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精简资料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8
作物栽培学知识点作物栽培学知识点作物栽培学知识点总论部分绪论农业——最原始、最古老、最根本的产业农业——综合性的生产大农业——农、林、牧、渔、副(加工业) 狭义农业——“五业”中的农业,是指以作物为种植对象的农业生产。
广义的作物:是指从野生植物中选择出来,经人工引种驯化后的所有栽培植物,其产品能满足各种生产目的和用途。
狭义的作物:是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植物,如:棉、麻、粮、油、烟、糖等,一般称之为农作物或大田作物,俗称“庄稼” 。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并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作物生产概况全球可耕地面积为14 亿hm2,2011 年人口为70亿,人均耕地约0.2hm2中国耕地面积1.21 亿公顷(2008)人口13.41 亿(2010) 人均耕地约0.0903 公顷粮食总产54647.7 万吨,其中谷物49637.1 万吨稻谷19576.1万吨小麦11518.1万吨玉米17724.5万吨中国粮食需求预计2050 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 亿,粮食需求由现在的5 亿t 增加到7亿t,总耕地面积基本维持在1.2亿hm2 或少量减少。
粮食单产需由4200kg/hm2 增加到26000kg/hm2 目前的技术,中国可能满足不了这个需求,需要在科学与技术方面投入巨大的努力在农业税收政策、土地使用权、农民教育政策方面需要有所变动未来40 年内中国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20%的现有农业劳动力;(3.1 亿-- 0.6 亿)80%的人均现有耕地;(0.1 hm3 -- 0.08 hm3)100%的目前农业用水量;(1997 年的总用水量5566 亿m3,其中农业用水3920 亿m3,占70.4%。
2050 年的全国总供水量6850 亿m3,农业用水3932 亿m3)50%的目前使用的杀虫剂、除草剂,以及与现在等量的非可再生资源。
玉米1、生育期:玉米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得天数2、生育时期:就是指某种新器官出现,使植株形态发生特征性变化得日期。
3、叶面积指数:就是指作物群体得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得土地面积得比值。
4、生长:就是作物个体,器官,组织与细胞在体积,重量与数量上得增加,就是不可逆得量变过程,即包括营养体得生长,也包括生殖体得生长。
5、发育:就是指作物细胞组织与器官得分化形成过程,就是作物形态,机能与功能得质得变化。
6、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得生长。
7、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得生长。
8、光温反应特性:作物必须经历一定得温度与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开花,进而才能开花结实。
9、经济产量:就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获得得有经济价值得主产品数量,即一般所指得产量。
10、生物产量:就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所形成得地上部(包括茎,叶,花与果实,不包括根)风干重。
11、生长中心就是指植物不同发育时期优先发育、对有机物质需求最大得器官。
一般来讲心:生长,在苗期,生长中心就是茎叶,而后期就是生殖器官或贮存器官。
12、感温性:作物(作物)因受温度高低得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得特性。
一定得高温使幼穗提早分化、缩短生育期;一定得低温会使穗分化延迟;13、感光性:作物(水稻)在适宜生长发育得日照长度内,因受日照长短得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得特性。
光照缩短,光周期诱导加快,幼穗提早分化,否则幼穗延迟分化。
14、基本营养生长性:即使在最适合得光照与温度条件下,不同作物(水稻)品种也必须经过一个必需得最短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开始幼穗分化。
15、棒三叶:玉米穗位叶及上下两叶。
16、发展玉米生产得意义:(1)适应性强,产量潜力大。
玉米具有广泛适应性,就是C4植物,光与效率高,增产潜力大。
(2)发展畜牧业得优良饲料。
玉米就是公认得饲料之王,籽粒与茎秆都就是优质饲料,其饲用价值远高于小麦大麦燕麦等。
植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持续农业——指既能保证食物安全,又能保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加速走向市场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农业。
3.引种——指从外地(包括国外)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4.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5.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质的变化。
6.S形生长进程——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线呈S形。
S形生长进程即“慢-快-慢”的生长进程。
7.作物的物候期——即人为制定的用于判断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作物形态特征,或者说~就是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一个人为标准。
8.种子寿命——指种子从生理成熟到生命力丧失的生活期限。
9.休眠——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停止萌发的现象。
10.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11.自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亲和性的作物(水稻、小麦、大麦、大豆、花生等)。
12.异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作物(白菜型油菜、向日葵)。
13.常异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亲和性,但异交率在5%以上(甘蓝型油菜、棉花、高粱、蚕豆等)。
14.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15.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16.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如大豆、烟草、晚稻等。
17.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小麦、油菜等。
18.中性作物——对日照长度没有严格要求,四季开花的作物,如荞麦。
露西农场三年种植规划1 背景资料:气候该农场位于平原农区,≧10℃的年活动积温3586℃,年平均气温6-7℃,7月平均气温25.7℃,极端最高气温42℃,1月平均气温-20.2℃,极端最低温-39.6℃,最大冻土深度1.45m,有稳定积雪。
太阳年总辐射130-140千卡/c㎡,年日照时数2860h,无霜期170-175天,年降水量177mm,蒸发量2087mm,年平均风速0.7m/s,最大风速可达20m/s,主要风向为西风。
灾害性天气较多(冰雹、干热风、冻害等)。
土壤土壤质地为砂壤,有机质含量9.5g/kg,全氮0.72g/kg,速效氮28.5mg/kg,速效磷4.8mg/kg,速效钾180mg/kg,0-1m土层含盐量6g/kg,地下水位3.5m。
水资源年河水引入量为200万方水。
渠道利用系数0.5,地下水丰富,有待开发利用。
(各月河水引入量见下表)2、方案设计要求坚持节水灌溉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灌溉制度;坚持培肥地力原则,实施测土施肥,种植绿肥,饲草作物,合理轮作;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一致的原则,使农场的当前的建设和长远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目标。
3、方案设计内容(包括作物布局,轮作制度,至少年限3年)作物栽培制度(包括作物布局,作物轮作制度);作物灌溉制度(包括灌溉定额,灌水定额,灌水时间);作物丰产栽培技术的典型设计(至少涉及3种作物,涉及目标产量及产量结构,对应的播种、施肥、灌溉及田间管理技术);经济效益分析(有关作物产品、投入物质价格见表2)路西农场三年种植一览表年份项目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冬小麦复播油葵棉花棉花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大豆棉花大豆棉花棉花玉米大豆棉花季节月份季节引水量引水量(万方)占全年水量(%)春季枯水期 4 32 14 165 18平水期 6 40 40 20洪水期7 80 48 408 32秋季枯水期9 38 22 1910 16冻水期10 10 5冬季———合计200 200 100表1 农场各月河水引入量表耕作价格一览表项目价格(元/ hm²)冬小麦播种90玉米播种150大豆播种150油葵播种225棉花播种秋翻春翻耙地375. 375中耕7青贮玉米收获900 玉米收获1200 棉花收获6000 大豆收获345 油葵收获1500 冬小麦收获345作物信息一览表作物品种种子单价(元/kg)播种量(Kg/ hm²)500亩总价(元/ hm²)棉花冬小麦油葵玉米大豆玉米新陆早50号新陆冬20号LD1003新玉15号新大豆7号新玉39号102.452512152422.53457604560999028146.85827.5239762250047952第一年栽培过程:冬小麦复播油葵栽培技术1 、耕地:1.1铺滴灌管道1.2九月中旬整地,增施有机肥(油渣,牛羊粪,)采用螺旋型犁壁将垡片翻转180°,深度30cm,将有机肥和化肥翻入地中,再耙地,耱地。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2.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1.作物的起源:起源地:(1)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是“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2)中南美洲地区2.作物的分类:(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喜温(10°C):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花生、烟草;耐寒(1~3°C):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长日照作物(在日照变长时开花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在日照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的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12.75h的日照长度下才开花。
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和四碳(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高):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C4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低):玉米、高粱、谷子、甘蔗(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稻、玉米、谷子、高粱等)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豇豆、菜豆等)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芋等)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龙舌兰、蕉麻等)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芦粟)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3.饲料和绿肥作物:紫云英、田菁、三叶草、沙打旺、黑麦草、苏丹草、红萍、水葫芦、水花生等4.药用作物:枸杞、黄连、红花、人参、地黄等(三)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1)按播种期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
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条件:要达到一定规模、从外地引入、当地没有、引种的作物要完成其生活史)3、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4、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5、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人工栽培的植物狭义:大田作物(人工栽培的大田植物)2、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言之,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即“作物-环境-措施”。
3、作物的感温性:作物因温度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4、作物的感光性:水稻作物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5、基本营养生长性:在温度和光照最适宜的条件下,水稻必须经过的最短营养生长期。
6、生物产量(MY):由个体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利用光能、水、CO2和矿物质养料而组成个体的全部体重或提体积的总称7、经济产量(EY): 是群体的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即群体主产品的产量,由生物产量减去非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8、收获指数:又称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9、破胸:胚根突破谷壳,生产上称为“破胸”或“露白”10、现青:幼芽最先出现的是芽鞘,为筒状、无叶绿素,然后从中抽出一个不完全叶,它含有叶绿素,所以它出现后秧苗开始现绿色,称之为“现青”,现青是水稻“出苗”的标准。
11、离乳期:水稻三叶期的胚乳中养分已耗尽,称“离乳期12、分蘖:是由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形成的分枝。
或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
13、水稻抽穗:穗顶露出剑叶鞘即为抽穗。
14、抽穗期:有50%稻穗时为抽穗期。
15、齐穗期:有80%稻穗时为齐穗期。
16、结实率:指禾谷类作物饱满谷粒占颖花总数的百分率17、糊化温度:淀粉粒受热吸水后发生不可逆膨胀时的温度。
18、垩白:胚乳充实不良引起光折射下产生的白色不透明区,有腹白、背白和心白3种19、垩白面积:垩白占整粒米投影面积的百分比(用垩白观测仪测定)20、垩白米率:整精米中垩白米粒所占百分比21、垩白度: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等于垩白米率×垩白面积的乘积222、抛秧:指用塑料软盘或常规育秧等培育带土秧苗,以人工或机械将秧苗向空中定向抛撒,利用秧苗乘自身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23、生理需水:指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以及保护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作物是人工定向选择、驯化改良并用适当方法种植管理的植物。
3.生育期:作物从播种材料出苗到收获产品成熟所持续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4.生育时期:作物一生可根据外部形态出现的显著变化,划分为若干个阶段,这几个相对分列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就为生育时期。
5.群体:指某种大田作物的许多个体的聚集体。
6.春化阶段:小麦种子萌动后,需要一定时期持续低温条件(0~10℃),然后才能够继续发育开花结果,这一段时间的发育称春化阶段。
7.光照阶段:是小麦一生对日照长短反应最敏感的时期。
8.分蘖:小麦茎基部分蘖节上发出的分枝。
9.分蘖节:由麦苗基部不生长的节、节尖、腋芽等紧缩在一起构成的节群。
10.同伸关系:稻麦的叶蘖伸长关系相似,故可用N-3的公式来表达。
N为主茎当时发出的叶数;3为相差三个节位之意。
11.生物产量:作物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12.经济产量:是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量。
13.作物的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产品的重量。
14.经济系数:作物的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5.玉米棒三叶:植株中上部叶片、果穗位上下各一片叶。
16.水稻最佳抽穗结实期:指一个地区温光条件最有利于提高抽穗至成熟期光合积累量的时间段。
17.向性运动:向日葵是喜光作物,幼苗、叶片和花盘都有强烈的向日性,头部向着太阳转18.原料根:甜菜属二年生作物,第一年完成营养生长,生产块根(称原料根)可供榨糖用;19.母根:第二年为生殖生长,用甜菜母根作采种株,以生产甜菜种子。
20.双低油菜:芥酸含量应小于1%,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应低于30μmol/g。
二、填空1.群体结构内容:群体的组成、群体的大小、群体的长相、群体的长势、群体的空间分布2.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3.根据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冬性品种、春性品种、弱冬性品种三种类型。
1、什么是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发育特性)?作物在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对温度高低及光照时间长短特别敏感,如果温度和光照适宜,则顺利地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标志:幼穗或花芽的分化)进而开花结实; 如果温度和光照不适宜,就延迟转入生殖生长,甚至不能转入生殖生长.作物在经过一段营养生长期达到一定的生长量(干重或叶片数)后,再经历适宜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器官分化发育(标志是出现花芽或幼穗)进而开花结实。
2.小麦的春化作用?小麦等耐寒作物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而抽穗开花的现象-----春化现象.我国小麦的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3种类型?(1 ) 冬性型品种:春化阶段要求温度低,持续时间长;没有通过春化的种子,春播种不能抽穗。
(2 ) 春性型品种:春化温度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短;未经春化的种子,春、夏播种均能抽穗。
(3)半冬性品种:春化温度范围和持续时间均界于冬性和春性型品种之间;未经春化的种子抽穗延迟或不能抽穗。
北方冬麦区(如北京)与南方冬麦(如重庆)间相互引种的结果?冬小麦引入南方不抽穗,春小麦引入北方冻死了3.什么是水稻五级分类法?五级分类法:第一级为釉粳亚种,釉亚种为基本型,粳亚种为变异型;第二级为晚季稻与早、中季稻的气候生态型,晚季稻为基本型,早、中季稻为变异型;第三级为水、陆稻地土生态型,水稻为基本型,陆稻为变异型;第四级为粘、糯稻的淀粉性质变异性,粘为基本型,糯为变异型;第五级为品种的栽培特性与形态特征。
籼稻和粳稻的地理分布(纬度、海拔)、主要生理特点(主要是温度)和食用蒸煮品质特点(淀粉类型)?从生理特征和适应性看,籼稻一般吸肥性强,耐寒性较差,日平均温度在12℃以上时才能发芽,籼稻的适应性较好。
粳稻则耐肥性强而吸肥性差,耐寒性较强,日平均温度达10℃即可发芽,适应性较差。
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籼稻叶片的光合速率高于粳稻,繁茂性好,易早生快发。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论一、作物生产概况1.中国及世界耕地面积。
2.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
3.山西省粮食作物。
4.山西省经济作物。
二、作物起源及分类1.起源于中国的作物(水稻、大豆、谷子、荞麦、大麦等共136种)。
2.起源于新大陆的作物。
3.作物的分类(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三、作物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的概念(生长、发育、营养生长、生殖生长、营养体向生殖体的过渡)。
2.种子及其萌发.(1)种子的概念(种子、果实、无性繁殖的根茎叶等)。
(2)种子休眠。
(3)种子萌发过程(吸胀、萌动、发芽)。
(4)种子萌发的条件(水、温度、空气)。
(5)种子出土类型(子叶出土、子叶不出土、半出土)。
3.根和根系生长.(1)单子叶作物的根系(须根系,含种子根、节根、气生根)。
(2)双子叶作物的根系(直根系,主根与侧根)。
(3)根生长的几种趋性(向水性、趋肥性、向氧性)。
4.叶的生长.(1)影响叶生长的因素(温度、光、水、矿质营养)。
(2)叶面积指数(LAI)。
5.花.(1)花序(圆锥花序、穗状花序、肉穗花序、总状花序)。
(2)授粉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
四、生育时期、生育期1.生育期的概念。
2.生育时期的概念。
五、作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与生活因子。
2.作物与光。
(1)光补偿点、光饱和点。
(2)光周期反应对花原基起诱导作用的因素。
(3)长日照作物。
(4)短日照作物。
(5)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从南向北、从北向南引种后,生育期和开花期会发生什么变化。
3.作物与温度。
(1)温度三基点。
(2)耐寒作物、喜温作物。
3)冷害、霜冻、高温的危害。
4.作物需水临界期。
5.作物与空气。
(1)一年内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
(2)一天内作物群体内CO2浓度的变化。
六、作物产量及其形成1.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
2.产量构成因素(禾谷类、豆类、棉花、薯类)。
七、作物的品质1.品质的概念。
2.环境对品质的影响。
1、什么是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发育特性)?作物在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对温度高低及光照时间长短特别敏感,如果温度和光照适宜,则顺利地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标志:幼穗或花芽的分化)进而开花结实; 如果温度和光照不适宜,就延迟转入生殖生长,甚至不能转入生殖生长.作物在经过一段营养生长期达到一定的生长量(干重或叶片数)后,再经历适宜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器官分化发育(标志是出现花芽或幼穗)进而开花结实。
2.小麦的春化作用?小麦等耐寒作物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而抽穗开花的现象-----春化现象.我国小麦的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3种类型?(1 ) 冬性型品种:春化阶段要求温度低,持续时间长;没有通过春化的种子,春播种不能抽穗。
(2 ) 春性型品种:春化温度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短;未经春化的种子,春、夏播种均能抽穗。
(3)半冬性品种:春化温度范围和持续时间均界于冬性和春性型品种之间;未经春化的种子抽穗延迟或不能抽穗。
北方冬麦区(如北京)与南方冬麦(如重庆)间相互引种的结果?冬小麦引入南方不抽穗,春小麦引入北方冻死了3.什么是水稻五级分类法?五级分类法:第一级为釉粳亚种,釉亚种为基本型,粳亚种为变异型;第二级为晚季稻与早、中季稻的气候生态型,晚季稻为基本型,早、中季稻为变异型;第三级为水、陆稻地土生态型,水稻为基本型,陆稻为变异型;第四级为粘、糯稻的淀粉性质变异性,粘为基本型,糯为变异型;第五级为品种的栽培特性与形态特征。
籼稻和粳稻的地理分布(纬度、海拔)、主要生理特点(主要是温度)和食用蒸煮品质特点(淀粉类型)?从生理特征和适应性看,籼稻一般吸肥性强,耐寒性较差,日平均温度在12℃以上时才能发芽,籼稻的适应性较好。
粳稻则耐肥性强而吸肥性差,耐寒性较强,日平均温度达10℃即可发芽,适应性较差。
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籼稻叶片的光合速率高于粳稻,繁茂性好,易早生快发。
从地理分布上看,籼稻适于低纬度、低海拔的湿热地区种植,如我国的南方。
粳稻则适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种植,如我国的东北稻区、华北稻区和西北稻区,以及云贵高原的高海拔稻区和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和双季稻混种区。
粳稻的米粒淀粉粘性较强,胀性较小,谷粒短圆,颖毛长密,叶绿、色较浓,叶面较光滑,耐肥性较强,叶片短直,株型紧凑,并有耐寒、耐弱光、不易落粒和对稻瘟病抵抗性较弱等特征特性。
由于水稻育各的进展,籼稻中也已培育出株型好、叶色深绿、耐肥性强、不易落粒的新品种,因此上述籼、粳稻的某些特征特性有所改变。
但可以认为,在籼、粳稻的许多差别中,以谷粒开头和颖毛两项特征最为明显,故可把籼、粳稻的主要区别概括为:籼稻谷粒细长,横断面扁平,颖毛短而散生;粳稻谷粒宽而厚,横断面圆形,颖毛长而密生为什么晚稻品种不能做早稻品种,而早、中稻品种可以兼用?早稻品种感温性强,感光性弱,晚稻品种感温性弱,感光性强。
晚稻品种作为早稻栽培,尽管是早春播种,但只有到秋天具备了短日照条件时,才能进行幼穗分化和开花成熟,生育期明显延长。
因此,晚稻品种只能作单季晚稻或连作晚稻种植,而不能作早稻栽培。
早稻品种则由于感光性弱,既可以夏季长日条件下抽穗,也可在秋季短日条件下抽穗,所以既可以作早稻种植,也可作晚稻种植。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在作物引种、栽培中的应用?(没有)扼要说明下列作物的温光反应类型特性和区别:小麦: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型品种;冬性型小麦:这种品种春化必须经历低温,春化时间较长,若没有经过低温条件则不能进行花芽分化和抽穗开花,一般为晚熟品种或中晚熟品种。
半冬性小麦: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介于冬性类型和春性类型之间,春化时间相对较短,若没有经过低温条件则花芽分化、抽穗开花大大延迟。
一般为中熟或早中熟品种。
春性型小麦:这类品种对低温的要求不严格,春化时间也较短,一般为极早熟、早熟和部分早中熟品种。
区别:冬小麦和春小麦(形成原因)、冬小麦是在秋天播种,春小麦是在春天播种,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比春小麦高,冬小麦和冬性型小麦、春小麦和春性型小麦;水稻: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双季晚稻和晚稻7、作物品质指标有几类、特点?外观(形态)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和卫生品质加工品质一次加工品质(磨粉品质)品质优劣与哪4类因素有关?自身的遗传基础、所处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措施,最终制品的好坏也取决于加工工艺水平品质和产量间的关系?①产量与质量有关:产量的能量观点大豆的油脂(%)提高1%,产量下降4%。
蛋白质、油脂(%)与经济产量有关。
打破?进一步提高截光量和光合效率,提高物质生产能力(甜菜的驯化和改良同步提高)②产量与质量无关:与能量关系较少,仅仅是化合物类型的变化和比例的改变。
水稻直链和支链淀粉的比例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③与产量水平有关:国际水稻研究所“蛋白质阈值”,经济产量与蛋白质(%)同步,经济产量超过界限水平后呈负相关。
小麦、玉米蛋白质含量与产量有类似的规律。
我国大豆、小麦和棉花优质产业带的分布?小麦:小麦喜冷凉环境,所以播种期从北往南推迟,成熟期从北往南提早,整个生育期150天~365天不等.但以黄淮平原的中南部生态适应性最好。
大豆:大豆的生态适应性与玉米相似,主产区是北方春大豆带和黄淮夏大豆带。
我国优质农产品生产的3个特点?(没有找到)三种面粉特点小麦生产的技术区别?(1)强筋小麦:角质率大于70%,胚乳为硬质,面粉筋力强,主要适用于制作面包,也适用于制作某些特种面条(如意大利通心粉)或用于配麦(如,将强筋小麦加入中筋小麦中磨粉以加强其筋力);(2)中筋小麦:胚乳为半硬质或软质,面粉筋力适中,适用于制作面条、饺子、馒头等食品;(3)弱筋小麦:角质率小于30%,胚乳为软质,面粉筋力较弱,适用于制作饼干、糕点等食品。
由强筋到弱筋,小麦的蛋白质、面筋含量由多到少,蛋白质及面筋的筋力由强到弱。
我国目前的小麦品种,强筋和弱筋专用小麦品种较少,主要依赖于进口,而中筋小麦的筋力又普遍偏弱。
8、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区别?顺序写出禾谷类作物生育时期的名称?生育时期在生产上有何作用?生育期: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生产上常用播种到成熟的天数生育时期:又可称物候期、发育时期。
在作物一生中,外部形态上出现若干显著变化的时期禾谷类作物生育时期: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生育时期在生产上的作用:农艺措施应用的形态、时间的指标、9、经济系数与能量、生殖代价、开花特点和几类作物经济系数特点?经济系数、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间的关系?(没有)10、什么是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饱和点?什么是LAI、NAR、GGR、最适叶面积系数?LAI、NAR、GGR的特点及三者间的关系?理解群体光合作用的数量、质量指标间矛盾性,为什么培育叶片直立上冲、株型紧奏品种类型有利于协调性其矛盾性并增加GGR?(没有)A 光补偿点:间、套种时作物种类的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间苗,修剪,弱光下避免高温和作物合理密植都与此有关B:光饱和点: 过强光照引起光抑制,中午高温强光下,光合作用的“午休”(有干旱、缺肥等胁迫下,光抑制更重),甚至光氧化(即破坏,几天不能恢复)。
NAR:净同化率,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的干物质增量。
CGR:作物生长率,又叫群体生长率,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
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绿色叶面积总数,表示田间绿色叶面积覆盖层数。
作物生长率(CGR):= LAI×NAR,是单位土地面积的干物质生产率。
11、理解最适LAI的定义(临界LAI区别)、为什么此时CGR最大,密植程度大小和施N肥量都必须把LAI 控制在最适LAI之内(禾本科抽穗期、豆类结荚期),小于、大于有什么弊端?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合理密植的决定因素(即最适LAI 理论)?密度决定后株行距的特点(三种典型方式)?为什么生物产量最高的密度总是高于经济产量最高的密度,N肥类似(即低于群体最大光合的最高经济产量)?为什么生产条件、品种不变仅仅靠密度变化不会有飞跃性的增产?从群体光合、物质生产分析,低产变高产和高产变超高产的途径?12、禾谷类作物的理想株型有何特点?禾谷类作物的理想株型(使上、中、下每单位叶面积得到相等的光强)“直立叶有利于向群体下层透光,而水平叶有利于截获光”,所以,1963 Verhagen年提出“理想叶群”的概念,他认为,理想的消光系数随着群体深度与叶面积增加而增加,即群体上部消光系数小,逐渐向下消光系数变大,成为一种等腰三角形状,使每单位叶面积得到相等的光强。
间混套作是达到这种目标的可能途径之一。
为什么玉米是理想株型最适宜的类型?理想的光分布与叶群结构是,适当高的叶面积,高密下的倾斜叶(使K低些),最好是上直下平即群体上部叶片叶角小(直立),向下叶片叶角加大(变成水平),最有利于群体对光能的截获和在群体内的均匀分布,玉米植株高大,叶片空间密度低,是最容易达到理想株型的作物。
玉米平展叶型群体与直立叶片群体在作物生产中的特点(即直立叶片群体必须在高密度下才表现出GGR高)?1)平展叶型群体上层叶片受光强,超过光饱和点的光强成为无效光强浪费,而下层叶片受光弱,光补偿点附近,这类品种不耐密植,在密度较大时,NAR急剧减小,CGR不高,空杆率(%)增高。
直立叶片群体既没有受光极强的叶,也无受光极弱的叶片,所以,超过光饱合以上的无效光能少,因光不足而严重抑制中、下层光合作用的情况也少,光强在群体内部分布较均匀,这类品种耐密植,密植下CGR较高。
2)同时叶片直立上冲,株型紧凑的群体通风条件较好,co2浓度高,RUBP羧化/加氧酶(Rubisco)催化羧化活性增强,生成2分子的PGA,进入光合碳还原(光合作用)途径;群体通风条件不好,co2低,o2 / co2浓度高,,催化加氧活性增强,光合碳氧化,进入光呼吸途径。
3)同时由于田间小气候的通风透光变化(分析昼夜幅射、下层叶片的蒸腾,对群体内的温、湿度影响),对作物病、虫的发生、倒伏产生影响。
13、禾谷类产量构成因数是哪几个?禾谷类的产量构成因素: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形成的生育时期分别是什么时期?: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群体自动调节的特点? 构成因素间调节能力与生活力有关:个体只有生活力愈强才能自动调节能力愈强,所以在水、肥充足,个体生长健壮,种植密度可以较小些,仍能获得足够的穗数。
相反,种植密度大,或水、肥不足而削弱了个体的生育,则自动调节能力受到限制,易于造成群体结构不合理。
构成因素间调节能力与作物类型和不同品种特点有关:玉米、高粱、芝麻单杆,分蘖或分枝少,调节能力低;不同品种的分蘖或分枝能力的强弱;生育期长短为什么生产上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或增加每穗粒数都容易,而增加单位面总粒数(每穗粒数×穗数)难?(没有)14、为什么稻、麦早发是大穗和足穗的基础?1)早发的低节位分蘖,一生总叶片数多,营养生长条件好,又分布在群体的上层,光照好,增加了生物产量和叶面积,所以经济性状好,即穗大粒多籽饱满。