇又拿了一些竹扇来,王羲之只是微笑而不肯再书写了。
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就像以上的例子。
王羲之每每自我评价说:“我的书法如与钟繇相比,应当并肩媲美;假如与张芝的草书相比,还该说跟在他后面。
”他曾经写信给人说:“张芝面临水池练习书法,竟然将池水都染成一片黑色,假如让我也像这样沉迷于书法练习,我的造诣未必就在他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