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全程复习构想高三理科一轮复习资料第七章常用逻辑用语、推理证明7.2
- 格式:ppt
- 大小:865.50 KB
- 文档页数:46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1.2 常用逻辑用语1.与函数、不等式、解析几何等知识结合考查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及应用,凸显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2.以函数、不等式为载体考查全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及真假判断的应用,凸显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1.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概念A B B A A B 2.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1)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 ”表示. (2)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3)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 M p x ∀∈,读作“对任意x 属于M ,有p (x )成立”. 2.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1)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2)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3)特称命题“存在M 中的一个x 0,使p (x 0)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00,()x M p x ∃∈,读作“存在M 中的元素x 0,使p (x 0)成立”. 3.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1)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2)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储备】充要关系的几种判断方法:(1)定义法:①若p ⇒q,q ⇏p ,则p 是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②若p ⇏q,q ⇒p ,则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③若p ⇒q,q ⇒p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④若p ⇏q,q ⇏p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等价转化法:即利用p ⇒q 与¬q ⇒¬p ;q ⟹p 与¬p ⇒¬q ;p ⟺q 与¬q⇒¬p的等价关系,对于条件或结论是否定形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转化法. (3)集合关系法:从集合的观点理解,根据使p,q成立的对象的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精研题型】1.已知a∈R,则“a>1”是“<1”的A.充分非必要条件B.必要非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2.(多选)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A.“a-b=0”的充要条件是“=1”B.“a>b”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C.命题“x R,-<0”的否定是x R,-0”D.“a>2,b>2”是“ab>4”的必要条件3.某班从A,B,C,D四位同学中选拔一人参加校艺术节展演,在选拔结果公布前,甲、乙、丙、丁四位教师预测如下:甲说:“C或D被选中,”乙说:“B被选中,”丙说:“A,D均未被选中,”丁说:“C被选中.”若这四位教师中只有两位说的话是对的,则被选中的是A.AB.BC.CD.D【思维升华】4.满足“闭合开关K1”是“灯泡R亮”的充要条件的电路图是A. B.C. D.5.设a,b∈R,则“a>b”是“a|a|>b|b|”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应用【方法储备】1.求参数的取值范围:(1)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之间的关系,由集合之间的关系列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求解;(2)要注意区间端点值的检验........,不等式是否能够取等号决定端点值得取舍,处理不当容易出现漏解或增解的现象.2.探求某结论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1)准确化简条件,即求出每个条件对应的充要条件;(2)问题的形式:①“p是q的……”,②“p的……是q”,②要转化为①,再求解;(3)准确判断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①转化为两个命题关系的判断;②借助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精研题型】6.设p:2x2-3x+1≤0,q:x2-(2a+1)x+a(a+1)≤0,若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 B.C. D.7.“,”为真命题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A. B. C. D.【思维升华】8.“关于的方程有解”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A. B.C. D.9.已知函数的定义域是,不等式的解集是.(1)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若,且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的取值范围.【特别提醒】对于不等式问题:小范围可以推出大范围,大范围推不出小范围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方法储备】1.全称(或特称)命题的否定:①将全称(或存在)量词改为存在 (或全称) 量词; ②结论否定;即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2. 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真假的判断:3.常见词语的否定形式有:【精研题型】10.命题“∃x∈R,”的否定是A.∀x∈R,B.∃x∈R,C.∀x∈R,D.∃x∈R,11.(多选)若“∀x∈M,|x|>x”为真命题,“∃x∈M,x>3”为假命题,则集合M可以是A.{x|x<-5}B.{x|-3<x<-1}C.{x|x>3}D.{x|0≤x≤3}12.公元1637年前后,法国学者费马在阅读丢番图《算术》拉丁文译本时,曾在第11卷第8命题旁写道:“将一个立方数分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一个四次幂分成两个四次幂之和,或者一般地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成两个同次幂之和,这是不可能的”.被提出后,经历许多著名数学家猜想论证,历经三百多年的历史,最终在1995年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彻底证明.其中“一般地,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成两个同次幂之和,这是不可能的”,这句话用数学语言可以表示为A.∀x,y,z,n,m,p∈Z且n≥2,x n+y m≠z p恒成立B.∀x,y,z,n,p∈Z且n>2,x n+y n≠z p恒成立C.∀x,y,z,n∈Z且n>2,x n+y n≠z n恒成立D.∀x ,y ,z ,n ∈Z 且n≥2,x n +y n ≠z n 恒成立【思维升华】13. (多选)下列四个关于三角函数的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其中真命题为 A., B.,C.,D.,14. 在①∃x ∈R ,x 2+2x +2-a =0,②存在集合A ={x |2<x <4},非空集合B ={x |a <x <3a },使得A ∩B =∅这两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下面问题中,并求解问题中的实数a .问题:求解实数a ,使得命题p :∀x ∈{x |1≤x ≤2},x 2-a ≥0,命题q :_______都是真命题.注:如果选择多个条件分别解答,按第一个解答计分.全称(存在)量词命题的综合应用【方法储备】含有量词的命题求参数的问题是恒成立或有解问题:(1)全称量词命题()x M a f x ∀∈>,(或()a f x <)为真:不等式恒.成立问题,通常转化为求()f x 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即max ()a f x >(或min ()a f x <);(2)存在量词命题()x M a f x ∃∈>,(或()a f x <)为真:不等式能.成立问题,通常转化为求()f x 的最小值(或最大值),即min ()a f x >(或max ()a f x <).【精研题型】15. 若“,使得成立”是假命题,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16.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x)+f(−x)=2,且在[0,+∞)上单调递减,若对任意的x∈R,f(x2−a)+f(x)<2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 B.(-∞,-1) C. D.(1,+∞)17.若∃x0∈R,为假,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思维升华】18.已知函数f(x)=x,g(x)=-x2+2x+b,若对任意的x1∈[1,2],总存在x2∈[1,9],19.(多选)已知p:,q:,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的否定是:B.q的否定是:C.p为真命题时,D.q为真命题时,。
学案36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导学目标:1。
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及特点。
2。
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及特点.自主梳理1.直接证明(1)综合法①定义:从已知条件出发,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依据,逐步下推,直到推出所要证明的结论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②框图表示: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其中P表示已知条件,Q表示要证的结论).(2)分析法①定义:从问题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条件,逐步上溯,直到使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②框图表示: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2.间接证明反证法:假设原命题________(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________,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自我检测1.分析法是从要证的结论出发,寻求使它成立的________条件.(填“充分”、“必要"或“充要”)2.(2010·揭阳高三统考)用反证法证明“如果a>b,那么错误!〉错误!”的假设内容应是__________________.3.设a 、b 、c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恒成立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a -c |≤|a -b |+|c -b |;②a 2+错误!≥a +错误!;③错误!-错误!<错误!-错误!;④|a -b |+错误!≥2.4.已知a +b 〉0,则错误!+错误!与错误!+错误!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5.(2010·东北三省四市联考)设x 、y 、z ∈R +,a =x +1y,b =y +错误!,c =z +错误!,证明a ,b ,c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
年级高三学科数学版本通用版课程标题高考第一轮复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编稿老师孙丕训一校林卉二校黄楠审核王百玲一、考点突破考纲解读:1. 集合的概念、集合间的关系及运算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正确理解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2.对命题及充要条件这部分内容,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的等价;二是充要条件的判定。
这些内容大多是以其他数学知识为载体,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3. 常用逻辑用语高考以考查四种命题、逻辑联结词和全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为主。
命题预测:1.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近几年高考的命题情况,可以预测集合这部分内容在选择、填空和解答题中都有可能涉及.高考命题热点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集合的运算、集合的有关陈述语和符号、集合的简单应用等作基础性的考查,题型常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二是以函数、方程、三角、不等式等知识为载体,以集合的语言和符号为表现形式,结合简易逻辑知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题型常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 2. 作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命题、量词与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及充要条件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题量一般为1~2道,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不大,重点考查命题真假的判断,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 与函数、直线与平面、圆锥曲线等知识联系很紧密,要求考生理解命题的四种形式、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能够判断给定的两个命题的逻辑关系.题目内容和思想方法涉及或渗透到高中数学的各个章节,有一定的综合性.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理解集合的表示,能准确进行集合间的交、并、补的运算;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难点:集合的表示及充分必要条件的判定。
一、知识脉络图二、知识点拨1. 集合与元素(1)集合元素具有三个特征:、、。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属于或不属于的关系,用符号∈或∉表示。
(3)集合的表示法:、、、。
(4)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复数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