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治疗药物不良反应103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5.48 KB
- 文档页数:2
100例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对策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乙肝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8例乙肝患者,给予干扰素α—2b治疗,观察记录所有病例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根据病例采取应对措施。
结果:100例患者均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并随着用药的继续,症状逐渐加重。
结论:干扰素对乙肝治疗的应用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并可在体内积累,所以临床用药应加强用药监测,积极预防并对症处理。
关键词:干扰素;乙肝;不良反应;分析乙型肝炎系乙型肝炎病毒(HBV)所感染的一种传染病,病毒的持续复制和免疫功能紊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抗病毒治疗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是乙肝治疗的关键。
干扰素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生物诱生作用反应而产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各种基因重组干扰素产品已广泛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及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但随着临床使用的增加,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也相对突出。
对很多医生因重视不足,常延误治疗。
其实,只要对这些不良反应有详尽的了解,并熟悉其临床应对措施,就会迎刃而解。
目前干扰素仍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下面就我院2010年3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98例慢性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的过程谈些体会,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10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收治的乙肝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5—67岁,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确诊。
1.2治疗方法100 例患者均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 2 b ? 5 0 0 I u /支肌肉注射,500Iu/天,连用7天后改为3次/周,连用48周以上。
2不良反应及防治2.1流感样症状100例中有96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占97.9%,高热时可伴有寒战。
发热时常伴有头痛、肌痛、关节痛、乏力等,称为感冒样综合征。
体温37.8~40℃,以首次用药后最为明显。
107例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报告分析107例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引言:药物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然而,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其中,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通过分析107例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报告,旨在总结其特点,提升我们对该问题的认知。
材料与方法:本文收集了107例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报告,其中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和临床表现的患者。
通过对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我们探讨了不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结果与讨论:1. 年龄与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通过对107例报告的分析,我们发现药物性肝损伤在不同年龄段中普遍存在,但发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特别是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肝脏代谢功能减弱、药物代谢缓慢等因素导致的。
2. 性别与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我们的数据显示,男性在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中略多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在用药方面的特点有关,比如更常用一些容易造成肝损伤的药物,或是由于男性在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存在与肝损伤相关的风险因素。
3. 用药情况与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除了个体因素外,不同药物的使用情况也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相关。
我们的结果显示,抗生素、抗癫痫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较高。
这提醒医生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注意患者的肝功能监测和选择合适的剂量。
4. 临床表现与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药物性肝损伤。
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肝功能异常、黄疸、肝功能衰竭等。
这些表现在患者用药后出现时,应引起医生的高度警惕,并及时进行肝功能监测和评估。
结论:通过对107例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我们发现该不良反应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和临床表现等。
对这些相关因素的认知有助于临床医生在用药过程中更加关注患者的肝功能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降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风险综合分析107例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报告的数据,我们发现药物性肝损伤与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和临床表现等多个因素相关。
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用干扰素治疗出现罕见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摘要】目的:观察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和慢性丙型肝炎(CBC)出现的罕见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几例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用干扰素治疗出现罕见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
结果:本科观察2例患者均予以干扰素治疗后出现干咳之症,停药后缓解,考虑咳嗽与干扰素有关。
长时间使用还很容易出现间质性肺炎症状和肝损害。
患者个体因素、干扰素使用频度、用药剂量、治疗剂量与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存在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因此,有效地处理好干扰素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保证患者可以较好地完成治疗。
结论:为了有效地提高治疗的应答率,应该应用长疗程、大剂量的方法来治疗肝病,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干扰素的最大疗效。
通过预防性地使用药物和定期监测的方式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改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将干扰素不良反应所发生的程度和概率大大减少。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不良反应;病例报告;α-干扰素Chronic hepatitis b and chronic hepatitis c treatment with interferon in rare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reportHU Xi-bai-he-ti,WANG ZHuan-guo,MAYan(Liver diseas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jiang Urumqi,830000)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α - interferon in treating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and chronic hepatitis C (CBC) rare adverse reactions.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several ca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chronic hepatitis C treatment with interferon case report of rare adverse reactions.Results:2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interferon after dry cough patients,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remission,considering about cough and interferon.It is very easy to appear interstitial pneumonia symptoms and liver damage in long time use.Individual patient factors,interferon use frequency,dosage,therapeutic dose and severity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and there is a very important link,therefore,adverse reaction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interferon brings,can improve the patient compliance,ensure patients can complete the treatment.Conclusion: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response rate,should be applied and long course,high doses to treat liver disease,so that it can exert the maximum effect of interferon.Through the use of prophylactic medication and regular monitoring of the way to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ere improved,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compliance,and the degree of probability will reduce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he greatly reduced.【Key words】chronic hepatitis B;chronic hepatitis C;adverse reaction;case report;interferon【中图分类号】R3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318-02干扰素-α(IFN-α)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1]。
105例甲型肝炎患者中8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目的:对105例甲肝患者发生的8份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分析影响甲肝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
方法:对105例甲肝患者发生的8份药品不良反应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患者因素、用药因素、药品不良反应类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等方面,均能影响甲肝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结论:临床用药过程中应认真了解引发ADR的危险因素,合理用药,尽量避免ADR的发生。
标签:甲型肝炎;药品不良反应;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作用、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等。
2008年6月5日~2008年7月20日我院接收治疗上思县爆发流行的病毒性甲型肝炎急性黄疸期患者共105例,这些患者分别来自上思县某乡镇的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患者均为未成年人。
治疗期间,有8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现将这8份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来源于2008年6月5日~2008年7月20日我院收治的上思县暴发流行的病毒性甲型肝炎急性黄疸期患者。
治疗期间共收到传染性疾病科的ADR 报告表8份,占治疗例数的7.6%;其中有2例是同人不同药品和同人同药不同日期不同不良反应表现,实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人数为6人,占治疗例数的5.7%。
1.2 方法ADR按关联性评价关系分为6类: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
统计病例的患者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民族、过敏史、致敏药品、发生时间、临床症状、程度、因果关系)、药物情况(包括药名、剂型、给药途径、用法、用量、溶媒名称、溶媒规格、发生不良反应例数等)、反应类型、作用机制等。
2 结果2.1 患者基本情况患者平均年龄13.2岁,最大16岁,最小10岁,其中,16岁1例,15岁1例,14岁2例,10岁2例,有1例在连续2 d对相同的药物有不同药品不良反应症状,1例在连续2 d时间里对不同的药物有药品不良反应。
药物性肝损害46例临床分析王吉凌李秀莲赵育霞(包头市中心医院消化科,内蒙古包头014040)药物性肝损害是常见的肝病之一,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及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由于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及类型较多,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因此易被误诊。
本文对46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了临床分析,以增强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及时正确诊断与治疗。
1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住我院消化科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42.6岁。
肝损害诊断标准:(1)用药后大多于1~4周内出现肝损害的表现,但也可于服药数月后才出现肝病的表现,少数者的潜伏期可更长;(2)部分患者初发症状可能有发热、皮疹、瘙痒等;(3)有肝内胆汁淤滞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和临床征象;(4)有关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标志阳性(也可能原为无症状HB s Ag携带者,在此基础上发生药物性肝病);(5)偶然再次给药后又发生肝损害。
如具备¥,加上(2)~(5)中任何二条,并除外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阻塞性黄疸等其他肝病,再结合临床病程的演变,可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
2结果46例中40例为急性型,6例为慢性型。
临床特点如下:(1)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潜伏期1周~1个月,其表现为一般病毒性肝炎,其中3/4的患者有黄疸出现,胆红素<85L m o l/L(<5m g/dL)21例,胆红素< 170L m o l/L(<10L g/dL)10例,胆红素>170L m o l/L (>10m g/dL)9例,谷丙转氨酶700~800U,最高达1000U,谷苯转氨酶50~450U,碱性磷酸酶平均180U/L左右。
临床一般在黄疸出现前1~2天有乏力、纳差、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尿色加深等。
病程中无明显发热及皮肤瘙痒,有3例合并皮疹,有2例表现为胆汁淤滞的生化及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